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谈散文

合集下载

余光中经典的短篇散文10篇

余光中经典的短篇散文10篇

余光中经典的短篇散文10篇余光中是中国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而闻名。

他的短篇散文作品深入人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下面列举了余光中经典的短篇散文10篇。

1.《台北的冬天》这篇散文以余光中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台北冬天的景色和氛围。

他通过描写街头巷尾的行人、晨练的老人、炊烟袅袅的屋檐等细节,展现了冬天带给人们的温暖与寒冷并存的感受。

2.《草房子》这篇散文以余光中童年时期在乡村的经历为背景,描写了他与草房子的情感纠葛。

他通过对草房子的形象描绘和对童年记忆的追溯,表达了对故乡和童年时光的怀念和珍惜。

3.《漫谈茶》这篇散文以余光中对茶的热爱和对茶文化的思考为主题。

他通过对茶的种类、泡法、品味等方面的描述,展示了茶对他个人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茶与人生、文化的关系。

4.《冬天的故事》这篇散文以余光中童年时期的冬天为背景,描写了他与父亲一起度过的冬天的故事。

他通过对炉火的温暖、父亲的教诲以及冬天的寒冷的描绘,展现了家庭温暖与冬天严寒的对比。

5.《细雨中的奇遇》这篇散文以余光中在细雨中的一次奇遇为故事情节,描写了他与一位陌生老人的对话和思考。

他通过对老人的言谈举止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陌生人的关怀。

6.《夏夜的河流》这篇散文以余光中在夏夜河边的经历为主线,描绘了夜晚河流的美丽和神秘。

他通过对夜色、星空和河流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7.《写信给父亲》这篇散文以余光中给已故父亲写信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他通过回忆与父亲的点点滴滴和对父爱的回味,深情地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对家庭的珍视。

8.《故乡的钟声》这篇散文以余光中回故乡听到故乡钟声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故乡的变迁和自己的情感纠葛。

他通过对故乡的描绘和对过去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9.《雨巷》这篇散文以余光中在雨巷中的行走为情节,描绘了雨巷的清幽和自己的思考。

略谈余光中的散文观 - 长汀一中

略谈余光中的散文观 - 长汀一中

略谈余光中的散文观吴永福关于散文,余光中颇有知见。

他在《日不落家》后记中说:“五四以来,不少人认定散文就是小品文。

其实散文的文体可以变化多端,不必限于轻工业的小品杂文。

我一向认为小品也好,长篇也好,各有胜境,有志于散文艺术的作家,轻工业与重工业不妨全面经营。

”此种区分着眼于篇幅的短与长,对应于内容的轻与重。

而在《不老的缪斯》中说:“散文分狭义与广义二类。

狭义的散文指个人抒情志感的小品文,篇幅较短,取材较狭,份量较轻。

广义的散文天地宏阔,凡韵文不到之处,都是它的领土,论其题材则又千汇万状,不胜枚举。

”这里的广狭之分,包括体裁及取材。

还有质素方面的区分。

余光中在《美文与杂文》中说:“习见的散文选集所收的,几乎尽是抒情写景之类的美文小品,一来读者众多,可保销路;二来体例单纯,便于编辑。

其中当然也有不少足以传世的佳作,可是搜罗的范围既限于‘纯散文’,就不免错过了广义散文的隽品。

长此以往,只怕我们的散文会走上美文的窄路,而一般读者对散文的看法也有失通达。

”美文的说法,多指抒情写景之类的小品。

不过,作者又进一步作了界定。

“所谓美文,是指不带实用目的专供直觉观赏的作品。

反之,带有实用目的之写作,例如新闻公文论述之类,或可笼统称为杂文。

美文重感性,长于抒情,由作家来写。

杂文重知性,长于达意,凡知识分子都可以执笔。

不过两者并非截然可分,因为杂文写好了,可以当美文来欣赏,而美文也往往为实用目的而作。

”在这里,杂文是作为与美文相对的概念提出来的,但区分的标准并不绝对。

其实美文杂文都可以是散文。

“把散文限制在美文里,是散文的窄化而非纯化。

”众多文体的并举中,诗与文的比较甚多。

余光中在《缪斯的左右手》中说:“诗和散文,同为表情达意的两大文体,但诗凭想象、较具感情的价值,散文依据常识、较具实用的功能。

”散文不离人生日常,正是基于生活的提炼。

“散文是一切文体之根:小说、戏剧、批评甚至哲学、历史等等,都脱离不了散文。

诗是一切文体之花,意象和音调之美能赋一切文体以气韵;它是音乐、绘画、舞蹈、雕塑等等艺术达到高潮时呼之欲出的那种感觉。

余光中谈散文创作

余光中谈散文创作

余光中谈散文创作我写散文,把散文写成美文,约莫比写诗晚了十年。

开始不过把它当成副业,只能算是“诗余”。

结果无心之柳竟自成荫,甚至有人更喜欢我的散文。

后来我竟发现,自己在散文艺术上的进境,后来居上,竟然超前了诗艺。

到了《鬼雨》、《逍遥游》、《四月,在古战场》诸作,我的散文已经成熟了;但诗艺的成熟却还要等待两三年,才抵达《在冷战的年代》与稍后的《白玉苦瓜》二书的境界。

中国文学的传统向有“诗文双绝”的美谈,证之《古文观止》,诸如《归去来辞》、《桃花园记》、《腾王阁序》、《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等美文名著,往往都出自诗人之手。

这些感性的散文,或写景,或抒情,都需要诗艺始能为功,绝非仅凭知性,或是通情达理就可以应付过去。

一开始,我就注意到,散文的艺术在于调配知性与感性。

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

知识属于静态的,是被动的。

见解属于动态:见解动于内,是思考,表于外,是议论。

议论要纵横生动,就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

散文的知性毕竟不同于论文,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直露的推理。

散文的知性应任智慧自然洋溢,不容作者炫学矜博,若能运用形象思维,佐以鲜活的比喻,当更动人。

感性则指作品中呈现的感官经验:如能令读者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就可谓富于感性,有“临场感”,也就是电影化了。

一篇作品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感情已经呼之欲出,只要再加点睛,便能因景生情,借事兴感,达到抒情之功。

不过散文家也有偏才与通才之别,并非一切散文家都擅于捕捉感性。

写景,需要诗才。

叙事需要小说家的本领。

而真要抒情的话,还得有一枝诗人之笔。

生活中体会到的感性若要奔赴笔端,散文家还得擅于捕捉意象,安排音调。

一般散文作者都习于谈论人情世故,稍高一些的也能抉出一些理趣、情趣,但是每到紧要关头,却无力把读者带进现场去亲历其境,只能将就搬些成语,敷衍过去。

也就是说,一般散文作者都过不了感性这一关,无力吸收诗、小说、戏剧甚至电影的艺术,来开脱散文的世界,加强散文的活力。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部重要作品,读完之后我深受启发。

余光中先生的文字流畅、优美,富有诗意,读来如行云流水,让人倍感亲切。

在余光中先生的笔下,人生、亲情、友情、自然等主题都被赋予了深厚的内涵。

他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彩,也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激。

他的文字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让人在阅读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一文中,余光中先生对人生的回忆和感悟让人感慨万千。

他用铁轨作为记忆的象征,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就像一条长长的铁轨,每一个瞬间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回味。

在《我的四个假想敌》一文中,余光中先生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忧虑和期待。

他通过描写四个假想敌的形象,展现了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恐惧,但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体会到,面对未来,我们需要有勇气和信心去迎接挑战和变化。

总的来说,《余光中散文》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余光中先生的文字优美、内涵丰富,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更加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余光中评价《荷塘月色》的文章

余光中评价《荷塘月色》的文章

余光中评价《荷塘月色》的文章
台湾余光中先生对《荷塘月色》一文的看法:
余光中曾专门撰写文章分析《荷塘月色》的行文水平与艺术手法,最终给出了非常低的评价。

认为文章内容描写尽是词藻堆砌的作用,境界打动人心,语言的氛围烘托不强烈,有些句式繁琐,不能够描述出自己想要传递的感情色彩,比喻修辞运用频繁,不是通俗易懂的好文。

余光中在评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认为朱自清的观察较为仔细,但他的想象力不足,因此文章显小家子气,毫无“苏海韩潮”之势
余光中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曰:一,节奏慢、情绪稳、无豪情壮志,境界不打动人;二,语言平铺直叙,平起平落,很少采用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三,句式变化少,有些地方太俚俗繁琐,而且还偏于欧化,如用“梵婀玲”来描写月光;四,比喻过分明显,大多都是明喻,且喻体选用范围非常狭窄。

论余光中对现代散文语言的建构

论余光中对现代散文语言的建构

论余光中对现代散文语言的建构艺术多妻主义者余光中先生,学贯中西,文通古今。

集诗文为一身,合“批评”“翻译”为一体。

其作品数量之丰腴,质量之上乘,放眼当今海内外的华文界,尚难见与其匹敌者。

本文拟探究在余氏诗文的赫赫成就背后,支持其散文创作的散文理念。

本文认为,余氏在反思现代白话文弊端的基础上,承继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把文言的优秀传统与现代白话有机融合,使现代散文朝艺术方向迈跃了一大步。

把白话散文从大众化、普及化拉回到文学艺术的轨迹上,使白话散文在汲取文言精华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

详述如下:一、余氏对现代散文语言的解构“现代散文”这里泛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以白话为语言载体的散文。

在本文中与白话散文、“白话文”同义。

对“现代散文语言的解构”指的是余氏对现代散文载体“白话”进行反思、否定。

具体表现在余氏对“反文言”的反思和对“白话”的反思这两个维度。

(一)余氏对“反文言”的反思“反文言”即“反对文言”,泛指“五四”先驱们挟打倒“孔家店”之威猛,即对中国古代的封建文化普遍地持否定态度,也对承载着封建文化的语言工具──“文言”持拒绝、抛弃态度。

他们认为“文言是僵死的文字”,而“白话”应随时代进化,后来者居上。

甚至认为“白话已经万能,可以领导文字、制定文字”{1}。

“五四”先驱们对于文言的批判有其合理一面。

时至今日,其功绩有目共睹,无须赘述。

尽管对于当今社会中,日常生活的交流沟通、科学知识技术的普及和新闻信息的传播等等,文言的古奥精深,明显是一种制肘。

但是,盲目地、彻底地冰冻文言,拒绝文言,反对文言,抛弃文言,则未免失于理性,失于盲目。

毕竟,“文言”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传载工具,许多方面,如成语、历史典故、名言佳句等早已随文化熔为一炉。

“像《诗经》《楚辞》的优美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遗产。

没有这些成语,没有这些名句,我们的生活会暗淡得多”{2}。

其实,“文言”本质上只是一种语言形式,一种语言工具,封建文化固然“有罪”,但运载工具本身——语言,未必“有罪”。

210973518_从余光中的“散文观”看散文

210973518_从余光中的“散文观”看散文

从余光中的“散文观”看散文王兆胜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余光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

他不仅创作了大量富有个性的散文,还有一些关于散文的论述,其中包含着他对散文的独特理解。

透过余光中的散文观,可梳理其特点,体会其思维,发现其旨趣,品味其偏好,特别是有助于进一步认知和反思散文的相关问题。

一、散文的地位与作用在文学四大文体中,如何看待散文,是一个根本问题。

目前,人们虽然众说纷纭,但主要观点分两种:一是高看散文,认为中国现代以来的散文成就远高于诗歌、小说、戏剧。

鲁迅说,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与诗歌之上a,季羡林更直言,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坛最成功的是白话散文b,这显然继承了中国古代的“诗文”传统。

二是自觉不自觉贬低散文,将散文看成是小说等文体的基础,甚至认为散文不成其为文体。

如路遥将散文作为一种技巧性的文体,认为写散文只是写小说之前的文字准备与训练c。

那么,余光中是怎么看散文的呢?余光中显然属于贬低散文派。

他在批评一些学者散文时,对那种没有思想、艺术性差的散文大加鞭笞,顺便还用“雕虫末技”捎带上贬低散文。

内容提要:余光中的散文创作与散文评论很有代表性。

通过余光中的散文观,可理解其特点、旨趣、偏好,也可反观散文中诸问题。

余光中属于贬低散文一派,但也承认散文的基础地位;余光中对民国以来的散文表示不满,对朱自清、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散文多有批评,但对梁实秋散文很欣赏,他倡导“现代散文”,希望剪掉散文的辫子,强调反思性与创新性,这对后来的“新散文”发展是有贡献的。

关键词:余光中 散文观 偏见 反思性 建构意识他说:“我实在没有胃口再抄下去了。

这些哲学家或伦理学家终日学究天人,却忘记了把雕虫末技的散文写通,对自己,对读者都很不便。

”由于对散文不以为然,余光中甚至不屑于给它下定义:“至于散文呢?散文就是散文,谁都知道散文是什么,没有谁为它的定义烦心。

”这是非科学的态度,也是不求甚解的认识。

余光中还从诗的视角谈散文,并持有对散文的一种固执己见的偏见。

余光中散文(通用20篇)

余光中散文(通用20篇)

余光中散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散文篇1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余光中的散文

余光中的散文

余光中的散文余光中的散文(精选19篇)余光中的散文篇1“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我对朋友这么说过。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

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

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

洪水成灾,却没有一滴溅到我唇上。

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学潮淘空。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朝代来来去去,强加于人的政治不能持久。

所以政治使人分裂而文化使人相亲:我们只听说有文化,却没听说过武化。

要动用武力解放这个、统一那个,都不算文化。

汤玛斯曼逃离纳粹,在异国对记者说:“凡我在处,即为德国。

”他说的德国当然是指德国的文化,而非纳粹政权。

台湾是妻子,因为我在这岛上从男友变成丈夫再变成父亲,从青涩的讲师变成沧桑的老教授,从投稿的“新秀”变成写序的“前辈”,已经度过了大半个人生。

几乎是半世纪前,我从厦门经香港来到台湾,下跳棋一般连跳了三岛,就以台北为家定居了下来。

其间虽然也去了美国五年,香港十年,但此生住得最久的城市仍是台北,而次久的正是高雄。

我的《双城记》不在巴黎、伦敦,而在台北、高雄。

我以台北为家,在城南的厦门街一条小巷子里,“像虫归草间,鱼潜水底”,蛰居了二十多年,喜获了不仅四个女儿,还有满屋子的书。

及至晚年海外归来,在这高雄港上、西子湾头一住又是悠悠十三载。

厦门街一一三巷是一条幽深而隐秘的窄巷,在其中度过有如壶底的岁月。

西子湾恰恰相反,虽与高雄的市声隔了一座山,却海阔天空,坦然朝西开放。

高雄在货柜的吞吐量上号称全世界第三大港,我窗下的浩淼接得通七海的风涛。

余光中评朱自清散文

余光中评朱自清散文

余光中评朱自清散文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的巨擘和大师,他的散文作品以真挚情感和深入人心的笔触,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而在众多的文艺评论家中,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散文评价最高。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可谓文以载道、情动人心,全方位地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深情厚意和对人性的审视和思考。

在朱自清的笔下,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对人类苦难和社会现象的深思熟虑。

余光中先生在评价朱自清散文时,强调了他的作品带给读者的思考和启示。

首先,在余光中的眼中,朱自清的散文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他的作品通过细致入微、真实感人的描写,打动了广大读者的心灵。

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写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

”这句话不仅抓住了人们的心弦,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反思和珍惜。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对人性的思考,传达出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其次,朱自清的散文给人以深刻的人性洞察力。

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揭示,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变。

在《春》中,朱自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述了花开的美丽和生命的脆弱,使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温暖。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表达,揭示了人性中的光明和黑暗,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类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幻。

此外,余光中还指出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追求。

他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对词藻的挑选和运用都非常讲究。

在《背影》中,朱自清通过对中国古代孝道的讲述,让读者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思考。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散文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朱自清的作品以其真挚情感和深入人心的笔触,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启示。

朱自清的散文通过对生活、人性和文化的深入观察,向人们传递了珍惜生命、思考人性、传承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谈余光中的大品散文

谈谈余光中的大品散文

谈谈余光中的大品散文谈谈余光中的大品散文导语: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迄今写作发表诗歌约1000首,为中国的文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他对于祖国的情感,让人们非常的感动。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余光中的大品散文,欢迎阅读!余光中的散文,风格多元,题材广阔,全面的成就已有公论,在此无须重复。

可是,余氏的散文中,该数哪一类最出色呢?这样的问题,我们当然可以避而不问;即使有人问起,也可以避而不答,以一两句外交辞令交代过去:“好散文就是好散文嘛!干吗要分高下?何况散文因题材不同,有时会像橘子和苹果一样,不能加以比较。

”可惜这样的问题,有时却不能回避。

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过去几年,我一直教二十世纪的中文文学。

由于一学年之中既要讨论小说,又要赏析诗歌、散文,所割之爱颇多。

以散文的赏析为例,半个学期之内,我只能蜻蜓点水般从数位作家的作品中,每位选讲一篇。

选到余光中的作品时,问题就来了:“余光中的散文,质优量丰,该选哪一篇呢?”如果没有时间限制,我自然会多选几篇,其中包括《朋友四型》、《借钱的境界》、《催魂铃》、《我的四个假想敌》《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央》等,学生都可以获益不浅;而且这类作品是散文正格,学生和初习散文创作的人,都较易入手。

可是,要在短短的一两个钟头内向学生介绍余光中的散文世界,考虑就不同了。

都是好散文,但不算余光中的绝技,因为写这类散文而又写得出色的,五四以来,除了余光中,还有别的作家。

我要介绍的余氏作品,应该能达到余光中所提出的标准。

余光中四十岁前后所写的散文最为重要。

在这个时期,他踔厉风发,以盛年之笔接受各种新经验、大经验(尤其是旅美经验)的挑战,写出了一篇接一篇神气贯注、想象奇伟的作品,升到了五四以来罕有的高度。

《朋友四型》、《借钱的境界》一类文章,无疑都隽永幽默,情趣和理趣兼备,但这类佳篇,在梁实秋的散文集里也可以找到。

《噪音二题》、《蝗族的盛宴》、《幽默的境界》等几篇,冶幽默和讽刺于一炉,也十分难得,但也有梁实秋、钱钟书的作品为侣。

余光中散文语言的特质

余光中散文语言的特质

余光中散文语言的特质余光中散文语言的特质余光中散文语言的弹性、密度和质料,实际上只是给读者的一种审美感受,一种语言风格的体验。

余光中散文创作的理论集中体现在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撰写的《剪掉散文的辫子》、《左手的缪思》、《杖底烟霞——山水游记的艺术》、《逍遥游·后记》、《我们需要几本书》、《散文的知性与感性》等一系列重要文章中。

最应值得我们予以关注的,应该是他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所提出的、关于散文应当具备的“弹性”“密度”和“质料”的理论观点。

什么是“弹性”?余光中先生认为,“所谓‘弹性’是指这种散文对于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包融和无间的高度及适应能力。

文体和语气愈变化多姿,散文的弹性当然愈大;弹性愈大,则发展的可能性愈大,不至于迅趋僵化”。

因此,在余先生的散文作品里,我们能经常遇到简洁浑成的文言,井然有序的西语,亲切自然的现代口语,这三者和谐融合,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既保持着流畅的白话节奏,又呈现出充满弹性的语言风格。

如“坐在参天的老橡树下,任南风拂动鬓发,宿醒中,听了一下午琐琐屑屑细细碎碎申申诉诉说说的鸟声,声在茂叶深处渗出漱出。

他从来没有听过那样好听的鸣禽,也从未像那天那么想家。

他说不出是知更还是画眉。

鸣者自鸣。

聆者欢喜赞叹地聆听。

他坐在重重叠叠浓浓浅浅的绿思绿想中。

他相信自己的发上淌得下沁凉的绿液。

城春。

城夏。

草木何深深。

泰山耸着。

黄河流着。

东方已有太多的伤心。

又何必黯然,为几个希腊太妹?”(《塔》)这里有文言词语的运用,如“宿醒中”、“鸣者自鸣”、“聆者”、“草木何深深”;有文言诗词的化用,如“琐琐屑屑细细碎碎申申诉诉说说”、“重重叠叠浓浓浅浅”模拟李清照词《声声慢》中的词句;也有文言句式的运用,如“又何必黯然,为几个希腊太妹?”等,这些文言语体使语言显得典雅,抒发感情自由真切。

也有西语的长短互用,更有俚语的亲切鲜活,读来感到长短句错落有致,节奏张弛有敛,音调轻重相间,由此实现了散文语言的多元且富有“弹性”。

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主张及特色

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主张及特色

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主张及特色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主张及特色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以下是我分享的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主张及特色,欢迎大家阅读!一、散文主张余光中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说:"现代散文要讲究弹性、密度与质料。

'弹性是对于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蓄、融合无间的适应能力,以现代人的口语为节奏基础,在情境所需时,也不妨用一些欧化或文言文的句子,以及适时而出的方言或俚语,或是穿插典故。

如《我的四个假想敌》中,"靓仔'和"叻仔'是粤语,这让读者更仿佛如临其境。

在其他作品之中,余光中更不时会用年轻人经常在谈话时所用非正式、语法上可能也不正确的字句,也是同样的效果。

而谈到欧化句法,就不得不提及文坛上采用的欧语书写方式,这曾经在文坛上掀起一股小小的浪潮。

尽管至今许多学者对这种拗口的`造句方式并不鼓励,许多教师也反对学生以此为学习榜样,但运用得宜者,却不得不承认紧凑的有机组织和伸缩自如的节奏是值得效法的技巧。

密度,与物理上所言之密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密度是在一定的篇幅中,满足读者对于美感要求的分量,其中有几个主要的方式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其一是运用文字的稠密,也就是利用一些特别精选的字眼,来达成特别的意境,像是"咽过多少州多少郡的空寂';也可以透过时空的压缩和景象的映衬、重叠、交替,让意象变得繁复,例如"每次写到全台北都睡着,而李贺自唐朝醒来';或是小孩学习作文经常被强调的,结构的首尾呼应,也能因为强化了文字对读者的印象,达成密度的增加。

余光中先生提及的第三个讲究点是质料,它指构成全篇散文的个别字词的品质。

但一篇散文的质料只是写作散文的材料,配合弹性、密度的运用才会使文章显出光芒。

能够借由刻意的培养达成进步的,还是密度和弹性,因为质料通常体现在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中,一旦人生经历有了大的转变,通常也容易在文字中显现出来。

余光中散文论

余光中散文论

余光中散文论余光中是个伟大的作家,被誉为华语文学的传奇人物,他的散文更是备受推崇。

余光中的散文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哲学的视角,以俯瞰人生、洞悉人性和关注社会为主要内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余光中的散文以其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和思想精深闻名于世。

余光中的散文笔触简约,内涵丰富,深入浅出的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

他像一个智慧的旁观者,在细节中发现了深刻的生命真理。

在余光中的散文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家深刻的表达和深入的探索,在浅薄的时代里,他以博学多才的学识批判和呈现现实,以温柔而深邃的语言为名利之后的人们指引迷茫的灵魂。

余光中的散文以揭示背后的哲学和文化的底层结构为主要特点。

他富于思考,注重阐明对生活的态度。

他旗帜鲜明地发扬人性光辉,不遗余力地揭示丑陋的人性。

余光中在散文中使用象征和寓言的语言艺术,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感染力,使读者在浅显的语言中领悟到深刻的思想与情感。

余光中的散文中还体现了华人特有的文化底蕴。

他的散文风格清爽明快、自然流畅,真正做到了“朴实无华上乘”,他的散文充满了生命的原始力量,是深切热爱人类与自然的产物。

在余光中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理解和关注,作者在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的智慧。

除此之外,余光中的散文还具有极高的情感价值。

他以真挚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生命内核,抒发感动与哀痛。

他把日常的琐事变成了感性的线索,引领着我们思索人生和社会,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定。

在余光中的散文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公正、温暖的心,体会到一份真挚、深刻的情感。

综上所述,余光中的散文是一种深入人性、揭示哲理、关注文化的深入思考,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散文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拓展和丰富了华语散文的表现形式,为传承中华文明,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他的散文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最高水平,是一扇指向人性的大门,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温度和深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反思。

余光中散文《我的四个假想敌》原文与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我的四个假想敌》原文与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我的四个假想敌》原文与读后感《我的四个假想敌》是余光中在女儿长大了,踏入谈恋爱阶段时,所写的一篇文章。

内容大致围绕女儿男朋友带来的问题。

从文中可看出余先生对女儿难舍难离之情,及对女儿男友的要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散文《我的四个假想敌》原文及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四个假想敌》原文:二女幼珊在港参加侨生联考,以第一志愿分发台大外文系。

听到这消息,我松了一口气,从此不必担心四个女儿通通嫁给广东男孩了。

我对广东男孩当然并无偏见,在港六年,我班上也有好些可爱的广东少年,颇讨老师的欢心,但是要我把四个女儿全都让那些“靓仔”、“叻仔”掳掠了去,却舍不得。

不过,女儿要嫁谁,说得洒脱些,是她们的自由意志,说得玄妙些呢,是因缘,做父亲的又何必患得患失呢?何况在这件事上,做母亲的往往位居要冲,自然而然成了女儿的亲密顾问,甚至亲密战友,作战的对象不是男友,却是父亲。

等到做父亲的惊醒过来,早已腹背受敌,难挽大势了。

在父亲的眼里,女儿最可爱的时候是在十岁以前,因为那时她完全属于自己。

在男友的眼里,她最可爱的时候却在十七岁以后,因为这时她正像毕业班的学生,已经一心向外了。

父亲和男友,先天上就有矛盾。

对父亲来说,世界上没有东西比稚龄的女儿更完美的了,唯一的缺点就是会长大,除非你用急冻术把她久藏,不过这恐怕是违法的,而且她的男友迟早会骑了骏马或摩托车来,把她吻醒。

我未用太空舱的冻眠术,一任时光催迫,日月轮转,再揉眼时,怎么四个女儿都已依次长大,昔日的童话之门砰地一关,再也回不去了。

四个女儿,依次是珊珊、幼珊、佩珊、季珊。

简直可以排成一条珊瑚礁。

珊珊十二岁的那年,有一次,未满九岁的佩珊忽然对来访的客人说:“喂,告诉你,我姐姐是一个少女了!”在座的大人全笑了起来。

曾几何时,惹笑的佩珊自己,甚至最幼稚的季珊,也都在时光的魔杖下,点化成“少女”了。

冥冥之中,有四个“少男”正偷偷袭来,虽然蹑手蹑足,屏声止息,我却感到背后有四双眼睛,像所有的坏男孩那样,目光灼灼,心存不轨,只等时机一到,便会站到亮处,装出伪善的笑容,叫我岳父。

《听听那冷雨》中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

《听听那冷雨》中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

余光中先生在散文《听听那冷雨》中写道:“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

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常在。

因为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天地。

”传统美学理论认为,文学应该是作者独特心灵的独特感受和独特创造的结果。

生活中的种种事物、人物等具有客观意义的东西,是文学无尽的矿藏或特殊的载体。

而东方的传统文学与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称它是纪实文学,即使是文史分家而自成体系后,也仍然是以事为文。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充分利用这种故事性因素,多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注意教学内容的故事性。

综观教材,无论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还是《三国演义》里的曹操等,都是由一个个故事聚合而成的人物形象。

他们本身的性格是鲜明的,是受广大读者所钟爱的。

然而,离开了他们传奇性的经历或叱咤风云的人生,只剩一个赤裸裸的躯体,又有什么文学性可谈呢?论证性文章、说明性文章也是这样,对某种观测点的分析论证是故事性的,对某种事物、事理的解说同样是故事性的,只不过这些故事性多了一些理性分析而已。

其次,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故事性。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借说话写文章表达自我的思想感情,借听读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

不听不读不积累丰富的词汇,就不能准确领会语意。

说,言不达意,语无伦次;写,冗繁粗糙,味同嚼蜡。

听多了,读多了,积累多了,说与写也就“有戏”了。

说得好,听者众;写得好,读者多。

这就是说,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需要通过故事性材料来进行的。

其实呀,我们平淡的一生,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故事。

“文学是人学。

”语文教材正是将生活加以浓缩,并使之更具典型性、系统性和丰富性,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再次,用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传授方式—————讲故事来组织教学。

有人说,传统语文教学就是“读一读,背一背,段落层次和大意;写好字,立好意,写了命题写日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谈散文——散文的知性与感性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

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

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

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

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

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

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

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

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sense Of immediacy)。

一位作家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功。

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为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进一步若要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

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

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则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至成为美文。

且以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为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短短九十个字,回旋的空间虽然有限,却一波三折,层层逼进,而气势流畅,议论纵横,更善用五个“士”和三个“鸡鸣狗盗”形成对照,再以鸡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强,所以虽然是知性的史论,却富于动人的感性。

在美感的满足上,这篇知性的随笔竟然不下于杜牧或王安石自己咏史的翻案诗篇,足见一篇文章,只要逻辑的张力饱满,再佐以恰到好处的声调和比喻,仍然可以成为散文极品,不让美文的名作“专美”。

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

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

也就是说,感性之美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议论文的字里行间。

纯感性的散文可成为美文,除了文体有别外,简直就是诗了。

留朝的文章,尤其是江淹的(恨赋》、《别赋》之类,正是纯感性的美文。

但是中国文化毕竟悠久,就连这样的美文也不脱历史的背景。

若求其更纯,或可向小品之中去寻找。

齐梁间文人的小简,在清丽的对仗之下,每有此种短篇佳制.刘潜《谢始兴王赐花纨簟启》便是美丽的样品:丽兼桃象,周洽昏明,便觉夏室已寒,冬襄可袭'虽九日煎沙,香粉犹弃,三旬沸海,团扇可捐。

寥寥三十五字,焦点只集中在一个感性上:收到的桃枝簟与象牙簟触肌生凉,虽在三伏盛暑,亦无须敷粉挥扇。

相对于这种纯感性的散文,韩愈的不少议论文章,例如《原道》、《原毁》、《师说》、《讳辩,,讨论的都是抽象的理念,可谓之纯知性的散文。

不过,正如法国作家毕丰所言:“风格即人格。

”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

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散文常有议论文、描写文、叙事文、抒情文之分,准此,则其第一类应是知性散文,其余似乎就是感性散文了。

其实,如此分类,不过便于讨论而已。

究其真相,往往发现散文的名作,在这些功用之间,只是有所偏重,而非断然可分。

文章的风格既如人格,则亦当如完整的人格,不以理绝情,亦不以情蔽理,而能维持情理之间的某种平衡,也就是感性与知性的相济。

也因此,知性散文之中,往往有出色的感性片段,反之,在感性散文里,也每有知性的片段令人难忘.例如曹丕的《典论论文》,本质当然是知性的,可是读者印象最深的,却是“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以后的一段。

那一段究竟算是知性还是感性,固难断盲,可是到了篇末这几句,高潮涌起,感慨多于析理,则显然是感性的:古人尺壁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则慑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同样地,《丘迟与陈伯之书)对于叛将晓之以义,动之以情,戒之以史,大致上是一篇知性文章,但其传世之句,却是“幕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最富感性的这一段。

反之,《前赤壁赋》原为感性抒情之作,但是苏子答客的一段,就地取材,因景立论,而以水月为喻,却转成知性的高潮。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知性的哲理乃成为感性美文的脊椎,支撑起全篇的高超洒脱。

同理,《阿房宫赋,是一篇华丽的辞赋,前三段恣意铺张,十足成了描写文。

但从第四段的“嗟乎”起,虽仍维持写景的捧比句法,却渐从感性摆渡到知性。

到了末段,正式进入知性的高潮: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叹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议论一波三折鞭辟入里,顿挫之中,势如破竹,层层相推,乃逼出最后的结论。

逻辑饱满的张力,一路推向结论的高潮,其为美感,绝不逊于写景鲜活、叙事生动、抒情淋漓尽致的感性高潮。

何以知性的议论也会产生美感呢?那是因为条理分明加上节奏流畅,乃能一气呵成,略无滞得。

理智的满足配合生理的快感,乃生协调和谐之美。

就文论文,不难发现《阿房宫赋)末段的句法,不但语多重叠,而且句多类似,一路读来,节奏自多呼应,转折之处更多用“而”字来调节,尤觉灵敏。

这么安排句法,语言本身就已形成一种感性系统了.准此,则把散文分成知性与感性,往往失之武断,并无太大意义.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而非两者之分.就像一面旗子,旗杆是知性,旗是感性:无杆之旗正如无旗之杆,都飘扬不起来。

文章常有硬性、软性之说;有杆无旗,便失之硬性;有旗无杆,又失之软性。

又像是水果,要是一味甜腻,便属软性,而纯然苦涩呢,便属硬性.最耐品味的水果,恐怕还是甜中带酸,像葡萄柚那样吧。

所以太硬的散文,若是急于载道说教,或是矜博炫学,读来便索然无趣。

另一方面,太软的散文,不是一味抒情,便是只解滥感,也令人厌烦。

老实说,不少所谓的“散文诗’过份追求感性,沉溺于甜腻的或是凄美的诗情画意,正是此种软性散文。

其实,不论所谓“散文诗”或是所谓“美文”,若是一味纯情,只求唯美,其结果只怕会美到“媚而无骨”,终非散文之大道。

有一本散文集,以纯抒情为标榜,序言便说:“纯抒情散文是梦,是星空烟雨,是三月的柔思,是十月的秋云。

”这几句话,尤其是“星空烟雨”一句,是否妥当,姑且不论,但是这样的风格论,要把散文等同于诗,而且是非常狭窄的一种抒情诗,恐怕也非散文之福。

要求作家下笔就得“载道”,不是自己的道,而是当道的道,固然是太:硬’了。

反之,怂恿作家笔端常带“纯情”,到了脱离言志之境,又未免太“软”了.一位真正的散文家,必须兼有心肠与头脑,笔下才有兼磁感性与知性,才能‘软硬兼施”。

唐宋号称八大文家,而后世尤崇韩、柳、欧、苏。

其中道理,当有专家深入分析。

若以知、感兼擅为多才的标准,来权衡八大,则苏洵与曾巩质胜于文,几无美文可言。

苏辙最敬爱兄长,也确有几篇传世的感性美文,亦能诗,堪称多才。

剩下一个王安石,能文之外,兼擅诗词,当然称得上多才。

不过就文论文,他笔下的感性固然胜于老苏与曾巩,但比之四大,却也较为质胜于文。

拿《游褒禅山记》跟《石钟山记》来比,两篇都是游记,也都借题发挥,议论纵横而达于结论。

然而借以发挥的那个“题”本身,亦即游山的感性部份,则苏轼的文章感性强烈,如临其境,显得后文的议论真是有感而发,王安石的文章却感性平淡,未能深入其境,乃显得后文的议论滔滔有点无端而发。

总而言之,苏文的感性与知性融洽,相得益彰,王文的感性嫌弱,衬不起知性。

因此我不禁要说,同样是散文家,甚至散文大家,也有专才与通才之分。

专才或偏于知性,或偏于感性,唯有通才始能兼擅。

以此来衡量才之宽窄,不失为一种可*的标准。

例如苏轼,在论人的文章里,其知性与抒情的成份尚有浓淡之分:《晁错论》几乎不抒情,至于《范增论,、《贾谊论》、《留侯论》,则抒情成份一篇浓于一篇.《方山于传9又别开生面,把抒情寓于叙事而非议论。

至于(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等五记,却又在抒情文中带出议论,其间情、理的成份虽各不同,但感性与知性的交织则一。

更多姿的该是赤壁二赋,两篇都是抒情文,但是前赋在饱满的抒情之中,借水月之喻来说理,兼有知性,后赋却纵情于叙事与写景,纯是感性。

苏轼兼为诗宗词豪,姑且不论,即以散文一道而言,其才之宽,亦不愧“苏海”。

自从新文学运动以来,散文一直是文坛主力虽然不如诗歌与小说那么勇于试验而变化多端,却也不像这两种文体那么历经欧风美雨而迷惑于各种主义、各种派别。

散文的发展最为稳健,水准最为整齐,而评价也较有共识。

在所有文体之中,散文受外来的影响最小,因为它原来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力所在,并且有哲人与史家推波助澜,而在西方,尤其是到了现代,它更是弱势文体,不但作家逐渐凋零,连评家也不很重视。

和诗、小说、戏剧等文体枢比,散文的技巧似乎单纯多了,所以更要*文字本身,也更易看出“风格即人格”。

新散文中当然也有知性与感性的对比。

如果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等等人文学科的学者,甚至报刊的主笔、专栏作家等等,笔下兼具文采,则其文章应该算是广义的知性散文,而且当然言之有物。

可惜一般文艺青年所见太浅,品味又狭,不免耽于感性,误会软性的散文才是正宗的散文。

其实文学评论如果写出了文采,塑造了风格,像《文心雕龙》、《人间词话》那样,其本身也可以当作品来观赏。

我在高中时代,苦读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不太能够领会,嫌其文体有点不新不旧,不文不白。

后来读到罗家伦的《新人生观》,费孝通的《重访英伦》,便欣然有所会心。

但是给我启发最大的,却是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与《给青年的十三封信》。

这两本文艺欣赏的入门书,流行于30、40年代,很少人把它当做知性散文来读。

我这位高中生却一字不苟地读了好几遍,不但奉为入门指南,更当做文字流畅、单调圆融、比喻生动的散文来体会。

俗语说得好,“惟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

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一种是伪君子。

“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予”则竭力遮盖本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