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214套)

合集下载

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肥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草稿纸上作答无效.............,在试题卷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90后数控车床技师孙野已算是个“老师傅”了。

从一名普通的大专毕业生成长为数控操作领域的青年能手,他十年磨一剑,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大学时参加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训项目,孙野第一次来到江汉油田。

如今,他已在荆楚大地深耕11个年头。

这一路,孙野走得并不容易。

袖口隐隐约约的毛边,操作台上细细密密的刻痕……高压管汇事业部1号车间就是他的第二个家。

孙野回忆,刚进单位那段时间,年轻气盛的他有些浮躁,工作也相对没那么积极。

后来,他看到组里一位老师傅每天都早早到岗清理好周边工作环境,抢着干本来可能不需要他负责的事,对大家一视同仁,在工作各个方面精益求精。

孙野为此深受触动,干起活也越来越认真踏实。

在研究175兆帕超高压活动弯头时,对于压裂管汇的要求,正常的误差可能是两个丝,但是孙野和团队经过多次调整,专门定制出7种不同的特殊刀片,将误差控制在了一丝五分,甚至是一丝以内,也就是0.01毫米,六分之一头发丝的精度。

高压活动弯头的位置精度、形状精度、尺寸精度都达到了更高标准。

这几块元件体量不大,却是目前全球压力等级最高的高压流体控制元件。

175兆帕,相当于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要承受1750公斤的重量。

陕西省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陕西省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陕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醉其中的想象世界。

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洁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

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探讨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

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

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赞扬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熬炼元本,雕砻(lóng)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跑。

”可见刘禹锡也特别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

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

意境超出于详细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详细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

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状况。

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需借助意象的比方、象征、示意作用。

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方、象征、示意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

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方、象征、示意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

只要是熟识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肯定要靠比方、象征和示意。

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卷(附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怪癖.(pǐ)埋.(mán)怨炽.热(zhì)铩.羽而归(shà)B.摭.拾(zhé)愀.然(qiǎo)攫.取(jué)锲.而不舍(qì)C.菜圃.(pǔ)搭讪.(shàn)灰烬.(jìn)汗流浃.背(jiā)D.舳.舻(zhú)打夯.(hāng)蛟.龙(jiǎo)倚歌而和.(hè)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廖廓逻辑慰藉至高无尚曝背谈天B.喧嚣犄角奇诡毛骨耸然贻然自得C.贫脊涟漪游弋魂牵梦萦盖莫能外D.炫耀迷惘宣泄怨天尤人妄自菲薄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别字,许多老师不以为然....,觉得这些问题不必较真,学生长大了自然会解决。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

D.这个罪犯的父亲就是横行乡里的痞子,如今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他的父亲还坏。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②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异境。

③孩子,坦率地说,我无法抑制对你的期望,我希望你能考进大学,我不能在自己孩子面前唱反升学主义的高调,我希望你能从心所欲地享受读书之乐。

④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A.倒影蛰居尽管控制 B.侧影闲居所以抑制C.倒影闲居所以控制D.侧影蛰居尽管抑制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伦敦作为第30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其规划中的奥运村就在船坞区,因该地土地价格低廉,所以吸引了福特汽车等国际财团前来开发船坞区的改造。

高中语文-高一上期中试题(解析版)

高中语文-高一上期中试题(解析版)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市部分学校高中一年级期中调研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诗何以成为经典?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53000首,作者约3000人。

这组数字,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

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

因此,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

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了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晚唐的小李杜等。

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

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

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

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我揣摩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们如果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

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

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

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穿越性。

《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

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跎岁月(tuó)恣意妄为(zì)B. 雕梁画栋(diāo)震耳欲聋(zhèn)C. 沧海桑田(cāng)比比皆是(bǐ)D. 美轮美奂(lún)荡然无存(dà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全靠老师的辛勤教导。

B.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C. 他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是成绩却一直上不去。

D.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仔细研究才能解决。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读起来让人赏心悦目。

B. 在这次比赛中,他发挥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C. 她的能力确实出类拔萃,是我们团队的中坚力量。

D. 他的演讲激情澎湃,令人热血沸腾。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昨天去了北京,明天又要去上海。

”B. “这个月我挣了三千元,还欠了五千元。

”C. “我想去图书馆,你呢?”D. “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比喻)B. “他的眼睛像鹰一样锐利。

”(拟人)C. “他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剑,刺痛了我的心。

”(比喻)D. “他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

”(夸张)6.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是我们班最优秀的学生。

”改句:“我们班最优秀的学生是他。

”(主动句改为被动句) B. 原句:“他的成绩提高了。

”改句:“他的成绩被提高了。

”(主动句改为被动句)C. 原句:“我们明天去公园。

”改句:“公园我们去明天。

”(定语后置)D. 原句:“他一直努力学习。

”改句:“努力学习他一直。

”(状语后置)7. 下列各句中,用词不当的一项是:A. “他这次考试失利,感到非常沮丧。

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美轮美奂(huàn)沦为笑柄(bǐng)B. 鸿篇巨制(zhì)翻箱倒柜(gài)C. 纵横捭阖(bǎi)融会贯通(huì)D. 瞒天过海(mán)风驰电掣(chè)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高科技产品不断问世。

B. 他的演讲充满了激情,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感动。

C.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D. 由于天气的原因,原定于明天的比赛推迟到下周。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雨后的彩虹,宛如一座七彩的桥梁。

B. 他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蜜蜂,在知识的海洋中辛勤地采集。

C. 那笑声,如同一串串银铃,在山谷中回荡。

D.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他踌躇满志,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B. 这本书图文并茂,深受读者喜爱。

C. 她虚怀若谷,从不自满。

D. 那位专家娓娓道来,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二、阅读理解(40分)(一)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爱,就是行动林清玄爱,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说:“爱就是包容。

”我认为,包容只是爱的表现形式之一,爱更需要通过行动来体现。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老奶奶提着很多东西,行动不便。

车到站了,老奶奶还没有下来,车上的乘客都开始抱怨。

这时,一个年轻人站起来,主动帮老奶奶拿东西,然后搀扶她下车。

他的行动让车厢里充满了温暖。

爱,就是帮助别人。

当我们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给予帮助,这就是爱。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个小朋友摔倒,膝盖破了。

我立刻上前,帮他包扎伤口,并送他回家。

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帮助,但我相信,这份爱会传递下去。

爱,就是关心。

关心他人,关注他们的需求,这就是爱。

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214套)

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214套)

沈阳二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16届)语文试题说明:1.测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

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

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

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

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2023-2024学年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

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

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在于其凝练、含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诗人通过精心选择字词,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使诗词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描绘了雪景的美丽。

古典诗词的思想之深,在于其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感和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杜甫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公平的向往。

古典诗词的情感之丰富,在于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共鸣。

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李煜通过对愁绪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古典诗词只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 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在于其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所有修辞手法。

C. 古典诗词的思想深刻,能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D. 古典诗词的情感丰富,只能表达诗人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能引起读者共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开篇提出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然后从语言之美、思想之深、情感之丰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B. 文章在论述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时,列举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模块监测高一语文学科试卷(答案在最后)本试题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务必填写清楚班级、姓名、学号。

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上交。

第Ⅰ卷(共32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广阔无边的海平面向下、向下、再向下……那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水域,有着一个的_______名称——“海斗深渊”。

这里终年无光、温度低寒、缺乏氧气、食物资源_______,有着巨大的海水压力,化学环境也非常,对常规生命来说,这里是地狱一般的禁区。

然而,大自然的神奇依然在这里显现。

事实上,在这样的“地狱禁区”,研究人员仍然发现了数百种物种,狮子鱼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在这片特殊的深海水域,它有着“高高在上”的地位,处于超深渊食物链的顶端,可承受700千克力/平方厘米的压力。

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为适应超深渊,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狮子鱼在皮肤、骨骼和细胞等方面经历了的演变。

超深渊狮子鱼的皮肤色素和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

超深渊狮子鱼中一个与骨骼钙化相关的基因——骨钙蛋白被截短了,而骨钙蛋白调控骨骼钙化和发育,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相关基因在深海鱼中出现了扩张,这使得在高压和低温下,此类生物能够保证它们的细胞膜的流动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令人心悸匮乏独特脱胎换骨B.令人心寒匮乏奇特改天换地C.令人心悸贫乏奇特脱胎换骨D.令人心寒贫乏独特改天换地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B.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C.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5分)(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那么,什么是意境?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

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

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

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

《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

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

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

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

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

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

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

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

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

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

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

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

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

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

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璀璨(cuǐcàn)耸人听闻(sǒng rén tīng wén)B. 恣意(zì yì)谈笑风生(tán xiào fēng shēng)C. 毅力(yì lì)气喘吁吁(qì chuǎn xū xū)D. 琼楼玉宇(qióng lóu yù yǔ)漫不经心(màn bù jīng xī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这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我国的航天事业,使我们对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了更深的了解。

B.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增设多种兴趣小组。

C. 他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

D. 由于长时间的工作,他感到身体疲惫不堪。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声音像夜莺一样悦耳动听。

B. 他的笑容如春风拂面,让人感到温暖。

C. 这本书的内容枯燥无味,读起来像嚼蜡。

D. 她的脸红得像苹果一样。

4.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勇气可嘉,敢于攀登高峰。

B. 他的力气大得惊人,能举起千斤重物。

C. 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简直像坐火箭一样。

D. 她的美丽令人陶醉,仿佛是仙子下凡。

5.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爱国、爱民、爱家,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B.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C. 青春如梦,岁月如歌,时光荏苒,勿忘初心。

D.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6.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 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月明风清,柳暗花明。

C.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坍缩(tān)搪塞(táng)逡巡(qūn)咄咄逼人(duō)B. 罪愆(yǎn)怆然(chuàng)赍发(jī)恓恓惶惶(xī)C. 恓惶(xī)潦倒(liáo)央浼(měi)瘦削不堪(xiāo)D. 迤逦(yǐ)踌躇(chú)肄业(sì)扪参历井(mén)答案:A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了。

”B. 近日,某市公安机关在打击“两抢一盗”的专项行动中,首当其冲,破获了一批大案要案。

C. 这家商店的商品货真价实,服务周到,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D. 这位年轻的作家虽然没获鲁迅文学奖,但他的作品确实脍炙人口,深受读者喜爱。

答案:C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B. 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

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C. 我们要重视古典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所产生的精神影响,并努力引导他们阅读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

D. 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答案:C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古人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看来,愚于外,而智于中,表面糊涂的人,未必没有大智慧。

B. 参加这次献爱心活动的有公务员、警察、教师……等社会各界人士。

C. 到底是去黄山旅游,还是去九寨沟旅游?我们一家人还没有商量好。

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3(新人教版 第214套)

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3(新人教版 第214套)

陕西省宝鸡园丁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3新人教版一、基础知识(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漫溯(suî)百舸(gě)慰藉(jiâ)强人所难(qiǎng)B.谤讥(bàng)寥廓(liáo)胆怯(qiâ)浪遏飞舟(â)C.忸怩(nǐ)丰腴(yú)戛然而止(gá)有恃无恐(shì)D.青荇(xíng)谥号(yì)挟持(xiã)怒发冲冠(guān)2.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伴侣慷概主宰风华正茂B.岐视草霉废墟激浊扬清C.奥丧追朔斑斓鱼翔浅底D.榆阴摸索星晨天纶之乐3.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舒婷把这种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 B.品位贯注揣测C.品味灌注揣摩 D.品味贯注揣测4.下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张老师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

B.“两会”召开后,全国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

C.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D.这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追星族们心中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效仿起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B.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C.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高一语文期中的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中的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中的试卷及答案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张颐武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

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

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

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

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

这既是由于这些年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的问题复杂,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

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

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

这几年选秀一直处在瓶颈之中。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

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

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

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

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

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而独生子女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又相对较弱。

高一语文期中测试卷完整版含答案

高一语文期中测试卷完整版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妩媚(wǔ mèi)惊愕(jīng è)沉默(chén mò)B. 漫步(màn bù)稳健(wěn jiàn)残羹冷炙(cán gēng lěng zhì)C. 精湛(jīng zhàn)磅礴(páng bó)草菅人命(cǎo jiān rén mìng)D. 纤夫(xiān fū)汗牛充栋(hàn niú chōng dòng)艳阳高照(yàn yáng gāo zhào)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风土人情差异很大,所以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

B. 近来,我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使得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C.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

D. 他的演讲生动形象,引经据典,使我们深受启发。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这次比赛中,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终于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

B. 她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对待同事热情周到,深受大家的喜爱。

C.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全体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疫一线。

D.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为人却非常谦虚,从不张扬。

4.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这次的成绩提高了。

变换后:他的成绩这次提高了。

B. 原句:我们都认识他。

变换后:他我们都认识。

C. 原句:这个消息令人震惊。

变换后:令人震惊的是这个消息。

D. 原句:我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变换后:我有自己对这个问题看法。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

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

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

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秋日里的温暖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

它不仅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也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总喜欢寻找一些温暖的故事来慰藉心灵。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一个发生在深秋的小故事。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小镇上的居民们都沉浸在了秋日的宁静之中。

在一条小巷深处,有一家小小的书店,店主是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奶奶。

她的书店虽然不大,但却藏书丰富,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小说,从科普知识到儿童绘本,一应俱全。

老奶奶对书籍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她总是耐心地向每一位顾客推荐好书。

这天,一位名叫小明的年轻人走进了书店。

他看起来有些疲惫,眼神中透露着迷茫。

小明正在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压力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无意间路过这家书店,他被橱窗里的一本诗集吸引了目光,于是推门而入。

老奶奶见状,微笑着迎了上来:“小伙子,选书可是一件乐事,慢慢挑,别急。

”小明点点头,开始翻阅起书架上的书来。

不一会儿,他被一本关于自然哲学的书深深吸引,书中的话语仿佛能够穿透心灵,给予他力量和希望。

就在小明沉浸于书中的世界时,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老奶奶走过来,轻声说道:“外面下雨了,不妨在这里多留一会儿,喝杯热茶怎么样?”小明感激地点点头。

于是,在这个温馨的小店里,他们聊起了各自的故事,分享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小明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也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问题1.文章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季节背景?这个背景对于故事的情感氛围有何影响?2.小明进入书店前后的心理变化是什么样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3.老奶奶对待顾客的态度如何?这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4.文章中提到的“心灵的港湾”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何如此形容?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生活中处处有温暖”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无数英雄豪杰以其卓越的才智和勇敢的担当,书写了一幕幕壮丽的历史画卷。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倔强(juè)B. 蹉跎(cuō)C. 踌躇(chóu)D. 箴言(zhēn)答案:D2. 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下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

B.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

答案:B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延误了。

B.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取消了。

C. 航班因为天气原因延误了。

D. 航班因为天气原因取消了。

答案:D4-10. (类似题目,每题3分)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________”是《诗经》中的名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答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2. 鲁迅的《呐喊》中,有一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阿Q,这篇小说的标题是《________》。

答案:阿Q正传3. 李白的《将进酒》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名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________。

答案:唐代4-10. (类似题目,每空2分)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章略)1. 文章中提到的“他”是谁?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5分)答案:(根据文本内容分析)2.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分)答案:(根据文本内容概括)3.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请列举至少两个例子。

(10分)答案:(根据文本内容列举并分析)四、文言文阅读(共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言文略)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5分)答案:(根据文言文内容解释)2. 翻译下列句子。

(5分)答案:(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文章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根据文言文内容分析)五、作文(共15分)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题目:《我眼中的高中生活》要求:1. 真实反映自己的高中生活体验和感受;2. 可以结合个人经历,展开合理想象;3. 语言流畅,结构清晰。

部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

部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秋日里的温暖》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最让人感到宁静与平和的季节。

当夏日的炎热逐渐退去,凉爽的秋风带着一丝丝的凉意,轻轻拂过人们的脸颊时,整个世界似乎都变得安静而美好起来。

在这样的季节里,有一个故事,它关于爱、关于成长,也关于生命的意义。

故事发生在一座小山村里,那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又宁静的生活。

在这个村子里,有一位老奶奶,她叫李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

李奶奶的丈夫早年去世,留下她一个人独自生活。

尽管如此,她却从未感到孤独,因为她的周围总有一群孩子陪伴着她。

这些孩子都是村里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面。

每天放学后,孩子们都会来到李奶奶的小院里玩耍。

李奶奶会给他们准备一些简单的点心,还会给他们讲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是她年轻时的经历,有的是她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还有的是她自己编的小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智慧和温情,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奶奶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但她仍然坚持每天给孩子们讲故事。

有一天,李奶奶突然病倒了,孩子们得知消息后,纷纷来到了她的床前。

他们轮流照顾李奶奶,给她喂药、讲故事,就像李奶奶曾经对他们做的一样。

几天后,李奶奶的病情渐渐好转,她紧紧地握着孩子们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

这个秋天,因为有了这些孩子的陪伴,李奶奶不再感到寒冷;而孩子们,也在这个秋天学会了什么是爱与责任。

题目: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李奶奶的丈夫还在世,他们一起生活。

B. 村里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很少回家。

C. 孩子们每天都会给李奶奶做饭吃。

D. 李奶奶生病后,孩子们没有来看望她。

2.文章中提到的“爱与责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3分)3.文中画线句子“这个秋天,因为有了这些孩子的陪伴,李奶奶不再感到寒冷”中的“寒冷”一词有什么深层含义?(2分)4.作者为什么选择秋天作为背景来讲述这个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二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16届)语文试题说明:1.测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

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

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

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

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

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

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

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

除此之外。

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

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

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1.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家庭教育范围,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尽相同。

C.汉朝家庭教育在内容上以玄学为主,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D.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皇家的教育主要围绕皇太子和诸王子展开,为此不惜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收买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建立宫廷教师制度和教学制度。

B.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呈现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的态势。

C.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强大,这使得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经艺之所以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子孙的德才学识以满足官宦子弟参加经学考试和担任朝廷官职的需要。

B.汉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多延请名儒进行教授,以传授儒家的经典典籍,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C.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一般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育,是希冀子孙能够取得一官半职,从而成为做官人。

D.除富商外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在道德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武技蒲松龄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名,邀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

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

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⑤僧笑,命李试其技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

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7、把原文中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3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众相顾,迄无应者,(3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8.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5分)9.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戴望舒《雨巷》)(3)无意苦争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4)题。

在康奈尔的玉米地里王波密苏里大学决定把助理教授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扫地出门。

在院长看来,这个38岁的未婚女人虽然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却是个“制造麻烦的人”。

麦克林托克也明白,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些疯狂:周末到办公室忘带钥匙,她爬上楼边的建筑物,从窗子里钻进去;学校明令禁止晚上11点后学生留在实验室,但她总鼓励学生继续干下去。

同事们也不大喜欢与她相处。

这个女人思路敏捷得让人跟不上,而她又缺乏耐心,不愿跟同事解释和争辩。

这让周围的人觉得麦克林托克“自以为是”。

当然,更让校方难以接受的是,每当她认为学生到其他地方更有发展前途,就会鼓励他们离开密苏里大学。

这是1940年的夏天,院长希望麦克林托克离开。

一年前,这位助理教授刚刚当选美国遗传学会副主席,在生物学界名声显赫。

但作为一个女人,她只能在密苏里做一名助理教授,这还有赖于朋友的帮助。

院长一年后就对自己的决定追悔莫及。

他听说麦克林托克已被提名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就劝说她回来并承诺为其升职。

但为时已晚,麦克林托克去了冷泉港实验室。

那里被视为生命科学的圣地,她已经在那里种了一块玉米地。

传言在不久就变成了现实。

1944年,麦克林托克不仅成为院士,还当选遗传学会的主席。

而她那身打扮,几乎不曾改变——宽松的衬衫和裤子——这身男人一样的打扮只是为了方便在地里观察玉米。

“我从来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要结婚,我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有这种需求。

”晚年,她曾回忆道。

这个短发女人的全部需求,就是从事遗传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