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政、校、企协同发展新模式
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政府应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 度融合,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政校企协同创新 的实效性。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
企业应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积极参与高职院 校的教学活动,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 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注重人才培养
2
当前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存在合作深度不 够、缺乏有效沟通机制、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 。
3
政校企协同创新应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合作机 制,加强资源共享,以提升协同创新的成效。
研究展望与不足之处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完善、资源共享等途径推动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 创新的发展。
当前研究尚未涉及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的实践案例分析,未来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讨协同 创新的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
人 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然而 ,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与产业需求存在不匹配的现象, 导致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03
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 问题的原因分析
政府层面原因分析
法律法规缺失
政府在协同创新方面的法律法 规尚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 地位和保障措施,导致各方合
02
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 的现状及问题
政校企协同创新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含义
政校企协同创新是指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的一种创 新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三个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 养和产业升级的目标。
发展现状
作缺乏法律约束力。
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对政校企协同创新的支持力 度不够,缺乏专门的政策文件和 资金支持,难以调动各方参与的 积极性。
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政 行校企 合作 办学 体制机制 创新
“ 政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是一种政府、行业 、学校和企业 四方 ①务 本 性 原 则 ・ 联动的合作办学模式 ,是实 现合作办学 、共 同培养人 才、合作研 发 、 “ 政行企校” 四方合作机制 的构建 不能脱离其 根本 目的 ,即为 了 共享资源 、人员交流 、信息互 通 和共 同发展 的一 种有 效 模式 。教 育 促 进 “ 政 行 企 校 ” 四 方 的共 同发 展 ,不 能 偏 重 于 某 一 方 ,如 学校 的发 部 、财政部提出 :“ 地方政府 与行业企业 共建高职 院校 ,探索建 立高 展或企业 的发展 。机制的建立使行业企业在与学校合作 的过程中 ,自 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 ,形 成人才共育 、过程共管 、成果共享 、责任 身也得 到发展,企业发展增加了人才的需求量 、促进 了区域 经济的繁 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 娄底职业 技术学 院以 国家 骨干高 荣 ,政府 的税 收也得到 了提高 ,从而形成一个 良性 的 自我适 应和调节 职院校建设为契机 ,组建了 “ 娄底 职业 教育集 团” ,创新 了 “ 政 行校 的 过 程 。 企 ” 四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 制机制 ,促进 了校企间的 “ 合作办学 、合 ②可持续发展原则 作 育人 、合作就业 、合作研 发、合作发展 ” ,实现了多方共赢 。 机制 的建立要注重政行企校四方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 。不 能通过牺 1 .高等职业教育 “ 政行校企”合作 办学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牲某一方 的利益来换取另一方的利益 ,要掌握好一个 度的问题 ,如果 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政行校企 ”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的研 牺牲了某一方 的利益 ,机制的运行将 缺乏持续发展 的动力 ,即使建立 究和实践起步较晚 ,高职院校与教育行政主管部 门积极性 高 ,关注较 起 来 也很 难 坚 持 。 多 ,而企业主动参与的 比较少 ,职业 教育仍 以学校教育 为主 ,校企合 ③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 作仍处于浅层次水平 ,学校与生产企业之 间还存在较大鸿 沟。主要体 要求政行企校 四方机制建立的时候要有一个预期 ,即对 未来 的科 现在 : 学的预见性。如果预期工作没有做好 ,当外部环境发 生变化时 ,机制 ( 1 )地方政府 和主管部 门的认识和角色定 位不明 , 校企合作缺乏 的运行将会 陷入 困境 。机制的构建又是 一项长期 的工 作,也有不断创 政府引导和制度保 障 ,职业 教育 的法律 法规 中指令 性条 款较 少。 同 新 的 过程 ,社 会 环 境 不 断 发 展 ,人 的认 识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机 制 也 要 随 时,缺乏政策激励 ,政府在政策支持、经 费资助 、宏观协 调和质量认 时 作 出 相 应 的调 整 J 。 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 3 )牵头组建 “ 娄底职业教育集团” ( 2)企业 与学校 价值取 向不一致 ,利润最大化 、提高经济效益是 为使校企合作 深入开展 ,学院于 2 0 1 1 年l 1月牵 头组建 了包括 2 9 其 根 本 目的 ;而 学 校 的 主 要 目的 是 培 养社 会 需 要 的人 才 ,追 求 人 才 培 家行业企业 、科研 院所 、职业院校在 内的 “ 娄底 职业教 育集团 ” 。集 养质量和办学的社会效益 。双方在合作动机 和合作利益 的追求上存在 团成立后 ,依托 产业 ,联合企业 ,加强学校 与企业 、 学 校与学校 、学 较大差距 ,导致校企合作办学出现 “ 学校一方热 、企业一方冷” 的现 校与地方政府的联 系,整合 教育 资源 ,实 现资 源共 享。按 照平 等 自 象 ,校 企 合 作 难 以 深 入 。 愿 、互惠互 利、共 同发展 的原则 ,继 续 发展 和扩 大集 团理事 成 员单 ( 3 )学校缺乏主动服务 意识 ,服务企业的能力弱 ,企业缺少合作 位 。先后在我院召开了集 团第一届 、第二届 理事大 会 ,新增企业成员 育人 的责任感 ,校企 普遍 缺乏源 动力 ,导致校 企合 作难 以达 到高水 单位 6家 ,日前该集 团成员单位 3 2家 。 平 、深 层 次 。 按照高等职业 教育 的 实践性” 、“ 职业性 “ 和”开放性” 特点 , ( 4)没有有效 发挥行 业指 导作用 ,行业 及行业 协会 等在合 作办 职教集团和企业 在各方 面开展 了全方位的合作 。在省教育厅 和省煤炭 学 、育 人及专业建设 中的指导地位不突出。 行业协会的关心 、帮助 和支持下 ,在集团理事会 的领 导下 ,在全体理 由于这些 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校企之 间始终 难以真正形成 事单位的共同努力下 ,“ 娄底职业教育集 团” 积极主动 与企业 、行业 良胜互动 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 进 而制约 了高等 职业教育工学 沟通 ,实现职业 资格和培训考核鉴定以及实训 室、实训基 地等短缺资 结合人才培养 目标 的实现 。 源 的共享 ,成员企业为成员校学生实习 、实训及双 师素质教师培训提 2 .“ 政行企校” 四方联 动机制 的创新 供支持 ,建立新 型的校企 合作实训基 地 ,在企业生 产允许 的情况下 , 然而 ,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 不容易 ,很多学校 成员企业尽可能为成员 院校提供学生实习岗位和专业 教师社会实践 岗 已经作 了不懈 的努力 ,但始终摆脱不 了 “ 学校热 、企业冷 ” 的局 面, 位 ,成员企业及时向成员 院校反馈毕业生的需求信 息 ,配合院校做好 多数校企合作仍停 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 供、员工培训 的层 毕业生就业工作 ,成员 院校为 成员 企业提 供企业 文化 宣传 、员 工培 面上 。从根本上来讲 ,学校和企业是相互平等的单 位 ,如果单靠学校 训 、人力资源及科研开发支持 。 努力是不可能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是关系 国家技 3 .“ 政行校企”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成效 能型人 才培养 的一个社会公共命题 ,并非仅仅是一个教育命题 ,应将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骨 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 ,创新 ”政 行 其放在更高 的国家 战略、国家制度层面上去审视 和完善 。因此 ,必须 校企”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合作育人新 途 建立起一个政府 、行业 、企业 、学校四方联动的长效机制 ,即 “ 政行 径 ,培养 了大批高技能技 术型人 才,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 企校 ” 四方联动机制 ,才有可能使这一问题得 到根本 的解决 。 ( 1 )合作育人途径 明显增多 在 “ 娄底 职业 教育 集 团”推 动下 ,校 企共建 了 4个 “ 校 中厂 ” ( 1 )建立 “ 政 行企 校 ” 四方 联 动 机 制 的 必 要性 机制是事 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是 以一 标 准化生产基地 、3个 “ 厂 中校”教学 基地 、5个 “ 教师工作站”,3 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 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 个 “ 企业技师工作站 ” 。在 “ 校中厂” 、“ 厂中校”基地完成学生 的专 用。按机制运 作的形式划分 , 可将机制分为三种 :一是行政计划式 的 业教学和顶 岗实 习等 ,在 “ 教师工作站 ” 、“ 企业技 师工作站 ” 实现 运行机制 ,即以计划 、 行政 的手段把各个部分统一起来 ;二是指导 式 学 院教师 的企业锻炼 、企业技师的教学能力培养 、共享人力 资源 、共 的运 行机制 ,即以指导 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是 监 同培养人才等 。 督式的运行机制 ,即以监督式 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 的关 系。机 制 2 0 1 3年 ,企业技术 骨干 进驻技 师工 作站完 成专 业教 学 2 9 3 1 8学 建立的载体 ,一靠体 制,二靠制度 。也就是说 ,通过建立适 当的体 制 时 ,共接纳学生实习实训 1 9 1 0 0 8人时 。校企 共建 了校企合 作信息 管 和制度 ,可以形成 相应的机 制;同理 ,通过改革体制和制度 ,可 以达 理 平台 , 搭建 “ 双线 管理 、多元 评价” 的校 企合作 教学质 量保 障体 到 转 换 机 制 的 目的 。 系, 保 障校企合作教学质量 ,全面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 。 政行企校四方 联动机制 正是 为了协调政府 、��
211287939_“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有效实施探讨
2023.6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学校为主体,且基于高校的情况构建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没有充分对接。
信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助推新技术、新产品快速涌现,加速技术更新迭代,单靠高校自身力量建设实践基地很难跟上行业的发展。
深化“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旨在促进政府、行业、高校、企业多方联手合作,推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人才培养的主体不再仅仅是学校,而是多方基于合作的契合点,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优势互补,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等纳入课程开发,将行业企业的技术应用场景嵌入人才培养过程,促进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相匹配、课程内容与企业技术相结合,保证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拉近学校与企业、课堂和现场的距离[1],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一、当前协同育人存在的不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但当前协同育人仍存在“政行校企”合作不全面、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协同育人工作开展不顺畅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协同育人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产教合作内容协同育人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制度约束,企业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动力不足,各方参与协同育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
尽管一些企业与高校签订了具体的产学合作协议,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一些实训课程的教学资源和相应的专业实习实践平台,但协议条款并未具体细化合作内容,重形式、轻内容,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不深入,过于形式化,合作关系松散,只是表达产学研合作意向,并无硬性的条款约束,后续实施困难。
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与评价机制,协同育人效果差强人意,缺乏深度,甚至有的校企协同育人协议成为高校与企业的一种“面子业绩”[2],因为,对企业而言,高校有庞大的学生群体,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就意味着有稳定或潜在的客户;对高校而言,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就意味着多一个潜在的实习实训基地。
“校政企行研”五位一体的多元化协同创新创业模式探究——以跨境
·学术论坛·“校政企行研”五位一体的多元化协同创新创业模式探究——以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刘婷婷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摘 要:当前,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在稳步推动和改进中。
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由于其就业灵活性和创新性成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发展专业之一。
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政府、企业、行业和科研五位一体的多元化协同发展。
本文,就基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探讨“校政企行研”五位一体的多元化协同创新创业模式探究。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跨境电商1.高职院校开展“校政企行研”五位一体的多元化协同创新创业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跨境电商市场的迅猛发展,我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大约已逾1600多万,特别是企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较强,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对“通才”的需求。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现状是没有创新型、复合型专业针对性培养跨境电商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跨境电商的发展。
因此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高职院校可依托跨境电商政策优势,结合学科和师资方面的优势条件,切实开创跨境电商产、学、研、用融为一体的局面,并充分发挥强大作用,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和人才集聚,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跨境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建立“校、政、企、行、研”五位一体的多元化协同创业模式的有效路径。
2.1搭建校、政、企、行、研各方联动培养平台,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建立“校、政、企、行、研”五位一体的多元化协同创业模式关键在于打破学校、政府、企业、行业、科研,搭建各方联动培养平台,整合各方优质资源,通过主体间不同创新协同机制,构建完整的创新网络和体系,从而真正实现多元化协同育人。
本文通过对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的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发展路径进行剖析,探究多元化协同的有效路径。
学校在建立五位一体多元化协同创业模式的关键是明确创新目标。
政校企多元协同开展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政校企多元协同开展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属于国家职业类院校,其办学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推动国家各个行业的稳步发展,然而高职院校虽然在科学研究、理论知识等方面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技能,但实践经验却并不丰富,与企业对接不够紧密,亟待通过与政府、企业的联系,不断提升实践育人的成效,培养具备更高实践技能的人才。
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的三方的合力,形成多元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不管是对于政府而言、企业而言,还是对于高校而言都具有较大的现实性意义。
(一)落实政府理念,强化引领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国家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也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育人的指挥者,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应当得到政府的规范、引导和约束,否则将会一片混乱。
高职院校开展育人活动,也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紧跟政府的步伐和理念,充分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切实将课程思政建设起来,形成规范化、高标准的课程思政体系。
通过将政府引入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能够对高校在该方面的建设进行规范,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将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落到实处。
这对于政府而言,不仅能够更好地对发挥自身的“监控”作用和引领作用,而且还能够见证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变化,深入了解高职院校育人的全过程,并为后续更好地制定职业院校管理规范提供参考和借鉴,在更高层面上引领职业院校立德树人行动的稳步开展。
(二)规范高校行动,提升建设效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复杂性的工作,需要考虑多层面的内容,而高职院校本身又是育人主体,其在育人方面掌握了较高的理论经验,但对企业的实践运行不了解,甚至对政府的核心理念理解不透彻,这就会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
通过将政府、企业引入进来,实现三方的有机协调,则能够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更为规范,降低建设过程的盲目性,使建设效果更为理想。
在政府的引导下高校可以正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大方向,紧跟党和国家的步伐,避免出现思政教育偏离主题的现象;在企业的作用下则能够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紧跟时代变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情况等及时对思政教育过程进行调整,确保整体育人过程具有更高的实效性。
科研课题论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合作共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基地
81980 学科教育论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合作共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基地“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基地是指集“实践教学、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以此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服务;为区域企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能鉴定、产品研发、技术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提供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培训;为社会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发展历程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经历了职业院校自主独立建设模式、校企合作共建模式、政府主导集中建设资源共享型模式和政校行企多元共建模式等多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职业院校独立建设模式。
职业院校为了完成专业课程实习实训任务,依靠院校自有资金,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在校内建设一系列实训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这一建设模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完全是根据院校自身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师生水平、场地条件等实际需要进行建设,能适应院校专业的个性化需求;其缺点是受资金、场地限制,数量和结构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设备落后于产业发展,在功能上与社会、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距离。
第二个阶段,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模式。
受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限制,职业院校独立建设的实训室,在设备数量和水平上,难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借助企业的场地、设备的支持,在校内校外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弥补校内独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不足。
这一建设模式的优点是紧贴社会、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开拓了社会资源,减少职业院校的建设资金、场地压力,能建立一些仿真甚至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践教学基地,对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其缺点是基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要兼顾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职业院校的正常教学安排形成一定的限制,部分实训基地建设利用率低,甚至达不到原来的目标。
第三个阶段,由政府主导建设大型资源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模式。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近年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
高校与企业合作不仅能够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也有助于培养优秀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
传统的合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挑战,因此,新的合作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旨在促进更深入的合作和更高效的成果。
一、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一种新的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
高校提供专业知识和研究设施,企业提供实际问题和资源支持,研究机构提供技术咨询和专业指导。
通过产学研结合,高校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企业能够得到专业支持和创新成果,研究机构能够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人才培养合作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是一种紧密结合的合作模式。
高校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并提供实践机会和专业指导,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并与高校共同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培养活动。
通过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能够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企业能够得到具备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的人才,双方实现互利共赢。
三、创新创业合作创新创业合作是一种重点关注创新和创业的合作模式。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开发。
通过创新创业合作,高校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企业能够得到创新产品和技术支持,创业者能够得到资金和资源支持,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更好的发展。
四、社会服务合作社会服务合作是一种关注社会问题解决和社会价值创造的合作模式。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社会项目和社会服务活动,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社会生活。
通过社会服务合作,高校能够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声誉,企业能够履行社会责任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社会能够获得更好的服务和发展。
在实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时,需要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潜力,加强沟通和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
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
通过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这一研究旨在探讨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创新,分析其必要性、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首先体现在其能够有效缩短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距离。
当前,很多高校培养的人才在进入职场后,常常因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而面临适应困难,甚至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从而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参与人才的培养,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以便选拔和培养自己所需的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多种模式。
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实习相结合,培养出大量优秀的职业人才。
这一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经历,也增强了其就业竞争力。
此外,美国的某些高校通过建立企业合作实验室,将企业需求直接融入到科学研究中,促进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
这些成功的案例为中国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现实中,校企合作模式可分为多种形式,包括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联合研究项目等。
课程共建模式下,企业可以参与本科课程的设计,帮助学校设置与行业需求相符的课程内容,并可以为课程提供相应的实践案例及数据支持。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了解行业动态,提升职场竞争力。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又一重要的合作形式。
通过在企业中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实习培训,帮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
同时,企业也能够从中发现潜在的人才,进行前期的选拔和培养。
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学校与企业是社会中不同角色的组织,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校企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
校企合作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并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员工。
校企合作也可以促进双方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局面。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拓展人才来源,加强与高校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已经成为教育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本文中,将探讨校企合作的模式、优势、关键因素,分析实践案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将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探讨建设“利益共同体”的实际意义,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校企合作的深化和拓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通过分析校企合作的优势和关键因素,以及实践案例的分析,我们旨在总结出成功的合作模式,为未来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参考。
我们还将展望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合作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加深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为建设更加紧密的校企关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建议,促进双方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更加稳固且持续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教育和产业的发展。
2. 正文2.1 校企合作模式探讨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的合作关系,旨在促进双方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经历了多种形式,包括实习实训、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
实习实训是最为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之一,通过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运作机制,提升实践能力。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1. 引言1.1 什么是“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是指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共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共同肩负起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责任。
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资源调配者,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企业提供实践场所和技术支持,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学校则承担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培养。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优势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努力,高职教育将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加符合产业发展,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社会的发展。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推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升级。
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共同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技术人才队伍,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2 背景介绍“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政府、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主体,各自具有不同的职能和优势,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人才需求结构的转变和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长,高职教育需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共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成为一种有效的模式和路径,有助于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舒君丽来源:《职业》2021年第13期关键词:“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皮草工艺专业2016年,南京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江宁高职校)与江宁区禄口街道、南京中铁二局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二局)、南京金陵科技学院(以下简称金科院)等单位签订“政校行企”四方合作办学协议,为江宁区禄口街道皮草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传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宁禄口皮毛技艺。
根据协议,江宁高职校负责招生,并负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管理、学生学业评定、就业推荐、学历提升等工作;禄口街道设立禄口皮草教育发展基金,用于江宁高职校皮草工艺专业的教师培养、教材与课程的研发以及学生的生活补助与奖励;金科院制订该专业课程计划,协助开展专业理论教学与学生实习指导工作;中铁二局负责专业实训平台的搭建工作,联系行业协会并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协助江宁高职校做好學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师资培养与培训等工作。
一、实施“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能够解决技能人才培养难题在五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江宁高职校皮草工艺专业“政校行企”协同工作,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高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教育资源组合优势,在产业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发展升级中各司其职,围绕共同目标,形成强大合力,实现产教融合。
(一)解决了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实现了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技能高度吻合通过深入调研得知江宁区禄口街道皮草行业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江宁高职校成立由行业、高校、企业的知名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制订皮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整合人文、艺术、科技、营销相关课程资源,建设职业化创新皮草人才培养“生态圈”,围绕皮草工艺师、皮草设计师、皮草品牌与运营人才、皮草文化传承人才四个职业岗位方向,以皮草工艺技术为内核,构建理实一体化皮草课程体系。
(二)解决了校内师资及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建立了学校和社会共同培育人才的机制江宁高职校皮草专业师资主要包括校内自有教师和企业选派技师。
乡村振兴背景下“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运行方式
建立共享共赢的“三方”合作机制。2021 年 9 月, 西安石油大学牵头,联合西安市鄠邑区委宣传部和陕西广 播电视台农林卫视·质农爱购平台,以户县农民画为载体 开展文创,按照“政府 + 高校 + 企业”模式,签订了三 方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各方权利义务和工作职责。亮点 是以销售收入计提的方式成立了“户县农民画产业发展基 金”,从源头上保护了农民画家的版权利益和创作收益, 进一步稳固了三方合作的基础。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开放教育校政企协同思政育人模式探索
[摘要]以“三螺旋”理论为研究视角,立足开放教育学员思政教育的难点,深入了解当地政府机关、企业行业对员工在职教育环节中的思政育人需求,整合利用校政企三方的资源优势,探索开放教育中校政企合作协同思政育人的新模式。
该模式包括四个方面:政府专家、企业行业专家、高校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多主体全员协同思政育人;政府大型活动、企业实践课堂及高校开学典礼、专业课、公共课、实践课等环节全程全覆盖协同思政育人;党史学习背景下“小社团、大思政”开放教育学生社团全方位互补性协同育人;校政企协同思政育人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制定与实施。
从而有效破解成人思政教育的难题,达到校政企共迎时代挑战,共担育人使命的协同育人效应。
[关键词]思政;三螺旋理论;校政企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2)03-0019-03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开放教育校政企协同思政育人模式探索①李芬芬(台州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学院,浙江台州318000)一、研究背景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作《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要讲话,指出学校思政工作应该是全方位的,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要打好组合拳,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互相配合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1]。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2]。
在此背景下,普通高校大力推进“三全育人”模式和思政教育改革,相对于全日制教育而言,成人高校尤其是远程开放教育遵循育人规律,有效开展在职学员的思政教育工作,更具有挑战性与探索性。
与传统普通高校一样,开放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性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3]。
基于数字工场的政校行企多元协同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数字工场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将传统的生产制造过程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政校行企多元协同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培养数字化人才的一种模式。
创新与实践方面,数字工场的政校行企多元协同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体制创新:数字工场的政校行企多元协同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传统的教育体制进行创新。
通过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供全方位的培养服务。
2. 课程设置创新:数字工场的政校行企多元协同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创新。
通过与企业合作,将实际工作场景融入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环节创新:数字工场的政校行企多元协同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实践环节进行创新。
通过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实训和项目实践等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4. 老师培养创新:数字工场的政校行企多元协同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教师进行培养。
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与企业合作,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和实践指导。
5. 学生评价创新:数字工场的政校行企多元协同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学生评价进行创新。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不能完全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引入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包括实践成果、项目经验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
以上是基于数字工场的政校行企多元协同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一些方面。
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的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开放教育校政企协同思政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开放教育校政企协同思政育人模式探索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开放教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它强调学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开放教育校政企协同思政育人模式应运而生。
三螺旋理论是指学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它们在统一目标下相互协商、合作和互动,推动思政育人工作的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学校在这个模式中充当知识传授和培养能力的角色,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的角色,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指导的角色。
在这个模式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实际工作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支持,为学校和企业提供合作的平台和资源的保障,推动校政企的协同发展。
这种开放教育校政企协同思政育人模式的核心在于学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通过三方的协商和合作,共同确定发展思政育人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最佳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需要积极主动地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建立合作关系,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措施,为学校和企业提供支持和保障。
企业需要开放教育的理念,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开放教育校政企协同思政育人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
学校、政府和企业需要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思政育人工作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只有通过校政企的协同合作,才能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教育的主流模式。
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逻辑、问题与策略
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逻辑、问题与策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现代产业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需求逐渐增加。
为了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实现产业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政府、高校和企业需要开展协同合作,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本文将探讨。
一、逻辑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逻辑是基于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的合作是解决这一需求的有效途径。
政府作为宏观规划和政策制定的主体,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主体,企业作为产业发展和现实问题解决的主体,在协同合作下,可以打造满足产业需求的现代产业学院。
二、问题1. 利益分配问题: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是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合作过程中,三方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容易导致合作关系紧张甚至破裂。
2. 人才培养问题:现代产业要求人才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传统的教育模式常常无法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要。
在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过程中,如何将产业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克服的困难。
3. 课程设置问题:现代产业的发展迅速变化,传统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常常无法及时跟上。
在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过程中,如何根据产业需求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具有较大挑战性。
三、策略1. 建立协同机制:政府、高校和企业可以建立起协同合作的机制,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改进。
政府应制定鼓励和支持政策,高校应积极参与实践并提供优质的人才培养服务,企业应积极提供产业需求信息和实践机会。
2. 推进利益共享:政府、高校和企业应在合作中摒弃单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思维,而是以合作共赢的态度推进利益共享。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给予高校和企业一定的支持,高校可以提供优质的人才培养服务,企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
3. 强化实践教育:现代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现代产业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应更加注重实践教育。
政、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政、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政府、地方、学校和企业应该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本文将从政、地、校、企四个方向,探讨如何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政府方向政府在协同育人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地方、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其次,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用于建设实验室、图书馆等教育资源的共享。
此外,政府还可以组织培训班,提供相关培训,帮助教师和企业员工提升教育和职业技能。
三、地方方向地方是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政府可以与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打造教育基地。
首先,地方政府可以提供土地资源,用于建设学校和企业的实践基地。
其次,地方政府可以与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享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
此外,地方政府可以组织各类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学校方向学校是协同育人机制的核心。
学校应该与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首先,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园进行讲座,分享实践经验。
其次,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实训课程,提供学生实践机会。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五、企业方向企业是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参与者。
企业应该与学校和政府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首先,企业可以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提供实践案例和项目。
其次,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此外,企业还可以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路径和要求。
六、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势通过政、地、校、企四方的协同努力,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
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地方可以提供实践基地和教育资源,学校可以提供教育和培训,企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
这样的协同育人机制可以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七、结语政、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
政、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政、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一、引言育人是社会的重要任务,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参与。
政、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是为了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和竞争力。
二、政府角色政府在协同育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育人目标和方向。
其次,政府需要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保障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的普及。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学校和企业的监管,确保育人机制的顺利运行。
三、地方角色地方是基层育人的具体执行者。
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的育人计划和政策。
地方还应加强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地方特色的人才。
此外,地方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四、学校角色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学校要与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
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五、企业角色企业是育人的重要参与方。
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学生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
企业还可以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和专业技术支持。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六、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为了实现政、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机制。
首先,各方需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育人计划和目标。
其次,要建立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
此外,还要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机制的有效运行。
七、结语政、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和竞争力。
各方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只有通过政、地、校、企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育人目标,推动社会进步。
“互联网+”创新创业园区建设——构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模式
现代经济信息126“互联网+”创新创业园区建设——构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模式彭楚钧 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校企合作往深层次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下,整合多方的资源优势,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育人模式,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园区,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企业,促进社会发展。
首先,分析“互联网+”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前提条件,必须取得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支持;然后,提出“互联网+”创新创业园区建设的具体目标,包括:构建多主体的园区化办学机制、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最后,探索构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4-0126-01近年来“互联网+”与“创新创业”受到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的高度重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需要多方共育创业创新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共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园区,协同育人,可以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有利于创业创新人才培养。
双创园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可以构建多主体的园区化办学机制、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调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资源,服务人才培养、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一、“互联网+”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前提条件“互联网+”创新创业园区应由学校与企业共建,并享受政府各种优惠政策,同时应取得行业协会的支持。
1.学校支持,“互联网+”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首先应取得学校支持。
双创园区的入驻企业除享受政府各种优惠政策之外, 学校还应对入驻企业提供低廉的房租,技术支持,人事政策支持,学校对进入园区企业担任技术工作的专业教师减免课时、发放补贴等。
2.企业支持,园区需要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在专业建设上提供指导意见,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参与修订,在课程建设上引入企业最新的专业实践项目,并且选派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开发,创办企业课堂、接纳学生社会实践,为学生实践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素养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探索政、校、企协同发展新模式
作者:翟媛媛万姝殊高黎
来源:《年轻人·中旬刊》2019年第09期
摘要:随着纷织产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升级,纺织行业对人才的极度需求与人才就业期待过高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
西安工程大学赴石狮研究院及行业企业实践调研团一行34人前往亚洲最大的纺织服装城石狮,通过企业走访、座谈交流、生产一线实践、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展开调研,探索石狮市纷织印染行业现状、企业转型升级中所面临的问题、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素养的要求及标准,从企业视角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及路径。
关键词:纷织产业;政府;学校;企业;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20-0036-01
1 政府积极响应改革创新号召
2016年以来,石狮市政府提出了“转型升级、实业强市”的战略,同时围绕“建设新型染整园区、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升技术工艺水平、控制污染排放总量、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等五个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来鼓励印染企业进行转型升级m印染行业要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纺织印染企业退出机制;鼓励本地优势印染企业强强联合,实现资源互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石狮政府十分重视纺织染整专业人才的引进、使用和管理。
政府鼓励并协助企业到纺织类高校引进优秀人才,集中建立石狮染整人才库、与各大高校联合建立研发与成果转化的研究院、教育培训基地等。
大力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有一些实质性的奖励政策。
这一系列的举措促使纺织印染企业做大做强,又促进了企业做专做精。
2 企业积极应对转型
此次的转型升级为许多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其中,华宝集团副总经理吴灶生提到传统行业高科技化的创新思路。
他表示纺织行业要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华宝集团在应对环保问题方面作出以下举措: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改进、优化生产工艺、引进先进的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水资源使用、联合其他企业集中建立完整的污水系统、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研发新型环保染色技术等。
传统行业要追求发展就需要以转型升级为方向,提质增效为手段,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行业运行能力。
3 高校提升行业人才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