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精编(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带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4fc529cc175527072208d9.png)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带答案)1、阅读下面材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请回答:(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生产情况?神农为什么“教民农作”?(2)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状况。
神农“教民农作”是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水稻;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粟。
2、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1)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之口?(2)材料中“轩辕”指的是谁?相传,他对民族有哪些杰出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什么?(3)材料中“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1)孙中山(2)黄帝;制造房屋、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其妻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征服炎帝,统一黄河流域,炎黄部落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人文始祖。
(3)涿鹿之战。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史记》请回答:(1)这句话是说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那一个君主?(2)哪一次大战导致了商朝的灭亡?(3)试分析一下商朝灭亡的原因。
(1)商朝帝纣(2)牧野之战(3)昏庸乱德,宠幸女人,搜求珍奇贪图享乐,苛捐杂税修造鹿台,横征暴敛充实巨桥,侮慢鬼神,残杀忠臣,酒池肉林,刑法残酷。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1)材料说的是哪个诸侯国称霸的事?(2)这个诸侯国“霸诸侯”的背景是什么?(3)这个诸侯国有哪些称霸的有利自然条件?(4)管仲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5)管仲“相桓公”取得了什么成果?(6)桓公在称霸过程中提出了什么口号?(7)公“霸诸侯”正式被周天子承认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齐国。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b4b3607e21af45b307a8f9.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1.(1)人物:李冰。
(2)水利工程:都江堰。
岷江。
功能:防洪灌溉。
(3)影响: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4)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2.(1)指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分)公元前138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加强了汉与西域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4分)(2)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
(4分)对外开放政策。
(2分)(3)西域都护。
(2分)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分)(4)交通运输先行有利于东西方之间物品与信息交流;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周边环境;推动沿线各国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等。
(另一考法:(1)事件:张骞通西域。
(2)作用: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3)机构:西域都护。
职能:总管西域事务。
意义: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1)演变:龟甲、兽骨-竹简、木简-帛-纸。
(2)朝代:东汉。
(2分)原料: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等。
(3)原因:纸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它使得文化极易传播,使用方便,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4)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森林资源不足,使用“再生纸”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4.(1)“帝”:孝文帝。
政权:北魏。
(2)民族:鲜卑族。
(3)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4)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5、(1)措施: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迁都洛阳。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6cea8b01f69e3142329460.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及答案一、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1.从西周到秦,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摘自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材(2)依据材料二指出,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什么制度?(4)材料三图中C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秦始皇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的实施对后世有何意义?【答案】(1)分封制;诸侯争霸。
(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中央集权制。
(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一中的周及各个封国燕、鲁、晋、宋等,可知体现的是分封制。
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施行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由图二中的列国纷争可知体现的是诸侯争霸形势。
诸侯争霸一方面使得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依据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可知,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由材料二“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可知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依据材料三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289fce3186bceb18e8bb00.png)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三、列举题(本大题2小题,共10分)25、(6分)文物一:甲骨文(甲骨或甲骨卜辞),河南安阳出土(甲骨文记录的内容非常广泛,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材料,也标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文物二:三星堆青铜立人像,广汉三星堆出土(反映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
文物三:战国编钟(曾侯乙编钟),湖北随州出土(体现出我国古代工匠的高操技艺,也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26、(4分)《离骚》:屈原,是研究战国时期诗歌发展的重要材料(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史记》:司马迁,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共20分)27、(10分)1)秦始皇焚书坑儒。
(1分)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
(2分)2)“百家争鸣”(1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
(2分)3)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2分)不同点:它只是排斥儒家之外,持法家、道家等各学说的读书人。
(1分)4)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发展。
(1分)28、(10分)1)②河西走廊③新疆④西亚⑤欧洲(4分)2)张骞(1分)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2分)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4)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
(2分)五、问答题(本大题2小题,共26分)29、(14分)答:1)排序:① B ② A ③ D ④ E ⑤ C 。
(5分)2)奴隶主贵族(阶级)(2分)3)(列出两条变法内容即可)(4分)4)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总汇(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总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4112100b4c2e3f57276380.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总汇一、材料分析题(共45题)1.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实施耕种。
他年老时,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材料二:他全身心的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因治水有功,舜年老时,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了他。
材料三: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他继位后扩大了哪一部落的势力和影响?(3)两则材料中继承人的产生办法被称为什么制度?(4)材料三中记述了大禹采用哪种治水方法取得了成功?(5)大禹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
夏桀本是亡国君,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始称殷,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
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西周立。
天子统治有加强,分封制行天下固。
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亡在眼前。
”这是历史爱好者编写的一段歌谣,请结合歌谣内容及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1)大禹建夏将王位传给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
有人认为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有人认为是历史的倒退,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2)“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西周立。
”双方的这次大战具体发生在什么时候?你认为周武王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3)除商亡周兴外,上述歌谣中还涉及哪几个王朝的更迭?你认为几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感想?3.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他们为祖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某班对“华夏之祖”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史料的分析与问题的探究。
【华夏之祖】材料一:“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材料二:黄帝陵(如下图)【民主政治】材料三: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带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859c3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a0.png)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带答案)1、阅读下面材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请回答:(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生产情况?神农为什么“教民农作”?(2)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状况。
神农“教民农作”是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水稻;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粟。
2、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1)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之口?(2)材料中“轩辕”指的是谁?相传,他对民族有哪些杰出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什么?(3)材料中“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1)孙中山(2)黄帝;制造房屋、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其妻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征服炎帝,统一黄河流域,炎黄部落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人文始祖。
(3)涿鹿之战。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史记》(1)这句话是说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那一个君主?(2)哪一次大战导致了商朝的灭亡?(3)试分析一下商朝灭亡的原因。
(1)商朝帝纣(2)牧野之战(3)昏庸乱德,宠幸女人,搜求珍奇贪图享乐,苛捐杂税修造鹿台,横征暴敛充实巨桥,侮慢鬼神,残杀忠臣,酒池肉林,刑法残酷。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1)材料说的是哪个诸侯国称霸的事?(2)这个诸侯国“霸诸侯”的背景是什么?(3)这个诸侯国有哪些称霸的有利自然条件?(4)管仲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5)管仲“相桓公”取得了什么成果?(6)桓公在称霸过程中提出了什么口号?(7)公“霸诸侯”正式被周天子承认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齐国。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1)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128e5abcb307e87100f696ac.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1)一、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其中战国形势图是哪幅?比较图A与图B,找出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2)指出战国时期的重大战役一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哪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材料二(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实行什么地方管理制度?图2反映了秦朝采取的什么措施?这些制度、措施有何共同作用?【答案】(1)图A;历史信息: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2)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封制。
(3)郡县制,统一文字,巩固国家统一。
【详解】(1)仔细观察图B,可见图中有很多的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吴、越、秦、楚等,他们很多都是西周分封制下较为古老的诸侯国,可判定为春秋争霸形式图;而图A中没有晋国,多了韩、赵、魏三国,出现了秦、楚、燕、齐、和韩、赵、魏三国并立的局面,是为战国七雄,故A为战国时期形势图。
比较图A与图B,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有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
(2)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当时的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所埋下的祸根;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贵族子弟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这些政权名称都源自西周分封制时的诸侯国。
(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郡县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图2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为统一文字;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精编(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精编(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9f3d71af1ffc4ffe47acc4.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年部编教材)材料分析题一、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材料三:(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
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重用人才,实行改革,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强大军队。
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具有什么作用?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二、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材料二:(1)材料二的人物是谁?孔子(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儒家。
孟子。
(3)他的主张是什么?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学习要实事求是,经常复习,要谦虚谨慎。
三、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材料二:材料三:皇帝——————→至高无上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中央机构郡地方机构县材料四:材料五:(一)材料一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李白。
秦王扫平了天下,虎视眈眈,何等雄武!(二)材料二的人物是谁?你如何评价他?秦始皇。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精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ce272db2dd88d0d233d46af7.png)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原始社会(或尧、瞬、禹时期的情况)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什么史实?尧、瞬、禹的“禅让制”2、材料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①“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孔子②“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战国时期,又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有了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观,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孟子③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指出要使天下都富起来,丢掉贫穷,要使天下太平,丢掉混乱,应该互爱互利、相互帮助(兼爱)?墨子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籽等。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过群居生活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了。
人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
火的使用,增强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七年级历史上册史料分析试题汇编及解答 (1)
![七年级历史上册史料分析试题汇编及解答 (1)](https://img.taocdn.com/s3/m/74f403df5022aaea998f0f42.png)
七年级历史上册史料分析试题汇编及解答1.( P29)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意思是什么?——商鞅;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不必效法古代。
[ 2 ]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法家、地主阶级。
[ 3 ]他在哪国实现了这一理论?有何历史影响?——秦国、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4].材料表明商鞅的什么思想?——根据时代变化,时代需要进行改革,变法的思想.。
[5].根据这一思想,商鞅采取了什么行动?包括哪些具体措施——进行了变法行动。
具体措施,废除原来土地的疆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6].表明了商鞅的什么态度?结果如何?——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旧势力进行斗争的坚决态度。
结果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而进行了变法.[7].谈谈变法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变法,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度,建立起了封建制度,封建经济得到发展,部队战斗力加强,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 8 ]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和变法措施符合秦国国情以及地主阶级的要求;变法的过程中执行得非常坚决(说话算数,威信很高;秦孝公的信任、重用.[9]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象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10]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2.( P3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这是谁说的话?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孔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年部编教材)材料
分析题
一、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三:
(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
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
什么作用?
重用人才,实行改革,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强大军队。
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具有什
么作用?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二、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材料二:
(1)材料二的人物是谁?
孔子
(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儒家。
孟子。
(3)他的主张是什么?
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
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
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
学习要实事求是,经常复习,要谦虚谨慎。
三、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材料二:
材料三:
皇帝——————→至高无上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中央机构
郡地方机构
县
材料四:
材料五:
(一)材料一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李白。
秦王扫平了天下,虎视眈眈,何等雄武!(二)材料二的人物是谁?你如何评价他?
秦始皇。
(三)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反映了秦朝的哪些方面的措施?
(1)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
(2)经济上:统一货币。
(3)文化上:统一文字。
(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四、材料一:
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一)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领导者是谁?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
大泽乡起义(或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
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刑法残酷和秦二世统治的更加残暴;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直接原因是不能如期到达,按律会被处死。
(二)材料二的这句话是哪位农民领袖说的话?
陈胜。
(三)请说出这次起义地点?
大泽乡起义。
(四)请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次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五、材料一:
材料二:
(一)材料一中的中间人物是哪位皇帝?请你结合史实谈谈他在位时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汉武帝。
措施有:(1)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削藩,加强中央集权;(2)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3)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4)在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二)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场景?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是什么?其地点在哪?其主要教材是什么?
汉代讲学。
太学。
长安。
儒家的五经。
(三)材料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六、材料一: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材料二:
(一)材料一、二与哪位有关?他写成了有关中医方面哪一部书?他被后世尊称为什么?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医圣。
(二)材料中的“众方”指的是什么?
指民间采用的药方、秘方。
七、材料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这句话是谁说的?
司马迁。
(2)这位史学家的代表作是什么?这部书记述了什么史实?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史记》。
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八、材料一: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二:观察下图
材料三:
(一)材料一是颂扬哪位古代军事家的?
诸葛亮。
(二)请你谈谈被颂扬之人的主要功绩?
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帮助刘备,建立蜀国。
(三)结合材料三核材料四,谈谈三国鼎立的形成及三国的经济?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
程;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一次战役是什么?
赤壁之战。
八、材料一: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材料二:下面是两幅服饰俑图
材料三:
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
拓跋元贺赖贺
丘穆棱穆独孤刘
步六孤陆贺楼楼(一)材料分别反映了是什么内容?
(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
(二)你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九.材料一:后人称:“遒媚劲键,绝代更无。
”
材料二:“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
材料三:
材料四:
(一)材料中反映的是什么人的艺术成就?
王羲之。
(二)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何美称?
《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三)后人是怎样尊称此人的?
书圣。
(四)观察材料四“马”字的演变,说出字体的
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十.材料一:
材料二:
(1)这两幅绘画作品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谁?代表作有哪些?当时人称他有哪三绝?
东晋的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才绝、画绝和痴绝
十一、材料一: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图
材料三:丝绸之路图
(1)谁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几次出使西域?分别在哪一年?出使西域的另一位是谁?
汉武帝。
两次。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班超。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了什么机构总管西域事务?它的设置的标志是什么?
西域都护。
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具有什么影响?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4)西汉时期,人们所称的西域是指今天甘肃什么地方以西?“西域”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5)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路途中历经坎坷,我们应从他身上学习什么精神?
提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等。
(6)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是什么?
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