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不是药神》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导向
《我不是药神》对于当下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启示
优秀的影视作品,编、导、演缺一不可,因此,优秀的演 员团队同样是让《我不是药神》在我国电影史上流芳的重 要因素。剧中每一个角色的形象都十分饱满,且发出的行 为与角色本身的成长背景、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完全贴合, 丝毫不显突兀,促成这一点的是编剧与演员的共同努力。
徐峥以浑然天成的演技支撑起整部影片,从行为、眼 神以及一些微小的动作,生动刻画、还原了生活在社会底 层的一位靠着卖“印度神油”,每日为房租生计发愁的“父 亲”形象,他的某些行为从观众角度来说是滑稽甚至是令 人不耻的,但逗人发笑的背后还透着辛酸,对于自己能力 的无奈以及对自己女儿的无法庇佑的爱,都留在这个男人 的骨子里。因为前期渲染的成功,在程勇将印度格列宁卖 给药贩子时,作为观众,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之后自我良知 与自我利益开始频繁斗争,吕受益去世后,良知终于冲破 枷锁,他散尽钱财,灵魂却得到释放,最终成为了“一代药 神”。导演在最后一幕,却并没有将程勇深化,而是让他回 归平静的“人”的身份,不仅让人物更贴近生活,还会让人 产生一种自我成长后的释然。
118 | RADIO&TV JOURNAL 2019.11
继承与解构
———武侠类动画片中的东方美学应用研究
阴孙 立 陈 超
视听解读
摘要“ 院 武侠类动画片”在表现传统美学的同时能够和 21 世纪的青少年观众做热烈的交流,是我国传统题材在现代媒 体中最活跃的类型之一,东方美学元素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分析东方美学在武侠动画片中的变革性和继承性。在继 承中迭代,在创新和颠覆中坚守,是武侠类动画片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也是我们发展民族动画的必经之路。
韩国的现实题材影片,相对于中国,其实发展得更为 迅猛,以《熔炉》《素媛》《隧道》等影片为代表的作品,不仅 在社会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熔炉》更是促进了法律的完 善,其影片特点就是从社会现实出发,聚焦问题,然后解决 问题。《我不是药神》在现实题材本土化的过程中,聚焦慢 粒性白血病治疗药物— — —格林宁,刻画底层人民在面对病 魔与昂贵的药品时的无奈与辛酸,获得了观众广泛的认同 与情感共鸣,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感受角色 身上的压力,也是《我不是药神》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叙事研究
《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叙事研究《我不是药神》是一部能够引起广泛讨论并且受到高度评价的电影。
该电影主要告诉观众关于孙小云如何利用印度的抗癌药物来拯救中国患者的故事。
不仅仅是因为该电影的主旨,还因为该电影采用了现实主义叙事方法,这部电影得到了许多影迷的认可和喜爱。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度探讨该电影采用现实主义叙事方法所带来的影响和可能的局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现实主义叙事方法的定义。
现实主义叙事方法通常是指通过描绘普通人生活及其生活中的细节描述现实生活。
这种叙事方式为了增强真实感,通常使用真实的资料和故事背景以及真实的语言。
同时,现实主义叙事方法也强调通过对细节及情感的准确表达来增强影片的观赏性和可读性。
从影片的角度来看,电影《我不是药神》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叙事的特点。
例如:孙小云与他的团队在为救助患者而不断努力,这点体现了电影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电影用许多细节和情境来表达故事背后的信息,例如孙小云克服了语言和文化障碍来了解和购买抗癌药物的情节。
电影还突出了社会问题,例如大规模的民间资本募集,以及政府对其缺乏管制。
这种描述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深入理解全中国倍受诟病的医疗体系的现实困境。
另外,现实主义叙事也使得观众更容易与故事中的人物建立联系,进而感受到人物所面临的情感挑战和成长历程。
孙小云扮演了一个坚定的、有自己信仰的医生,这与自我牺牲和有远见的形象相呼应。
随着电影的推进,他的形象开始变得明显复杂,但他始终坚持他的信仰和原则。
这种在困难条件下保持清醒且不动摇的形象,表达了电影的主旨,就是延长患者的生命是一种人道主义所追求的义务。
然而,尽管现实主义叙事方法在《我不是药神》中卓有成效,但该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影响影片的质量和持久性。
首先,现实主义叙事方法通常过于关注细节,导致短期内的兴趣进而无法持久。
这是因为观众认为叙事方式过于“真实”,并且很容易导致观众陷入一种疲劳状态。
其次,现实主义叙事方法往往追求表现真实的社会面貌,导致对于人物的性格和感情的描绘相对较少,使得风格相应缺少足够的情感张力。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现实主义的神作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现实主义的神作昨天看了《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
尽管大概了解了剧情,但是还是感动的落泪。
带去的手绢湿透了。
对于这部电影,我无法用语言形容了,我只能说“太TM 好了!”在我眼里这就是一部神剧。
现实主义的题材,电影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一些情节我也经历过,怎能不让我感动。
七年前,我的父亲也是死于白血病,对于这种病的折磨我深有体会。
吕受益临终前的情景我亲身经历过,看到这一幕我潸然泪下!现在我的另一位亲戚也在受到高价药的困扰。
要缓解病情需要一个月打一针,这一针一万元。
这和电影里的天价药不谋而合。
但是电影真正感动我的地方绝不是让我回忆起痛苦的往事,而是在这些事情里面发出的“人性”的光芒。
如果把疾病和死亡看成人生中最大的困难,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困难,这些困难虽然不如疾病和死亡这样大。
但是也需要我们去克服。
我们凭什么去战胜这些困难?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的“人性”,也就是“爱”。
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爱”的存在。
最后在主人公程勇身上,这种“爱”发生了升华变成了“大爱”,程勇也成了患者心中的“神”。
影片开始的时候,主人公和其他人物内心的“爱”都是“小爱”,只限于对于自己亲人的“爱”。
主人公程勇是一个落魄的小老板,眼看自己的商店将要倒闭,将要失去儿子的抚养权,父亲住院没钱治疗(这意味着他要失去父亲)。
他内心对于儿子和父亲的“爱”促使他去走私药品。
之前的情节把他描写成一个胆小怕事的人,我也是这样的性格,对于法律的敬畏是很大的。
但是明明知道走私是违法的,但是为了家人,他突破的自己最后的底线!这种爱毕竟是“小爱”。
到了影片的最后吕受益的死震撼了程勇,他内心深处的这种爱发生升华,变成了“大爱”,他要尽量拯救更多的人。
最后成了患者心中的“神”。
所谓的“神”就是英雄。
影片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为我们展示了“英雄”的成长过程,这是很巧妙的安排,也是故事的主线。
影片中其他的人我的爱开始都是“小爱”,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
浅析现实主义电影《我不是药神》
浅析现实主义电影《我不是药神》作者:丁敬胡颖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9期【摘要】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我不是药神》上映后赢得了业内的肯定以及观众的认可,笔者从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思想具体分析该片,探讨国产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发展。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095-01作为国产现实主义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上映引发了热议。
影片改编自印度抗癌药“代购第一人”的陆勇的真实事件,描述了普通中年男子程勇率领的印度神药售贩团队,从牟取暴利到良知苏醒,在善与恶、情与法的边缘挣扎的故事,引人深思。
整部影片通过紧凑的剧情、演员卖力的表演以及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大众的认可与肯定,本文将从影片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思想探析该部电影。
一、人物塑造现实主义有其狭义广义,它们也成为了对于类型电影真实性理解的基础,类型电影中的现实主义有其文化语境下的共识。
[1]而真实的人物塑造是现实主义电影的基础。
王传君饰演的慢粒白血病病人吕受益,因吃不起高价药,找到了仿制药的路子。
第一次出场时,他揭下一层又一层的口罩的行为令人发笑,但这可笑的细节正刻画出其对生命的珍惜。
从一开始生病想死,到看到出生后的孩子就不想死了,再到最后无药可吃时的屡次自杀,一次次地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该人物塑造出的是对未来的憧憬,是对生命的渴望,又是对生活的绝望。
影片中男主角从为了利益而“走私”印度神药到最后变成大家的“药神”的英雄人物,《我不是药神》突破了国产传统影片非黑即白的人物塑造,突破了受众对英雄形象的传统认知。
主角的英雄形象不再是正统权威、大义凛然的人物,而是打老婆、逛夜店、看艳舞、出口成脏、见钱眼开的社会底层小人物。
而正是这种小人物与英雄形象形成对比,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感。
周一围饰演的警察在《我不是药神》中也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缺乏人情味的、死板僵硬的警察形象。
我不是药神的影评,从艺术鉴赏和审美特征的角度来进行评析
我不是药神的影评,从艺术鉴赏和审美特征的角度来进行评
析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由文牧野导演,徐峥、王传君、周一围等人主演的电影。
该电影以药品流通领域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程勇在为药品代理公司提供药品代购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道德和法律的抉择。
本文将从艺术鉴赏和审美特征的角度来对这部电影进行评析。
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看,该电影呈现出了现实主义的风格。
整部电影围绕着药品流通领域的故事展开,通过对现实生活中药品流通行业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如药品质量问题、药品销售渠道的混乱等。
同时,电影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化叙事,使得电影更加真实可信。
从审美特征的角度来看,该电影呈现出了情感共鸣的效果。
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都非常鲜明,观众可以很容易地投入到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此外,电影还运用了大量的情感描写和细节,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看,该电影对于当今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该电影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醒我们关注药品质量问题、关注药品销售渠道的混乱等问题。
同时,该电影也呼吁观众关注他人的情感和命运,乐于助人,关注社会公益事业。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从艺术鉴赏和审美特征的角度来看,都非常出色。
该电影通过现实主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社会关注。
同时,电影还呼吁观众关注他人的情感和命运,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现实主义与电影工业美学的共生——《我不是药神》分析
现实主义与电影工业美学的共生———《我不是药神》分析◆黄嘉莹薛精华回顾2018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我不是药神》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31亿元的票房和9.0分的豆瓣评分,将这部基于真人真事改编、同时展现出高超的工业化水准的影片推上了神坛,打破了国产电影口碑和票房难以统一的惯例。
《我不是药神》尽管是文牧野的长片处女作,但在前辈宁浩和徐峥的“保驾护航”下,这位熟稔类型叙事的青年导演将现实题材的影片拍出“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剧作、镜语、风格以及商业经验上,为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一、剧作策略:现实主义基础上的类型变形《我不是药神》在融合电影艺术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上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其在情节结构、人物关系和风格定位上对新闻事件所做的类型化改编,正是《我不是药神》成功的关键。
(一)情节结构的类型化和规范化《我不是药神》的影片结构和节奏有着鲜明的类型化色彩。
根据杨健教授的分类,编剧法的传统结构形式有两种,分别是“西方以古希腊悲剧为代表的戏剧体结构”和“东方以中国戏曲为代表的叙事体(史诗)结构”。
[1]两者在结构上略有不同:戏剧体:开端部(开端—展开—发展—递进)—展开部(开端—展开—发展—递进)—递进部(开端—展开—发展—递进)—高潮部(开端—展开—发展—递进)叙事体:开端部(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发展部(开端—发展—高潮—结尾)—高潮部(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结尾部(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我不是药神》结合了戏剧体和叙事体两种类型的叙事节奏,以“起—承—转—合”的结构建构整个框架,但在单元内部两种叙事结构交替使用,用小节奏带动大节奏,整部电影松弛有度,井然有序。
同时,《我不是药神》的剧本吸收了好莱坞经典的叙事结构和节拍规律,抓住了每个序列主要任务对于整部电影的作用和意义,保证了剧本的商业化水平。
《我不是药神》的剧本结构大纲:045内容时间点作用开端部开端交代主人公的生活窘境:小弄堂里的“保健品”商店店主程勇面临着房东催房租、商品卖不出去、父亲住在养老院里且身体不好、前妻要带儿子移民出国等一系列麻烦。
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剧作分析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传播力研究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剧作分析薛文洁重庆邮电大学摘要:电影《我不是药神》是由文牧野指导,取材于社会真实事件,以陆勇海外代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药品格列宁为原型改编的电影。
影片题材大胆,针对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医疗和民生,导演将镜头对准了慢性颗粒白血病群体,把商业电影和现实主义题材巧妙融合,在获得31亿票房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我不是药神》的成功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提供了有益思路。
一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剧本创作,本文将从主题、人物、台词几个方面对影片的剧作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影《我不是药神》;现实主义;剧本创作一部电影的成功,除了演员、市场之类的外部因素,究其根源,是故事内容足够吸引广大观众。
“无论哪一个专业,学会从剧作角度分析一部影片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电影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剧作展开的或者说是为了完成剧作而进行的。
导、表、摄、录……无一不是为了叙述故事、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主题、抒发情感、结构冲突,而这些恰恰就是剧作的构成内容。
”①《我不是药神》的主题大胆不失深刻,台词简练不失内涵,情节一波三折,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当下严峻的社会问题,将程勇对“情”和“法”的抉择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了大众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群体的关注。
影片的编剧在传统剧作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戏剧冲突、影片节奏,值得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学习。
一、“情”和“法”主题的探讨电影的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表达的理解,让观众被某种情绪或者思想感动,从而产生感悟。
所以说,主题的研究,就是故事价值研究的重点,也会成为电影价值不能逃避的领域。
[1]在《我不是药神》中,从影片开始到结束,通过对主人公程勇的心理变化描写,始终围绕着“情”与“法”的主题在探讨,一方面,陆勇不忍心放弃早已和自己成为朋友的患者吕受益、黄毛和为了给女儿治病在夜场工作的刘思慧,以及全国各地不计其数等着“印度格列宁”救命的患者们;另一方面,他知道自己触犯了法律,这也违背了自己当初只想挣钱的初衷,而身为一名父亲的他,不愿意再以身犯险,给孩子做坏榜样。
论《我不是药神》对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启示
论《我不是药神》对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启示作者:亓彬来源:《艺术大观》2019年第01期摘要:2018年7月,国产院线影片《我不是药神》上映,上映以来收获了一致好评。
创造了的国产院线影片的又一个里程碑。
《我不是药神》的上映满足了观众和市场的期待,各平台猫眼电影、淘票、豆瓣等都获得高评分,且收获了喜人的票房数。
该电影植根于我国现实,瞄准当下社会痛点,揭示出国家医疗改革和群众看病难之间的矛盾,《我不是药神》打破了现实主义题材所遭遇的表达的困囿,对于当前电影现实主义具有破局意义。
电影运用本土化的叙事刻画众生的困顿,揭示当下中国人的生存困境。
通过塑造当代化的市井英雄形象呼唤英雄主义的回归。
实现了商业电影和现实主义题材的巧妙融合,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发展提供了新的维度和思路,也给我国国产电影的艺术创作探索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现实主义电影;国产电影2018年7月5日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该片是文牧野导演,徐峥、宁浩监制的作品,上映后便颇受好评。
以破竹之势席卷内地电影市场。
取得30.75亿元票房的《我不是药神》,是中国观众渴望的温度与力度并存的优秀国产电影。
《我不是药神》改编自“药侠”陆勇为慢粒白血病人代购印度仿制药的真实事迹,展现了我国医疗改革前白血病患者苦求低价救命药的艰难人生。
作为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被很多人看作是国产现实主义电影在商业电影浪潮下的重生之作。
但有人认为,它实际上应算作一部基于现实题材又兼顾类型化的商业剧情片。
这表示,这部现实题材电影所展现出的美学品格与创作精神,已然与传统的国产现实主义电影有所不同。
一、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创作传统定义中,“现实主义”指的是一种正视现实、忠于现实并力图把握现实的文艺创作精神,以及一种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通过典型化的途径塑造艺术形象的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主导性审美原则与创作方法。
《马路天使》(1937年)《小城之春》(1948年)等经典现实主义影片,建立起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标杆与内容范式。
我不是药神所折射的社会现实
一部电影几乎击中所有人的隐痛可以做任何事,在命面前,可以付出所有的钱。
一人重病,就足以把整个家庭拖入深渊如果有一天,得了绝症,救命药4万一瓶,需要终生服用,那吃还是不吃?吃,一套房会被吃掉,家人会被拖垮;不吃,死路一条。
有人吃不起药,眼睁睁等死,还有人为了不连累家人,选择结束生命。
在《老人自杀的社会性研究》调查中发现:重病的老人不想变成子女的累赘选择自杀。
甚至,他们即便自杀还处处为子女着想。
深圳有一位63岁母亲因儿子重病没钱治疗,她记得自己之前有一份保险,可以赔20万,所以她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她不知道自杀是不能获得赔偿的,她的保险也已经过期了。
杭州一名患癌者不愿吸氧,只为多给女儿省两块钱这位爸爸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开了20多年夜班,2015年起身体开始不舒服,但一直拖着不肯去。
就这么拖了几年,病重住院时已确诊是肝癌晚期,吃不下饭,呼吸急促。
可面对刚刚踏入社会的养女,他却强打精神。
“我看他呼吸困难,让他吸下氧气。
他总说气能透过来,不用。
”几个月后爸爸病情加重才向女儿吐露实情:“我只希望能给你多省两块钱用用。
”即使倾家荡产治疗,也难保不被恶魔抢走生命“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
”有人说,“这辈子最害怕的是生病,最抗拒的地方是医院,最不想看到的人是医生。
”不是因为胆小,而是根本就“不敢病”。
说到底,“不敢病”是我们面对病魔最卑微的姿态。
但现实是残酷的,疾魔要来时,根本没有婆婆妈妈的余地。
随着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显现,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等慢性病人数不断增多,群众慢性病疾病负担日益沉重。
战胜慢性病,养生保健及早治疗是关键华佗村掌上中医院,是全球第一家掌上中医院,以传播大爱,帮助更多人走上健康幸福生活为使命,革新国人看病模式,使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专家级的中医诊疗服务,及全球顶级产品,帮助国人调理疾病,康复顽症,从而重获幸福。
浅谈《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叙事研究
《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叙事研究《我不是药神》讲述了一个关于守护人生的故事,影片以癌症病患者贾宝玉的经历为主线,通过影片反映现实社会中药品价格高企的问题,道出了人民群众期盼药品价格能够降下来的呼声,真实、震撼、温情的生活体验贯穿全片,使得影片以其鲜明的现实主义叙事风格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叙事角度对影片所蕴含的社会意义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影片的现实主义叙事特征,以及它们是如何深入人心的。
一、现实主义叙事的渗透《我不是药神》不仅在形式上注重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同时在叙事上更是深入探讨社会问题的根源。
细节处理非常入微,从现实的情境、语言习惯,谈吐举止都非常真实,不妄加渲染,处理得恰到好处,充满生活气息,让观众真实感受到当下社会高药价困境下人们的痛苦心声。
1、对话真实《我不是药神》的对话非常自然,除了主线以外,场景中的所有对话都有实存根据。
尤其是药店老板与客人的对话,生硬却真实到令人感到心酸,该场景鲜明地展现出社会要求性命而求的现实。
影片中药品的价格虚高,病人花费高额的医疗费、药费,家庭原本就很窘迫,之后又要为治病花费更多的费用。
包装上的LOGO制造着无辜的自尊心,单片药够病患家庭维持多少时间?这些对话不仅仅表明了病人们的无奈与绝望,也让观众感受到现实世界中人生的凄凉与无奈。
2、场景真实影片中的场景也非常地真实,场景的描绘是现代都市中的街道、房间、公路等,没有过多地加工和独立装饰,呈现真实的社会状况和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社会中一直存在着生死悬浮的情况,困境下的贾宝玉,透过窗户看着高楼大厦,透出了一种绝望,突出地反映了“住在绝望中的人道德飞地”的现实。
贾宝玉也好,药店老板也好,都是小人物,背负着我们日常周遭化不开的痛苦和压抑,显得异常地沉重。
场景的真实性不仅能让观众感受到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同时也能让观众在影片中深度沉浸,更加容易体验角色的病态与苦涩。
二、现实主义叙事的贯穿现实主义这种文学和电影的细节要求十分高,它要我们扎实地了解社会,但它也让我们感到压力,即我们的叙事必须面向社会、现实、生活,必须挖掘出社会现实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角色,然后通过情节的衔接来描绘人物的思想性格、情感、价值观等。
从《我不是药神》看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力量”
从《我不是药神》看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力量”作者:王嫣睿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2期摘要:2018年暑期热映的影片《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一度升到第一的位置,众口难调的观众们在这部影片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和解。
由一部影视作品引发的社会深思,并推动了国内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这让我在《我不是药神》上看到了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力量”。
关键词:现实主义真实社会存在社会现实影视艺术政策导向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中国最初可以追溯到1913年的短故事片《难夫难妻》,作为“现实的渐近线”,它不是社会的旁观者,而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2018年暑期热映的影片《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一度升到第一的位置,众口难调的观众们在这部影片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和解。
《我不是药神》无情地揭开了这个社会的伤疤:“天价药”、“看病难看病贵”、“贫穷与疾病”……这些社会现象存在在每个人的身边,正如影片中的一句独白“谁能保证谁家没個病人呢”?反观现实,我们的国家并没有让我们失望,李克强总理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
由一部影视作品引发的社会深思,并推动了国内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这让我在《我不是药神》上看到了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力量”。
一、选题紧贴生活,剧情直击心灵影片《我不是药神》中事件原型是2015年的“陆勇药案”。
被病友称为“药神”的陆勇,2004年开始帮助白血病病友从印度规模性地购入靶向药物“格列卫”的便宜仿制药,后来以“销售假药罪”被起诉。
陆勇被捕后,上千名病友联名为他求情,最后公检部门撤销起诉,陆勇被释放。
在《我不是药神》热映前后的今年4月和6月,李克强总理两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并鼓励创新药进口,加快已在境外上市新药审批、落实抗癌药降价措施、强化短缺药供应保障。
近年来,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不少经典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例如由媒体人邓飞发布微博帮助湖北人彭高峰寻子事件改编的《亲爱的》(陈可辛执导)、由中国1998年三大特大矿洞诈骗杀人团伙案改编的《盲井》(李杨执导),而《天注定》(贾樟柯执导)的事件原型分别是:1、2002年山西的胡文海怒杀14贪腐人员案件;2、2012年湖南、重庆、南京“周克华案”;3、2009年邓玉娇“冤”案;4、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
《我不是药神》中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剖析
88作者简介:王茁 (1993-),女,满族,河南南阳人,单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我不是药神》中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剖析王茁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摘要:电影《我不是药神》自上映以来引发公众强烈关注、舆论热评,并且引发政府针对药价一系列问题出台举措,归结影片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现实主义”功不可没。
不管是题材的选取、人物的刻画都是对真实社会元素的提取加工,艺术处理,现实生活经过电影语言和艺术手段的创作展现了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现实主义;艺术真实2018年7月5日,由徐峥、王传君等主演的反映“买药难”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在国内上映,该片引发大量关注,形成持续热议,随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回应影片所反映的“买药难”的问题。
影片由此成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电影。
当网红、流量小生、恶搞文化充斥视野的时候,该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以真实故事为基础讲述国人的真实“遭遇”,直击社会痛点,对现实的描绘引发公众的真实“代入感。
笔者认为《我不是药神》的成功之处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转换视角,关注社会现实近年来,中国主流商业电影院线里,文艺片宣扬精英的启蒙主义,倡导抒发情怀,总现得迷离梦幻,曲高和寡;商业片或依旧延续欧美电影的好莱坞式情节,或反映中产及以上阶级的小资生活。
反映社会民生、关注现实问题的影片少之又少。
《我不是药神》成为“爆款”的关键正是在这股洪流中挖掘了现实主义的深度。
上一部“爆款”《战狼 2》的火爆来源于对国家形象的塑造、爱国主义情怀的引领,那么,《我不是药神》则引燃了另一个心理爆点:现实主义的民生体验与诉求。
影片最先触动观众的就是其现实主义主题:“看病难”。
影片对准的是患上了绝症被高价药逼到绝境的人:彭浩来自农村,生活贫困,沉默寡言却重情重义;吕受益是一位十分小家子气的父亲,每次见面都会请大家吃橘子,在疾病的碾压下,他几近失去生的勇气……他们是千千万万身患重病而无力救治的人群的缩影。
从《我不是药神》看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民粹化倾向
《我不是药神》自2018年7月上映以来,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30亿票房和豆瓣9分的成绩堪称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
在学界,这部电影也饱受赞誉,梁晖认为《我不是药神》推动了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范式转换,使国内日渐式微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重新焕发生机。
罕见病和医药制度是“人命关天”的社会问题,确有讨论意义。
但是,选用现实题材不等于就具备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品格,票房和“民意口碑”的成功也不必然等同于艺术成功,更不能因此就得出影片推动了社会进步的结论。
有学者认为,《药神》是一部“软核现实主义电影”,由于题材敏感,影片在反映和揭露现实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但在现实性探索上仍有着积极意义。
“软核现实主义”由北京大学教授李洋提出,被看作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对电影管理体系的适应以及资本的回应。
现实主义的概念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话语权力博弈,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不同传播载体中,人们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都不尽相同,现实主义艺术作品也有必要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自我革新。
陷入苦难叙事和良心主义的单调范式只会让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不断被边缘化,无助于发挥其启迪大众、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对《药神》的探索持肯定态度。
然而,在对“软核现实主义”电影进行评价时,仍应找到一些基本的评价原则,避免陷入到“一切皆可为现实主义”或“现实题材即是现实主义”的误区中。
此外,还要深入分析这种“软化”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北京大学教授王一川认为,如果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范式,那就应当有一整套为特定的学术共同体成员共同信守的艺术创作与批评原则,衡量一部作品是否具备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现实主义范式,关键在于它是否能以明显的客观性、典型性和批判性范式去刻画当前的社会现实。
在下文中,笔者将从客观性、典型性和批判性三个角度,对影片《我不是药神》予以评析。
一、影片的客观性分析在对真实事件进行艺术改编时,需要遵守“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自然逻辑,但对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来说,更重要的是合乎社会逻辑。
《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叙事研究
《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叙事研究《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叙事研究《我不是药神》是由陈建斌执导,徐峥主演的电影,该电影在上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它以“救人医生被诉商贩”为题材,将社会上存在的药价高昂的问题展现出来,同时反映了当下医疗行业的现实状况。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叙事的角度探讨《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如何呈现出其现实主义的特色。
一、现实主义叙事现实主义叙事作为一种文学和电影艺术的流派,其核心是把握现实,并用艺术的手法呈现出来。
现实主义叙事强调真实和客观,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注重艺术手法的自然和真实,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现实的关注。
二、《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叙事特色1.情节真实可信《我不是药神》讲述的是一个救人医生被诉商贩的故事,情节真实可信。
电影里的情节几乎都是按照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的主线和细节都非常真实,并充分体现了当下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
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真实,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角色形象细腻入微电影中,徐峥饰演的赵磊医生性格沉稳、踏实,用医术拯救病人,尽心尽力,从而赢得了广泛的敬意和认可。
通过这位医生的形象营造,观众可以体会到当下医疗行业的医生们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医生们的责任感。
电影中的其他角色形象也是通过细节把握,让角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3.现实的社会背景《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叙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它的社会背景。
电影中所描述的情境虽然是独立的故事,但却能突出现实社会中的药价高昂、医药公司权力强大等现实问题。
电影没有趋于过度夸张,而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展现将社会问题呈现出来,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结语通过对《我不是药神》电影的现实主义叙事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发现,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电影中精细的角色刻画、情节的逼真还原、社会背景的贴切,这些元素都使得影片显得极有现实感,达到了现实主义叙事的宗旨。
《我不是药神》社会现实与人性关怀
《我不是药神》社会现实与人性关怀电影《我不是药神》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与无奈,更关注了人性中的关怀与温暖。
导演文牧野通过药品买卖的故事,揭示了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和不公,同时也呼吁人们对他人的关怀和理解。
影片以主人公程勇的经历为主线,通过他与罹患白血病的女友小雅以及其他病患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医疗资源不均等的现实问题。
在这个社会中,医疗资源的不平等和高昂的药价使得许多患者无法负担得起治疗,而他们的生命也因此面临巨大的威胁。
影片中的程勇通过非法走私药品来帮助那些无力支付高额治疗费用的患者,虽然他的行为违法,但是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理解。
这种行为背后所体现出的人性关怀,让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影片中的程勇是一个普通人,他没有高深的医学知识,也没有丰厚的财富,但是他却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帮助他人。
他的行为不仅是对医疗体系的质疑,更是对社会中人性的呼唤。
在药价高涨的背景下,他选择了违法走私药品,这是一个道德和法律的抉择。
他的行为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有人认为他是违法的罪犯,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无论如何,他的行为都让人们重新思考了社会中的医疗问题,也引发了对人性关怀的思考。
影片中的小雅是一个乐观坚强的女孩,她的白血病并没有让她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她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给了身边的人很大的鼓舞和勇气。
她的坚强和乐观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重新认识到生活的珍贵和对他人的关怀。
她的存在不仅是影片中的一个角色,更是对社会中病患者们的一种关怀和慰藉。
影片中的社会现实让我深感震撼,医疗资源的不公平和药价的高涨让许多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
这种社会现实不仅存在于电影中,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许多患者因为无法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而被迫放弃治疗,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事实。
影片通过展现这种社会现实,让观众们重新思考医疗体系的问题,也呼唤人们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影片中的人性关怀让我深感温暖,尽管社会现实残酷,但是仍然有许多人愿意伸出援手,给予他人温暖和关怀。
《我不是药神》现实问题的深刻映射
《我不是药神》现实问题的深刻映射电影《我不是药神》在2018年的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和社会关注。
该片不仅以饱满的情感和精准的刻画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更通过深刻的映射揭示了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所揭示出的现实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和启示。
一、药品定价与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我不是药神》通过讲述主人公程勇非法从印度进口抗癌药救治病友的故事,深刻揭示了我国药品定价过高、医疗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罕见病病人面临着高额的医疗开支,而一些救命药品的价格过高,使得很多患者无法负担。
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使得患者的医疗费用高企,还导致了医疗资源的集中。
在城市,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丰富,而农村和一些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我不是药神》中,主人公程勇通过非法途径帮助病友获得救治,暴露了药品定价和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现实问题。
二、道德困境与亲情关爱的深度探讨《我不是药神》中,程勇因为为了救治病友选择非法途径,引发了不少争议和道德困境的思考。
该片通过程勇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展现了亲情关爱的深度。
面对社会的压力和生活的困境,程勇依然坚持着救人的信念,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了观众。
亲情关爱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人在面对疾病和困境时,往往会依靠亲人的支持和陪伴,这种关爱和支持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我不是药神》以亲情关爱为切入点,引发观众对道德困境和家庭关系的思考。
三、社会底层的生存困境与人性的光辉《我不是药神》通过刻画程勇所在的社会底层的生存困境,展现了普通人的艰辛与对生活的渴望。
这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真实,他们在逆境中展现出了坚不可摧的勇气与人性的光辉。
社会底层的生存困境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
贫困、就业困难、低收入等问题使得一部分社会群体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然而,正是这些普通人通过努力和拼搏,展现出对生活的顽强和渴望。
《我不是药神》通过展现社会底层的生存困境,启示观众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现实底色与类型策略——评《我不是药神》
现实底色与类型策略——评《我不是药神》现实底色与类型策略——评《我不是药神》近年来,《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备受关注,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引发了对于现实底色和类型策略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底色和类型电影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评析。
首先,我们来探讨《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底色。
现实主义是一种文艺创作手法,追求揭示真实生活,呈现社会现象和人物的真实状态。
而这部影片凭借其真实和贴近现实的刻画,展现了一段叫人动容的故事。
无论是片中角色的表演,还是剧情的展开,都几乎让人忘记这是一部电影,仿佛生活中两场更加突显考古价值的大地震就发生在自己眼前。
电影讲述了一位医药代表罗辑(徐峥饰)为拯救罹患罕见病的儿童而努力寻找救命药,却被种种现实困境所阻挠的故事。
电影通过展示现实中的普遍社会问题,如医疗资源不足、高昂的药物费用和医患关系紧张等,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关注。
影片力图通过真实而深刻的影像刻画,展示当下社会的不完美与现实的残酷。
正是这种对现实主义的坚持,使得《我不是药神》成为一部触动人心的作品。
其次,我们来探讨《我不是药神》的类型电影策略。
类型电影是指按照特定的内容、题材、风格等要素进行分类的电影。
本影片将现实主义底色与喜剧元素相结合,采用了喜剧的类型策略。
首先,电影采用了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减轻了片中严肃的主题,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欢笑。
徐峥饰演的罗辑时而自黑时而机智,将笑点点缀在剧情中,让观众在面对现实困境时也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另外,电影巧妙地运用了讽刺和夸张的手法,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调侃和抨击,如片中对医疗制度不公和药价高涨的讽刺,以及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批判。
这种类型电影策略的运用,使得电影在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但与此同时,本片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观众认为,《我不是药神》在类型电影策略上夸张了问题的程度,使得电影过于娱乐化,而不够深入地揭示现实的本质。
他们认为,电影更应该用更加真实和严肃的方式呈现社会问题,以引起更多深思和关注。
《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与挑战
《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与挑战电影《我不是药神》是由文牧野执导,徐峥主演的一部剧情片。
该片于2018年上映,讲述了一位普通药店老板秦风如何为患有罕见病的患者卖药的故事。
这部电影深入探讨了中国医药行业的现实问题和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挑战。
首先,电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医药行业的现实局面。
秦风经营的小药店饱受医保政策和追求利润的双重压力。
他面对着供应链的挤压和药品利润的削减,不得不寻找更多的利润渠道。
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国医药行业的竞争激烈和利润稀薄的现状。
电影中的患者由于患有罕见病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更加暴露了中国医疗制度的问题。
由于罕见病患者众多,但市场需求较小,药企很少投入研发生产这些罕见病的药物,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得到适当的治疗。
这无疑是现实中很多人所面临的挑战。
电影中,秦风用不合法的方式生产和销售患者所需的药物,这也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医药行业中的违规和利益冲突。
由于利润的驱使,有些药企和医生把盈利放在首位,忽视了对患者的负责。
《我不是药神》向观众展现了在这个行业中如何保护患者权益的重要性。
除了医药行业的现实问题,电影也呈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挑战。
在秦风面临逆境的同时,他也遇到了对父亲的责任、家庭关系的疏远以及与女友之间的矛盾。
这些情节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追求个人成功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困境和挣扎。
另外,电影中还涉及到了道德伦理的问题。
秦风违法制药和销售药物,虽然是为了救助患者,但他的行为是否正当仍值得讨论。
这引发了观众对于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冲突的思考,同时也使观众对于底层人民生存境遇的关注。
总的来说,《我不是药神》以生动的故事和真切的现实情境勾勒出了中国医药行业和现代社会中的挑战。
影片通过扎实的剧情展示了这些问题,引发了观众的思考与讨论,并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医药行业和社会问题的重视,为社会的进步和改革贡献力量。
在电影与现实之间——《我不是药神》的题材与现实意义
《我不是药神》堪称2018年暑期档最强势的影片,自7月5日上映后在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分,票房超过30亿。
[1]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一位进入中年危机的男主因偶然的机会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变成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独家代理商,获得巨额利润的他生活发生了剧烈变化,本来并无野心但是面对唯利是图的商人榨取病人钱财、昔日挚友的因病致死,他不惜踩着法律的红线尽自己所能救助病人,由此一场关于救赎的拉锯战在波涛暗涌中展开。
该片所引发的电影行业内的关注以及电影外的讨论使其意义已经不只限于电影。
就电影本身而言:其选取的是极具广泛覆盖性的具有痛感的现实题材,能够最大程度地在情感上唤起部分观众的共鸣,影片的故事是从真实事件改编而来,在故事呈现上依照现实,对现实关系的丰富变化性给予了艺术范围的真实呈现,同时影片遵循了商业化和类型化的创作模式,将现实题材与商业片充分对接而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就电影的社会影响而言:伴随口碑炸裂而来的是其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电影所衍生的话题已延伸到医疗体制及改革,引发人们对进口药及医疗制度的大讨论。
影片的原型人物有“代购印度抗癌药第一人”之称的陆勇被推到大众面前,关于他的真实故事被各大媒体报道。
在影片的结尾,警察对程勇说:“现在没人弄假药了,正版药进医保了。
”而现实中相关政策也正在推进,在影片上映第14天,李克强总理就《我不是药神》引发的社会舆论特别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要“急群众所急”,推动相关措施加快落到实处。
[2]故事的原型人物陆勇被撤诉,体现了法理和温情,这代表司法的进步;将格列宁纳入医保,代表着国家医疗制度的进步;而这种题材的拍摄及上映并引发广泛关注,是中国电影及电影人的进步。
鉴于《我不是药神》引起的广泛性关注,探讨其成为爆款的原因对于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虽然我国电影已经走过了粗犷式的发展阶段,进入了提升艺术质量的时期[3],出现了既有票房又有口碑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如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类型片《湄公河行动》是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成功改造、根据寻子事件改编的陈可辛导演的影片《亲爱的》以情动人、传记题材影片《我是医生》《邹碧华》展现了当代英雄模范人物等,但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反响如《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爆款”并不多见。
《 我不是药神》:从新闻到银幕的现实主义抒写
44THE FILM CULTURE电影文化2018年7月,电影《我不是药神》裹挟着现实主义高频新闻的共振强势上映,在同档期影片中一骑绝尘,斩获30亿元票房。
影片题材来源于真实的深度新闻报道,以“昂贵的癌症药”“药品倒卖”“走私”“冲击医疗体制”等高聚焦词汇,强烈冲击观众的视觉神经,成为现实主义影视题材的最新经典。
该片的巨大成功,主要归功于电影题材在新闻社会效应周期内的实时表达,在人们对渐行渐远的新闻淡出之际,续以惊爆的影视语言拉回了观众对现实的切身关注。
《我不是药神》对新闻题材的强势重刷,再次证明现实主义影片的强大生命力。
一、紧扣社会痛点的题材选择故事的原型陆勇是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因购买高价抗癌药“格列卫”治病而家徒四壁;当他接触到药效类似但价格便宜很多的仿制药“格列宁”时,便义无反顾走上了帮助一众白血病患者代购抗癌药的道路,因而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继而成为全社会的焦点新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影片适时而生,待影片成型,现实风波却以撤诉偃息。
现实主义影片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客观性,即在艺术观念层面,按照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去描写,再现客观事物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典型性,即在艺术形象层面,注重创造典型形象;三是批判性,即从与现实的关系来说,大胆暴露社会问题,体现批判性。
[1]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都是社会民生的难点和痛点,《我不是药神》在题材选择上,重叠社会痛点,关注社会民生矛盾,组合影视符号去抓住与观众息息相关的具象化表达,将新闻报道“陆勇事件”搬上银幕,将观影者带入角色中,让人身临其境,从而直击观众内心深处,达成共情、共振。
对比追求特效更多更强的高成本大片,《我不是药神》没有作高大上的特效技术处理,也没有给观众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和震撼的镜头,但现实主义的题材让观众拥有天然的代入感,与观众产生了更多切身的关联。
如《桃姐》让人联想到自己勤劳慈爱、默默奉献一生的姥姥或奶奶;《狗十三》让人联想到自己跌跌撞撞、哭哭笑笑的少年时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人不禁回忆起自己大学时代的点点滴滴……现实主义的脚踏实地,让代入感更加真切也更加深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不是药神》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导向
作者:宁琬
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8年第09期
摘要:《我不是药神》是由文牧野执导,徐峥宁浩担任监制的剧情长片,于2018年7月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根据猫眼数据,截至影片下映共累计31亿票房,在内地总票房榜上稳居第五,豆瓣上更是获得9.0的高分,在第55届金马奖上更是获得7项提名,并且斩获最佳新人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
这样一部非IP,又无流量明星无特效的电影能够赢得口碑和商业上的双重成功,离不开电影独特的创作技巧,也反映出当今国内电影的创作开始以现实主义导向为主,作品打磨更加精细,核心思想的表达也更加准确直白。
关键词:电影创作;现实主义;导向
《我不是药神》是近年来难得的佳作,与韩国电影比较,韩国近年来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层出不穷,《辩护人》《杀人回忆》,《熔炉》更是推进了有关性侵法案的完善,想要用文艺作品推动社会发展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作品出现,并且市场上得到了肯定。
但是这一切并不能说明《我不是药神》完美无缺,本片说到底还是类型片的范畴,人物脸谱化,性格缺乏可解读性,对药厂代表的处理甚至都有点漫画化,善恶过于分明,意味着缺乏思辨,对于事件背后真正的矛盾点闭口不谈,在面对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时候,完全没有足够的思想与逻辑准备。
《我不是药神》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徐峥饰演的男主人公程勇经营着一家保健品店,独身并且赡养病重的父亲,身陷中年危机。
由王传君饰演的慢粒白血病病人吕受益的到来,使程勇发现了一条可以拉自己走出困境的救命绳,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地做起了治疗慢粒白血病的印度仿制药独家代理商,以正版药价格四分之一卖给病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被迫在酒吧做舞女的单身妈妈思慧,神父刘牧师,脾气火爆的非主流青年黄毛。
在积累一定资金后程勇将走私渠道卖给假药贩子张长林,自己建了小工厂安生度日。
然而张长林哄抬仿制药价格,使病人再次吃不起药,再后来吕受益因停药不得不接受化疗,经济负担与病痛折磨让其走向自杀的结局,程勇深受刺激决定继续贩卖仿制药并以进价出售。
此时印度工厂受起诉停工,程勇因走私被捕入狱判有期徒刑三年。
影片最终在程勇刑满出狱时,治疗慢粒白血病的药物已被纳入医保,表现国家对此事件的关注与积极的解决态度,影片至此结束。
一、《我不是药神》的创作技巧
1.人物性格的艺术性刻画。
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我不是药神》虽以“陆勇案”为背景,却在人物的刻画上做了艺术性打磨。
主人公“程勇”由一开始“无利不起早”的商
贩转变为贩药救人的“药神”,其人物的戏剧性在性格的转变中得以体现。
影片中几位主要人物的性格刻画也极为细腻,每个配角的人生都获得了艺术性创造,使其深入人心。
2.矛盾的扩大升级。
“陆勇案”在《我不是药神》影片上映前并未获得网友的广大关注,原因就在于新闻陈述的仅为简练事实,理性的报道难以引起受众共鸣。
但影片上映后,通过将“金钱与法律”“金钱与生命”“法律与生命”三个层次的矛盾做了扩大升级,让“陆勇案”获得了更多人关注并参与讨论。
3.场景的打磨设计。
在《我不是药神》中,对场景的打磨设计也是其一大亮点。
影片开头便通过一系列的场景阐述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一贩卖印度神油的商贩,这也是患者吕受益贸然前来在影片中被视作“理所当然”的原因,因为主人公去过印度,而仿制药的工厂也在印度。
在主人公人格升华后,在印度药店购买仿制药后,推开门在街上遇到印度神像一一“迦梨”和“湿婆”,尽管这一场景的设计给首次观影的观众留下了“不明所以”的印象,但其传达的压抑情感让更多人在观影结束后对两座神像发起了热烈讨论。
对于主人公程勇来讲,其购买仿制药的行为拯救了患者,却也因此对研发“格列宁”的工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时程勇心中犹如这场景一般,看不清前行的路,迷茫却又充满了神圣的信仰。
二、《我不是药神》体现的现实主义导向
1.基于现实。
《我不是药神》的故事脱胎于“陆勇案”,陆勇本身是一名身患慢粒白血病的病人,治疗该病的格列宁正版药需要23500元,而印度仿制药却只需要4000元,于是陆勇做起了代购生意,三个月后,团购价就降到了200元。
沅江市检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销售假药”为罪名,将陆勇公诉至沅江市法院,300多名白血病病友联名写信,请求司法机关对他免予刑事处罚,最终检察院撤诉,陆勇获释。
2.草根文化。
所谓草根文化也就是平民文化,草的根有“顽强、韧性”的特质,而电影所呈现的就是小人物们在面对病痛,面对贫穷在努力挣扎下去的故事。
《我不是药神》中,聚焦慢粒白血病患者,他们当中有为给女儿治病不得不在歌厅跳舞的单亲妈妈,有患病的牧师,有辍学离家出走的非主流少年,他们除了白血病患者身份之外,观众还见了他们作为另一种身份的生活状态。
每一个人物,他们的故事都是丰富的,透过银幕,观众们看见他们的喜怒哀乐,在生活中的挣扎苦楚,并且通过故事将每一个人物相联系,赋予了他们美好的品质和优秀的人格,一定程度上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同时低姿态的人物更像是你我身边真正存在的人,我们对他们更有熟悉感,更有代入感,也更容易产生共情。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电影将精英与草根进行对立,将药厂完全塑造成反面形象,有一定民粹倾向。
3.英雄主义。
英雄主义,即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坚强、首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行为。
在电影中,程勇开始是一个失婚,失意的失败者,这点从曹警官
对他的态度里能看出不少。
直到火锅散伙情节为止,程勇做这一切的动机都是从自身出发的,首先他并不是一名患者,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赚钱以改变自己窘迫的处境,用不着以身涉险,于是急流勇退。
下半部分的转变,是以吕受益的死为导火线的,他的自杀使程勇开始重新贩药,不为获利,只为救人。
后来黄毛的舍生向死,更是推着程勇走向神坛。
程勇身上的确有大大小小的毛病,但事实上,他爱父亲,爱儿子,是一个情感很充沛的人,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才使程勇最终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人们口中的“药神”。
这个转变过程是我们在电影中切实看到的东西,电影的标题虽然叫《我不是药神》,但是这并没有削弱主角身上的英雄色彩,尽管这种给圣人加冕的手法非常套路,但是这种个人的成长历程和人物弧光却是观众们喜闻乐见的。
三、结论
近十年来电影市场异常火爆,影片质量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叫好不卖座的,更有票房飘红但三观不正的,电影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是不能同时满足呢?《我不是药神》的出现则说明了事实并非如此,同时电影的创作也从浮躁渐渐转向平静,使得创作者们脚踏实地,将创作植根于生活,更加关注生活中普通的个人,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虽然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而现实比电影展现的还要复杂得多,但是让人高兴的是,這至少是个还不错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