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

……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材料二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摘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

请举两例宋朝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3分)(2)据材料二,指出《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工开物》的作者. (2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1分)2. 某班拟举办一场主题为“经济发展与对外关系”的专题展,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材料二649年(唐太宗贞观23年)1900万人726年(唐玄宗开元14年)4141万人741年(唐玄宗开元29年)4531万人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1690万人材料三唐朝时期的中国,同亚非地区许多国家有广泛而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不仅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而且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请回答:请你将材料一中的A补充完整.(1分)(2)指出材料二表格中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数呈现的变化趋势。

并指出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

(2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与当时的亚洲国家进行密切文化交往的两例史实。

说说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的关系。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的原因。
(2)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是在什么时期?
【答案】(1)北方战乱较多。
(2)南宋时期。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迁往南方的原因是由于北方战乱。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可知是唐太宗在位时期。结合课本所学,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他就是唐太宗;由材料二“武周时期”可知反映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历史上称武周时期;由材料三“(开元时)重用姚崇、宋璟”可知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也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分析材料一的“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可以看出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分析材料二的“机会均等”可知选拔官吏的标准是才能。
【详解】
(1)依据图片信息“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刘家港”“明”“古里”“红海”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即位后,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派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南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签》材料三(唐朝)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反映哪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能反映唐蕃交往的史实。

(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实行这种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唐太宗由此获得了什么尊称?(4)综合以上材料,概况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并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1)汉族与藏族(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汉族;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

(3)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天可汗。

(4)和平与友好交往;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汉族与藏族(吐蕃)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在位时,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2)依据材料“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主政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考点一隋朝大运河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⑴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河?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答:河:大运河人物:隋炀帝⑵为什么要开通此河?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答:原因: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⑶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⑷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答:涿郡今北京、江都今扬州、余杭今杭州;中心:洛阳(5)这条河具有怎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如何评价这条河?答: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通,一方面,造福人民,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另一方面滥用民力,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之一。

考点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答:唐太宗(李世民)(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他说这些话的意图是什么?答:含义:国家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像水,老百姓可以支持君主统治,也可以推翻君主统治;问题:说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意图: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答: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体现: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4)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他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答:镜子:魏征;还有:房玄龄和杜如晦。

(5)在他执政之后,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局面?请你简要写出出现这一局面的政治方面的原因。

答:局面:贞观之治;政治原因: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②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端;④任用贤才,重视纳谏;⑤扩充国学规模,完善科举制考点三:科举制材料一:唐太宗曾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对此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二:“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七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

(3)赤壁之战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3分)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1分)

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 战术战略得当;时机成熟;谦虚和骄傲的关系(学生只要 谈出一点感受,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材料二: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 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 (1)材料一是谁说的名言,他写了一部什么书,鲁迅称赞它是“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开创了什么体例,对我国后代史学的发展有巨大 的影响。6分
(1)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
4.请阅读下列史实,回答问题(7分)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 “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 商鞅列传》 文中的“卫鞅”指谁?(1分)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 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 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 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 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 么?(2 分) (1)北魏孝文帝。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
(1)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七年级下册部编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部编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材历史料分析综合题1.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表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2018年8月19日,西藏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十一世班禅与学生交流。

材料三:歌曲《爱我中华》中唱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这首歌抒发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团结、友爱的感情。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对于少数民族的态度。

请举一例在他统治时期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

(2)材料二中的宗教领袖“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在历史上是清朝哪个皇帝册封的?这一措施加强了对哪一地区的管辖?(3)材料三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华名族的历史是各名族共同缔造的,请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形成于元朝的一个新的少数民族的名称?(4)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政权是什么?(5)综上所述,你认为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怎样的联系。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之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

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图一所示司南与图二所示陶俑所持罗盘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一中发明的历史意义。

(3)宋代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峰,请另举一例说明。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4)综合以上探究,概括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文以载道,诗以言志。

古代的知识分子往往用诗歌的形式,来抒发他们对历史、政治的一些感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唐诗]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1)材料中的“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从材料一看,这条河发挥了什么作用?材料二: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附解析)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什么?什么时期,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2)火药用于军事,从此揭开了古代兵器发展史的新篇章。

请写出图二、图三所示火器的名称。

(3)我国火药是何时传人阿拉伯和欧洲的?它们的外传向世人昭示了什么?【答案】(1)图一是水罗盘。

北宋末年。

(2)图二,火统;图三,突火枪。

(3)13—14世纪。

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等。

【解析】【分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图一信息可知图一是水罗盘。

第二小问,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2)火药用于军事,从此揭开了古代兵器发展史的新篇章。

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所示火器的名称是火统。

元朝发明了火铳。

图三所示火器的名称是突火枪。

(3)第一小问,我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人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第二小问,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的外传向世人昭示了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初与隋盛时人口、垦田、粮仓比较简表隋初隋盛时结论人口三千多万四千六百多万人垦田一千九百多万多顷五千五百多万顷粮仓长安太仓含嘉仓、洛口仓材料二“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哉!”请回答问题:(1)请你分析材料一的统计数字,把答出的结论填到右边的空格中。

(2)材料一反映了隋朝社会的什么情况?(3)材料二中这条“渠”指的是什么?开凿的目的是什么?(4)材料二评价者持什么态度?【答案】(1)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2)隋朝经济繁荣(3)隋朝大运河。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隋初,人口,三千多万”“ 隋盛时,四千六百多万人”分析概括可知,隋朝时期人口激增;“垦田,由一千九百多万多顷到五千五百多万顷”可知,垦田在不断扩大;“粮仓,由长安太仓到含嘉仓、洛口仓”说明了粮仓丰实。

七年级下册历史1

七年级下册历史1

七年级下册历史1-12课材料分析专题1、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谁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⑴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⑵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⑶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⑷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它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2、材料一:“贞观之风,一时复振。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⑴材料反映的内容是什么时期?⑵材料二中诗的作者是谁?⑶说一说这一时期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3、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材料二:“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⑴材料二中的“选举制度指什么制度?它的完善、兴废是在什么时期?⑵材料一的意思是什么?⑶这一制度(科举制)的影响。

⑷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方式是?⑸隋唐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沿用科举制的原因。

4、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真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记》材料二:课本30页图(鉴真准备东渡图)。

⑴材料一反映了哪个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并派了很多什么人到中国?⑵这个国家受唐朝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⑶唐玄宗时,有一位大师先后六次东渡到这个国家,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在这个国家设计一座寺庙,至今仍被视为一书明珠?5. 材料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问题:⑴材料放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⑵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⑶这种现象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6. 材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问题:⑴这是谁的诗?⑵反映了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⑶宋代时还有什么传统节日?⑷今天的春节在宋代的时被称为什么?7. 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问题:⑴这是谁的诗句?它有什么英雄事迹?⑵诗的意思是什么?⑶我们要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8、宋元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材历史料分析综合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京城的布局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礼制观念,将天人合一贯彻其中,同时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许多灵活性地创新。

北京城有一条由北向南的中轴线,紫禁城就坐落在中轴线的中央,城内的宫殿都是坐北朝南,体现“面南而王”、唯我独尊的意识,各府衙分列中轴线的两侧,象征性地表达了皇权对国家的控制。

——摘编自孟凡人《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等材料二洪武十三年,明中央机构发生改变:宣布永远废除丞相一职,提高六部的地位,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最高一级的行政管理部门;将统领军权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此外,明代还设立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机构互不统属,直接根据皇帝的命令侦察官民的言行,可以不经过法定手续逮捕和审问官民。

——摘编自韦庆元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1)写出紫禁城现在的名称。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代北京城的建设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中央机构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构成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朝代组织机构作用明朝A是特务组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侦察清朝B是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它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这一制度有什么关系?(2)请写出材料二表格中A、B所代表的组织机构名称。

(3)从机构A到机构B的变化,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什么?3.“大中国”时序和空间意识是学习历史最基本要素。

(1)观察下列三幅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繁盛时期的疆域示意图。

任选其中一幅,判断其属于哪一朝代?简述判断理由?(2)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下列朝代:①明朝②清朝③元朝将上面朝代前的标号与下面朝代沿革示意图中框内的字母准确对应。

(3)示意图中字母B、C所示朝代的历史阶段特征是什么?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要求。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仔细观察下图后回答问题。

(1)此图人物是谁?(2)你怎样评价他的事迹?【答案】(1)郑成功。

(2)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解析】【详解】(1)依据图片关键信息:“旗帜上的郑字”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图人物是郑成功。

(2)依据所学可知,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

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至此,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

郑成功对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2)他所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这本书有什么影响?(3)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4)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答案】(1)目的:寻求佛法(或佛经).(2)《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3)因素: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4)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解决本题的关键词是:“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我们可以判断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寻求佛法(或佛经)。

(2)依据所学可知,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后,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材料一:
材料二: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唐玄宗统治初期,曾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华物品。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颇有作为,他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一些改革。如任用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这些人都是有名的忠臣。在唐玄宗统治期内,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答案】(1)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2)百姓的重要性;减少百姓服役天数,允许用实物代替劳役,以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开元盛世;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4)安史之乱;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勤于政事,以民为本,发展生产等。
(1)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什么机构?
(2)材料二中元朝对西藏是如何有效管理的?这一管理在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民族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3)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创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该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案】(1)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元朝时期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这一管理使得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6.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净解禅缘。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你能说出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国来学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附解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附解析)
(3)依据所学知识总结南方发展的原因即可。如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大量增加;北方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的重视等。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要引进外来技术等等。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在棉布盛行之前,我国人民的主要衣被原料是什么?
(2)材料中所说“黄道婆一人的功劳”是指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说法?
(3)黄道婆的成就对她的故乡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丝织品(丝、丝绸)、麻织品(麻布、麻)。
(2)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这一说法充分肯定了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但说成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夸大了其个人作用(因为她是在学习黎族人民先进棉纺织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
(2)依据材料二信息“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是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海上丝绸之路,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①______;②____;③______。
(2)隋朝大运河是从哪年起陆续开凿的?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隋朝开凿大运河开通后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1.下边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请你穿过时光隧道,试着感悟历史。

假设你生活在隋朝时的涿郡,和父母一起沿新开通的大运河到余杭游玩,请帮父母做三件事:(1)请把你们的出发地、目的地、大运河的中心地,分别在A、B、c处标示出来。

(2)大运河连接了我国南北五大河流,请在图上D处将沟通淮水和长江的一段运河名称标示出来。

.(3)一路上运河沿岸的风光、大运河的繁忙、大运河工程的伟大给你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你想对开凿大运河的我国古代人民谈些什么感想?请试着写出来。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古人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请回答:(1)隋朝大运河开凿予何时? (2)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3)运河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4)这条运河在世界上有什么地位?23.请结合“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之说,简评开凿大运河的功过。

24、隋朝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开凿大运河?19.读右图,回答问题。

(1)右图的皇帝是谁? (2)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出现了什么局面?(3)请列举出他突出的治国的措施。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1)唐太宗的名字叫什么?他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他为什么说这些话? (3)为了避免“水覆舟”现象发生,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根据材料说一说,唐太宗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5.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请回答:(1)“稻米流脂粟米白”指的是什么?(2)这首诗对开元盛世的社会经济的描述,是否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如右图所示,有一次,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他”去天竺干什么?
(2)与“他”同时期的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3)“他”为唐朝、天竺文化传播作出了什么贡献?
(4)你觉得在“他”身上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
【答案】(1)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
(2)鉴真东渡日本
(3)玄奘到天竺取回佛经,并组织人翻译。同时根据在印度半岛、中亚各国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的重要史料。
【解析】
【分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元朝发明了火铳。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
(2)依据题干材料“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可以提炼的观点: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论述:结合材料涉及的宋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火药传入欧洲起到的作用,结合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指南针起到的作用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如: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2)原因:政府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获利丰厚.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该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吨以上”和图片,反映了宋代造船业发达,船只的结构和性能很好,加上有指南针作为航海的辨别方向,这是这些诸多优势,很受外国商人的欢迎。
(2)根据材料二“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由此得出:宋代的造船业发达一方面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依据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其意海外贸易的利益最大,若措施设置得当,所得利益数百万计。由此得出:宋代的造船业发达另一方面是海外贸易获利丰厚,这些因素都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附解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附解析)
(3)依据三则材料“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由此可知,生活在唐朝时期,不用承担过重劳役负担;农业收入增多,经济收入增多;社会稳定,生活安定。
7.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2)依据材料的“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可以提炼的观点是: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例如,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出现“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开元盛世”。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观点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然后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主要强调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并把中国情人节“七夕”首次写 进中办国办文件。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材料分析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材料分析

七年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填空、材料分析题一、填空题:35、10世纪初,契丹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36、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37、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建立金,后迁都燕京,改为中都。

38、960年后周大将()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39、宋辽议和,辽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

此后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40、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

41、南宋抗金名将()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42、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

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43、唐朝时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主要产地在南方。

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44、北宋时蜀地丝织品“()”。

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45、南宋时,()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浙江哥窑烧制的(),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46、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

47、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48、元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加以管理。

49、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50、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

由于()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51、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吃鱼多。

宋代时,()以面食为主,()以稻米为主。

52、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宋代称春节为(),最为重视。

53、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为大汗,尊称他为(),建立蒙古国。

54、1271年()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初一下册下学期历史材料题含答案

初一下册下学期历史材料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材历史料分析综合题1.中国古代,统治者根据政治形势进行政策调整、制度创新,加强皇权。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科举制开创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指出,为什么说科举制是公平的制度?(材料二)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材料二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他在位时期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材料三)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

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股俗阜。

”(物产丰富,风俗醇厚)(3)材料三中的“上”指的是谁?他在位时期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材料中两位皇帝统治的共同点是什么?(材料四)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日:“中书省”,本兵者日:“枢密院”,主弹到者日:“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引自《元文类》卷四十(5)元朝实行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成为什么制度?(6)元朝时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统治,设置了哪一机构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之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

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图一所示司南与图二所示陶俑所持罗盘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一中发明的历史意义。

(3)宋代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峰,请另举一例说明。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1、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捻,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十九人。

……东之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必……——《资治通鉴》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资治通鉴》请回答:⑴材料一和二描述分别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答:唐太宗唐玄宗⑵历史上把他们的统治时期分别称为什么?答:贞观之治开元盛世⑶他们统治时期为对外交往做出贡献的是哪两位僧人,分别去了哪两个国家?答:鉴真玄奘日本、印度2、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⑴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河?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答:大运河隋炀帝⑵为什么要开通此河?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答:为了巩固隋朝的统治。

它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⑶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⑷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3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都是从我们国家学过去的。

——孙中山请回答:⑴孙中山所说的“考试制度”是指什么制度?诞生于哪个朝代?⑵此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它诞生的标志是什么?⑶此制度完善于哪个朝代?为此做出贡献的是哪几个关键人物?⑷在这种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首创的有哪两项考试?⑸此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影响?4、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材料二:颜公变法出新意,细劲入骨如秋鹰。

——苏轼请回答:⑴材料一中“鉴真盲目航东海”的最终目的地是哪里?当时的帝王是谁?⑵材料二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位书法家书法艺术的评价?与他同期的书法家还有谁?后人用哪四个字评价两人的书法?⑶从鉴真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精神?鉴真:有远大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5、材料一:拉萨市大昭寺的广场上矗立着建立于公元823年的“唐蕃会盟碑”,这是藏两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说唐与吐蕃交往的重要史实。

(2)元朝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来管辖今西藏地区?(3)举出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的重大措施。

(4)透过汉藏关系史,并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⑴材料中“文皇”和“朕”是不是指一个人?如果是,他是谁?他被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⑵从材料中反映了“朕”之前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是什么?⑶说一说“朕”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是什么?⑷“文皇”统治时,为了密切汉藏之间的关系,曾将谁远嫁吐藩?当时该王国的赞普是谁?6、元世祖上位之初,首昭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史.食货志》请回答:⑴以上说明了元世祖采取什么政策?⑵元世祖在农业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最终的结果如何?⑶元世祖在交通运输业上,开通了哪两段运河?后来使粮食运输逐步以何种方式为主?⑷为加强中央集权,元世祖实行什么制度?该制度对中央、地方有何规定?7、、“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请回答:⑴“开元”是谁的年号?他的统治被称为什么?他在位时采取了哪些措施?⑵“贞观”是谁的年号?他的统治被称为什么?他在位时采取了哪些措施?9、材料一: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韩非子.有度》材料二: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彧《萍州可谈》材料三:“渺茫无际,天水一色,惟以指南针为则,尽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请回答:⑴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你分别能得到怎样的历史信息?⑵指南针是经何人之手传入欧洲的?有什么重要影响?10、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时期,在一定程度和时间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的统一。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师教学用书①、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谁类似明太祖一样参加过农民起义?②、明朝废除了哪两项制度?③、1421年,谁迁都北京?④、试分析一下:明朝前期,从那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11、“雍正皇帝时,一位进士因‘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两句诗而被斩首。

”①这则材料说明了清朝政府对知识分子的什么做法?②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盛行于那几个皇帝时期?③这种做法对当时的文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12、“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十万余里,而我之云帆高涨。

”A、材料中的“永乐三年”是公元哪一年?当时的中国皇帝是谁?B、郑和先后几次远航?他到过多少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哪里?C、请你简要评价一下“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13“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清朝前期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14、“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之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

”(1)这句话是谁说的?我们应该怎么评价他?(2)他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请你证明。

(3)为加强对台湾的管理,清政府于哪年在台湾设台湾府?有何意义?15、“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①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②清朝实行这种政策根本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③你认为这种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④对此你有什么启示?16、材料一自洪武十三年,把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职官志》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

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

雍正中设军机处,议政之权虽微。

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

乾隆壬子,纯皇帝(乾隆帝)特裁之。

-《议政大臣》请回答:⑴材料一中的“帝”指的是谁?“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⑵材料二主要表述了怎样的历史事实?⑶材料一、材料二的做法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17、材料一唐太宗时候,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的人数比其他科多。

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中进士。

后来,有人作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四百六十余人也”请回答:①我国古代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唐朝的科举制是如何得以完善?②材料二反映出明朝科举制度又发生了什么的变化?命题范围局限于什么?③明朝改变科举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其相同目的是什么?④汉朝和清朝的统治者在思想上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各采取了什么措施?18、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因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⑴这三种发明出现在哪一个国家?这三种发明指的是什么?⑵其中有一项发明比西方早四百多年。

你知道是哪一项发明?请写出该项发明的发明者及其所处的朝代?⑶最早出现的指示方向的仪器是什么?写出该仪器的名称及其发明是我国所处的朝代。

何时人们将磁化钢针支撑固定在一个刻有方位盘中来指向?该发明对世界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⑷15世纪初,我国航海上有何重大行动?请写出这一行动的名称、起止时间、最远到达的地区和意义?19、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

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请回答:①此条约的名称是什么?是在何时何地签订的?②上述内容有何法律作用?③签定上述条约前,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当时清朝的统治者是谁?④此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维护国家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0、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请回答:(1)据材料回答,哪一朝代于哪一年使“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2分)该朝代在交通方面有何突出贡献?隋朝;(1分)589年;(1分)开凿大运河。

(2分)((2)在这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治世局面?(2分)(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1、.阅读下列材料: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长期以来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战国、唐初、元朝都很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减轻农民负担。

请回答:(1)唐初是如何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2分)(2)元世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推行重农政策?(至少答出两点。

4分)22、阅读下列材料:明清时期沿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但是,此时的科举考试只重形式不重讲求实际内容,危害很大,清统治者还从文人的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加以迫害,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明清统治者实行的统治政策。

(2分)这些政策有何严重消极影响?(2分)统治政策:实行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消极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的科举考试只重形式不重讲求实际内容”。

(4分)(3)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23、.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古代时期,中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请回答:(1)根据提示填写唐朝和明朝中外交流情况简表。

(8分)唐朝①日本遣唐使来华(2分)②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2分)③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2分)明朝①郑和七次下西洋(2分)(2)结合以上两个朝代中外交流情况,谈谈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借鉴意义?(至少答出两点。

2分)倡导开放;倡导交流;倡导合作;友好往来;和平共处;互相学习等。

3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古代24、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社会进步。

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1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