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肠道菌群紊乱及微生态制剂的干预治疗_秦环龙

合集下载

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病程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病程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病程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鱼建飞;白艳艳【摘要】目的研究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病程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行微生态制剂辅助常规治疗,对照组单纯性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对患儿病程和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呕吐停止时间、退热时间、止泻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45±0.56)d、(26.31±2.25)h、(4.63±0.71)d、及(5.84±0.38)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肠道菌群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肠道正常菌群,显著缩短康复和住院时间,缩短病程.【期刊名称】《结直肠肛门外科》【年(卷),期】2016(022)003【总页数】3页(P253-255)【关键词】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微生态制剂;病程;肠道菌群【作者】鱼建飞;白艳艳【作者单位】榆林市第二医院儿科陕西榆林719000;榆林市中医医院北方医院儿科陕西榆林71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2轮状病毒肠炎是小儿常见胃肠道疾病,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也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依靠疫苗防控和对症治疗。

近年来,有研究显著肠道菌群反应和黏膜免疫异常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肠道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及乳酸杆菌等肠道正常微生物菌群在促进物质代谢、提高机体免疫防御能力方面不可缺少。

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微生物制剂在辅助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介绍如下,供临床参考。

探讨胃肠道手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微生态制剂在术中的应用现状

探讨胃肠道手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微生态制剂在术中的应用现状

探讨胃肠道手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微生态制剂在术中的应用现状胃肠道手术必然涉及到微生物定植的上皮屏障的破坏,术前肠道消毒被用来减少感染相关的并发症,但是同样会带来肠道菌群的改变,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准备和手术操作会对肠道菌群产生巨大影响,也会引起功能改变。

下面将从术前准备对肠道内微生物的数目和种类的影响,手术和消化道重建对菌群的影响,肠道菌落结构和数量的改变与胃肠道患者术后并发症间的相关性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微生态制剂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从调理肠道菌的角度出发,为胃肠道手术患者快速康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术前准备对肠道内微生物的数目和种类的影响:大型胃肠道手术前禁食、服用缓泻剂、机械排便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均会使肠道菌落在数量和结构上发生改变。

术前肠道准备是为了去除硬粪便物质,降低结肠内细菌负荷,但是肠道准备却会导致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丰度明显降低,而大肠杆菌和肠道球菌的丰度反而增加。

短暂的肠道准备引起的菌群比例失调可以较快的得到纠正,但是预防性运用抗生素会引起长期的菌群比例失调。

手术和消化道重建对菌群的影响:胃肠道手术已经由早些年的常规开腹手术演变为如今的腹腔镜或机器人微创手术,各种加速康复措施的实施使患者恢复速度加快,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切除病变的肠段会导致严重的分解代谢压力,可能需要复杂的重建手术来维持肠道的功能连续性,这些消化道手术重建会在术后显著影响消化和营养吸收;然而,胃肠道具备较强的适应新解剖结构的能力。

许多消化功能和营养吸收被认为取决于肠道菌群的作用,正如前述所讲胃肠道的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特殊的共生生态系统,促进营养物质的分解、加工和吸收,因此,对肠道的手术重建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下游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影响消化、营养吸收和免疫功能。

手术本身,即使不是毁损性大型手术也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发生重大变化,在大鼠模型中,结肠切除术诱导粘膜相关腔内细菌的转移,肠球菌、大肠杆菌和志贺氏杆菌的数量分别增加了50倍、60倍和200倍。

肠道微生态变化及临床应用_秦环龙

肠道微生态变化及临床应用_秦环龙
] 6 。 期间, 双 歧杆 菌 和 梭 菌的 丰 度 高于 成 人 肠道菌 群[
发现细菌 r D NA 定量 检 测 C r o h n 病 患 者 粪 便 标 本, 浓 度 明 显 增 高, 结 肠 黏 膜 黏 附 有 大 量 大 肠 杆 菌。 C r o h n 病 和溃疡 性 结 肠炎患者的 拟 杆 菌 门 和 硬 壁 菌 1 1] 。大量的炎性肠病患者 和动 门 的菌 种 数 量 减 少 [ 物模型证实, 肠道微生态 改 变 促 进 肠道炎 症 的 发 展 ,
2 0] 。 菌, 抗衰 老 等 , 并 取 得了 良 好 的临床 效果 [ 2 1] , 已经 证 实, 通 过 纠 正 肠 道 微 生 态 失 调[ 或 2 2] ( 和) 使 用 益 生 菌[ 能改善和缓解肠易激惹综合征 [3] 的 症状 。 H 证明, 使用凝结芽胞杆菌( u n2 G B I 3 0, -
7] 。M 变, 菌 群 结 构 的 成 分 和 易 感 性 都 有 改 变[ a l i n e n 8] 等[ 采用r e a l t i m e P C R 法定量检测肠易激惹综合 -
, 几乎参与了所有与肠道
[ 2]
有关 的 人 体 生 理 功 能 。L e y等
证 实, 肠道微生态
[ 3]
,V 中国 普 外 基础 与临床 杂志 2 0 1 1年1 2 月第 1 8卷第1 2 期 C h i n J B a s e s C l i n G e n e r a l S u r o l . 1 8,N o . 1 2, D e c . 2 0 1 1 g
·1 2 3 7·
[] 后 肠 易激 惹 综 合 征 。S c h o e f e r等 9 在 肠 易 激 惹 综 p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文献检索综合实习题目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文献检索综合实习题目

综合实习题目注:后面的红色部分仅为参考答案或者答案要点。

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请问《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诱导方法研究进展》一文属于几次文献?请写出该文出处。

该文章可在哪些数据库获取全文?答案:该文是综述,所以属于三次文献;出处: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4; 34(3) : 115-1243. 请举一个简单例子说明什么是主题词,主题词检索与自由词检索相比有什么主要优点?参考答案:主题词是一种反映文献内容主题、经过严格规范化了的人工语言。

例如,有关癌症的词汇包括:癌症、肿瘤、癌、瘤、癌肿等,其中肿瘤为主题词,可以代替所有癌症方面的检索词。

用主题词检索与自由词检索相比可以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如以肿瘤这一主题词可以把上述各种有关癌症的词汇全部检索出来,而自由词检索则需要把这些同义词都包括进来检索,此外主题词肿瘤还可以通过扩展检索包括各种具体的癌症,从而提高查全率。

4.请利用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查找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到2014年发表的关于儿童腹泻方面(要求限定在标题字段)的文献,请写出检索过程。

检索条件:(中文标题:腹泻and 儿) and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限定条件:2005-20145.请利用CBM数据库查找南方医院2005年到2014年以来发表的乙肝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方面的文献,并写出最新一篇的题录。

5. 作者单位:南方医院缺省:乙肝病毒 or 乙型肝炎病毒限定: 2005-20146.请利用CBM检索2007年到2014年以来有关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病例报告,哪个期刊发布的最多?请写出检索过程。

6. 缺省:卡托普利 and 高血压限定:2007-2014;病例报告最多是:临床合理用药杂志7.请利用CNKI数据库平台检索我校2002年到2014年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核心期刊文章,其中哪个作者发表此类文献最多?请写出检索过程和检索结果。

肠道菌群干预制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研究

肠道菌群干预制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研究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颈动脉粥样硬化主要表现为动脉壁比正常状态厚,这是由于颈动脉部分部位脂质堆积、纤维基质成分增加,促使斑块形成,演化成颈动脉粥样硬化[1]。

在医学诊断中,颈动脉壁厚度是观察是否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指标。

颈动脉由于连接大脑,所以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时,会对心脑血管造成不良影响,引发相关疾病产生。

脑卒中的发生就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2]。

诱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条件有很多,其中肠道菌群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针对肠道菌群途径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但我国对其研究的还是比较少,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促进我国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肠道菌体方面的研究[3]。

资料与方法2018年3-6月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2例,均通过声波检查再次确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且在我院进行治疗之前未进行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也未服用过影响肠道菌群的药物。

治疗方法:使用肠道菌体干预制剂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观察服用肠道菌体干预制剂前后肠道菌体数量变化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

测定肠道菌群数量:收集患者粪便于干净收集管中,通过预处理之后提取菌体中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4]。

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采用超声技术检查颈动脉,在患者仰卧时进行检测。

对检测过程中的数据进行记录,将颈动脉局部突起及内膜最后的位置视肠道菌群干预制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研究周广旻1魏长春1周莹1赵晓禾2271000山东省泰山疗养院1,山东泰安250002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协会2,山东济南doi:10.3969/j.issn.1007-614x.2020.24.043摘要目的:分析肠道菌群干预制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方法:2018年3-6月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2例,使用肠道菌体干预制剂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观察肠道菌体数量变化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血脂水平。

最新版肠道微生态治疗方案

最新版肠道微生态治疗方案

最新版肠道微生态治疗方案介绍肠道微生态治疗是一种通过调整和改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方法,来促进健康和治疗相关疾病的策略。

最新版的肠道微生态治疗方案旨在提供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硕士(LLM)的优势。

目标- 提供最新版的肠道微生态治疗方案- 避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方案一:饮食调整通过饮食调整来改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策略。

以下是一些建议:-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膳食纤维是益生菌的主要营养来源,可以促进益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建议增加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 减少高脂肪和高糖饮食:高脂肪和高糖饮食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失衡,增加有害菌的数量。

建议减少摄入油炸食品、糖果和甜饮料等不健康食物。

- 增加发酵食品摄入量:发酵食品如酸奶、酸菜和酸黄瓜含有丰富的益生菌,可以帮助调整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

方案二:益生菌补充益生菌是一种有益于宿主健康的微生物,可以通过补充益生菌来改善肠道微生态。

以下是一些建议:- 选择适合的益生菌补充剂:根据个体的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择含有适合的益生菌菌株的补充剂。

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

- 遵循正确的服用方法:按照益生菌补充剂的说明,正确服用,并在需要时适量调整剂量。

- 注意质量和储存:选择有质量保证的益生菌补充剂,并储存在干燥、避光和适当温度的环境中。

方案三:减少应激和抗生素的使用应激和抗生素的使用会对肠道微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以下是一些建议:- 减少应激:应尽量减少长期或过度的应激情况,如焦虑、紧张和压力等,以减少对肠道微生态的不良影响。

-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会破坏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时长使用,并在必要时同时补充益生菌。

结论最新版的肠道微生态治疗方案提供了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以改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

通过饮食调整、益生菌补充和减少应激和抗生素的使用,可以促进肠道健康和治疗相关疾病。

肠内营养及微生态免疫营养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肠内营养及微生态免疫营养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肠内营养及微生态免疫营养在围手术期的应用秦环龙,尹明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上海临床学院近年来,围手术期营养干预在外科重症患者中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选择合理的围手术期营养干预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结局。

给予围手术期患者肠内营养(EN)可保护患者肠黏膜、促进营养吸收以及增强免疫功能等,因此EN已成为外科重症患者围手术期一种重要的营养支持。

不仅如此,在肠道微生态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微生态免疫营养的临床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论述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及微生态免疫营养的应用。

1 围手术期EN与肠道微生态肠道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其淋巴细胞数量占全身的60%,可直接参与全身的炎症反应。

如何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

EN不但可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同时还可增强肠屏障功能,降低细菌入血的可能性,并降低由此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率。

早期指南常推荐围手术期患者进行早期足量的营养支持,多数学者认为能量缺乏与病死率相关【1】。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早期滋养营养的概念被提出并受到关注。

所谓滋养营养即在初始48h内EN量<10mL/h,1周后逐渐增加至目标量【2】。

在一项全美研究中,1000例急性肺损伤同时接受机械通气的两组患者,一组采用EN (25mL/h),6h后增加至目标量。

另一组在第1周采用早期滋养营养,1周后逐渐增加至目标量。

结果发现两组患者虽在无机械通气天数、感染率及60d内死亡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早期滋养营养组患者胃肠不耐受率显著降低,并对患者的血清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均有较好的控制【3】。

因此早期滋养营养可能在改善患者结局方面更具有意义。

EN主要通过口服或管饲方式提供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营养要素,而要素饮食所带来的饮食结构的改变,必然会引起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

早期的一项研究发现,将健康志愿者的正常饮食改为化学元素饮食后,其肠道中肠杆菌比例增多而肠球菌和乳酸菌比例减少,恢复正常饮食后,肠道菌群又恢复到干预前水平。

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在危重患者感染中的应用

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在危重患者感染中的应用

及其代谢产物的移位,从而达到防治目的-11。肠道微生态
调节剂最早应用于急性感染性腹泻,随着对其机制的不断 深入研究,逐渐应用于危重症相关感染的防治领域,如呼 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外 科术后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等。本文就目前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在危重 患者感染防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3.1
抑菌或拮抗致病菌作用 益生菌与某些致病菌具有相同的复合糖受体位点,可
通过与致病菌竞争性抢占肠道l_皮细胞黏附空间位置。双
万方数据
・436・
生垡叁趁医堂苤蠢呈!!!生!旦筮!!鲞筮生翅g!鱼』垦婴!臻丛塑:垒P垂!!Q!!,!些.!!:盟!:堡
可能,但目前尚未有病例报道。鉴于上述肠道微生态凋剂 在危重患者应用中的潜在风险,其使用应有选择性地用于 目标治疗人群,暂不用于免疫严重抑制患者、孕妇和新生 儿等。

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在危重感染防治中的作用机制
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可通过免疫调节和非免疫调节多方
面机制,阻遏危重感染发生、发展的不同病理生理环节以
达到防治危重患者感染的目的。由于不同疾病及病程发展
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肠道微生态调剂对于 机体的各方面作用机制尚难权重,可能存在多重机制联合 作用,并且不同机制之间存在协同促进作用。已有动物实 验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可降低脓毒血症、急性胰腺 炎等危重患者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率,改善肠道屏障功能。
DOI:10.3760/cma
2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在危重症感染的应用
2.1
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在院内肺炎防治中的应用
Siempos等。“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益生菌可降低VAP

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替代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对术后炎症反应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

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替代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对术后炎症反应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

代 术前肠道抗 茵药的使 用, 术后 2 起 口服金 双歧 片 20g3&/ , 4h . , d 至术后 第 7天 。于入 院时、 术后 第 7天收 集两
组新 鲜大便 以及空腹外周静脉血 , 比较 两组肠 道 茵群 比例 、 炎症反应 指标 ( C反应 蛋 白、 肿瘤 坏死 因子、 白细胞介 素 一6水平 ) 以及 术后 感染并发症发 生率。结 果 术后 第 7天观 察组 的双歧杆 茵、 酸杆 茵、 乳 肠球 菌茵群数 量显 著 高于对 照组( 0 0 ) 大肠杆 茵、 萄球 菌数量 显著低 于对照 组( 0 0 ) 术后 第 7天观 察组 的 c反 应蛋 P< .5 , 葡 P< . 5 ;
方 法 选 取 需施 行 腹 腔 镜 结 直 肠 癌根 治 术 病 例 6 0例 , 机 分 为 对 照 组 和 观 察 组 , 组 3 。 对 照 组 术 前 肠 道 准 随 每 0例
备按 传统方法 ( 即术前 口服 肠道抗 茵药) 观察组 于术前 5 d起 口服 肠道微 生 态制剂 ( ; 金双歧 片) . , 20 g3&/ , d 替
l h d r n elc r i o y ac mb n t n o 一fu r u a i a d i e e a c l a c n mab o i ai f s l o 5 l o r cl n o
cl et acrJ .JCi O cl 19 1 ( ) 3 1—38 oo ca cne[ ] l n o, 98, 6 1 : 0 r l n 0. [ ] A A R N SE,H R M NJT, R B TS e a.P aeⅢ 8 LB T A A T AN P O S ,t 1 hs
广 东医学
21 0 2年 7月 第 3 3卷第 1 4期 Gu n d n dcl o r  ̄ J1 0 2, o.3 N .1 a g o gMe ia J u n u.2 1 V 1 3, o 4

微生态制剂对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解读

微生态制剂对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解读

微生态制剂对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基本原理研制,用于调节机体的微生态环境。

动物微生态学是研究动物机体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口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和皮肤4个生态学领域。

其中胃肠道微生态学在动物生产上的作用研究最多,也最深入。

一。

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细菌、真菌广泛寄居于健康动物的体内和体表,动物出生时肠道内是无菌的,经2小时~4小时后有大量细菌进入并繁殖,称为细菌的定植。

细菌种类和数量随动物年龄、食物、宿主对细菌、细菌与细菌之间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存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并维持动态平衡,形成正常菌群。

消化道的不同部位,不仅细菌数量不同:胃内的菌落数低于每克103个(内容物),小肠约在每毫升104个~107个(内容物),大肠约为每克1011个~1012个;而且种类也不同,最主要的是类杆菌和双歧杆菌,分别占30%和25%,其次为芽孢杆菌和球菌。

二。

肠道微生物群的生物学作用帮助消化肠道微生物群的主要作用是将上消化道未消化的物质发酵并转化为能量。

如肠球菌可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双歧杆菌能产生各种酶,将不溶性蛋白、脂肪和糖等变为可溶性。

合成维生素如双歧杆菌能合成维生素B;大肠杆菌能合成维生素K,链球菌能合成维生素C。

合成短链脂肪酸是细菌发酵的主要产物,包括乙酸、丙酸、丁酸。

合成短链脂肪酸可在结肠被迅速吸收,提供给机体能量,并促进水盐的吸收。

屏障防御肠道微生物是阻止致病菌入侵的生物屏障基础,并与免疫系统一起执行肠道的防御功能。

三。

消化道微生态失衡与功能紊乱胃肠道原籍菌、外籍菌和其上皮细胞等生物成分和食源性非生物成分(未被消化的食物)以及来自胃、肠、胰、肝脏的分泌物(如激素、酶、新液、胆盐等)共同构成了微生态系统。

任何一个环节异常,都可引起微生态平衡失调,导致腹泻和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

另外抗生素等的应用会使正常菌群异常,以致引起致病菌的繁殖。

动物的精神状态、生理和免疫状况及环境的变化等均会影响胃肠道上皮细胞的功能及分泌物组成。

肠道微生态——从理论研究转型为专科化建设

肠道微生态——从理论研究转型为专科化建设

肠道微生态——从理论研究转型为专科化建设在上海美丽的苏州河北岸,矗立着一座百年老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十院”)。

这所医院创立于1910年,其前身为上海铁道医院。

100多年的时光匆匆而逝,这所百年老院随着历史的滚滚洪流,经历了沧桑岁月的洗礼,见证了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仍不忘初心,牢记为北上海地区人民的健康福祉服务的历史使命。

学科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一直是十院主抓的重点,也是这所百年老院重新焕发盎然生机的奥秘所在。

笔者有幸采访了该院院长秦环龙教授,了解了公立三甲医院在新时代发展中遇到的学科转型难题,也体会到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在这其中的重要地位。

以肠道微生态的学科建设为例,秦院长向笔者讲述了他和团队成员与肠道菌群之间的故事,可谓理论研究向学科建设进行转化的范例。

重新认识被遗忘的重要“器官”提起微生态,人们可能会觉得有点陌生。

它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含了人体不同部位的生物群落,比如皮肤、口腔、消化道和生殖道等。

其中,数量最大、功能最复杂的是肠道微生态,它与人们的健康与疾病息息相关。

曾经我们一度遗忘了肠道微生态,忽视了它的作用,但是它一直就在人类和自然的互动中不断变化,维系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以前,我们对肠道微生态的认识主要依赖于微生物培养,但是由于超过95%以上的微生物在实验室中是无法培养的,所以对其认知非常狭窄和片面。

近些年,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从这一重要‘器官’获得的信息量越来越多,功能解析也变得越来越全面,一些未知的重要信息逐渐获得关注。

”秦院长介绍。

200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设立“人体微生物组计划”,对人体5个部位(胃肠道、口腔、鼻腔、女性生殖道和皮肤)的微生物开展研究。

2008年,欧盟设立了MetaHIT计划,研究人体肠道中所有的微生物群落,为后续针对肥胖、肠炎等疾病的微生态治疗打下基础。

2016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启动“国家微生物组计划”,这是继“脑计划”、“精准医学”、“肿瘤登月计划”后的又一重大国家科研计划。

肠道微生态制剂在结肠癌根治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肠道微生态制剂在结肠癌根治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a n d t h e p a t i e n t s i n t he o b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p wer e g i v en e c o i mm u n o n ut r i t i on . The n u mb e r o f i n t e s t i n a l lo f r a, p o s t o pe r a t i v e r e c o v —
e r y a n d i mmu n e f u n c t i o n i n d e x e s we r e c o mp a r e d b e t we e n t h e t wo ro g u p s . Re s u l t s : On t h e 7 t h d a y a f t e r o p e r a t i o n, t h e n u mb e r o f b i i f d o b a c t e — r i u m- 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 a n d e n t e r o c o c c u s wa s mo r e i n t h e o b s e va r t i o n g r o u p t h a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t h e n u mb e r o f e s c h e r i c h i a c o l i , s t a p h y l o c o c —
中图分类号: R 4 7 3 . 7 3 文献标识码 : A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7 2 5 6 . 2 0 1 4 . 0 6 . 0 0 7 文章编号 : 1 0 0 6—7 2 5 6( 2 0 1 4) 0 6—0 0 1 3— 0 3

一种调整心力衰竭肠道微生物紊乱的药物及用途[发明专利]

一种调整心力衰竭肠道微生物紊乱的药物及用途[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调整心力衰竭肠道微生物紊乱的药物及用途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许顶立,曾庆春,任昊,彭健,詹琼,白煜佳,屠燕,赖文岩,张建武
申请号:CN202011306140.3
申请日:20201120
公开号:CN112245418A
公开日:
2021012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药物新用途与新适应征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调整心力衰竭肠道微生物紊乱的药物及用途,使用阿魏酸制备的药物能够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紊乱,增加乳杆菌来延缓心力衰竭的进程,有利于心衰患者心功能的改善。

此外,阿魏酸已经被应用于临床上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辅助诊疗,并被中国药典收录,以此为基础,有望将实现阿魏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肠道菌群紊乱的新用途。

本发明提供,增加乳杆菌来延缓心力衰竭的进程,有利于心衰患者心功能的改善。

心力衰竭致死率高,延缓心衰的快速进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存活率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阿魏酸安全性可靠。

以本发明为基础,有望将阿魏酸用于调整心力衰竭肠道菌群紊乱,改善心功能的新适应症。

申请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地址:510515 广东省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1063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陈炳萍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肠道微生态干预相关慢性病趋势与策略

肠道微生态干预相关慢性病趋势与策略

肠道微生态干预相关慢性病趋势与策略
肠道微生态干预相关慢性病的趋势与策略
•潘登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孔程|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沈通一|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秦环龙|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近年来随着肠道微生态研究的深入,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及粪菌移植等微生态疗法逐渐成为临床上新的治疗和干预方式。

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的紊乱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来治疗和辅助治疗与肠道菌群紊乱相关的慢性疾病,有可能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带来更好的结局。

如何更好的调节肠道菌群以带来更多益处,以及选择何种微生态制剂和治疗方法,是使用微生态制剂干预慢性疾病的首要问题和挑战。

本文就当前肠道微生态干预相关慢性疾病趋势提出微生态干预策略,以期提高临床对此问题的认识。

通信作者:秦环龙(**********************.cn)
原文参见: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9;27(6):385-388.。

郑州会议-2011秦环龙

郑州会议-2011秦环龙

作者搜索PubMed, Scopus, Web of Science, and Cochrane
分析关于腹部手术围手术期使用微生态制剂RCTs
结果 9个RCTs 研究涉及733患者,术后肺炎,胆管炎,任何 感染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和抗生素治疗时间在接受微生态制剂 治疗组明显降低;但术后伤口感染率,尿路感染率,腹内脓 肿和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EMBO Report 2006;7:688-93
1. 维持人类健康中的作用
肥胖、糖尿病不能完全归功于人基因组、 营养习惯和生理运动减少 微生态增加个体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的能力 微生态控制三酰甘油命运(fate) (FIAF理论) 调节微生态增加血脂多糖(LPS)水平, 从而激发炎症,启动肥胖、2型糖尿病
改变肠道微生态治疗或预防肥胖和糖尿病
Sartor RB. Gastroenterology 2008; 134:577-579
2.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1. 传统的培养技术:200-300 species 2. 现代分子检测技术:1800 genera 和 15,00036,000 species 3. 肠道内细菌总量:1013-1014;占粪重的60% ≥10倍人体内真核细胞; 肠道菌群构成 ≥100倍人类基因组; 4. 99%以上是由四个菌门组成:硬壁菌门 ( Firmicutes); 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变形菌 门(Proteobacteria); 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5. 除了在胃肠道轴上的分布存在差异外,肠道表面粘 附和肠腔内的菌群组成亦不同,粘膜表面厌氧与需阳 菌的比率明显低于肠腔内比率
高通量芯片杂交技术难以应用于群落水平的研究 可应用cDNA-AFLP高通量技术进行群落水平的研究

抗生素应用中微生态调节剂防治肠道菌群失调的体会

抗生素应用中微生态调节剂防治肠道菌群失调的体会

抗生素应用中微生态调节剂防治肠道菌群失调的体会
周殿元;陈烨
【期刊名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年(卷),期】2003(8)3
【摘要】抗生素应用于临床不久的1950年.魏曦教授曾指出:“在光辉的抗生素降临之后.我们必须注意其给人类带来的阴影.扰乱正常微生物群和引起菌群失调”:又于1981年东京第7届国际悉生生物学讨论会上魏曦教授曾预言:“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生态制剂时代”。

80年代以来,随着杀(抑)菌谱更广。

【总页数】5页(P121-125)
【作者】周殿元;陈烨
【作者单位】510515,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510515,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
【相关文献】
1.培菲康保留灌肠在胃肠道术后肠道菌群失调中的诊疗体会 [J], 谭建良;张学泉;李华象
2.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治疗中抗生素应用的几点体会 [J], 陈婧;胡松立
3.2013—2016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抗肿瘤抗生素应用分析 [J], 徐文华;魏雪;刘基华;陈富钦;何伟佳;刘韬;黄红兵
4.猪病防治中抗生素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戴奇峰
5.阿泰宁在泰能致老年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中的防治作用评价 [J], 王娜;武海波;安琴;韩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紊乱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中医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紊乱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中医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紊乱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涂梦婷;郑翠翠;赵瞳;胥玉林;丁桃;万强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36)3
【摘要】关于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互关系已经有不少研究报道,并逐渐认为通过调控肠道菌群达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治疗新方向。

多种微生物在肠道中拮抗共生,形成微妙的平衡关系,如果某一因素对其平衡产生破坏,可能会引起宿主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

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思考,目前研究发现中医药在防治过程中有显著的优势,现将对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紊乱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总页数】5页(P128-132)
【作者】涂梦婷;郑翠翠;赵瞳;胥玉林;丁桃;万强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
【相关文献】
1.中药调控肠道菌群防治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2.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关联性及中医药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
3.中药干预肠道菌群紊乱防治冠心病研究进展
4.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
5.基于肠道菌群紊乱探讨中医药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益生菌对实验性炎症性肠病的肠屏障与微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益生菌对实验性炎症性肠病的肠屏障与微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益生菌对实验性炎症性肠病的肠屏障与微生态影响研究进展陈红旗;秦环龙
【期刊名称】《肠外与肠内营养》
【年(卷),期】2008()2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至今未明。

近10年来,随着多种IBD动物模型的陆续开发,使得对益生菌治疗作用的研究得以广泛开展。

诸多实验研究表明,益生菌对多种IBD动物模型的炎性症状均有明显地改善作用,益生菌的这种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肠道致病菌、增强肠屏障功能、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反应、降解肠道内在或外来的致病抗原等有关。

【总页数】6页(P123-128)
【关键词】益生菌;炎症性肠病;肠道微生态;肠屏障
【作者】陈红旗;秦环龙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
【相关文献】
1.炎症性肠病与肠黏膜屏障关系的研究进展 [J], 王振疆
2.微生态制剂——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J], 韩英
3.炎症性肠病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机制与修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J], 沈羽嘉;卞兆连;邵建国
4.英夫利西单抗联合复合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屏障、炎症因子、细胞免疫功能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J], 张朝柱;何明霞;王清;扈玉婕;刘宁;金立伟
5.中医药保护肠黏膜屏障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J], 凌海慧;梁棻;刘蓉;刘宝山;蒋占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生态调节剂对烧伤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节作用

微生态调节剂对烧伤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节作用

微生态调节剂对烧伤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节作用
梅龙;楚雍烈;熊德鑫;祝晓凤
【期刊名称】《西北药学杂志》
【年(卷),期】2001(016)003
【摘要】采用含有肠粘膜原籍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益生菌制剂和其生长促进剂(低聚果糖)的合生素制剂喂服烧伤大鼠,定量检测了肠道主要菌群.结果显示大鼠肠道主要生理性厌氧菌群基本稳定,肠道条件致病菌群无异常增高.提示微生态调节剂能够快速补充因烧伤而缺少的生理性菌群,避免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发生.
【总页数】2页(P117-118)
【作者】梅龙;楚雍烈;熊德鑫;祝晓凤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西安交通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解放军304医院创伤研究中心;解放军304医院创伤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
【相关文献】
1.微生态调节剂对肉鸡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J], 李玉静;甘双友;任宏伟;朱桂银
2.微生态调节剂在严重烧伤中的应用及护理 [J], 原艳丽
3.抗生素应用中微生态调节剂防治肠道菌群失调的体会 [J], 周殿元;陈烨
4.小儿使用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及微生态调节剂对其干预效果的临床分析 [J], 张翠珍;周丽
5.小儿使用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及微生态调节剂对其干预效果的临床分析 [J], 张翠珍; 周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19卷第1期·专家论坛·围手术期肠道菌群紊乱及微生态制剂的干预治疗秦环龙1,陈红旗2(1.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72;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上海200233)关键词: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干预治疗中图分类号:R459.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7-9610(2014)01-0013-03DOI:10.3969/j.issn.1007-9610.2014.01.004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微生态系统的认识步入了新境界。

据估计,健康成人的肠道黏膜表面寄居着数量多达1014、质量为1000~1500g的微生物群,其几乎参与了所有与肠道有关的人体生理功能[1]。

正常状态下,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失衡与过敏性疾病、肥胖、炎症性肠病及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最新研究发现,在外科尤其是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机体表现出肠屏障功能障碍及肠道菌群紊乱,这可能与术前机械或化学肠道准备、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手术应激等因素有关,最终导致肠源性感染,甚至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影响预后[2]。

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微生态制剂在围手术期的应用为肠道菌群紊乱的干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3]。

围手术期肠道菌群紊乱及其防治越来越受到关注。

围手术期肠道菌群紊乱及其影响既往,有关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报道较少,主要受限于肠道菌群检测技术,即以细菌培养为基础的检测技术。

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在早期烧伤病人创面尚无细菌感染时,血培养即可出现阳性,且为肠道细菌,称为“肠源性感染,此后肠道屏障功能开始受到重视。

随后动物实验证实,在缺氧、缺血等状态下,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细菌和内毒素可从肠腔内进入肠壁淋巴管、肠系膜淋巴结或门静脉系统,即肠细菌易位,可导致全身感染和内毒素血症。

1986年,Carrico等[4]提出“肠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启动器官”的观点;1996年,Wilmore[5]提出“肠道是应激病人中心器官之一”;1998年,O′Boyle等[6]发现在448例择期开腹手术病人中有69例(15.4%)病人的肠黏膜、淋巴结和外周血培养阳性,以大肠埃希菌(54%)居首,这些肠道细菌易位病人术后有41%发生脓毒血症,发生率比培养阴性的病人高14%,该发现有力支持肠源性脓毒症的学说。

Correia等[7]研究发现,结肠直肠癌病人肠道菌群的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生物学特性在术前就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以双岐杆菌为代表的厌氧菌显著减少,以大肠埃希菌为代表的需氧菌显著增加,厌氧菌与需氧菌比例倒置,术后变化更明显。

21世纪,随着以16rRNA基因检测为基础的新检测方法的出现,对围手术期肠道菌群改变有更深入的认识。

Ohigashi等[8]对81例结肠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肠道环境变化的研究发现,术后肠道细菌总数和有益菌(C.coccoides group、C.leptum subgroup、B.fragilis group、Bifidobacterium、Atopobium cluster和Prevotella6组专性厌氧菌)的数量较术前显著降低,而致病菌或潜在致病菌(如肠杆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数量较术前显著增加,进一步证实围手术期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现象。

严重疾病和创伤(如脓毒血症、严重创伤、烧伤等)发生时,肠道是重要的受损靶器官,由于缺血、药物、机体应激等因素的影响,肠道菌群严重紊乱、肠屏障功能受损、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这些因素促使菌群易位及肠源性感染的发生,进一步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如伴发肠道菌群严重紊乱和运动功能障碍,使病人的病死率提高[9]。

笔者认为,对于结肠直肠术后的肠道菌群紊乱,手术本身对机体的创伤是其根本原因,术后所致胃肠生理性改变、机械性损伤和肠黏膜屏障完整性破坏,则是加重肠道菌群紊乱的因素,如何有效防治围手术期肠道菌群紊乱和由此导致的不良预后,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讯作者:秦环龙,E-mail:hlqin@13··J Surg Concepts Pract2014,Vol.19,No.1围手术期肠道菌群紊乱的微生态制剂干预治疗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报道,在围手术期维护肠屏障功能,预防肠道菌群紊乱所致肠源性感染的主要措施如下:①改善组织灌注,使组织氧供与血流能满足代谢需要,防治休克;②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③采用消化道选择性去污(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SDD),抑制病原菌,防止内毒素血症;④早期给予肠内营养,以维护肠道组织与功能的完整性;⑤添加微生态制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其中,防治休克是维护肠屏障功能完整性、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基础措施。

手术、创伤后早期给予肠道营养,在维护黏膜正常结构和屏障功能、防止菌群紊乱、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手术和创伤后高代谢的营养支持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是防治肠源性感染的重要措施。

尽管SDD在防治肠源性感染方面显示了良好的作用,但因其可能导致细菌多重耐药而严重阻碍临床广泛应用,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降低细菌易位中的作用目前尚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10]。

微生态营养学最初由瑞典学者Bengmark[11]提出,在医学上被称为生态免疫营养,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人类疾病防治,尤其是危重病人和肠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较准确地阐述了肠道菌群、机体和营养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和统一性。

围手术期营养供给、肠功能改变、粪转流、抗生素治疗及其他药物治疗均可改变肠道菌群稳态,进而影响机体代谢和肠道免疫功能。

至今,肠道微生态营养主要是指肠道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微生态制剂的供给对机体既有药理作用,又有营养作用,也被称为微生态营养剂。

肠内微生态营养是在提供必需营养素的同时,还提供人体原生菌群或原生菌群加微生态制剂,以维持肠黏膜完整性,抑制细菌易位并促进肠功能恢复,同时提供机体所需的维生素、酶类和短链脂肪酸等。

围手术期添加微生态制剂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作为微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成果,十多年来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在全球发展迅速,已成为一项新兴的基础学科和蓬勃的朝阳产业[12-13]。

目前,前瞻性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制剂在外科围手术期肠源性感染的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

Rayes等[14]对80例接受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的研究发现,围手术期添加由乳杆菌与纤维素组成的合生元,可明显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及抗生素使用的时间。

Sugawara等[15]对81例接受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病人的研究发现,围手术期应用合生元能增强宿主免疫应答,降低术后炎症反应和术后感染并发症。

与术后单独应用益生元相比,围手术期应用显著降低术后感染并发症、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

Giamarellos-Bourboulis等[16]对72例重度多发伤病人随机辅以连续2周的合生元(Synbiotic2000FORTE)或安慰剂,发现合生元能显著降低重度多发伤病人菌血症和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

Eguchi等[17]对50例活体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添加合生元的研究发现,合生元能显著减少活体肝移植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笔者对150例接受结肠直肠癌根治术病人的研究发现,结肠直肠癌术后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而围手术期添加益生菌,则可抑制p38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使肠黏膜sIg A水平升高,促进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等)的表达,下调外周血Zonulin水平,降低菌血症的发生率[18]。

Reddy等[19]首次开展了口服抗生素、合生元和机械肠道准备协同作用对结肠直肠手术病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三者联合应用能显著降低肠杆菌定植发生率和肠道细菌易位,而对肠道通透性、炎症反应及菌血症的发生率方面的影响并无统计学差异。

最近,Kinross等[2]开展一项有关外科择期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应用微生态制剂对术后败血症发生率影响的荟萃分析,涉及共962例病人的13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尽管亚组分析微生态制剂组(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与对照组在术后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切口感染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微生态制剂组在术后败血症的总体发生率方面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合生元较益生菌在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性以及缩短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方面的作用更强,部分研究提示合生元能改善术后肠功能、降低肠梗阻发生率。

但尚无微生态制剂应用发生并发症的相关报道,提示微生态制剂在外科择期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笔者既往利用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长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结肠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干预治疗的研究发现,微生态制剂能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屏障功能,降低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20]。

以上研究均表明,微生态制剂能重建肠道微生态,阻遏病原菌的肠道定植,减轻术后应激对肠道黏膜上皮的直14··外科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19卷第1期接刺激和破坏,有效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菌血症、脓毒症和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作为微生态制剂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菌种,在发酵乳制品中的长期应用已证实其安全性,且微生态制剂在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至今尚无不良反应的报道[21],但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微生态制剂是绝对安全的,尤其是在益生菌与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联合应用以及危重病人的临床疗效方面尚存在争议。

现有研究报道,在微生态制剂给药途径、剂量、制剂类型及干预时间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期待规范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微生态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笔者认为,注重个体化差异、提高肠道微生态营养疗效的个性化营养策略应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以上问题的解决将对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1]Frick JS,Autenrieth IB.The gut microflora and its varietyof roles in health and disease[J].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2013,358:273-289.[2]Kinross JM,Markar S,Karthikesalingam A,et al.Ameta-analysis of probiotic and synbiotic use in elective surgery:does nutrition mod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me improve clinical outcome?[J].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13,37(2):243-253.[3]Raman M,Ambalam P,Kondepudi KK,et al.Potential ofprobiotics,prebiotics and synbiotics for manage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J].Gut Microbes,2013,4(3):181-192. [4]Carrico CJ,Meakins JL,Marshall JC,et al.Multiple-or-gan-failure syndrome[J].Arch Surg,1986,121(2):196-208.[5]Wilmore DW.The short-bowel syndrome:new vistas[J].Gastroenterology,1996,110(4):1318-1319.[6]O′Boyle CJ,MacFie J,Mitchell CJ,et al.Microbiology of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 humans[J].Gut,1998,42(1):29-35.[7]Correia MI,Liboredo JC,Consoli ML.The role of probioticsin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J].Nutrition,2012,28(3):230-234.[8]Ohigashi S,Sudo K,Kobayashi D,et al.Significantchanges in the intestinal environment afte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J].J Gastrointest Surg,2013,17(9):1657-1664.[9]Shimizu K,Ogura H,Asahara T,et al.Gastrointestinaldysmot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altered gut flora and septic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a preliminary study[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1,23(4):330-335,e157.[10]Besselink MG,Timmerman HM,van Minnen LP,et al.Prevention of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in surgical pa-tients:potential role of probiotics[J].Dig Surg,2005,22(4): 234-244.[11]Bengmark S.Immunonutrition:role of biosurfactants,fiber,and probiotic bacteria[J].Nutrition,1998,14(7-8): 585-594.[12]Bengmark S.Pro-and synbiotics to prevent sepsis in majorsurgery and severe emergencies[J].Nutrients,2012,4(2):91-111.[13]Correia MI,Liboredo JC,Consoli ML.The role of probioticsin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J].Nutrition,2012,28(3):230-234.[14]Rayes N,Seehofer D,Theruvath T,et al.Effect of enter-al nutrition and synbiotics on bacterial infection rates af-ter pylorus-preserving pancreatoduodenectomy:a ran-domized,double-blind trial[J].Ann Surg,2007,246(1):36-41.[15]Sugawara G,Nagino M,Nishio H,et al.Perioperativesynbiotic treatment to prevent postoperative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in biliary cancer surger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nn Surg,2006,244(5):706-714. [16]Giamarellos-Bourboulis EJ,Bengmark S,Kanel-lakopoulou K,et al.Pro-and synbiotics to control in-flammation and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ies[J].J Trauma,2009,67(4):815-821.[17]Eguchi S,Takatsuki M,Hidaka M,et al.Perioperativesynbiotic treatment to prevent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after elective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Am J Surg,2011,201(4): 498-502.[18]Liu ZH,Huang MJ,Zhang XW,et al.The effects of peri-operative probiotic treatment on serum zonulin concen-tration and subsequent postoperative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after colorectal cancer surgery:a double-center and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 J Clin Nutr, 2013,97(1):117-126.[19]Reddy BS,Macfie J,Gatt M,et al.Randomized clinicaltrial of effect of synbiotics,neomycin and 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 on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lectomy[J].Br J Surg,2007,94(5):546-554.[20]Liu Z,Qin H,Yang Z,et al.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the effects of perioperative probiotic treatment on barrier function and post-operative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in colorectal cancer surgery-a double-blind study[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1,33(1):50-63.[21]Rijkers GT,Bengmark S,Enck P,et al.Guidance forsubstantiating the evidence for beneficial effects of probio-tics:current statu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 Nutr,2010,140(3):671S-676S.(收稿日期:2013-12-12)(本文编辑:张建林)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