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代豫亲王府建筑规制与传承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清代豫亲王府建筑规制与传承研究

摘要:北京清代王府是清朝封建社会宗法与礼制结合的产物,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与风貌的典型载体之一。豫亲王府作为世袭罔替亲王府,属于当时最高等级的王府,一共居住过了14任府主,由于爵位的升贬,其中有10位豫亲王、4位信郡王。1916年,沿用近300年的豫亲王府被低价卖给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后来在其基地上修建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协和医学院与协和医院的规划建设深受原有王府建筑特色影响,是将西方学校建筑功能与中国王府建筑形式有效结合而创造出折中主义的砖木结构宫殿式

建筑群。

关键词:清代王府;豫亲王府;建筑规制;传承创新

北京清代王府作为清朝封建社会宗法与礼制结合的产物,具有严格的建筑规制,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能够充分体现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与风貌。豫亲王府作为世袭罔替亲王府,属于当时最高等级的王府。后来在其基地上修建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原王府已不存。本文通过对豫亲王府历史沿革、建筑规制和其与当前现状建筑的关系研究,可以理清豫亲王府的规制特点、历史演变及其对后来城市发展的影响,这对北京王府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有着重要意义。

一、清代豫亲王府历史沿革

豫亲王府原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1号,是今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西南部的一部分。其东临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处,南侧为东单三条,西邻校尉胡同,北临东帅府胡同。

和硕豫亲王作为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代代相传,豫亲王府一共居住过了14任府主,由于爵位的升贬,其中有10位豫亲王、4位信郡王。

第一任府主是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是清太祖最年幼的嫡子,与多尔衮是同母兄弟。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多铎被皇太极封为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执掌礼部事务。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多铎率军进攻河南,四月顺利南下占领了江浙地区。回京时顺治帝亲自迎接并晋封其为德豫亲王。顺治四年(1647年),又被加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多铎患天花而亡,年仅36岁。顺治九年(1652年),因受多尔衮削爵之累,多铎被追降为郡王。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追谥豫郡王为“通”,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高宗追叙其开国之功,命复豫亲王封号,配享太殿,八月入祀盛京贤王祠。

多铎之子多尼于顺治六年(1649年)承袭豫亲王爵位,

赐号为信。顺治九年(1952年)因父罪降为信郡王,豫亲王府也改名为信郡王府。其后,鄂絷、董额、德昭、如松、修龄均承袭信郡王爵位。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信郡王修龄复位豫亲王。其后,裕丰、裕兴、裕全、义道、本格、懋林、端镇均承袭豫亲王爵位。

末代豫亲王端镇,字东屏,民国二年(1913年)承袭豫亲王爵位,年仅4岁。其父懋林于民国二年(1913年)去世后,其生母佟佳氏作为太福晋掌握了处置豫亲王府家产的权利,民国五年(1916年)将沿用近300年的豫亲王府低价卖给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

据《燕京访古录》中记载,豫亲王府所在地最早是隋朝北平王罗艺的府邸,唐高祖李渊封罗艺为燕王,并赐姓李。从元代至正年间的《北京历史地图》上可以看出此地是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的西南部,位于文明门街以西,属于澄清坊。

《王府的前世今生》一文中记载明初此地改为北平按察史公署,朱棣登基后,这里便成了明朝都察院。在明代晚期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年)的《北京历史地图》中显示,这里是诸王馆,西邻校尉营胡同,胡同西是会同北馆与明代未成年王爷居住的十王府;南邻三条胡同;东邻内东巡捕和帅府胡同。

清朝时建豫亲王府,后历任豫亲王、信郡王家族均居于此。乾隆年间豫亲王被降为信郡王,因此乾隆十五年(1750

年)的《北京历史地图》和《乾隆京城全图》中都将豫亲王府写为信郡王府。由于这里建造王府,地块南部增加了凸字型地块,把原来的三条胡同一分为二,成为东三条和西三条胡同。这是豫亲王府除了按照规制要求外,在府门外建造的前庭,即狮子院。并在院东西方向建造用于平时出入的阿斯门,此时府西北的十王府已经改为了贤良寺,府东的帅府胡同改成了东帅府胡同。在1901年的《北京地图》和1907年的《北京附地》地图中可以看出信郡王府改为了豫亲王府,狮子院还在,贤良寺的西边改为了枪炮厂。在清宣统年间(1901-1911年)的《清北京城地图》中豫亲王府位置不变,府北是东帅府胡同,府东邻夹东道。但府东已经出现了协和医学堂,它是由1906年英国伦敦会与英美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开办,名为Union,译作协和,为协和医学院的前身。在民国初年的《北京地图》上原来的协和医学堂西部还出现了大和俱乐部。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收购了协和医学堂。因基金会的成立者美国石油巨头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在十九世纪末决定发展全球慈善事业,且1909年他派出的“东方教育考察团”发现中国在医学教育方面需求迫切,于是1913年他成立了基金会资助中国医学教育。1916年基金会收购并拆除了豫亲王府,想在基地上建造北京协和医学院,使其象征“发展中的中国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参与一期工程筹

建的美国建筑师查尔斯?柯立芝(Charles Coolidge)和清华学校第二任校长周诒春都推崇西式风格,但是基金会坚持采用中式风格,以利于西方科学的传播,并减弱西方科学入侵的印象,最终设计建造一座中西合璧、有着宫殿式外观的校园与医院建筑群。美国建筑师哈利?赫西(Harry Hussey)设计了第一期工程,1921年完成;建筑师安纳尔(C.W.Anner)设计了第二期工程,1925年完成。因此,在民国十年(1921年)的《新测北京内外城全图》中,豫亲王府已不存,原地建成了协和医学大学,大学东侧原来的协和医学堂变成了日本俱乐部和协和医院。

建国后,协和医学院东边新建了协和医院门诊楼、住院楼以及医学院教学楼,部分建筑有中式坡屋顶;近代在北边新建急诊楼、国际住院部及西边校尉胡同的高干病房,完全采用现代建筑形式,与原有建筑整体协调性差。协和医学院先后更名为协和医学大学、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它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同时承载着深厚的王府建筑和现代学校与医院建筑的文化与精神,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号称“中国式宫殿里的西方医学学府”,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豫亲王府建筑规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