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化的现实困境与化解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思政课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思政课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思政课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引言:作为高校学生的我们都曾接受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时常有人对思政课持有负面评价,认为其内容单一、教学方式陈旧。

本文将探讨思政课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思政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思政课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纯理论研究,缺乏真正实践经验。

他们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

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无法从他们身上得到启发和榜样。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如下:1.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获取更多实践经验。

2. 建立导师制度:每位教师可以担当几个学生的导师角色,在学术以外的领域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

二、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在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互动和创造性。

这种教学方法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出现了很多孤立不和谐的现象。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以下建议可供参考:1. 推崇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案例,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引入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通过与同学们共同探讨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精神。

三、思政课教师内容单一的问题有人认为思政课内容偏向于马列经典著作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事迹等方面,虽然这些都是重要内容,但可能导致其他重要议题被忽视。

这种内容呈现单一的情况削弱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学习效果。

为了更全面地传递知识,以下建议值得考虑:1. 多样化教材选择:思政课教师可以引入多种教材,如有关法律、道德伦理、文化等方面的书籍。

这样可以丰富思政课的内容,使其更加立体。

2. 引入案例分析:除了理论讲解,通过对社会现象和实际事件的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对时事问题的关注,并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课程之一,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出发,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

一、困境1.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许多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常识、礼仪、道德等方面展开,缺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以及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引导。

这导致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不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只是停留在了知识的层面,缺乏深度和广度。

2. 教学手段陈旧目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传统的讲述式教学,缺乏互动、实践等教学手段。

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3. 评价方式单一当前,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和书面作业,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这导致学生只注重表面的学习成绩,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改进措施1. 丰富教学内容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单一的困境,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例如美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品质。

可以通过课外读书、参观博物馆、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2. 创新教学手段为了解决思想品德课教学手段陈旧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3. 多元评价方式针对思想品德课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考试和书面作业之外,引入课堂表现、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多元评价方式,能够更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促使学生更注重自身的成长和提高,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成绩。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1. 客观性不足: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往往局限于灌输学生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很少有客观的案例和实践。

这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容易使课程变得枯燥和无效。

2. 缺乏实践机会:学生往往只在课堂上接触到道德观念,缺乏实际的实践机会。

这样使得学生无法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并无法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3. 教师角色不明确:很多思想品德教师往往只是传授道德知识,并没有明确的指导学生如何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只是对道德观念有一定的了解,却缺乏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为了改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状况,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整合课程资源: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思想品德课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相结合,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案例,让学生在感受到道德观念的学习到相关知识和技能。

2. 引入实践教学:设计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到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参与公益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行为的快乐和意义。

3. 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主动参与到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合作,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道德问题,并根据自身的思考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反思。

4.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不仅仅看重学生能够背诵和理解道德观念,更注重学生在实际中的运用和实践。

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课堂表现以及参与公益活动等多个方面来评估学生的道德素养。

5. 增加家校合作:加强家长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和参与程度。

可以组织家校互动活动,让家长了解到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并与学校共同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 提供师资培训:为思想品德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思想素养。

学校应注重教师的岗位聘用和考核机制,鼓励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加入,并对他们进行激励和奖励。

通过以上的改进措施,可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实际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和实践道德观念,培养出健康的品德品质。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品德修养,更关乎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面临一些困境,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1. 教材单一,内容陈旧很多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单一,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些教材内容陈旧,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难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反思。

2. 缺乏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较为呆板,缺乏启发性。

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启发学生,引导他们自主思考的重要性。

3. 师生互动不足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教师往往是单方面的灌输知识和观念,而学生缺乏表达自己的机会,难以真正理解和内化课程内容。

4. 缺乏实践教学很多思想品德课程缺乏实践教学,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难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达到课程的真正目的。

5. 考核方式单一思想品德课的考核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其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改进措施1. 更新教材,丰富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实际情况,更新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丰富课程内容,提供学生更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2. 多元化教学方法,注重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主思考。

可以采用游戏、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表达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学生议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4. 引入实践教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引入实践教学,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开展一些社会调研,让学生亲身感受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和作用。

5. 考核多元化,注重综合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多元化,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的重要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面临着许多困境。

本文将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困境1. 教材选择不当。

目前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大多抽象、理论化,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材的选择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年龄特点。

2.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大多是灌输式的,存在被动接受内容的困境。

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

3. 教师角色模糊化。

在一些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师经常被看做是传递知识和灌输道德观念的人。

这种角色模糊化导致学生缺乏对教师的认同感,无法建立起稳定的师生关系。

4. 评价方式单一。

当前的思想品德课评价主要以文章写作和文化知识考核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品德素养的发展情况。

二、改进措施1. 优化教材选择。

教师可以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去理解道德的内涵。

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2. 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和演绎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借助新技术手段,如VR、AR等,给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 树立教师权威形象。

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和经验,树立权威形象,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并及时给予关怀和指导。

4. 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文章写作和文化知识考核外,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观察评估、情景模拟评估和综合素质评价等。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情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不容忽视,同时可以通过改进措施来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要注重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角色的塑造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共同努力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化解之道

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化解之道

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化解之道师德,是指教师应该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

而师德建设,就是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表率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师德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看看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究竟是什么,并探讨一些化解之道。

一、现实困境:1. 教师职业地位不高,师德建设缺乏社会认可和支持。

在当今社会,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收入不高,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大。

这导致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缺乏足够的社会认可和支持,影响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育资源不均衡,缺乏师德建设的条件。

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和教育条件有限,这使得师德建设的条件不足,教师难以得到良好的师范教育和培训,师德建设成为一项难题。

3. 教学环境复杂,教师面临挑战。

学校教学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教师在师德建设过程中面临各种挑战,包括学生行为问题、家长教育观念差异、学校管理不善等,这些都给师德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化解之道:1. 提高教师职业地位,加强师德建设的社会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为教育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师德建设提供更好的保障。

2. 加强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师德建设的条件。

政府应该加大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改善师德建设的条件,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师范教育和培训。

3. 完善学校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校应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健全的师德建设机制,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更好的条件。

个人观点:师德建设是教育事业中的长期任务,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全社会都重视师德建设,才能够切实解决现实困境,为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更好的保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力量,其专业化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目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专业程度参差不齐。

尽管思政课教师在招聘中要求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教育经验,但由于地区和学校之间的资源差异,许多学校无法招聘到具备专业素养的思政课教师。

许多思政课教师只是兼职,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从而无法胜任教学任务。

2.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知识。

当前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普遍存在围绕思想理论的教学模式。

教师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对学生思维方式、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这种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不足。

3.缺乏探究性教学。

现阶段的思政课教学普遍较为传统,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思政课教师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倡导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4.教师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老师年龄偏大,缺乏新鲜血液的加入。

现有的思政课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接受程度不高。

教师队伍需要不断注入新鲜力量,引进一批年轻、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

二、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缺乏专业培训机会。

由于思政课教师相对较少,专业培训资源匮乏。

许多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化培训,缺乏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更新。

2.教师准备时间不足。

思政课教师需备课、准备教案并进行背景知识的学习。

较大的备课压力和时间不足导致教师无法提供精细化的教学。

3.缺乏教学研究意识。

教师对教学研究缺乏热情,很少主动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研究。

缺乏对思政课教学进行深入研究的意识和动力。

4.缺乏交流合作机会。

思政课教师工作较为独立,很少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

缺乏交流与合作的机会,限制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能性。

三、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1.加强专业培训。

教师德育工作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教师德育工作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教师德育工作的困境及解决途径教师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精神生活,同时对于教师的职业素质也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在现实教育中,教师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困境,如何解决这些困境,提高教师德育工作的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德育工作的困境1.现行教育体制的问题教师德育工作常常受到教育体制问题的制约。

如目前教育体制重视考试,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教育的目的理解不足,教育成了唯分数论,德育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教师个人素质问题教师个人素质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只有教师具备道德、科学和技能素质的综合能力,才能够很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然而,现今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教师存在素质问题,因而对教育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孩子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习惯有着很深的影响。

然而,现在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忽视教育或者过度关注学习成绩而缺乏道德教育,所以一些学生转到学校后,德育教育方面缺少了一个好的基础。

4.缺乏教育家长的支持在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一定程度上需要家长的支持。

但是,现实中,还是存在着一些家长缺乏对教育的认识,不重视教育,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这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二、解决教师德育工作的困境的途径1.转变教育观念要解决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境,就需要加强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应该是从唯分数论转向全面发展。

学校应当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并通过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素质,并从价值观的高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是解决教师德育工作中困境的重要方法。

学校应该建立适当的师德教育制度,对于教师每年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让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德育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方法,以所学为指导,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3.加强家庭教育,并强化家校沟通解决教师德育工作的困境也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健全家教辅导机制,让父母在家庭中起到积极的榜样作用。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一直备受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

在实际的教学中,思想品德课也面临着一些困扰和挑战,限制了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困境1. 教材内容过于抽象: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仍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尚未完全成熟。

目前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大多抽象、晦涩,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需要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他们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目前有些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偏低,缺乏创新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能力。

3. 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往往以讲授知识点和灌输价值观念为主,缺乏互动和参与性。

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接受教师的知识和观点,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机会。

二、改进措施1.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材: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思想品德教材应设计生动、有趣的内容,如寓教于乐的游戏、故事和动漫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培训和专业素养提升工作,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研讨会、教学观摩和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3. 探索多元化教学形式:思想品德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应多样化。

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引入情景化教学:思想品德课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体的生活案例或者社会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和决策能力。

5.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针对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而非简单地记忆知识点。

评价应多样化,包括观察记录、小组讨论和社会实践等手段,全面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情况。

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困境与实际解决办法

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困境与实际解决办法

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困境与实际解决办法引言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就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困境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这些困境的实际办法。

困境一: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目前,教师培训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脱离较大;其次,培训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再者,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无法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这些问题使得教师培训的效果和价值降低,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解决办法一:优化教师培训内容和形式为了解决教师培训中的困境,我们需要优化培训内容和形式。

首先,培训内容应该更加贴近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结合教师的实际需求,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其次,培训形式应该更加多样化,包括线下培训、在线培训、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等多种形式,根据教师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选择。

最后,培训时间应该合理安排,充分考虑教师的工作负荷和个人时间安排,提供灵活的培训时间选择。

困境二:评价体系不健全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体系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评价指标过于功利化,过度追求教育成绩和考试分数,忽视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评价方式单一,只注重定性分析,缺乏定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这些问题使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解决办法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为了解决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体系。

首先,评价指标应该更加全面和多元化,既要注重教育成绩和考试分数,也要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的创新。

其次,评价方式应该更加全面,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教学实践等方式获得多样化的评价数据,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困境三:教师专业交流机会有限教师专业交流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但目前存在着交流机会有限的问题。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操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课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例如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改进措施,使思想品德课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一、困境分析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往往过于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不深入,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2. 学生参与度不高: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普遍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主要以被动接受为主。

3. 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成为学生讨厌的一门课程。

以上问题导致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操的培养。

二、改进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1.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丰富生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例如通过小故事、小游戏、多媒体资料等形式来展示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重视课程实践性:将课程内容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在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4. 倡导家校合作: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互动,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现实困境及其突破

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现实困境及其突破

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现实困境及其突破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现实困境及其突破引言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教师德育则是教育的核心。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教师德育专业化所面临的困境也逐渐显现。

本文将围绕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现实困境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突破之道。

一、重视程度不够的困境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和就业前景,而对于德育的关注则相对较少。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面临巨大的困难。

1. 德育工作的次要地位在许多学校中,德育工作往往被视为辅助性、次要的任务,被置于学术教学的次席地位。

教师在这种环境下难以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导致德育效果不佳。

2. 学生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对于传统德育观念的接受程度下降,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享乐主义。

这使得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面临较大的阻力。

二、专业能力不足的困境教师德育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支持,然而目前教师在这方面的培训和支持仍然有待提高,故而专业能力不足的困境成为制约教师德育专业化的重要障碍。

1. 教育培训不足德育工作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操作技巧。

然而,教师培训中往往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对于德育教育的培训却相对薄弱。

这使得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缺乏相关的专业能力。

2. 评价体系的偏重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往往偏重学术成绩的评价,而对于德育的评价相对较少,甚至被忽视。

这导致许多教师重视学术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德育的发展。

三、突破的方向及策略要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突破,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下面给出几个可能的方向和策略:1. 提高德育工作的地位和重视程度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地位和重视程度。

学校可以将德育纳入到学校评价体系中,将德育工作和学术教学同等看待。

家庭和社会应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2. 加强教师德育能力的培养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教师德育能力培养的投入。

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惑与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惑与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惑与对策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近几十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

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专业化的指导意见》,将推进教师专业化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加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然而,尽管全国各地发动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工作,却遇到了多方面的困难和矛盾,给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第一,传统课程思维下教师专业化发展难以实现。

传统课程思维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实施学校统一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的科目,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内容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技巧,因此,学校没有明确的要求,比如课程教学标准等,实施专业教师培养步伐也不明朗。

若要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推行创新形式的课堂教学,改变传统课程思维,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实现课堂教学的立体化发展,增强课堂的文化色彩。

第二,教师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不完善。

由于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他们的课程知识结构大多是模糊的,学科内容模糊不清,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难以实现,教师资源大大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第三,高校思政课教师本身能力不足。

高校思政课教师由于教学经验未足,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也较低,缺乏系统性的教学模式和理论知识,无法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实现高校思政教学的深度发展和全面发展。

面对上述困境,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建议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

继续强化思政教育的思想建设,制定比较完备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模式,开展科研开发。

师德的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

师德的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

师德的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师德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如今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师德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师德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一些改进策略,以期提高教师的道德品质和教育环境的质量。

一、师德的现实困境1. 压力与焦虑的增加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和社会期望的提升,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职业焦虑。

这些压力可能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从而可能影响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和行为。

2. 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某些地区和学校,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这种传统观念可能导致教师重视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其对学生的教育失去了初衷。

3. 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部分教师在职业道德上存在问题,例如,利用职务之便索取财物、辱骂学生、因私心不真诚对待学生等。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改进策略1. 建立监督与评估机制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督与评估机制,对教师的师德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

这种机制可以通过定期的师德考核、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方式来达到。

2. 加强师德教育培训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

这种培训可以通过开展师德讲座、提供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实施。

3. 倡导尊重与关爱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倡导尊重与关爱,并将其融入到教育中。

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 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校的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

这包括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等。

这种改进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5. 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学校应积极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教育。

定期开展家长会议、提供家校联络册等方式都可以促进家校合作,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综上所述,师德在如今的社会中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

然而,通过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师德教育培训、倡导尊重与关爱、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以及加强与家长的合作等改进策略,我们可以促进教师师德的提升,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困境及对策研究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不断深化和改革,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重要使命。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困境,提升教学质量,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教学内容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由于思政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对其缺乏足够的兴趣和认同感,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敷衍应付的情况。

2. 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 教师自身素养和能力不足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教学方法和理念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胜任立德树人的使命。

1. 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方法针对学生对思政课程缺乏兴趣的困境,教师可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时事热点和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从实际中感悟理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强化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参与针对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困境,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教师自身素养和能力不足的困境,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教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提供更好的保障。

4. 加强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思政课程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立场坚定。

5. 建立学生关系思政课程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互信和关怀,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对策,相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困境将会迎刃而解,教学质量也将得到有效提升。

希望广大思政课教师能够不断探索和努力,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如何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公民,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困境1、教材陈旧目前的思政课教材大多数都是早年编制的,对于当前的时代背景、社会现实和学生认知水平已经无法适应,内容枯燥、陈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师资力量不足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需要高素质师资力量的科目,只有能力强、知识广、思维敏捷的教师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但目前的情况仍存在许多教师缺乏专业素养、知识水平不高的情况。

3、教学方法陈旧目前新时代下,教学方法也需创新,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对教学形式和方式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与时俱进,无法跟上学生需求的变化。

二、改进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教材,这需要广泛汇聚各方面的资源和人才,加强国际视野,始终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现实的社会问题,既要体现时代特征,又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发展。

2、加强师资建设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就需要完善相关制度的建立,注重聘用、培养、激励教职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进行中长期的规划和落实,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单一,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课程和教学方法,提供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如课堂讨论、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

特别是结合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是互相促进,相互依存的,我们需要把这些措施结合在一起,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立德树人的目标价值观,使学生得到更精神和思想层面的教育,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履行立德树人职责时面临诸多困境,需要通过合适的对策来解决,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围绕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困境及对策展开探讨。

一、困境分析1. 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变革,社会价值观也呈多元化的趋势,这种多元化的思想观念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了挑战。

一些学生可能会受到家庭、网络等方面的思想影响,对于教师灌输的正面思想观念持怀疑态度,甚至抵制和排斥。

2. 学生消极情绪影响教学效果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消极态度,他们觉得这门课程无趣,缺乏现实意义,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程的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

3. 沉重的教学压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还需要借助实例生动地向学生解释政治理论,这对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在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可能感到压力重重,无法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

二、对策建议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针对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所带来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课等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化思想观念,适时进行引导和疏导。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面对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消极态度的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政治理论的魅力和现实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

3. 加强教师的职业发展培训面对沉重的教学压力,学校应该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培训和政治素养提升。

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育能力提升面临问题及路径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育能力提升面临问题及路径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育能力提升面临问题及路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任务之一。

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效果。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育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寻求解决的路径。

1.教师理论素养不足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然而由于教师们在专业知识和学科研究中不断深耕,导致他们对于思政理论的了解和掌握相对薄弱。

一些教师对于思政课内容的深入理解不足,往往只是机械地传授知识,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把握。

这也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教育效果受到限制。

路径分析:提升教师理论素养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

学校应该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让教师们加强学科教学和思政教育的交流,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可积极利用国内外学术资源,鼓励教师进行学科研究和论文发表,不断扩大教师的学术影响力,提高他们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声誉和地位。

2.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思政教育课堂往往以讲授为主,教师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下降。

也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路径分析:更新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们关注教学科技化和教育技术的应用。

高校应投入更多资源,提供教育技术设备和软件支持,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互动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

教师们也应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教育方法,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

3.教师思政实践经验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课程内容。

目前一些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欠缺,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路径分析:增加教师实践经验需要高校建立实践基地和项目。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惑与对策探讨-最新文档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惑与对策探讨-最新文档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困惑(一)重视科研但轻视教学大学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讲,教师的任务除了给学生上好课之外,还有专研学术,进行学术研究的任务,而且学术研究占的比重还比较大,成为教师评职定级最重要的参考因素。

相比之下,教学活动对教师的个人发展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因此,在一些高校,教师专研学术,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繁重的学术任务也对教师教学产生日积月累的影响,最后的代价是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学术水平整体下降。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他学科,应该具有更强的教学性而非学术性,思政方面的学术资源很是缺乏,教师之间的学术资源竞争很激烈,消耗了其专业教学的时间,在这种职称评定体系下,教学的权重被弱化,教师们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但是又无心教学,导致教学形式单一化、教学内容政治化和说教化,同时资金力度投入较小,实践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思政课教师普遍愿意更新改进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具备这种继续学习的能力,但现实中一些教师只是应付差事地完成课堂教学时数,并没有把心思完全放在教学工作上,更谈不上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

(二)重视职业发展但轻视学科归属1999 年高校扩招后,大学生人数剧增,思政课教师队伍不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困惑(一)重视科研但轻视教学大学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讲,教师的任务除了给学生上好课之外,还有专研学术,进行学术研究的任务,而且学术研究占的比重还比较大,成为教师评职定级最重要的参考因素。

相比之下,教学活动对教师的个人发展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因此,在一些高校,教师专研学术,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繁重的学术任务也对教师教学产生日积月累的影响,最后的代价是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学术水平整体下降。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他学科,应该具有更强的教学性而非学术性,思政方面的学术资源很是缺乏,教师之间的学术资源竞争很激烈,消耗了其专业教学的时间,在这种职称评定体系下,教学的权重被弱化,教师们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但是又无心教学,导致教学形式单一化、教学内容政治化和说教化,同时资金力度投入较小,实践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 第11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6 No.11 2017年11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Nov. 2017180 文章编号:1008-8717(2017)11-0180-03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化的现实困境与化解路径研究盛 丹 丹(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摘 要:现如今,德育教育愈渐得到社会各层面的重视,而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化水平与德育教育能否在现实层面发挥实效性有着密切联系。

笔者先从理论范式上分析相关概念,再从现实层面来探讨我国该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在队伍规模建设、教师综合能力、理念拓展延伸和维护保障机制上存在的困境,最后综合内外因素,由德育主体、实践主体和政策主体三个层面来设想克服困难、优化提升的路径,希冀对未来的思想道德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师;教师专业化;现实困境;优化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A 教师作为传播知识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劳动者,其队伍专业化建设也愈渐受到聚焦。

当今教育学界普遍认为,教师专业化顺应了新时代背景,是建设学术型社会,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2012年,国务院制定印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1]。

思想品德教育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

”[2]65伴随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施,对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兼顾德育的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这些大环境,综合研究当前思想品德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现状,分析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再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之概念综述专业化教师即为按照一定的专业和标准进行活动,从事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并获取相应的报酬和社会地位,推进社会进步,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专门性职业人。

显而易见,要谈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肯定绕不开对教师专业化的解读。

目前,对这一概念尚没有最统一的解释,散见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中。

具体来说:有学者从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来看,将教师专业化划分为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两方面。

即“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指一个个体成为教师职业群体的合格成员并且素质越来越高技能越来越娴熟的转变过程,所谓教师教育专业化,是指教师养成是一种专业化的过程。

”[3]16也有学者对这一研究方向进行了拓展,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

”[4]80总体来说,教师专业化可以理解为“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5]那么参照上述对教师专业化的解读,我们也可以将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理解为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是思想品德授课老师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刻体现教育观念、内容、形式、方法等的时代性,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质和政治教学质量的过程。

二、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之现实困境 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基本完成了从政策主导到自觉探索的过渡,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设也收稿日期:2017-05-29作者简介:盛丹丹(1994—),女,安徽天长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育学专业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学科教学。

取得了喜人成效。

但是,我们不能乐观地满足于现有成绩而止步不前,还应深刻认识到我国中学教师专业化尤其是具体到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归咎于包括规模和专业化水准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德育课程的发展要求的原因,依旧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

现阶段,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依然面临以下几个困境:(一)授课教师专业背景来源多元思想品德教师无疑要求颇具专业化水准和德育教学能力,但现实教学环境下,应然层面的角度并不能一一与实然的现状相对应,相比较其他学科教师而言,中国中小学并没有达到教育实践所需要的专业化要求,尤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表现得较为明显。

“德性生长的复杂性和思想品德课的“易教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门课程几乎是唯一一门任何教师都可以上的课,这已经成为心照不宣的事实。

”[6]58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比其他学科教师更为多样和复杂,无论在中小学校,还是在不少的高校,受制于专业思想品德老师资源的缺失,相关课程甚至是由无专业课授课计划的行政人员之“兼职”。

(二)部分教师专业化理念仍未到位教师专业化理想与信念,体现在对工作的奉献、责任心和工作热情,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对发展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这是教师进行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源泉。

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化的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应该具备高水准的职业道德以及高要求的敬业精神。

然而,当前的现状是部分授课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与理想状态相去甚远,部分老师在德育课堂上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这种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的缺点是疏于结合实践中积累的德育教学经验,对教师本身构建稳固的专业信念也十分不利,从而使得思想品德这项本应极具吸引力的课程却因上述原因被限制了效能,德育课程其本身的魅力也得不到彰显,更别说教学目的之达成了。

(三)城乡专业化教学水平存在差异近年来,底层学校优秀师资往城市重点学校流动趋势不断加强,城市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师队伍一般来说比较稳定,每年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也倾向于在待遇更好,教学环境更好的城市就业。

因此,从纵向角度看,专业化的德育课程老师数量由城市到农村呈现递减趋势,导致农村学校德育教学力量的不足,这制约着农村学校德育课程的良性持续发展,甚至在有的乡村中小学,一些通过招考录用的持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类毕业生也在教授德育课程,这些代课老师大多对思想品德专业的学科知识了解程度不高,导致了在乡村中小学,德育课堂环境更加薄弱,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差、进行教育研究的意识低、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能力也不强。

这就非但不能给学生带来充实丰富的课程,也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做不到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了。

(四)专业化发展的维护和保障不够虽然《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工资不低于或略高于公务员的工资。

”但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大多数高校包括师范类高校毕业生还是会选择报考公务员,甚至在已经在职的教师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仍然积极的报考公务员。

基于无论在行政能力测试还是申论部分都具有一定优势的思考,很多思想品德课教师都有转行的想法。

所以一个有趣但值得让人深思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上几乎不存在公务员辞职后参加教师编制考试的,却有很多教育行业从业者对进入新政机构而费尽心思,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高校毕业生对从事教师职业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也不突出。

(五)课程专业化教学的拓展受阻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内容大多需要课堂知识和实践行为的互动,很多东西需要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实践中,由授课教师身体力行的给学生树立榜样,言传身教。

然而现实中,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师难以组织和开展起此类非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学校出于师生的安全问题,大多不会明确支持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学校的考量不无道理,但在这样的环境下,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通过语言、视频等行动性极弱,同理心不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师很难做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感知,学生的反馈能力也不强。

三、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化解路径在厘清相关概念,分析当下的现实困境后,有必要对推动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专业化规模和程度、专业化理想与信念、专业化纵深和普及、专业化维护与保障以及专业化延伸和拓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着眼于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立足于德育主体、政策主体、实践主体三大层面来具体分析。

(一)实现德育主体的双向联动这里的“德育主体”包括培养思想品德教师的高等院校以及其日常工作所在的学校。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主要输出来源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类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教学技能都有所要求,但受制于诸多因素,对后者的培养往往显得单薄,所以毕业生在学校入职后也往往会遇到很多教学难题。

因此,为了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授课水平,有必要通过完善岗前、职后的培训机制,来实现二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实现资源最大181程度上的优化配置。

1. 完善岗前培训机制岗前培训不仅要求师范类高等学校学生注重接受在校的平时培训,也得在毕业入职之前,到一个相关的工作单位接受相关的职前培训。

让刚刚踏出校门即将入职成为教师的知识分子,在成熟年长有经验的教师带领下,学习前辈优秀的教学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现在一般的岗前培训主要由师范类院校和工作单位分别实施,可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对学生和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合二为一,简化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这要求师范类院校与一些教育单位合作,由教育单位提供平台,让在校的学生们有机会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2. 完善职后培训机制思想品德教师从业生涯开始后,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并按照工作单位的要求,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学习进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积极参加高等院校和工作单位组织的各类职业培训,自己制定培训计划,并通过培训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如此一来,入职后的培训制度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专业化教师的教学水平。

这就要求学校长期连续的组织安排相关培训活动,要求每位教师能够认真对待培训,在职后培训中汲取经验,取别人长处以弥补自己不足。

职后培训,可以重点发挥每个教师的优良特点,同时也会暴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能得到相应的解决。

因此,职后培训制度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助力作用。

(二)凸显实践主体的自我发展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设想在上述论断基础上,避免科层体制对专业权利的压制,给教师专业发展留出相应的制度空间。

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积极的角色扮演,那么思想品德教师的能动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而且如果没有这个主观能动性,思想道德教师专业化就会寸步难行。

教师除了可以主动寻求校外学习的机会、积极参与校本模式的德育专业化活动之外,应该也完全可以基于自己的实际设计各自德育专业化的自我发展路径。

在业余生活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不断加强学习,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自我知识储备,提高专业化教育技能。

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多了解政策信息和社会百态,了解思想品德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景和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