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读帖三式欣赏_分析_记忆

合集下载

书法临帖窍门--选临通临读帖和三遍临习法

书法临帖窍门--选临通临读帖和三遍临习法

书法临帖窍门:选临通临读帖和三遍临习法关于选临和通临的安排临帖,从教学的角度看,是要讲究方法的。

对于要临写的字帖,是从头到尾一次性通临好?还是逐个过关好?还是选临好?这是一个必须先弄明白的问题。

多数人是拿来字帖,就从头开始,一个接一个的临下来。

然后再重新临第二遍,以至于临习多遍。

为了真正临像和掌握原帖的精神面貌,有的先生主张临习几十遍、上百遍,甚至一生不辍。

有没有比这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逐字过关温习法”,“以点带面选临法”,都是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

逐字过关温习法,指的是先不要贪多,从一个字或几个字入手,反复多临,把它记住,把它写像,然后再及其余。

换句话说,能写像一个字,比写十个都不像的字,要有价值和收获。

正所谓:宁吃好梨一个,不吃烂梨一筐。

可是,写多少遍才能写好一个字?如果一个字写不好就不能再换其他字临习吗?不是的!所谓逐字并不是只写一个字,而是先抓住几个字认真临写,再逐步增加临写字数,写后来的字要先温习以前的字,使写过的字不断加深印象,不断有所提高,最后要达到与帖上的字形似神似。

这样,才能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目标,尽快加深印象,加速巩固与提高。

以点带面选临法,和逐字过关温习法差不多,临习过程也相同,只是它更强调了对学习的科学步骤和优化环节。

具体的说,对帖上的字,先抓住一些代表性强,书家书风特点明显,点画和结构更加优秀的字来临习,以便加速对字帖的了解和认知,尽快找准和把握帖字的艺术特征和艺术构思。

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其实,这两种方法和通临字帖法并不矛盾。

因为学习字帖,就要尽量多看所学书家对每个字的书写,不可能只学他几个字而置其它字不顾,通临是必须的。

只是在时间和顺序上有所调整罢了。

初学生疏,如果按帖顺序一字接着写下去,短时间内对每个字的印象就不深刻,容易行成抄写字数。

不如先多写多复习某几个字,写熟了,记住了,就会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再去写另外的字,从观察到模仿,就有了更尖锐的眼光和更接近字帖的尺度。

用笔技法

用笔技法

用笔技法用笔技法书法中的线条点画都有不同的姿态和形式,要准确而生动地书写出这些线条点画,就要依靠相应的用笔技法,即把整个运笔过程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动作,只有这样才能万毫齐力,点画优美,线条丰满。

提笔,笔锋在书写点画时不可能一样粗细,当点画要求变细时毛笔就要提起。

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

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

即前人所说:“密处险处用提”。

注意提不要过虚、过细。

顿笔,线条点画要求变粗变特出时,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

字的收笔处或转折处常用顿笔,其顿的力度大于“蹲笔”与“驻笔”。

在书写过程中提与顿时常交错使用,有时提在前、顿在后,有时是先顿后提,所以要注意协调性,提按顿笔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于提与顿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点画线条的轻重粗细变化。

而在楷书中,提顿表现是很明显的,如一横与一竖就是两头都用提顿法。

顿笔用的好,可使点画坚实有力,笔力充盈,但不要顿的太重,形成墨团。

蹲笔,运笔方法象顿笔,但按下力度可轻些。

在点画的轻重粗细之间有一个过渡性的动作,即是用蹲笔法,所以唐·张怀灌在用笔中说蹲笔是:“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

”蹲笔和顿笔常用于笔画的转换过渡处。

因此,起着调节换笔的作用。

驻笔,用笔力量小于“顿”与“蹲”。

是用于上一个运笔动作结束,下一个运笔动作开始,为时很短的转换间隙,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

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

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

其它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

清·蒋和曾说:“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

衄nǜ笔,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

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

察之精,方能拟之似——书法读帖方法剖析

察之精,方能拟之似——书法读帖方法剖析
帖本 身 的特 点 , 掌握 字帖的整体 规律 。如《 勤礼碑》 中结体 方形
[ 1 ] 杨 志. 民俗 陶艺的产生背景及其原 因. 中国陶瓷 , 2 0 0 7 ( 8 ) . [ 2 ] 孙圣 国. 民俗雕塑陶艺的意象语境浅析. 佛 山陶瓷, 2 0 1 0 ( 1 I ) .
[ 3 ] 高 辉. 地 域 性 民俗 文 化 对 于 当代 陶 艺创 作 的 影 响 .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硕 士 学 位论 文 。 2 0 1 0 .
理论 研 究
A RT EDUCATI oN R E SE A R C H
的不 同, 制作面花 的 习俗 活动也各 不相 同。小孩满月 , 人们会做
“ 满月花馍 ” , 在 春节 、 元 宵节等节 日做“ 鱼馍 ” “ 鸡 馍” , 这 些面花 都代表 着吉 祥的 寓意。面 花具有 艳丽 的颜色和 可爱 的形象 , 在 制作 时多用 剪刀 、 镊子、 梳 子等工具 。这 种 民俗 艺术的材料 与制 作 同 民 间陶 艺很像 , 需要 调 和足 够 的水 , 辅 以雕 刻 、 造 型 和装 饰 。有 时还 需要在其 干燥成 形 的过 程 中进 行烧 制 , 在 烧制 的过
花, 并进行 烧制 , 最后 的成 品具 有浓厚 的民俗 韵味。面花 工艺展 现 出了造 型夸 张、 手法 多样 的民俗 陶艺面貌 。 民俗 题材 的陶艺创 作是 陶艺历史 的一个 转折 点。我国陶艺
家陆斌 的陶艺作 品大 多采用 民俗化 的题材 , 其代表作 品《 年 年有 余》 《 都 市 系列之煲 I I 》 《 砖木 结构之 十七》 , 3 ( 1 ) .
其次 , 观察单 字的整体 形象。如 同画静物或人物 头像 , 若一 上来 就 画苹果 或五 官 , 往 往会顾 此失彼 , 导致 构 图不 当、 比例失 调、 结构不准等 问题 。初 学者 由于对 汉字结构意识不 强, 头脑 中

坚持“三到”,学会读帖、临帖

坚持“三到”,学会读帖、临帖

坚持“三到”,学会读帖、临帖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

读帖、临帖是练习书法的重要手段,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

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从初步的模仿中体会前人的书写法则,学习他们的运笔方法和结构规律,由无知到感知、由模拟到突破、由吸收到创新。

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

(一)、眼到:即学会读贴,对字帖中的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

(二)、手到:是临帖过程中最具基础性的环节,是学生把眼所看到的字的运笔、结构如实客观的写出来。

手到是学生较难跨越的境界,主要原因有:一是在临帖之初没能做到“眼到”,二是太浮躁,手底的临摹功夫尚未下到。

正确有效的“手到”方法是:运用多种方法,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

1 、教师让学生在书法练习的时候做到目无全字:即把字帖里的每一个字按笔画、按笔顺一笔笔拆开来认真临写。

学生因为不用留意字的结构,所以可以很轻松的书写,练习的效果也很好。

2、当学生把每一个笔画练好以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笔画象造房子一样组合起来,在保证每一笔每一画的同时,还要注意结构特点和主笔的运用,保证比例好看、布白均匀各个部分都美观大方,主笔保证字的重心平稳。

3、举一反三法:当学生通过临摹练习已经掌握了新字的写法时,可用此法继续练习,此法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对于学生巩固和提高书写水平有明显的效果。

(三)、心到:包括两个方面:1、通过一段时间的眼到、手到的练习,学生可以很自然的把读帖时看到的笔锋、结构记在心里,同时把手到(即书写过程)中的提按顿挫也牢牢记住。

2、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心到更是一种思维的习惯:看到一个字,心里会很自然的去分析每一个笔画的形状、写法、这个字的结构、特点、主笔和通过这个字又会想到哪些类似的字的书写等等。

书法读帖三步法

书法读帖三步法

书法读帖三步法
书法读帖三步法
如果你是一位喜欢书法的人,那么你一定会经常翻看各种书法帖。

但是你有没有遇到过读完帖子之后,依然感觉自己没有从中获得太多收获,甚至还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本文介绍的“书法读帖三步法”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第一步:看懂帖中的字
首先,我们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认真阅读帖中的文字。

这不仅包括了帖子的题目和作者签名,还包括了帖中的文字内容,因为每一字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是作者为我们留下的关键信息。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每个字与字之间的差别,及其笔画与结构。

这样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法的真谛。

第二步:理解书法的含义
在读完整篇帖子之后,我们需要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意义。

书法一般不是简单的文字排列,而是代表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念,所以理解书法的含义便格外重要。

一种方法是将书法与上下文结合起来理解,将其与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相结合,然后尝试从中挖掘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第三步:模仿并运用到实践
最后,我们需要通过模仿,将所学到的技巧和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

要想真正掌握书法,不仅需要理论上的认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琢磨。

如果你想要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每天都可以拿起毛笔,通过模仿大师的作品,持之以恒的锤炼自己的书法技巧,直到日积月累,达到突破的时候。

总结
书法读帖三步法的实践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会逐渐进入学习的状态,不断突破自我。

这三步同样可以适用于其他方面的文化艺术学习,例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希望这篇文章对广大爱好书法的读者有所帮助,更好的走上学习的道路。

书法临帖技巧

书法临帖技巧

临帖技巧经验大汇集(一)一、谈读帖王壮弘帖,一般称之谓“法帖”,是专供人们欣赏、研习书法用的。

在临帖之前,读帖的方法和读帖的精细程度,对于临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有人认为临习书法主要着重于临写,而对于临帖之前必须读帖的重要过程,往往是忽略的。

他们习惯于拿起帖来就临,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习惯。

一本名家法帖,对于初学者来说,绝不可能一看就懂,一临就佳。

这就需要不断反复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

也就是清代书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说的先能察,后能拟。

察进一分,拟近一分;拟近一分,察进一分,终身不复止。

然察总在拟之先。

俗话说“万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对于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彻底,做起来就愈容易,愈顺手。

法帖犹如老师,沈尹默先生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

但这个老师是不会开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动去请教,这就是“读帖”。

读懂一点,做一点。

不断地懂,不断地做。

这样顺序渐进,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写式地临帖,是很难入门的。

正如唐代书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讲的,“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者”。

要临好帖必需读好帖,因此说读帖必需先认真细致的读,如果马马乎乎地读,就会觉得毫无意义,甚至会感到多此一举。

因此读和看不是一码事,和欣赏也不同。

读和诵相似,但比诵深刻。

读有看的意义,但比看仔细,读有欣赏的意思,但比欣赏认真。

认真细致的读帖是个要求,要做到这个要求,还有个怎样正确读帖的方法问题。

如果方法对头,才能达到读帖的要求。

不然拿起一本帖来,就会觉得茫茫然,好象无从读起,就会停留在肤浅的外形上,无法深入。

那幺怎样读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来的手迹,如今虽然是静静的躺在纸面上,但当时却都是由动的过程形成的。

既然如此,读帖就必须对每一点,每一画,每一行以至通篇认真细致地读,对其中任何细微的动作,都不轻易地放过,怎样藏锋下笔,怎样换锋行笔,怎样回锋收笔,怎样翻转,怎样顺势连接,何处应提,何处应按,何处疾,何处涩,何处锋中,何处锋侧,联系手腕应如何地动作,把静的字迹逐渐演绎起来,象放电影一样,使他在你的脑际,眼前动起来。

浅谈书法教学的读帖、临帖、背帖

浅谈书法教学的读帖、临帖、背帖

浅谈书法教学的读帖、临帖、背帖作者:徐华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11期摘要:書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学习书法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完善人的综合素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书法学习能使人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优秀品质。

笔者以楷书的读帖、临帖、背帖,谈中学的书法教学。

关键词:书法教学读帖临帖背帖汉字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古文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2011年起,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旨在弘扬民族传统艺术,加强学生的写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凸显了书法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读帖读帖的“读”和语文中的“读”不同,不是朗读,而是按照一定的方法,观察、揣摩碑帖上每个字的点画、结构和神韵等。

读帖是临帖的基础,读帖的工夫决定着临帖的效果。

因此,在书法教学初期,教师教授学生怎么读帖尤为重要。

1.对比法观察书体的整体风格初中生属书法初学者,以楷书为主。

教学中以欧、颜、柳三种字帖为例,教师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三种字体给你们什么感受?经过讨论,学生总结出结论:欧体笔力劲挺,方正严谨;颜体笔力雄强圆厚,庄严雄浑;柳体均衡瘦硬,骨力遒劲。

了解了三种字体风格特征,学生临帖时就有了基本概念。

2.辅助线法观察字的间架结构辅助线观察是借用米字格中的红线,将笔画确定各自的方位,及笔画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横线来判定点画的上下位置,借助竖线来判定点画的左右位置。

通过米字格的辅助线,很容易判定点画位置,观察能力便得到很好提升。

3.局部放大法观察笔画形态《书谱》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道出观察细致的重要。

有了整体感知、结体意识之后,学还缺少细致入微的观察,所临写的字外貌很像,却缺少一点内在的骨力,这就是没有把握笔画中细微处的变化。

如下图所示,学生习作中,将“九”字的撇写成向外的笔势。

经过放大观察,原帖的撇画走势向下,是不是作者的败笔?两者比较下,同学一致认为原帖好。

读帖六法 学书法要读帖 是必经之路

读帖六法 学书法要读帖 是必经之路

读帖六法学书法要读帖是必经之路作者:薛元明学篆刻要读印,学书法要读帖,这是常识,是惯例,也是必经之路。

读帖,即是通过观察、分析、琢磨和体会碑帖字形的过程,对其中的笔画形态、用笔方法和结构特点等进行深入的了解。

欧阳询在《传授诀》中说:“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

”临书必须“眼高手低”,这样方能有所进步,否则将精华视为糟粕,腐朽视为精神,则本末倒置,无异于南辕北辙,越是勤奋,越是适得其反。

碑帖中的习气、不足以及一些失误之处会被当成精华,不断地在临摹操练中得以强化,成为难以抛弃的痼疾,成为学书大碍。

读帖的第一步要选好帖,主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如今的碑帖屡经翻刻印刷,良莠不齐,最好选择精良版本,对失真变形的不宜作为参照物,以免混淆视听;二是有条件的最好还是看一些原碑帖的碑拓或真迹,这样方能体会更深。

读帖的根本就是领会其中的精神况味,把握诸多的技巧细节,章法、字法等一系列要素。

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总结出几种读帖方法,期望同道师友指谬。

1、分析式。

这是对初学者最适宜的方法。

“形似”是临帖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尽大可能地追求法帖中或碑中的点画形态和结字体式,即要“入帖”。

如学颜真卿书法时,对其中的“横平竖直”和“蚕头燕尾”等特征要进行细心分析体会,掌握要领。

选择米芾,则对他欹侧的取势、笔法的精妙之处要倍加关注,这样临摹就可能最大程度地再现原碑帖的风神。

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谈到了读帖与临帖的辨证关系,只有对碑帖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才能下笔得之精髓。

2、欣赏式。

书法碑帖琳琅满目,不可胜数,风格各异,殊有雷同,或狂放,或精微,或淡雅,或恣肆、或骇怪、或沉雄,或大气,有气息、格调、韵味和字势的差别。

欣赏风格各异的碑帖作品,心旷神怡的同时,也就对碑帖有了更深的体会,对进行创作有一定作用。

塑造美首先是要了解美,体会美的存在。

只有知其优,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如果对优秀碑帖的精华视而不见,则谈临帖不过是一纸空文。

毛笔书法基础入门:读帖的方法

毛笔书法基础入门:读帖的方法

毛笔书法基础入门:读帖的方法读帖,是学书的一个重要方法。

所说读,并非出声去读,而是“观”之意。

即在临帖之余,或临帖之前,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和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然后去临习。

宋代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宋代姜夔在.《续书谱》中引用唐太宗的话:“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能够临摹。

”这里所说“观”、“谛观”,即是读帖的意思。

读帖能提升我们的艺术分析、鉴赏水平和修养。

清蒋骥《续书法论·临古》中亦曰:“即此能够涵养性情,感发志气。

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则不足与论书。

”当然,学书者“读帖”不光是领略其文采,更重要的还是要从书法的角度去观察其章法、笔法和情趣意境。

下面我们介绍读帖的方法。

读帖的方法一欣赏式“帖教人看,不教人摹。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书张芑堂论书》广义来说,这里的看,很显然是教学书者对优秀碑帖势必要实行欣赏、揣摩、感受,从而达到能心领神会。

书法欣赏与绘画欣赏不一样,它没有绘画的具象,是借文字符号的挥写,创造具有生命的艺术作品。

我们欣赏时,有种模糊性。

“就欣赏者来说,则是以象观意,从象味意。

不是具象,却有生命,看是抽象,却有意味。

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丧失。

意味只在抽象中。

”(当代·陈方既《书法创作意象》)如果我们养成经常读帖的习惯,久而久之便会领悟原范本的气息、格调、韵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二分析式对于学书者来说,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它要求学书者要对原帖中的一点一画实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对其外在形式和内在意境作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风貌神采。

正如宋黄庭坚在《论书》中所说:“细看令人神,乃到妙处。

”另外,我们还要分析和了解作者书其帖时的背景,心情等,并进一步扩大研究分析其与同一字体的其它范本的异同之处,广取博览,吸取适合自己口味的优点部分,化古为我。

各体书法口诀大全,全到家了!

各体书法口诀大全,全到家了!

一、初学书法口诀歌 汉字线条表,结构规律找 方正是原形,奇险求平正 初学要牢记,选帖为开始 字帖千万册,流派只分三 一派钟繇书,风格成古朴 一派右军书,多姿称为秀 一派小王书,清丽如荷出 三派难分右,各自有千秋 历代书家出,得一垂今古 选帖事虽小,可定学书向 选我钟爱帖,如情定终生 初选不急写,从头至尾阅 读帖有方式,笔画记清晰 同类找细别,感悟有心得 此时下笔练,事半功又倍 首先练笔画,对贴分毫差 始求形相同,慢慢悟神功 点如空坠石,力量有千钧 横如天边云,来势更凶猛 撇如断象牙,亦是松生崖捺如武士刀,霍霍斩豺狼折为士曲臂,内中含刚力上述要心领,下笔才神会此时可练字,学书刚开始不求写全帖,可选代表字入室求心定,朝夕要认真见异思迁忌,专心持之恒待到写它字,形神出心间与帖不相右,功到自然成此期看秉赋,长短不可论此为一阶段,功夫要下深追求神品界,须待后阶段二、楷书书法口诀一汉字楷模是真书,端庄美观价值高。

形体方正有魅力,结构严谨多精巧。

笔画规范讲变化,阴阳笔法结合好。

起收有序要利索,笔笔分明忌潦草。

楷书称正楷 起笔多藏锋学书必先行 行笔用中锋笔画形态稳 回锋要自然字字得端正 结构讲造型结构搭配匀 多临古人帖章法要讲究 用笔讲技巧笔笔得到位 楷书要写好清朗必整齐 重在用腕上三、行书书法口诀行楷书写要流畅 主笔沉着是关键 快写简化是特征 连笔轻细不可粗 伸缩性大变体多 用笔最好是长锋 执笔用笔如草书 使墨必须调湿润 执笔必须悬起肘 全篇排头是标准 灵活多变才自如 一气呵成要贯通 行书字体最多姿 用笔八法需记清 横平竖直重心稳 疏密匀称结构精 点画呼应贵活泼 穿插揖让要有情 项背分明多变化 运笔轻盈忌僵硬 四、草书要决狂草如激电湍流 字字如惊蛇出洞 点线变化多姿美 疏密虚实心有数 气势磅礴态万千 结构布白心畅意 草书行行如春蚓 字字造型似秋蛇 全章一起要贯通 有气有神是精品 五、魏体口诀魏碑书体真美观 刚柔并济楷隶兼笔画稳健多雍容 结字奇伟要有变 入笔收笔应遒劲 捺画压笔最关键 隶意楷法掌握好 雄浑质朴贵自然 魄力雄强 精神飞动气象浑穆 兴趣酣足笔法跳跃 骨血润达点画峻厚 结构天成意态飘逸 血肉丰美六、仿宋口诀仿宋书体字宜长 整齐列队排成行 字字间隔要均匀 端正清秀有力量 撇如尖刀竖似柱 勾要坚挺捺要棒 入笔收笔显棱角 形神兼备贵阳刚 七、隶书书法口诀方劲古拙 如龟如鳖蚕头雁尾 笔必三折雁不双飞 蚕无二色点画俯仰 左挑右磔重浊轻清斩钉截铁汉隶无师可自通 首先学会用中锋 蚕头雁尾笔画美 内紧外松结构精 雁不双飞须注意 蚕无二设要记清距宽行窄字宜扁 笔要圆粗墨要浓九、草诀百韵歌明韩道亨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

察之者精,拟之者贵似—书法艺术学习中“读帖”探究

察之者精,拟之者贵似—书法艺术学习中“读帖”探究

图1-1 礼器碑(碑阳 局部)图1-2 礼器碑(碑阴 局部)图2 书谱(局部)图3-2 丧乱帖·奔图3-1 丧乱帖·毒图4勒、努、趯、策、掠、啄、磔八个基本笔画;行草书的则笔法丰富,例如《书谱》(图2)中的字起笔的时候大都不是直入的,它有一个很小的细尖,这是入笔后轻微的捻管所致,笔画迅速地由侧锋转到中锋,这样的入笔笔画的形态显得含蓄而有力度。

再如王羲之的《丧乱帖》中的入笔的角度变化很多,需要仔细观摩,几乎各个角度都有,如“毒”和“奔”字(图3)。

无论是,赵孟书法学习中结构的重要性。

结构就是将笔画合理搭配,使字重心平稳,各具姿态,具有书法艺术性。

结构是书法学习的一个关键点。

笔者在书法教学实践中经常用两条不同箭头的长度相等的横线(图4)作为结构教学阶段课前的提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错误的,从而说明准确的观察具有一定的难灵动的气息。

欧体结构变化非常丰富,如果我们不认真读帖,想当然地,就会走向馆阁体。

再说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字结构也活泼丰富,就是上下两部分重心的角度明显变化,角度的不一致。

比如“盖”下面的“皿”要向右错动,“愚”下面的“心”向左错动,而“圣”上面的“耳”向右倾斜,下面的“王”向左倾斜,“墨”字变化姿态则更加丰富。

(图6)如果读帖不了章法。

当然,书法学习中,这些因素是需要观察到的。

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7]。

察,观察,只有观察精细,才能精准临摹。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8]把古人的书法作品张挂在墙壁上,神地观察,这里相继出现的“察”和“观”都是古代书法巨匠读帖的体现。

对于读帖和临摹说得比较深入的莫过于清代包世臣了,他说“先能察而后能拟,拟既精而察益精”,通过点画、结体、章法的特征感受书法书写的过程。

读帖的过程,是精准的研读,是想象的过程,是学习者与经典作品精神的融合。

最有效的读帖方法

最有效的读帖方法

最有效的读帖方法选择好了称心的碑帖,不能束之高阁,待到临习时再拿出来用,而是要经常地、反复地、认真地观察、琢磨、背记。

这个观察、琢磨、背记的过程在书法上称为读帖。

碑帖要时时读、天天读、月月读、年年读,要读到烂熟于心,每一个点画的毛细血管都要记得清楚,只有这样才能说你读透了。

读帖是临帖的前提。

认真的读帖能加深对笔法、章法、笔势、笔意的理解。

时间长了,必然在头脑中形成印象,自然而然见诸笔端。

清代冯武在《书法正传》中写道"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帖,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从实践上看,能不能认真读得进去帖,也是看一个学书者是否安下心来,是否真想学习书法的重要标志。

古碑名帖,对于仔细品味者往往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

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询师法逸少,尤务劲险,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

去数里复返,及疲.及布坐,至宿其傍.三日及得法,其精如此"。

从上述这段话中,足见欧阳询读碑的仔细和认真。

读帖这个环节看起来较临帖简单,要读得有效益、有收获也要得法才行。

1、精察唐代孙过庭在其所撰《书谱》中写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说观察一定要精细。

一般地说,初学者应该把.'读"和"临"这两个环节同步起来。

临什么,读什么。

可按临写的顺序,先点画后结构地对所要临习的字逐个"相面",从组成字的基本"细胞"看起。

先看点画的形态、走向、质感和轻重,然后再看每个点画起笔、运笔、收笔的过程。

沈尹默先生在其所著的《书法论丛》中,谈到对起笔的观察时说,"把身边携带着的米老七帖照片,时时把玩。

对于帖中'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一语,若有领悟。

就是他不说用笔,而说下笔,这一'下’字,很有分寸。

书法读帖要领

书法读帖要领

书法读帖要领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读帖一、培养观察的主动、持久性。

同学在临习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临写前不读帖,临写时边看边临,有的看一笔写一笔,写得生硬做作,有的甚至纯粹抄字。

他所看到的,只是一个什么字,至于笔画、结构如何,他都视而不见——这便是缺乏观察的主动性所造成的。

这种练字方法是事倍功半的——做无用功!临帖有效方法:一看,二写,三比较……四改写即在动笔临写之前,一定要先对所临的字进行详细地观察、记忆后再写,写后不是马上再写第二遍,而是应将自己所写的字与字帖中的范字,再一次进行细致的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后,再临第二遍改正。

如果自己脑中没有范字的形象,宁肯不动笔临写,要逐渐养成先读帖再摹临的好习惯,这便是主动持久的观察。

法帖犹如老师,沈尹默先生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

但这个老师是不会开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动去请教,这就是“读帖”。

读懂一点,做一点。

不断地懂,不断地做。

这样顺序渐进,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写式地临帖,是很难入门的。

如果方法对头,才能达到读帖的要求。

那么怎样读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来的手迹,如今虽然是静静的躺在纸面上,但当时却都是由动的过程形成的。

既然如此,读帖就必须对每一点,每一画,每一行以至通篇认真细致地读,对其中任何细微的动作,都不轻易地放过,怎样藏锋下笔,怎样换锋行笔,怎样回锋收笔,怎样翻转,怎样顺势连接,何处应提,何处应按,何处行笔快,何处慢,何处中锋,何处侧锋,联系手腕应如何地动作,把静的字迹逐渐演绎起来,象放电影一样,使他在你的脑际,眼前动起来。

也就是说把前人由动而静的痕迹,再在正确的想象中回复到动。

只有逐渐正确理解这些痕迹,是由何种动作形成的,再重复这种动作来临写,才有可能与字帖逐渐合拍。

二、培养观察的广度。

由于个性及认识水平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往往偏于某一方面的观察。

如有的学生对字的结构安排观察敏锐;有的对每一笔画的形状观察细致;有的则对整篇的安排感知迅速。

书法读帖的正确方法

书法读帖的正确方法

书法读帖的正确方法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然而,要真正欣赏和理解书法作品,就需要掌握一些正确的阅读方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以书法读帖的正确方法。

要正确理解书法的艺术特点。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注重的是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在阅读书法作品时,应该注重观察字形的变化、笔画的运用以及整体的布局与构图。

要从字的造型中感受到作者的意境和情感,体会到作品所蕴含的艺术内涵。

要注重书法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每个时期的书法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特点和风貌。

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含义和价值。

在阅读书法作品时,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或文化典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要注意书法的审美标准和技法要求。

中国书法有着严格的技法要求和审美标准,如用笔的力度、结构的协调、布局的整齐等等。

在阅读书法作品时,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评价和欣赏,以提高对作品的审美水平。

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个性特点。

每位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对同一字体的书写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阅读书法作品时,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并欣赏他们的个性特点,不要过于追求一致性,而要欣赏每位书法家的独特之处。

要注重实践和体验。

只有通过实际的练习和亲身的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法作品。

可以通过模仿大师的作品,学习他们的技法和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

同时,也要多参加书法展览、讲座等活动,与书法家们交流和学习,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书写水平。

以正确的方法来读帖是欣赏和理解书法作品的基础。

通过理解书法的艺术特点、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审美标准和技法要求、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个性特点,以及进行实践和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书法作品,从中汲取艺术的力量和智慧。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品味和欣赏书法的美。

8种读帖方法,你会几种?

8种读帖方法,你会几种?

8种读帖方法,你会几种?想把书法学习好有没有秘诀,回答是:“这个可以有,而且绝对有”,秘诀就是临帖,临帖是写好书法的不二法门。

只有通过临帖,才能学习古人,继承传统,化古出新。

古往今来,临帖历来受到书家的高度重视,活到老,临到老,即便是已成为书法大家,也不可轻视和怠慢,而且会愈加重视。

但在临帖之前应该做什么,应该读帖。

我认为读帖更重要,只有读出来,才能临出来,只有眼中有,才能心中有,才能手下来。

只有“察之者尚精”,才能“拟之者贵似”,精到细致的观察习惯,敏锐的观察力是我们应该重点培养的。

那么,帖应该具体怎么读呢?1、静心读静心是对读帖时的心理状态要求。

蔡琶在《九势》中说:“欲书,先静坐默思,如对至尊。

”诸葛孔明在《诫子书》中也说:“学,须静也。

”读帖时应心静,只有心静,才能注意力集中,凝神静观,毫微入眼,留下深刻的印象,将帖中信急输入大脑,思考和领悟其中的奥妙,化为己有。

2、整体读读帖应该先整体读,再局部细观细察,再从局部回到整体。

即便是局部观察,也应是整体中的局部,必须有整体意识,要整体把握一个字的形态:是哪种结构类型是长是短,是宽是窄,是欹是正,是大是小,是方是圆,长宽比例约有多少,哪一个笔画是主笔等。

有了一个整体字形的基础,再进一步分析其笔画、结构和用笔特点等。

3、对比读对比读就是将两个以上的观察对象进行比对,分析比较,发现差异和特点。

对比观察,可以在同一个字中,也可以在不同的字中运用。

在同一个字中运用对比观察,主要用同一笔画的分析比较。

例如同一个字中有几个横画,运用此法,就可以比较分析出哪一横长,哪一横短,哪一横是方笔,哪一横是圆笔,哪一横上仰,哪一横下俯。

同样可以分析比较一个字中哪一竖悬针,哪竖垂露,哪一竖左包,哪一竖右包。

还可以分析比较同一笔画或部件在不同字中的形态,如两竖在这几个字中呈相向,在另几个字,护呈相背等等。

运用对比读帖法,分析出笔画的长短、粗细、方圆、连断、斜正等同中之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中考考前书法欣赏知识点归纳

中考考前书法欣赏知识点归纳

书法欣赏知识点归纳【书法练习方法】了解“读帖”、“临摹”。

【字体的辨认】要求:能分辨楷书、行书、隶书、小篆。

【书法家和书法作品欣赏】1.“书圣”: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

结合《兰亭集序》了解下面的特点:他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多种似乎矛盾的艺术特色都在这里汇合、交融,达到炉火纯青、尽善尽美的境界。

笔画全篇各种笔法兼备,各种笔画的起止、转换、顿挫都极其圆熟,各得其宜,各显神采。

结体体式变化多端。

其中“之”“以”“也”“为”等字都有重复,但都有意或无意地变换了字的形态,绝无雷同。

尤其是“之”字,全篇有二十多个,个个别具情态,即开篇六行而论,其中三个“之”字写出了三种体式、三种风格。

章法书写时顺势而下,没有刻意追求工巧,字列之间或宽或窄,有些字列旁边有添字,还有多处涂改,在率意之中显出天然之美。

2.唐代四大书法家: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3.颜真卿楷书:结合下面《颜勤礼碑》欣赏(右侧)颜体楷书特点: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整体上显得大气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

楷书结构:内外结构的字外紧内松,里面宽松,并向外面“撑”,外缘的笔画(尤其是竖)向外凸出,给人饱满、宽博的感觉;上下结构的字上紧下松,重心偏于上方,给人以崇高、挺拔的感觉。

楷书笔画:颜字横画很细,竖画很粗,有的竖画粗于横画好几倍。

4.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5.“草圣”被称为“草圣”的有两位:一是草书创始人汉代张芝,一是“狂草”创始人唐代的张旭。

草书第一个高峰: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草书第二个高峰:唐代张旭、怀素“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这是称赞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

复习要点:1.画线处作为常识最好能记住。

因为可能会以填空题形式考查。

2.书法特点看书法作品了解即可。

因为书法作品欣赏应该会附上书法作品,然后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书法读帖要领

书法读帖要领

书法读帖要领读帖一、培养观察的主动、持久性。

同学在临摹过程中常发生这样的情况:黄以周前不念帖,黄以周时边看看边之南,有的看看一笔写下一笔,写下得死板造作,有的甚至单纯删字。

他所看见的,只是一个什么字,至于笔画、结构如何,他都视而不见――这就是缺少观测的主动性所导致的。

这种练字方法就是事倍功半的――搞无用功!临帖有效方法:一看看,二写下,三比较……四重写即在动笔临写之前,一定要先对所临的字进行详细地观察、记忆后再写,写后不是马上再写第二遍,而是应将自己所写的字与字帖中的范字,再一次进行细致的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后,再临第二遍改正。

如果自己脑中没有范字的形象,宁肯不动笔临写,要逐渐养成先读帖再摹临的好习惯,这便是主动持久的观察。

法帖有如老师,沈尹默先生说道“字外无法,法在字中”。

但这个老师就是不能开口的,方法全系列在其中,必须你自己主动回去求教,这就是“读帖”。

记住一点,搞一点。

不断地懂得,不断地搞。

这样顺序渐进式,就可以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录式地临帖,就是很难入门的。

如果方法对头,才能达到读帖的要求。

那么怎样念帖呢?大家晓得,前人残存的手迹,如今虽然就是静静的躺在纸面上,但当时却都就是由动的过程构成的。

既然如此,读帖就必须对每一点,每一图画,每一行以至通篇认真细致地念,对其中任何微小的动作,都不轻而易举地放走,怎样藏锋文辞,怎样换锋行笔,怎样回锋收笔,怎样滑动,怎样顺势相连接,何处应当加,何处应当按,何处行笔慢,何处快,何处中锋,何处侧锋,联系手腕应当如何地动作,把静的字迹逐渐诠释出来,象放电影一样,并使他在你的脑际,眼前动起来。

也就是说把前人由动而静的痕迹,再在恰当的想象中答复到动。

只有逐渐正确理解这些痕迹,就是由何种动作构成的,再重复这种动作到来写下,才有可能与字帖逐渐合制。

二、培养观察的广度。

由于个性及认识水平的相同,相同的学生往往略偏于某一方面的观测。

例如有的学生对字的结构精心安排观察敏锐;有的对每一笔画的形状观测精细;有的则对整篇的精心安排认知快速。

读帖之我见

读帖之我见

读帖之我见我们在学书法的时候必须要临帖,而临帖之前,必须要先读帖,就是分析、弄明白所临的帖,读懂了帖才能更好的吸取帖中的营养为己所用。

那么读帖有哪些误区?该怎么正确的读呢?我说说我的观点,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读帖有容易陷入的误区1、记得田蕴章教授在《每日一题每日一字》中说过,古人在作书的时候,往往是信手拈来,不经意的,下意识的,至于粗细、大小、疏密等都是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而不是正襟危坐、思前想后,写完一笔考虑下一笔是轻是重、该大该小,他们更多考虑的是要写的内容而不是笔划怎么写。

我们在读帖的时候,经常会拿自己的理论往上套或者是从一个帖中分析出一些所谓的技巧方法套到另外一个帖上。

这都显得有点生搬硬套,故弄玄虚。

2、多人包括当下的一些书法名家,对读帖存在着很多偏激和个人主观意识。

(1)比如,分析帖中的避让问题,说这一笔划为什么缩短,是因为为了避让旁边比较伸展的字,这种说法看似有点道理。

可是,有的地方左右两边的字都很缩、小或者两个字的笔划有很明显的穿插,甚至交织在一起,那这又如何解释呢?你可能会说了,这是为了追求有疏有密、有伸有展等变化,这种分析法看似也合理,其实都很牵强。

(2)、再比如帖中大小、粗细关系,有书法家指着帖上的字说,这个地方的字写的大,所以旁边的应该写的小,以求变化对比这,种说法也很牵强。

有的地方一大片都是大字,这作何解释比较合理呢?仔细观察原帖上的字,不难发现那些笔划稠密的字一般写得比较大,而笔划少的往往写的小一些。

为什么?在古人的书法理论中,本来就是要大字写大,小字写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种为追求变化而或大或小的说法能合作者之意吗?如果这个地方是笔划稠密的字要写的大一些,写到下一行的这个地方时还是个笔划稠密的字,难道要写的小一些来追求变化吗?显然不是,还是要写的大一些,这样通篇的疏密、大小对比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展露出来,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安排。

至于粗细问题,笔划稠密的字一般情况下自然写的细一些,笔划稀少的字自然写的粗一些,以求平衡。

小学高年级毛笔书法的读帖策略魏德斌孟小柳

小学高年级毛笔书法的读帖策略魏德斌孟小柳

小学高年级毛笔书法的读帖策略魏德斌孟小柳发布时间:2022-07-08T07:40:00.541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2年3月作者:魏德斌孟小柳[导读] 读帖,也称“观帖”,即在临帖之前,详细观察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和神韵,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为临帖做好准备。

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魏德斌孟小柳【内容摘要】读帖,也称“观帖”,即在临帖之前,详细观察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和神韵,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为临帖做好准备。

我在教学实践中倡导精准读帖,提出用“三读”读帖法来夯实学生的读帖基础。

【关键词】三读读帖读技法读规律读内涵宋代黄庭坚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可以看出古人对读帖的重视。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书法教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能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

通过十几年的小学书法教学实践,我在教学实践中倡导精准读帖,用“三读”读帖法来提高学生的观帖能力。

“三读”读帖法是指遵循先读技法,再读规律,后读内涵的由易到难的读帖方法。

“读技法”是要读出字的各个笔画的的形态、走向、轻重、长短,读出用笔方法;“读规律”主要是读结构规律,读出笔画之间的疏密与停匀,穿插与避让,俯仰与向背等位置关系;“读内涵”一是读字的笔墨神采和精神气势,二是要读出字的思想内涵,对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教育。

读技法、读规律、读内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一、三观一思“读技法”(一)一观笔画,看清笔画用笔。

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笔画的用笔,判断起笔是否藏锋,引导学生重视观察收笔处,看清楚笔画收尾的形状, “察之者尚精”方能“拟之者贵似”。

引导观察横画时发现,长横两头稍粗,中间稍细;短横则用笔较重,粗细变化不明显。

在引导观察竖画时,让学生对比悬针竖和垂露竖的不同形态,引导说出垂露竖在运笔时的轻重变化比较明显,悬针竖形态比较饱满。

(二)二观笔顺,看清笔画连接。

按照笔顺去书写,不但容易把字写稳写好,而且能提高书写速度。

12 对临、背临、意临——书法三境感悟-2023高考作文冲刺素材、范文、押题-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

12 对临、背临、意临——书法三境感悟-2023高考作文冲刺素材、范文、押题-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

2023年高考作文冲刺热点素材集锦“对临、背临、意临”书法三境的思考作文导写+2022年真题比较+类题链接一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古人认为书法临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临、背临和意临。

对临就是将字帖摆在眼前,照着帖上的运笔和结构写,追求形似:背临意谓脱离碑帖而临,是靠记忆来书写,力求与原作形神兼似;而意临指在继承古人用笔与精神上能有所取舍,自发创造,加之自己的理解和风格特点。

“临书画固贵逼真,尤贵能避其熟。

”临摹书画的过程中做到对临,追求逼真形似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到在背临的基础上走向意临,在学习古人法度的过程中不被习惯和法度束缚。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立意本次作文题是模仿2022年新高考1卷的题型,由书法临摹引发对于人生的思考。

材料里最关键的是三个术语:“对临”“背临"“意临”。

高分作文必须以这三者作为关键词,缺一不可。

但是作文不应只是讲书法,而要延伸到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中来,谈出启示来。

【解读材料】对临是书法临墓的起点,是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照着写,然后是在反复研习的基础上“背临其字,默想其神”,这里面已经有自己的思考和体悟在里面,不再受物质性碑帖的左右,心中有字。

最后是要心中有自己的字。

这个字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创造和融合,既有碑帖又有自己。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要努力去融入生活,去了解现实,但是我们又不能被生活和现实束缚,要明白生活和现实的内在机理,尊重生活和现实的规律。

在这个基础上活出自己的生命样态,学习也是一样。

书本知识和课常知识是基础,是前人经验总结,但世界在发展,我们要明白的是知识的内在逻辑,知识构成的条件和背景,从面在生活中用知识去验证自身的生活,去解释自己的生活,在验证和解释中提炼,升华所学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读帖三式欣赏•分析•记忆
“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

(清•李瑞清《玉梅花盦•书断》)。

当然碑帖也属于书的范畴。

像传世的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赤壁赋》等法帖,这些不但是书法艺术的
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传的好文章。

学书临帖固然重要,但读帖则能提升我们的艺术分析、鉴赏水平和修养。

清蒋骥《续书法论•临古》中亦曰:“即此能够涵养性情,感发志气。

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则不足与论书。

”当然,学书者“读帖”不光是领略其文采,更重要的还是要从书法的角度去观察其章法、笔法和情趣意境。

既然读帖如此之重要,那么如何读帖呢?就作者学书浅见其法有
-*. .
一欣赏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书张芑堂论书》广义来说,这里的看,很显然是教学书者对优秀碑帖势必要实行欣赏、揣摩、感受,从而达到能心领神会。

书法欣赏与绘画欣赏不一样,它没有绘画的具象,是借文字符号的挥写,创造具有生命的艺术作品。

我们欣赏时,有种模糊性。

“就欣赏者来说,则是以象观意,从象味意。

不是具象,却有生命,看是抽象,却有意味。

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丧失。

意味只在抽象中。

”(当代•陈方既《书法创作意象》)如果我们养成经常读帖的习惯,久而久之便会领悟原范本的气息、格调、韵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二分析式
对于学书者来说,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它要求学书者要对原帖中的一点一画实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对其外在形式和内在意境作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风貌神采。

正如宋黄庭坚在《论书》中所说:“细看令人神,乃到妙处。

”另外,我们还要分析和了解作者书
其帖时的背景,心情等,并进一步扩大研究分析其与同一字体的其它范本的异同之处,广取博览,吸取适合自己口味的优点部分,化古为我。

三记忆式
读帖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书者能更好地临帖和脱帖,它需要反复多次地揣摩范本的点画、结字、章法、意韵,并能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 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记忆。

“古人学书,不尽临模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贝y下笔时随人意。

”(宋•黄庭坚《论书》)我认为之所以能下笔时随人意,便说明了他对张挂于壁间的书作朝夕谛观,通过细看已对其章法、结字、意韵等特征达到心手相对应的水准。

只要我们能这样长期不懈,坚持记忆式的读帖,在持续积累的基础上,一定会得之于心,用之于手。

上述三种方法,在读帖过程中,应相互联系,并与临帖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奏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