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对阳明心学的承继与创发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是什么熊十力哲学思想,是中国儒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高度。
要仔细理解熊十力哲学思想,应从三个大方向入手。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熊十力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熊十力哲学思想介绍其一为重立大本·重开大用。
熊十力始终以探寻宇宙人生之大本大源为己任,即帮助人类寻找失落了的自我。
在他的认知中,哲学之根本任务即为“明示本体”,哲学须“以本体论为其领域”。
人的生命创造活动,以及道德自我完善的活动,即为“本体”及其实践,也即为人的最高本质,涵盖天地万物,主导自然宇宙。
熊十力强调道德(或者社会)之践履同良知、仁心之一致,工夫和本体的一致,外王和内圣的一致。
在中国儒学史上,熊十力第一次公开以“本休论”之名目标志其儒家哲学体系。
他强调“一本”、“见体”及“究体”。
熊十力凭借其本体论统摄宇宙论、人生论及知识论、治化论等等。
儒学本体论不只是讨论宇宙生化之过程与根源,尤其关怀人性以及全面发展之问题,人存在的意义、价值与功能之问题。
其二为深于知化·长于语变。
熊十力之“体用不二”论,以及“翕辟成变”论之“深于知化”与“长于语变”,是世人所公认的。
熊氏认为,所有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皆是无自性、无实体的,不过人类执着视这些假象为真实存在。
而真实存在的仅有一个本体,既为宇宙万象之本原,又为人们反求自识之绝对真理。
熊十力哲学本体论之最高范畴充满人性,极具人格特征,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与情感之统一。
与此同时,熊氏亦认为,要维护“人道之尊”,就必须破除出世、造物主及委心任运思想,必须自强不息,积极入世。
其三为冥悟证会·性修不二。
在熊十力的认知中,真理本身是无所谓科学和玄学之分的,然而,就学者之研究对象而言,似乎应作出区别。
同时他强调玄学不废理性思辨,亦不排斥量智,而必须超越这两者,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玄学方法无疑是一种与天道合一之大彻大悟。
熊十力哲学思想,在现代哲学史上,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他的思想也有利于中华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简介
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简介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简介熊十力幼时在家随兄读书,14岁从军,1905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起义后参加光复黄州活动,后赴武昌,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参谋。
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
失败后,决意专心从事哲学研究。
先后在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
全国解放后,以“特别邀请人士“身份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
因反对文革,1968年5月24日绝食身亡。
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熊十力有二女一子:长女幼光,在北京航空学院退休,次女再光,曾在上海居住。
其子熊世菩,曾就读西南联大,后在上海船舶研究所任职,已去世。
其子有二子二女,两女孩名分别为“原“、“儒“。
而二子各育一女,名为“明心“、“明宗“;以喻后辈对老人的纪念。
据说其曾孙女熊明心是上海复旦哲学系硕士生,现免试经推荐去德国深造。
国学大师熊十力的故事【少而颖悟】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
他曾口出“狂言”道:“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令其父兄诧异不已。
十六七岁时,他即四处游学,当他最先读到陈白沙的“禽兽说”时,忽起神解,“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
”并从中领悟到人生之意义与价值。
绝非是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在领悟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体识至大至刚之“真我”,以合于天地万物之理。
这一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的治学方向。
【辛亥历练】辛亥革命时期,熊十力痛感清王朝政治腐朽,民族危机深重,常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一语置诸座右而自警。
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他深迷于“格致启蒙”之类著作,而视六经诸子为圭臬。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上)(一)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上)(一)内容提要熊十力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也是“现代新儒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大师。
熊先生的新儒学思想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复杂过程,最突出的表现是从解放前的“新唯识论”转化为解放后的“新易学”。
新唯识论以“本心”或“仁体”为宇宙本原与本体,是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
其特点是受佛学的影响极大,以本体论(“境论”)和认识论(“量论”)为基本框架,而人生论显得相对薄弱。
新易学完成于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深受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因此与社会主义新文化关系密切。
新易学的突出特点,是把新唯识论的心本体改造为兼含神质二性的复杂本体。
这既是过去新唯识论宇宙观内在逻辑的新开展,也是对新唯识论的唯心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进行理论综合的新尝试。
新易学放弃“境论—量论”的新唯识论框架,而加强了对人生论的研究,使认识论从属于修养论,体现了中国儒学以人生论为核心的传统特色。
新易学“宗主《易经》,以体用不二立宗”,在宇宙观上强调乾阳潜驱默运于坤阴之中主导并转化坤阴,在人生论上则强调禀于乾阳的仁心对禀于坤阴的形体和习心的主导性,以此建立精进向上、修身以自强的人生哲学。
与新唯识论虽讲体用不二却以本体为主不同,新易学的体用不二论以现象为主,只把复杂本体收摄于现象自身并说为现象内部相反相成的内在根源,实际上等于取消了本体;正因为本体被“消蚀”了,才真正体现和贯彻了“体用不二”的基本原则。
在人生论中,体用不二又被表述为天人不二,天蕴藏于人的内部,是含有无限可能性的干元性海和创造根源。
天以自性显发为仁心一点灵明,随在明察、监督、升进和创发,从而成为人生乃至整个宇宙的现实主体。
本体(恒转)内部的辟势是最原始的宇宙精神,它从一开始就潜驱阴帅于翕势和物质之中,随缘作主,唯变所适,从而推动物质世界不断向前进化,而它自己则随着物质的进化而逐渐显发,最终在人类身上大放光焰。
人类随顺仁心主体的指引而前进,一方面日损私欲、返己尽性,敦仁以立其大本;一方面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开发智慧,爱智格物以行其达道。
熊十力易学思想探微
熊十力易学思想探微熊十力(1885-1968)是中国现代最富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是现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
他以思想精深、逻辑严密、议论独特而著称于世。
他的思想在其生前和死后都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浓厚兴趣。
稍一留神他的思想体系的人都会发现:他的思想体系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他的许多学说、范畴都渊源于《周易》,另一方面他对易学有独到的看法和精彩的阐发。
这说明他受益于《易》又有益于《易》,《大易》给予他以最好的思想样式和养分,他给《大易》注入了新的生机。
下面就熊十力的易学思想作以概要介绍,以就教于方家时贤。
一、出入百家,以《易》为归熊十力习《易》研《易》,最终以《易》为宗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是他长期潜身学问,孜孜以求,贞定探索的结果。
他在许多著作中论及了这一过程。
他说:“余伤清季革命失败,自度非事功才,誓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欲明了过去群俗,认清中国何由停滞不进。
故余研古学,用心深细,不敢敬且。
少提时读五经,詈孔子为宗法思想、封建思想。
便舍之弗顾。
后来专心佛学多年,又不敢苟同,而自有所悟,回忆大易一经,早已开我先路,于是又回到孔子六经”。
(《乾坤衍》第15页)熊十力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由倾心革命,转向学术,由反孔经研究佛学又走上尊孔的思考过程。
熊早岁曾参加反清革命,革命失败后,念党人竞权夺利,革命终无善果,又虑自己非事功才,故而转向学术,虚心探中、印两方学,另辟一条学术救国的道路。
后入南京支那内学院,问佛法于当时著名大师欧阳竟无先生,渐觉佛法专从黑暗、污染的方面看人生,毅然搞拒造化,认为用此道度尽众生,终成虚愿,又觉自己的思想与《大易》甚相密契,故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出发点,即孔子的六经处,尤其是《大易》处。
当然熊的学术回归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经过思考,自我思想逻辑展开的必然结果。
熊由读六经,走向反六经,由反六经再走向崇信六经之意蕴,在他那里都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熊的思想轨迹是近、现代许多思想家共有的思想轨迹。
熊十力:学王阳明知本,更要学曾国藩达用,要内修心学,外修科学
熊十力:学王阳明知本,更要学曾国藩达用,要内修心学,外修科学熊十力熊十力先生是新儒家的创发人,其哲学思想对阳明心学多有继承和发展,尤其在心学修炼的功夫方面,强调实践之重要,还补充了阳明心学知识论方面的缺憾——学王阳明的内圣之道,也要学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既要学东方的心学,还要学西方的科学……良知本体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识得熊先生认为, 王阳明的良知本体不能用逻辑来思考, 这样只能越推越谬。
因为良知本来就不是一个思维造作的结果。
人的良知只有在自身的践履中才能够识得。
他赞扬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知行合一之论, 虽张自阳明, 乃若其义, 则千圣相传, 皆此旨也。
”虽然形色受欲望的支配而闭合生命力, 但是形色毕竟是生命力显发的资具。
脱离人的形色, 生命力就无由显发。
熊先生赞扬中国儒家哲学中形色即天性、日用即道的主张, 认为真理无待外求, 这与他在《新唯识论》中提出来的“体用不二”的思想是一致的。
王阳明学王阳明,更该学曾国藩熊先生虽然很敬重、推崇王阳明, 但是认为阳明的全副精神都只在立本, 而不知本之不离末;都只在明体, 而不知体之不离用, 都只在修身, 而不知身之不离国家天下与一切民物的。
而他认为真正的儒者是应该能明体达用的。
在能够经世致用方面, 他赞扬了曾国藩, 认为曾国藩的全副精神都在致实用, 求实学, 所以他能够网罗一大批人才, 成就了“同治中兴”。
曾国藩内修心学,外修科学熊先生认为:“学者识其类别, 内外交修, 庶几体用赅存, 本末俱备。
” 所谓修内, 就是努力做涵养、保任本性的工夫, 所谓修外, 就是学习包括西方自然科学在内的实用知识以求经世致用。
熊先生认为中国科学不发达的主要原因在于宋代以来的儒者对修外的工夫不够重视, 认为他们夹杂了禅学的理论, 脱离了先秦原始儒家的经世致用的本旨。
而要隔出此弊病, 就需要学习西洋理智、思辨的路数, 去恢复大易的乾元行健、富有日新、扩充不已的精神。
呼应“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张之洞他将朱子“居敬穷理”的“居敬”解释成反求内证的下手工夫, 将穷理解释成西洋科学式的科学方法。
《孔学堂》杂志2019年总目录
孔颖达《五经正义》的“情”论与“声”论
吴光 何善蒙 陈 辰
刘顺
先秦儒学研究 孟子思想之研究 周秦儒学三论
夏海 田君
域外儒学 关于美国民众对儒学的认知与接受现状的实证调查与理论反思
宋 斌 [美]本杰明·莆悌玉
书评 礼法责我开生面,但开风气待后生——欣阅“礼法传统与现代法治”丛书 梅开二度与三生万物 ——评李承贵教授新著《生生的传统——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研究》
Return to Master Yan
19 Globalization and Cosmopolitanism in the East and West
孙启华 延玥
阳明文化 “知行合一”与“原心定罪”思想逻辑的现代反思 “可欲之谓善”——阳明后学对欲之合理性的论证及其意义
龚建平 刘增光
域外儒学 朝鲜李植对儒学思想的接受及其意义
王成
学术论衡 元代“乐府”含义考论 晚清知识分科与百科全书中的“名学”
郭 丽 孙萌萌 甘进
书评 融汇贯通的视角、主体实践的指向——读徐圻先生新著《思想的印迹——文化问题的哲学断想》 丁为祥
the Epistemological Paradig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Yang Yifan Yang Haiwen
Number 2
C
P
4 On the Spiritual Joys of Confucius and Yan Hui: A Call for a
C
A
V
CONTENTS
Number 1
S –M N -C 4 Potent Medicine Needs a Doctor’s Guiding Hand: A Tendency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王阳明的心学主要汲取和综合了孟子的“心”思、禅宗的“心”境和陆九渊的“心”本等思想,孟子的影响是间接的,陆九渊的影响是直接的,禅宗的影响是启发式的。
这些影响使得王阳明成为心学集大成者,这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标签:王阳明;心学;理论渊源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子伯安,浙江余姚人。
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
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被称为儒学“第一完人”。
在儒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学和宋代理学。
熊十力说:“阳明之学,确实是儒家正脉。
”(熊十力《十力语要》)我们认为,王阳明心学是儒学发展史上无法绕过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王阳明思想体系的宗旨就是“心”。
他说:“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说个心即理。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下》卷三)王阳明心学从理论渊源上说,他是继承了孟子的“心”思、禅宗的“心”境和陆九渊的“心”本。
一、孟子的“心”思对王阳明心学的理论影响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理论渊源首先是继承了孟子的“心”学。
孟子曾多次谈到“心”。
孟子谈到的“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心”指人的本心和人的认同与拥戴之情。
如“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另一方面,“心”指的是对善意、正义、公正的追求。
如“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熊十力对王船山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创发
第 35 卷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21 年 第 2 期
用功效,因其有功效作用,才体现本体之性情,正是 体以致用,用以显体:“ 体用相函者也…… 体以致 用,用以备体。” [7]198 王船山认为体用相互依赖、不 可分离,说体时用本就存在,说用时体也本就存在。
( 五) 由“ 天下唯器” 到“ 心物同体” 熊十力与王船山哲学思想也有相异之处,主要 表现在对阳明哲学观点态度上。 王船山在《 张子正 蒙注》 中直 指 王 阳 明 四 句 教, 将 阳 明 学 排 除 于 儒 家 正统外,言辞相当激烈,斥阳明哲学为“ 阳儒阴释诬 圣之邪说” , 王 船 山 不 同 意 王 阳 明 知 行 观 并 讥 其 简 单,他否定王阳明良知心学本体论,进而提出“ 天下 唯器”的本体论。 王船山只认形而下之器,将心归 于二气,断然否决王阳明心即理。 而熊十力则认为 本体既具形下之器,同时也具备形上之理之心,甚至 认为陆王心学为孔颜道统之正宗。 熊十力认为王船山坚持并发展了张载的气一元 论,而王阳明 认 为 心 即 理 属 于 心 学 学 派, 二 者 不 同 类,故而应该互相尊重。 蔡家和先生觉得 “ 在 《 原 儒》一书中,熊先生改宗阳明‘ 心即理’ 的良知教,不 再采用船山晚年定论,而是直接批评船山。” [13] 从熊 十力下面一段文字中明显可以看出他对王船山态度 的转变:“ 王阳明之学以致良知立宗,船山讥其简 单,则未免以褊衷而妄议先贤也……阳明之造于道 也,可谓宏大而亦密安安而不放矣……船山攻之,亦 何伤日月乎?” [9]632 熊十力肯定王阳明“ 心即理” 的 观念,并由此进一步提出 “ 心物同体” 的本体论观 点:“ 夫心,辨物而不蔽,通物而无碍,宰 物 而 其 功不 息……心物同体,无先后可分。” [11]179 “ 理者,变无定 则,而非无则之谓……夫惟本体,理无不备。” [11]261 需要注意的是,王船山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家,对心学 70
熊十力晚期知识论中的因明思想
熊 十 力 晚 期 知 识 论 中 的 因 明 思 想
吕 伟
( 开大学 南 哲学 系 , 天津 307 ) 00 1
尚没有 系统地 构建起完整 的知 识论形态 ; 而到 了晚年 ,
的阶段 , 即使到 了《 唯识论》 新 时期 , 熊十力也并未完全 他 在《 大学》 物说 、 格 尤其 是朱子 “ 即物而穷其理 ” 的思
想中找 到 了通 往知 识 论 的途 径。他 说 : 愚谓 物 者 事 “ 说 :他 ( 熊十 力 ) 不能摆 脱佛 氏最重 要之 弱点 , “ 指 仍 即 物 , 物者 即物 穷理 。朱子《 格 补传》 之作 , 因经文有缺 实 视外在世界 为 ‘ ’ ” l 以肯定 地说 , 假 。 _∞可 熊十 力早期 而后 为之 , 以私意妄增 也。夫经言 ‘ 非 致知在格物 ’ , 者 对 因明学的把握也是不超 出这个宗 旨的。
出以后 特别需 要 , 而假 设造端 时确 是 内心一点 明机 用
事, 易言之 , 即智 之事。 。 I 2
这 里 所说 的 “ ” “ 机 ” “ 心 天 然 之 明 ” 智 、明 、本 与上 文
所说的“ 神解 ” “ 、 良知 ” 都是 同一 个内容 。在这里 , 为 作
地、 涵纳 万有的思 想 , 他说 :接触 万物、 “ 了别万物、 裁成 科 学 创造 活动 之初 的“ 设 ” “ 假 与 良知 ” 有机 结合 在一
明显 。我们在 熊 氏完成于 1 5 9 9的《 明心篇》 中发 现其 知识 , 有二 氏沦虚溺 寂之弊 , 则 何可施于 天下国家而致
自比佛祖的熊十力,教学生要这样读书,让人受益匪浅
自比佛祖的熊十力,教学生要这样读书,让人受益匪浅熊十力,单看名字就觉得很有意思,力量感扑鼻而来。
其人狂且燥,人如其名,其实又不如其名,因为这名字取得实在是太大了。
“十力”释义之一:如来的别称。
(僧肇《维摩诘经》注:“十力是如来的别称耳。
十力备,故即以为名。
”)这位狂人原名叫熊继智(1885—1968),湖北黄冈人氏,到北大执教后改名叫熊十力,自比如来佛祖。
他狂也不是一两天了,仿佛天生自带狂属性,小时候曾当父亲面说出“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这样的话,一下子就把父亲唬住了。
当然,民国那一拨大师们,狂,是因为确实有本事。
比如,熊十力,学问高至可开宗立派,被誉为新儒家开山祖师。
他和门下的三大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还有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新儒学八大家”。
《大英百科全书》这样点评他:“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他以佛教唯识学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体,在哲学界自成一体,影响深远,“熊学”研究者遍及海内外。
他著述丰硕,代表作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乾坤衍》等。
熊十力也是一位典型的励志男,自身学历很低,几乎靠自学成才。
与同样登上北大讲堂的梁漱溟和钱穆相比,他的学历更低,他只上过半年学。
其父亲是一位一生穷困潦倒的私塾先生,家境贫穷的熊十力从八九岁开始就给邻居放牛,以补贴家用。
在这期间,他偶尔到父亲授课的地点当“旁听生”。
他11岁时父亲死于肺病,两年后到父亲生前好友执教的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读书。
但是,因为他生性自由,受不了学校的管束,半年后就自己选择离开了。
这便是他接受的全部学校教育了。
古往今来,但凡自学成才者必有过人之处,熊十力也是天赋异禀,自小看书过目成诵。
据他的夫人傅既光回忆,结婚后,她亲眼看到熊十力在短短的蜜月期间,读完了二十四史。
当时傅既光见熊氏翻书速度极快,就怀疑他到底有没有读进去。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她随便挑了二十四史中的一件事,起个头儿,让他接下去。
熊十力“新致良知”研究以《体用论明心篇》为中心
熊十力“新致良知”研究以《体用论明心篇》为中心近日,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提出了“新致良知”研究,旨在重新审视古典文化中的良知概念,并将其应用到现代社会中。
在这一研究中,熊先生极力推崇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和《中庸》中的“诚意正心”等核心概念,认为这些思想有助于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我并实现自我价值。
而在这些经典思想中,最为核心的莫过于《体用论明心篇》中的“明心见性”概念。
这一概念旨在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深入自省的方式,才能够认清自己的本性,从而找到通向成功和幸福的道路。
以下将分别从五个方面探讨《体用论明心篇》中的“明心见性”,证明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成功和幸福的关键在于自我认识《体用论明心篇》中认为,人们只有认清自己的本性,才能够找到自己的真正目标和价值,从而实现成功和幸福。
这一观点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自我认识”理论不谋而合,认识自己、自我探索比起追求物质上的成功和内心表面上的幸福更加重要。
例如,一位十分有钱的人,如果他并不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或者并不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长期目标,那么就算这个人表面上十分幸福,实际上也难以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幸福和安宁。
二、适应环境需要掌握自我《体用论明心篇》中认为,人们必须在了解自己的同时,深入了解社会和环境,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要求。
这与现代社会实际情况十分符合。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性格、习惯和行为方式与社会环境完全不符,那么他在工作、生活和社交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
因此,只有掌握自我,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三、自我意识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内在的稳定《体用论明心篇》中认为,深入了解自己会帮助我们认识到内在目标和稳定的源泉。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由于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往往容易迷失自我。
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深入自我认识,人们才能够找到内在的稳定和自信,进而实现成功和幸福。
四、坦诚面对自身能力和局限,有助于自我完善《体用论明心篇》中认为,人们必须坦诚面对自己的能力和局限。
探析熊十力哲学思想理论渊源
探析熊十力哲学思想理论渊源熊十力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原创性的哲学思想家,是现代中国少有的几位构建了自己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
是一位特立独行、无所依傍的怪杰,更是一位具有平民性格,狂放不羁的性情中人。
他的哲学具有深刻的思辨性和形而上的气质。
都说一个人的思想与他的早年经历是分不开的,我想这在熊先生身上可见一斑。
一、青少年时期的生命体验熊十力是著名学者里经历颇多坎坷,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哲学家。
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时在通晓经史、学宗程朱的父亲身边读书,父亲去世后,被其兄长送到他父亲的朋友何先生那里免费上学。
何先生也是学宗程朱,非礼不履,主张变法。
熊十力在何先生那里读了半年,最终离开。
这时的熊十力性格张狂简脱,又自学自识,懂得了人禽之别,领悟到真我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和完成上天赋予吾人的使命。
同时他趋新交友,市场购书借阅,将“先天下之忧而忧”作为座右铭。
与何自新、王汉、何焜阁的相识,使熊十力走上了反革命的道路,积极的参加科学补习社、群学社、日知会,甚至还自己组织了讲习社。
其时思想受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之书的影响,去武昌当小兵,成为学界与军界的纽带,传播着思想,成为武昌革命的奠基者和源泉。
幼年时父亲为其埋下的程朱思想得不到伸张应用,令熊十力困苦不堪,转向了佛学以逃避当下的困境。
以我看来,熊十力先生对佛学的学习并非出于喜爱和认同,加之早年学习的动荡,大多数时间都是熊十力自己阅读领悟或与友交流,所以没有明确的学术传承感和对老师的崇拜感,这对他日后离开师门,弃佛入儒有着先天性的影响。
二、《唯实论》之前的学术思源熊十力先生虽自小生活在社会底层,但很早就养成了爱读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关注着社会的现实问题。
他早年涉学极广,除幼时受父亲影响,他也读过介绍西方科学知识或社会政风的《格致启蒙》之类的书,及维新变法的论文。
少年时与王汉、何焜阁雄姿英发,指点江山时便时常借题发挥《易经》内思想,可见《易经》于熊十力接触之早,以及熊十力对《易经》思想的认识和把握。
熊十力对王阳明_四句教_的解读和批评_张庆熊
耿宁先生在《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中,以王阳明(1472-1529)的“致良知”为主题,深入剖析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并围绕其后学在“致良知”问题上的争论,梳理了他们对“心体”“意念”“良知”和“工夫”之间关系的看法。
我觉得耿宁先生的分析十分精到。
特别是他结合现象学有关意识的学说,用现象学方法揭示出王阳明心学中的关键问题,使其中的许多不甚了了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能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的哲学理论意义和人生实践意义。
耿宁先生在他的这本书中讨论的“阳明后学”指的是王阳明的子弟及后继者间的学术共同体,如钱德洪(1497-1574)、王畿(1498-1583)、聂豹(1487-1563)、罗洪先(1504-1563)、刘宗周(1578-1645)、黄宗羲(1610-1695)等,他考察的范围基本上到晚明为止。
在此之后,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犹有传人。
中国现代新儒家宣称自己继承了孔、孟至王阳明心学的传统,其代表人物熊十力对王阳明及其后学有诸多评论。
耿宁先生在该书的一个注中提到了熊十力(1885-1968)对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的评论①。
我的这篇文章将以熊收稿日期:2015-01-15基金项目:本文写作得到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项目“现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转型与马克思主义”(ZVH3155007)的资助。
作者简介:张庆熊(1950-),男,上海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熊十力对王阳明“四句教”的解读和批评张庆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摘要]耿宁先生在《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中,以王阳明的“致良知”为主题,深入剖析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并梳理了其后学在“致良知”问题上对“心体”、“意念”、“良知”和“工夫”之间关系的看法。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在对王阳明“四句教”的解读中,在“致良知”及“格物”问题上对王阳明及其后学提出了批评,认为王阳明的“致良知说”立了本,但在“格物”方面的“遗物”导致阳明后学丢弃实学。
熊十力心学思想论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8卷 第4期熊十力心学思想论略谢永鑫,王炯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传统儒学的缺陷在于道德世界和物质世界杂糅不分。
熊十力哲学区分了本体界、现象界和道德界。
他以体用不二为宗旨,建立了本体论;以翕辟成变说明心的现象和物的现象,建立了宇宙论;以本心和习心的区别开出了道德界。
熊氏认为本心即是本体,见心即是见体,以明心见性的方式使本体界、现象界、道德界打成一片。
关键词:熊十力;体用不二;心学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01)04—0005—03 熊十力与梁漱溟、张君劢同被称为20世纪新儒学大师。
熊氏身处民族危亡、儒学衰微的变革时代,痛感“中国至于今日,人理绝、人气尽、人心死。
狼贪虎噬,蝇营狗苟,安其危、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天下皆是也。
”[1](P267)在那个人丧其心的时代里,熊氏以为世人寻找安身立命之地为己任,以自己深切的存在感受和各家哲学思想相验证,借鉴西方哲学思想,出入于佛老,反求诸儒家而得到自己所求的理念,并进一步把自己觉悟到的宇宙人生的理念以现代哲学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使他不愧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儒学大师。
熊氏认为,哲学的首务是从事本体论上的探究。
因为“唯本体论,是万理之所以出,一切学术之归宿处,一切知识之根源。
”[2](P12)那么,本体论这一名词,究竟应如何理解呢?这在东西方是不一样的。
本体论原本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态。
它是把系词“是”(being)以及分有“是”的种种“所是”(beings)作为范畴,通过逻辑的方法构造出来的先验原理体系。
而在佛学和理学中,“体”作为最为显著的概念之一,即指涉“实在”之最深义。
熊氏认为,虽然西洋谈本体论者与吾佛儒不同旨,但其本体之体字却是可以通用的。
“西洋哲学上实体一词,与佛家所谓‘法性’,易学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都是指目宇宙实体之词。
熊十力与体用论
熊十力与体用论熊十力先生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批判改造印度佛教唯识学体系吸收西方近代哲学中的某些思想创立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论—一个反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包含着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体和用是中国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一对本体论范畴,它不但形成和演变的历史悠长而且内涵丰富极有包容性和灵活性最能代表中国哲学的传统。
熊十力在批判总结儒、释、道各家体用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体用不二”论。
他说“以体用不二立宗,本原现象不许离而为二,真实变异不许离而为二,绝对相对不许离而为二,心物不许离而为二,天人不许离而为二。
”所谓体,就是“宇宙本体之省称”,所谓用,就是“本体之流行”。
他调强,体是对用而得名, “它是举其自身全现为分殊的大用” ,用外无体,绝不可离用觅体。
用则是本体之功用或作用,用无自性,必依体而现。
用的含义相当于现象界,但又略有不同, “不曰现象而曰用者,现象界即是万有之总名,而所谓万有,实即依本体现起之作用而假立种种名,故非离作用别有实物可名现象界,是以不言现象而言用也”。
体用二词只是随义异名, “其实不二”,绝不可将体用做二事看,“若亲与子,非一身也”。
无“异体而独存之用”,即用即体,亦无“异用而独存之体”,即体即用。
“是故用外无体,体外无用,体用只是随义异名,二之则不是。
”熊十力为了讲清楚体用不二的含义,不厌其繁地举大海水与众沤的关系,以喻体用。
“体,喻如渊深停蓄之大海水用,喻如起灭不住之众沤”。
“大海水全体现作众沤,不可于众沤外别觅大海水,又众沤各各以大海水为其体,非离大海水而各有自体”。
有时他也举大米与粥饭的例子来形容体用关系。
熊十力认为,在众多的哲学派别中,就解决体用关系说来,只有儒佛两家是最可取的。
在他看来,儒佛之间虽然存在种种差别,但他们的基本出发点是一致的,这就是他们都“不恃知解以向外寻觅本体,此乃其大同处”。
就是说,他们都反对心外求体,而主张反省内心,这被看作是正确说明体用关系的首要前提。
熊十力先生“体用不二”思想评述
熊十力先生“体用不二”思想评述熊十力先生在他的《新维识论》中提到了“体用不二”的思想,体与用相互区别又相即不离。
“体用不二” 内含“境不离心”的意蕴,是对中国儒家价值体系的一种回归,包含着熊十力先生对宇宙本体论以及人生论的深刻思考。
标签:熊十力;体用不二思想;意蕴;价值熊十力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借用了西方哲学中的本体与现象论,对佛教的唯识论进行了新的诠释。
熊先生在《新维识论》中提出了“体用不二”的思想,意在寻找宇宙之本源、人生之真谛,“体用不二”四字包含着他对宇宙本体论以及人生论的深刻思考,最终目的在于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找回迷失的自我。
一、体用相互区别而又相即不离1、体与用相互区别“体”与“用”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是两个概念,是相互区别的,既然二者是不同的,那么何谓“体”?何谓“用”?(1)“体”字释义。
熊十力先生在《新维识论》中说道:“在宇宙论中,赅万有而言其本原,则云本体”[1],这里的“体”指本体、本质,是宇宙之心,本体是万理之源,万德之端,万化之始,是大千世界中一切存在的基础和根源。
[2]本体不是“外在的物事”。
它是“无形相的,无质碍的,是绝对的,是全的,是清静的,是刚健的” [3]本体是抽象的、无形的,是不可捉摸的。
本体是动静一体的,所谓动是指本体是变化不息的,所谓静是指本体是比较稳固的,所以是集不变与变易为一体的,熊先生将本体的这一特征总结为“恒转”。
(2)“用”字释义。
用是指“功用”“作用”“势用” [4],在《新维识论》一书中,熊十力先生提到:“用者,言乎本体之流行,状夫本体之发现” [5],功用是真实的,是有形相的。
用大体上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现象”,由于功用是有动势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较之现象,功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2、体与用相即不离体用相即不离是指“体”与“用”是分不开的,没有体也没有用,也没有离开功用而独立存在的本体。
熊十力“尽心”工夫:以宋明理学批判为中心
熊十力“尽心”工夫:以宋明理学批判为中心
张释霖;周磊
【期刊名称】《平顶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9)3
【摘要】熊十力接续心学一脉,在批判宋明理学静坐工夫有拘紧倾向的基础上,围绕孟子“尽心则知性知天”主张展开尽心工夫。
在心性关系上,熊十力继承心学一元论的观点,将心、性、天等宋明理学范畴同质化。
在心物关系上,与王阳明心外无物主张不同,熊十力持心物不二的观点,认为心物二分是导致工夫内外相分的重要原因,并提出化解工夫内外相分的办法是做好博文之功,即维持工夫在自然与人事两端的平衡。
严格来说,熊十力并未能像朱熹、王阳明等宋明儒者一样构建起自身严密的工夫体系,但他对宋明理学工夫论的反思和批判对发展儒家工夫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总页数】6页(P75-80)
【作者】张释霖;周磊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哲学系;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1
【相关文献】
1.熊十力修养工夫论探析
2.从本体到仁体——熊十力哲学及其与宋明理学的交汇
3.熊十力察识工夫的内在意蕴
4.“本体·工夫·境界:宋明理学与当代美育暨纪念潘立勇
先生”学术研讨会在绍兴召开5.宋明理学工夫论的建构与展开——以对《孟子》“集义”的诠释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张心物统一、万物一体,而以心宰物、以乾统坤。虽到晚年放弃了《新唯识论》中所持观点,以《体
21
用论》易之,但其所建构的学问体系中,心学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熊
“心学”一词在熊先生系统中并不陌生,不只熊先生自己属意心学,也影响了其弟子牟宗三。其
十
力
作品中有不少推崇心学者,如最早的《心书》,以及《新唯识论》的《明心》(上、下篇),到了《体用
年 第
d “知字以虚言者,如教札所引‘知性’‘知天’‘知此事’‘觉此理’,皆言其用者也。若良知之知,明道尝言:‘良知良能,原不丧失。以旧日
一 期
习心未除,故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上云‘良知’,下云‘此心’,似指其实体言之。大学‘致知’之知,与身、心、意、物为类,似不得为虚
总
第
字,而与‘知 性’‘知 天’之知同为用也。”(罗钦 顺:《困知 记》,阎 韬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 9 0 年,第172页)这 里 是 欧 阳南 野(欧 阳 德)代 替
关键词:心即理 佛老 格物穷理 知行合一 阳明 作者蔡家和,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 台中 40704)。
一、前言 [见英文版第26页,下同]
牟宗三先生尝述评其师熊十力先生:“熊先生早年深契王船山(而且到老无微词),但苦无一 统系之规范。四十左右进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学唯识。”a这段评述也许不完全准确,但指出了一 些重点。熊先生早年固然深契于船山学,但说他到老对船山都无微词,却未必正确,应当是“少有微 词”。这是因为熊先生早年所欣赏的“二王”——王船山与王阳明,在内圣学上有所冲突,b所以这时 只好做出抉择:选择阳明而批评船山。
18期
阳明回答罗整 庵,认 为“致 知”的“知”字 其 实 如同良知,具 有实体,而不是 虚 说。
22
但朱子说法却可用以开出知识,而与近世科学知识相接。a近代中国之所以开不出科学,熊先生认
一、朱子以致知之知为知识,虽不合《大学》本义,却极重视知识。而于魏、晋谈玄者扬老、 庄反知之说,及佛家偏重宗教精神,皆力矫其弊。且下启近世注重科学知识之风。c 熊先生认为,“致知”之“知”,为良知实体,d不是虚说的只是知识,就这一点,阳明较朱子为 准。这里的判准是以《大学》原意为标准;然事实上,熊先生所诠释的《大学》也是他心中体系的《大 学》,因此也是以他自家的体系为判准。 熊先生的体系大致在《新唯识论》时已经成形,虽《新唯识论》只完成“境论”(本体论),未及 完成“量论”(知识论)。熊先生认为,“致知”的意义虽以阳明所训的“致良知”为正,而朱子不准,
承 继
熊先生虽以阳明心学为宗,但因时代的变动与需求,在心学基础上摄受了当时的科学、知识等内
与
创
容,这些在古典阳明心学里并非重点。阳明认为,孝养父母的知识,一两日讲尽,又认为秦始皇的焚
发
书固然不对,但暗合于良知之约而不欲博,并且主张要先有大头脑处良知学的体证,而后才来面对知
识,否则知识虽多却不诚。这些说法都与熊先生重知识的进路不同,本文将对此进行讨论。
a 晚年熊先生以体用论代替新唯识论,认为他的学说以体用不二为原则即可,不必再依于唯识学而发展儒家系统。又《体用论》的内容章
节甚近于《新唯识论》。
二
○
b 朱熹:《大学章句》,《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页。
一 九
c 熊十力:《熊十力全集》卷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66页。
对
论》一书,本欲书写《明心》一章,但因病无法写出,后来补上,然只及于《明心》上篇,下篇未能完
阳 明
成,因此单独将《明心篇》作为一书而出版。a
心孔子,但其心目中的孔子是“心即理”的孔子,所以对阳明还
的
是尊敬有加,只补充阳明学的不足。因为增补阳明的不足,便能成为全体大用完备的孔子。
20
宋
明 理
熊十力对阳明心学的承继与创发
学
的
研
究
路
径
□ 蔡家和
摘要:熊十力的体系承继阳明心学而来,然有所取舍,一方面,取阳明心学,另一方面,受其时新儒学 的时代性影响,对中国哲学中未受重视的民主、科学的开出也有所关心。熊先生晚年写《原儒》一书,书中 归宗孔子而放弃阳明,但其心目中的孔子仍是“心即理”的孔子;似乎只要对阳明心学进行若干调整,就能 合于孔子。内圣外王、天德王道、民主科学等,全都包括在熊先生的易学体系之中,表现了熊先生的体系抉择, 即熊先生对于阳明心学有所承继,如心即理、知行合一、万物一体等说,同时也因应时代需求而有所补充, 包括科学、知识等的开出。本文探讨了熊先生建构自家体系的学思脉络,并反思了其所以然的原因。
至于“苦无一统系之规范”云云,也讲得准。熊先生早年确实寻无体系用以发挥自己思想,后来 才遇上佛教唯识学,并以唯识学为架构,转唯识之佛学而入于儒家。熊先生《新唯识论》中,是以《大 易》的乾坤来收摄心物,收摄了唯心论、唯物论,以及佛教的心法与色法。
《新唯识论》的最后两章为《明心》(上篇与下篇),这里的“心”,即承继阳明“心即理”系统,
二、对于阳明心学的反省与创发 [27]
(一)重新料简“格物致知” [27] 《传习录》里,阳明对朱子《大学》新本有所反对,并倡议回到郑玄古本。朱子把《大学》“格物” 解释为“穷理”,从事物的“然”推其所以然,而成就了程朱理学的体系,穷格所以然的天理。朱子释 “格,至也。物,犹事也”b,以穷至事物所以然之理,而追及天理。但阳明的诠释则为“格者正也”, 如孟子的“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格为正,物为事,即面对事物而用以端正吾心良知,则事 物亦得其正。 熊先生在《读经示要》中,对《大学》“格物致知”的解读与朱子、阳明不同,并做了大篇幅述评, 认为二人说法各有利弊,其取阳明的“致知”义而反对朱子,又取朱子的“格物”义而反对阳明。先看 熊先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