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填空:1.教育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1903年桑代克写成《教学心理学》。

3.认知学派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4.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正强化、负强化.5.桑代克和武德沃斯在1901年进行一系列知觉训练迁移的实验,其中“形状知觉”实验是相同要素说的经典实验.6.支持概括原理说的依据是贾德1908年做的“击水下靶实验".7.自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①生理自我,指一个人的肉体的存在和身体特征,②社会自我,指一个人的社会属性③精神自我(心理自我),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

8.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9.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历程,①自我中心时期②客观化时期③主观化时期。

10.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遵循的模式有别):心理咨询遵循的主要是发展与教育模式;而心理治疗遵循的主要是医疗模式.前者重点在于找出存在于来访者自身内在的积极因素,并使之得到发展。

后者的重点在于治病救人,重建病人的人格。

11.就教师个人因素而言,影响力实际就是教师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在教育活动中的综合效应。

名解:1.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主要说的是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心理的发生或起源问题,指心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2.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学习:是指人或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强化:在行为之后发生的能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的措施。

5.积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从而使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积极强化,阳性强化或正强化.6.消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排除或避免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消极强化。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1.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 发展概况1.1.1. 初创时期 1903年(20世纪20年代以前)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1.1.2. 发展 20世纪20年代以后弗洛伊德1.1.3. 成熟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布鲁纳1.1.4. 完善 20世纪80年代1.2. 我国第一部自编廖世承 1924 《教育心理学》1.3. 同步训练1.3.1. 教育心理学之父及创始人——桑代克1.3.2. 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第一人——赫尔巴特1.3.3. 教与学5要素1.3.3.1. 学生1.3.3.1.1. 学习主体因素。

1.3.3.2. 教师1.3.3.2.1. 服务学生学,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就无法有效学。

关键作用1.3.3.3. 教学内容1.3.3.3.1. 传递的信息部分,表现为1.课程2.教学大纲3.教材1.3.3.4. 教学媒介1.3.3.4.1. 教学内容的载体、表现形式,师生传递信息的工具1.3.3.5. 教学环境1.3.3.5.1.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富有成效必不可少的条件1.3.4. 教与学过程1.3.4.1. 学习过程1.3.4.1.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同学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3.4.2. 教学过程1.3.4.2.1.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1.3.4.3. 评价反思过程1.3.4.3.1. 教学结束后,教师特别注意评价学习的结果1.3.5. 教育心理学作用?1.3.5.1. 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1.3.5.2.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1.3.5.3.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1.3.5.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1. 心理发展2.1.1. 含义2.1.1.1. 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是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一系列心理变化2.1.2. 基本特征2.1.2.1. 连续性与阶段性2.1.2.1.1. 做适应性教育2.1.2.2. 定向性与顺序性2.1.2.2.1. 做循序渐进教育2.1.2.3. 不平衡性2.1.2.3.1. 适时而教2.1.2.4. 差异性2.1.2.4.1. 因材施教2.1.3. 阶段特征2.1.3.1. 少年期(初中阶段)2.1.3.1.1. 半成熟、半幼稚,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复习提纲---教育心理学

复习提纲---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客体永久性、最近发展区、学习、泛化、分化、消退、智慧技能的学习、观察学习、有意义学习、负强化、自我强化、替代强化、移除性惩罚、操作性行为、普雷马克原理、连续接近技术、认知示范、潜伏学习、学习共同体、认知结构、先行组织者、短时记忆、发现法教学模式、自我效能感、归因、正迁移、负迁移、上位学习、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教育心理学、外部动机、内部动机行动研究、描述研究和因果研究发展的特点;教育、学习和发展的关系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的阶段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艾尔金德的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的特点玛西娅的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状态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品德的心理结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桑代克的试误说和学习律强化程序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托尔曼认为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表征系统和知识获得的三个环节奥苏贝尔有关认知结构的特点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有关学习的分类加涅有关学习的分类、信息加工模型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提出的教学设计模式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涉及的有意义学习的不同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为什么说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哪些,各自主要观点。

桑代克的学习律。

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程序。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决定论。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有哪些,各自主要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顿悟的作用。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包含哪些部分。

先行组织者和“引课”的区别与联系。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及其探索发现学习。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动作技能的三个阶段。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我就不写选项了,直接写答案。

可能选择题不全,你再看看你自己的。

1.根据心理学关于学习的定义,指出下列现象属于学习的是哪些,并陈述理由:B.每天浏览报纸C.幼儿初次上托儿所怕陌生人,时间长了就不怕了能力或行为倾向上变化2.属于加涅的符号学习的例子是: B.知道书又叫book3.加涅学习分类中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是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智是对应的。

4.按加涅和奥苏泊尔学习分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区分“你”、“我”、“他”和“1、2、3、4、5……”,这里学习的本质是概念学习5.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符号学习等同于奥苏泊尔学习分类中的符号表征学6.动作技能不同于智慧技能的根本特征是含有肌肉协调成分。

7.营业员在进行心算时不能与顾客交谈,这种现象的心理学解释是短时记忆容易被新输入的信息代替而丧失。

8.根据奥苏泊尔的同化学习理论,“举一反三”最适当的解释是派生类属学习。

9.下列不属于动作技能的例子是:吞咽食物A.婴幼儿叫“ma ma”B.在教练的指导下缓慢地进行深呼吸运动C.走楼梯D.吞咽食物10.连续的动作技能的例子是:D.跑动运动11.开放的动作技能的例子是这道题没有了。

A.做广播体操B.排球中的扣球动作C.三大步上篮D.引体向上12.实心球的原地练习有四种方法:前抛练习,后抛练习,下抛练习,双脚夹抛练习。

在进行实心球的原地练习时,合适的练习形式是整体练习。

13.下面是反馈的例子,请指出增补的反馈a.小学生对老师说,他写字时手很酸痛b.教练对运动员说:“请你告诉我,你的防护帽是否太紧”c.妻子对丈夫说:“你拿刀的方式不对。

”d.老师告诉学生:“两手侧平举时你的手举得太低。

”14.判断某一动作技能是否适合采用整体练习法的主要依据是技能的组织性。

15.下面代表高成就需要者的描述是他总是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

16.下属轻轻中代表内部动机的情景是 A.课间休息时,小李回到教室看书;D.陈英每天独自看几小时电视。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一、概念: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成就动机最近发展区普雷马克原则程序性知识自我效能感概念同化正迁移内部动机学习迁移替代强化发现学习先行组织者智慧技能学习学习的顿悟说上位学习下位学习负迁移实验研究相关研究连续接近技术效果律有意义学习高路学习迁移图式观察学习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多元智能理论心理健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问题行为二、简答1.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简述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的过程。

3.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4.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5.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6. 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7. 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8. 简述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9. 简述当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0.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1.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

12.简述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3.简述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14.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15.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内容。

16.简述学习迁移概括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7.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是什么?18. 动作技能形成有哪几个阶段?19.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20.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1. 试析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2.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于儿童青少年人格培养具有怎样的意义?3. 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对于教育的意义。

4.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5. 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6.试分析比较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奥苏贝尔认知-接受学习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7.试分析学习迁移的产生式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8.试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

9.试分析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在学生行为塑造中的意义。

10. 试分析加涅信息加工学习模型的对于教学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二、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联系的过程。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观点认为,认识过程是人脑接收、储存、加工个提却信息的过程。

2、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某种态度体验。

这种体验具有主观性。

3、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4、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二)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体意识倾向。

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内容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是先天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3)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基本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是个性的核心部分。

(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既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由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交叉科学四、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19世纪7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五、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第二章人的心理实质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1、大脑皮层的顶叶、额页、颞业、枕页。

2、反射:是有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反映。

3、无条件反射:是不需要后天学习和训练的本能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建立暂时的联系(接通)。

4、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事物或事物的属性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串讲资料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基础知识1.1 幼儿发展阶段幼儿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

在这些阶段中,幼儿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了解这些阶段的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1.2 幼儿心理特点幼儿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思维活跃、记忆力好、情绪波动大等。

这些特点使得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同时也需要我们耐心引导和关注。

二、教育方法2.1 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通过游戏教学法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游戏教学法可以分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竞赛游戏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2.2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创造特定的情境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这种教学法可以帮助幼儿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模拟购物场景来教幼儿认识货币和计数。

2.3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指让幼儿在小组中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这种教学法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三、心理健康教育3.1 情绪管理幼儿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例如,当幼儿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可以教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通过大哭大闹来发泄情绪。

3.2 自信心培养自信心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我们可以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3.3 社交能力培养社交能力是幼儿在未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和分享。

例如,可以组织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一起做手工、玩游戏等活动。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⑴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①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

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材料,将这些原则转变为一定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⑵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为教育提供的是一般性的理论指导,教师在应用一般的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还需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自己的特定问题.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60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80年代以后).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⑴新时代教育心理学所面临的挑战: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教育心理学为其提供新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基础.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心理学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②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学教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系统正在发生变革,多媒体网络环境将成为21世纪学习的主要环境,这一新的教学传媒环境给学习和教学提供了许多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潜在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使得传统学习和教学理论所隐含的某些假设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⑵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①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②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③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④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⑤研究情景性环境的影响⑥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⑦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⑧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4、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布鲁纳:(1)主动性研究 (2) 反思性研究 (3) 合作性研究(4) 社会文化研究 (5)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心理学(一)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是研究和运用行为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学科分支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四、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桑代克也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发展时期(20世纪20 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广泛吸取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与教育有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如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等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和趋势。

集中表现为:一是内容日趋集中,大都是围绕有效的教与学而组织的。

二是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4、完善时期(20世纪80东代以后)(二)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建国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新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新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行动研究:是应用型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回答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

这种研究可以由教师、学校管理者或其他的教育专家来完成,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

P192、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对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

相关研究的基本程序是,在两个或多个变量上测量每个被试的数值然后以计算相关系数的方式来确定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P173、实验研究:在教育心理研究中,用实验研究来探讨因果关系,研究者通过有计划地操纵一个或一些变量,然后观察和测量某一感兴趣的变量变化,揭示因变量的变化是否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从而确定二者之间是否为因果关系。

P184、图式: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P295、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儿童大约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P326、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P447、替代强化: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P1198、负强化:移除环境中的厌恶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

P1089、普雷马克原则:也叫祖母原则,指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化等级,在强化等级形成的心理中,处于较高一级的强化物比处于较低一级的强化物更容易引发操作行为,所以处于较高一级的活动可以强化处于较低一级的活动。

P10810、连续接近技术: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予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他逐步形成这种行为。

)P12211、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将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其中效能期待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种活动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教育心理学培训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培训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培训复习提纲(李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填选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可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心理动力系统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心理状态: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具有作用。

4.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5.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构造、机能、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

6.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7.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欣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意识构造)。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

8.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代表还有杜威等。

主张研究意识(的功能和作用)。

9.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为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其特点:否认意识、反对内省。

10.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1.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重视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

12.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认知、人本主义心理学。

13.认知心理学为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1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是马斯洛和罗2杰斯,强调以人为本。

15.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

16.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规律的科学,1879德国冯特将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心理学实验室,因为他被视为科学心理学创始人。

2.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大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去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

人格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选)实验法-包括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试,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调查法: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临床法:通过谈话,观查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的,综合性的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个案法:是对某个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中心里想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

4.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多选/简答)客观性原则,就是根据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研究其本质、规律和机制。

系统性原则,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加以考察。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心理学的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研究过程,都应该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并从实际的需要出发,最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5.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多选/填空)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活动机制,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6.如何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论述)人们通过描述心理现象,揭示心理活动的内在机理,找到心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明晰了心理活动的规律。

基于对心理现象的规律的认识,人们就可以预测心理活动的发生,展望心理发展的前景,从而设定预期目标,满足生活需求。

同时,人们还可以利用心理行为的规律,改变与人们期待目标不符的行为趋向,矫正已习惯化了的各种不良行为模式,塑造健康人格。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整理版

10小教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师扮演的角色、良好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征、专家教师于新手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行为的主要差异1、教师扮演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团体领导者和纪律执行者、家长代理人、模范公民2、良好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征:特征归结起来,涉及到两方面:教师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

认知特征:研究表明可能包括以下因素: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及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等。

人格特征: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的人格特征是:①教师的热心和同情;②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3、专家教师于新手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行为的主要差异:①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教师:注重课的主要步骤、教学内容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有预见性新教师:注重细节②课堂过程的差异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课堂规则明确、能坚持执行新教师: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吸引学生注意的方法。

新教师:相对缺乏教材呈现专家教师:注重知识的呈前启后,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新教师:很难做到。

课堂学习专家教师:练习是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

新教师:只是必须的过程家庭作业的检查新教师: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常规程序。

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教学策略丰富、运用灵活。

新教师:教学策略缺乏、不能合理运用。

③课后评价的差异第二章加涅的学生素质分类及教育意义、最近发展区1、加涅的学生素质分类及教育意义加涅把学生的素质分成三类:先天的素质:信息输入阶段、内部加工阶段、信息提取阶段习得的素质:包括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习得的素质将直接参与学生新的学习,是新的学习的必要条件。

发展中形成的素质:能力、人格特质。

这两种素质不直接参与新的学习,但可以加快或减慢学习的速度,是新的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加涅学生素质观的教育含义:①教学应避免超越人类潜能;②教育应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③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素质的教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历程(1)研究对象: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在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要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发展历程: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1)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2)基本作用: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在学与教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只适合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

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用和实践作用(1)、理论作用(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讨、揭示的心理学规律不仅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半理论,而且为整个心理学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教育心理学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中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知道);(2)、实践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1)诞生的年代: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2)奠基人:桑代克(3)标志性事件:6、教育心理学以下四中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描述性研究,它描述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特定情境中的事实和关系,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一种是实验性研究,它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改变情境的某一方面而研究其效应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我就不写选项了,直接写答案。

可能选择题不全,你再看看你自己的。

1.根据心理学关于学习的定义,指出下列现象属于学习的是哪些,并陈述理由:B.每天浏览报纸C.幼儿初次上托儿所怕陌生人,时间长了就不怕了能力或行为倾向上变化2.属于加涅的符号学习的例子是: B.知道书又叫book3.加涅学习分类中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是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智是对应的。

4.按加涅和奥苏泊尔学习分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区分“你”、“我”、“他”和“1、2、3、4、5……”,这里学习的本质是概念学习5.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符号学习等同于奥苏泊尔学习分类中的符号表征学6.动作技能不同于智慧技能的根本特征是含有肌肉协调成分。

7.营业员在进行心算时不能与顾客交谈,这种现象的心理学解释是短时记忆容易被新输入的信息代替而丧失。

8.根据奥苏泊尔的同化学习理论,“举一反三”最适当的解释是派生类属学习。

9.下列不属于动作技能的例子是:吞咽食物A.婴幼儿叫“ma ma”B.在教练的指导下缓慢地进行深呼吸运动C.走楼梯D.吞咽食物10.连续的动作技能的例子是:D.跑动运动11.开放的动作技能的例子是这道题没有了。

A.做广播体操B.排球中的扣球动作C.三大步上篮D.引体向上12.实心球的原地练习有四种方法:前抛练习,后抛练习,下抛练习,双脚夹抛练习。

在进行实心球的原地练习时,合适的练习形式是整体练习。

13.下面是反馈的例子,请指出增补的反馈a.小学生对老师说,他写字时手很酸痛b.教练对运动员说:“请你告诉我,你的防护帽是否太紧”c.妻子对丈夫说:“你拿刀的方式不对。

”d.老师告诉学生:“两手侧平举时你的手举得太低。

”14.判断某一动作技能是否适合采用整体练习法的主要依据是技能的组织性。

15.下面代表高成就需要者的描述是他总是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

16.下属轻轻中代表内部动机的情景是 A.课间休息时,小李回到教室看书;D.陈英每天独自看几小时电视。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教师扮演的角色模范公民、家长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团体领导者和纪律执行者良好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征1)认知特征: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及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等。

2)人格特征:教师的热心、同情;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日常经验:智力与教学效果成很大相关,智力越好教学效果也越好。

研究表明:两者之间无明显的相关。

◆日常经验:知识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

研究表明: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

“学者未必是良师”。

◆个性(人格)决定了人能否成为好教师(教学效果)?研究表明:教师人格特性的多样性分布与总人口中分布一致;教学有效与否与人格无关。

◆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教学或教育的效果吗?会,源自于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教师期望效应的研究。

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的应验了。

在现实教学当中,这种效应未必能实现。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行为的主要差异专家教师新手教师课时计划的差异注重课的主要步骤、教学内容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有预见性注重细节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课堂规则明确、能坚持执行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吸引学生注意力有一套完善的吸引学生注意的方法。

相对缺乏教材呈现注重知识呈前启后,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很难做到课堂练习是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

只是必须的过程。

家庭作业的检查有一套检查学生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

还没形成规范化的常规程序。

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策略丰富、运用灵活。

教学策略缺乏、不能合理运用。

课后评价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课堂中对学习有影响的活动。

关注课堂中发生细节,更关注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

第二章加涅的学生素质三分类一、先天的素质:信息输入阶段;内部加工阶段;信息提取阶段二、习得的素质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习得的素质将直接参与学生新的学习,是新的学习的必要条件)三、发展中形成的素质:能力、人格特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一是学习理论;二是学习内容及运用: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学习迁移、问题解决与创造力;三是影响学习因素: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心理健康等;教:教师心理、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成效的测评。

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为桑代克。

2、学习:第一层次是人与动物的学习。

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第二层次是人的学习。

它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能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第三层次的学习是学生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形成一定世界观与社会道德品质的过程。

学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有人类学习的共同点,也有其特殊性。

3、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学习迁移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学习迁移是学生学习过程得以完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依据不同标准可将学习迁移划分成各种类型,正迁移、负迁移;顺向迁移、逆向迁移等。

4、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的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非人为的联系”指新知识同原有的旧知识的联系必须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实质性的联系”指不同的符号表达的是同一认知内容。

5、同化:是指主体将外界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图式之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6、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反映事物的形态、内容及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

由于陈述性知识解决的是个体从不知到到知之较多的过程,一般可以用言语进行清楚的描述,因此又叫描述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等方式在头脑中表现的。

7、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陈述性知识的本质是一套操作程序控制了人的行为,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

由于陈述性知识和实践操作密切,解决的是个体从不会到会做到熟能生巧的过程,因此也叫操作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8、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个体行为的结果(即成败经验)、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他人的评价和劝说和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

9、成就动机:在个体成就需要基础之上产生的,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或重要的工作乐意去做并且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成就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活动,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取得学业成功。

10、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来的。

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的两种需要,满足这两种需要的最基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指出人们会把行为归结与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

11、建构主义: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12、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展开学习活动,小组成员相互依赖、沟通、共同负责学习,达到共同目标的学习模式。

二、问答题1.什么是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特点: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教师既拥有学科知识,又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可以少走弯路。

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国家对培养人才目标的要求,实现教育功能。

学生学习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不同于人类实践活动,既无必要也不可能一切从实践开始。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巧妙地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学习有一定的被动性。

学生由于社会经验欠缺和认知发展的不成熟,需要成人帮助他们建构其认知结构。

学生的学习不仅认为了适应当前环境,更应该面向未来。

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当前学习与将来生活实践之间的必然联系,就会缺乏学习动机,缺乏主动学习精神。

2.简述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的学习理论,并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桑代克联结论1)学习的本质—“学习即联结”。

即S(门闩)—R(反应)形成巩固的联系。

2)学习的过程—尝试错误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3)联结论是第一个较完整的学习理论。

其理论的提出,有利于确定学习在教育心理学中的核心地位,引起了有关学习理论的争论和研究,出现了新的学习理论,推动了学习理论的发展。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1)学习是“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

2)强化是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中性)。

强化物是能增加操作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的一种刺激。

正强化指刺激(喜欢、向往)出现会提高反应。

负强化指刺激(讨厌、回避)退出会提高反应。

强化有及时强化与延时强化、固定强化、偶然强化。

应用:1)让学生充分了解奖惩的行为标准;2)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个别差异;3)正强化比负强化好;4)惩罚只限于学生知错能改的行为;5)多使用剥夺式惩罚。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模仿,模仿的前提是观察。

没有观察,就没有模仿。

有机体对某种刺激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观察,产生替代性强化,从而建立起情境与行为的联系。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观察学习成了社会学习的同义语。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自我强化指行为达到自己设立标准,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其行为过程。

应用:示范教学观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2)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观: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2)学习的建构过程是双向的。

3)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4)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1)教学目标是激励和支持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教学活动应在一个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

3)强调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有随机通达模式、支架式模式、情景时模式、互惠式模式。

4、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区别:1)呈现方式不同。

前者由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后者是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学习材料,发现获得知识。

2)侧重点不同。

前者侧重学习结果,强调知识掌握;后者侧重学习过程,强调获得知识的方法。

3)发生时间不同。

前者较后者发生晚。

因学前儿童认知结构简单,教师只能举例,帮助其辨别、抽象、验证掌握概念。

学龄儿童已积累许多初级概念,接受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

4)要求不同。

前者要求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角,学生要理解教师的教学。

后者要求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诱导或诱发学生。

5)适合范围不同。

前者适合于教抽象概念间的关系、集体教学、知识系统化和近迁移。

后者适合于教基本概念、原理、探索学习方法、小组或个别教学及远迁移。

5、什么叫学习的迁移?几种学习迁移理论是如何解释迁移的?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人类的心理由许多不同的心理官能,如观察、注意等组成,学习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的结果,他们把训练和改进心理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忽视学习的内容,训练的项目越困难,官能得到的训练就越多。

形式的训练要比具体内容的学习更重要。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

“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

概括化理论(贾德,水下击靶实验):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概括说强调了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

关系转换说(苛勒,纸下觅食实验):同意迁移主要是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进行概括而引起的,并进一步认为,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的概括,学习者“顿悟”了某个学习情境中的关系,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关系的学习情境中去,产生学习迁移。

学习定势说(哈罗,猴子学会选择的实验):考虑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问题,学习定势是指先前习得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对后继学习产生倾向的心理准备状态。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论与迁移:主要是陈述性知识的迁移,他认为一切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的,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结果旧知识得到充实或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知识迁移的过程。

罗耶的认知迁移理论:基本假设和前提条件:人类记忆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贮存系统,以一种系统方式储存和提取信息;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并不始终是一致的;领会是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元认知迁移理论强调的是认知策略的迁移,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是影响认知策略迁移的重要因素。

基于问题空间假说的迁移理论强调问题空间本身以及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或技能,在认知机能方面,人们关心如何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使用已习得的程序。

6、认知结构与迁移的关系:1)一切有意义学习都包含有迁移;2)所谓先前的学习不是一组S-R联结,不仅是先前对课题A的学习所获得的特定经验,而是按层次组织起来的、与当前任务有关的知识体系;3)先前学习对新学习影响是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与清晰性)来实现的。

7、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科学编排和呈现教材(有序性、概括性、实用性);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发现学习材料的共同性;注意学生心理定势的影响;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元认识水平。

8、什么有意义学习?其条件有哪些?同化的模式有哪些?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应具有逻辑意义、应在人类学习能力范围之内,学习者在心理上具有理解他的可能性,否则只能产生无意义或机械的学习。

2、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与原有的认知的适当观念。

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使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即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同化的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9、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区别:1)从基本机构看,知识是符号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表征的意义,掌握关键是理解其意义;技能的基本结构是动作或产生式,形成关键是获得方法步骤;2)从输入输出看,知识是相对静态的,易用语言表达清楚;技能则相反;3)从意识控制程度看,知识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技能则相反;4)从学习速度看,知识学习速度较快,遗忘也较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