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语用训练点实践探索
深化教材解读,夯实语用训练——依托统编版五年级教材进行语用训练的课例探讨
深化教材解读,夯实语用训练——依托统编版五年级教材进行语用训练的课例探讨摘要:小学语文作为一个语言和文化结合的学科,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语言和文化的运用,它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生进行交流运用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学科教学活动时,要着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中重要文字运用的训练,以文字为本,着力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语言文字的深层意义。
下文就小学课堂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训练进行简单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用训练;课例探究一、研读教材,从文本的价值中挖掘语用训练点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参考内容,教师在进行语用训练的时候,要深入研读教材,以教材中的文章内容为主要参考典范来对学生进行训练。
被选到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准假多方面考虑的,是最符合学生学习成长特点的文章,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具有指导性意义,会推动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教材中的文章不论是从结构还是语言方面都有着较为独特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来发现其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的地方,结合文章中精彩的好句好段来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来使学生的文采能有所提高。
例如教师在进行五年级教材中的《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教学时,要带领学生仔细阅读观察文章在描写人物时,都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把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
教师提问描写外貌、体态、装束的句子,学生来回答,然后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句子进行模仿训练,例如"系好腰,穿上肥肥的裤子,露出别致的大脚!"这两句话把文中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也可以看出祥子健壮,朴素,肯吃苦,乐观面对生活的形象,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来试着用相似的方法来描写一个自己想要描写的人物形象,来举手回答,通过这种课堂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口语方面的表达能力,而且通过使学生感受文章优美的语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使学生激励自己写出这种优美的句子,并且能对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把握训练点促“语用”能力提高
把握训练点促“语用”能力提高作者:薛莲来源:《成才》 2017年第7期■ 武汉市育才小学薛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将着力点放在教材中,关注语言文字,聚集语用,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才能唤醒学生的语言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但是,在研读教材时,总感觉一篇课文可教、可讲的内容太多,从文字内容到语言特点,从篇章结构到修辞写法,从蕴涵深意到拓展升华,似乎缺一不可。
那么,到底该教什么呢?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参与湖北省李莉名师工作室“阅读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 的主题教学研讨活动,现场聆听了武昌区南湖第二小学吴军校长、蔡甸区第一小学戴绍莉老师的同课异构的四年级《灰椋鸟》一课,受益良多。
两位老师风格不同,教法不同,但都能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营设情境,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位老师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法各有特色。
结合这两位老师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融入我校老师们的教研所得,笔者认为,可以把握以下几点,进行语用能力的训练。
一、整体把握单元训练点,形成序列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的安排都有其编者的意图,有些课文有着典型的结构形式,有些课文是精巧生动的句式表达。
而每一篇课文都是置身于一个单元中,在选择“语用”训练点的时候,不能孤立单元整体而单一选择。
在授课时,吴校长就能抓住单元整体训练点,以“人以自然”为话题,循序渐进进行教学。
抓住“我”的情感这条主线,感受到灰椋鸟的美好,从而激发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在教第4 自然段时,吴校长认识到,这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更是学生阅读、积累、仿写的极好资源,于是抓住重点句子“有的……有的……”,营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述鸟儿飞翔的场景。
而戴老师执教的是第一课时,她对文本的解读深刻,切入点独特,抓住了我们很容易忽略的一个反问句———“有什么好看的呢?”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品词析句,扣住“排空而至”“倾诉”“呼唤”“应和”等关键词,感受归林时壮观、温馨的场面,学生从而得出结论———“好看,真是太好看了!”这种教法,使学生懂得了,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主线,也是从整体上解读文本的好方法。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语用训练探索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语用训练探索摘要:语言组织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属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范畴,而语用训练则是引导学生获得语言文字知识、感知语言文字内容、运用语言文字的关键。
根据核心素养的定义来看,其主要是用于培养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发展性,即适应社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发展过程。
小学语文语用训练落脚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侧重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是符合核心素养相关理念和要求的。
文章就语用训练的定义切入,针对性提出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语用训练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语用训练;训练指导小学语文是汉语言知识传授、语言知识应用培养的重点学科,也是小学阶段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基础。
因此,依托小学语文语用训练能够让小学阶段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训练、沟通训练、表达训练等养成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并将这种语言应用能力转化为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流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等。
这样,小学语文语用训练就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一、语用训练的定义语用训练指的是在语言表达、语言沟通、语言组织等语言应用行为中借助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理论辅助教学进行引导和训练,让训练者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有所提升的方式,是语言内涵和语言表达的关系映射,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现阶段最新《小学语文教学标准》相关要求来看,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务必将学生文字运用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作为教学中心,基于此提出了“语用”概念,并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角推动教学工作[1]。
所以,小学语文语用训练回归了小学语文的“文学”本质、“语言”本质,是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
依托小学语文语用训练的实施,小学生就会得体合适的使用语言、精准进行语言表达。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语用训练策略(一)拆分课文内容,引导遣词造句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更是实施语用训练的承载。
基于文本语言,培养语用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实践探索
基于文本语言,培养语用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实践探索摘要: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加了,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自然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培养小学生的语用能力,要基于文本语言展开,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上的语用训练更高效。
基于此背景,对“品味文本语言,夯实语用基础;揣摩文本语言,培养语用思维;紧扣文本语言,组织语用训练”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语言语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语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
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对于语文课程而言,本身具有典型的实践性以及综合性,是促进语用能力提升的有效指导和关键载体。
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语言训练,所以,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学习语言并准确的使用语言。
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立足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并以此为切入点,充分发掘潜藏在其后的深厚情感,同时还要关注课本的表达方式,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品味文本语言,夯实语用基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大都语言优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在进行品读和赏析的过程中,有助于提升语感,促进语言积累。
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还要聚焦于课文的语言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这一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语言知识,为日后的语用打下扎实的根基。
1.品味精彩词语,夯实语文基础。
在很多课文中都蕴含精彩的词语,这些词语能够为课文带来勃勃生机,教学中教师应聚焦这部分精彩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语用训练,这样,就自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如,在《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描绘:“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在教学中,一位教师首先为学生布置了自主阅读的任务,要求他们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这一景象。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用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用训练一、语用训练的目标与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用训练作为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旨在使学生能够准确、得体、流畅地运用汉语进行思考与表达。
语用训练的目标包括:1. 培养学生掌握语言规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感,提高语言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语用训练的意义在于:1. 有助于学生巩固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2.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综合素质;3.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二、语用训练的实施策略1.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语用任务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用元素,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语用任务。
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进行现实生活的举例,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
2. 创设多样化的语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话题讨论、演讲比赛等形式,创设多样化的语用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语用能力。
3. 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应实施分层教学,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对语用能力较弱的学生,着重进行语言规范和基础能力的训练;对语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注重提高其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4. 开展课外活动,拓宽语用渠道教师可组织各类课外活动,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作文竞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语用能力的舞台,拓宽语用渠道。
三、语用训练的评价与反馈1.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语用能力的全面发展;2.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访谈、测试等,全面了解学生的语用水平;3.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语用方法,提高语用效果。
四、语用训练的保障措施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语用教学能力;2.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为语用训练提供良好条件;3.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五、语用训练的具体教学方法1. 课堂互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对名师课堂中的“语用”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
对名师课堂中的“语用”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作者:陈海燕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8年第28期2017年5月怀着激动、期盼的心情迎来了如约而至的全国小学语文教师“名思教研”,本次教研活动以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力图实现语文正本清源创新课堂而开展的研讨,也借助观摩名师课堂来引起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以及儿童阅读的推广、高效上有所思考。
在品味了名师们的课例、读书分享会、关于教学思考的报告会后,我似乎触摸到了名师们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语文究竟教什么?我在这次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活动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以核心素养为依托,用我们课堂四十分钟,展示出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思维性,即重视语文的语用教学,让语用教学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语言、品味语言文化本真的魅力。
一、重视语言运用之美,展语文工具性贾志敏老师在上《推敲》这课时,导入部分充分展示了语言运用之美,让我印象深刻。
贾志敏老师导入时引用了一个小故事——上海剧作家夏衍老先生,在生命垂危之时,旁边的护理人员说:“我去叫医生。
”原本虚弱的夏老竟然艰难的倚起身,用尽全身的力气说:“不是叫,是请。
”这是夏老临终遗言,不是叫,是请。
话说姚明在接收记者访问时,被问到何时回美国,姚明一脸严肃地说,请注意用词,我是去美国。
贾志敏老师的这两个实例都让我们懂得了语言运用的魅力所在,一字之差,可能其中包含的情感就无法表达出来。
这样的导入实例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非常贴合《推敲》一课所要传承与歌颂的严谨治学的情感。
王丽华老师执教《孔融让梨》时,设计了借助关键词学习讲故事的教学环节。
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中人物对话能够脱口而出。
学生在反复练习后,用连句成段的方式练习完整地讲故事。
这一环节中王老师重视了学生关键词中的“母亲”“兄长”“父亲”三个词的词义理解,也让学生明白了书面语与口语的不同之处,并给足够的时间学生进行语言的运用和练习。
焦丽辉老师在执教《小蝌蚪找妈妈》时,通过师生表演的方式来让学生真切地理解“迎上去”、“追上来”、“鼓着”等词语的意思。
小学语文如何开展语用训练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用训练为中心长久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重于分析,重于理解,重于人文内涵的挖掘,却唯独缺少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这样教学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低下,表现为说话和写作能力的低下——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语病多多,词不达意,言不成文。
而且,这是普遍现象。
“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淑湘先生几十年前感叹的“拙拙怪事”到现在依然如故。
这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占据了语文教学大半壁江山的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是主要原因之一。
而阅读教学效率低效的主要原因就是着力方向搞错了——重分析、重理解,轻积累、轻运用,忽视了语用训练。
要改变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落实语用训练。
一、要有训练意识针对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在第七次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发出了“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呼声。
他强调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
“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他说:“阅读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
”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原浙江省小语会理事长沈大安先生指出,阅读教学告别“内容分析”,要实现多个“转向”,其中第一个转向就是走向语言积累和运用(第二个转向是走向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三个转向就是让孩子领悟学习方法。
)。
他指出:“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特别对小学生来说,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最基本的任务,语文可以工具性、人文性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首先的任务就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会渗透着一些文学的、文化的等内容,但是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这种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人的积累和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阅读: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阅读,包括课堂上老师朗读故事、学生自主阅读课外书籍、小组合作阅读等。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课文演绎: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外的线索,进行角色扮演、小剧场表演等形式的演绎。
这种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和语境理解能力。
写作实践:包括作文、写日记、写信等形式的写作实践。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提高表达能力,培养思维逻辑和创新能力。
口语表达:通过小组讨论、辩论、主题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性学习:通过问题导入、实地考察、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知识。
这种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多媒体应用:利用多媒体资源,设计课堂活动,如观看视频、听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知语言和文字。
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旨在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习效果。
捕捉语言训练点,提升语用实践能力
教学篇•经验交流一、依托教材中的课文,提升语用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资源,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对于提升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依托教材资源,利用课文中的优秀语句来提升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
举例而言,在进行课文《晏子使楚》的教学时,正是因为晏子的语言运用能力很强才能安然从楚国回到齐国,当楚王提出“齐人固善盗乎”这个问题的时候,晏子能够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这样的案例来撇清自己国家的关系并让楚王无言以对,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去观察在这篇课文中晏子是如何组织并运用语言的,如何既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不得罪秦国。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对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培养有帮助,教师一定要紧抓课文中能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点,让语文的教学更有效果。
二、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提升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仅是课文的补充,更应该是培养学生语用实践能力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不让学生阅读课文,而是直接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根据插图自己来编织语言,这对于学生语用实践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
举例而言,在进行课文《毽子里的铜钱》的教学时,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是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毽子,旁边是一位老爷爷笑眯眯地看着她,教师可以在阅读课文之前先让学生根据图片来编一个小故事,也许学生编出来的故事跟课文有很大的出入,但是学生能够开发自己的联想力并组织语言的过程比准确获得图片主旨更加重要,因为这个过程不仅仅开动了学生的大脑,更锻炼了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可以借助教材上的插图来进行。
三、利用语文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教师一般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一些活动来丰富课堂教学,例如演讲活动、情境扮演等等,那么教师如何通过语文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呢?我们拿语文的演讲活动来进行举例,教师可以固定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来进行实践活动,教师设定一个主题,学生自由报名进行三分钟即兴演讲,每次选取十位同学来演讲,剩下的时间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对演讲者进行评价,首先要对学生敢于演讲的勇气进行表扬,因为有很多学生因为胆怯在众人面前演讲时会语无伦次而不敢站出来,所以教师一定要表扬加鼓励,给学生继续下去的信心、勇气。
巧设语用训练点,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巧设语用训练点,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作者:李云恩来源:《新教师》2021年第10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但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是无效的,教师常常没有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致使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无法提高。
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着力点,让学生在点点滴滴的训练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一、依据年段目标,巧设语用训练点一篇课文,可以用来作为语用训练的点很多,但教师在选取语用训练点时,必须依据年段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年段目标的有效落实。
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学生要掌握的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笔者在教学时,是这样进行语用训练点设计的。
1. 比较“迎”“追”。
出示句子:(1)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2)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师:“迎”和“追”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可以换一换吗?生:不可以,因为方向不一样。
“迎上去”是因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是面对面的,“追上去”是因为小蝌蚪在乌龟的后面。
师:你真了不起,会发现他们位置的不同。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位置)2. 动作演示“迎上去”“追上去”。
(请两个学生合作,把下面的情景演一演。
)(1)妈妈下班回来,我马上迎上去。
(2)老师离开教室,我连忙追上去,把作业交给她。
3.词语训练,巩固应用。
将“迎上去”“追上去”“游过来”这三个词语分别填入下面的句子中。
(1)小蝌蚪游啊游,抬头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就()。
(2)老师来到我家家访,我连忙()。
(3)前面的阿姨把钱包丢了,我捡起来,()还给她。
本环节,笔者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对比理解、表演、选词填空,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语言实践过程,从而获得了语用能力。
巧设语用训练点花开课堂馨香远
巧设语用训练点花开课堂馨香远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也是认识和表达世界的重要方式。
在语言教学中,语用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使用技巧,更能够促进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巧设语用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花开馨香,远远超出了语言知识的传授。
本文将探讨巧设语用训练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够为语言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是语言交际的前提和基础。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感,比如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输入,让他们接触到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通过各种交际活动和语用训练,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知语言的美感和表达的准确性;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创造性。
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才能让他们在语言使用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加自如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设立具体的语用目标在语用训练中,设立具体的语用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设立各种不同的语用训练目标,比如培养学生的请求和道歉能力、培养学生的批评和表扬能力、培养学生的议论和辩论能力等等。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际交际中达成这些语用目标。
通过具体的语用目标设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语言能力的提高。
三、注重语言情景的营造语用训练是在实际交际情景中进行的,教师需要注重创设各种语言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语用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营造语言情景,比如通过课文、影视剧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感知到真实语言环境的使用情况;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语用训练;通过输出性练习、口语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体验语言情景的氛围。
通过注重语言情景的营造,可以让学生更加自然地学会语言的使用技巧,提高他们在实际交际中的表达能力。
巧设语用训练点花开课堂馨香远
巧设语用训练点花开课堂馨香远
近年来,以提高学生语用能力为目的的语言训练在中国教育界逐渐受到重视。
通过巧设语用训练点,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应用所学语言知识,增强实际交际能力。
本文将具体介绍一种被称为“花开课堂”的语用训练点,它能够在课堂中营造出温馨远致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语言实践。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课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问题解答、角色扮演等任务。
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语言的用途和真实性,并且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图表、图片以及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
通过展示多媒体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在不同场景中的使用方式,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讨论图片中人物的心情、行为等,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语言表达。
教师还可以通过反问和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让学生主动思考、动脑筋。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考虑如何礼貌地拒绝别人的邀请,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找出不同的交际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交际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情景化教学的方法,将语言运用到真实的场景中。
通过设计真实情景的语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学习外出用餐的语言表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餐厅进行模拟对话,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体验语言的运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语用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语用训练作者:彭美玲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03期【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所作的表述。
《课标》还提出了“语用”教学理念,旨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
但纵观当下语文教学,有的教师对语用的设置无所适从,尤其是对语用训练内容的选择更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那么,回归到真正的教学中,又该怎样通过语用训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浅谈在实际教学中的探索与经验。
本文提出要凸显年段目标,在研读中践行语用训练;联系单元内容,在统整中践行语用训练;感知文本特点,在迁移中践行语用训练;开掘智慧留白,在补充中践行语用训练,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年段目标;文本特点;单元内容;智慧留白;语用训练语言学家吕叔湘面对语文基础教育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十年时光,近3000课时,却学不好本国母语,岂不是咄咄怪事。
”当下,吕先生所言的“咄咄怪事”仍旧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阅读教学仍旧停留在繁琐分析的窠臼中而无法自拔。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所作的表述。
《课标》还提出了“语用”教学理念,旨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
回归到真正的教学中,又该怎样通过语用训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浅谈在实际教学中的语用训练探索。
一、凸显年段目标,在研读中践行语用训练《课标》针对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其“语用”理念自然也不能游离于学段教学目标之外。
因此,我们需要以《课标》提出的学段目标为基准,在认真揣摩与研读的基础上设定语用教学的目标。
一般来说,低段的语用训练侧重于训练学生用词的精准和一些简单句式的仿照,中段则要关注语段的结构和常用修辞手法的训练,高段就应该从文本的创作构思、篇章结构等维度展开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用训练点的选择
11语文世界教 师 之 窗2019年第3期专题研讨制DG 其实也展现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这样的写作中,学生不仅联系时事进行阅读和表达,并且提升了公民意识,提升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在丰富多彩的时事分析和探究中,学生能重视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文化生活能积极关注,并进行客观而辩证的分析。
三、主题辐射,开发校本课程在应用拓展中,主题辐射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在教学中注重从课内辐射到课外,结合本校和乡土文化的特点,围绕课文编辑收录了各种拓展阅读的作品,组成校本课程。
学生可以在学习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拓展阅读量,并对文学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作品,在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采用主题辐射的方式,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收录了其他写景类的文言文作品,并引导学生进行读写活动。
首先,学生在阅读《与朱元思书》《醉翁亭记》《三峡》等文章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写景类散文的特点,发现这些文章往往会有借景抒情的特点。
其次,我鼓励学生展开主题创作活动,尝试模仿在主题阅读中读到的作品,创作写景类的作品,在写作中也要结合景物说出自己对于人生的理性思考。
如有学生就在描写江南园林后提出了:“在人生的道路中如果不专注的话,也会如同游园一样,容易绕圈子,回到原点。
”在这样的扩展和应用中,学生不仅读了更多的文言文精品作品,而且还学会了整理分析,找到了这些文章的特点,最后还在写作中进行实践活动,让自己的言语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要更好地促使学生展开应用拓展,教师就要有一定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可以围绕课文的主题,补充一些经典的读物,这样就能形成校本课程,让学生更好地展开研究性扩展阅读。
教师如果要让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提高,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课文的学习。
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应用和拓展阅读,让学生更积极地展开言语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进而提高语文言语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茗海中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课堂语用训练的实践探索
小学语文课堂语用训练的实践探索作者:薛琼来源:《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10期【摘要】语用训练在教学工作上主要面向学生的表述能力、文字理解能力进行培养。
小学语文作为前期基础性的能力培养阶段,语用训练的合理性、针对性与有效性,需要教师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与创新,以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逐步加深语用的特点理解。
本文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语用训练的特点、教学模式等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旨在通过相关研究成果改善当前语用训练与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语用训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引言根据语用训练的相关概念,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需要在教材理论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对字词段落的运用特点等进行针对性讲解与训练引导,使学生在理论内容的理解基础上,通过实际训练的方式进行语言分析与句子写作方面的能力提升。
因此,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上,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工作中的语用指导优化与创新,确保学生能够在当前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语用能力。
二、结合文章精读段落进行语用指导不同文章作品在语言文字的构造上具有一定差异,并且具有的艺术特点不同。
在不同文章內容的精读段落上,为该篇文章文字与句子段落较为出彩的地方,通过主要段落和章节的内容阅读与分析,可以对作者的写作思维、文字应用特点等进行分析。
语用训练在教学中的切入点为字词段落,通过该方面的教学引导,可以使学生从文章内容精读的角度上进行字词段落的特点、用法与艺术特色的理解。
比如在《火烧云》的教学过程中,“……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茄子紫……”使学生从该段句子描写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语用特点,通过怎样的描写方式进行云彩的描绘。
关于颜色描写的词:“红彤彤”“ 金灿灿”“ 茄子紫”等,在描述上与文章描述的景物具有怎样的联系。
从重点描绘的字词内容上,使学生可以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对词语语义、运用特点等进行理解。
最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精选段落的学习过程中,设置相应的问题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如“某景物在傍晚时分,有的如()那样,具有()和()特点。
巧设语用训练点花开课堂馨香远
巧设语用训练点花开课堂馨香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不断突显。
一方面,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沟通,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语言交际能力也是展示个人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因此,语用训练成为当前语言教育的重要一环。
那么,怎样巧设语用训练点,让课堂馨香远播?以下为您介绍几点建议:一、切实关注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当前,不少学生学会了一手好字,掌握了丰富的语汇,但在实际沟通中却无从下手。
语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注重对句式、语法的强化、简单的会话模式训练。
因此,教师在训练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同时关注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有针对性设计训练内容语言交际有着多样化的场景,针对不同场景的语言交际能力训练也需要有所不同。
例如,学术口语和日常口语的训练就需要有所区别。
教师需要针对具体场景设计更加贴切、实用的语用训练内容,帮助学生提升在特定场景下的交际能力。
三、注重实践、强化反馈语用训练的成效大多依赖于实际运用,而非纸上谈兵。
因此,实践更是语用训练的核心。
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进行语言交际活动,让学生不断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
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四、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多元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也是甄选优秀人才的重要要求,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是语用训练的重要方向之一。
教师在语用训练中可以引入不同文化背景的情境,让学生在通过交流中了解其他文化的同时提升语言交际能力,这对于学生具有极大的提升意义。
五、注意与其他教学内容的融合语言教育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教学内容有着紧密联系。
因此,教师在设计语用训练内容时也应该将其融入到其他教学领域中,例如语音、阅读、写作等多个领域。
这样的融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知识,还可促进学生之间的多样化交流,增强语言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关注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有针对性设计训练内容、注重实践、强化反馈、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以及与其他教学内容的融合是巧设语用训练点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堂语用训练点实践探索江苏省启东市汇龙小学学华分校 张锦娟
“语用”是什么?语文课堂如何推进“语用”教学?如何在“语用”训练中抓住重点,提高“语用”教学实效性?很多时候,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中也关注语言文字训练教学,抓住语用点进行实践练习,但往往“窄化”了语用教学,导致生硬的仿写、仿练,导致“语用”实践低效甚至无效。
为此,发展学生语用能力的关键在于巧设“语用”训练点,促进学生在语言感知、内化中提升“语用”素养。
一、赏析精妙词句,揣度精准表达
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语言的艺术体现,这些文质兼美的佳作,往往可以从中赏析精妙词句,带领学生分析作者的匠心独运,挖掘文本的深刻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提出“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赏读课文中的闪光点,就是要引领学生从阅读感悟中把握语言的精妙之处,悉心品味,积淀语言敏感力,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学习《云房子》一文中,该文用词清新、活泼,用拟人化写法描绘了雨后天空云朵的多姿多彩以及小鸟的欢快场面。
整篇语言想象丰富,也是学生积累语言、开发想象力的绝佳素材。
因此,在课堂讲解时,教师要把握精妙词句,抓住语用训练点,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文本的趣味。
如在第二段介绍云房子的时候,小鸟飞来了,它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鼓励学生自己从文本阅读中去寻找小鸟造了什么样的云房子。
“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请同学们思考“大冬瓜”“傻傻地”“横着”的语义内容,挑选学生再次阅读该句话,再结合课件展示“大冬瓜”的模样,对比白云,归纳云房子的特点。
“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对于这句话,要抓住“花儿”“美美地”“开着”等词语,让学生体会云房子的特点,并对这样的云房子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
我们可以挑选学生介绍一下这座云房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云房子。
由此,我们归纳出云房子的特点,“有的像( )那样( )地( )”,引领学生从文中找出这样的语句,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示出来。
让学生结合该表达,学习和运用这一表述方式来进行仿写训练,巩固语言训练点。
二、结合语境,深入挖掘语用内涵
在语言文字表述中,语境是表达语言、传达情感、阐释意义的重要条件。
学习语用知识,教师要引领学生理解语境,走进文本,综合文字、环境、情感等诸多要素,把握语言的内核。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围绕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透析语境,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文字的韵味和内涵。
比如朱自清的《匆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托物言志,将抽象的时间化无形为有形。
其中,“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将时间进行了准确形象的比喻,也让学生能够从视觉、听觉中感受日子的匆匆“溜走”。
所以说,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就要从语境聚焦入手,体悟作者的写法与表达。
“针尖上的一滴水”,在作者的眼里代表着什么?有学生提出“八千多个日子”,也就是说朱自清所度过的24年光阴。
面对该句,反问学生:人生有多少个24年?能有多少滴水?由此来看,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时间短暂、逝者如斯”。
同样,时间在“溜走”的时候无声、无息也无形,但在作者的笔下,为什么我们能够深刻、真切地感受到无形的时光?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让我们感受到时间流逝得很快。
结合朱自清当时的伤感之情,再体会“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是精妙之处。
将无形的时间具象化,也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时间的“匆匆”。
同时,我们引入毛泽东曾写过的句子:“三十八年过去了,( )”,问学生该如何填写,有学生提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而毛泽东所给出的答案却是“弹指一挥间”。
由此来看,在毛泽东的眼里,“三十八年”犹如一瞬,展现了他的博大情怀。
另外,在庄子的眼里,“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这些句子,都从一个层面来探讨了“时间”匆匆。
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伤感,因为感慨时间过去,碌碌无为而感到惋惜;毛泽东的“弹指一挥间”,表达了三十八年的豪情万丈,表达出气势恢宏的情怀;庄子的“白驹过隙”,将时间与自在相结合,与其所处的人生境遇形成鲜明对照。
三、运用仿写练习,从体悟内化中抵达语用的彼岸
语用能力的发展,在于练习,在于表达,在于实践。
从文本中学到的语用表达方法要加以运用,迁移到写作实践中,促进语言知识的积累。
在前面所学的《匆匆》中,对于“时间”的感悟,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仿写自己对时间的感悟。
在仿写前,教师要引领学生去阅读,去体会文本的意义,并通过分层阅读由浅入深地把握仿写主旨。
首先要理解“时间”,对时间的概念进行认识;接着要进行浅层实践,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解读“时间”;然后是交流理解,从学生的讨论中把握句子的情感,交流学习感悟;最后是仿写并表达,从感悟中去表达无形的“时间”。
同样,在对照毛泽东的语句、庄子的思想境界中,学生对“时间”的体会也会有所不同。
仿写训练,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要引领学生去选择适当的方式,促进知识迁移。
有学生写道:过去的日子,就像奔腾的江水,一去不复返。
有的学生写道:过去的日子,就像西斜的夕阳,一点一点地下沉,虽无限留恋,但却无力回天。
通过语言仿写训练,从学生的创意表达中巩固语言学习实践,提高了学生的文学品位,更让学生能够从语言实践训练中提升语用素养。
内容进行表达体悟,从而为学生自主性地创作提供模仿的方法和资源。
如《珍珠鸟》一文中描写了小珍珠鸟逐步与作者接触的过程,但却将作者如何对待小珍珠鸟的过程完全省略了。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后发现,作者如何对待小珍珠鸟与小珍珠鸟的一言一行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呈现出鲜明的一一对应关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可以从这个维度展开描写,其实就可以让所有的读者想象到作者采取的方式和态度。
为此,在组织学生描写自己与一种小动物相处过程的模仿性文本时,教师就可以尝试隐藏自己对待小动物的方法,不进行直接描写,通过故意设置留白的方式,将描写的关注力聚焦在小动物身上,从而构建出明暗相生的文本线索,促进学生构思文本、架构素材能力的发展。
依托文本外显的素材、结构和言语形式展开教学是捕捉教材资源的一个重要渠道,但蕴藏在文本深处的留白,由于其隐匿性,常常容易被教师所忽略。
只有在明暗共举、实白相融的过程中,才能全面而立体地开掘文本中的教学资源,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上接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