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型建筑研究的分析

合集下载

清朝建筑雍和宫赏析

清朝建筑雍和宫赏析

清朝建筑雍和宫赏析清代建筑特点清代建筑常见到的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

在这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中,庑殿又有单檐庑殿、重檐庑殿;歇山有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悬山,常见者既有一层,也有两层楼房;攒尖建筑则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

清代建筑技术受木材资源日渐匮乏的影响,对传统木构架技术进行改造,逐步增加砖石材料的应用范围,因此在建筑外貌上亦有所改变。

经济的发展助长了享乐思想的萌发,艺术风格上的装饰主义十分盛行,由日用生活品开始向建筑上推移,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在建筑上广泛应用。

清代建筑艺术在装饰艺术方面更为突出,它表现在彩画、小木作、栏杆、内檐装修、雕刻、塑壁等各方面。

清代建筑彩画突破了明代旋子彩画的窠臼,官式彩画发展成为三大类:和玺、旋子和苏式彩画。

详细分析尚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大点金旋子、小点金旋子、石碾玉、雅伍墨、雄黄玉、金琢黑苏画、金线苏画、黄线苏画、海墁苏画等的区别,分别画在不同建筑的不同部位上。

彩画工艺中又结合沥粉、贴金、扫青绿等手法来加强装饰效果,更使建筑外观显得辉煌绮丽、多彩多姿。

门窗类型在清代明显加多,而且门窗棂格图案更为繁杂,与明代简单的井字格、柳条格、枕花格、锦纹格不可同日而语。

在清代,许多门窗棂格图案已发展为套叠式,即两种图案相叠加,如十字海棠式、八方套六方式、套龟背锦式等。

江南地区还喜欢用夔纹式,并由此演化为乱纹式,更进一步变异为粗纹乱纹结合式样。

浙江东阳、云南剑川等木雕技艺发达地区,有些民居门隔扇心全为透雕的木刻制品,花鸟树石跃于门上,完全成为一组画屏。

内檐隔断也是装饰的重点,除隔扇门、板壁以外,大量应用罩类以分隔室内空间。

仅常见的就有栏杆罩、几腿罩、飞罩、炕罩、圆光罩、八方罩、盘藤罩、花罩等式,此外尚有博古架、太师壁等亦为室内隔断形式。

丰富的内檐隔断创造出似隔非隔、空间穿插的内部空间环境。

传统官式民居空间的数据分析——以河南安阳马氏庄园为例

传统官式民居空间的数据分析——以河南安阳马氏庄园为例

传统官式民居空间的数据分析——以河南安阳马氏庄园为例陈偌晰; 张岩; 谷云黎【期刊名称】《《建材与装饰》》【年(卷),期】2019(000)025【总页数】2页(P78-79)【关键词】身份空间; 建筑形制; 家族伦理【作者】陈偌晰; 张岩; 谷云黎【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1.5传统民居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哲理,其中官式民居以高大的体量、精美的装饰、严整的组合形制在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

建筑在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要求之外,还考虑了人们的精神感受。

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制常常通过建筑空间特性的塑造反映出来。

身份空间指因家族地位不同、从事职业不同或官职不同在身份等级上有所差异,在建筑反映为不同的空间等级对应不同的身份等级。

本文以北方官宅河南马氏庄园为例,对建筑群进行测绘分析,通过大数据的整合对传统建筑中的身份空间等级进行探析。

1 马氏庄园院落整体布局马氏庄园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部20km的西蒋村,建于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年,前后营建近50年,为当时头品顶戴、两广巡抚马丕瑶的府邸。

被称为“中州大地的封建官僚府邸建筑标本”。

庄园分为北、中、南三区,北区是马丕瑶祖上旧居,光绪六年始建中区家庙,后建中区住宅。

南区是民国时期所建,故不再受封建社会的规定和限制。

庄园建筑为砖木结构,灰瓦青砖,屋顶多为硬山顶式。

其建筑具有传统北京四合院的形制,又有晋陕窄院的建筑特点。

建筑群正房,配房大多有前廊,有的前后带廊,整体形成廊廊环绕,院院相通的格局。

作为清代背景下产生的官宅,马氏庄园在各方面反映家族地位和秩序,受到强烈的封建礼制的影响,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轴线对称,对外隔绝。

房屋院墙包围成围合空间,每组四进院落,每个院落形成一个四合院或三合院,中间为庭院。

院落有明显的中轴线组织院落,形成多重院落以中轴线纵向发展。

中区院落规格和布局按照清光绪年间制定的《清会典》规定建造。

唐代到清代官式建筑木构架的演变

唐代到清代官式建筑木构架的演变

唐代到清代官式建筑木构架的演变唐代到清代官式建筑木构架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唐宋时期的单檩重檐式木构架、元明时期的大檐式木构架以及清代的筒子楼式木构架。

以下将对这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

唐宋时期的单檩重檐式木构架是我国官式建筑木构架演变的起点,它典型地体现在小型五间厅堂建筑上。

这种木构架的特点是采用后檐吊梁,前廊立柱,以及前、后两檫及前吊檐。

其屋面结构则采用单檩重檐式,即前檐与后檐分别用檐子屋面相连接,形成双层的檐子结构。

这种木构架的主要材料是木梁、木柱、木檐子等,梁柱的连接采用榫卯结构,十分牢固。

元明时期,中国官式建筑木构架进一步演变为大檐式木构架。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官式建筑的规模逐渐扩大,进而需要更大的建筑架构支持。

大檐式木构架在唐宋时期的木构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扩充。

这种木构架的特点是前檐加入了斗栱,即以斗栱来支撑大檐子。

斗栱是一种特殊的装饰构件,呈“凹凸”形态,承担着扩大建筑空间、减轻上层木构承重的作用。

在大檐式木构架中,大斗拱、前梁、大檐子等构件也开始出现。

这些构件的加入,使整个木构架更加稳固和华丽,也彰显了中国官式建筑的特点。

清代的筒子楼式木构架是中国官式建筑木构架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最为复杂和精细的一种。

筒子楼式木构架最早出现在明代,至清代达到了顶峰。

筒子楼式木构架的特点是以多柱、多梁结构为主,并在梁柱上采用复杂的斗拱和斜刺交叉架构,形成了一套复杂而精细的木构系列。

这种木构架形式极其精美,能够满足一些高大宏伟的建筑的需求,并且充分展示了中国官式建筑的雄伟和瑰丽之美。

总的来说,唐代到清代官式建筑木构架经历了从单檩重檐式到大檐式再到筒子楼式的演变过程,不断发展和改进。

每个阶段的木构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但它们都体现了中国官式建筑对木材的巧妙运用、对木构的精细设计以及对建筑美学的追求。

这些木构架不仅仅是官式建筑的支撑体系,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价值。

滕王阁的调研分析及其建筑艺术

滕王阁的调研分析及其建筑艺术

滕王阁的调研分析及其建筑艺术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各个地方的地貌、气候、地质、水文条件差异巨大;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名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各有不同。

由此导致中国各地的古建筑风格极具民族特色,在住宅构架方面,北方的抬梁式,如北京四合院;南方的穿斗式,如云南白族和彝族、皖南、江浙、江西一带的住宅群;竹木构干阑式则主要分布在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木构井干式建筑主要分布在东北、云南等林区碉楼式建筑分布地在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土楼分布于福建、广东、赣南等地;窑洞分布于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阿以旺分布地为新疆南部;毡包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而砖墙承重式建筑范围最广,分布地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山西、湖北、河北、河南、陕西、安徽等省为主。

加上各地不同时期修建的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各种佛寺、道观、清真寺等宗教建筑,中国的建筑形式与功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繁盛景象。

而古建筑在建筑外观方面,更是形态各异。

从建筑的台基、踏道、栏杆、铺地,到构成建筑主要结构的柱、梁、枋、檩、斗拱,到各种颜色、形态、材料均不同的屋顶,到遍布在建筑室内和室外的小木作,无一不为建筑增美添色。

汉代的高颐阙屋脊、覆斗形天花、卧棂栏杆、八角柱等;南北朝的云冈窟、北朝造像碑、敦煌窟、莲花柱;隋、唐、五代的壁画、大明宫、大雁塔门楣石刻、佛光寺大殿;宋、辽、金代的独乐寺观音阁、宁波保国寺、苏州罗汉院、金代墓塔等。

其中以而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使得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少之又少,最为完整的,当数清代建筑。

清代北方官式建筑中的大木作,兼及瓦作、石作、小木作、彩画作等做法。

其中大木做法可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使用斗拱的大木大式建筑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

可使用周围廊、单檐或重檐的庑殿、歇山屋顶、筒瓦或琉璃瓦屋面、兽吻和斗拱。

以北京的故宫太和殿为例,由檐柱、金柱、额枋、由额垫板、挑尖随梁、挑尖梁、平板坊、博脊枋、走马板、正心桁、挑檐桁、七架梁、随梁枋、童柱、双步梁、单步梁、脊瓜柱、脊角背、扶脊木、脊桁、金桁、隔架科、檐椽、溜金斗拱、井口天花等大大小小几十样元素构成。

中国古代人的大智慧——清官式古建八大特点

中国古代人的大智慧——清官式古建八大特点

中国古代人的大智慧——清官式古建八大特点我国的古建筑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不断的形成、发展、成熟、演变过程。

中国古建筑的一丝一木,一砖一瓦、一檩一椽、都是如此之讲究。

清官式建筑的8大特点一、整体布局特征清代官式建筑的整体布局1.居中为“尊”的思想为主导;2.强调中轴对称,大殿居于最重要的位置,次要殿宇居于前后陪衬;3.柱子排列规整,很少采用减柱造;4.按斗栱攒数定面宽、进深。

接下来看官式建筑中柱、斗栱、梁架、屋顶、台阶、踏道和栏杆、墙、小木作的基本特征,我想透过建筑你会发现北方官式建筑的营造之精、文化之浓、古韵之香!二、清官式建筑柱子的特点1.柱径与柱高有一定的比例变化,唐宋柱径与柱高的比例关系为1:8—1:9;2.清官式大式带斗栱建筑柱径与柱高比例关系为1:10;3.清官式小式带斗栱建筑柱径与柱高比例关系为1:11;4.清代建筑的模数,通常采用“斗口”和“檐柱径”两种,小式无斗栱建筑,以檐柱径(D)为模数,各部构件尺寸均是D的倍数。

三、清官式建筑--斗栱的特点1.清代斗栱向外挑出,宋清式称为“出跳”,清式称为“出踩”,且斗栱挑出三斗口为一拽架;2.斗栱较之前的比例缩小,为柱高的1/5或1/6;3.元代以前每间的补间铺作为1到2朵,明代增至4到6朵,清增至8朵;4.材的使用上,以材之宽为斗口;5.斗栱由斗、栱、昂、枋、耍头等构件组成;6.每个斗均由耳、腰底三部分组成,官式建筑中三者的高度比例为4:2:4,清代官式建筑完全不用齐心斗;7.栱为两端削成弯曲的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长方形木件,由于位置、大小、栱瓣的不同,分为正心瓜栱、正心万栱、瓜栱、万栱、厢栱、耍头等;8.清式带斗栱的建筑,各部位及构件尺寸都是以“斗口”为基本模数的;9.明清斗拱当中,溜金斗栱的构造方面与前代斗栱明显不同,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昂、耍头等构件与后尾起秤杆的关系上。

四、官式建筑—梁架的特点1.明清官式建筑的梁架都很细致,全是明栿造;2.清代官式建筑梁的断面比例为10:8或12:10;3.梁架与柱榫卯结合,节点几乎全用瓜柱,很少用驼峰,很少用隔架科;4.在檩枋直接放置一块板,形成檩垫枋;5.平梁以上,唐以前只立叉手承椽槫;6.清代官式建筑的大额枋出头多为霸王拳,平板枋宽度小于大额枋,呈“凸”字形。

清官式仿古建筑体形系数分析_以庑殿顶为例

清官式仿古建筑体形系数分析_以庑殿顶为例

进深
五架 七架 九架 十一架
计算系数
b1
c1
d
a
b2
c2
1. 97 2. 26 9. 27 1. 86 6. 91 7. 75
1. 92 4. 74 8. 87 5. 90 16. 18 38. 73
1. 85 7. 66 8. 51 12. 25 24. 77 111. 05
1. 77 10. 25 8. 17 18. 32 32. 94 204. 56
mi
=

0,0.
1,0.
3,0.
55,
0. 833 3) ;
ki 即为各 步 举 高 的 百 分 比,依 据 清 官 式 做 法[1 - 3]计算可得表 1。
表 1 清官式各步架举高系数
进深
檐步
举高i /步架i 下金步 中金步 上金步
脊步
五架
0. 50



0. 70
七架
0. 50

0. 70

0. 90
数不大于 0. 4 时 y( 面阔攒档数) 的最小取值; 再
结合式( 11) 确定符合木架形体比例的 y 的最小
算,可得庑殿顶木架体积为 V0 = ( dyz - ay - b2 z + c2 ) x3 分别将 ni ,mi ,ki 的取值代入式( 1) ~ ( 8) ,
可以得到不同进深情况下庑殿顶表面积和体积 计算的系数( 见表 2) 。
第3 期
王 飒等: 清官式仿古建筑体形系数分析
255
表 2 清式庑殿顶表面积、体积计算系数表
按照清官式具体做法可以确定算式( 4) ~
( 6) 中的系数 ni ,mi ,ki :

两种官厅类型比较研究——以摆脚官厅和州司马第为例

两种官厅类型比较研究——以摆脚官厅和州司马第为例

摘 要:文章在明晰官厅概念的基础上,对类官式官厅和商宅官厅进行了界定,以游垫 村摆脚官厅和梅溪张家村州司马第为例,从平面布局、梁架结构和建筑细部进行对比研 究,并进一步分析了类官式官厅和商宅式官厅建筑形态的影响因素,以期丰富江西传统 民居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类官式官厅;商宅官厅;建筑形态
中图分类号:TU-0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7359(2020)04-0020-03 DOI:10.16330/ki.1007-7359.2020.04.002
芳故里。胡桂芳对村落的建设起到了重
摆脚官厅整体平面布局三开间一进
要的作用,从祠堂的重修到村前门楼匾 式,南北长 15.2m,东西宽 12m,前带跨
额的旌表,都无不体现着他个人的荣耀。 院(图 1)。建筑布局紧凑,整体规模相对
摆脚官厅位于村西部进士巷入口处,规 较小。入口位于跨院临街一侧,与正屋的
模不大,现保存完好。关于摆脚官厅的主 方向垂直,跨院的入口向内推进形成一
着江右商邦的发展,梅溪张家村凭借便 间形式或五开间形式。从建筑型制上,摆
利的水运条件成为商贾去往广东、福建 脚官厅仍呈现出显著的明代特征。由于
等地的必经之道和区域内重要的货物集 古代交通水平发展程度不高,朝代更替
散地,逐渐发展繁荣。现临河依然有渡口 短时间内不会影响到建筑风格的演变,
的遗址,体现了村庄因渡而兴的历史。明 清早期建筑在风格、形制和建筑工艺技
1 类官式官厅和商宅官厅
1.1形成背景 官厅作为一类特殊的建筑类型,在
江西抚州地区广泛分布。关于官厅的界 定,一般意义上来讲,为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致仕后在故
. A乡l建l造R的i住g宅ht。s但由R于es古e代r社ve会d存.在的

5.试分析元、明清时期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建筑艺术成就。

5.试分析元、明清时期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建筑艺术成就。

5.试分析元、明清时期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建筑艺术成就。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建筑技术经历着不断的飞跃和发展,建筑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元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元代建筑在传统木构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大量采用青砖和灰泥的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多为方院和供殿式,富有宫廷特色;另外,元代还出现了新的建筑形式,如汉式、藏式和西亚式建筑,这些建筑形式丰富了中国的建筑文化。

明代建筑技术的发展表现为砖石砌筑技术的普及和细节图案的丰富多样。

明代建筑结构稳定,多采用青砖、花岗石等材质,对木构建筑的应用逐渐少了。

明代建筑通常为正中轴对称式,大量使用陶瓷彩画、木雕花纹等,具有很高的装饰价值。

清代建筑技术的发展表现为工艺精湛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

清代建筑采用严谨的对称结构,多使用灰、白、青砖、石条、瓷砖等材料,装饰花纹多变,以海派建筑、北方建筑和西方工艺为代表。

同时,清代建筑技术的精湛也表现在一些大型官府建筑和皇家陵墓的建设上,如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建筑。

总的来说,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成就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观、文化特点和社会制度,具有很高的历史、技术和文化价值。

由嘉应观论清代官式建筑

由嘉应观论清代官式建筑

嘉应观的宫 、 、 庙 衙署三体合一 的独特风格。
嘉 应观是雍 正以后清帝 王祭祀黄河河 神 , 封赏治河功 臣的庙 宇, 主要建筑屋顶用 蓝色 琉璃 瓦 , 御碑 亭皇帝 的象征 , 因而用黄 色琉 璃瓦 , 其余建筑 皆用灰瓦 。 嘉应观 总平 面采用 传统 的庭 院式 布局 , 致分 为三 部分 , 大 即 铜碑 ,
虚 实 相 问 的艺 术 效 果 。
老子的《 德经》 道 曾经这 样讲 到 : 凿户牖 以为室 , “ 当其无 , 有
隔扇 就其 形 式 而言 , 有 很 多 种类 。有 槛 窗 , 摘 窗 , 扇 室 之 用 。 可 见 , 也 支 隔 ” 自古 以 来 , 了 纪 念 碑 等 特 殊 形 制 的 建 筑 以 外 , 除 大 门, 落地 明 , 横破等 。当然 , 们 的核 心部 分— —格 心 , 它 是装 饰 的 多 建 筑 都 是 有 门 窗 的 。 它 们 是 在 功 能 和 精 神 上 的 双 重 要 求 下 产 重点 , 变化丰富精美 。格 心 , 清代官式 的定型 做法为 : 格心棂 条定 生的 。隔扇 门, 以它特 有 的轻盈 , 透 , 窗 剔 玲珑 , 厚重 气势 庞大 与 为“ 六八分” 即看 面六分 , , 进深 八分 , 断面 约为 2c m×2 6c 棂 的 屋 顶 , 列 规 则 的 柱 列 和 坚 实 稳 重 的 台 基 形 成 了 刚 柔 并 继 , . m; 排 虚 条与空隙的比例则多为 “ 一棂 三空 ” 即空 隙是 棂条 看面 的 3倍 , 实交错 , , 粗细有致 的一系列 形 式美 构图 的生 动对 比 , 空 间有 了 使
关键词 : 总体 平 面 布 局 , 筑 形 制 , 殊建 造 手 法 建 特 中 图分 类 号 : U一9 T 02 文献标识 码 : A

清代衙署建筑文化论文

清代衙署建筑文化论文

清代衙署建筑文化论文一、绥远城将军衙署(一)绥远城将军衙署的历史沿革自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绥远城建成,将军衙署就成为清朝在北部边疆的最高行政机关,对周边地区军事和政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朝的一百七十二年里,清廷共任命七十九位将军在此驻防。

1911年清朝统治结束后,将军衙署依然是绥远地区行政中心,但随着行政机构的变更而多次更名。

民国元年(1912年)更名为“将军府”;民国三年(1914年)更名为“都统公署”;民国十七年(1928年),更名为“省政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侵占绥远地区,将军衙署挂牌“蒙疆联盟自治政府”;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挂牌“省政府”旧称。

1949年至1954年间,绥远省人民政府入驻将军衙署办公,54年后,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及检察院先后进驻办公。

80年代后文物部门接手管理。

(二)将军衙署的建筑概况绥远城将军衙署建成之初,占地3万平方米,有房屋132间是我国现存保存规模最大、现状最好的武官衙署。

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绥远城第一任将军王昌是正一品建威将军,所以将军衙署是按照清朝正一品封疆大臣的建筑标准营建的建筑,呈汉式衙署式布局,砖木结构建筑,六进式院落。

整个建筑群体由纵向的三路建筑群组组成,其东跨院主要设置库房、马房、厨房等后勤体系,西跨院以贮藏图籍、文书等及衙署寺庙为主,中轴建筑群组则是绥远城军政事务核心所在。

建筑物本身受清廷所定严格的制度限制,有清一代没有进行改建、扩建,民国后建筑群经历了多次的改建和修葺,但主体建筑群依然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将军衙署文物保护范围内的清代建筑遗存主要包括主体院落的照壁、府门、仪门、大堂、折房、回事处、官房、印房、二堂、箭亭、客厅、三堂东厢、西厢、东跨院傅作义礼堂。

主体院落各堂配厢房、耳房,各院由阿斯门相通。

一进四院,逐级升高,粗梁大柱、青瓦屋顶、古朴大方,雄伟森严。

1.照壁位于将军衙署府门对面,长24米,高4米,厚1.5米,使用大青城砖砌成。

详解清代官式建筑彩画

详解清代官式建筑彩画

详解清代官式建筑彩画详解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旋子彩画旋子彩画名词解释拼音:Xuánzǐ cǎihuà (xuanzi caihua)旋子彩画俗称“学子”、“蜈蚣圈”,品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内运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

旋子彩画最早呈现于元代,明初即根本定型,清代进一步程式化,是明清官式修建中运用最为普遍的彩画类型。

旋子彩画最早呈现于元代,但尚为简略不成熟,如山西永乐宫三清殿的梁枋彩绘。

梁枋两头藻头部位采用不等方式的圆形花瓣散布在中心的石榴花与如意头花心的四周,可见那时还没有被什么礼貌所限,更未构成环状旋子花的花样与一整两破的图案结构。

元代缺乏一酉年的工夫,又屡经战乱,在旋子彩绘图案的结构上固然尚不决型,但对下一代的明清修建旋子彩画起到了奠定效果。

明代修建彩画的施用虽较普遍、但在文字上记录不多,仅从保存的什物来看,大体可分为两种图案方式,一是金云龙彩画,用金量较大,多绘于宫殿及与皇帝有关的修建上。

如故宫乾清门内檐大梁及西山潭柘寺大殿内粱等彩画,这种彩绘图案在北京地域保存的不多了,应引超注重。

第=种是旋子彩画,用金量较小,图案较简略,为普通庙寺祠堂修建彩画,北京西山法海寺,东城智化寺,以及府学胡同文天祥祠等修建都属于这个期间的旋子彩画。

梁柱彩绘旋子彩画区别于其它等级彩绘的艺术特色.旋子彩绘也叫做「娱蜕图」,在梁枋的藻头部位画上旋子斑纹;中间是「旋眼」,旋眼外画两层花瓣,外层用漩涡形,内层(靠旋眼)用二路瓣或三路瓣。

旋子彩绘是用或圆润丰满、或流利柔韧的各色线条扭转盘结而成,带给我们的倒是满眼的绮丽奇巧,眩目迷幻。

旋子彩绘比和玺、苏式彩绘的构成工夫都早,是中国修建装饰史上运用工夫最长,运用局限最广的彩绘品种。

旋子彩绘绘画技法:用处:次于和玺彩画,常用于殿式彩画,即素雅又华美。

分若干品级,使用局限很广,首要用于普通官衙、寺院、城楼、牌坊,主殿堂门等修建。

曲线:用形曲线分红划一的格子,画皮条圭线、岔口线。

清朝房子简介

清朝房子简介

清朝房子简介一、清朝房子的历史背景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建立始于17世纪中期,持续了近300年的时间。

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文化和艺术欣赏能力的王朝,清朝的房子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和宏伟豪华的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繁荣和鼎盛。

二、清朝房子的分类清朝房子根据不同功能和用途可以分为宫殿、府第、民居、园林和墓葬等几类。

2.1 宫殿宫殿是清朝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地方,代表了清朝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北京的故宫便是清朝最重要的宫殿之一。

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达到了17.12万平方米!它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包括了黄道、太和、中和、保和和乾清宫等众多建筑。

故宫建筑严谨庄严,富丽堂皇,以黄色作为主色调,展现了清朝皇家建筑的独特魅力。

2.2 府第府第是清朝官员及达官显贵的住所,既是居住的场所,也是展示社会地位和享受权势的象征。

府第大多坐北朝南,建筑格局严谨,分为前庭、中厅、后院等不同功能的区域。

府第的建筑规模和装饰豪华程度与官员的职位和地位密切相关。

2.3 民居清朝的民居主要分为北方和南方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北方民居较多采用四合院的布局,屋顶呈瓦当顶,墙壁常用灰泥涂料。

南方民居则以水村和团圆式的建筑风格为特征,使用石板屋顶、青砖墙面和木雕装饰。

这些民居往往精雕细刻,展示了清朝百姓的智慧和勤劳。

2.4 园林清朝的园林以古人类创造的自然景观的合理布局和人为构造的建筑景观为主要特征。

园林从建筑、树木、水池和山石等元素出发,通过精心布置和恰到好处的摆放,营造出一种极具诗意和哲学意味的空间氛围。

清朝著名的园林有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和北京的圆明园等。

2.5 墓葬清朝的墓葬以壮丽的建筑和丰富的陪葬品而闻名。

清代的帝后墓葬往往依山傍水,树立在宏伟的建筑群中,规模浩大,气势磅礴。

其中最著名的墓葬是位于河北省易县的清东陵,是清朝最大的帝王陵墓。

三、清朝房子的典型建筑风格清朝的房子以其特有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装饰手法而闻名。

拙政园建筑史分析报告

拙政园建筑史分析报告

拙政园建筑史分析报告拙政园是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之一。

拙政园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起初是苏州城内官员的园林,后来几经转手,最终成为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下是对拙政园建筑史的分析报告。

首先,拙政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苏州传统园林的特点和明清时期的艺术风格。

园内的建筑物主要以假山、廊亭和房屋为主,整体呈现出典雅、精致的美感。

而这些建筑物的设计和构造,借鉴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经验和技巧,例如曲折的小桥流水、错落有致的假山和精工巧匠的雕刻等。

拙政园的建筑更是精心设计,通过布局、造型和比例的合理运用,使整个园林显得更加和谐、美丽。

其次,拙政园的建筑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例如,在园林的布局中,注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合天地合”的理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天人合一的看重。

此外,拙政园还注重了“诗意”的营造,将文学与建筑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景观,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同时,建筑物上的纹饰、雕刻和壁画等艺术细节,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工艺美术的重视。

最后,拙政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精湛和园林设计的高超。

拙政园的建筑物多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中的特色,例如攻坚、悬楼和花厅等。

这些建筑技术的运用,使得拙政园的建筑物既具有实用性,又兼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同时,园林设计上的巧妙安排,使得整个园林空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给人一种既宽敞又精致的感觉。

这种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的运用,是中国园林建筑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的存在。

总之,拙政园作为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瑰宝,其建筑风格、文化内涵以及设计技艺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拙政园建筑史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园林建筑的影响。

拙政园的建筑物体现了苏州传统园林的特点和明清时期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建筑技术。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一建筑型类城市设计元、明、清三朝,除明太祖建都南京之短短二十余年外,皆以今之北京为帝都。

元之大都为南北较长东西较短之近正方形。

在城之西部,在中轴线上建宫城;宫城西侧太液池为内苑。

宫城之东西北三面为市廛民居。

京城街衢广阔,十字交错如棋盘,而于城之正中立鼓楼焉。

城中规模气象,读马可波罗行记可得其大概。

明之北京,将元城北部约三分之一废除,而展其南约里许,使成南北较短之近正方形,使皇城之前驰道加长,遂增进其庄严气象。

及嘉靖增筑外城,而成凸字形之轮廓,并将城之全部砖甃。

城中街衢冲要之处,多立转角楼牌坊等,而直城门诸大街,以城楼为其对景,在城市设计上均为杰作。

元、明以后,各地方城镇,均已形成后世所见之规模。

城中主要街道多为南北东西相交之大街。

相交点上之钟楼或鼓楼,已成为必具之观瞻建筑。

而城镇中心往往设立牌坊,庙宇之前之戏台与照壁,均为重要点缀。

平面布置,在我国传统之平面布置上,元、明、清三代仅在细节上略有特异之点。

唐、宋以前宫殿庙宇之回廊,至此已加增其配殿之重要性,致使廊屋不呈现其连续周匝之现象。

佛寺之塔,在辽、宋尚有建于寺中轴线上者,至元代以后,除就古代原址修建者外,已不复见此制矣。

宫殿庙宇之规模较大者胥增加其前后进数。

若有增设偏院者,则偏院自有前后中轴线,在设计上完全独立,与其侧之正院鲜有图案关系者。

观之明清实例,尤为显著,曲阜孔庙,北京智化寺护国寺皆其例也。

至于各个建筑物之布置,如古东西阶之制,在元代尚见一二罕例,明以后遂不复见。

正殿与寝殿间之柱廊,为金代建筑最特殊之布置法元代尚沿用之,至明清亦极罕见。

而清宫殿中所喜用之"勾连搭"以增加屋之进深者,则前所未见之配置法也。

就建筑物之型类言,如殿宇厅堂楼阁等,虽结构及细节上有特征,但均为前代所有之类型。

其为元明清以后所特有者,个别分析如下:城及城楼城及城楼,实物仅及明初,元以前实物,除山东泰安岱庙门为可疑之金元遗构外,尚未发现也。

恭王府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恭王府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恭王府建筑装饰艺术研究作者:***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年第06期摘要:恭王府建筑装饰艺术承载了大量清代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王府官式建筑的形制、法式、布局、色调等传统建筑的等级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文章以恭王府建筑装饰艺术为研究对象,从影壁、瓦当和滴水、正脊脊饰、脊兽、门窗、墀头、彩画等方面分析了恭王府建筑装饰的艺术特点、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探讨了恭王府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及福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恭王府;建筑装饰;福文化恭王府作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且唯一向社会全面开放的清代王府古建筑群,可以说是公众了解清代王府的“孤本”。

恭王府坐北朝南,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是一座由东、中、西三路构成的五进院落。

恭王府建筑庄重肃穆,古朴典雅,总占地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府邸内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是清代官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王府,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一、影壁影壁,也称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建造在门前或门内的墙壁,与门的位置相呼应,具有挡风化煞、趋利辟邪的作用。

大多数影壁是一种装饰性的建筑,其内容一般为表现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营造威严、肃静的氛围。

恭王府内的影壁(图 1)位于东路阿斯门入口处的正对面,由上至下分别为壁顶、壁身、壁座。

壁顶为硬山式墙顶,灰色筒瓦铺盖。

壁座为须弥座式。

壁身由倾斜的灰色方砖拼砌而成,雕刻着寓意吉祥的“五福拱寿”装饰图案,图案中间雕刻有“寿”字纹。

“寿”字纹的四周环绕着五只蝙蝠,外围雕刻有精美的卷草云纹,体现出“福文化”内涵。

二、瓦当和滴水瓦当和滴水是传统建筑檐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瓦当是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具有排水、防水、美化屋面轮廓和保护木制飞檐的作用。

瓦当起初为素面,后来逐渐出现花纹、飞禽、走兽等图样。

滴水多呈三角形或如意形,瓦面弧形朝上,方便引导雨水流下,保护墙壁的洁凈。

清代宫廷王室的瓦当和滴水多以龙纹作为装饰,在建筑造型上展现了和谐统一之美,这也是封建礼制在建筑装饰上的一种呈现。

[精品文档]古代建筑研究论文:古建筑斗拱特征探析

[精品文档]古代建筑研究论文:古建筑斗拱特征探析

古代建筑研究论文:古建筑斗拱特征探析[摘要]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

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斗拱;古建筑;文化符号;建筑语言一、何谓“斗拱”1·“斗”斗和升本来原本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十升为一斗。

建筑斗拱的定制三升为一斗,斗拱升高一层,拱的长度就增大一倍。

所谓斗,即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

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口称为斗口,作为度量单位的“斗口”是指斗口的宽度。

[1]由于斗所在位置不同,所以有多种名称。

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斗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2·“拱”在柱子与梁枋之间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子,古代工匠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拱”。

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曲折线混合形的。

拱依所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

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3·昂“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室外为下昂,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4·斗拱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称为“斗拱”。

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

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身科斗拱。

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斗拱。

在外檐平房上的有的称为品字科斗拱,与内外檐构架相关联的为溜金斗拱。

清代建筑特点简介

清代建筑特点简介

主房材料分析:
由于清代大量官私建筑的出现,导致木材的迅速减少。

到民国时期,民间的建筑已经由原来的木构架建筑转为以砖石承重或砖木混合结构形式承重的建筑风格。

一般的地方性材料有各种石材、竹材、苇草、白灰等。

装饰材料的供应范围更加扩大,如各类硬木、雕刻用木、铜件、金箔、纸张、纱绸、玉石、蚌壳、油漆、琉璃、瓷器等皆利用来美化建筑物。

而此家主人为一般农户,就地取材主房以砖石承重为主,硬木做窗糊以纸张,仍受晚清影响。

主房一层墙壁厚700mm,内外皆是宽为120mm的砖墙,中间用熟土填充,以此来保温隔热。

二层外侧是砖墙,内侧使用土坯砖垒砌并刷了一层掺有麦秸秆泥巴找平,作为装饰。

二层南北方向墙的厚度减为560mm,主要是为了支撑一层木楼板。

主房坐北朝南,二层的受光面远大于一层;所以尽管二层墙壁稍薄仍能达到一层的保温效果。

东厢西侧墙以砖、土坯承重,其余为砖墙承重。

西侧墙基层1.2m高的砖墙,中间
加以熟土保温。

以上部分是以土坯承重,在表面有麦秸秆掺和泥巴找平,作为简单的装饰也防止雨水对土坯的直接冲刷。

但是上部分墙面上,门窗的左右两侧仍采用清水砖垒砌以固定门窗。

西厢房较东厢稍早砖面腐蚀较严重,做法与主房一层雷同。

主房与东西厢房皆是承重墙较厚,两侧山墙稍薄。

主房就地取材有1000mm厚的基石层承重。

东西厢房没有。

清水砖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曾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之中,在这七号院中清水砖的大面积应用,也是民国时期的一种重要风格,它给人以中国感觉即历史深度的效果。

清水砖在当时也是“折衷主义”建筑的重要材料。

清代台湾官府建筑

清代台湾官府建筑
史实考辨
CANGSANG
清代台湾官府建筑
崔晓阳
摘 要 清代台湾的官府建筑包括官署、城池、炮台和文庙等。官署建筑是地方官员办公、住宿、休 憩、待客之地,建筑格式体现了封建礼制,是朝廷行政权力的体现。城池、炮台起到了防御作用,但朝廷对 修建的规模有严格限制,对城池建设的限制与放松,以能否加强统治为根本依据。文庙和儒学的修建显 示了清朝统治者都相当重视文教的发展。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文教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这些官府 建筑体现了台湾人民的文化属性与政治属性。
关键词 台湾 建筑 明清 官府
官府的建筑主要包括官署、城池、炮台和文庙等。 院,旧称“寓望园”,康熙二十五年(1686)为观察周昌所
建。庭院里有一座亭子,称“斐亭”,康熙二十二年由高
一、官署建筑
拱乾建。园子里种有丛竹,夏秋之间,清风掠过,沙沙的 竹叶之声与阵阵的海涛之声相互“和答”,竹韵、海韵尽
台湾在明郑时期的建置极为简单,只有一府二县。 收眼前。亭子经常损坏,之后屡被修复,亭子后面有一
建厢房,左边又建有射圃,并筑有“润余亭”,右边则筑 “庖廪亭”[1]。台湾县署在府治,又是清代统一后最早设 立的县之一,其他诸县除彰化县署先后建了两个亭台
修建城池也是官府的重要职责,因为城池的军事 保护作用相当大,尤其是在战争或叛乱时期。
台湾府城的发展在台湾各城池中具有一定的代表
外,一般未建造赏心悦目的庭院,因此台湾县署显得比 性。台湾府城最初没“城”。雍正元年(1723),知县周钟
总体来说,明郑时期的官府建筑一般都比较简陋,且多 座台,称“澄台”,也是高拱乾所建,从这座台可观海,
为荷据时代所留下的建筑。
“升高旷览,沧溟岛屿,悉入眼中”,颇为惬意。这座庭院
清朝统一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立一 里的“斐亭听涛”、“澄台观海”曾被收入“八景”中。因该

《清代内阁机构的设置与运行研究》范文

《清代内阁机构的设置与运行研究》范文

《清代内阁机构的设置与运行研究》篇一一、引言清代内阁作为封建王朝的核心机构之一,其设置与运行对于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内阁在清代的政治架构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深入探讨清代内阁机构的设置与运行机制,以期为现代政治制度研究提供借鉴。

二、清代内阁机构的设置(一)内阁的起源与发展清代内阁源于明代的内阁制度,随着清朝的建立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内阁机构。

内阁最初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负责起草诏令、处理文书等事务,后逐渐发展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

(二)内阁的组成与职责清代内阁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等官员组成。

其中,大学士为内阁的首领,负责主持内阁事务,协办大学士则协助大学士处理各项事务。

内阁的主要职责是草拟诏令、审议奏章、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等。

(三)内阁机构的设置特点清代内阁机构的设置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严密性。

内阁官员的品级森严,各级官员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为皇帝服务。

此外,内阁机构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国家治理的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内阁的运行机制(一)决策机制清代内阁的决策机制以皇帝为中心,内阁官员负责草拟诏令和审议奏章,提出建议供皇帝参考。

皇帝最终决策后,由内阁颁布施行。

这种决策机制保证了皇帝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最终决定权。

(二)执行机制内阁在决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执行角色。

一旦皇帝作出决策,内阁将负责组织实施,确保政令畅通无阻。

此外,内阁还负责监督政策的执行情况,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三)监督机制清代内阁设有监察机构,负责对内阁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

同时,皇帝也通过亲信宦官、御史等对内阁进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这种监督机制保证了内阁机构的廉洁高效运行。

四、清代内阁机构的影响与评价(一)对国家治理的影响清代内阁机构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阁官员的智慧和才能为皇帝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有助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清代官式建筑收分具体方法

清代官式建筑收分具体方法

清代官式建筑收分具体方法清代官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清代,官式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都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清代官式建筑收分的具体方法。

在清代官式建筑的收分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的用途和规模来确定建筑的布局和结构。

官式建筑通常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前殿一般用于接待贵宾和举行重要活动,中殿用于办公和处理日常事务,后殿则是主要的居住区域。

官式建筑的收分还需要考虑建筑的朝向和位置。

根据风水学的原理,官式建筑一般面向南方,以便充分利用阳光和空气。

同时,建筑的位置也要选择在地势较高、环境较好的地方,以确保建筑的安全和舒适。

官式建筑的收分还需要考虑建筑的整体比例和布局。

官式建筑通常采用“三进”的形式,即前中后三个进深相等的建筑单元。

前进用于接待和展示,中进用于办公和处理事务,后进用于居住和休息。

同时,建筑的宽度、高度和长度也要根据建筑的规模和用途来确定,以保持建筑的整体协调和平衡。

官式建筑的收分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细部装饰和装修。

清代官式建筑注重细节和雕饰,常常使用彩绘、雕刻和砖雕等技术来装饰建筑的檐口、门窗和墙面。

同时,建筑的屋顶也是官式建筑的重要特点,常常采用瓦片或琉璃瓦来覆盖,以增加建筑的美观度和气势。

官式建筑的收分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和使用需求。

在清代,官式建筑通常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前殿用于接待贵宾和举行仪式,中殿用于办公和处理事务,后殿用于居住和休息。

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布局和结构,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清代官式建筑的收分具体方法包括确定建筑的布局和结构、考虑建筑的朝向和位置、设计建筑的整体比例和布局、注重建筑的细部装饰和装修,以及考虑建筑的功能和使用需求。

这些方法共同构成了清代官式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特点,也为后世的建筑师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官型建筑研究的分析
/h1
第一章清代官式建筑概论
对于清代官式建筑的研究,从1918 年发现《营造法式》及对其校勘补图时,便已经开始了。

近一个世纪以来,对于清代官式建筑的研究已经在各方面有了诸多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对于“清代官式建筑”形成一个确切、严谨的概念,而不能仍像早期研究时那样停留于泛泛而谈或不言自明的状态。

史学史的研究目的就是要认识到这个学科领域的核心价值,作为清代官式建筑研究史学史,有必要对清代官式建筑的定义、体系以及对其的评述做一全面系统的梳理。

第一节清代官式建筑的定义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官式建筑及清代官式建筑的认识也是如此。

在早期的研究文章中,对“清代官式建筑”这一研究领域的认识还并不清晰,例如朱启钤于1931 年发表的《营造算例印行缘起》一文中,提及相关内容所使用的陈述为:“清代工部及内廷,均有工程做法则例之颁布,向来匠家,奉为程式……”1可见,清代官式建筑”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当时还没有出现。

在1932 年发行的《汇刊》中,对于《工程做法则例》、《清式营造则例》的研究进展报道均以“清式建筑”2表述;直到1934 年1 月,梁思成在《清式营造则例》的序中,才首次正式的使用“清代官式建筑”一词:3至于本书的主要目标,乃在将清代“官式”建
筑的做法及各部分构材的名称、权衡大小、功用,并与某另一部分地位上或机能上的联络关系,试为注释……林徽因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中概括出为北平的一切公私建筑,以及在京师以外的许多“敕建”建筑都要遵循《工程做法则例》,即概括出官式建筑的范围:4清代于雍正十二年钦定公布《工程做法则例》,凡在北平的一切公私建筑,在京师以外许多的“敕建”建筑,都崇奉则例,不敢稍异。

此后,“清代官式建筑”这个概念便频繁出现在《汇刊》中,如1935 年3 月出版于第五卷第三期的《易县清西陵》:5(清西陵)大木架构,装修,彩画,雕刻等,纯属清官式做法1935 年6 月出版于第五卷第四期的《清官式石桥做法》、1935 年12 月出版于第六卷第二期的《清官式石闸及石涵洞做法》的标题中都出现“清官式”一词。

清代官式建筑这一名称虽沿用至后续研究中,但一直未见有确切的定义。

1980 年油印出版王璞子的《清工部工程做法注释补图》前言中概括了《工程做法则例》的主编机构以及适用范围,也间接将清代官式建筑定义的要素进行了总结:1由工部会同内务府主编,自雍正九年开始“详拟做法工料,访查物价”历时三年编成。

这部书在当时作为宫廷和地方“外工”一切房屋营造工程定式“条例”而颁布的,……应用范围主要是针对官工“营建坛庙、宫殿、仓库、城垣、寺庙、王府一切房屋油画裱糊等工程”而设。

1981 年出版的祁英涛《怎样鉴定古建筑》一书中曾对于“官式手法”进行了定义,并将“官式手法”与“地方手法”进行对比:2历代朝廷制定的一些建筑法规性质的文件,如宋代的《营造法式》与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这些文件的内容就主要是当时政治中心地区建筑经验的总结。

因为是官府颁布执行的技术规定,习惯称为“官式手法”。

另外一种情况是各个地方的匠师们,根据自己的实践所总结出来的一套建筑经验。

这些经验往往是师徒相传,口授身教,出有着录成书的,如《鲁班经》等。

这些经验总结,也是技术
规定,但不是以法令强制执行,而是匠师们自愿遵守的,习惯称之为“地方手法”。

2010 年出版的《圆明园的“记忆遗产”——样式房图档》中郭黛姮对官式建筑这样概括到:3官式建筑为官方出资建设的国家或皇室的重大项目,如都城、宫苑、坛庙、陵寝、衙署、府邸等建筑工程以及水利工程、路桥工程、城市市政工程等。

上述诸多的描述已经使官式建筑及清代官式建筑的定义渐渐明晰,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官式建筑是皇家建造的官方建筑,代表了当时最成熟的建筑技术水平,与地方建筑相对。

与此同时,每个朝代的官式建筑又各有不同的特点,清代官式建筑因为距今时间最近,目前我们对其的特点最为了解,研究最为透彻。

清代官式建筑大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
/h1
管理体制,自康熙朝中叶以来,主要的营造制度基本成型,如项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监工体系、工料组织制度、匠役制度等等。

例如,清朝对于宫殿、坛庙、城垣等不同类型的建筑有着具体的规定;并按照所需奴银的多少,决定工程的运作模式;沿袭明代的匠役制度被雇工制度所取代等等。

第二章《工程做法则例》的研究——学社成立之基
第一节学社前的研究
《工程做法则例》与《工程做法》两种名称目前学界都有使用,指的皆是雍正十二年颁布的官方刻本。

梁思成在《汇刊》、《中国建筑史》等文中皆称《工程做法则例》,但在建国后的《营造法式注释》中又称其为“清工部《工程做法》”。

同时王璧文对其的注释一书也
名为《〈工程做法〉注释》,更曾有学者认为“清工部于雍正十二年颁行《工程做法》,尚未见过《工程做法则例》”1。

经笔者查证,雍正十二年武英殿刻本的封面题有“工程做法则例”,但书内骑缝处又写“工程做法”,与此同时乾隆刻本、嘉庆抄本书内骑缝处皆为“工程做法,(但民国三十二年抄本的封面则为“工程做法”。

)“工程做法”为“工程做法则例”的简写,封面题名“工程做法则例”应是官书的正式书名。

本文以下皆采用“工程做法则例”名称。

二、以清代官式建筑为参照的《营造法式》补图
编着“陶本”《营造法式》时,聘请老工匠贺新赓、秦渭滨等,以清代做法按《法式》卷三十、三十一大木作两卷重绘图样,并注以清代术语。

通过与原图比较,可发现宋、清大木构架的异同,又可了解名词的沿革。

除此之外,卷三十三、三十四彩画两卷原书仅注色名,遂请老工匠吕茂林、贾瑞龄按图案旁所注进行填色,虽以清代彩画为基础进行复原并不能完全展现宋代彩画的原貌,但毕竟迈出了宋《营造法式》研究的可贵一步,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感受。

2“陶本”《营造法式》的发起人朱启钤在“陶本”序中指出:3例如大木作制度图样为匠氏绳墨所寄,钞本易有毫厘千里之差,爰就现存宫阙之间架结构附撰今释,又彩画作制度图样繁缛恢诡,仅注色名恐滋谬误。

兹复按注敷采以符原书晕素相宣,深浅随宜之旨,盈尺之堵,后素之绘,了如视掌,一旦豁然,其义四也。

在“陶本”《法式》的《识语》中,负责此书具体事宜的陶湘也写道:4惟图式缺如,无凭经验,爰倩京都承办官工制全匠师贺新赓等,就现今之图样按法式第三十、三十一两卷大木作制度名目详绘,增附并注今名于上。

俾与原图对勘,觇其同异,观其会通,既可作依仿制模型,且以证名次之沿革。

又《法式》第三十三、三十四两卷为彩画制度图样,原书仅注色名,深浅向背,学者瞢焉。

今按注填色,五彩套印,少者四五版,多者十余版。

以清代官式建筑为参照对《营造法式》进行补图是从清代建筑开始研究中古代建筑技术路线的
重要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