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fb0322e2bd960590c67723.png)
2.材料一:夏朝的国王把人当做坐骑,还把自己比为太阳,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咒骂他。材料二:后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1)材料二出自哪部书?
(2)材料一中所描写的“夏朝的国王”和材料二中所描写的“商朝的国王”分别是谁?
(3)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给你的启示或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材料二:
材料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2)是哪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平定了蚩尤部落?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这个人物对人类做出哪些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3.材料一:管仲相桓公,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dd5fbe284ac850ad02423c.png)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1、阅读下面材料:公元前一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
到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请回答:②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当时欧洲的?请写出他的路线为及其开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③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中国称当时罗马称为什么?丝国大秦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
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回答:⑴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战到和的关系⑵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出现的原因材料一霍去病大破匈奴,收复河西走廊材料二昭君和亲⑶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处理民族关系,“和”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当受到侵略时,必以“战”为主,反抗外族侵略4.(P78)“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纸的造价低,携带方便”[1].我国的纸发明于何时?——西汉前期[2].后来谁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3].纸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1)便利了人们的书写和记载;(2)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有利于世界人类文化的传播。
5( P87 )“……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种,武士俑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1].材料中的“陵墓”指的是谁的陵墓?——秦始皇 .[2].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其杰作是什么?该杰作被誉为什么?——秦汉时期;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6.( P72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1].[2].[3].材料是如何反映此次出使的艰难的?——开始出发时一百多人,十三年之后,只有二人生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带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4fc529cc175527072208d9.png)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带答案)1、阅读下面材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请回答:(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生产情况?神农为什么“教民农作”?(2)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状况。
神农“教民农作”是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水稻;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粟。
2、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1)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之口?(2)材料中“轩辕”指的是谁?相传,他对民族有哪些杰出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什么?(3)材料中“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1)孙中山(2)黄帝;制造房屋、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其妻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征服炎帝,统一黄河流域,炎黄部落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人文始祖。
(3)涿鹿之战。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史记》请回答:(1)这句话是说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那一个君主?(2)哪一次大战导致了商朝的灭亡?(3)试分析一下商朝灭亡的原因。
(1)商朝帝纣(2)牧野之战(3)昏庸乱德,宠幸女人,搜求珍奇贪图享乐,苛捐杂税修造鹿台,横征暴敛充实巨桥,侮慢鬼神,残杀忠臣,酒池肉林,刑法残酷。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1)材料说的是哪个诸侯国称霸的事?(2)这个诸侯国“霸诸侯”的背景是什么?(3)这个诸侯国有哪些称霸的有利自然条件?(4)管仲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5)管仲“相桓公”取得了什么成果?(6)桓公在称霸过程中提出了什么口号?(7)公“霸诸侯”正式被周天子承认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齐国。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总汇(含答案)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总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57b79d8bd63186bcebbcee.png)
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总汇一、材料分析题(共45题)1.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实施耕种。
他年老时,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材料二:他全身心的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因治水有功,舜年老时,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了他。
材料三: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他继位后扩大了哪一部落的势力和影响?(3)两则材料中继承人的产生办法被称为什么制度?(4)材料三中记述了大禹采用哪种治水方法取得了成功?(5)大禹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
夏桀本是亡国君,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始称殷,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
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西周立。
天子统治有加强,分封制行天下固。
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亡在眼前。
”这是历史爱好者编写的一段歌谣,请结合歌谣内容及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1)大禹建夏将王位传给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
有人认为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有人认为是历史的倒退,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2)“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西周立。
”双方的这次大战具体发生在什么时候?你认为周武王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3)除商亡周兴外,上述歌谣中还涉及哪几个王朝的更迭?你认为几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感想?3.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他们为祖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某班对“华夏之祖”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史料的分析与问题的探究。
【华夏之祖】材料一:“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材料二:黄帝陵(如下图)【民主政治】材料三: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七年级上册期中历史材料分析33题(初一期中历史材料分析)有答案
![七年级上册期中历史材料分析33题(初一期中历史材料分析)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b98cb7dd3383c4bb4cd2f0.png)
1、(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指哪国国君?这一理论属哪家学派?(3分)商鞅、秦国、法家(2)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6分)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分)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分)(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是什么意思?起止时间?有何意义?(6分)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嬴政。
灭六国,完成统一。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
(4分)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历史上的巨大进步。
(2分)(4)商鞅变法使国家强大了,那为什么还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商鞅变法触犯了贵族的利益,所以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
(5)秦孝公死后,商鞅最终被处死,可商鞅制定的新法并未废止,而是继续在秦国推行。
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和变法措施符合秦国国情以及地主阶级的要求;变法的过程中执行得非常坚决。
(6)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
2、某校初一年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受到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而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b4b3607e21af45b307a8f9.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1.(1)人物:李冰。
(2)水利工程:都江堰。
岷江。
功能:防洪灌溉。
(3)影响: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4)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2.(1)指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分)公元前138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加强了汉与西域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4分)(2)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
(4分)对外开放政策。
(2分)(3)西域都护。
(2分)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分)(4)交通运输先行有利于东西方之间物品与信息交流;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周边环境;推动沿线各国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等。
(另一考法:(1)事件:张骞通西域。
(2)作用: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3)机构:西域都护。
职能:总管西域事务。
意义: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1)演变:龟甲、兽骨-竹简、木简-帛-纸。
(2)朝代:东汉。
(2分)原料: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等。
(3)原因:纸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它使得文化极易传播,使用方便,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4)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森林资源不足,使用“再生纸”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4.(1)“帝”:孝文帝。
政权:北魏。
(2)民族:鲜卑族。
(3)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4)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5、(1)措施: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迁都洛阳。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289fce3186bceb18e8bb00.png)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三、列举题(本大题2小题,共10分)25、(6分)文物一:甲骨文(甲骨或甲骨卜辞),河南安阳出土(甲骨文记录的内容非常广泛,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材料,也标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文物二:三星堆青铜立人像,广汉三星堆出土(反映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
文物三:战国编钟(曾侯乙编钟),湖北随州出土(体现出我国古代工匠的高操技艺,也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26、(4分)《离骚》:屈原,是研究战国时期诗歌发展的重要材料(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史记》:司马迁,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共20分)27、(10分)1)秦始皇焚书坑儒。
(1分)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
(2分)2)“百家争鸣”(1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
(2分)3)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2分)不同点:它只是排斥儒家之外,持法家、道家等各学说的读书人。
(1分)4)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发展。
(1分)28、(10分)1)②河西走廊③新疆④西亚⑤欧洲(4分)2)张骞(1分)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2分)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4)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
(2分)五、问答题(本大题2小题,共26分)29、(14分)答:1)排序:① B ② A ③ D ④ E ⑤ C 。
(5分)2)奴隶主贵族(阶级)(2分)3)(列出两条变法内容即可)(4分)4)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完整word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
![(完整word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96a630a4c850ad02de8041f0.png)
2、。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思想上都呈现出一派新气象,请结合以下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经济新气象】材料一图一春秋铁制农具图二战国牛尊(1)这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上有了怎样的发展与进步?这些进步有何积极作用?(2分)【政治新面貌】材料二(2)图示中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是在哪一时期完成的?请结合史实说一说封建制度的确立主要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或方式实现的。
(2分)【思想新动态】材料三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3)请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7分)(4)上述表格中的治国思想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1分)3、.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兴衰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奴隶王朝的开端】夏朝都城的宫殿复原图(1)夏朝是由谁建立的?我们在哪里发现了夏朝的这一座都城遗址?夏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4分)(2)除了宫殿外,夏朝还建立了哪些国家机构?请你说一说夏朝建立的国家机构的实质。
(2分【文明进步与发展】图一图二(3)这两张图片见证了哪一王朝的历史?请你说一说这两张图片的名称。
从这两张图片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哪些历史信息?(5分)【疆域扩大与巩固】(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4)上述材料体现了西周实行的哪一项制度?这一制度中诸侯对周王需要履行哪些义务?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4分)【战争频繁的东周】(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他们在争霸过程中都打着怎样的旗号?(2分)(6)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在战国七雄中哪一个国家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这主要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4分)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df0ef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64.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及答案七年级历史考试中的材料题所占的比重大,难度也大,学生做起来普遍感到棘手。
因此,掌握材料题的类型与解题方法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的材料题及答案,希望你们喜欢。
七年级上历史材料题目1、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而汉武帝则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
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2分)(2)概述材料二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他们的共同目的又是什么?(6分)(3)材料三告诉我们现代国家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4分)2、材料一: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
……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
他虽遭不幸,但新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材料二:高祖曰:“……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魏书•咸阳王禧传》请回答:(1)材料一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材料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4分)(2)材料二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材料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哪项内容?这一改革还有哪些措施?请再列举两项。
(5分)(3)材料二提到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2分)(4)结合材料,说说这两个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参考答案1、答:(1)政治:以德治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1-13课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1-13课材料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b08fcdc89ec3d5bbfd0a749d.png)
七年级历史上册1-13课材料分析题一、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意思是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能仿效旧法度。
)(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商鞅“孝公”指哪国国君?秦国(2)他的变法主要内容是什么?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有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卫鞅”的变法对于该国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请说一说有哪些?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国力大增,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秦国担当起统一的大任,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了全国。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4)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秦王”指秦始皇或嬴政;“扫六合”是什么意思?秦王赢政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
“六合”即天地四方之意。
(5)请列举“秦王”为捍卫“扫六合”的胜利果实而采取的措施两条。
一、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二、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三、思想文化上:1、统一文字2、焚书坑儒四、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兴修灵渠,开发南疆。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仁不让于师。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请回答:(1)材料一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孔子(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它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材料三某中学初一(8)班新学期刚刚开学,班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
为此班委召开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而争论了起来: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1、阅读下面材料:公元前一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
到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①材料中提到时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是什么朝代?西汉请回答:②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当时欧洲的?请写出他的路线为及其开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张骞丝绸之路③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中国称当时罗马称为什么?丝国大秦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
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回答:⑴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战到和的关系⑵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出现的原因材料一霍去病大破匈奴,收复河西走廊材料二昭君和亲⑶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处理民族关系,“和”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当受到侵略时,必以“战”为主,反抗外族侵略4.(P78)“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纸的造价低,携带方便”[1].我国的纸发明于何时?——西汉前期[2].后来谁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蔡伦;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3].纸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1)便利了人们的书写和记载;(2)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有利于世界人类文化的传播。
5( P87 )“……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种,武士俑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1].材料中的“陵墓”指的是谁的陵墓?——秦始皇 .[2].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其杰作是什么?该杰作被誉为什么?——秦汉时期;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6.( P72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材料中提到的“骞”指的是谁?——].张骞[1[2].他初行时间及目的是什么?——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材料是如何反映此次出使的艰难的?——开始出发时一百多人,十三年之后,只有二人生还。
[4].他出使西域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是什么?——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 5 ] 张骞出使西域是在哪个皇帝时期?——汉武帝7.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
北魏孝文帝)上文中“皇帝”指谁?——1(.(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等。
(4) 请站在中华民族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8( P70 )其一:“壮士悲歌出塞频,中原萧瑟半无人。
”汉武帝时连年对匈奴用兵,也给西汉带来了经济萧条,国库空虚的困扰。
-----宋?王安石《汉武帝诗》其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和亲。
将士解甲归田。
边塞出现农牧业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
-----唐?张仲素《王昭君》⑴汉匈之间的战与和分别给两族人民带来了什么影响? 请联系材料回答。
——战给匈奴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民族也出现分裂,部分人西迁。
同时,也给汉朝带来经济萧条,国库空虚,人民生活困顿的局面,西汉国势也逐渐衰退。
和带来了边塞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
:呼韩邪. (汉元帝)时嫁给匈奴单于⑵昭君何时嫁给哪个匈奴单于?------西汉(3)昭君出塞体现了当时西汉与少数民族匈奴族的什么政策?---------和亲政策.(4)昭君出塞有何历史意义?--------促进了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5)从王昭君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为民族大团结和繁荣作奉献.(6)你认为怎样才能处理好民族关系?——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应该和为贵。
民族之间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
互相攻伐,战争连绵,只会给民族带来灾难。
但从西汉当时的实际看,西汉初年的“和亲”并没有带来汉匈民族的和平相处,因此,有时,必要的战争也是和平的前提。
9.( P86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
”)是谁说的?——司马迁(汉武帝时著名的史学家)(1(2)司马迁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写了一篇不朽的史学巨著、文学名著《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这部作记述了什么时期的史实?——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
(4)鲁迅如何评价这一著作?——“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一部不朽的的史学名著,又是一部纪传文学,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5)哪些历史人物分别从正、反个方面印证了这句名言?正面: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不同流合污,报国无门而投江自杀,他以身殉国,死重干泰山;解放战争时期的刘胡兰在敌人铡刀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她的死重于泰山。
反面: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公开投敌,当了汉奸,他的生命没有价值,死轻于鸿毛。
(6)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哪些人生道理?(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司马迁忍辱负重,为了成就《史记》;屈原愤而投江,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贞。
一生一死,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他们都是为了理想和抱负,体现了两位伟人的崇高人格。
因此,他们都受到人民的尊敬、热爱和推崇。
启示:要勤奋学习,开拓创新,忍辱负重;要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勇于向困难挑战;要珍怜惜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10 ( P34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回答问题:(1)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离骚》、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2)他创作的新体诗歌被后人称为什么?——楚辞体。
(3)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热爱祖国,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怀。
(4)他与什么节日有关?人们用什么样习俗纪念他?——端午节。
划龙舟、吃粽子。
(5)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前途、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至死不屈的精神,为理想、真理执着追求、探索奋斗。
11( P52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材料二: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量吏禄,度宦用,以赋于民。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其令君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1)以上材料反映了哪个历史朝代的状况?——西汉(2)材料三这句话是谁说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思想?——汉景帝、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反映了对农业的重视。
(3)料二、三中的措施可以概括为什么政策?——休养生息政策(4)有何措施?P52实施这一政策的效果如何?——西汉初期经济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12、(P83)“人,物也,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论衡》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1)《论衡》作者?——东汉时期(2)为什么说他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因为他在鬼神迷信泛滥的时代,依据科学知识,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唯心思想,提出无神论的观点。
(3)他批判了什么思想?——迷信思想。
(4)他的思想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否定鬼神的存在,崇尚科学,对破除宗教、封建迷信前积极意义。
(3)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勤勉好学,实事求是,敢于向鬼神迷信思想宣战的大无畏斗争精神。
13、(P109)《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文出自《水经注》,其作者是谁?——郦道元1(北魏杰出地理学家)((2)这部著作有什么价值?——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3)我国目前修建的三峡工程,具有哪些综合效益?——三峡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14、( P89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 )这句是谁说的?②烈士指什么?③壮心在这里指什么?④作者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的作为?①曹操。
②指怀有雄心壮志的人。
③壮心指统一全国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局面。
他能统一北方,是因为他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优势,招贤纳士,重视人才。
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在军事上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不是。
(3)你能说出与曹操有关的两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吗?——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学习他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4).(5)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官渡之战前曹操招募流民、组织兵士屯田,官渡之战时曹操采纳谋士建议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绍。
赤壁之战时,曹操骄傲轻敌,导致大败。
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骄兵必败15、( P109 )阅读下列材料: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农学家,他强调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
他著的一部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①贾思勰;北朝。
1)这位农学家是谁?生活在什么朝代?答:((2)他著的农书叫什么?——《齐民要术》(3)这部著作有何重要价值?——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坚持不懈求知,勤奋思考,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从他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