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眼中的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本次演讲的主题是“走进新课程”。
说到新课程,大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在我看来,新课程是一个注重学生主体、注重素质培养、注重创新实践的课程理念。
它是对传统课程模式的一种颠覆与挑战。
我相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希望看到学生是在更加活跃和自主的学习氛围中成长,而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我从大一开始就深深感受到了新课程的影响。
比如,在原来的语文课上,老师总是喜欢“灌输”知识,学生还是被动地旁听,而现在我们在新课程下,语文老师不仅教我们写作和阅读技巧,还引导我们看懂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善,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除此之外,新课程也更加重视实践和交互,让学生通过互动、合作和竞赛等方式,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在我们的专业课上,教授不仅通过板书和课堂讲解,也加入了案例分析、小组辩论、实地考察等教学形式,让我们能够从多个方面了解专业知识,更有动力去探索未知领域。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率,而且也激励了我们更积极地参与课堂。
当然,新课程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
教师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准备时间,学生们也需要更多的自律!然而,我相信,只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严格执行新课程理念,定能够让每个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价值。
我非常支持新课程的推广和实施,相信未来新课程将继续带给学生更多优秀的创新、实践和思考,让我们欣喜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谢谢大家!。
我所理解的新课程
我所理解的新课程一、新课程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主要内容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用,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我的实践感受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主张“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使学习更多地成为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四步八环节”。
下面就一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导入设疑,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我所理解的新课程
我所理解的新课程一、新课程的理念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
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活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二、我的实践感受:(一)、注重教学趣味化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其所学材料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枯燥的学科,很多学生怕学,厌学。
因而,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善于挖掘教材潜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获得最佳效果。
(二)、注重教学生活化中国有句老话:“学到用时方恨少”。
这句话就正好给我们指出了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少”就是缺乏,“恨”就是强烈的求知欲。
这种强烈求知欲要在“用”的时候才会出现。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有一种习惯,就是先学后用。
总是要让学生把一部分知识学完,然后再去用。
产生对数学“用”的需求,然后再学数学,“用”数学。
(三)、注重教法灵活化课堂教学活动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教师就要进行课堂改革,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
我对《新课程》的认识
题材的原型, 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 , 让学生在生活 中看
到数学 , 摸到数学 , 使学生切 实体验到 自己身边就有数 学, 用数学可 以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 从而对数学产 生亲切感 , 不再让学生觉得数学是皇冠上 的明珠而高
不可及 , 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 能够真
切地感受到数学 的趣味和作用 , 增强 了学生对数学知
一
的传统美德 , 教育学生今后要帮家里多做家务活 , 养成
从 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 无论做什么事情 ,都要有个计 划, 合理安排时间, 提高效率 。 新课程》 《 中的这些安排 是贴近 学生生活实际的体现 。 三、 更贴近学生的实践操作
小组有几个女生, 几个男生 , 男生多还 是女生 多?多
定不 同教育阶段的 内容和要求 。 如对于刚入学的一年 级孩 子, 他们虽然没有丰 富的知识经验 , 但他们对数学
也不是一无所知 , 因此 , 在上第一节数学课 《 生活 中的
数》 我针对学生年龄小 的特征 , 时, 让学生观察他们新
的学习环境—— 教室 , 让他们寻找教室 中的数 。 第 如:
上 中午饭 ?在校的学生中, 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 衣来
、
更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
《 新课标》 明确指出; 应根据小学生不 同年龄的特
点, 关注个体差异, 遵循 由浅入深 , 循序渐进 的原则 , 确
伸手 , 饭来张 口, 在家从来没有做过家务活 , 都是父母
包 办, 根本 不知道要先做什么 , 后做什么?通过学习, 学生知道了 , 先接水 再洗锅 , 做饭 的同时可 以洗菜 、 切 菜、 炒菜 , 这样可 以节省 9分钟 , 只有这样合理安排时 间, 明一家才 能最 快吃上中午饭。热爱劳动是中国 小
七年级上册时代新课程
七年级上册时代新课程时代新课程的推出对于七年级上册的教育课程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改革。
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下面是我对于七年级上册时代新课程的一些观点和想法。
首先,七年级上册的时代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育课程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时代新课程强调的是实践与实践的结合。
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内容。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将通过朗读、表演等活动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七年级上册的时代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而时代新课程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
学生将通过开展小组合作、课外调研等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
这种创新性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具竞争力。
此外,七年级上册的时代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素质。
时代新课程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法指导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英语课程中,学生将通过参观英语角、与外教交流等活动来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使学生更全面地发展,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工作需求。
综上所述,七年级上册的时代新课程在教育课程的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工作需求。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孩子们将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人才。
小学新课程教学体会
小学新课程教学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新课程教学体会良多。
首先,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以往的教学中,重点更多地放在学科知识的传授上,而新课程则更加注重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大量课堂活动和实践任务,学生可以自
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和合作的能力。
其次,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的教学往往会
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
而新课程则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学
资源和多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他们的学习
兴趣和学习动力。
再次,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更多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新课程则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升他们的分析、推理和创造能力。
通过开展各种情
境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够有机会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总的来说,新课程教学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和合作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好地
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作为教师,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新课程教学,以提供更
好的教育服务。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
我进入新课程读书心得中感受到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
首先,新课程提倡的学生主体性让我意识到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角,积极参与和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以往的教育中,老师往往是教学的主导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对象。
但是,新课程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其次,新课程强调的跨学科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传统的教育往往将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学科,学生需要按部就班地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
然而,新课程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学习。
这使得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新课程还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观培养。
传统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特点,过分强调标准化的成绩评价和竞争。
而新课程强调每个学生的发展是独特的,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新课程还倡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健康、独立和负责任的思维方式。
总的来说,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传递知识。
通过新课程的实践,我相信我们能够推动教育的改革,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我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感受
我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感受我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感受海南华侨中学徐道安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时间倒回2004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课程开始在海南、山东、广东、宁夏四个省区实验推广,海南华侨中学被定为国家级首批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
就在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拉开序幕的时候,笔者作为一个物理特级教师从湖南郴州免试调入海南华侨中学。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通用技术作为普通高中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已成为全体高中学生必须经历的一门课程。
我有幸在海南最好的学校参与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和课程资源开发工作。
当我对通用技术课程进行了一些探索之后,海南省教育厅把我吸收为省普通高中中心教研组成员,海口市教育局把我纳入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项目组成员,因此,我又有机会参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更高层面上的一些工作,对新课程,特别是对通用技术课程或许有更多的理解和领悟,下面撰文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要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必须要实施课程改革要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就要把高中生从“考试文化”中解放出来;要使高中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而要做到这一点,非实施课程改革不可。
1、要把高中生从“考试文化”中解放出来众所周知,“考试文化”使教育价值观全面扭曲和异化,这种文化以高考为核心,把教师与学生机器般组织起来,并使之日夜加速运转,唯见考试,不见教育。
“考试文化”的结果是:我们的青少年背书可以,动手不行,创新更不行。
而“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创新,一个民族的希望也在创新”,而要创新,必须动脑动手,而不是背书。
有人问我,你一个物理特级教师,为什么要改教通用技术?改教通用技术在现在的学校分配制度下,你在经济上要受很大的损失呀?我想,这一方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教育思想支配下的一种选择,体现了我的教育价值观。
我认为,通用技术作为这次新课改增加的课程,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标志,通用技术比物理更接近“动手”。
我看“新课程”
我看“新课程”新课程的改革已从未有过的气魄激情燃烧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相关的书籍资料等等目不暇接地陈列在每一位老师的眼前,通过相关的信息你能感受到文字和课堂背后所跳动的一颗对国家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赤诚而紧迫的心。
当然,在这既丰富多彩又眼花缭乱的信息面前,我也感受到一丝“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浮躁,有一丝“文字游戏”的不安。
新课程的改革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们需要高瞻远瞩的设计师,但我想,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更取决于来自第一线教师的思考、探索、实践,还有永远不倒的敬业精神。
由于地域和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教师眼中的新课程的改革,更多是来自于文字资料,或是在公开课上所展示出来的成果。
然而又有多少老师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品悟这些文字背后的东西呢?大多不过是浮光掠影地浏览罢了,当然还有很多教师已经深入地去做这件事了,有的是用新教材,有的是用旧教材新理念等等,同时,我以为很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提出来以前,就已经在思考和实践了,我对这些有思想的教师表示由衷地敬佩。
不过“新课程改革”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台,一片天空,把我们的很浮浅的认识,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我自认为还算是一名有思考的老师,也愿意把教学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也许终生只能是一员小兵,不能悟出其真谛,但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体会旁人无法体会的乐趣,毕竟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始终在想:新课程颁布和实施已经好几年了,新课程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是否真正走进了新课程?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应该如何体现和贯彻呢?我更愿意从一件件小事来思考和实践。
下面都是自己亲身听课和上课的点滴体会,这些小小的细节,时刻都发生在课堂内外,它太小了,小得不值一提,小得转瞬即逝。
我把它记录下来,是想拼命抓住它们。
我是来自边远地区的普通教师,井底看天,但我愿做一只思考的青蛙,目不转睛。
一、听课听什么【细节】几天前,听了黄老师的一节语文课《了不起的女孩》,其中有三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师:请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它交待了哪些要素?学生开始默读,并找一找。
对新课程的认识ppt
新课程注重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应用,利用 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数字化教学资源
新课程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 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在线学习平台
新课程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支持学生在线学习、 交流和协作,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0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教师观念的转变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实践平台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 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拘泥 于传统思维模式。
新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支 持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挖掘学生 的创造潜力。
实践能力培养
新课程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 验、制作、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亲身 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培养能力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主动 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促进心理健康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态。
强调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
更新课程内容
新课程注重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想,反映时代发展。
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02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的能力。
04
关注和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知 识结构。
教师评价体系的完善
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评 价指标体系。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 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 制度。
重视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 差异和发展潜能。
走进新课程演讲稿
走进新课程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门让我深感走进的新课程--新课程。
“新课程”这个词,近年来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那么,什么是新课程呢?新课程,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成为主体,发展出自己的特长与潜力。
首先,新课程让我们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走了出来。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培养。
而新课程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新课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是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和应用中去。
其次,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往往只是被动地听课,而很少有机会亲自动手去实践。
而新课程则提倡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索。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们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科研项目等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新课程还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往往只是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新课程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等。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来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出自己的特长和潜力,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新课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新课程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知识的引导者和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设计学习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探索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我眼中的新课改
我眼中的新课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 我想,这里包含了三层意思:一、作为老师,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教育工作,都要围绕着“学生”展开。
二、所有的工作,所有的努力要正对“每一个”学生。
三、所有的辛苦,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具体体现在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
这就需要我们时时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人。
但是,想要真正做到对每一位学生都关注,这似乎又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
那该怎么办?四个字——尽力而为。
在做任何事的时候,多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多考虑到他们的需求。
比如如何来体现师生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呢?有人说,就是多提问题。
确实,大多数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问次数都很多,学生回答也很积极,整个课堂气氛不可谓不活跃。
但仔细一听,教师提出的问题中思维含量往往很低,多是一些“是什么”的问题,学生只需将教材内容读出来就行了。
对于疑问,也往往只需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的判断。
从表面上看来,师生问答热热闹闹,教材中的知识点也都涉及到了。
但实质上,热闹过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多少提升。
那么,这种互动再多又有什么意思?这里就要考察到教师准备问题的含金量了。
在设置课堂提问的时候,应该多准备一些揭示教材中隐性知识的问题,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既要看到横向联系,又要看到纵向的联系。
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就有了一定的深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比较分析能力。
其次,要注意设置那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的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
有了好的提问还要有好的表演。
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好的演员。
如果你讲课的时候,从头到尾都保持着同样的表情、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语调,那么,再认真的学生也会被你击倒,失去兴趣。
一堂学生爱听的课应当是跌宕起伏的,充满欢声笑语的。
咱们眼中的新课程
咱们眼中的新课程咱们眼中的新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再也不只停留在冰凉的书籍里,算了走进教育教学的现场。
作为走在课程改革的第一线的教师,咱们感受着新课程,实践着新课程,也感悟着新课程。
一、春风又绿江南岸—咱们眼中的新课程新课程改革如春风,吹进了咱们的心田,也吹绿了咱们的视野。
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这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起点与归宿点。
我个人以为,新课程就是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追求,在我眼里,它比其它的理念更重要,因为有了它,新的教学和思想、教学行为才会得以产生和生存,它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平台。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咱们都知道,没有一蹴而就的教育,更没有一蹴而就的语文教育。
对语文教师而言,要按照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营造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环境同教师、学生、教材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打造乐学课堂,就是创建课堂新环境:尽力做到一、有情趣的导课二、有未解的内容3、有互动的交流4、有感悟的环节五、有起伏的流程六、有余味的结课。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咱们不可否定,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迷惑带来的,有的则是一些根深蒂固的陈腐观念带来的,这不能不引发咱们的思考。
二、剪不断,理还乱——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虽然新课程改革给咱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但在实践中,反思咱们的教学行为,咱们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处置不好的关系:1.“生本”与“文本”“生本”与“文本”的关系,即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依照新的课程理念,就要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发展需要动身来处置文本。
比如说教材,它是教学的凭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从教师的角度讲,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是与书本中心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
教师可以按照学习者的需要和可能,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
这就需要教师深切透彻地了解、研究教材,具有必然的材料重组的能力,但咱们的教师尚未完全或全数由教学型转向科研型。
我眼中的新课程语文
我眼中的新课程语文新课程改革进行了两年多,各种各样的有关报告也听了十多场,更不用说各种旗号,各种目的的研训、学习,真可谓轰轰烈烈,热热闹闹。
一派“一改则万事皆备,一革则千秋得定”的态势。
几次壮着胆子说了些疑惑和问题,却立时被淹没在漫天的培训资料和歌功颂德之中,再坚持下去恐怕连饭晚都是个问题,只好“金人三缄其口”,再不出声,任由窗外鸟鸣蝉噪。
但嗓子边只要有刺,找个机会总要吐出来,再加上自己原本不是忍辱负重的所谓人物,也顾不得许多,再说,这样的反思能不能得见天日,还是非常之渺茫,对我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1、教学目标虚化新课标中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建议是“随文讲解”,一些老师对要不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到底哪些是有用的语文知识、采用何种方式教学语文知识等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混乱和偏差,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知识目标缺失、含糊。
由于有些人对“训练”提出质疑,因而能力目标处于悬空状态。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类情意目标本身模糊、隐性,更难落实。
2、教学内容泛化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因此,有些教师,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
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
语文课应该以语言和言语为核心,如果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思想教育课、民俗文化课、旅游观光课、艺术鉴赏课、手工制作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势必导致语文课的变味、变质。
3、教学过程表演化哗众取宠、标新立异。
如:将学生分成几个方队,设男女主持人各一名,教师则以评委的身份出现。
课堂气氛如同娱乐节目或“智力大冲浪”那般热闹,参与者(最优秀的学生)的情绪也高涨,但多数学生由听老师讲课的听众,变成了看同学表演的观众。
又如: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学生选出组长,抽到或领到讨论题,经过一番看似热烈的讨论,小组派出代表(大多是组长)发言,美其名曰这是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是花架子。
我看农村新课程
我看农村新课程
《我看农村新课程》
农村新课程的制定必须以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由于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在制定新课程时必须考虑到农村学校的现实情况,尽量简化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农村新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农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常缺乏资源和机会,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农村新课程还需要注重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
农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形形色色的困难和挑战,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新课程的设计,在课程中融入身心健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村新课程还需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新课程设计必须注重体现多元化和多样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农村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该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让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农村新课程的制定和实施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素质教育水平,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希望农村新课程的实施能够为农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机遇。
走进新课程演讲稿
走进新课程演讲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我对新课程的见解。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课程的推出标志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新课程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注重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首先,新课程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过去,教育往往只注重教会学生各种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
而新课程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和体验式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新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过去的教育往往是教师主导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积累。
而新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培养解决问题和合作的能力。
最后,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创新和创业已经成为了成功的关键。
新课程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和引导学生进行创业体验,新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和创业的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新课程的引入标志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我相信,新课程将会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谢谢大家!。
新课程新感受
新课程新感受以下是关于新课程新感受,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可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粗浅地谈谈新课程的点滴感受: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科目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
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数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分类的“整理书包”这节课时,给“书本分类”这一生活情境,就非常贴近生活实际,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际需要找到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学生按大小分的,有的学生按学科分的,有的学生按颜色分的等等。
学·生通过分类感受到“分类”能给生活带来方便。
整节课,教师只用寥寥数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兴。
更主要的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得到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创造的机会,同时他们也有了成功的体验。
这样,学生就在生活情境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奥妙和乐趣。
在新教材中设计的“可爱的校园”、“动物乐园”、“迎新年”等等都有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有趣。
在生活中学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非常乐学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鼓励学生想象,展开创造的翅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眼中的新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再只停留在冰冷的书籍里,而已走进教育教学的现场。
作为走在课程改革的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感受着新课程,实践着新课程,也感悟着新课程。
一、春风又绿江南岸—我们眼中的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如春风,吹进了我们的心田,也吹绿了我们的视野。
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这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我个人认为,新课程就是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追求,在我看来,它比其它的理念更重要,因为有了它,新的教学和思想、教学行为才会得以产生和生存,它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平台。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我们都知道,没有一蹴而就的教育,更没有一蹴而就的语文教育。
对语文教师而言,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营造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环境同教师、学生、教材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打造乐学课堂,就是创建课堂新环境:
1、有情趣的导课
2、有未解的内容
3、有互动的交流
4、有感悟的环节
5、有起伏的流程
6、有余味的结课。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否认,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迷惑带来的,有的则是一些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带来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二、剪不断,理还乱——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尽管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但在实践中,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处理不好的关系:
1.“生本”与“文本”“生本”与“文本”的关系,即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就要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发展需要出发来处理文本。
比如说教材,它是教学的凭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从教师的角度讲,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是与书本中心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
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可能,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
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透彻地了解、研究教材,具备一定的材料重组的能力,但我们的教师还没有完全或全部由教学型转向科研型。
2.“设置”与“生成”:教学,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
“设置”是指根据文本和学生状况而预设的教学方案,“生成”是从学生那里发现新问题,或由学生提出新问题而改变预设方案。
任何一节课,从设想到实现,一般包含四个
环节:设想、设计、实施、实现。
单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时心想事成,有时会事与愿违。
这是因为从实施到实现,要面对学生的不同情况。
学生的反馈和追问,常常能够发掘出隐藏的文本资源,“生成”始料不及的新课程,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生发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在认为必要的时候临时改变教学预设,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的,那才真正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了。
这样的教学行为一旦形成常规,我们的课堂面貌就会发生深刻变化,积久成习,有助于新的课堂文化的形成。
3.“内容”和“形式”
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课,它的教育普遍性价值隐含在千差万别的选文中。
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必定多种多样;而形式的选择完全决定于内容的性质意义、教育价值及其实现的可能。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选择什么样的策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办法,必须视内容的需要而定。
当前所提倡的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或选择性学习适合于怎样的内容,怎样最优化地实施,也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更高超的教学艺术。
三、“课内”与“课外”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要面向校园、学生、家庭、社会开放。
同时,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氛围与环境,让语文成为他们生命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其他如英语、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多元课程的增加,语文周课时越来越少,从历史上几次课程改革来看,现在的语文课时是最少的,但要学习的内容并没有减少多少,低年级识字量大已是不争的事实,高年级阅读量,积累古诗词等的要求都需要我们在课内教学时学会对教材的取舍,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课外学习,学生兴趣极高的是电脑、电视,阅读兴趣的培养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