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北京祭坛建筑的建筑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清代北京祭坛建筑的建筑理念
内容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建筑更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千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无数的中国先人在建造祭祀建筑的时候穷其智慧,在努力将建筑技巧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把不断发展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其中,因此,中国古代祭祀建筑不仅是中国建筑中的一朵奇葩,而且凝聚着中国传统的最高智慧之一——中国哲学理念,是建筑技巧和建筑思想的完美统一体。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因此,清代北京祭坛处于中国古代祭坛文化集大成的地位上,其建筑哲理、建筑形式都是古代祭坛中最完备、最精致的,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关键词:清代祭坛祭祀哲学理念
清代北京祭坛处于中国古代祭坛文化集大成的地位上,其建筑哲理、建筑形式都是古代祭坛中最完备、最精致的,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这次的暑期实践考察有幸到了中国的心脏——首都北京,并对其祭坛建筑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尤其是对天坛遗址的考察除了内心对其精美、恢宏深深地震撼之余,也令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清代祭坛建筑的哲学理论。
一、中国祭坛建筑的历史概况
中国祭天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一直上溯到远古洪荒年代,最早见于记载的祭坛建筑是周代的明堂和圜丘,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王朝后,即在国之阳建天子布政之宫,称明堂历朝历代都曾建造祭天台。但之后历代皇帝祭祀一向没有定例,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将其发祥地北京作为都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兴建,而在明朝新都城——北京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还特别重视祭坛宗庙的规制与营建,这对巩固统治者帝位、震慑反对势力有着特殊作用。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后,对北京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坛庙建设首当其冲。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郊庙建设便开始动工,等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天地坛完工的那一年,明成祖朱棣迫不及待地将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1
1《明实录北京史料》永乐十八年十二月癸亥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356页
到嘉靖年间,嘉靖帝认为祭祀当中“天地台祭”不合古代礼制,嘉靖九年(1530年),恢复明太祖“天地分祭”的制度,又分别建造圜丘祭天,方泽祭地,朝日坛、夕月坛祭祀日月。经过嘉靖朝对坛庙祭祀制度的系列改革,形成了左祖右社、四郊分祀、先农、祈谷并举的新格局,从而奠定了北京祭坛格局的基础。
二、清代祭坛建筑的发展概况
清师入关后,沿袭明制,将嘉靖朝的坛庙制度引为成法遵行。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积极致力于各种礼制的建设,对各个祭坛都进行了认真的修缮和维护,并不断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祭祀制度的建设,特别是清代的所有皇帝都表现了对祭祀活动的无比虔诚。就清代的祭坛建筑本身而言,是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集大成者,从结构、选材、绘画、装饰等,都显示了建造者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术,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充分反映,有些象形的表现形式成为整个国家或地区的标志,赢得了举世的叹服,为整个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其一钉一铆、一石一瓦无不渗透着智慧、荣誉与梦想,都需要发掘、研究与光大。
三、清代北京祭坛建筑中融入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
我们常说理念是人们行动的指向针,如果没有比较明确的建筑理念的指导,很难想象会有好的建筑作品出现。在祭坛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智慧的中国先人将他们所处时代朴素的哲学观念融入其中。在这次的专业考察过程中,我们有幸参观了天坛与地坛这两座代表性的祭坛建筑。通过观察与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北京现有的祭坛建筑就是这些建筑哲学理念的形象体现,大量的建筑哲学理念,如方位观念、阴阳观念、布局观念等无不完美的体现于北京祭坛建筑之中。
(一)天圆地方观念
“天圆地方”的观念很早就出现在中国,据说最早是由伏羲氏提出来的,而后经殷商传至周公。其主要观点是“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也就是说苍天似穹隆圆顶笼罩在大地的上方,而大地如方型棋盘一样承载着世间的一切。《吕氏春秋·察意》中也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的说法。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记载说“天圆地方,道在中央。”等等。“天圆地方”的观念反映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最早、最感性的理解,这一理念被一直传承下来,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
祭祀建筑。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刘敦桢先生通过对天坛建筑进行研究,认为“天坛的整个组群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围墙的平顶接近于正方形.但北面的两角采用圆形,南面采用正角,是附会中国‘天圆地方’之说而设计的”。2
(二)五行观念
古代先哲们认为宇宙生命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要素,即金、木、水、火、土。并且从这一理论出发又延伸出许多相关思想,如不同的方向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东方青色主木,西方白色主金,南方赤色主火,北方黑色主水,中央黄色主土。这一观念在社稷坛中五色土的设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社稷坛的坛面铺设着黄、青、白、红、黑五种色彩的五色土,其五色土的含义分别如下:
黄,象征居中的黄帝,它统治天下,由手拿绳子掌管四方的土神辅佐。
青,象征东方太嗥,它由手持圆规掌管春天的木神辘佐。
红,象征南方炎帝,它由手持秤杆掌管夏天的火神辅佐。
白,象征西方少吴,它由手持曲尺掌管秋天的金神辅佐。
黑,象征北方颛项,它由手持秤锤掌管冬天的水神辅佐。
(三)阴阳中和观念
阴阳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是与五行观念处于相等地位的一大哲学理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据《大清会典》记载:“凡相度风水,遇大工营建,钦天监委官,相阴阳,定方向,诹吉兴工,典至重也。”中国古老的风水学说,是易学哲学影响中国建筑的中介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理论、地理环境理论和环境心理理论。阴阳观念认为阴与阳是天地万物生育、生存的基本条件,阴与阳的交流和运动形成世间生物的生命运行。庞钰龙先生认为北京天坛、地坛的分靠就能明显的体现这一点,他说:“天坛是天子祭天的地方,它的位置在北京城的南端,在外城的里测,
2刘敬帧,《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八节:《明清的坛庙建筑和陵墓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