2019-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教案:大气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大气运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大气运动

一、(了解)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组成作用干洁空气氮气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氧气生物呼吸、主要的氧化剂微量气体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O3可以吸收紫外线水汽可产生天气现象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的厚度与对流运动的强弱有关,地面温度越高,对流运动越强,对流层的高度越高,因而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在空间上,低纬>中纬>高纬;在季节上,夏季>春季。

秋季>冬季。

二、逆温现象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海拔越高气温越高)(1)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a)图①为对流层正常气温垂直分布状况。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冷却快,贴近地面的大气也随之降温。

b)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②)。

c)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层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③)。

d)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自下而上逐渐消失(图④、图⑤)。

(2)逆温的类型3、逆温的影响有利方面:①逆温的出现阻碍了空气对流,因此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时,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③与其他天气现象一样,逆温可以被当作一种气候资源加以利用。

例如,在我国新疆伊犁河谷,逆温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有效地提高了冬季谷地的温度,使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以免受冻害等。

不利方面:①逆温时大气结构比较稳定,容易加重大气污染。

②对天气的影响: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

③对交通的影响: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D
[2021广东惠州阶段测试]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各月多年平均气压值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对流层顶的海拔最高
对流最旺盛
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
考查角度:
反思总结:
近地面气温→对流运动的强度→
对流层的厚度
对流层顶的气压
积云
与对流运动有关的现象
3. 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A. 山峰 B. 平原 C. 谷地 D. 丘陵
C
冬季在谷地或盆地形成辐射逆温时,因坡地近地面空气冷却,冷空气沿斜坡地形沉入谷底或盆地,可加强辐射逆温。
4. 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A. 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 正午时刻,雨雪交加C. 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 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紫外区
B
红外区
可见光区
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反射作用
影响因素:
云层尘埃
越厚越多
反射越强
无选择性
散射作用
影响因素: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有选择性:主要作用于蓝光和紫光。
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比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
【微思考】
关键能力突破
1.利用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解释某些地理现象
2)平流层天气稳定,适合飞机飞行
气温
3)高层大气中电离层与无线电通信密切相关
下冷上热
(2019·高考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3题。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 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 5.该时段可能为( )
A.4月1日前后 B.6月1日前后
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
3、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现实应用
(1)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践 温室大棚
地膜种植
烟雾防冻
铺鹅卵石
应 用
弱→太阳能丰富 四川盆地:
(4)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①地势 地势高 → 大气稀薄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 天气晴朗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昼夜温差大
阴天 相反
③下垫面
下垫面 比热容大
白天增温速度慢 夜晚降温速度慢 昼夜温差较小(如海洋)
随堂训练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 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 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9~10题。
动态的视角进行分析,以热量传递环节为依托,分析一天中温度的变化。
探 究 1 : 探 究 ABCDE 各 点 代 表 的 地 理 意义。
A点: 收支平衡 地温最低值 B点: 气温开始上升 C点: 太阳辐射最强 D点: 收支平衡 地温最高值 E点: 气温最高值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现实应用 (3)气温的日变化
地面长波辐射不易散失
室温
地温
增加大气中的CO2 反向利用,增大 浓度,增加对地面 昼夜温差,减少 长波辐射吸收,增 土壤水分蒸发,
强逆辐射
反射光线,增色

中图版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2章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含答案

中图版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2章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含答案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知识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问题。

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A 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 地面辐射。

(3)应用——解释“高处不胜寒”现象:海拔越高处,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因此近地面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

②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与云层厚度有关。

③散射作用:波长越短的可见光越容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那部分称为C 大气逆辐射,其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应用(1)分析某地太阳辐射能分布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太阳能丰富→大气的削弱作用弱③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气候较湿润—盆地地形—→阴雨天气多,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密度大→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缺乏 (2)分析白天气温的高低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主要看大气逆辐射的强弱 (1)解释常在夜晚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2)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3)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垂直分布(1)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 m 气温降低0.6 ℃,即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 ℃/100 m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四大气受热过程附答案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四大气受热过程附答案
12.C
【解析】由于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故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本题难度低,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大气的削弱作用判断天气实例。
13.D
【解析】对流层距地近,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它会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D正确。
14.D
【解析】等压线越稠密,水平气压梯度大,表明水平气压梯度越大,A对;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等线垂直,与风向无关,BC错;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D错。
③大气运动只表现为水平运动
④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F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4.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
A.三圈环流B.大气环流C.热力环流D.季风环流
5.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的运动是风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C.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D.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月全食期间,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当月亮全部进入地球的黑影后,由于地球有着厚厚的大气层,可折射和散射太阳光。太阳光中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光线,其中以红光波长最长,红光折射和散射到月面上最多,因而出现了“红月亮”,2018年1月31日时月球在近地点附近时恰逢满月,天体表面会显得更大,因此出现了“超级血月”。所以本题D正确。
34.该地pH等值线的弯曲受主导风的影响,该地主导风向应该是( )
A.东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5.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来自( )
A.地壳B.软流层C.岩石圈D.地核
36.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如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0C,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 第17课时 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案(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 第17课时 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案(含解析)

〖第17课时影响气候的因素〗之小船创作(1)造成A、B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01纬度。

太阳辐射的□02纬度分布不均,造成不同纬度□03气温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带。

(2)C、D两地纬度位置相同,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04大气环流。

C地受□05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D 地受□06季风环流控制。

(3)E地气温较低,主要与□07地形有关。

(4)F地降水稀少,主要原因是□08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5)与同纬度大陆西岸相比,G地冬季气温很低,主要影响因素是□09盛行风、洋流。

考点二十一影响气候的因素(2016·上海高考)北美各类气候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密切相关。

读图回答问题。

据图综合分析相关自然地理要素对A、B、C三类气候形成的影响。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A气候分布于北纬□0140°~60°大陆□02西岸;B气候分布于北纬□0330°~40°大陆□04西岸;C气候分布范围□05最广,主要分布在□06内陆地区。

(1)北美以□10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属于□11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属于□12地中海气候。

(2)北美西部地区有高大□07山脉;大致北纬45°以北受□08暖流影响,北纬45°以南受□09寒流影响。

(2)影响气候的因素有□13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因素、地形、洋流等。

答案A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北美西部沿海的北部地区。

这里位于温带,常年受西风带影响,高大山系紧逼西海岸,西风带影响主要局限于高大山系西侧的狭长平原地带,加之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导致该地带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B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北美西部沿海地区中部。

这里位于亚热带,冬季受到西风带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形为狭长平原,位于高山的迎风坡,呈现为地中海气候。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讲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课件—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共36张PPT)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讲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课件—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共36张PPT)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 同区域的大气热力状况特征。
流原理, 并解释相关现 2.综合思维:依据材料
3.地理实践力: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生
产、生活实例,知晓其蕴含的大气热力状
况原理。
2020年 浙江(2) 近几年高考试题对
2020年全国卷Ⅱ 本部分内容的考查
6.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大气层结构
互动探究 1.对流层的厚度一定是12KM吗
2.各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知识小结
一、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结构
分层 高度(km)
特点
与人类关系
对流 平均厚度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 天气复杂多变,

12 气对流运动显著;有风、云、 最密切
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平流 12~50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空 利于高空飞行;

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 臭氧层保护地球
朗,含有臭氧
如果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垂直递 减率小于0.6℃/100米或者气温 上升都可以看作是逆温现象。
2.形成条件
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辐射 逆温
平流 逆温
地形 逆温
锋面 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 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 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
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 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 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 提高经济效益(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 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 ;逆 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如天山牧场冬季过冬 就不是在山脚下还是在山的一定高度上)从该地逆温资源开发利用的 角度来说: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 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 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四、教学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名词、过多的环节及环节前后顺序是学习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理解记忆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都知道离太阳越近温度会越高。

但是自然界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高山的山顶比地面离太阳近,貌似气温会升高,但是却会出现终年不化的积雪。

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下热身运动。

了解几个名词。

/新课教学/[学生阅读]学生阅读课文第28~29页内容,回答学案“高效预习”中的第1~3题。

[生答]1.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2.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3.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原因:由实验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师问]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5727℃,地球固体表面平均温度约为22℃,地球表面平均气温约为15℃。

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排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8讲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案 -高三全册地理教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8讲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案 -高三全册地理教学案

★第8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三种成分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的。

2.大气成分的主要作用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各层特征比较微点2 大气成分的时空变化水汽因海陆位置、纬度、地势高低而有差异,大致低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地区,海洋多于陆地微点3 根据热量来源推理各层大气的特点微点4 对流层高度的分布特点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其高度受地面温度的影响。

地面温度高,对流作用强,对流层高度大;反之,地面温度低,对流作用弱,对流层高度小。

因此,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

一般来说,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

在低纬度地区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仅为8~9千米。

同一地区,尤其是中纬度地区,夏季对流层高度大,冬季对流层高度小。

大气的垂直分层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D.Ⅲ层3.2019年3月31日,我国在西昌成功发射的“天链二号01星”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A.气温在-50 ℃到20 ℃之间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图解思路】【尝试解答】 1.B 2.D 3.C大气的垂直分层空边界”,最终达到82.7 km的高度。

随后下降,几分钟后落回地面。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及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

据此回答1~4题。

1.飞船下降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降低→升高→降低B.升高→降低→升高C.升高→降低→升高→降低D.降低→升高→降低→升高2.飞船探测到的水汽集中在(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3.大气中含量虽很少,但却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物质是( )A.二氧化碳和臭氧B.氩气和氖气C.水汽和固体杂质D.氮气和氧气4.下列对图中①②两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层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①②两层划分的依据是气压的变化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复杂的天气不利于飞机飞行解析:第1题,该飞船飞到了“太空边界”,最终达到海拔82.7 km的高度,随后下降。

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3篇

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3篇

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复习高中语文知识,巩固基础;2. 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5分钟)1. 教师进行简单提问,复习学生上次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回忆高三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分别进行相关语文知识的讲解,带领学生复习所学知识。

2. 整理知识总结,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

三、综合练习(30分钟)1. 进行综合练习,包括语法、作文等方面的练习。

2. 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

四、文学鉴赏(30分钟)1. 教师讲解一篇名篇或优秀作品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 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并进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重要知识点。

2. 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教学,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有了较好的复习,对重点和难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文学鉴赏的活动,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文学素养。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下一步,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巩固复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蜀道难》这首古文诗,了解作者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2. 掌握古文诗的基本意义和诗歌形式,并能正确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解读;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品味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和含义;2. 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抒发,把握作者表达的主题;2. 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解析诗歌。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具体内容为2.3节《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其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

2. 使学生能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特征及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笔记本、地图、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气候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

(3)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候差异,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解释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气压带和风带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

3. 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分布特征。

(2)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 答案:(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东风带、副热带形成西风带、赤道附近形成赤道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调节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全球降水的分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 第15课时 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教学案(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 第15课时 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教学案(含解析)

〖第15课时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之小船创作1.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1)形成原因:□0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时,陆冷海□02热,陆地形成□03高压,海洋形成□04低压;夏季时,陆□05热海冷,陆地形成□06低压,海洋形成□07高压。

(2)主要大气活动中心亚洲:1月□08亚洲高压,7月□09亚洲低压。

太平洋:7月□10夏威夷高压,1月阿留申低压。

大西洋:1月□11冰岛低压,7月亚速尔高压。

2.季风(1)甲图是□011月季风图,乙图是□027月季风图。

(2)A是□03亚洲高压,B是□04亚洲低压。

(3)①处的风向是□05西北风,②处的风向是□06西北风,③处的风向是□07东北风,④处的风向是□08东南风,⑤处的风向是□09西南风,⑥处的风向是□10东南风。

(4)形成季风的原因主要是□1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②③④⑤⑥中,主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13②和□14⑤。

考点十八大气活动中心(2018·北京高考)下图为北半球某日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推断(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A.冬至 B.小满 C.夏至 D.立秋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北京附近等压线较□01稀疏;甲地地处□02低压中心;图示气压最高值出现在□03亚洲内陆地区;热带太平洋地区没有出现强低压。

(1)等压线稀疏,风力□06小;低压中心,盛行□07上升气流,易出现□08强降水天气;台风是强烈发展的□09热带气旋,中心气压□10极低。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2)(50°N,90°E)附近气压在1 040百帕以上,形成高压中心,即□04亚洲高压;180°经线附近的北太平洋洋面为低压中心,即□05阿留申低压。

高中地理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地理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应积极的初恋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是为大家汇总的5篇高中地理一年级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地理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1[学习要求]知识目标: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2.分析乡村、城市的起源和条件3.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系统分析聚落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德育目标:通过聚落的形成,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教学重点]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教学难点]聚落的概念[教具]电脑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法]图例分析引导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言]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

常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名闻遐迩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的久远。

人类聚居(开始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重要整体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方方面面它涉及肉体活动的方方面面。

[新授]一、聚落及其分类[结合图片聚落,推论聚落的定义及分类]1.聚落房屋建筑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大都市聚落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

乡村城市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规模较小较大联系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3.研究意义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抑制作用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的区域。

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

用具作为人类生活和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产品销售和生活。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平溪乡地理环境的烙印。

高三一轮复习-大气环流

高三一轮复习-大气环流

B.乙点位于30°N D.②盛行西南风
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回答2~3题。
2.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0°~10°N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盛行东南风 C.20°N~30°N盛行西北风 D.30°N~40°N盛行西南风
3.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B
半岛、菲 律宾、中 国云南 南部和 海南岛
总结
大气环流的形成
A
B
C
D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地转 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 海陆热力 的南北移动 性质差异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
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形成季风
1、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甲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夏至日
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
春分日、秋分日
太阳直射 赤道
冬至日
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
66.5 °
23.5 ° 0°
高气压带
23.5 °
低气压带
66.5 °
4、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
[探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4、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
[探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热力因素: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因素: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P52活动2: 把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转绘到以北 极为中心的半球投影图。
北极
300N
00
图解不同类型的气压带、风带分布
考虑大气层的厚度,三圈环流应该如何画?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教案教学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教案教学案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妻子劝郑能出去找工作。

郑能出去跑了一圈,似他这样不上不下的年纪,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人家最低的年龄界限也必须是在三十五岁以下。

郑能又开始喝酒,喝醉了就骂自己是废物。

郑能的妻舅是一个工商所的小头儿,见郑能这个样子,就跟他说:“不如去我管的那个市场去看自行车吧,也算是废物利用。

”郑能叹了口气,就随了妻舅。

妻舅把郑能领到市场旁边的一处空地上,扔给他两段旧绳子,就走了。

郑能刚用那两段旧绳子绾成一根,在空地上围出一个圈来,就陆续有人推来自行车要他看管。

妻舅告诉郑能,每辆车子收两角钱。

这是一个蔬菜市场,从早晨到傍晚,买菜的人熙熙攘攘,大都是骑了自行车来的。

先寄存自行车,买完菜,再骑自行车回家。

郑能从早至晚,不停地存车,不停地收钱,手腕子都酸麻了。

晚上回家,郑能从皮包里倒出一大堆毛票,让妻子女儿帮他数一数。

妻子女儿数完后,惊喜地说:“有二百多块呢!”郑能高兴得头都大了:“那么多?!”这差不多是他先前上班时小半个月的工资呵。

然而,这样的惊喜可不是每天都有的。

郑能像呵护自己的女儿那样呵护着握在自己手心的那条绳子。

祺。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大气运动的产生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大气运动的产生

大气运动的产生一、单选题影响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发育形成的外力作用具有一定的联系。

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①沙尘暴②水土流失③泥石流④土地荒漠化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3.今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如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A. ①B. ②C. ③D. ④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

其原因是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

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 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B. 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C. 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D. 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5.“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的是第 1 页A. B.C. D.6.上海郊区某蔬菜大棚,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

据此完成下题。

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B. 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 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D. 消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2019年1月初至2月初,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大雪或暴雪,强降雪导致这些地区部分房屋、农业和电力基础设施受损,局部地区群众和车辆出行受阻。

2019年高考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

2019年高考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

中纬度沿海地区,海陆温差显著,当海上 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出现平流逆温。
逆温及其影响
(3)锋面逆温:冷暖气团交汇时,暖气团密度 冷空气上。
逆温及其影响
(4)地形逆温: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 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 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右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 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 物扩散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 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1. ①台风过境 ②晴朗无云的夜晚 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 ⑤暖锋过境 ⑥ A. ①④ B. ③⑥ 1. C. ②③ D. ⑤⑥ 3.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 演变( ) A. 山地 B. C. 平原 D. 丘陵
逆温及其影响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1)辐射逆温: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 辐射散失热量多,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 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注意:在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
逆温及其影响
(2)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上时 因受下垫面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 慢,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 定。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1.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 发导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B.高纬度地区极光
D.到达地面的短波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阳 辐 射 地 面 吸 收 地面增温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吸收 、 反射、散射 大 等削弱作用 气 逆 辐 射
射向地面

高三一轮复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三一轮复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三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确定学生高考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核心知识;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时间内充分利用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内容1. 文学类:重点复习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诗词等;2. 数理类:重点复习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3. 英语类:重点复习阅读理解、写作、听力等;4. 历史类:重点复习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

三、教学步骤1. 分析复习计划:根据考试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确定每天的复习内容和进度安排;2. 整理复习资料:收集、整理各学科的复习资料,包括教材、习题、参考书等,提供给学生参考和使用;3. 确定重点知识点:通过分析历年高考试题和学科知识点的权重,确定每个学科的重点知识点,并给予学生重点强化训练;4. 制定每日学习计划:根据每天的复习计划,指导学生在家制定每日学习计划,合理规划时间,提高复习效率;5. 组织集体复习活动:每周组织学科组织集体复习活动,利用小组讨论、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6. 设置模拟考试:按照高考时间和形式,设置模拟考试,帮助学生熟悉考试节奏和形式,并评估学生的复习情况和能力;7. 及时纠正差错:根据每次模拟考试和学生的需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差错,并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法:通过示范解题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核心知识点;2. 练习巩固法: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3. 互动讨论法: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4.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综合成绩评价: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业、考试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2. 引导评价: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帮助他们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3. 考试评价:根据模拟考试和复习阶段的测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调整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升温→大气逆辐射。 二、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 → 空气的上升或下沉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具体如下图所示。 ( 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
教学 过程
1.能量来源 (1) 根本来源: A 太阳辐射。 (2) 直接来源: B 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1) 地面受热: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 地面导热: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两大地理意义 (1) 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 大气的保温作用: C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 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2) 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 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 ①高海拔地区: 地势高 → 空气稀薄 →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 太阳能丰富
阴天日温差小,多云雨气候区年温差小
云雨天气及气候使增温降温幅度变小
考点 大气的受热过 程
常考题型 根据大气受热状况示意图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根据生产、生活案例考查大气热力作用的应用
热力环流示意图
( 一 ) 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四个步骤” (1) “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点的冷热。 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 白天气温较低, 夜晚气温较高; 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 白天气温较高, 夜晚气温较低。 (2) “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 高压 ( 实际上高压、低压,只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意义重大,具有比较价值。垂直方向上一定是近 地面气压高,向高空气降低 ) 。 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 二 )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内陆地区: 气候较为干旱 → 晴天多、阴雨天气少 →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 太阳能丰富
温差大小的原因分析方法
温差大小的原因主要从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天气和气候状况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温差大小的比较
原因分析
海洋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陆地小
海洋比陆地热容量大,增温降温慢
高原地区日温差大,年温差小
大气密度及厚度不同,保温作用不同,温差变化 不同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 沉距离之外。
等压面图的判读技巧
1.判读气压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
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 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 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 同一水平面上,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 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
城市热岛形成:由于城市 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 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 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热岛环流的形成:空 气在市区上升,在郊 ? 区下沉,近地面风由 郊区吹向市区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类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 ( 北半球 )
受力 风向
F1( 水平气压梯度力 ) 和 F2( 地转偏 向力 ) 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平行
F1( 水平气压梯度力 ) 、 F2( 地转偏向力 ) 和 F3( 摩擦力 ) 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斜交
②判断祼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
A 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
大,如 B 地。
考点 热力环流
常考题型 根据温度的分布规律来考查气流运动与天气 状况 根据示意图考查海陆风和山谷风 结合实际考查热岛效应的影响
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
PC>PD, 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 ( 湖泊 ) :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
( 湖泊 ) 。冬季,等压
面下凹者为海洋 ( 湖泊 ) 、上凸者为陆地。
(1) 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 (2) 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 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位于南半球。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 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 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2019-202兴定
项目
内容


课题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教学 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常见天气系统的判别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
目标 对。
教学
重、 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难点
教学 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讲 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 山谷升温快,气流上 升,气压低,暖空气沿 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 山谷降温快,气流下 沉,气压高,冷空气沿 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