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章节知识点(考点)分析
初三化学知识点
初三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化学元素和化学反应等内容。
下面将详细介绍初三化学的知识点。
一、化学基本概念1. 物质: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种。
纯物质是由相同种类的基本微粒组成,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基本微粒组成,其组成和性质可变。
2. 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它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的纯物质,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4.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电中性粒子;而离子是由失去或获得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
5. 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6. 氧化和还原: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或增加氧原子的过程,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或减少氧原子的过程。
二、化学元素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化学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排列而成的表格。
它包含了118种已知元素,按照一定规律分为周期和族。
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则以能级(壳层)的形式存在。
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其原子序数,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时,原子是电中性的。
3. 元素符号和周期表中的排列:每个化学元素都有自己的元素符号,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
在周期表中,元素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
4. 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可能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5. 典型元素和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可以分为典型元素和过渡元素两类。
典型元素位于周期表的A族,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而过渡元素位于B族,具有复杂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三、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信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各章节知识点初三化学易错题集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2023年九年级化学分章复习含知识点总结和测试题及答案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点梳理]考点1 原子的构成⒈构成原子的粒子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2 相对原子质量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重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考点3 元素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考点4 元素符号⒈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⒉书写:⑴由一个字母表达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 、O 、S 、C 、P 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达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Ca 、Na 、Mg 、Zn 等。
⒊元素符号表达的意义:⑴表达一种元素;⑵表达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 ①表达氢元素H 2H :表达二个氢原子②表达一个氢原子 注意:元素不讲个数,2H 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考点5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例如:⑴ 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分子是由 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6 元素周期表简介 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符号 ————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按章节)
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按章节)九年级化学复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讲,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觉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XXX化学:向着环境友好进展。
即环保低耗节能。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
放热、颜群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XXX、呼吸2、推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别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别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XXX、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描述时常有“会”“能”“能够”等浮现。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爽朗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不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干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索,实验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
1、物理性质:白群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2、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含糊或有水珠浮现)4、熄灭蜡烛后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别燃烧也别支持燃烧,别能供给呼吸。
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
1.元素、混合物与化合物-元素:物质由一个类型的原子构成,可以根据性质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混合物:物质由两种或更多类型的物质混合形成,可以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具有新的物化性质。
2.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的顺序排列元素的表格,包括周期(水平行)和族(垂直列)。
-元素周期表的特征:周期性规律,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变化。
3.金属与非金属-金属:具有良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可塑性等特征,常见的金属有铁、铜、铝等。
-非金属:大多数非金属是电非导体,一般质地较脆,不具有延展性和可塑性,常见的非金属有氧气、硫磺等。
4.常见化合物的性质-酸和碱:酸呈酸性溶液,能和碱中和;碱呈碱性溶液,能和酸中和。
-盐:由酸和碱反应形成的化合物,呈中性。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物质得到电子被还原。
5.常见离子的识别-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铵离子(NH4+)。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氯离子(Cl-)。
6.反应式、能量变化和速率-反应式:描述化学反应发生的方式和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比例。
-能量变化:反应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反应速率: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速度。
7.酸碱与中性物质-酸:产生H+(氢离子)的物质,常见酸有硫酸、盐酸等。
-碱:产生OH-(氢氧根离子)的物质,常见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
-中性物质:酸和碱反应中和了彼此的物质。
8.氧化还原反应-氧化:物质失去电子。
-还原:物质得到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从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9.需要背诵的化学方程式-钠和水反应:2Na+2H2O→2NaOH+H2-锌和盐酸反应:Zn+2HCl→ZnCl2+H2-石膏水反应:CaSO4+2H2O→CaSO4·2H2O。
九年级化学1-3单元知识点考点精编
九年级化学1-3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注意:电灯通电发光、车胎爆炸是物理变化2、物质的性质:一般描述用“能、会、可以、是、容易”等词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腐蚀性等。
3、各种常见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块状—镊子(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讨论: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防止瓶塞被污染2.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3)量筒:①正确读数: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高读高,低读低)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4)胶头滴管使用:垂直悬空,不平放不倒置(防止胶头被腐蚀)(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要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等(8)取用药品时做到: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1a、红磷要足量(使瓶内氧气消耗完)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集气瓶内液面上升约占瓶内气体体积的1/5d、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就打开弹簧夹三、常见气体的用途: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食品包装内防腐、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四、空气的污染及防治: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各章节知识点
1.第一单元:基本物质结构与性质
-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与结构,如溶解性、化学反应等;-化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化学反应的观察和描述方法。
2.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与能量
-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燃烧和酸碱中性化反应的能量变化;
-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传递的过程。
3.第三单元:金属元素与金属化合物
-金属材料的常见性质和用途;
-金属元素的性质与结构;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化合反应;
-金属离子的还原与氧化反应。
4.第四单元: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与结构;
-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的化合反应;
-非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酸的性质与用途。
5.第五单元:盐与化肥
-盐的性质与应用;
-酸与盐的反应;
-化肥的成分与作用。
6.第六单元:溶液的性质与应用
-溶质与溶剂的概念和性质;
-溶液的浓度计算;
-溶液的酸度和碱度;
-氧化还原反应在溶液中的应用。
7.第七单元:空气与水净化
-空气中的组成和性质;
-空气的净化方法;
-水的净化方法和水的重要性;
-酸雨的成因和对环境的危害。
这是根据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的章节顺序列举的知识点,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概念,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基本概念、性质、反应过程等内容,并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化学各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各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本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又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转化的过程,如化学方程式所示。
第二章:常见物质的组成本章介绍了物质常见的组成形式。
空气是地球大气层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组成。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液态物质,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水的分子式为H2O。
盐酸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由氯化氢和水组成。
第三章: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本章主要介绍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铁是一种金属元素,具有导电、延展和磁性等性质,广泛用于建筑、制造和冶金等领域。
石蜡是一种固体物质,用作蜡烛和防水剂。
草酸是一种有机酸,在实验室中常用于清洗实验仪器。
第四章:常见化学反应本章介绍了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盐和水。
氧化还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涉及到物质的氧化和还原过程。
例如,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通常涉及到电子的转移。
第五章:离子反应与溶液本章主要介绍了离子反应和溶液的性质。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离子反应是指在溶液中,离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解度来计算,溶解度是在特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根据溶质的溶解性,溶液可以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第六章:常见气体的性质和净化本章介绍了常见气体的性质和净化方法。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能够维持呼吸和燃烧。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气体,存在于空气中并参与光合作用。
氯气是一种有毒的黄绿色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
第七章:金属与非金属本章主要介绍了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金属具有导电、延展和可塑性等特性,常用于电线、建筑、制造等领域。
非金属多为脆性物质,如碳、氮和氧等。
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通常会产生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归纳(1至7单元)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N2:78%、O2:21% 、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观察到的现象:产生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4P2O5;结论:O2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知室温便打开弹簧夹。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燃烧的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分析及例题解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考点清单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构成、构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领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亲密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观点及其实质差别,并会判断一些易分辨、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观点,能正确分辨物质的这两种性质。
并能正确分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差别和联系。
二、全面打破知识点 1:什么是化学?1、化学研究的对象(1)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研究自然界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3)创建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2、保护环境,开拓“绿色化学”(1)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友善化学(2)绿色化学的主要特色①充足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纳无毒、无害的原料②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响,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③提升原子的利用率,实现“零排放”④产品有益于环境、社区安全、人体健康例 1. 经过化学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侧重要的作用。
请你分析以下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波及的研究领域是()A. 开发新的能源B. 合成新的物质C. 空间形式和数目关系 D . 防治环境污染分析: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开发新能源应在认识物质性质的基础上,经过变化来实现,故 A 波及了化学学科研究的领域。
物质的合成,也是经过化学变化实现的;环境污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化学工业的发展造成的,而污染的治理也要经过化学方法来解决,所以 B、D 两个选项也都是化学研究的任务。
C 属于数学研究的领域。
答案: C例 2. 在一些科普读物中常有以下语汇,此中跟有关物质的颜色没有必定联系的是()A. 蓝色固体B. 黑色粉末C. 绿色食品D. 白色烟雾分析:蓝色固体、黑色粉末、白色烟雾是我们生活中常常有到的。
绿色食品其实不是指食品是绿色的。
绿色食品特指的是:无污染、有营养、无化学增添剂的食品答案: C知识点 2:物质的变化1、观点: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余物质的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考点与知识点归纳整理(附专项练习及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考点与知识点归纳整理(附专项练习及解析)一、思维导图二、主干知识总结1.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用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应该注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2.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①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但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但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对溶质与溶剂均相同的溶液来说,在相同状况(同温、同压)下,饱和溶液总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即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大。
3.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溶解度是用来表示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某溶剂中溶解性的大小。
溶质的质量分数用来表示溶液组成。
4. (实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1)实验回顾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100mL)、食盐。
实验步骤:①计算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所需要氯化钠质量及水的质量。
②称量(量取)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倒入烧杯中,把水的密度近似地看作1g/cm3,用量筒量取相应体积的水。
③溶解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
④贮存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到试剂柜中。
(2)例题解析: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常按如图操作顺序进行.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可能涉及以下操作:A.称量B.计算C.溶解D.装瓶贴标签.回答下列问题: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100g 5%的氯化钠溶液时,其操作顺序是______(填序号).(2)计算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______g,水______g.(3)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__.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C.调节平衡螺母(4)配制上述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和______,其中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解析】:(1)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贴标签.(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5%=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100g-5g=95g.(3)用托盘天平称量5g固体药品NaCl时,步骤是:调节天平平衡,在右盘上加砝码和拨动游码,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称量过程中他发现指针偏左了,说明NaCl的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NaCl.(4)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其中属于玻璃仪器的是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量筒,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搅拌,加速固体溶解.故答案为:(1)BACD;(2)5;95;(3)B;(4)胶头滴管;搅拌,加速固体溶解.5. 关于溶液稀释或增浓的计算(1)思路:溶液稀释定律(守恒观点)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即m1w1=m2w2。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二章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一、物质的变化1、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 )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2、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伴随现象:( )、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它们的区别是:( )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 ),火焰分为三层( 、 、 )。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 )3、物理性质:( )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4、结论:①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 )②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③蜡烛燃烧后还生成( )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 ),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 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1、实验现象:A 、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 )色浓烟B 、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
2、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3、原理:磷(P ) + 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 5)思考: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2、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 ;B ;C ;D 、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按体积分数)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 )为主,属于混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 )( )(考点三)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考点四)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初三化学第一至第八单元复习_知识点归纳.docx
格式九年级化学一至八单元知识归纳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一、常见仪器的使用要求:知道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以及注意事项如:知道可用于反应的容器、可直接加热的仪器、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等考点链接:常在实验题中要求填仪器名称二、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一斜、二放、三慢竖”粉末放入试管底部、块状放在试管口,粉末一般用钥匙或纸槽,块状用镊子(2)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倾倒“一倒、二向、三紧挨”液体药品的量取“量筒放平,视线与页面凹液面最低处保持相平吸取与滴加药品“不可将滴管深入试管内”(3)给物质加热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②、加热的操作: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的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固体加热,先预热,再对着固体药品的地方加热;液体加热,先预热,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且要与桌面成45°角,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
③、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温馨提示:否者可能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 1)外壁不能有水,(2)容器不要接触灯芯,(3)烧得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或放在实验台上。
考点链接:常在选择题中考操作图或在实验题中考查实验正误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一)概念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物理变化。
例: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小麦加工成面粉等,只是形状改变。
专业资料整理格式水的三态变化、石蜡熔化、食盐溶解在水中,只是形状和状态发生变化。
灯泡、电炉丝通电发光、发热。
以上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
现象:会伴随产生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
例:燃烧、铁生锈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温馨提示:有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发光。
(二)区别与联系区别: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中考生务必掌握!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全部都是重点,考点一定要吃透。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是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三、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02、S02、Ti02中均没有02分子。
6.食品和饮料的标签中标有X(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10.注意区分粒子、离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合集,如:有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02-、F-、Na+或Mg2+等等。
初中化学各章节
面向中考化学各章节考点及课时分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各种实验器材的认识2课时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纯净物混合物辨别、空气成分、各成分性质、2-3课时保护空气、氧气性质、化合反应、氧气制取、分解反应、催化剂性质、氧化反应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分子原子、水的净化、2课时硬水软水、节水方法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原子构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离子、化学2-3课时式、化合价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书写、利用化学2-3课时方程式的计算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各种C单质的性质、CO2制取、CO2和CO性质2-3课时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燃烧三要素、常见灭火器原理、爆炸、石油天1-2课时然气组成、常见燃料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化学反应与能量、清洁燃料、新能源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常见金属的辨别、常见2-3课时合金性质用途、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某些金属的特殊性质、金属的活动顺序、置换反应、矿石主要成分、冶铁原理和计算、铁的锈蚀和防锈、金属资源保护第九单元溶液★★溶液组成、常见溶剂、乳浊液、溶解度、饱3-4课时和溶液、溶解度曲线图的分析、气体溶解度、溶液的质量分数和有关计算、悬浊液第十单元酸和碱★★酸和碱的指示剂检测、常见酸和碱的俗名、4-5课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pH、第十一单元盐化肥★常见盐的俗名、复分解反应、常见化肥名称、3-4课时作用、鉴别、使用方法、物质分类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各营养素的作用、人体1-2课时如何吸收、元素在人体存在的形式、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环境保护实验专题★各种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实验分析2课时。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酸碱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酸碱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贯穿了我们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过程。
而在九年级化学课程中,酸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
下面,我们就来对九年级化学酸碱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部分知识。
第一部分:酸碱的定义酸碱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物质性质,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来确定一个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
在酸碱定义方面,有两种常见的定义方法:1. 布朗酸碱定义:酸是能够给出H+离子(质子)的物质,碱是能够接受H+离子的物质。
2. 判别酸碱的特征:酸常常有酸性气味、味酸、导电性强,而碱则有碱性气味、味苦、有腐蚀性。
第二部分:酸碱的性质及测试方法1. 酸性物质的特征:酸性物质具有发酸气味和味道、导电性良好、可以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2. 碱性物质的特征:碱性物质有碱性气味、有碱性味道、导电性好且有腐蚀性。
3. 酸碱性试纸:酸碱性试纸是酸碱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测试试纸,通过改变试纸的颜色来判定被测物质是酸性、碱性还是中性的。
第三部分:酸碱盐的形成及反应酸碱盐是由酸和碱中和反应得到的物质,可以通过反应方程式表示为:酸 + 碱→ 酸碱盐 + 水。
酸碱盐的形成有以下几种方式:1. 酸和金属的反应:酸和活泼金属反应可以生成相应的金属盐和氢气。
2. 酸和碱的反应:酸和碱反应可以得到相应的盐和水。
3. 酸和碳酸盐的反应:酸和碳酸盐反应可以生成相应的盐、水和二氧化碳。
第四部分:常见酸碱盐的应用1. 酸的应用:酸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医疗中。
例如硫酸可以用于制作化肥和矿产的提取过程中,柠檬酸可以用于食品加工中。
2. 碱的应用:碱广泛应用于玻璃、肥皂、洗衣粉等工业制品的生产中,同时也可用于调节土壤酸碱值。
3. 盐的应用: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也可以用于染料的生产以及农田中的肥料添加。
第五部分: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酸碱中和反应是酸碱反应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也是酸碱实验中常见的实验现象。
酸碱中和反应具有以下一些应用:1. 用于酸碱中毒的急救:对于急性酸中毒或碱中毒的患者,可以通过给患者服用相应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行中和,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和危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考点分析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分,选择题)1、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融化。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木柴燃烧、铁的生锈化学变化的特征:⑴特征:有新物质生成⑵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⑶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例题:1、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包含化学变化的()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死灰复燃D、水滴石穿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融化食物腐烂B、汽油挥发工业上制取氧气C、酒精燃烧铁生锈D、水的电解干冰升华3、下列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的是()A.水结成冰B.氢气燃烧C.干冰升华D.氧气液化2、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例题:1、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选择填空。
汽油燃烧属于__________;汽油能燃烧属于_________;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_____________;水结成冰__________。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不会直接考,但是会和实验题结合)1、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2、化学探究的主要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交流3、两个重要的探究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人体呼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三、走进化学实验室(2分选择题,还会和后面实验题结合)1、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的取用为了避免药品粘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钥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常用倾倒法取用量筒的读法: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如俯视:读数比实际数值偏大如仰视:读书比实际数值偏小例题:某学生量取液体,开始仰视读书为60毫升,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40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A、大于20毫升B、小于20毫升C、等于20毫升D、无法确定2、物质的加热使用酒精灯应注意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2、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3、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4、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给物质加热1、试管外壁应该干燥,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2、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3、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加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4、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5、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洗涤仪器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章节知识点(考点)分析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
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1nm=10-9m)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要求: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考点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CuSO4(白色)+ 5H2O=CuSO4·5H2O(蓝色)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结论: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⑶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1、原理:A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 、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 .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 2的含量高。
B .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 .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C、制定计划;D、进行实验;E、收集证据;F、解释与结论;G、反思与评价;H、表达与交流。
四、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考试要求:1、能记得常用仪器的名称、认识图样、了解用途及使用请注意事项(试管、烧杯、酒精灯、水槽、量筒、托盘天平、锥形瓶、长颈漏斗等)2、能进行药品的取及(包括物质的称量、液体的量取)、连接仪器、给物质加热等考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用加热仪器:酒精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仪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器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1、试管(1)用途:①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②溶解少量固体;③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④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①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②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或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③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④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2、烧杯(1)用途:①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②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
(2)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3、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的用途:①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②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
4、锥形瓶(1)用途: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和洗瓶器;③也可用于滴定中的受滴容器。
(2)注意事项: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5、蒸发皿(1)用途:通常用于溶液的浓缩或蒸干。
(2)注意事项:①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②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③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
6、胶头滴管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注意事项:①先排空再吸液;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③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④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
7、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
注意事项:①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②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操作注意: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8、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
注意事项: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取用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 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②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应器。
注意事项: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10、广口瓶(内壁是磨毛的):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11、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试剂,棕色的细口瓶用于盛装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质,存放碱溶液时试剂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
12、漏斗: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
13、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14、分液漏斗: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15、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
注意事项:①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夹在距管口1/3)(防止杂质落入试管);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16、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注意事项:①铁夹和十字夹缺口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
②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使重心落在底座内。
17、酒精灯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注意事项: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充分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⑥酒精灯的外焰最高,应在外焰部分加热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要防止灯心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受损);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
(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⑧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
(以免灯内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不易点燃);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18、玻璃棒用途: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19、温度计:刚用过的高温温度计不可立即用冷水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