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分期的概念与历史编纂学的实践

合集下载

以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浅析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

以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浅析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

以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浅析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摩尔根是19世纪美国的一位社会学家,他根据考古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原始状态”、“野蛮状态”、“文明状态”三个历史分期的概念。

这一分类法,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行了梳理,也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三个历史分期的特点。

原始状态是指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最初阶段,这时人们处于裸露、食草、采集、打猎的状态,缺乏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等概念;野蛮状态是指人类社会形态的第二个阶段,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农作物、饲养动物,形成了村落和部落,社会开始出现一些基本的分工和统治,但仍未有明确的私有制和阶级;文明状态则是指人类社会形态的最高阶段,这时人类已经发展出了现代化的工业和科技,建立了国家、行政、司法等机构,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私有制和阶级关系成为社会的核心。

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可以发现中华文明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原始状态时期,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中华文明还处于原始社会的阶段,南方的仰韶文化和中原的龙山文化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社会生产相对简单,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渔捞和种植粗糙的作物来维持生活,生活出现分工但还较为简单,还没有出现私有制和阶级。

野蛮状态时期,则是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中华文明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典型代表了商、周、战国、秦、汉和三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华文明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政治体系,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量的依附关系形成了,人们之间的生产力差异逐渐扩大形成一个相对复杂的社会分层结构,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贵族阶级和郡县制,但私有制和阶级关系的形成还不十分明显。

文明状态时期,则是在公元221年以后的历史时期,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成熟,在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唐朝、宋朝和明朝等,私有制和阶级关系进一步形成和明显化,人们之间的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科技发展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创新,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得到广泛认可,文化艺术也开启了一段新的发展时期,诗词歌赋、绘画书法、戏剧曲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西方通史类全球史编纂中的历史分期研究

西方通史类全球史编纂中的历史分期研究

19 9 6,P 7 9—77 P. 4 0.

巴 里 ・ 赞 、 查德 ・ 特 尔 : 界 历 史 中 的 国 际体 系— — 国 际 关 系研 究 的 再 构 建 》, 德 斌 主 译 , 京 : 等 教 育 出 版 布 理 利 世 刘 北 高
社 ,04年 , 3 1页 。 20 第 4
西方 通 史 类全 球 史 编 纂 中 的 历 史 分 期 研 究
董 欣 洁

要 : 史 分 期 是 历 史编 纂 的核 心 问题 之 一 。一 些 西 方 学 者 如 巴 勒 克 拉 夫 、 克 尼 尔、 塔 夫 里 历 麦 斯
阿诺斯 、 斯特恩斯 、 本特利等 , 通史类全球 史编纂 实践 中尝试 以全球 各 文明发展 的 总形势 为依据 来划 在
段。 ③
l ) 赫伯 特 ・ 格 勒 ( eb r Zelr 的 《 e 和 y 齐 H re ig ) 新 t e
全 球史 : 明的传 承 与交流 》 20 文 (00年 出版 ) 对 ,
西方 通史 类全 球史 的历史 分期 问题 进行 考 察和
分析 。笔 者认 为 , 这 些 著 作 对 世 界 历 史 的分 从

S vi o) 《 t rns 的 全球 通史 》 17 a a (90年 和 17 9 1年 出 版 ) 杰弗 里 ・巴勒 克 拉 夫 的 《 晤 士 世界 历 史 , 泰 地 图集 》(98年 出版 ) 皮 特 ・ ・ 特 恩 斯 17 , N 斯 ( ee N.t ms等 人 的《 Pt Se ) r a 全球 文 明史 》(0世 2
考 察西 方 全球 史 研 究 中 的历 史 分期 问题 ,
有 助 于我们 更 加深 入地 理解 西方 全球 史研 究 的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析论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析论

历史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析论文/徐义华古史分期问题研究回顾(一)古代的历史分期认识对历史进行分期很早就出现了。

孔子将历史划分为 大间和小康两个阶段;墨子将历史分为古、今两个阶段;孟子将历史划分为圣人之治和暴君之治两个阶段;韩非子 将历史分为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和当今四个阶 段。

用技术标准划分历史的情况也有出现,如《越绝书》把历史划分为石兵时代、玉兵时代、铜兵时代和铁兵时 代。

也有通过社会属性划分历史的研究,如王夫之即把 中国历史分为禅止、封建、离合、纯杂四个时期;但总体而言,古代对历史分期的专门讨论较少,与屮 国重史的传统不相符合。

历史分期的专门性著作较少,主 要有四个原因:一是中国历史以朝代划分,朝代本身即是 一种天然的分期;二是古代史书编纂采用纪传体和编年体 与朝代结合在一起表述历史过程,不需要进行分期;三是 中国古代史学思想中的重要观念是要恢复古圣王之治,古 代、当今和未来只有程度上的差异,没有性质上的差异,所以历史分期不需要特别关注;四是学者研究历史的目的 是总结历史规律,曾出现过五德终始说、三世说、治乱交 替说等多种发展理论,这些理论本身即是一种历史分期,只是因为学者关注点不同,其分期属性被掩盖了。

(二)清末与民国的古史分期探讨清末民初,新的章节体的通史著作出现,对历史分期 提出要求,许多学者进行了尝试。

例如,梁启超将中国历 史分为上世史、中世史和近世史三个阶段,夏曾佑将中国 历史分为上古世、中古世和近古世三个阶段。

此一阶段治史的目的不只是研究学术,更在于为当 前社会变革提供依据。

这就需要对历史进行全盘考虑,对 历史自何而来、现状如何、往何处去作出判断。

上古、中古、近古、当今等术语无法满足需要,而中国传统史学又 缺乏以社会性质进行历史分期的成果,所以外国史学理论 被引入中国。

外来史学理论与中国党派、学派相结合,掀 起了著名的社会史论战…关于古史分期的讨论,一开始即 带有“经世致用”目的,带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属性。

历史分期

历史分期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世界近代史应该从英国革命开始,这样分期断限会使许多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下限,其理由的要点如下:
世界近代史是人类社会的资本主义阶段,而1917年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地面上,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这样就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人类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以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标志的世界近代史结束了,开始了以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为标志的世界现代史。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页。)
全球史观打破了过去用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历史编纂模式,正如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它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和地区;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探讨的不是世界历史的中心西欧或欧美这一统一体内诸有影响的力量的运动、矛盾斗争和融合,而是探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全球这一统一体内诸有影响的力量的运动、冲突对抗和交汇。”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第47页。]由此看来,全球史观研究的重点在于产生那些历史运动的区域。
第二,19世纪中叶——世界近代史阶段基本到来。其理由是:工业革命在西方主要国家胜利发展,西方大工业生产力具备了向全球传播的能力,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西方机器工业品的倾销,使世界上许多落后国家开始发展自己的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因此除个别地区外,世界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世界近代史阶段已
经基本到来。
有关世界近代史发展主线和历史分期的争论
历史的发展主线和分期是两个密切关联的重要问题——以不同的历史现象作为历史的发展主线,往往会伴随产生不同类型的历史分期法,而这两个问题又涉及到能否科学地认识历史,正确地总结和阐释历史的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各种复杂的历史现象、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因此历来是史家们研究讨论的重点。

古代与近代的表述:中国历史分期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中心

古代与近代的表述:中国历史分期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中心
、 ,
本 文 尝 试 以 清 末 民 国 时 期 中学 历 史
学》 台北 巨 流 图 书 公 司
社 会科 学文献 出 版社
200 4
年版

( 美 ) 杜 赞奇著 王 宪 明等
, ,
教 科 书为 中心 来 考 察 史 家 如 何 运 用 历 史 分 期 来 建
译 :《 民 族 国家拯 救 历 史 : 民 族 主 义 话 语 与 中 国 现 代 史 研 究 》 从

年 代 后 多样 性 的 分 期 方 式 简 化 为 单

的 世 界 化 标 准 并 由此 形 成 中
, ,


国 历 史 公 式 成 为 历 史 书 写 的基 本 样 式

梳 理 清 末 民 国 时 期 教 科 书 中的 历 史 分 期 其 意

义 不 仅 在 于 了解 史 家 如 何 运 用 分 期 策 略 来建 构 中 国 民 族 的 历 史 还 在 于 检 视 我 们 今 天 业
中国教科书的编写经历 了一个从 翻译 、 改编外 国教
广为流行。《 洋史 要》 东洋 历史——主要是 中 东 把
国历史分为 四个时期 : 上古是 从太 古到 秦统 一, 为
“ 汉族充腓时代” 中古从秦 到唐亡 , 汉族全盛时 ; 为“
期” 近古从五代 到明末 , “ ; 为 蒙古族 全盛时期 ” 近 ; 世是从清至今 , 欧人东 渐时期 ” 为“ 。从秦 到五代 的


和 或 中华 民族 形 成 的新 时期 ;在 世 界 化 标 准 中 中 国 历 史 以 明 清 之 际 为 界 分 为 两 大 时


期 清 以前 的 古 代

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中国史研究报告

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中国史研究报告

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与中国史研究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30年代到现在,对中国古中分期问题讨论已经历过近70年的历程,并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

李祖德先生撰写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综述?〔以下简称?综述?,载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XX人民1989年版〕及林甘泉、田人隆、李祖德三位先生合著的?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以下简称?五十年?,XX人民1992年版〕,已对前50年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作了总结性的研究和评介。

特别是?综述?的介绍既全面又简明,它虽不及?五十年?详尽,但可使读者对中国古史分期问题50多年的讨论情况尽收眼底。

?综述?首先阐述了为什么要讨论中国古史分期问题。

理由有二:一,讨论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革命实践的需要。

要革命就必须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的国情,而中国社会的现状是从过去的历史开展来的。

“认清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郭沫假设:?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

二,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相信历史是有开展规律的,研究中国古代史就应阐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社会形态的演变情况,因此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其次,?综述?阐述了50多年来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概况。

这是本文的重点。

它着重介绍了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三个阶段或时期。

即以30年代为第一阶段,讨论的焦点是围绕中国社会史论战,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历史的问题。

这时的进步史学家郭沫假设、吕振羽、何干之、王渔村〔王亚南〕、翦伯赞、邓云特〔邓拓〕等纷纷发表论著,论证中国历史曾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不同开展阶段。

国民党右派陶希圣、梅思平等,托派李季、王昌宜、胡秋原等也发表论著,提出“永恒封建论〞、“商业资本主义社会〞等论点,否认奴隶社会历史阶段的存在,其目的是为了否认中国历史开展的规律性,歪曲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性质,从而反对无产阶级领导的新XX主义革命。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析论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析论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析论
中国古史分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是按照历史发展的
规律,将历史分为不同的时期,以便更好地研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国古史分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的历史学家魏源曾提出将
中国古代历史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七个时期,这一分期法被称为“魏源
分期”,它是中国古史分期的基础。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中国古史分期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在汉代,
魏源分期将历史分为七个时期,但是在宋代,历史学家赵普提出将历
史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十个时期,这一分期法被
称为“赵普分期”,它是中国古史分期的重要发展。

此外,近代历史学家也对中国古史分期进行了改进。

比如,20世纪50
年代,历史学家陈寅恪提出将历史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十二个时期,这一分期法被称为“陈寅恪分期”,它
是中国古史分期的重要发展。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国古史分期的发展历经汉代的魏源分期、宋代的
赵普分期、近代的陈寅恪分期,不断完善,不断深入,不断推进,为
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史分期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也
为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比如,魏源分期将历史分为七个时
期,这七个时期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可以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重要的参考。

总之,中国古史分期的发展,为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和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古代历史学与编年史编纂与记载历史的方法

古代历史学与编年史编纂与记载历史的方法

古代历史学与编年史编纂与记载历史的方法一、简介古代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指研究古代历史事件、人物与社会发展的学科。

古代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编年史的编纂与历史文献的记载。

本文将探讨古代历史学的发展与编年史编纂与历史记载的方法。

二、古代历史学的发展古代历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一些国家开始重视对历史事件的记录与研究,并编纂了大量的年代文件。

比如《春秋》、《战国策》等,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后来,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古代历史学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

三、编年史编纂的方法编年史是一种按照年代顺序编排历史事件的文献形式。

在古代历史学中,编年史的编纂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整理与归纳,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素材。

1. 考证法编年史的编纂需要对各种史书、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广泛的考证。

这包括对史书的真伪性、作者的身份与立场、史书中记载的事件的可信度等方面的考证。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合理鉴别,可以筛选出可信的历史资料,从而保证编年史的可靠性。

2. 严谨的校勘编年史编纂的工作需要进行严谨的校勘。

这包括对历史文献的校勘,以及对年代与事件的准确推断。

通过比对多个历史文献的记载,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考证,可以修正或确立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与顺序,保证编年史的准确性。

3. 史料整理与梳理在编年史编纂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历史史料进行整理与梳理。

这包括对各种不同来源的历史史料进行归类与分类,将相关的事件与人物进行关联,以便于后续的整体研究与分析。

四、历史记载的方法除了编年史编纂,历史学中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历史记载。

历史记载是通过文字来记录与传承历史事件与知识的方法。

1. 官方文献在古代,官方文献是重要的历史记载方式。

朝廷或国家机构会有专门的官方纪录部门,负责编纂官方文献以记录重要事件与政治决策。

官方文献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但也需要对其真实性进行审慎的评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理论与编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理论与编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理论与编纂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史学理论与编纂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学者对于史学的研究与编纂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理论与编纂为主题,深入探讨史学家们的观点和作品,以及他们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主张“读史以原始为本”。

他们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研究古代历史,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规律。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史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研究史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刘贵将“读史以原始为本”作为自己的研究原则,并在他的著述中详细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化过程。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提出了“论史以本末”这一理论观点。

他们认为,研究历史时应该关注历史事件的起始和结束,以及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一观点在编纂史书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朝梁代的历史学家范晔,他的《后汉书》和《三国志》,以及他的注释和批评文章,深受后世史学家的推崇。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还注重考证史实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他们认为,历史资料应该经过严格的筛选和验证,以确保史书的真实性。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如实地考察、文字研究、田野调查等。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编纂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一时期编纂的史书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晋书》和《南史》。

《晋书》是晋代的编年体史书,收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类历史资料,详细记载了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

《南史》则是南朝宋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南朝刘宋、南齐、梁、陈四个时期的历史。

这两部史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后世研究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了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理论与编纂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重要时期。

论中国历史分期研究的两次转型

论中国历史分期研究的两次转型

论中国历史分期研究的两次转型一、简述中国历史分期研究作为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多次转型与变革,其中两次转型尤为关键。

第一次转型发生在近代,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中国传统史学观念受到冲击,中国历史分期研究开始融入现代科学方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第二次转型则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学术环境的日益开放和多元化,中国历史分期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国际史学研究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实现了更为深入的突破与创新。

在第一次转型中,中国历史分期研究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循环论和复古论束缚,开始尝试运用进化论、阶段论等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吸收西方史学思想的也注重结合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分期观点。

这些观点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分期研究的内涵,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转型则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国际化的视野。

学者们开始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使得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历史分期研究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吸收借鉴了国际史学研究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两次转型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分期研究的深入发展,也反映了中国史学研究在近代以来的变革与进步。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学术环境的不断优化,中国历史分期研究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 简述中国历史分期研究的重要性中国历史分期研究,作为历史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不仅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过去,更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当前社会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分期,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揭示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规律及其演变过程,从而为我们理解历史、把握现实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中国历史分期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发展脉络复杂而丰富。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划分和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各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等方面的情况,进而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精髓。

学会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

学会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

学会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是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阅读历史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有效地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

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并提供一些方法和技巧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的时间背景。

一、理解历史时期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时间上有明确的起止点和独特的特征,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演进。

正确理解历史时期的概念是我们区分不同历史阶段的基础。

二、研究历史文献和资料历史文献和资料是认识历史时期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资料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人物、思想等重要信息,进而帮助我们进行时期的划分。

三、借助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事件和人物是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通过深入学习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划分不同的历史时期。

例如,唐朝盛世和五胡乱华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的两个重要时期。

四、考虑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会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是区分时期的重要依据。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变化的研究和比较,来帮助我们辨别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

五、学习历史地理知识地理环境对于历史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历史地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

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标志着欧洲历史的两个重要时期。

六、重视历史的因果关系历史的发展往往具有因果关系,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会对后续时期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历史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脉络和次序。

例如,罗马帝国的衰落导致了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的兴起。

七、结合框架和细节在区分不同历史时期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历史的大框架,也要注重细节的分析。

大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历史的总体脉络和主要特征,而细节则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具体信息和细致的观察。

八、不断扩充和深化历史知识为了更好地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不断扩充和深化自己的历史知识。

以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浅析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

以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浅析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

以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浅析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是历史学上的一种分期方法,是在19世纪中期由美国人刘易斯·亨利·摩尔根提出的。

他根据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家庭形态的变化,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共产主义、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四个阶段。

这一分期方法在历史学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也为我们解读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和辉煌的文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下,我们可以将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分为不同的阶段,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发展过程和特点。

第一阶段:原始共产主义根据摩尔根的分期法,原始共产主义是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新石器时代就是原始共产主义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类生活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方式主要是狩猎、采集和初步的农业。

人们居住在洞穴或简单的棚屋中,没有私有制,生产资料和产品都是公有的,社会中不存在阶级和压迫。

在中华文明的演进中,原始共产主义时期为文明的萌芽阶段,人们开始农耕生活,社会形态渐渐从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过渡。

第二阶段:奴隶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深,中华文明的奴隶制社会逐渐形成。

在这一阶段,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农业生产大幅提升,人口逐渐增多,形成了早期的国家。

奴隶制社会中有奴隶和奴隶主两个基本社会阶级,奴隶成为私有制生产的工具,奴隶主则过着奢华的生活。

中华文明的夏商周时期就是奴隶制社会的代表。

夏代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周代规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在奴隶制社会中,中华文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阶级矛盾和剧烈的阶级斗争。

第三阶段:封建制在封建制度的阶段,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私有制成为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得到巩固。

中华文明的封建社会主要是指秦汉时期及其后的封建王朝时期。

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

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

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更新。

历史的分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在不同的历史分期视阈下,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和现实意义也将随之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历史分期的视角出发,探讨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分期的视角历史分期是指根据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把历史发展划分为不同的时期。

历史分期的划分是历史学上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有助于我们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历史演变的规律。

不同的历史分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侧重点,因此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和现实意义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下,历史的分期主要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为标志,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阶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按照一定规律发展的,不同的社会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因此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和现实意义也将以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变迁为核心内容。

另一种历史分期的视角是以政治、文化、思想和时代精神等为标志来划分历史时期。

这种划分方式更加注重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的变化,认为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

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和现实意义也会强调文化认同和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塑造。

在当今世界,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全球化、信息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加快速度让我们深刻体验到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演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不同的历史分期视阈下,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也会有所不同。

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期视阈来看,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主要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为主要内容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已经透射出一系列深刻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的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

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

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中国历史上,不同的分期视角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认知方式和理解角度。

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历史分期视阈,对新时代历史方位进行理论阐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创新的角度划分历史分期历史的循环与发展规律在于一定历史时期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不同的历史分期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切入阐述。

首先,政治经济方面划分历史分期的思路是传统的观点。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常常根据朝代、王朝来进行历史的划分。

此外,还有以政治经济转型、制度变迁等为划分依据的观点,如汉唐、明清等历史阶段。

不过,这种历史分期形式虽然便于人们对历史进行概括与认知,但在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开始出现不足。

其次,以文化、思想为主线,划分出不同的历史分期,更能体现出历史变化的本质。

例如,我国古代文化的分期可以有三个:大一统、分裂、复合。

大一统主要是指上古时期,文化思想单一;分裂时期是指战国时期到西汉,多元文化;复合时期是指东汉到唐代,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交激。

可以发现,从文化思想划分的历史阶段含义更深远,更有助于追溯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意义。

再次,科技创新角度可以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火药时代、机器时代、信息时代等不同的历史分期。

这些时代的出现代表了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推动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

在当前信息时代下,技术变革影响了各个行业发展,如文化娱乐、金融科技、教育和医疗等方面,这种历史分期形式更能体现时代特征和体系。

1、理论阐释新时代历史方位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出现的新变化。

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创新的角度,我们可以对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进行理论阐释:政治经济方面:从“两个一百年”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到新发展阶段的构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时期向高质量发展时期迈进。

社会文化方面:面对新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趋势、文化认知、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历史时期划分理解

历史时期划分理解

历史时期划分理解历史时期划分是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全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性问题。

时期划分的不同,会导致我们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进程的不同解读。

在各国历史学研究中,人们对于历史的时期划分总是以该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进程作为参照点。

本文将从“时期划分的概念”、“不同种类的时期划分”、“时期划分对历史认识的影响”三个方面来阐述历史时期划分的基本问题。

一、时期划分的概念时期划分是历史学中对历史进程进行时间界定的一种方法,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时间先后顺序的划分。

时期划分具有渐变性和界限性的特点。

渐变性是指历史进程中的每个时期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特点或者特征,但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一段时间内渐进地形成的;界限性是指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之间有着相对明确的划分线,即便有交错、重叠等现象,但明确的时间界限是不可避免的。

二、不同种类的时期划分1.政治性时期划分以国家政权的更迭为参照物,将历史划分为不同政权的统治时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时期划分方法。

如中国历史一般被划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统一帝国、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其中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特征。

2.经济性时期划分以经济制度的变革为参照物,分析并划分历史的不同时期,这种时期划分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被广泛使用。

如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时期等。

3.文化性时期划分以文化范畴的转变为参照物来划分历史时期。

文化划分是其他划分方法的补充,通过文化制度的转变来说明历史中不同时期文化思想、艺术、文学等的发展变化。

三、时期划分对历史认识的影响1.有助于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演变规律历史的时期划分有助于我们发现历史发展规律,更好地把握历史事实发生的原因和演变过程。

当我们把历史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周期来研究时,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时期,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演变规律。

2.时期划分在阐述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历史进程需要有时间、过程和事件三个元素相统一才能形成。

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

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

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摘要】本文围绕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展开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的讨论。

在概述了研究的背景,引出了研究的重要性。

在首先阐述了新时代的内涵,接着对新时代历史方位进行了深入解读,探讨了其理论阐释和现实意义。

随后分析了思辨历史分期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在总结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探讨了历史分期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历史分期、新时代、历史方位、理论阐释、现实意义、思辨、社会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概述在历史研究中,历史分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人们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内在逻辑。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特别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历史的分期和定位更加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也日益受到关注。

新时代的特点和内涵,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找寻其中的规律和启示。

在历史分期视阈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新时代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和作用,理解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将就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和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探讨,探讨新时代的内涵、历史方位的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为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指引。

1.2 研究背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历史研究在不断深入和扩展,历史分期成为其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历史分期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逻辑,将历史时期进行分类和界定,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在历史研究中,历史分期不仅有助于我们理清历史事实和事件的关联性,还能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历史认识和思考。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历史分期的概念与历史编纂学的实践

历史分期的概念与历史编纂学的实践

2001年10月第4期史学集刊CollectedPapersofHistoryStudiest史学理论研究・oet..2001No.4历史分期的概念与历史编纂学的实践赵轶峰(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吉林长春130024)摘要:历史编纂学中对历史的分期有自然的或技术性的分期与理论性的分期两种。

中国和西方传统时代的历史学家都不注重运用历史的理论分期来泊摹历史.对理论化的历史分期的热情是启鼙时代以来社会、自然和历史观念变化所激发起来的,对于中国历史学家说来是外来的。

凡理论化的历史分期,其理论的根据都远远超出历史学之外,所以对于历史编纂学来说是无法从理论角度削断的,而只船从其对历史编纂学的实际产生怎样的作用来判断。

任何理论模式都具有主观性。

所以理论性的历史分期对于历史缩纂学说来是假说、工具和方法。

关键词:历史编纂学;历史分期;假说,理论中围分类号:K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59—8095(2001)04—0001—06现代的历史著作编纂者常常遇到对历史做出分期的问题。

依据讨论的对象和角度的性质,这种分期可能覆盖世界范围内人类历史的过去和现在,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还包括未来,也可能是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一个有限的历史时段或者一个主题过程再加以具体的分割。

这里要讨论的主要是比较宏观的,对于长时段历史的阶段划分。

这种划分倾向于以具有哲学意义的对于历史的理解为基础,也就是说,是一种理论性质的分期。

在历史编纂的实践中还有对于具体的历史过程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做的分期。

后者是比较直接地基于被描述的历史主题过程的自然阶段特征的,四而是技术性的。

这类分期的最简单的例子是中国古代史中常用的年号分期,如顺治时期、靡熙时期等。

理论性的历史分期观念是随着历史哲学在近代的兴起而发达起来的,技术性的历史分期则是由来已久的。

一、历史编纂学中的历史分期意识的发展在思考历史分期的意义的时候,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远不像现代的历史学家那样重视对于历史的分期。

西方通史类全球史编纂中的历史分期研究_董欣洁

西方通史类全球史编纂中的历史分期研究_董欣洁

西方通史类全球史编纂中的历史分期研究董欣洁 摘 要:历史分期是历史编纂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些西方学者如巴勒克拉夫、麦克尼尔、斯塔夫里阿诺斯、斯特恩斯、本特利等,在通史类全球史编纂实践中尝试以全球各文明发展的总形势为依据来划分历史阶段。

从他们对世界历史的分期可以看出,20世纪中期以来,与西方传统世界史研究相比,上述学者对人类历史整体及阶段发展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科学,对世界史编纂中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传统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仍未能完全摆脱其束缚。

目前,西方通史类全球史研究对各文明社会内部发展的考察特别是发展动力的研究暴露出明显的不足,这已经成为西方通史类全球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世界史;通史;全球史;历史分期;历史编纂学;欧洲中心论;全球史观中图分类号:K062;K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10)06-0103-08作者简介:董欣洁,吉林公主岭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北京100006)。

历史分期是历史编纂的核心问题之一,人们对历史分期问题的关注因为对世界历史的兴趣而日益增长。

①在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过程中,“历史分期是为古往今来的历史进程,确定什么构成主要延续和什么构成主要变化定义标准”。

②从20世纪中期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G e o f f r e y B a r r a c l o u g h)首倡全球史观以来,西方通史类全球史著作对历史分期这一问题均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

西方传统世界史著作把欧洲历史看作人类文明发展的经典阶段,并以欧洲历史为范型来划分世界历史的发展阶段,一些新的全球史著作则尝试以全球各文明发展的总形势为依据来划分历史阶段。

③考察西方全球史研究中的历史分期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西方全球史研究的特点,深化对其研究框架的整体认识,进而更加深刻地把握世界历史的内在发展脉络。

本文选取威廉·麦克尼尔(W i l l i a mH.M c N e i l l)的《西方的兴起》(1963年出版)、《世界史》(1967年出版),L.S.斯塔夫里阿诺斯(L e f t e nS t a v r o s S t a v r i a n o s)的《全球通史》(1970年和1971年出版),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1978年出版),皮特·N·斯特恩斯(P e t e r N.S t e a r n s)等人的《全球文明史》(20世纪90年代出版),杰里·本特利(J e r r y H.B e n t-l e y)和赫伯特·齐格勒(H e r b e r t Z i e g l e r)的《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2000年出版),对西方通史类全球史的历史分期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

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分期研究述评

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分期研究述评

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分期研究述评研究与撰述史学史,分期问题无法回避。

近五十年来(1950——2000年),有关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成果甚丰,分歧很大。

综览各家观点,评判得失利弊,对推进21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一、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研究的两次高潮五十年来,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曾经有过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前期,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1961年,教育部召开文科教材会议,史学史被列入教材计划。

以此为契机,史学史学科的建设引起史学界关注。

北京、上海、广州、济南、武汉、西安等地高校、史学会及研究机构先后召开了多次学术座谈会,就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内容,研究的目的、意义等问题进行研讨,其中关于中国史学史的分期,是讨论的热点之一。

老一代史学家白寿彝、齐思和、刘节、贺昌群、陈千钧、方壮猷、王毓铨、尹达、孙毓棠、何兹全、郑天挺、郑鹤声、胡厚宣、侯外庐、柴德赓、韩儒林、周谷城、耿淡如、周予同、吴泽、余兆梓、李平心、田汝康、郭圣铭等都发表了对中国史学史基本问题的看法,对中国史学史的阶段性分期以及分期的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当时的讨论有不少分歧,但多数人已注意到中国史学史的分期要反映出史学史自身的发展过程,既不能与中国历史的分期相差太远,又不能将对历史的分期照搬到史学史的分期中,“大家同意基本上跟整个中国社会阶段的发展相照应,但社会变化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一般总要晚些”(《关于史学史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

白寿彝、齐思和、刘节、贺昌群、陈千钧等人还进行了具体划分,试图将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引入深入。

可惜不久“文革”爆发,这次有关史学史的讨论被迫中断,分期问题也就被搁置起来,再也没人提起。

20世纪80年代,随着历史学科的再度兴盛,史学史研究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著作先后问世,60年代没有解决的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再一次被提出讨论。

中国古代史分期之认识

中国古代史分期之认识

• 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古史分期讨论
• 关于社会性质不同学说的讨论——“三论五说” (1)西周封建论 代表人物:范文澜,剪伯赞、吕振羽、徐中舒等史家,主张封 建社会始于西周。
(2)战国封建论 代表人物:郭沫若( 郭沫若在1952年写《奴隶制时代》发 表后, 改主战国封建说) 、吴大琨、白寿彝、林甘泉等,主 张奴隶制的下限划在春秋战国之交,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 会(前475年) 。
三、中国古代史分期之认识
• 1. 传统的观点都把夏朝看作中国国家的起点和文明的开端 • 2、春秋战国是一个新旧体制过渡的时期 • 3、夏商周三代和秦汉至清属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张明富《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分期问题的思考》,西南师范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 参考文献
林甘出版社,1982年 版
(3)魏晋封建论 代表人物:尚钺、王仲荦、何兹全、日知( 林志纯)等。他 们主张汉武帝以后封建的生产关系逐渐萌芽和成长,自魏晋 始,中国才进入封建社会。
(4)秦统一封建说 代表人物:金景芳、黄子通、夏甄陶。主张秦统一中国是奴
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界线,自秦始皇并吞六国完成统一 的时候,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莫金山《“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的当今思考》,《广西社会科学》 1994年第1期
朱绍侯《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与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1998年第 6期
张广志《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七十年(上)》,《文史知识》2005年第10 期
张广志《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七十年(下)》,《文史知识》2005年第12 期
叶文宪《关于重构中国古代史体系的思考》,《史学月刊》2000年02期
反对:梅思平、李季、陈邦国,以及早年的周谷城、陈独
秀、陈伯达等。这派学者认为,“奴隶制度固然要有奴隶 的存在。但有奴隶的存在,不限定就形成奴隶制度(社会)” 。他们指摘郭沫若“根据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在情形, 而是一种先人的成见,即“马克思的公式”,“不管实际 情形怎样,总要用‘削足适履’的办法.把它套在马氏的 公式里面”(李季《对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贡献与批判》 ,《读史杂志》1932年2、3期合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10月第4期史学集刊CollectedPapersofHistoryStudiest史学理论研究・oet..2001No.4历史分期的概念与历史编纂学的实践赵轶峰(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吉林长春130024)摘要:历史编纂学中对历史的分期有自然的或技术性的分期与理论性的分期两种。

中国和西方传统时代的历史学家都不注重运用历史的理论分期来泊摹历史.对理论化的历史分期的热情是启鼙时代以来社会、自然和历史观念变化所激发起来的,对于中国历史学家说来是外来的。

凡理论化的历史分期,其理论的根据都远远超出历史学之外,所以对于历史编纂学来说是无法从理论角度削断的,而只船从其对历史编纂学的实际产生怎样的作用来判断。

任何理论模式都具有主观性。

所以理论性的历史分期对于历史缩纂学说来是假说、工具和方法。

关键词:历史编纂学;历史分期;假说,理论中围分类号:K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59—8095(2001)04—0001—06现代的历史著作编纂者常常遇到对历史做出分期的问题。

依据讨论的对象和角度的性质,这种分期可能覆盖世界范围内人类历史的过去和现在,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还包括未来,也可能是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一个有限的历史时段或者一个主题过程再加以具体的分割。

这里要讨论的主要是比较宏观的,对于长时段历史的阶段划分。

这种划分倾向于以具有哲学意义的对于历史的理解为基础,也就是说,是一种理论性质的分期。

在历史编纂的实践中还有对于具体的历史过程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做的分期。

后者是比较直接地基于被描述的历史主题过程的自然阶段特征的,四而是技术性的。

这类分期的最简单的例子是中国古代史中常用的年号分期,如顺治时期、靡熙时期等。

理论性的历史分期观念是随着历史哲学在近代的兴起而发达起来的,技术性的历史分期则是由来已久的。

一、历史编纂学中的历史分期意识的发展在思考历史分期的意义的时候,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远不像现代的历史学家那样重视对于历史的分期。

上古时代“记言”“记行”的工作只是耳闻目击者的记录,是完全跟从历史事件发生的自然次序来记录的,还没有“编纂”的参与,只有事件收稿日期:2001—07—30作者简介;赵轶峰(1953一),男,内蒙古通辽人t历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及史学史研究。

的自然的单元而无宏观的分期。

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和后来的《资治通鉴》等,按照自然的时间次序和政治的纪年次序来排比历史的内容,也没有清楚的历史分期的意识。

纪传体史书把历史的内容加以分类,在各类的叙述中也依照历史的自然时间顺序来组织文字,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插人一些并不影响叙述的自然时间顺序之总体面貌的回溯。

纪事本朱体史书在外部看是以事件为单元的,在内部看则也是以自然时间顺序叙述的。

这三大体例的史书都适台覆盖长时段的历史过程。

尤其是编年体和纪传体,都适台用来编纂通史,但是在中国史学史上采用这些体例来编写的通史却都没有强调对所覆盖的历史做自然的和政治纪年之外的分期。

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并非全无历史分期的意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尤其表达了许多把历史分为不同时期的言论。

比如韩非于有“上古、中古、近古”说,《礼记》中有“大同、小康”说,王夫之有中国历史“凡三变”之说等等。

叫旦是这些说法对于历史学家历史编纂的实际并没有发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史学尽管有许多缺陷,但是毕竟在历史编纂学上取得了独到的成就,这可以两司马的著作为证。

现代历史编纂学在中国虽然成果累累,却似乎还没有推出像两司马那样不朽的作品。

西方古典时代的历史著作也没有受到历史分期观念的重要影响。

希罗多德的《历史》分九卷,大体依照时问的次序来叙述历史上反映“人类的功业”的事件,后来流传下来的版本中每卷各以一个缪司女神的名字为题。

这种处理方式,表明希罗多德或者是对这部著作进行了编订的亚历山大里亚的学者们还不关注历史的理论分期。

塔西佗的《编年史》和所有的编年体史书一样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历史,其关注的线索是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的过渡,也投有对历史做基于某种理论的分期。

中世纪时代的西方历史编纂学受到普遍的宗教意识的影响。

历史是“上帝的剧本”而不是人的英雄主义或者创造精神的产物,是从黑暗到光明的过程,这就导致了关于历史的普遍联系的和历史作为一个总过程的观念。

于是历史就依照神启的实践而表现为不同的时期,但是这种分期既然是神的实践,就不需要历史学家的探讨,所以对于历史编纂学说来,分期是一个外在的壳而不是自己研究的内容。

历史学家在历史编纂学中注重历史分期的观念显然是近代发展起来的。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编纂学是传统中国史学与近、现代西方史学结合的结果,无论在实践的层面成就如何,在哲学层面却很少独到的创造。

所以中国历史学家的历史分期理论和观念是受近代以来西方历史哲学的影响而来。

按柯林伍德的说法,这种观念比较明确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维科的《新科学》。

维科的方法论规则巾包括把历史的某些时期看作具有共同的性质,因此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根据一个时期论证另一个时期,而建些相似的时期倾向于以同样的次序重复出现。

但是维科并不把这种现象看作单纯的循环而是看作一种螺旋,所以历史的周期性的规律并不容许人们预示未来。

启蒙时代的哲学家把自已的时代以前的宗教统治的时代看作黑暗的、注定要被理性所取代的时代,而理性的彰明将导致千年橱王国,因而他们实际上对历史做了分期,他们主要只是对近代的历史感兴趣就是因为他们把历史的其它时期看作无价值的。

体谟的《英国史》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浪漫主义史学的领袖卢梭表达了更清晰的历史分期的观念。

他从一个浪漫的人文主义者的立场出发,认为历史学家应该抱着同情的心态看待人类所有的过去并致力于在其中发现价值。

这样,理性为特征的近代就被看为以前那个时代的结果。

“于是历史学家就开始把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认为是从野蛮状态开始而以一个完全理性的和文明的社会告终的一场单一的发展过程”。

n3(PLOD受到卢梭影响的康德和赫德尔师生两人都从人类。

盎虬‘韩非子・五蠹'.‘礼记・扎运’,《读通鉴论・叙沦’・2・史作为自然史的一部分的不同的角度表丛了类似的历史进化发展观念。

康德的另一个学生费希特依据康德的把每个历史时代看作某个观念或者概念的体现的思想,把历史描述成理性的自由的发展过程:从为所欲为的自由到公民的自由,再到理性的自由或者艺术的自由。

这种历史进化论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出现得更早。

①所以历史进化论并不是生物进化论的产儿,而是它的配偶。

两者后来结合在一起而推动了普遍进化论的展开。

所有的“进化”的过程都要配合对该过程的因果关系和阶段性的描述。

在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史学的时代,历史分期的观念已经相当明确地建立了起来。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个时代的西方思想家的历皿进化和发展的核心概念是“理性”,这个词汇虽然听去是哲学的即普遍的,但内容却是西方的。

其它地方没有被他们所理解的“理性”,所以可能有文岍却没有历史。

历史的发展和进化既然是欧洲文明的运动,于是历史的分期也只是相对于西方的历史而言。

这样,关于历史进化的观念是和关于东方历史“停滞”的或者无历史的观念~起形成的。

@启蒙主义时代建立起来的历史分期观念在后来的西方历史哲学中被继承下来,到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而完成丁完整的体系表述。

这整个过程本身处处体现着对人类的历史做出整体的哲学化解释的热情,但是西方的历史哲学家实际做到的却只是对西方的和与西方发生持续性的直接关联的历史内容做出这种解释。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思想继承了自启蒙时代以来关于历史进化和分期的观念,不同的是他不把历史看作“理性”或者“绝对精神”的自我表现过程,而看作基本经济事实自身的逻辑运动。

它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础仍然是以西方为中心的。

西方关于历史分期观念发展的另一个线索是自然科学的胤念向历史哲学的渗透。

“到1880年,科学享有无限的威望……各个领域的学者,包括历史学家,都感受到一种推动,要去模仿科学的如此成功的努力,并且把科学的观点、方法从对自然的探究移植到对人文现象的探究。

历史学家不久就发现,历史编纂学不能简单地通过一些移植、采用而成为与自然科学一样的东西。

他们不仅要接受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要接受科学关于世界的基本看法。

模仿严格的科学经验主义要求一个很高的代价,就是放弃把个人唯一性和个人特质看作最高准则的方式而把个人放到一般地位去,并进而将个人看作可以判断属性的现象和力量。

历史学家不得不放弃非决定论而采取决定论。

”[23科学主义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在孔德(AugusteComte)和贝克(HenryBuckle)等人的著述中得到突出的表述。

孔德致力于把历史变成“社会科学”,他运用自然科学的逻辑和观念把历史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并用这种次序来重新定义历史过程。

近代启蒙主义和科学革命推动的对历史的哲学解释和科学主义这两个潮流是变{亡在一起的。

其核心是关于历史的进化的或者发展的观念和关于历史规律性的观念,历史分期的观念只是前者的逻辑的结果。

在古代和中世纪,历史学的目的是有限的、朴素的和人文的。

其中包括追忆往事、记述功业、道德评价、得失教训和因果探寻等。

近代人类的视野和雄心都扩大到了要解释一切的程度,历史学的目的也就扩大到要把历史上的一切容纳到某种统一的逻辑、模式或者体系中去。

于是历史编纂学就沿着哲学和科学这两条绳索向普遍理论化的境界攀登。

历史编纂学的另一个潮流即由兰克学派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也是受科学主义影响的,但是他们并没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那种巨大的哲学热情,历史分期对于他们说来并不重要。

o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到1859年A‘出版。

@到PaulCohen(柯保安)写作他的DiscoveringHistoryinChina:AmericanHistorical∞tlting洲theRecentCltln£scP删(‘在中国发现历史:美国人对巾同晚蚯历史的叙述')的时候.西方历史学寨还在为中国有没有历史而困惑.墩书足在1984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已经有两种中文译本.・3・中国传统历史学的大改造是自19世纪末严复、粱启超、章太炎等人介绍斯宾塞、赫胥黎和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开始的,稍后则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介绍。

这些西方理论为中国追求对自己的历史传统做出重新定向提供了信心、模式和方法论。

历史学不再限于是关于过去的故事和教训的学问,而且成了关于中国的将来的学问。

对于历史的进化和发展的观念迅速地得到确立,但是在进化和发展的模式论方面则形成许多不同的派别。

20世纪前期出现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和古史分期问题的大讨论更使历史的分期问题成为延续了一个世纪的难题。

有趣的是,人们并没有追问历史分期本身的意义。

二、“历史分期”的含意在本文开始的时候我们提到在历史编纂学中有两种意义不同的分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