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认识的发展历程
揭示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揭示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酸碱理论是化学科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物质在溶液中的性质与行为。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一、酸碱理论的起源酸碱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酸和碱的概念。
他认为酸是一种“酸性土壤”产生的物质,而碱则是一种“碱性土壤”产生的物质。
这种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二、酸碱理论的发展酸碱理论的真正发展始于17世纪。
瑞典化学家贝克曼提出了酸碱中的氢离子(H+)概念。
他认为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的物质,而碱则是能够接受氢离子的物质。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酸碱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着化学实验技术的进步,19世纪末,丹麦化学家奥斯特瓦德提出了酸碱中的氢氧根离子(OH-)概念。
他认为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的物质,而碱则是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这一理论被称为奥斯特瓦德酸碱理论。
20世纪初,美国化学家布朗和洛瑟福德提出了电子理论。
他们认为酸是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而碱则是能够提供电子对的物质。
这一理论被称为布朗-洛瑟福德酸碱理论。
三、酸碱理论的应用酸碱理论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酸碱理论在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农民们根据土壤的酸碱性来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酸碱理论在环境保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酸雨是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它对植物、水体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通过酸碱理论,我们可以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酸雨的产生。
此外,酸碱理论在工业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许多化学反应都需要在特定的酸碱条件下进行,以保证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纯度。
例如,酸碱中和反应常常被用于调节溶液的酸碱性,以便于后续的工艺操作。
总结起来,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从古希腊时期的概念到现代的电子理论,酸碱理论不仅揭示了物质在溶液中的性质与行为,还为农业、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人类对酸的认识史
人类对酸的认识史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既可以用来食用,也可以用于工业生产。
那么,人类是如何对酸有所认识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人类对酸的认识史。
古代,人们并没有对酸有深入的认识。
但是,他们却发现了一些酸的特性。
比如,柠檬汁、醋等酸性物质能够腐蚀金属,而且有酸味。
这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
直到公元前3世纪,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酸是由于物质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精油而产生的。
这种精油在物质中被释放出来,形成了酸性。
这个观点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直到公元前1世纪,另一位希腊哲学家阿拉伯人提出了酸是由于物质中含有一种名为"酸液"的物质而产生的观点。
这种观点对酸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推进,但是依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同。
直到17世纪,瑞典化学家贝尔塔纳·斯特鲁韦发现了酸性溶液导电的现象,这一发现为酸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斯特鲁韦通过实验发现,酸性溶液中所含的物质能够导电,这表明酸中含有离子。
他将这种现象归因于酸中的氢离子,因此提出了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的物质的观点。
这一观点被称为"斯特鲁韦酸",成为了酸的定义之一。
19世纪,瑞典化学家斯万特·约翰·阿尔瓦塔发现了许多酸的共同特点,他总结出了酸的一般特性: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酸能够腐蚀金属,酸能够改变某些天然指示剂的颜色等。
这一发现进一步完善了对酸的认识。
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酸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化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酸是一类能够释放出氢离子的化合物,而且能够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的强弱可以通过酸的离解度来衡量,酸的离解度越高,酸就越强。
在化学理论的发展中,人们还提出了酸碱中和的概念。
酸碱中和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这一概念对于酸碱的研究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起来,人类对酸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古代对酸的现象观察,到近代对酸的性质研究,人们对酸的认识不断深化。
酸碱概念的历史与发展小论文
酸碱概念的历史与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不同角度对于酸碱的定义1.从性质的角度定义酸碱说到酸碱理论,就不得不谈谈最初人们根据物质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性质来区分酸和碱。
世纪后期,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根据实验中所得到的酸、碱的性质第一次为酸、碱下了明确的定义:凡是有酸味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与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的特性,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叫作酸;凡水溶液有苦涩味、滑腻感,与酸接触后失去原有的特性,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物质叫作碱。
2.从组成的角度定义酸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不同的酸(或碱)都具有类似的性质呢?是不是它们的组成中都含有某些相同的成分呢?于是人们开始从组成的角度研究酸和碱。
世纪后期,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元素,氧元素是造成酸具有酸性的原因。
19世纪初,到英国化学家戴从有些酸(如盐酸)并不含有氧却具有酸的性质一事实出发,提出“判断一种物质是不是酸,要看它是否含有氢”的观点。
因为许多有机化合物和氨都含有氢但并不是酸。
因此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为酸和碱下了定义:酸是氢的化合物但是酸中的氢必须是可以被金属所置换的;碱则是能够中和酸并产生盐的物质。
3.从电离的角度定义酸碱之后呢?19世纪后期,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电离理论,并从电离的角度定义酸碱。
他认为在水溶液中凡是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叫作酸;能电离出—的物质叫作碱。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化合而生成水的过程。
酸碱电离理论,是人类对酸碱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的一次飞跃。
然而这种理论局限性是把酸、碱限于溶液中,而水对于非水溶液体系则不适用。
针对上述不足年英国化学家富兰克林提出了酸碱溶剂理论:凡能电离产生溶剂阳离子的物质为酸;产生溶剂阴离子的物质为碱。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阳离子和阴离子化合而生成溶剂分子的过程。
溶剂理论把酸、碱的概念从以水为溶剂扩大到了任何能够产生阴、阳离子的溶剂中,扩大了酸、碱的范围。
4.从质子的角度定义酸碱往小里说,HCl是酸,NH3是碱,它们在苯中并不电离(苯也不电离),然而它们在苯中却能相互反生成NH4Cl,HCl和NH3能在气相进行反应。
1. 7 酸碱理论的发展
HAc 是酸 HAc 是碱
其共轭酸为 H2Ac+ HAc 在上述反应中也可以
认为是两性物质。
4. 酸碱反应
HCl + H2O ——— H3O+ + Cl-
酸Ⅰ 碱Ⅱ 酸Ⅱ 碱Ⅰ
强酸的解离
HAc + H2O
酸Ⅰ 碱Ⅱ
H3O+ + Ac-
酸Ⅱ 碱Ⅰ
弱酸的解离平衡
H2O + NH3
NH4+ + OH-
1. 8 酸碱理论的发展
最初阶段,人们从一些简单性质
上认识酸碱 酸 碱 使石蕊变红,有酸味 使石蕊变蓝,有涩味
当酸碱相混合时,性质消失
后来人们从组成上认识酸碱 当氧元素发现后,人们认为酸
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盐酸等无氧酸的发现,又认识
到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1. 8. 1 阿仑尼乌斯理论
稀溶液依数性实验的结果表
N2O4
NO+ 特征阳离子
+
NO3-
特征阴离子
酸碱溶剂体系理论认为, 在溶剂中能解离出该溶剂的特征 阳离子或者能增大特征阳离子浓度的 物质称为酸。
2 SO2
SO2+ 特征阳离子
+
SO32- 特征阴离子
同样理解在溶剂中能解离出该溶 剂的特征阴离子或者能增大特征阴离 子浓度的物质称为碱。
2 NH3
( 1) ( 2)
反应(1)是水为溶剂时, H3O+ 是酸的特征离子,
OH- 是碱的特征离子。
2 H2O = OH- + H3O+
( 1)
2 NH3 = NH2- + NH4+
溶剂自身的解离反应。
初三化学酸碱理论发展历程
初三化学酸碱理论发展历程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的科学,酸碱理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初中化学酸碱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以增加我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1. 古代酸碱理论的形成在古代,人们对酸碱现象有了最初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认识到某些物质具有酸碱性质。
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某些水果汁能够腐蚀金属,酸性物质也能腐蚀皮肤。
这种现象使得古埃及人对酸碱有了最初的认识。
2. 酸碱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酸碱现象的认识逐渐深入。
到了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阿拉伯都提出了“酸”和“碱”的概念。
他们认为“酸”是一种具有酸味并能够溶解金属的物质,“碱”则是一种溶解在水中能够中和酸的物质。
在17世纪末,著名的英国化学家罗伯特·博义提出了“酸”和“碱”的新定义。
他认为酸是一类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则是一类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这一理论被称为“氢离子理论”,为酸碱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酸碱中和的探索与发现在18世纪,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廉·舍勒通过实验证明了酸和碱能够发生中和的现象。
他发现,当酸和碱按一定比例混合时,会产生一种新的物质,既不具有酸性也不具有碱性,称为“中性物质”。
这一发现被称为“中和反应”,为进一步研究酸碱提供了新的思路。
4. Lewis酸碱理论的提出20世纪初,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劳伦斯·刘易斯提出了Lewis酸碱理论。
他认为,酸是一种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而碱则是一种能够提供电子对的物质。
这一理论进一步扩展了我们对酸碱的认识,并且在有机合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结:通过对初三化学酸碱理论发展历程的探讨,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古代酸碱理论的形成以及这一概念的逐渐完善。
从早期的简单认知到后来的氢离子理论和Lewis酸碱理论,酸碱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我们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酸碱概念的历史与发展
酸碱概念的历史与发展摘要:酸碱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化学的发展史上,对于酸碱概念的定义,各有千秋。
但是,酸碱概念是人们定义出来的,任何定义都有局限性。
关键词:酸碱电离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引言阐明酸、碱本身以及酸碱反应的本质的各种理论。
在历史上曾有多种酸碱理论,其中重要的包括: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酸碱电离理论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酸碱电子理论。
最早提出酸、碱概念的是英国R.玻意耳。
为酸和碱下了更科学的定义:“所有的酸都是氢的化合物,但其中的氢必须是能够很容易地被金属所置换的。
碱则是能够中和酸并产生盐的物质。
酸碱理论1.酸碱电离理论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创立了酸碱电离理论,他提出酸即在水溶液中凡是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物质,碱即在水溶液中凡是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该理论解释了许多实验事实,如强酸电离度大,产生氢离子多,与金属反应能力强。
反之弱酸电离度小,与金属反应能力弱;它揭示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之间的反应,解释了一切强酸、强碱之间的反应热都相同的事实。
由于水溶液中H+和OH-的浓度是可以测量的,所以该理论第一次从定量的角度描写酸碱性质和它们的反应行为,指出各种酸碱的电离度可以大不相同,由此引出的强酸和弱酸,强碱和弱碱,电离度,pH等一系列化学概念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们第一次可以定量地计算酸碱,通过pH的数值反应酸性强弱,是酸碱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酸碱电离理论的实际应用很多,我们仅以中和热的测定为例。
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时所释放的热量叫做中和热。
任何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H+ (a q) +OH- (a q) =HO(l)2中和热均为57.3 kJ/mol。
这是因为当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OH+ + OH- = H2时,反应物断裂化学键需要的热与生成物化学键形成所放的热之差就是中和热,当限制生成物为1 mol时,只要酸碱能够完全电离,则都有:O (l);△H =molH+ (a q) + OH- (a q) = H2如果有一元弱酸或弱碱参加中和反应,由于弱酸弱碱不能够像强酸和强碱一样完全电离,其中和热所放出热量一般都低于 kJ/mol,也有个别高于 kJ/mol的。
酸碱理论的发展
酸碱理论的发展摘要:酸碱理论是阐明何为酸碱,以及什么是酸碱反应的理论。
人类对于酸碱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最初人们将有酸味的物质叫做酸,有涩味的物质叫做碱。
到了18世纪末期,拉瓦西提出氧元素是酸的必要成分。
酸碱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如下过程:早期酸碱认识→阿仑尼乌斯电离理论→酸碱溶剂理论→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广义酸碱理论→皮尔逊软硬酸碱理论。
酸碱的概念的形成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时间,最终使得化学界对于酸碱的概念有了普遍的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里仅就酸碱理论发展的概况给予扼要的介绍。
关键词:酸碱理论酸碱电离理论酸碱溶剂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软硬酸碱理论酸碱对于无机化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过很多酸碱盐之类的物质,例如食醋,它就是一种酸;日常用的熟石灰是一种碱。
人们最初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来分辨酸碱的。
有酸味的物质就归为酸一类;而接触有滑腻感的物质,有苦涩味的物质就归为碱一类;类似于食盐一类的物质就归为盐一类。
直到17世纪末期,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才跟据实验的理论提出了朴素的酸碱理论:酸:凡是该物质水溶液能溶解一些金属,能与碱反应失去原先特性,能使石蕊水溶液变红的物质。
碱:凡是该物质水溶液有苦涩味,能与酸反应是失去原先特性,能使石蕊水溶液变蓝色的物质。
从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理论明显有很多漏洞,如碳酸氢钠,他符合碱的设定,但是它是一种盐。
这个理论主要跟很多盐相混淆。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又提出了更加科学的解释,使得酸碱理论愈发成熟。
一、酸碱电离理论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总结大量事实,于1987年提出了关于酸碱本质的观点——酸碱电离理论(Arrhenius酸碱理论)。
在酸碱电离理论中,酸碱的定义是:凡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全都是H+的物质叫做酸;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的阳离子全都是OH—的物质叫做碱;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
Arrhenius 的电离学说,使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发生了一个飞跃。
酸碱概念的发展过程
酸碱概念的发展过程酸碱理论是阐明何为酸碱,以及什么是酸碱反应的理论。
关于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在化学史上已经探讨了三百年。
这些概念的发展,反映了化学从性质到结构的转化。
回顾这些概念的发展,对我们认清化学的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一、从味道定义酸碱在好奇与探究天性的驱使下,古时候人们对于很多物质都非常好奇,进而产生认识物质的浓厚兴趣。
那时候,人们认识物质的一种常用方法就是品尝。
早在公元前,人们就知道了醋的存在,并知道醋是有酸味的。
酸味是由于舌粘膜受到氢离子刺激而引起的感觉。
酸味物质的阴离子还决定酸的风味特征,如柠檬酸、维生素C的酸味爽快,葡萄糖酸具有柔和的口感,醋酸刺激性强,乳酸具有刺激性的臭味。
但在当时,人们除了知道这些物质具有酸味外,并不了解它们更多的性质。
在公元8世纪左右,阿拉伯的炼金术士制得过硫酸、硝酸。
中世纪的化学家发现酸味物质能侵蚀许多金属,后来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更强烈的同类化学物质,金属和其他物质会更迅速地被他们溶解。
所有这类物质都叫做“酸”,因为他们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有酸味。
单词“酸”来自拉丁语“acidus”,就是表示“酸味”的意思。
有涩味的物质叫做碱,摸起来滑润。
碱这个名字来自于植物草木灰的阿拉伯语:alkalja,那是它们第一次被确认的地方。
现代化学认为,酸味与溶液的氢离子浓度有关,氢离子浓度高酸味强,但两者之间并没有函数关系,在氢离子浓度过大(pH<3.0)时,酸味令人难以忍受,而且很难感到浓度变化引起的酸味变化。
因此当物质纯度或者溶液浓度增加时,品尝就变的极具危险性。
此外,酸味还与酸味物质的阴离子、食品的缓冲能力等有关。
因此品尝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二、从性质定义酸碱随着实验事实的进一步积累,人们认识到很多酸和碱的性质,比如酸和石灰石反应时能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并能和碱相互作用生成中性物质。
1646年,波义耳不小心把几滴盐酸滴到了紫罗兰的花朵上,发现紫罗兰花竟变成了红色花。
波义尔又用硝酸、硫酸和醋酸做实验,花瓣全变成了红色。
酸碱平衡基本概念的进展
酸碱平衡基本概念的进展酸碱平衡是一个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基本概念,它在生物体内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水平。
而追溯酸碱平衡的历史,则是一段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之路。
1. 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酸碱平衡是指生物体内液体中酸和碱的浓度以及酸性和碱性物质间的平衡状态。
酸碱平衡的正常维持对于维持生物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它涉及到多个生物体内系统的协同作用,其中包括呼吸系统、肾脏和体液缓冲系统。
2. 酸碱平衡的历史发展:酸碱平衡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酸碱的浓度和中和反应上。
随着对于生物体内酸碱平衡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酸碱平衡不仅是一个化学平衡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酸碱离子、酸碱平衡调节机制的综合性生物问题。
3. 生物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生物体内酸碱平衡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和肾脏的协同作用来实现。
呼吸系统通过调节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对碳酸酐的反应平衡进行了调节。
而肾脏则通过排出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尿液,来调节体液中酸碱物质的浓度。
4. 酸碱平衡的重要性:酸碱平衡在维持生物体内正常代谢和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细胞内的酸碱平衡紊乱会影响到酶的活性、细胞内能量代谢以及离子运输等生理过程。
而全身酸碱平衡的失衡则可能导致酸中毒或碱中毒等严重病理状态。
5. 酸碱平衡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近年来,对于酸碱平衡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尤其是在了解酸碱平衡调节机制和生物体内酸碱平衡状态的监测方面。
这对于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指导。
总结回顾:酸碱平衡是一个基本概念,它在生物体内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水平。
随着对酸碱平衡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酸碱平衡不仅限于酸碱浓度的平衡,更涉及到多个生物体内系统的协同作用。
生物体内酸碱平衡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和肾脏的调节机制实现。
酸碱平衡的正常维持对于维持生物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近年来,在酸碱平衡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指导。
化学知识演变的历程酸碱理论
化学知识演变的历程酸碱理论化学知识演变的历程:酸碱理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其知识体系的构建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其中,酸碱理论是化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过程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本文将以酸碱理论为切入点,探讨化学知识的演变历程,并回顾其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贡献。
一、酸碱理论的起源酸碱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几位思想家,如亚里士多德和希波克拉底。
他们在研究物质的理论和实践中开始了对酸碱性质的探索。
然而,在古代,人们对酸碱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只是通过经验对物质进行分类。
直到17世纪,酸碱理论才开始得到系统的发展。
二、酸碱理论的发展1. 苏格兰化学家布莱克和拉瓦锡的贡献在18世纪,苏格兰化学家布莱克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酸碱化学的新观点。
布莱克认为酸是一种富含阳离子的物质,碱是一种富含阴离子的物质。
而拉瓦锡则提出了酸碱中存在的氢离子(H+)和氧离子(OH-),并将氢离子和氧离子作为定义酸碱性质的基础。
2. 索雷和阿伦尼乌斯的电离理论19世纪末,瑞典化学家索雷和德国化学家阿伦尼乌斯独立地提出了电离理论,为酸碱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认为,酸是能够产生氢离子的物质,碱是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这一理论提供了对酸碱性质进行描述和解释的新视角,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指导。
3. 布朗斯特德和劳里亚的酸碱反应理论20世纪初,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德提出了酸碱反应的离子理论。
他认为,酸是能够给出氢离子的物质,而碱是能够给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与此同时,法国化学家劳里亚提出了酸碱体系中的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概念,并提出了酸碱中的pH值作为评价酸碱强弱的指标。
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酸碱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三、酸碱理论的应用与演变1. 工业应用酸碱理论在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酸碱滴定法是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用于测定样品中酸碱的含量。
而在制药、化妆品和食品工业中,酸碱性质的调节对于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酸碱理论
第二讲酸碱理论前言酸碱概念的历史几乎同化学本身一样悠久,在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着迂回曲折的道路。
酸碱概念是无机化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中学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在化学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随着科学的发展,酸和碱的范围愈来愈广泛。
更多的化学物质属于它们的范围之中,因此对它进行系统的认识和分析就显得更加重要。
历史上曾经有过几种不同的酸碱理论,认识这些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人们追踪化学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
从这些理论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出酸碱概念的历史演变,而且还可看到它们对整个化学学科的影响。
一、早期人们对酸碱的认识1 早期酸碱概念的产生166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对酸的通性作了如此的描述:①有酸味;②有一种特殊的溶剂能力,能溶解许多物质;③能使许多含有蓝色的植物染料(如石蕊)变红;④能与硫化物(多硫化钾)作用生成硫的沉淀;⑤与碱作用,酸性消失,生成中性的盐。
177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什又补充了一条酸的性质;⑥很多酸(如硫酸、盐酸等)和锌、铁、锡等金属作用生成氢气。
波义耳对碱的通性描述为①令人具有滑溜的感觉和去污的能力;②有溶解油和硫磺的作用;③有苦涩味;④有能够对抗酸的能力,并能销毁酸;⑤能使因酸的作用变成红色的石蕊溶液变为蓝色。
2 拉瓦锡酸的氧理论1770-1780年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企图从酸的组成来解释酸性现象,提出了氧是酸的组成成分和‘酸化要素”即“酸化的基”理论,他认为凡是酸都应该含氧元素。
这个酸的氧理论,持续了七十年,一直影响到十九世纪,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他明确指出,非金属元素在氧中燃烧生成酸;金属元素在氧中燃烧生成碱。
3李比希酸的氧理论正当人们崇奉拉瓦锡酸的氧理论时,1789年法国化学家贝托雷首先揭示了这个理论的缺陷,他发现氢氰酸(HCN)并不含有氧,但其水溶液却有较弱的酸性。
但是,由于氢氰酸的酸性比较弱,以致有人认为它根本够不上称为酸的资格,所以拉瓦锡关于酸的氧理论并没有因此而动摇:后来,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 1778-1829)用普通的盐酸(HCl)来验证,也同样证实了拉瓦锡的错误。
酸碱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
;
碱 是在 水 溶 液
:
(羚 )
酸和 碱 中 和 生 成 盐 和 水
H
十
”
。
给
酸下 的 定义 是
酸是具 有能 被金属 置换 ( 取 代 ) 出氢的 化 合物
认为 由酸中 可 以置
换的 氢 原 子 数 来决 定 是 一 元 酸 或多 元 酸
18 0 3 年
, ,
。
碱 仍继续 认为是能 中 和 酸 生 成 盐 的物质
J 瑞 典的 柏 齐 里 鸟 斯 (
,
.
。
柏 齐 里 乌斯 的 电 化 二 元 论 ( 两 性 说 ) 发 现 当盐 溶 液 经 过 电 解 后
,
不久
,
J 德国 的 李 比 希 (
V 1
.
iL e b
、
ig )
对 许 多有 机
3
酸 进 行 了 相似 的 研 究 之 后
应 因此
, :
发 现氰 酸
。
、
酒 石 酸 和 柠 檬 酸 分别 能 与
2
和
份 的 碱 起反
,
提 出 了 多元 酸的 概 念
“
1838年,
李 比 希 复兴 了戴 维 提 出 的 含 氢 学 说 之 后
他 认 为 酸 是 具 有 酸味
、
有 特 殊 的 溶解 能力
能 使 某 些 兰 色植 物 染 料 变 红
碱 是有 滑 腻 感
苦 涩味
、
腐 蚀 性 以 及 能 抵 消 和 破 坏酸 的 性 质
A
.
拉 瓦 锡 的 氧学 说
法 国的 拉 瓦 锡 (
,
L
.
l
第5章 酸碱平衡
因为酸碱反应大多数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其标准浓度cθ=1mol.L-1,平 衡浓度常用[ ]表示,所以可以简写为:
[H 3O ][Ac ] K [HAc]
θ a
+
-
注:HAc两种存在形式,平衡时的浓度 ——平衡浓度 ,用[ ]表示。即:[Ac-] 和 [HAc]。 分析浓度(c)——总浓度——按物质 的量计算得到。 分析浓度等于各种存在形式的平衡浓度 之和,即:c=[HAc]+[Ac-]
7
酸碱理论发展简介
酸碱电子理论对酸碱的定义摆脱了体系必须具有某一离子或
元素,也不受溶剂的限制,而是立足于物质的普遍组成,以
电子的给予和接受来说明酸碱的反应,更能体现物质的本质 属性。较前面的理论更为全面和广泛——广义酸碱理论 但该理论对酸碱的定义过于笼统,不易掌握酸碱的特征。 目前多用于催化剂研究中
5.2 水的解离平衡与溶液的pH标度
2. 溶液酸度的pH标度
pH -lg([H ]/c ) -lg([H ])
+
θ
+
pOH -lg([OH ]/c ) -lg([OH- ] )
-
θ
[H ] [OH ] K 1.010
θ w
+
-
-14
- lg[H ] - lg[OH ] - lg K 14.00
酸碱电子理论
2
酸碱理论发展简介
对酸碱的认识:大致有200多年的历史,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表象认识
在氧元素发现以前,认为酸是有酸味的物质,碱是能抵消
酸味的物质;
1774年氧元素发现后,认为凡是酸组成中都含有氧(当时人
们遇到的还都是含氧酸);
学习高中化学的趣味历史酸碱性的研究历程
学习高中化学的趣味历史酸碱性的研究历程酸碱性是化学世界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关乎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性质与反应。
学习高中化学时,我们将深入探索酸碱性的研究历程,并了解其中的趣味与发现。
本文将介绍酸碱性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以及相关的实验和应用。
1. 酸碱性的基本概念酸是指能产生氢离子(H+)的化合物,而碱是指能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
酸和碱都具有一定的性质,如酸味和碱味、酸的pH 值小于7,碱的 pH 值大于7等。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2. 历史发展酸碱性的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概念,并使用酸味和碱味进行区分。
然而,直到17世纪,化学家罗伯特·博义和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利斯才对酸碱性做出了更深入的研究。
18世纪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尔欣进一步提出了酸碱中和的概念,并首次形成了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化学家开始对酸碱性进行实验研究,逐渐建立了酸碱理论的基础。
3. 相关实验为了更好地理解酸碱性,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和验证相关现象。
例如,我们可以用纸张浸泡在酸性或碱性的溶液中,然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变化。
酸性溶液会使纸张变红,碱性溶液会使纸张变蓝。
这是因为酸和碱对纸张颜色的影响不同所致。
另一个常见的实验是使用酸碱指示剂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常见的指示剂包括酚酞、溴酚蓝等。
这些指示剂会随着 pH 值的变化而改变颜色,从而帮助我们快速判断溶液的性质。
4. 应用与意义酸碱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意义。
例如,我们常常用酸碱中和来调节土壤的 pH 值,使其适合植物生长。
此外,酸碱性的研究还在医药、环保等领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酸碱性的研究历程不仅呈现出了科学发展的趣味,还建立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高中化学中的酸碱性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酸碱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验技能。
酸碱概念的历史与发展
酸碱概念的历史与发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酸碱概念的历史与发展摘要:酸碱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化学的发展史上,对于酸碱概念的定义,各有千秋。
但是,酸碱概念是人们定义出来的,任何定义都有局限性。
关键词:酸碱电离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引言阐明酸、碱本身以及酸碱反应的本质的各种理论。
在历史上曾有多种酸碱理论,其中重要的包括: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酸碱电离理论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酸碱电子理论。
最早提出酸、碱概念的是英国R.玻意耳。
为酸和碱下了更科学的定义:“所有的酸都是氢的化合物,但其中的氢必须是能够很容易地被金属所置换的。
碱则是能够中和酸并产生盐的物质。
酸碱理论1.酸碱电离理论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创立了酸碱电离理论,他提出酸即在水溶液中凡是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物质,碱即在水溶液中凡是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该理论解释了许多实验事实,如强酸电离度大,产生氢离子多,与金属反应能力强。
反之弱酸电离度小,与金属反应能力弱;它揭示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之间的反应,解释了一切强酸、强碱之间的反应热都相同的事实。
由于水溶液中H+和OH-的浓度是可以测量的,所以该理论第一次从定量的角度描写酸碱性质和它们的反应行为,指出各种酸碱的电离度可以大不相同,由此引出的强酸和弱酸,强碱和弱碱,电离度,pH等一系列化学概念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们第一次可以定量地计算酸碱,通过pH的数值反应酸性强弱,是酸碱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酸碱电离理论的实际应用很多,我们仅以中和热的测定为例。
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时所释放的热量叫做中和热。
任何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O(l)H+ (a q) +OH- (a q) =H2中和热均为57.3 kJ/mol。
酸碱概念的演化
酸碱概念的演化酸碱概念的演化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了一些与酸、碱相关的物质。
但直到17世纪,酸、碱的概念才开始被系统化和科学化。
以下是酸碱概念的主要演化:1.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和罗伯特·博义(Robert Boyle)时期(16-17世纪)这个时期,人们认为酸是含有类似于醋酸的液体,碱是一种天然的碳酸钠。
但这种定义存在问题,因为不同种类的物质也可以被归为酸或碱,这就需要更具体的定义。
2. 加斯顿·波阁里(Antoine Lavoisier)时期(18世纪)Lavoisier是第一个将酸性物质定义为含有氧化物的物质。
他认为酸的本质是含氧化物(氧),碱则是一种含氢氧根(-OH)的物质。
这个概念被称为“氧化酸理论”,这是酸碱概念的第一个系统化的定义。
3. 范德蒙特(Johannes Nicolaus von Färbermundt)时期(18世纪)范德蒙特提出了“中和理论”,他认为酸和碱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会中和并生成盐和水。
这个理论大大促进了对酸碱性质的理解。
4. 普劳斯特(Joseph Louis Proust)时期(19世纪)普劳斯特是第一个提出“比例定律”的化学家。
他认为,当酸和碱进行化学反应时,它们总是以一定的比例进行反应。
这个理论推动了酸碱物质的定量分析,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酸碱滴定。
5. 布朗利(Thomas Graham)时期(19世纪)在布朗利的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氢离子浓度”(pH 值)来描述酸碱的强度。
这个概念被称为“氢离子理论”,认为酸是产生氢离子(H+),碱则是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这也是我们今天最常用的酸碱概念。
总之,酸碱概念从最初的具体的物质,逐渐演化为对于酸、碱性质的定性、定量分析,最终发展为了今天我们最常使用的氢离子理论。
学习化学的趣味历史酸碱理论的演变
学习化学的趣味历史酸碱理论的演变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通过研究物质及其性质的变化和转化,探索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体系。
而其中的酸碱理论作为化学理论的核心之一,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酸碱理论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的酸碱概念在古代,人们对于酸碱的认识主要基于经验观察。
早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就意识到某些物质具有刺激性的味道,同时还具有腐蚀性。
这些物质后来被称为“酸”。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水是酸的基础,它可以促使物质溶解。
而与酸相对的物质,人们称作“碱”。
古代的酸碱理论主要依赖于经验,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
二、 Lavoisier的贡献18世纪末期,法国化学家Lavoisier系统地研究了酸碱物质,并提出了一种新的酸碱理论。
Lavoisier首次明确地提出,酸的含义是指能够释放氧气的物质。
他还推翻了传统的观念,提出了全新的氧气理论。
根据Lavoisier的理论,碱被定义为能够与酸反应并且化合生成相应的盐。
这一理论成为了后来酸碱化学的基础,并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
三、 Arrhenius的电离理论到了19世纪末期,瑞典化学家Arrhenius提出了一种新的酸碱理论,即电离理论。
根据Arrhenius的观点,酸是指能够在水溶液中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则是能够在水溶液中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这一理论解释了水溶液中酸碱的离子行为,并奠定了酸碱的现代定义。
四、 Brønsted-Lowry的贡献20世纪初,丹麦化学家Brønsted和英国化学家Lowry独立地提出了一种新的酸碱理论,被称为Brønsted-Lowry酸碱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酸是指能够转移质子(H+)的物质,而碱则是指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Brønsted-Lowry酸碱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将酸碱的定义从溶液的性质转移到了酸碱反应的本质上,使得酸碱的范围得以扩大。
酸碱理论的发展
MOH = M++ OH-电离出的负离子全部是OH-。
进一步从平衡角度找到了比较酸碱强弱的标准,即Ka, Kb。Arrhenius理论在水溶液中是成功的。但其在非水体系中的适用性,却受到了挑战。试比较下列两组反应:
2 H2O = OH-+ H3O+NaOH + (H3O)Cl = NaCl + 2 H2O
ClO4-
HSO4-< H2O < F-< Ac-< NH3< OH-<
Cl-
NO3-
反应的方向
酸碱反应中,质子总是从强酸向强碱转移,生成弱酸和弱碱。例如,HCl + H2O= H3O++ Cl-
强酸强碱弱酸弱碱
又如反应HAc + H2O= H3O++ Ac-
弱酸弱碱强酸强碱
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是从右向左,从强酸强碱生成弱酸弱碱。
HCl
HNO3
在水中,Ka可以体现出一种酸给出H+的能力。例如HAc ,
如何体现其共轭碱Ac-接受H+的能力呢? 其碱式电离常数为Kb。但从水解平衡角度看,这个Kb正是Kh。可见一对共轭酸碱的Ka, Kb之间有如下关系:
,或Ka·Kb= Kw,Ka和Kb之积为常数。
一对共轭酸碱中,酸的Ka越大,则其共轭碱的Kb越小,所以从酸性的次序就可以推出其共轭碱的强度次序。
3取代反应
酸取代反应
酸H+取代了酸碱配合物[Cu(NH3)4]2+中的酸 。
H+取代了酸碱配合物Al(OH)3中的 。
碱取代反应
酸碱理论简介
再以酸碱概念为例来说明。
酸碱概念是在人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古代就已制得醋,人们从其味道中逐步形成了酸的概念,人类很早就接触了天然存在的碳酸钠等,从其与酸作用中了解了其性质,逐步形成了碱的概念。
18世纪中叶,威廉姆从性质上定义了酸和碱,18世纪下半叶,拉瓦锡又从化学组成上提出了酸碱定义,酸是非金属元素和氧组成的二元化合物,碱是金属元素和氧组成的二元化合物。
19世纪后半期,随着电离理论的建立,酸被认为是在水溶液中能离解出H+的物质,碱被理解为能离解出OH-离子的物质。
20世纪,基于质子理论,酸和碱的含义又发生了变化:酸是能放出质子的物质,碱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与此同时,还提出了酸碱的电子理论:酸被理解为任何分子或离子在反应过程中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碱则被认为是含有可以在反应过程中配给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
酸碱理论简介酸碱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最初,人们把有酸味,能使蓝色石蕊变红的物质叫酸;有涩味,使红色石蕊变蓝的叫碱。
1887年,提出了酸碱电离理论:凡是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的物质叫作酸,能电离产生的物质叫作碱。
酸碱电离理论从物质的化学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本质,并应用化学平衡原理找到了衡量酸碱强弱的定量标度,是人们对酸碱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一次质的飞跃,对化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而且至今仍然普遍应用。
但这个理论也有缺陷的,实际上并不是只有含的物质才具有碱性,如氨的水溶液也显碱性,可作为碱来中和酸。
酸碱电离理论另一个缺陷是将酸碱概念局限于水溶液体系,由于科学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反应在非水溶液中进行,对于非水体系的酸碱性,酸碱电离理论就无能为力了。
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Bronsted)和英国化学家劳莱(Lowrey)进一步发展了酸碱理论,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也叫质子理论)来理解酸碱的本质:凡是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称为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称为碱。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和碱不是孤立的:酸=质子+碱这种对应情况属酸碱的共轭关系,左边的酸是右边碱的共轭酸,而右边碱是左边酸的共轭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化学先修课》课程小论文
第九章小论文
题目:酸碱认识的发展历程
xxxxxxxx
xxxxx
摘要:
刚开始人们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来分辨酸碱的。
17世纪后期,英国化学家波义耳
第一次为酸、碱下了明确的定义。
1887年,阿伦尼乌斯总结大量事实,提出了关于酸碱的本质观点——酸碱电离理论(Arrhenius酸碱理论)。
富兰克林(Franklin)于1905年提出酸碱溶剂理论。
布朗斯特(J.N.Bronsted)和劳里(Lowry)于1923年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提出了酸碱电子理论(Lewis酸碱理论)。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拉尔夫·皮尔逊于1963年提出软硬酸碱理论(HSAB)。
关键词:酸碱酸碱电离理论酸碱溶剂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软硬酸碱理论
正文:
刚开始人们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来分辨酸碱的。
有酸味的物质就归为酸一类;而接触有滑腻感的物质,有苦涩味的物质就归为碱一类;类似于食盐一类的物质就归为盐一类。
[1] 17世纪后期,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Boyle,1627—1691)根据实验中所得到的酸、碱的性质,第一次为酸、碱下了明确的定义:凡是有酸味,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与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的特性,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叫作酸;凡水溶液有苦涩味、滑腻感,与酸接触后失去原有的特性,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物质,叫作碱。
[2]
后来人们又试图从酸碱的元素组成上来加以区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认为,氧元素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然而英国的戴维以盐酸并不含氧的实验事实证明拉瓦锡的理论是错误的。
戴维认为氢才是酸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要判断一个物质是不是酸,要看他是否含有氢原子。
然而很多盐跟有机物都含有氢原子,显然这个理论过于片面了。
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接着戴维的棒又给出了更科学的解释:所有的算都是含氢化合物,其中的氢原子必须很容易的被金属置换出来,能跟酸反应生成盐的物质则是碱。
但是他又无法解释酸的强弱的问题。
[3]第一位较为科学的提出酸碱概念的是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Arrhenius)。
1887年,阿伦尼乌斯总结大量事实,提出了关于酸碱的本质观点——酸碱电离理论(Arrhenius酸碱理论)。
在酸碱电离理论中,酸碱的定义是:凡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物质叫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物质叫碱,酸碱反应的本质是H+与OH-结合生成水的反应。
(这里的氢离子在水中的呈现形态是水合氢离子(H3O+) ,但为书写方便,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可简写为H+)。
阿伦尼乌斯还指出,多元酸和多元碱在水溶液中分步离解,能电离出多个氢离子的酸是多元酸,能电离出多个氢氧根离子的碱是多元碱,它们在电离时都是分几步进行的。
由于水溶液中H+和OH-的浓度是可以测量的,所以这一理论第一次从定量的角度来描写酸碱的性质和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酸碱电离理论适用于pH计算、电离度计算、缓冲溶液计算、溶解度计算等,而且计算的精确度相对较高,所以至今仍然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理论。
[4]但此理论仅适用于水溶液的体系中,对于非水溶液等其他体系中的酸和碱却
无法适用。
因而富兰克林(Franklin)于1905年提出酸碱溶剂理论,其内容是:凡是在溶剂中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叫酸,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阴离子的溶质叫碱。
例如:液氨中存在如下平衡:2NH3=NH4++NH2-
因此在液氨中电离出NH4+的是酸,例如NH4Cl,电离出NH2-的是碱,例如NaNH2。
液态N2O4中存在如下平衡:N2O4=NO++NO3-
因此在液态N2O4中电离出NO+的是酸,例如NOCl,电离出NO3-的是碱,例如AgNO3。
酸碱溶剂理论中,酸和碱并不是绝对的,在一种溶剂中的酸,在另一种溶剂中可能是一种碱。
虽然这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很多可电离溶液体系中的酸与碱,但对于不在溶液中或在不电离溶液体系中的酸碱则无法判定。
布朗斯特(J.N.Bronsted)和劳里(Lowry)于1923年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Bronsted酸碱理论),对应的酸碱定义是:“凡是能够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由此看出,酸碱的范围不再局限于电中性的分子或离子化合物,带电的离子也可称为“酸”或“碱”。
若某物质既能给出质子,也能接受质子,那么它既是酸,又是碱,通常被称为“酸碱两性物质”。
为了区别出酸碱质子理论,有时会将该理论中的“酸”称作“质子酸”,该理论中的“碱”称为“质子碱”。
1923年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Gilbert Newton Lewis)指出,没有任何理由认为酸必须限定在含氢的化合物上,他的这种认识来源于氧化反应不一定非有氧参加。
路易斯是共价键理论的创建者,他用结构的观点,提出了酸碱电子理论(Lewis酸碱理论):酸是电子的接受体,碱是电子的给予体。
酸碱反应是酸从碱接受一对电子,形成配位键,得到一个酸碱加合物的过程,该理论体系下的酸碱反应被称为酸碱加合反应。
通常,酸碱电子理论中的”酸“被称为Lewis酸,”碱“被称为Lewis碱,以示区别。
其通式为:A+B:=A:B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拉尔夫·皮尔逊(Ralph G. Pearson)于1963年提出软硬酸碱理论(HSAB):体积小,正电荷数高,可极化性低的中心原子称作硬酸,体积大,正电荷数低,可极化性高的中心原子称作软酸。
将电负性高,极化性低难被氧化的配位原子称为硬碱,反之为软碱;除此之外的酸碱为交界酸碱。
[4]
参考文献:
[1]李禄平.化学酸碱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应用[D].2013
[2]乔国才.酸、碱概念的变迁研究(之一:酸碱概念的历史演变)(DB/OL)
[3]孟宪纲.浅谈酸碱理论发展历史[D].2013
[4]MethyleneBlue,shootonlee,lyh0309,等.酸碱理论_百度百科(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