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时政新闻的新媒体传播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时政新闻的新媒体传播特点
作者:刘激扬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11期
【摘要】时政新闻的报道,一般包括领导讲话、会议及其重要活动,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事件等内容。
时政新闻报道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领舆论导向和密切联系群众有着积极意义,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题材。
伴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媒介传播的主要平台,时政新闻的报道通过使用新的技术形态,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形态等方面突破创新,呈现出传播内容权威精准、传播语言精简易懂的特点,让时政新闻的新媒体传播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相得益彰,初步构建了舆论引导的新格局,同时也对新媒体大数据时代传播方式的未来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时政新闻;新媒体;传播特点
时政新闻指的是党和政府在政治生活中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指政党、社团在处理政治、经济生活大事或者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政治活动。
[1]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政治性、政策性、广泛性、信息性和时效性五个方面。
近年来,时政新闻突破了以往板着面孔说事儿式的枯燥传播,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形态等方面不断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AP(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在新媒体的传播中得到初步尝试。
新的传播方式充分吸引了受众眼球,大大提高了新闻内容的受众关注度,使报道内容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时政新闻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以及感染力,使得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取得话语权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
一、传播内容更加亲民
新闻传播内容为王。
内容是新闻生产的王道,主流媒体在时政新闻的内容获取上有着先天的优势。
如何让时政新闻的内容更亲民,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这就需要我们对时政新闻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其新闻价值和受众关注度,将服务大局与服务受众统一起来,进而不断提升时政新闻报道的质量,提高其传播力。
过去一段时间,时政新闻在新媒体的传播中存在着播放数量少、传播形式较死板、与受众互动性差、专题大而空、说教多、官腔重等诸多现象。
当自媒体迅猛发展起来后,主流媒体才切实感受到了危机,争取主动、赢得舆论话语权成为媒体人的高度共识。
此后,新媒体上的时政新闻才渐渐多了起来,同时媒体对时政新闻的报道才开始注重内容、语气和表达形式等。
新媒体要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强化“接地气、沾泥土”,贴近受众需求,把握受众心理,将广大受众看重的具体诉求凸显出来。
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客户端曾经推出过一篇报道:《803亿在豫落地,看咱省长陈润儿咋推介河南》,不到10个小时阅读量就已突破10万+。
之所以点击量高就是因为报道抓住了受众心理,老百姓想知道省长眼中的河南是个啥样?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为什么那么吸引人。
2018年河南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奋斗目标”[2]。
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迅速反应,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站等媒体平台推出“贯彻省委全会精神让中原更出彩”系列专家学者访谈,同时发表系列述评《出彩中原是奋斗出来的》,对省委全会精神进行深入解读。
各媒体平台还相继通过文字、图片以及小视频,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以故事带新闻,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出彩河南人》专题报道推出后,因为很“接地气”,很快吸引了受众的关注。
这一系列“出彩”报道,深刻把握了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奋斗目标,通过专家观点以及与民众视角相结合,有效增强了时政新闻的贴近性、可读性和感染力。
谋中原出彩,访“他山之石”,随后河南广播电视台总编辑王仁海带领广电全媒体采访团赶赴徐州实地采访,大家一起看乡村、访工厂、观摩城市规划、探究城市转型,对“徐州经验”进行深度挖掘。
徐州是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调研的第一站,这个河南商丘的近邻,近年来大力推动城市转型、产业转型和生态转型,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的新路子。
采访归来,河南广电全媒体推出《徐州转型突围启示录》系列报道,全面报道徐州转型的做法,让我们在对比中看到差距、感到危机,在对比中寻医问药、觅得良方,在对比中创造机遇、占据主动!报道一经播出,很快引起部分地市政府的关注,相关部门组织收看新闻报道,并结合当地实际展开讨论。
2018年河南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后,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这组关于河南“出彩”的系列报道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报道内容是经过反复研究,深入挖掘的。
广播电视所报道的内容与网站、微博、微信平台的报道有重合,也有区别,新媒体的报道内容从群众观念、网民视角出发,在编写新闻的过程中,语言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报道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更强。
二、传播形式更加新颖
新媒体背景下,每个人既是信息生产者,又是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加迅速,互动性也非常强。
新媒体受众对文字和图片的关注度已被异军突起的短视频、现场直播逐渐取代,像抖音等视频发布平台迅速吸引人脉,视频产品在新媒体上得以迅速传播,并正在成为新媒体资讯传播的重要方式。
[3]新媒体行业报告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我国资讯视频占有率在61.8%左右。
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纷纷开始在视频产品上发力,短视频以及直播视频等传播方式成为亮点。
[4]
短视频通过技术加工,可以有效整合动画、脱口秀以及H5和纪录片等资源,制作出创意新颖,形式多样的产品。
例如,人民日报推出的动画短视频《政府工作报告怎么读?人民日报为你建了一座城!》,在该段视频中,人民日报首次在时政新媒体报道中引用缩微定格动画形式,通过虚拟构建城市——“种花家”(网络语言,“种花”为“中华”谐音),并配备相应的文字
以及数据,用了不到2分钟的时间,呈现了我国近五年来的发展成果以及国家形象宣传,并非常清晰地诠释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奋斗目标。
该视频3月6日發布,短短一天的时间,微信阅读量迅速超过10W+,总播放量超过了900万。
新华网综合运用3D立体画、折纸动画等表现手法,在新媒体上发布了创意短视频《跃然纸上看报告》,仅经过4天时间,新华网及各主要渠道总访问量已过亿,媒体转载量也近千家。
人民日报两微两端通过原创手指舞,用充满活力的方式,发布了短视频音乐MV《中国很赞》,展现了对新时代的期待以及祝福,该视频同样迅速传播。
随后,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为有效提升该项活动的影响力,发起了“中国很赞”MV众筹活动,得到了各类明星以及网民的大力支持和响应,争相加入到线上的挑战活动中,随着该项活动影响力的不断增加,活动也迅速成为微博、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焦点,并成为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引人注目的新闻报道之一。
除创意类短视频外,现场报道类短视频表现也十分抢眼。
例如河南广播电视台在全国两会期间就发挥其在视频制作和传播方面的天然优势,采用独家短视频打头阵的传播形式,在微博微信同时推出视频报道《两会进行时——河南时刻》,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收看相关报道,获取权威的信息。
不僅短视频成为新媒体时政报道的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移动直播也受到了新媒体用户的喜爱。
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组织策划的《河南再出发》大型系列直播节目,出动直播车,先后奔赴信阳郝堂村、三门峡陕州的地坑院、郑州通航之都上街、周口淮阳的羲皇故都等省内有特色的县市,邀请当地的干部群众走进直播间,共谋发展、共话体会、共叙乡情。
节目同步在广播中播出,在网络上视频直播,听众与网友纷纷点赞,并积极互动。
节目播出后引起受众的强烈反响,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三、传播语言更加精练
(一)标题语言
新媒体平台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量大并且同质化问题突出。
受众的阅读,往往只是迅速浏览标题,因此,标题是否具有吸引力,便成为受众是否点击阅读的第一关,新闻标题能不能吸引人,直接决定了文章的阅读量,这也对新闻的标题写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比如我们曾经把领导参加的会议、进行的调研,以标题加图片的新闻方式进行呈现,不仅有效提升了领导的形象,同时得到受众的一致好评。
标题写得好,标题即是新闻。
对于标题新闻来说,它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产物,不仅满足了受众自身的需求,同时也是当前新闻媒体面对不断增强的信息竞争环境而做出的创新和探索。
[5]一般情况下,标题新闻以新闻事实为基础,通过标题信息呈现的方式开展新闻报道,有效实现了标题与内容的有效结合。
如《广东将每年补贴种粮大户l亿元》,就属于典型的标题新闻,让人一看就明白咋回事了。
网络新闻标题一般不分行,助词和介词被省略,熟词新用,多使用修辞,使用中、英文简称等,使得标题引人入胜。
如《“钓鱼”执法令人发指》《国家出手娱乐圈“地震”》等。
(二)内容表达
按照语言学家齐福提出的“省力法则”,人们在开展交谈以及阅读的过程中,对语言的准确性要求普遍较高,如此一来,不仅能有效实现信息传播的完整性,同时也能有效满足受众的需求。
新媒体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对时政新闻的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媒体推出的新闻信息一般来说内容相对较少,而受众花费在该报道上的时间往往不超过90秒。
微博字数不超过140个字,所以信息的传播大多使用短句而很少使用长句,多使用进行时态句式,很少使用过去被动语态句式。
同样的内容,新媒体刊载篇幅普遍比传统媒体要短得多。
例如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用800个字囊括了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这与新媒体受众的阅读习惯更加贴近,而各大报纸上,则全文刊载了政府工作报告。
(三)新词新语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我国网民的基数以及网络活跃度持续增加,衍生了一批网络新词和新语。
一般情况下,网络新词及新语最先在相对不是特别正式的社交媒体中传播,随着受众接受程度的不断加强,逐渐渗透到一些新闻网站的报道当中,进而使得报道内容显得个性鲜明、生动活泼。
[6]这些词语本身具备的创新性和时代性受到更多年轻受众的喜爱,特别是90后、00后。
例如:我不叫我,叫“偶”;“这样子”叫“酱紫”;“提意见”叫“拍砖”等。
四、传播技术更加先进
伴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开发应用,实体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的界限已经日益模糊,未来将是增强现实的时代。
[7]受众可以借助APP对自身感兴趣的新闻内容进行扫描,进而实现对多种媒体内容的关注。
而全新的AR视频、3D模型以及语音文字交流和图像百科等技术在新闻传播方面的实际应用,提高了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关注度和兴趣。
对于当前新闻媒体的先进技术应用来说,借助AR技术,有效实现了虚拟对象与现实环境的有机融合,并能够开展虚拟对象与用户的实时交互。
2018年的全国“两会”,各大新闻媒体通过新技术的高效利用,不断在新媒体报道中创新突破,从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到用户体验,处处可见人工智能、大数据和AV技术彰显威力,使得全国“两会”的新媒体用户关注度节节攀升。
例如新华网把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应用到新闻报道工作当中,借助相对科学的“读心术”对观众听取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情绪波动进行记录。
生物传感机器人实时捕捉、自动计算、实时收集观众在观看收听政府工作报告时的情绪生理变化,通过人机交互技术进行数字转化,对被测试者的关注点进行抓取,进而推出了我国首条生理传感新闻报道,这也是新闻传播行业首次把情感交互技术应用于时政新闻领域。
同时,新华社客户端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专门开设了“增强现实”报道《AR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福利》,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新闻客户端中的“小新机器人”,对二代身份证的正面进行扫描,就
能够实现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全面了解。
AR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方式,不仅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同时也增加了新闻报道的趣味性。
与此同时,新华社的秘密武器“媒体大脑”,通过自动分析功能对新闻热点进行筛选,并形成统计分析图片及表单,进而实现自动成文、配图以及配音和视频剪辑等动作,最终导出一条完整的新闻报道信息。
[8]这项功能是新华社与阿里集团共同开发出的一款全新的媒体人工智能平台,通过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一篇成品新闻从线索搜寻到策划、采访、编写、制作、传播以及反馈等全流程动作。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媒体大脑”对多个热点新闻进行了报道,并展示出强大的智能化功能。
同时,“媒体大脑”对比2014年以来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仅用一天的时间就推出了“两会热点观察”。
新华社“媒体大脑”所发出的每一条新闻,都得到了媒体界的密切关注。
有人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在新闻报道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臧雷振.新媒体信息传播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影响:政治机会结构的分析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
[2]谢新洲,李冰.新媒体在凝聚共识中的主渠道作用与实现路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5).
[3]李卫东,文竹.新媒体应用开放平台的云传播网络模型及结构特征分析[J].新闻与传播,2016(09).
[4]王佳航,张婧琪.智媒时代媒体的叙事创新与价值回归:2018年两会报道观察[J].新闻战线,2018(7):68-70.
[5]姚广宜.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呈现[J].当代传播,2017(03).
[6]郭玉梅.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生成传播机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7(4).
[7]吴星星,靖鸣.现实与幻想: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集群效应[J].新闻爱好者,2017(10).
[8]顾洁,闵素芹.社交媒体时代的公民政治参与:以新闻价值与政务微博受众参与互动关系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8(4).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
编校:王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