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
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三权分立
2.性质 3.目的:
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4.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五. 尾声 辛亥百年
成功: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让民主共 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革新风气,移风 易俗。
局限:没有根除封建制度,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任务。
No
Image
黄花岗起义
立宪派三次的请愿 第一次是1909年10月至1910年1月。由江苏咨 议局发起,要求一年之内召开国会。被清政府以 “国民知识程度不齐”为理由拒绝。 第二次是1910年4月至6月。专门成立“国会 请愿同志会”和“国会期成会”进行联络。 第三次是1910年7月至11月。成立 “各省咨议局联合会”。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一.序幕 内忧外患
二.开端 风雨飘摇
同盟会成立前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成立时间 1894年 1904年 1904年 1906年
名称 兴中会 华兴会 光复会 日知会
领导人
孙中山 黄兴 宋教仁 蔡元培 刘静庵
成立地点 檀香山 长沙 上海 武昌
萍浏醴起义
镇南关起义
浙皖 起义
每个人身上都有惰性和消极情绪,成功的人都是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克服自己的惰性,并像太阳一样照亮身边的人,激励身边的人。 在选择前,是要有一张真诚坚定的脸;在选择后,那么也就有一颗绝不改变的心。 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德谟克利特 儿童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一般做父母的人的责任,也是他们关心的事,而且国家的幸福与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洛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时间告诉我,无理取闹的年龄过了,该懂事了。 有些话,适合烂在心里,有些痛苦,适合无声无息的忘记。 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有忍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当你的朋友向你倾吐胸襟的时候,你不要怕说出心中的“否”,也不要瞒住心中的“可”。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 辛亥革命
角度4
局限性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探究
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 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选自岳麓版必修2
角度3
经济上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回望共和——辛亥革命之思
材料4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辩子。也有迷信的, 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 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 ——许金城《民国野史》
材料5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 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 厅恶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3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从 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有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 ,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 忱……辛亥革命前,中国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 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工厂就有41.3家,1916~1919年更达到年均 124.6家。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图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二、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之路
(二)三大成果
1.成立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概况表
时间
国都 国旗 临时大总 统
纪年
二、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之路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
第19课辛亥革命【内容提要】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一方面是清政府实施“新政”以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另一方面是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思想和运动在全国迅速地传播和开展。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
这场革命的最终成果虽然落到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但通过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知识提纲】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901-1911年)清末“新政”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2.内容:政治上减冗衙,修刑律;经济上重工商,振农业;军事上改军制,扩新军;文化上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3.影响:并未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客观上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预备立宪”1.背景:1904年的日俄战争,“立宪”日本击败“专制”俄国;革命运动日益高涨;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
2.过程:1906 年9 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8 年8 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 年5 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影响:加剧了清廷与各方的矛盾,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从另一个方面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君主专制制度,直接冲击了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法律理念,传播了宪政文明。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1894-1911年)民主革命思想1.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邹容、陈天华。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1905年)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暴力的方式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第19课辛亥革命【内容提要】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一方面是清政府实施“新政”以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另一方面是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思想和运动在全国迅速地传播和开展。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
这场革命的最终成果虽然落到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但通过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知识提纲】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901-1911年)清末“新政”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2.内容:政治上减冗衙,修刑律;经济上重工商,振农业;军事上改军制,扩新军;文化上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3.影响:并未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客观上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预备立宪”1.背景:1904年的日俄战争,“立宪”日本击败“专制”俄国;革命运动日益高涨;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
2.过程:1906 年9 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8 年8 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 年5 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影响:加剧了清廷与各方的矛盾,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从另一个方面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君主专制制度,直接冲击了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法律理念,传播了宪政文明。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1894-1911年)民主革命思想1.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邹容、陈天华。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1905年)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暴力的方式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第19课 辛亥革命 讲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讲义一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
史料实证: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并进一步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历史解释:认识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与局限性,进一步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唯物史观:通过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帝制的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的必然过程。
家国情怀: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与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
革命者愈挫愈奋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
三知识梳理一、背景(一)原因1、清政府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阶级矛盾激化,新末新政失败。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维新变法、预备立宪的失败。
(二)条件1、组织:孙中山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年)和同盟会(1905年)2、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与保皇派论战。
3、军事:一系列的革命起义,黄花岗起义(林觉民)4、时机:四川保路运动,湖北守备空虚。
(三)过程1、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独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为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革命失败。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开始军阀独裁统治。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19课辛亥革命课标解读课程标准素养达标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 国的意义及局限性1.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理解辛亥革命的成果及思想实践的特点,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认识辛亥革命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及后人的评论性材料,认识辛亥革命的特点意义,提高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运用相关史料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反封建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增强历史解释的索养。
5.家国情怀:体会辛亥革命敢为人先敢于牺牲的爱国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家国情怀时空定位自主预习·必备知识知识点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教材清单一、清末新政1.目的:①1901 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新政”的内容与②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3.结果:失败。
4.失败原因: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5.影响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二、中国同盟会1.成立的背景(1)孙中山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式的③近代教育。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④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成立: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⑤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3.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⑥三民主义”。
4.影响: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19课《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
第19课辛亥革命一、背景(一)政治根源(1)民族矛盾: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阶级矛盾: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
1、清末“新政”(1901年—1911年)(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认识①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②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预备立宪(1906年9月—1911年)(1)原因:革命运动形势高涨。
(2)概况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④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4)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特别提醒:预备立宪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之间、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二)革命准备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特别提醒:兴中会是革命团体不是革命政党。
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思想基础(1)纲领:同盟会纲领。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理论:三民主义。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3)内涵5、军事基础: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6、有利时机: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概念阐释: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又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引发保路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
第19课 辛亥革命一、旧邦新政(一)清末新政(1901—1911)1.目的:通过“新政”进行自救2.措施:(1)改革官制(2)编练新军(3)奖励实业(4)教育改革,废科举(1905),兴学堂(二)预备立宪1.背景:革命运动的推动2.过程:(1)1906年立宪运动,效仿君主立宪制(2)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3)1911年组织“皇族内阁”(三)结果1.客观推动近代化,壮大革命力量2.展现清政府无药可救,激化革命二、革命兴起(一)时代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2. 清末新政失败,国内矛盾激化(二)经济基础19C 末20C 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新政、实业救国思潮),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三)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1.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2.邹容《革命军》1903.3.陈天华《警世钟》1903.孙中山从改良到革命(四)组织基础1.兴中会:1894.美国檀香山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中国同盟会:1905.日本东京(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纲领:十六字纲领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评价“三民主义”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进步性:①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的利益和要求②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③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发展局限性:①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五)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三、武昌起义(一)保路运动——导火线(二)爆发1.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2.10月11日,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三)发展1.十几个省宣布独立2.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3.南北议和,清帝退位(1912.2.12)四、民国建立(一)概况时间:1912年1月1日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纪年:民国纪年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根本)2.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3.评价:(1)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2)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体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政治民主化、法制化(3)局限性:开因人设法之例,对后世产生不良影响(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1)帝国主义支持(2)立宪派、旧官僚的倒戈(3)袁世凯反革命的两面手段(4)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根本)2.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四)评价辛亥革命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2.功绩:(1)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2)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3)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移风易俗(4)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5)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3.局限性:(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的历史任务(反帝反封)(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共27张PPT)
革命 军军 旗
二.建国和立法
(一)建立中华民国:(新的共和政体诞生)
二.建国和立法
(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建国和立法
(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的民主精神和局限性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精神 ①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 法。 ②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 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 ③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 内阁总理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 (2)《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袁 世凯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从中国后来的历史来看, 它未能防止袁世凯的专制,就这一点来看,未能达到初衷。
(6)历史教训: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而下的 (1894年兴中会成
改良道路走不通。 (7)群众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
立到1912年袁世凯
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 窃取革命果实)
一.武昌起义
(二)经过和影响: (1)武昌起义 1911 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 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起义军很 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 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2)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 广东等14 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 离清政府独立。
认识辛亥革命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 家国情怀 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接先孙
袁
受后中
世
了在山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第19课辛亥革命【内容提要】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一方面是清政府实施“新政”以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另一方面是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思想和运动在全国迅速地传播和开展。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
这场革命的最终成果虽然落到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但通过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知识提纲】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901-1911年)清末“新政”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2.内容:政治上减冗衙,修刑律;经济上重工商,振农业;军事上改军制,扩新军;文化上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3.影响:并未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客观上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预备立宪”1.背景:1904年的日俄战争,“立宪”日本击败“专制”俄国;革命运动日益高涨;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
2.过程:1906 年9 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8 年8 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 年5 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影响:加剧了清廷与各方的矛盾,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从另一个方面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君主专制制度,直接冲击了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法律理念,传播了宪政文明。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1894-1911年)民主革命思想1.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邹容、陈天华。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1905年)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暴力的方式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第19课辛亥革命--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单击添加标题,建议您在展示时采 用微软雅黑字体
2、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纪元:公历,民国纪年 性质: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单击此处编辑内容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袁世凯得到了
哪些政治势力 的支持? 单击此处编辑内容
局限性:
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 历史任务; 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组 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帝国主义的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的弱和妥协实践证明:资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
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
A 在强调( )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
A.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宣告结束
B.民主共和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没有办法开启民智
D.专制遗毒导致了地方军阀割据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待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 么激烈,那么死板,但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革命 党人基本做到了有原则有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该学者
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
4请、结中合华教材民1国11临页时及材约料法,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政治原则、
目的、性质。
第一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第19课+辛亥革命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70年代,在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 业的刺激以及影响之下,民族工业产生; 2.自然经济的解体(国内市场扩大)
1.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了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2.掀起实业救国热潮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 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
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 兴中会(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 团体),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 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中国近代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一)概念
狭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广义: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
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 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二)背景
1、必然性 (1)政治根源: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控制 和掠夺,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日益腐朽。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
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思考:武昌起义后为什么要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
借黎元洪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 性,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
使外人不敢轻视。
——武昌起义总指挥 吴兆麟 革命潜伏着危机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 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国旗:五色旗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 辛亥革命 (共23张ppt)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组织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自今日始, 吾等非清朝人矣!
军事基础: 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秋瑾(1875-1907) 林觉民(1887-1911)
有利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进展迅速。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二、云开见日
(中华民国、约法篇)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临时政府内阁会议
五色旗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清朝末代皇帝——宣统 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一: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居 住、财产、言论、出版、宗教信仰等自由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三:参议员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 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 行驶。 材料四: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 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指1911年武昌起义
定概
念 广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
鉴 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国的整个过程。
一、风起云涌
(辛亥背景、过程篇)
政治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
19世纪末列强 共同宰割中国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目的: 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民主 性质: 第一部资阶性质民主宪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第19课辛亥革命【内容提要】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一方面是清政府实施“新政”以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另一方面是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思想和运动在全国迅速地传播和开展。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
这场革命的最终成果虽然落到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但通过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知识提纲】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901-1911年)清末“新政”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2.内容:政治上减冗衙,修刑律;经济上重工商,振农业;军事上改军制,扩新军;文化上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3.影响:并未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客观上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预备立宪”1.背景:1904年的日俄战争,“立宪”日本击败“专制”俄国;革命运动日益高涨;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
2.过程:1906 年9 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8 年8 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 年5 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影响:加剧了清廷与各方的矛盾,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从另一个方面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君主专制制度,直接冲击了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法律理念,传播了宪政文明。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1894-1911年)民主革命思想1.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邹容、陈天华。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1905年)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暴力的方式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社会革命)3.传播手段:革命派与改良派进行论战。
民主革命组织1.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2.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以《民报》为机关刊物。
民主革命实践革命党人自1895年起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黄兴等人发动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
历次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的发展进程。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武昌起义条件:1911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为革命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过程: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结果: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建立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三)《临时约法》目的:限制袁世凯走向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言论、集会、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四)南北和议,让位袁氏原因:辛亥革命后,需要一个强有力人物保障国家统一和稳定;袁世凯实力强大,内握清廷大权,外获列强支持;同盟会内部涣散,将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立宪派和旧官僚为维护自身利益,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
结果: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成功:政治上,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社会生活上,促使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局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以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来说,前者注重革命,固然遮蔽了历史的其他一些层面及主题,在评价上也存在偏颇,但它所叙述的历史无疑是真实的,是不容否认的,革命确乎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
现代化范式固然可补革命范式之不足,但它实质上也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是挑战一回应范式的具体化。
以之取代或否定革命范式,同样也是不可取的,无法反映和揭示近代中国真实的历史。
事实上,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
——摘编自崔志海《晚清史研究百年回眸与反思》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观点:材料认为“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
此观点正确。
评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掀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
但是,近代史上,除了革命这条主线以外,为实现国家的富强,先进的中国人也进行了不懈奋斗,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社会各阶层对国家现代化进行了不懈追求,革命史观无法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全部。
结论: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革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路径、一个前提。
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实现之可能。
(材料中的其它观点如“革命确乎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现代化范式固然可补革命范式之不足”、现代化范式实质上也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等。
)【解析】【详解】首先,根据“事实上,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概括出材料观点:材料认为“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
然后,亮明自己的态度:此观点正确。
然后,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进行评析,可从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说明通过革命实现国家独立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社会各阶层对国家现代化进行了不懈追求说明实现国家的富强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
最后得出结论:在近代历史的中国,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实现国家独立,中国的现代化才可能实现。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抗日战争大事记(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民最终能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原因有哪些?(2)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近代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对你的启示?【答案】(1)原因:全民族抗战;两个战场的配合;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帮助;(2)现实意义:落后就要挨打;民族奋进与团结;捍卫和平与正义;铭记历史;复兴中国等。
【解析】【详解】(1)依据表格中“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一二·九学生运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开始”、“百团大战”、“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美国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等信息从全民族抗战、两个战场的配合、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帮助等方面分析中国人民最终能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原因。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从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主观因素、中国人民抗争胜利的原因等方面说明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及近代的孔子形象的变化。
——摘编自张荣明《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历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答案】示例1:看法。
孔子由人变成了统治者需要的工具。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无论是被“圣化”还是被“矮化”,均说明孔子既非“圣人”也非“庸人”,都是对孔子作为一个“凡人”优劣的评定;以后的孔子不再是“人”,而是封建统治伦理道德代表性“符号”。
因而无论是孔子形象的“正统化”“神化”还是“僵化”,都是封建统治时代需要的产物;近代人们出于维护和反对封建统治的需要,对孔子形象进行“丑化”“妖魔化”和“圣化”,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的文化冲突与政治斗争。
总之,后世孔子既成为了一定时代需要的工具,也成为一定时代政治斗争的对象。
示例2:看法: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时代变迁。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旧价值观崩溃而新价值观有待于形成之中,对孔子“圣化”与“矮化”并存,说明儒学价值观并没有成为主导;汉唐时期,儒学被奉为官学,儒家价值观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孔子形象随着儒家价值观主流地位的确立和巩固而被正统化和神化;宋代到明清,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价值观不仅没有进一步走向开放,反而更加趋于保守,从而使孔子形象走向“僵化”;在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封建统治思想与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冲击激烈,儒家价值观与社会新价值观也处于激烈冲突中,孔子形象就出现了“丑化”“妖魔化”与“圣化”交错并存现象。
总之,孔子形象的变化是不同时代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反映。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中不同时期将孔子“圣化”“ 正统化及神化”“ 矮化”“维新化”“ 丑化或妖魔化”等,可以得出观点,孔子由人变成了统治者需要的工具。
说明:结合表格信息,从春秋战国时期对孔子的评价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都是对孔子作为一个“凡人”优劣的评定;春秋战国以后对孔子的评价已经剥离了孔子的人性,此时的孔子不再是“人”,而是封建统治伦理道德代表性“符号”。
因而无论是孔子形象的“正统化”“神化”还是“僵化”,都是封建统治时代需要的产物;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可以看出,近代人们出于维护和反对封建统治的需要,对孔子形象进行“丑化”“妖魔化”和“圣化”,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的文化冲突与政治斗争。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得出结论,即后世孔子既成为了一定时代需要的工具,也成为一定时代政治斗争的对象。
5.科举之异议1836年,曾任英国驻华总领事的弗兰西斯戴维斯说:“科举制为东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提供了遥远的榜样”。
1838年,英国人加特拉夫《开放的中国》一书中说“它(科举制)是至今最合理的选才制度”。
同年,英国人梅德赫斯特在《展望的中国》一书中说“科举制本身具有极大的合理性和优越性,非常值得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