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八旗及清代官职详解
清朝官衔及品位
在清朝,官衔和品位有严格的区分。
1、首先,九品官是清朝官员的最基本等级,包括九品中正、九品芝田、九品芝麻、九品锦衣、九品锦衣卫、九品知府等,由低到高依次排列。
2、其次,八旗官是清朝的官员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正白旗、正黄旗、正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黄旗、镶红旗、镶蓝旗等八个旗种。
每个旗种都有自己的官员职位体系,从低到高依次为佐领、参领、游击、副将、将军、都统、总兵等。
3、此外,八卦堂是清朝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官员从低到高依次为正五品、从五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三品、从三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一品。
4、在清朝的最高文官职位中,九卿是负责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工作的官员,六部是负责政务和审判工作的官员,三公是指大学士、太子太保和太保,是清朝的最高官职。
清朝八旗排名
清朝八旗排名一、简介清朝八旗始于17世纪初期,是清朝建立后的军事组织和社会组织。
八旗分为正旗和辅旗,是清朝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旗制度的建立与清朝在中国的统治密切相关,它在清朝建国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八旗介绍1.正黄旗:正黄旗是八旗中地位最高的旗。
旗内的人口较其他旗多,旗下拥有大批的军队和贵族家庭。
2.正白旗:正白旗是八旗中的重要旗。
旗内有较多的军队和官员,也有许多贵族家庭。
3.正红旗:正红旗是八旗中的一支旗,位于八旗中间,地位较为中等。
4.正蓝旗:正蓝旗是八旗中的一支旗,与正红旗地位相当。
5.翼黄旗:翼黄旗是八旗中的一支旗,位于八旗四旗之间,地位稍低。
6.翼白旗:翼白旗是八旗中的一支旗,与翼黄旗地位相当。
7.翼红旗:翼红旗是八旗中的一支旗,位于八旗四旗之间,地位稍低。
8.翼蓝旗:翼蓝旗是八旗中的一支旗,与翼红旗地位相当。
三、八旗的排名清朝八旗的排名与旗内的地位和权力有关。
一般来说,正旗比辅旗地位更高,而正旗中又有不同的级别。
1. 正旗的排名1.正黄旗:正黄旗是八旗中地位最高的旗。
旗内统治者拥有最高的地位和权力,是清朝统治的核心。
2.正白旗:正白旗位居第二。
旗内统治者地位次于正黄旗,但仍然是清朝的重要力量。
3.正红旗:正红旗位居第三。
旗内统治者地位稍低,但仍然拥有相当的权力和财富。
4.正蓝旗:正蓝旗位居第四。
旗内统治者地位与正红旗相当。
2. 辅旗的排名辅旗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仍然有一定的权力和特权。
1. 翼黄旗:翼黄旗位居第五。
旗内统治者地位相对较低,但仍然拥有一定的特权。
2. 翼白旗:翼白旗位居第六。
旗内统治者地位与翼黄旗相当。
3. 翼红旗:翼红旗位居第七。
旗内统治者地位稍低,但仍然有一定的地位和特权。
4. 翼蓝旗:翼蓝旗位居第八。
旗内统治者地位与翼红旗相当。
四、结论清朝八旗排名主要以正旗和辅旗的地位为主要依据。
正旗地位最高,正黄旗位居第一,正白旗位居第二,其次是正红旗和正蓝旗。
清朝的八旗制度
清朝的八旗制度清朝的八旗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军制和社会制度,它在清朝统治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将从八旗的起源与组织、八旗的职能与特点以及对清朝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讨论清朝的八旗制度。
一、八旗的起源与组织八旗制度起源于清朝建立之初,最初是根据前朝崇祯帝的明朝旗制改编而成。
根据清朝官方的划分,八旗可以分为正黄、鄂尔多斯、正白、正红、正蓝、正青、正百两黄、正千两黄八个旗。
每个旗下又分为前、中、后三营,总共分为24个营。
八旗的组织架构主要由王公贵族领导,清朝的皇帝在军事上担任最高指挥职务,而内务府、都司等部门则负责旗兵的训练和事务管理。
此外,八旗中还设有各级指挥官,并根据旗内人数的多少分为额亲军事和正军事。
二、八旗的职能与特点八旗在清朝的统治过程中扮演了多重角色。
首先,八旗充当了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承担着保卫国家边疆和抵御外族侵略的责任。
其次,八旗也是清朝朝廷的前线行政机构,负责治理八旗驻地的事务,维护地方治安和纳税等工作。
此外,八旗还担负着军需供给、边防巡查和战时动员等任务。
八旗与其他军队相比,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八旗不仅是一支具备军事实力的队伍,也是一种与传统中国社会等级制度相结合的特殊组织。
其次,八旗的士兵不仅是军人,同时还是众多生产人口。
他们的生活方式相对较为优越,享受特权,但也要为旗内经济生产和征税等任务做出贡献。
三、对清朝社会的影响八旗制度对清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八旗给清朝统治者提供了稳定的军事基础,保证了其政权的巩固。
其次,八旗在经济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屯田方面。
八旗骑兵也对清朝的边疆防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八旗的存在也加强了清朝统治者对于各地方头领的控制,使统治更加集中化。
然而,八旗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由于八旗享有特权,其成员享受的待遇相对较好,这对于清朝其他阶层造成了不公平的待遇,导致了社会阶级的不平衡。
其次,八旗由于长期享有特权,对于现代化思想和科技的接纳相对较慢,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清朝官职一览表对应现在官职
清朝官职一览表对应现在官职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它的官职体系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完备和严密的。
清朝的官职分为九品官、八旗官、内阁官、文官、武官等多个类别,每个官职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权利。
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朝官职体系也逐渐演变为现代官职体系,本文将以《清朝官职一览表》为蓝本,探讨清朝官职如何对应现代官职。
一、九品官九品官是清朝官职体系中最基层的官员,分为正九品和从九品。
正九品官包括九品中正、九品太监、九品从事,从九品官包括九品员外郎、九品郎中、九品主事、九品员外郎、九品中堂。
九品官的职责比较简单,主要是执行上级的命令,负责一些基层的行政工作。
现代官职对应:九品官对应的现代官职可以是基层行政单位的工作人员,如乡镇干部、社区工作人员等。
二、八旗官八旗官是清朝官职体系中的一大类,是清朝封建制度的核心之一。
八旗官分为正旗和副旗,正旗官包括一等、二等、三等、四等正白旗官,副旗官包括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副白旗官。
八旗官的职责主要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负责军事和警察工作。
现代官职对应:八旗官对应的现代官职可以是公安机关的警察、军队的军官等。
三、内阁官内阁官是清朝官职体系中的高级官员,分为东厂、西厂、内务府和六部。
内阁官的职责是负责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工作,是清朝政府的核心部门。
现代官职对应:内阁官对应的现代官职可以是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如国务院的部长、省级政府的领导等。
四、文官文官是清朝官职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分为九品文官、八品文官、七品文官、六品文官、五品文官、四品文官、三品文官、二品文官和一品文官。
文官的职责是管理国家的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工作。
现代官职对应:文官对应的现代官职可以是政府部门的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等。
五、武官武官是清朝官职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类别,分为九品武官、八品武官、七品武官、六品武官、五品武官、四品武官、三品武官、二品武官和一品武官。
清朝的八旗制度解析
清朝的八旗制度解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历史悠久。
在清朝的统治期间,其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便是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清朝建立起来的独特的军事组织和社会制度,其悠久的历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从八旗制度的背景、八旗制度的组成、八旗制度的演变以及八旗制度的评价四个方面来对八旗制度进行解析。
一、八旗制度的背景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由于清朝的建立与维护离不开大规模的战争与征服,因此在其建制早期,亲信与奴隶这两种制度便成为了清朝的两大特色。
亲信制度是指皇帝与其家族的成员对于武臣的赏识和最高的掌控力度,亿城娱乐奴隶制度则是指从明朝繁荣时期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许多中国人被奴役到满族贵族家庭中,从事繁重劳动。
而在亲信制度和奴隶制度之上,为了更好地组织和控制军队,八旗制度在清朝建立起来,成为了日后几百年中国军事与政治的重要组织形式。
二、八旗制度的组成八旗制度是指清朝建立起来的一种以八色旗为象征的兵役制度和社会制度。
八旗共分为三大类:1.正、镶、边:为满洲满族部队,也是八旗中最为核心和最为优越的部队,其旗下的士兵有年金、官衔和土地等福利。
2.正蓝、镶黄、边白:为蒙古蒙古族部队,其优越度不如满洲满族部队。
3.正红、镶白、边绿:为汉族汉军部队,作为从明朝开始顺服的旗人,其地位较为低下,不具有前两类旗人的优越地位。
每一类旗下的兵役制度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旗人分为汉军、蒙军和满洲三种族群,根据所属部队不同而进行划分。
由于其具有军事性质,所以八旗制度从组成上已经体现出其军事存在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三、八旗制度的演变在清代的漫长历史中,八旗制度也变更了多次,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康熙时期。
康熙帝在位时期对八旗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除了增加了骑兵、炮兵等新兵种以外,还对各部队的编制进行了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战争的需要。
同时,康熙还将八旗制度扩展到了全国,将千兵千户制度与八旗制度相互融合,使得统治全国变得更加方便。
清朝各级官职和职能一览表——太全面了,值得收藏
清朝各级官职和职能一览表——太全面了,值得收藏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康熙皇帝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康熙南巡图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清朝的后宫分为九个等级 :皇后 (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皇贵妃 (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 8人)贵妃 (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 8人)妃 (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 6人)嫔 (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 6人)贵人 (五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4人)常在 (六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3人)答应 (七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2人)宫女 (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清代八旗制度
清代八旗制度清代八旗制度是指清朝时期为统治和管理满洲人的特殊制度。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建立时期,由努尔哈赤所创立。
八旗制度的核心是将满洲人分为八个旗,每个旗下又分为正黄、次黄、正红、次红四个旗人。
下面将详细描述八旗制度的组成和运行机制。
1. 八旗的组成:八旗分为正、镶、中、辅四大旗。
正旗包括正红、正黄,镶旗包括镶红、镶黄,中旗包括中红、中黄,辅旗包括辅红、辅黄。
每个旗下都有旗人和投军两部分。
2. 旗人的身份:旗人是指满洲人统治下的特权阶层,享有各种优惠和特权。
旗人可以免税、免役、拥有私田、拥有丁产等特权。
他们也是清朝军队的主力,负责维护清朝政权的稳定。
3. 旗人的组织结构:旗人按家族和血统划分,形成一个严密的组织结构。
每个旗下都有旗主、正副游击、正副指挥等官职,由旗主负责管理旗人的生活。
旗人通过世袭或考试的方式晋升官职,形成一个封建等级制度。
4. 旗人的生活和职责:旗人主要生活在北京的旗人居住区,享受各种特权和福利。
旗人的主要职责是服兵役,参与清朝的军事行动,并保卫满洲人的利益。
他们还负责统治、管理和发展各自旗下的领地。
5. 八旗的运行机制:除了旗人外,八旗还包括投军,即从各地征召的汉人壮丁。
投军没有享有旗人的特权,但可以得到一定的军饷和奖励。
八旗制度运行的核心是统一指挥和严格纪律,确保旗人和投军能够服从命令并有效执行任务。
清代八旗制度是一种独特的组织和管理体制,为满洲人提供了特权和福利,同时也为清朝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治工具。
八旗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如限制了旗人的流动和发展空间,导致了一些腐败和庸俗化的现象。
不过,八旗制度在清朝的统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满洲人的统治地位,维护了清朝的社会稳定。
八旗制度的划分
八旗制度的划分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军事、政治和社会制度,根据驻扎地和血统的不同,将清朝的旗人分为八个旗,即正白、正黄、正蓝、正红、正嘉、副白、副黄、副红旗。
每个旗内都有统领官,下设所辖兵营。
八旗制度的划分如下:
1. 正白旗:最高等级的旗,是皇帝和皇后所属的旗,具有极高的特权地位。
2. 正黄旗:包括皇亲国戚和贵族,是皇族的旗。
3. 正蓝旗:由满洲贵族组成,是重要的军事旗,统领军队。
4. 正红旗:由居住在北京的满洲人组成,主要从事军事和警卫工作。
5. 正嘉旗:由满洲贵族中的一部分组成,主要从事管理和文职工作。
6. 副白旗:比正白旗略低一级,由满洲汉军后裔组成,负责守卫皇城和京中区域的安全。
7. 副黄旗:满洲八旗中规模最大的旗,由满洲汉军后裔组成,负责边境地区的守备工作。
8. 副红旗:满洲汉军后裔的旗,主要从事军事和警卫工作。
以上便是八旗制度的划分。
八旗制度的建立和实行,有效地支撑了清朝政权的稳定,并加强了满洲人对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
【历史小知识:清朝官职等级一览】...
【历史小知识:清朝官职等级一览】...【历史小知识:清朝官职等级一览】【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1、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2、殿阁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1、领侍卫内大臣(相当于北京军区司令)2、掌銮仪卫事大臣(相当于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1、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2、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3、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4、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1、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2、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负责协助领侍卫内大臣)武职外官:1、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2、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3、提督(绿营军区司令,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1、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2、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3、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1、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2、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1、副都统(八旗军大军区副司令)2、总兵(绿营集团军将领,位在提督之下)【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1、内阁学士(国务委员)2、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1、巡抚(省委书记)2、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皇宫警卫部队侍卫处)武职外官:副将(总兵的副职)【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1、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2、宗人府丞(管理皇家宗族事务)3、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4、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5、詹事府詹事(辅导东宫太子)6、太常寺卿(掌宗庙礼仪,相当于文化部、宣传部、教育部)文职外官:1、顺天府府尹(北京市市长)2、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3、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1、一等侍卫(侍卫处所辖高等侍卫)2、火器营翼长(特种装备部队总教官)3、健锐营翼长(特种兵部队总教官)4、前锋参领(前锋营中级军官)5、护军参领(禁军中级军官,掌领护军宿卫宫禁)6、骁骑参领(骑兵团中级军官)7、王府长史(掌王府政令)武职外官:1、城守尉(负责重要府州防卫,相当于地方军区司令)2、参将(河道官的一种、掌管调遣河工、守汛防险等事务,相当于武警部队总司令)3、指挥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1、光禄寺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相当于中央委员会顾问)2、太仆寺卿(交通部部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处理各地盐务)武职京官:1、包衣护军参领(禁军军官,属内务府三旗护军营)2、包衣骁骑参领(骑兵团军官)3、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1、游击(绿营军将领,位于参将之下)2、五旗参领(掌辖下五旗包衣,以供王公府属之执事)3、协领(副都统下的军官)4、宣慰使(边境少数民族兵团军官)5、指挥同知。
清代八旗等级划分
清代八旗等级划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清代八旗是清朝兵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军的主要编制单位。
八旗按照战时组织和行军制度的要求,按照其兵员的武功和家世排列等级,分为正白、正黄、正蓝、正红、副白、副黄、副蓝、副红等八旗等级。
每一等级都有其特定的组织结构和职责,不同等级的八旗在清代社会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影响。
正白旗是八旗中的最高等级,由满洲贵族掌握,旗主为亲王、贝勒等高位官员。
正白旗的兵员都是由贵族家庭中选拔而出,他们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出色的战斗能力。
在清代社会中,正白旗所属的兵员不仅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声望,还享有天职优待。
正白旗的兵员们通常负责清军的主要战役和重要任务,他们凭借出色的表现使得清军在许多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正黄旗次于正白旗,旗主为满洲旗主。
正黄旗的兵员虽然地位不及正白旗,但仍然是清军中的主力部队之一。
正黄旗的兵员通常来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们不仅具有优越的家世背景,还接受过专业军事训练。
在战争中,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武器和战术,展现出令人钦佩的军事才能。
正蓝旗和正红旗是正白、正黄旗之下的两个级别,旗主为满洲旗主。
这两个旗的兵员地位较低,通常来自普通的贵族家庭。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是清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着战时的重要任务。
正蓝旗和正红旗的兵员在战争中表现出色,赢得了许多战役的胜利。
副白、副黄、副蓝、副红旗是八旗中地位最低的四个等级,旗主为旗领。
这些旗的兵员地位较低,通常将来自普通百姓家庭的人招募为士兵。
尽管他们地位较低,但仍然是清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作战力量。
清代八旗等级划分严格,各等级的兵员都有着特定的地位和职责。
不同等级的兵员在清军的组织和作战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着清代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通过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清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挥战争,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胜利。
八旗等级划分成为了清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清朝的统治和安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朝八旗制度
清朝八旗制度一、引言清朝八旗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军事组织制度,通过对满洲族人口的组织和管理,为清朝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本文将从八旗制度的起源、组织结构、军事作用和衰落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
二、起源清朝八旗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满洲人建立后金政权之初。
当时,努尔哈赤为了加强族群凝聚力和军事力量,将满洲人口分为八个旗,分别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这八个旗分别代表不同的军事组织和行政管理单位。
三、组织结构1. 旗务每个旗下设有旗主,由满洲贵族担任,负责管理旗务和军事组织。
旗主下设统领、佐领等官职,负责具体的军事指挥和管理工作。
2. 八旗分类八旗按照军事职能和地域划分为正、镶两类。
正旗主要负责军事防御和战斗,镶旗则主要从事生产和后勤工作。
正旗下又分为兵、骑两种,兵旗主要由步兵组成,骑旗则由骑兵组成。
3. 旗人身份旗人身份是八旗制度的核心,旗人分为勇力和佐领两类。
勇力是旗人的核心力量,主要从事军事和战斗工作;佐领则是勇力的辅助人员,从事后勤和管理工作。
旗人享有特权和优待,但也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4. 八旗营八旗营是八旗制度的基本单位,每个旗都有自己的八旗营。
八旗营由旗人组成,旗人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八旗营不仅是军事单位,也是旗人生活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四、军事作用1. 统一指挥八旗制度的建立使得清朝能够实现对满洲人口的统一指挥和管理。
八旗制度使得清朝拥有了高度集中、高效统一的军事指挥体系,为清朝的扩张和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军事优势八旗制度的建立使得清朝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旗人经过长期的军事训练和战斗磨砺,成为清朝军队的中坚力量。
八旗制度的组织结构和分工使得清朝能够迅速调动和集结军队,对外扩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社会稳定八旗制度为清朝提供了一种稳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旗人享有特权和优待,这使得他们对清朝政权忠诚,同时也为清朝提供了一种社会秩序的维护力量。
八旗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清朝的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八旗兵
(1)八旗的基层组织官职——牛录(佐领)额真牛录——满语中是“箭”的意思。
满族(女真人),狩猎时集体出行,头人负责所有的“箭”,因此在组织中将这组织的头人,称为牛录额真。
始于1601年,定编300人。
(2)八旗组织中的中层官职——甲喇(扎兰、加兰)也称参领,额真。
五牛录编入—甲喇,一甲喇(扎兰)=5牛录(5×300)=1500人。
(3)八旗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旗主为固山额真5甲喇=1固山=5×1500人=7500人。
(4)每旗7500人×8旗=60000人。
清兵入关的时候,这些“旗下人”或者说“八旗人”的男丁,大抵是能骑善射,勇于征战的。
入关以后,他们大抵受到了世代的优待。
和皇室血缘亲近,地位崇隆的,当了王公大臣,什么亲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之类;地位小的,当什么参领、佐领;最小最小的,也当一名旗兵。
由于他们参与“开国”有功,地位特殊,世世代代食禄或者受到照顾。
特别是满洲旗的“旗下人”,更加享有特殊的身份,他们大抵是满洲人,但也有早年祖先就跟随清宗室到处征战的汉人,即归附已久的“旧人”置身其间。
清代的制度,规定他们不准随便离开本旗,在京的也不准随便离京。
凭祖宗的福荫,他们好些人世代有个官衔,领月钱过活。
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当兵,领一份钱粮。
但是家族繁衍,人越来越多。
有的人名义上还是参领佐领,但实际上已经并不带兵,有的人名义还是骁骑校,但是已经不会骑马。
更甚的,由于子孙大量繁殖的结果,每家每户的“月钱”不可能累进,“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
旗兵的名额有限,也不可能随便入营。
加上上层人物的贪污腐化,大吃空额,能够入营的旗兵相对来说就更加有限了。
这样,世代递嬗,不少“旗下人”就穷困下来。
他们之中某些有识之士,也觉得长年累月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坐吃山空不是办法,也有去学习手艺的。
但是这样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认为他们没有出息。
所以就其压倒的多数而论,“旗下人”大抵是游手好闲的。
清代军职官员品级简况
清代军职官员品级简况
清代军职官员和以往朝代有所不同,分为八旗和绿营军职。
八旗军职品级:
从一品:都统、将军;
正二品:副都统;
正三品:参领;
从三品:护军参领、骁骑参领;
正四品:副参领、佐领;
从四品:副护军参领、副骁骑参领;
正五品:分管佐领;
从五品:下五旗包衣参领;
正六品:蓝翎待卫、各类军校;
从六品:委署步军校;
从八品:委署各类军校。
绿营军职品级:
从一品:提督;
正二品:总兵;
从二品:副将;
正三品:参将;
从三品:游击;
正四品:都司;
正五品:守备;
正六品:千总;
正七品:把总;
正八品:外委千总;
正九品:外委把总;
从九品:外委。
京城大内军职不列入上述品级标准,八旗与绿营军职不完全对等。
湘军层级则较简,士卒之上为哨长、哨官(类同于现代连职)、营官、
统领(辖数营)、大帅(领军万人以上),但品级走绿营序列,因战功晋升,很多营官军职都在游击、参将以上,甚至位列副将、总兵。
【清朝】八旗、官职、爵位图文解释
【清朝】⼋旗、官职、爵位图⽂解释⼋旗由来⼋旗制是清代兵民合⼀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在⼥真⼈⽜??制基础上建⽴的。
明万历⼆⼗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旗和正红旗。
明万历四⼗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旗。
定三百⼈为⼀⽜??,五⽜??为⼀甲喇,五甲喇为⼀固⼭(固⼭即旗)。
满族⼈按⼋旗制分⾪各旗,平时⽣产,战时从征。
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且具有⾏政和⽣产职能。
清朝统⼀,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的束缚,增强了⼋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军事实⼒和笼络⼈⼼,⼜建⽴了汉军⼋旗和蒙古⼋旗。
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
另外,设⽴了相礼营、虎枪营、⽕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
由于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
⼋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
京营是守卫京师的⼋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
侍卫皇室的⼈。
称朗卫,且必须是出⾝镶黄、正黄和正⽩上三旗的旗⼈,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
驻防是指驻防全国各要地的⼋旗。
京营总兵约⼗万,驻防兵⼈类也在10万左右。
镶蓝旗满洲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旗之⼀。
建于明万历四⼗三年(1615年),因旗⾊为蓝⾊镶红⽽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分统。
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少总⼈⼝约13.5万⼈。
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便是蓝旗⼈。
正蓝旗满洲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领接河北。
清代⼋旗之⼀。
建于明万历⼆⼗九年(1601年),因旗⾊纯蓝⽽得名。
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由诸王,贝勒和贝⼦分统。
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3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少总⼈⼝约13万⼈。
清代八旗等级划分
清代八旗等级划分清代八旗等级划分是清朝时期对满洲人的社会等级进行划分的制度。
根据这一制度,满洲人被划分为正白旗、镶黄旗、镶蓝旗和正黄旗四个等级。
每个等级又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一等、二等和三等。
这一划分不仅体现了满洲人的社会地位,也具有军事和政治意义。
正白旗是最高等级的旗,分为一等正白旗、二等正白旗和三等正白旗。
一等正白旗是最高级别,享有最高的特权和地位。
这些人通常是皇族或皇帝的近亲,他们拥有最高的统治权力,可以参与重要的决策和政治活动。
二等正白旗和三等正白旗的人地位逐渐降低,但仍然比其他旗的人高。
镶黄旗是次高等级的旗,也分为一等、二等和三等。
一等镶黄旗的人通常是皇族的亲属,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享有一定的特权。
二等和三等镶黄旗的人地位较低,但仍然比镶蓝旗和正黄旗的人高。
镶蓝旗是次低等级的旗,同样分为一等、二等和三等。
一等镶蓝旗的人通常是官员或军人,他们在政府和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
二等和三等镶蓝旗的人地位较低,但仍然比正黄旗的人高。
正黄旗是最低等级的旗,同样分为一等、二等和三等。
一等正黄旗的人通常是普通百姓,他们在社会中地位较低,享有较少的特权和权利。
二等和三等正黄旗的人地位更低,通常从事农业或手工业。
这一八旗等级划分不仅决定了满洲人的社会地位和特权,也对他们的军事和政治能力产生了影响。
高等级的旗的人在军队和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享有更多的权力和特权。
低等级的旗的人则地位较低,拥有较少的特权和权利。
这一制度在清朝统治下长期存在,对满洲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决定了满洲人的地位和权力,也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满洲人的重视和控制。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制度逐渐失去了实际意义,并最终在清朝灭亡时被废除。
满清八旗及清代官职、爵位详解-八旗兵制1
满清八旗及清代官职、爵位详解-八旗兵制1
(图14)
【骁骑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起皇太极天聪年间所设的阿礼哈超哈营。
顺治时详定制度,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均设骁骑营,为八旗都统的直属部队。
满洲骁骑营所辖有马甲、领催、匠役,其人员从满洲八旗每佐领下抽调。
【扩军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
始建於皇太极天总年间的巴牙喇营,上三旗守皇宫禁门,即午门,东西华门和神武门等,下五旗守王公府门。
雍正时,改为均司禁卫。
从满蒙八旗中抽调,每旗设扩军统领一人;雍正三年,增设了圆明园八旗扩军营,驻於该园周围,以司禁卫。
【前锋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
始建於皇太极天聪年间葛布什贤超哈营。
挑选满蒙八旗各佐领下的扩军马甲,养育兵等技艺优秀和身强力壮者锐部队,独立为营。
清代大规模的巡活动很多,前锋营负责皇帝巡幸时的前哨警卫。
【健锐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
也称云梯兵。
乾隆十四年(1749年)设立。
驻扎在北京香山实胜寺旁,习攻坚之战。
营兵从八锋中壮健者挑选,兵额2000,满人居多。
设总统大臣管理,下有翼长,参领等官。
清朝八旗军
八旗是清代军队组织和户口的一种编制制度,以旗为号,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又扩建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1601年,努尔哈赤在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设正四旗:黄、白、红、黑(万历29年)1615年,努尔哈赤改正四旗为:黄、白、红、蓝,增设镶四旗: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天命元年)1635年,皇太极于盛京沈阳扩编蒙古八旗(天聪9年)1637年,皇太极成立汉军二旗:正黄、镶黄(崇德2年)1639年,皇太极扩汉军为四旗:正白、镶白(崇德4年)1643年,皇太极于盛京沈阳扩充汉军为八旗(崇德8年)八旗3级组织及人员兵力(1)基层组织官职—牛录(佐领)额真,牛录—满语中意为‚箭‛,女真族狩猎时集体出行,头人负责所有‚箭‛,故称头人为牛录额真,始于1601年,编制为300人。
(2)中层官职—甲喇(扎兰、加兰),也称参领额真,—甲喇=5牛录=5*300=1500(3)最高官职—旗主为固山额真,1固山=5甲喇=5*1500=7500人(4)每旗7500人*8旗=60000人24旗(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24*7500=180000人八旗中正四旗龙首向右,龙腹内5朵祥云,镶四旗龙首向左,龙腹内3朵祥云。
黄旗配蓝龙,白旗配蓝龙,红旗配黄龙,蓝旗配红龙。
八旗中黄代表土,白代表水,红代表日,蓝代表天,故用天、地、日、水代表蓝、黄、白、红。
进京之后,上三旗为‚天子自将‛,多为皇帝自领,地位最高,为核心,正黄‘镶黄’正白守卫皇城。
下五旗除守卫皇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护卫。
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旗丁,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即女真人,地位最高。
八旗是努尔哈赤在杀死其胞弟舒尔哈奇、长子褚英之后,意识到政权分裂的危险,遂于1615年建立八固山制度。
之后,为强化政权,八旗编制因政治需要出现了重新分配,便有了四大贝勒、四小贝勒的说法。
其中四小贝勒也因政治利益不断重新分配,如天命六年,四小贝勒为:德格勒、济尔哈郎、阿济格、岳托,至天命十一年,仅余三人: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读史笔记(一百)清朝武官序列、品秩及配置
读史笔记(一百)清朝武官序列、品秩及配置清朝武官序列、品秩及配置情况清朝的武装力量在太平天国前由满蒙八旗和绿营(汉兵)组成。
中叶以后各地驻军以绿营为主,满蒙八旗主要驻守重要城市、要隘、边关、口岸、陵寝以及东三省。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兴起,八旗和绿营稍战即败,为镇压太平军,朝廷号召各地在籍士绅办团练自保。
湘军以及后来的淮军都是在团练基础上,整编成军的。
他们成为镇压太平军、捻军及各地农民起义的主力。
同光时期,湘军、淮军取代八旗、绿营,成为国家主要武装力量。
湘军、淮军虽然编制操练与八旗、绿营不同,但武官序列则和绿营没有差别。
晚清,袁世凯操练新军,其编制参照日本与德国制度。
本文所列武官为驻防地方八旗、绿营武官,不包括皇宫侍卫、京师巡捕、禁军,也不包括新军。
清朝八旗武官序列(不含侍卫官):一、将军1、旗兵最高长官,从一品,秩同加尚书衔的总督,实权不如总督,地位高于总督。
同一省区的将军、总督,会同奏事,要以将军领衔。
全国共设将军十三人,分别驻守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
称将军时一般冠以驻地名,如杭州将军、伊犁将军。
各将军所统官兵隶属八旗。
将军隶属兵部2、所领官兵人数,因地而别:盛京人数不详,吉林12000多,黑龙江11200多,绥远城3400多,江宁6300多,福州2800多人,杭州3900多人,荆州5600多人,西安6500多人,宁夏3300多人,伊犁9900多人,成都1900多人,广州5200多人。
二、都统1、从一品,官阶与将军同。
职责除负责辖区防务外,兼管特区游牧。
负责驻防地方的都统职责权力类似将军。
驻防地方的都统只有二人,分驻张家口、热河。
直接隶属兵部、皇帝。
张家口兼管察哈尔,热河兼管木兰围场。
2、所领官兵人数:张家口19000多人。
热河8700多人。
三、副都统1、正二品。
职责是负责辖区防务。
驻防地设有将军,对将军负责,未设将军,则独挡一面,对兵部负责,直接向皇帝反映情况和要求。
清朝八旗兵分布及职能
清朝八旗兵分布及职能
从清初到清末,八旗军队一直维持在20万人左右,绿营一直维持在6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变动不大。
清代的各省中,以直隶为最重,素来负有拱卫京畿的职责,八旗的20万人中,驻防京师的人数为10万左右,剩下的10万人驻防在各省。
就八旗驻防来说,每个省的情况又有不同,省一级的八旗驻防军最高统领为八旗将军和八旗都统,他们两者的等级是一样的,设将军的地方不设都统,设都统的地方不设将军。
清朝入关后,改编重组了明朝降军,建立绿营军。
八旗军则较为集中驻扎在某个重要城市。
参与战事,监督绿营军,防止地方作乱。
绿营人数虽多,但因为过于分散,一些地方可能只驻扎十几人,在地方上力量反而不如八旗。
八旗可以更好行使监督绿营的职权。
在地方管辖上,清朝虽然设立了总督、巡抚可以兼管地方军政大权。
不过,总督、巡抚只能节制绿营,不能直接指挥八旗。
相反,在一些省份内,八旗可以兼管绿营。
康熙末年,当时全国设立了11名驻防将军,分别驻守在西安、江宁、杭州、京口、福州、广州、荆州、右卫、盛京、吉林、黑龙江。
到了雍正时期,又在青州、宁夏增设了两名驻防将军。
到乾隆时,增设绥远城、伊犁、成都三处驻防将军,裁撤京口、青州和右卫三处驻防将军。
到乾隆后期,又在乌鲁木齐增设都统一名,跟驻防将军同等级别。
满族八旗排序
满族八旗排序满族八旗排序是:镶黄、正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合称八旗,统领满洲、蒙古、汉军,排名最高的是镶黄旗。
八旗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满族八旗地位高低分类排序:八旗是分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的地位高于下五旗。
第一,上三旗:上三旗是清代由皇帝直接统辖的三个旗。
上三旗为镶黄、正黄、正白。
每旗设满、蒙、汉三军,分别为镶黄满、镶黄蒙、镶黄汉,正黄满、正黄蒙、正黄汉,正白满、正白蒙、正白汉。
皇帝可任命皇子统领。
原则上都为皇帝亲军,但实际上只有满、蒙上三旗才能充任,汉军上三旗实缺额。
由满、蒙上三旗(内务府三旗)中选拔郎卫,负责宫廷内侍卫。
其中优秀者,则日侍禁廷,供驱走,称御前侍卫,稍次者为乾清门侍卫。
内廷侍卫人员必须由上三旗满洲、蒙古军中选任,汉军不得参与。
“上三旗”实行郎卫制,紫禁城内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全由内务府选出侍卫,由领侍卫内大臣六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各二人)统领。
分成内外两班宿卫。
内班宿守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等内宫,外班宿守太和门等外朝。
第二,下五旗。
清朝入关前下五旗为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镶蓝旗;入关后顺治皇帝凭借中央政权的政治经济力量,掌握正白旗,拨出正蓝旗,下五旗调整为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蓝旗。
下五旗主要任务是驻守京师和各地。
雍正帝为进一步加强中央统治,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外佐领)和府属佐领(内佐领)的隶属关系,其占主要部分的旗分佐领,实际上亦由皇帝直接控制。
下五旗兵卫制官兵,满、蒙分左右两翼备宿卫。
各设前锋统领一人,备警跸宿卫。
各旗精选四千八百人为养育兵,训练技艺。
后来兵额屡增,到乾隆年间,满、蒙养育兵已有两万零三百余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禁卫军之一。始建於皇太极天聪年间葛布什贤超哈营。挑选满蒙八旗各佐领下的扩军马甲,养育兵等技艺优秀和身强力壮者锐部队,独立为营。清代大规模的巡活动很多,前锋营负责皇帝巡幸时的前哨警卫。
【健锐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也称云梯兵。乾隆十四年(1749年)设立。驻扎在北京香山实胜寺旁,习攻坚之战。营兵从八锋中壮健者挑选,兵额2000,满人居多。设总统大臣管理,下有翼长,参领等官。
【马甲】
即马兵、骑兵。又称骁骑。满洲等旗人成丁後,其出路主要是桃礼马甲,由本佐领下步甲,养育兵,匠役和闲散余丁中桃礼,由马甲再选为前锋,扩军等。京旗马甲隶骁骑营,满洲每佐领下20人,专辖於八军队的编制。清朝统一後,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拉了汉军八旗和蒙八旗,各旗有扩军、前锋、骁骑、健锐,火器和步军等营伍。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清驻防京师的满洲等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驻防指分镇各省者为驻八旗。八旗都统直接指挥是骁骑营,由总统或统领指择有前锋营、扩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下五旗亲军属於各王公,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十万七千余人分驻各省要冲。
镶黄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锡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达到下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文官篇
大清帝国官制设置严紧、细密,无论文官、武将均置为九品一十八级。品级高低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体现在胸前的补服图案上,使人一目了然。
一品文官仙鹤补服
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殿阁大学士等均穿戴一品仙鹤补服。
二品文官锦鸡补服
太子少师、少傅、少保、资政大夫、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等均穿戴二品锦鸡补服。
【协领】
清代驻防八旗各旗所设职务,正三品。位在副都统之下,佐领之上。负责驻防旗之一旗军政诸务。在东北地区,协领有独处一城领驻防者,如吉林珲春、三姓、拉林等处。
【参领】
清代八旗甲喇额真(甲喇章京)职官的汉译名。正三品。副参领为正四品。又为组织名。京旗每旗下分5参领。每参领下辖佐领若干。
【骁骑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起皇太极天聪年间所设的阿礼哈超哈营。顺治时详定制度,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均设骁骑营,为八旗都统的直属部队。满洲骁骑营所辖有马甲、领催、匠役,其人员从满洲八旗每佐领下抽调。
【扩军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始建於皇太极天总年间的巴牙喇营,上三旗守皇宫禁门,即午门,东西华门和神武门等,下五旗守王公府门。雍正时,改为均司禁卫。从满蒙 八旗中抽调,每旗设扩军统领一人;雍正三年,增设了圆明园八旗扩军营,驻於该园周围,以司禁卫。
满清八旗及清代官职详解.txt26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流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满清八旗及清代官职详解
八旗由来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基础上建立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於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
镶红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红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正黄旗满洲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钠无王,都归皇帝所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康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镶白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神机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始建於咸丰十一年(1861年),主要职责是守卫紫禁城禾海(中南海、北海、什刹海)并沪从皇帝巡行,神机营由满蒙汉八旗及八旗前锋、扩军、步军器、健锐等营伍中挑选的武艺高强和善骑射的营余构成。
【虎枪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康熙二十三年设立,负责沪从围猎,如在塞外皇家围场的守猎,?a称木兰围场(木兰满语。原为哨鹿,後为地名)各个善骑射,都是从八旗、前锋、扩军和火器等营伍挑选的,兵额约六百。
【火器营】
清代京军之一。康熙因平定三藩战争之需,非常重视火炮技术,於1691 年定全营均练习火炮,并掌皇帝的守卫扩从。营兵从满蒙汉八旗中抽调,共辖官兵近八千人。火器营在平定三蕃,收复台湾和抵御沙俄侵略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步军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守卫京师,满蒙汉八旗分驻京城,人类较多,康熙十三年,定制兵额21158人。
正白旗满洲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後就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末捻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镶蓝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蓝旗人。
正蓝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领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3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领催】
清代满语拨什库("催促人"之意)的汉译名。低总军职。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各佐领下皆有设置,由马甲、闲散内优秀者礼之,每佐领下5人,专司登记档案及支领俸饷诸务。满洲之领催兼於本佐领下识字扩军内挑礼。
【骁骑校】
清代八旗低级军官名。满族社会早期称代子,满语称"分得拨什库",代行者之意。设於佐领之下,正六品。
三品文官孔雀补服
通议大夫、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盐运使、大理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武备院卿、上驷院卿、按察使,均穿戴三品文官补服。
四品文官鸳鸯补服
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鸿扩寺卿、顺天府府丞、陵寝掌官防官、各府知府、翰林院侍学士、尚茶正、尚膳正,布政使司参政、各省巡守道、都察院俭都御史等均穿戴鸳鸯补服。
清朝皇帝除以大阅形式来训练八旗军队外,还用大阅向各族首领炫耀武力。
清代官职
注释:
1(文官内:指在京城的文官。文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文官,即地方文官。武官内:指在京城的武官。武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武官,即地方武官。未入流:一般不算在九品十八级中。)
2.清代补服、补子--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是区分文武官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 清官共分九品十八级.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所以才有成语衣冠禽兽)
【相扑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康熙年间设立,营兵被称为"少年大力士",善?埘印K?们协助康熙帝铲除了叛臣鳌拜,立下了汗马功劳。
八旗盔甲
满洲人在入关之前。主要以畜牧业、游猎为生。射马射箭几乎是成年男子必备本领。清太祖努尔哈赤为军事行动和守猎的需要,创建了军民合一八旗制度。骑射更成为每个旗人的必修课。清王朝入关以後,为不失崇尚武功、倡导骑射之风,由清太宗皇太极确立大阅制度。顺治年间定为每三年举行一次大阅典礼。届时,皇帝全副武装,亲自检阅王朝的军事装备和士兵的武功水平。参加大阅的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军队则按旗列队,依次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鸟枪、骑射、布阵、云梯等军事项目。乾隆帝大阅多在南苑举行,人员多达数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