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人民日报》社论全年合订本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1-10月全)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1-10月)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社论)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5)人民日报社论:汇聚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6)人民日报社论:凝聚科学发展的共同意志 (7)人民日报社论:共同谱写科学发展壮丽篇章 (9)人民日报社论:万众一心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0)人民日报社论: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 (11)人民日报社论:用奋斗为民族赢得新光荣 (12)人民日报社论: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13)人民日报社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 (14)人民日报社论:建设更加富饶祥和的新西藏 (17)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复兴力量 (18)勿忘国耻共襄复兴 (19)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20)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21)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社论)——元旦献词《人民日报》(2011年1月1日01 版)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
历经了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的考验,穿越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波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巨轮驶入了新的历史航道,13亿人民迎来了下一个十年。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2010年的中国写下了精彩篇章。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开拓进取,战胜了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活力,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十一五”铺下了厚重基石。
过去五年里,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进展。
2008年《人民日报》人民社论全年合订本
人民日报社论:喜迎伟大的二〇〇八年1
人民日报社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3
人民日报社论: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5
人民日报社论: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6
人民日报社论: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8
人民日报社论:人民日报社论:巩固团结合作发展民主政治9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创新的实践呼唤创新的文化。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宣传思想战线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宣传思想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现在,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部署要求十分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全党同志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一定要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人民日报社论:深情关注残疾人加快发展人道主义事业42
人民日报社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推动又好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43
人民日报社论: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45
人民日报社论:稳粮增收强基础促进发展重民生46
2008年01月01日04:15
重大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注定让一些年份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永恒记载。2008年,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迎来北京奥运会。这是13亿中华儿女热切期盼的年份,是世界向中国投来更多目光的年份,是必定镌刻在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年份。2008年,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作出的重要贡献,深刻分析了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精辟阐述了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重点部署了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突出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立意深远,思想深刻,富有时代性、战略性、前瞻性,是指导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的思想指针和行动纲领。讲话中阐发的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对党的十七大精神、对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理论在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上的展开和深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人民日报社简介
《人民日报》(People's Daily)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1948年6月15日,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的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实际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
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
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社迁入北京。
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人民日报》转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并沿用始于1948年6月15日的期号。
《人民日报》为中国第一大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
60年来,《人民日报》坚持正确办报方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深入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先进事迹,高唱奋进凯歌,弘扬民族精神,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中央历来对《人民日报》非常关心,从办报思想、办报方针到日常宣传、内部建设都有明确指示,为《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和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人民日报》十分重视,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人民日报》宣传报道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亲临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看望干部职工,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闻宣传工作的历史地位、重要作用、根本原则,对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进一步办好《人民日报》提出了殷切期望,为《人民日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武器。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需要、满足广大读者要求,《人民日报》的版面形式和报道内容不断调整改进,由初创时的4个版增加到目前的20个版(周六、周日为8个版)。
《人民日报》社论评论中妇女形象建构的文化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研究
社会学理论中,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形式是通过塑造角色模式,达到大众认同。
报刊等传播媒介受众广泛,传播速度快,是角色模式塑造的重要渠道。
很多学者把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主体,如风笑天[1]、闫桂媚[2]把《中国妇女》杂志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及女性角色形象的选择和推崇。
他们的研究多从传播学角度对女性形象和媒体话语进行探讨,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研究对象多是妇女杂志,研究范围缺少广阔性;(2)研究视角多为内容分析,对于媒体话语《人民日报》社论评论中妇女形象建构的文化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研究□李娜【摘要】以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人民日报》1950—2015年之间所刊发的妇女节社论评论发现,高频词在中国女性媒体形象建构中发挥了能动作用,且和具体历史社会背景紧密联系。
从不同时代的高频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妇女形象作为一个动态主体,经历了从被解放者到参与者再到能动者的进步,经历了从去性别化到性别化的过程,而这应和了建构主义理论所主张的“身份是建构和变化着的”观点。
【关键词】《人民日报》;妇女形象;高频词;批评话语分析六、人生A4纸:青山不老夕阳红2013年的就职发言中,南振中曾表示,履职期间他将根据母校和学院的安排做好三件事。
第一,通过调查研究,找到学院的比较优势,争取通过几年努力,使学院在中西部地区新闻院校中独树一帜。
第二,每年新生入学时,选择有关大学生读书、成才等带有共性的问题,与年轻校友交流沟通。
第三,对40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梳理后,选择若干个与现实需求相连接的新闻学专题,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力求把相对新鲜、较为有用的知识呈现给学生。
3年过去了,南振中完美地履行了他的承诺。
学院的公共传播二级博士点获批,穆青研究和新媒体公共传播成为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方向,其影响超越中西部地区。
利用与新华社共建穆青研究中心和与河南省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的双重契机,学院引入了人才、资金、政策和媒体等大量优势资源,为未来几年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2001-2013年)
迈进光辉灿烂的新世纪(2001年)新世纪到来了!全世界人民张开双臂,迎接人类历史的又一个新纪元。
抚今追昔,我们感慨万千;展望前程,我们心潮澎湃。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波澜壮阔,风雷激荡。
这是殖民主义体系全面崩溃、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风起云涌的百年,是社会主义诞生、发展并经历曲折斗争的百年,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百年。
上半个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浩劫空前;下半个世纪,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全世界人民在艰难中跋涉,在求索中奋进,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新生,在社会变革和科技革命中发展,创造了以往时代无可比拟的新的文明。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东方大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悲壮而又辉煌的篇章。
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践踏,到2000年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100年间,封建王朝坍塌,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诞生,土地革命兴起,抗日战争胜利,三座大山倾覆,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成功,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世纪之交,放眼祖国万里河山,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我们正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豪情满怀、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
此时此刻,我们不会忘记在百年峥嵘岁月中祖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我们不会忘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他们代表着中国历史前进的三个时代,他们的伟大思想、崇高品德和不朽业绩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亿万人民继续奋发前进。
我们也不会忘记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英勇奋斗、为国捐躯的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
他们的奋斗牺牲与20世纪中国人民气壮山河的斗争、光耀千秋的伟业同在。
20世纪,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巨大成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和新闻宣传机构,多年来一直以鲜明的立场和权威的发言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从人民日报的社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政策部署和治国理政的思路。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论中,人民日报强调了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性。
社论鼓励人民积极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
人民日报认为,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物质富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可能。
社论强调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鼓励人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人民日报的社论还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社论呼吁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人民日报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此外,人民日报的社论还关注了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
社论强调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呼吁人民保持警惕和冷静的头脑,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原则。
人民日报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通过阅读人民日报的社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人民日报的社论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贯彻社论精神,积极践行党的主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2011年07月01日00.90年前,在中华民族存亡续绝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面貌,把中国带向一个全新的未来。
在党的90华诞之际,回首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展望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8000多万党员、13亿中国人民,无不倍受振奋、倍觉自豪、倍感光荣。
1921—2011。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彪炳千秋的三件大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幸福安康的广阔道路,更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1—2011。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震古烁今的三个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这三个转变,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几近亡国灭种的悲惨境遇,不可阻挡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这确实是一个绝大的变化,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
这些变化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90年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史;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探索史。
环顾世界,还有哪个政党有这样的理论勇气,在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推动理论的飞跃,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伟大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2013年全年《人民日报》社论汇总(22篇全)
回望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大体每10年是一个段落,每一个段落又有一个共同特点:开头都遇到严峻挑战乃至重大危机,但我们沉着冷静、把握得当、因应适宜,最终都成功扭转难局、开创新局。站在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年的起点,放眼下一个10年,金融危机依然波诡云谲,大国博弈不断走向纵深,处于快速上升期和深刻转型期的中国,有木秀于林的骄傲,也有风必摧之的烦恼;有长风破浪的自信,也有不进则退的忧患。我们深信,危机是改革的契机,挑战是成功的砺石,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遇,勇于开拓进取,敢于迎难而上,被动就会变成主动,后来完全可以居上。
这是我们共同造就的梦想。自晚清以降,几代人泣血追求,无数人热血奋争,莫不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百年激荡,三十年变革,我们应当充满自豪,复兴之梦在我们的奋斗中前所未有的切近;也应当时常自警,历史的接力预示更多责任、更大挑战。这是一个孕育着无数难题、但却越来越走向富强的中国,是一个日益遭遇成长的烦恼、但又始终顽强向上的中国,是一个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但却充满发展激情的中国,是一个必须面对各种风险、但却从来不乏变革勇气的中国。身处这样的中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完成现代化的使命,更有能力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
一元复始,常常是梦想开始的时候。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这些平凡的梦想汇聚起来,便是个人的命运、社会的脉动、国家的方向。十八大将它们写入党的报告,绘成发展蓝图,定为国家目标,刚刚过去的2012,这个中国社会进程中具有标志意义的年份里,世界聆听了亲民务实的“中国好声音”,13亿人拥抱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人民日报社论:让我们一起成就梦想
——元旦献词
《 人民日报 》( 2013年01月01日 01 版)
历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历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回答:以历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题,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社论的内容和意义。
元旦社论是中国共产党主办的人民日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元旦之际,人民日报都会发布一篇社论,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展望未来,向全国人民发出动员号召和激励,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意义。
自1949年建国以来,人民日报一直是中国的官方喉舌,向全国人民传递党的政策,反映国家的大事和民生的关切,是中国党和政府宣传政策的重要渠道。
每年元旦社论都是人民日报的重要篇章之一,承载着国家改革发展的方向和人民的期望,是中国每年全国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
因此,它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意义。
首先,元旦社论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
社论会回顾过去一年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分析党和政府的政策实施情况,并评估其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例如,社论可能回顾过去一年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教育改革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对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这些总结有助于激励人民,鼓舞他们继续前进,同时也可以评估政策的成效和问题,为未来工作提供参考。
其次,元旦社论分析了当前的形势。
它会提出党和政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情况。
社论会指出当前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这些分析对于党和政府制定政策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元旦社论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论会提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明确下一年的目标和任务。
它可能会强调继续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社论还可能提出加强内外交流合作,促进稳定发展的措施,并鼓励人民为实现党和政府的目标而努力。
从这些角度来看,历年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对党和政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激励人民、稳定社会、促进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通过全面总结过去,分析现状,并展望未来,为中国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倡导。
《读者》2007年合订本1
《读者》2007年合订本1.txt老子忽悠孩子叫教育,孩子忽悠老子叫欺骗,互相忽悠叫代沟。
▲男人这花花世界,我要用什么颜色来吸引你。
2.05米的绳子作者:周海亮发现失火的时候,已经晚了。
男人拉着女人冲向楼梯,却被大火扑回。
火势迅速蔓延,整栋大楼像一块疯狂燃烧的炭,将每一寸空间烤成滚烫的烙铁。
尽管他们关紧房门,火舌和浓烟还是从门缝里一丝一丝往里挤。
狭小的房间,逐渐变得炽热难当。
是午夜某城的一个宾馆。
男人和女人站在窗口呼救,拼命挥动手臂。
他们看见消防队员架起云梯,慌乱且急切地向他们靠近。
可是没有用,肆虐的大火让云梯像一只巨大的受伤的鸵鸟,在距大楼很远的地方徘徊,停滞不前。
火势越来越猛。
房间里的空气,仿佛开始燃烧。
男人说,跳楼!他们住在九层。
他们把床单和被罩撕成宽宽的长条,连成一条绳子。
男人估测了一下长度,摇摇头,又脱下他衬衣,连上。
长度仍然不够,男人开始撕扯着窗帘。
一股火焰猛地蹿进来,在男人面前拐了个弯。
女人说,没时间了。
男人将床上的被褥扔出窗外,然后把绳子系在一根结实的窗骨上,狠狠拽了拽。
他对女人说,滑下去!女人拼命摇头。
她开始哭泣。
男人说没事,你抓紧绳子,慢慢向下滑。
你准能行的。
女人说你呢?男人说你先滑下去,我马上。
他把女人抱上窗台,将绳子的末端在她的腰上缠了一圈。
男人大汗涔涔,呼吸困难。
男人说千万抓紧,记住,一点一点往下滑。
男人拉住绳子的另一端,男人说,我爱你。
火焰逼近了男人。
女人开始向下滑。
她像一只笨拙的壁虎,沿着滚烫的楼壁,一寸一寸地接近地面。
终于,女人滑到了绳子尽头。
可是她的身子,仍然停留在半空。
四面都是烈焰,女人的手指钻心地痛。
她的体力在飞快地透支。
男人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冲女人喊,别怕,坚持半分钟!男人用尽浑身力气将那段绳子往上拉,然后用牙齿,咬开系在窗骨上的死结。
刹那间巨大的冲击力让男人的身体剧烈前倾,险些被拉出窗外。
男人死死地抓住绳子的一端,冲女人喊,别朝下看!一会儿我喊跳,你就跳下去!屋子里已经火光冲天。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会”报道的对比分析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会”报道的对比分析作者:唐崇维,柴如瑾来源:《今传媒》2012年第05期摘要:“两会”不仅是中国政治生活的重头戏,也是所有媒体的报道的重头戏。
本文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为例,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两报对“两会”报道的异同。
关键词:两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032-02“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每年的重头戏,对所有媒体来说,尤其是中央党报,“两会”不仅是报道的重头戏,更是最佳的自我展示机会。
党报受读者对象、影响范围、报纸风格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必然会设置不同的议程内容,因而在“两会”报道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根据选取样本的代表性和有效性,本文选择了《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作为分析样本。
《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都是中央党报,《人民日报》是同类报纸中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报纸,而《光明日报》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以“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为办报宗旨[1],基于此两家报纸对“两会”的报道方式、报道内容、报道手段等各不相同。
本文选取了两报在2012年3月3日至3月15日之间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来进行比较分析。
一、专栏设定:稳而不变vs稳中求变“两会”召开前夕,《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分别都已经有计划地进行“两会”相关报道。
从3月3日“两会”召开之日起,两报都开设大量专栏,不遗余力地展开报道。
两报关于“两会”报道的专栏设定如表1和表2所示。
《人民日报》在新闻版上刊发“两会”新闻和相关评论,同时将5至12版设为“两会特刊”。
“两会特刊”每版上的专栏比较固定,每天根据会议进程安排版面内容。
在新闻版上的专栏主要有“一线代表委员议国是”,通过列出主题词的方式,刊登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
《光明日报》将5至8版设为“两会特刊”,共4个版面。
《光明日报》每个特刊专版均有固定的基调。
两报设置的专栏各有特色,体裁多样,既有记者采写的现场新闻,也有评论,还有会外的采访等等。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天 当中 , 共 刊登社 论 6篇 , 它们 分别
为: 《 解 决劳 资 纠纷 的正确 途径 ——
论 北 平 国药 业劳 资 集体 合 同》 ( 8月 2日) 、 《 铁托反 革命集 团 的假 面具撕
党 方 面 的 反应 微 弱 , “ 《 中 央 日报 》 ”
1 9 4 9年 8月 1 9日才 刊 登 报道 此 事
的消息 。国民党 控制 的其 他媒 体也
看不到对 此事 的进 一步反 映。 西藏“ 驱汉 事件 ” 消息 传人 到 内
称为 《 人 民 日报》 在革命 战争 中的
“ 农村 编辑部 ” 时期。 这一 时期 , 《 人 民 日报 》 已经 开 始 履 行 中 央机 关 报 的 部 分 职 能 , 但
主要 使命 还是 战 略 区党 报 。即中共
I 旦 曼 墓
SU l Y UE× I RZH EN
为《 人 民 日报 》 编辑 部撰 写社 论树 立
了榜样和增 强了底气 。
根本性 改变 的一年 。
从 数量上说 . 全年发表本报社论
战有极 重要的帮助 。 ……大家可 以确 信, 窃据台湾等海 岛上 的五十几万残
墨
l 旦 里 塞
SU I YU EX I RZH EN
新 中国成 立前后 《 人 民 日报 社论如何 引导舆论
钱江
1 9 4 7年 3月 .中共 中央机关 报 《 解 放 日报 》 停 刊后 , 中央决 定 在 华
北 解放 区新创 办履 行 中央 机关报 职 能 的党 报 。 在新的《 人 民 日报 》 定 名
简论《人民日报》的四次扩版
简论《人民日报》的四次扩版作者:杭孝平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1期2009年7月1日,正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8周年纪念日,也正是这一天,《人民日报》进行了扩版,这是其历史上的第四次扩版。
《人民日报》历史上一共进行过十三次改版。
其中,有4次是进行了扩版。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喜日子,我们对《人民日报》历次扩版进行回顾以作纪念。
(一)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致读者》,宣布改版开始。
改版主要是对《人民日报》进行了扩版,由原来的6个版面扩展到8个版面。
这次扩版。
主要原因是自1949年至1956年以来,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革命时期形成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依然保存。
同时。
苏联新闻工作的许多经验也给我国新闻工作提供了良好借鉴。
但是,相对于现实社会和群众生活的发展,新闻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现象十分严重。
在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时。
我国新闻工作不考虑两国现状的差异和国情的不同,盲目照搬,造成了一些新闻工作弊端的出现。
比如,新闻机构单一化、宣传工作的公式化等。
这些弊端引发了读者和一些新闻工作者的不满,提出批评意见。
与此同时。
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提出发展科学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闻工作改革也迫在眉睫。
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是以提倡“双百”方针、反对教条主义为指导思想,首先在《人民日报》展开。
1956年7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
《人民日报》正式宣告改版,《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刊载了题为《致读者》的社论。
在这篇社论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
”这篇在中国当代新闻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社论”从三个方面提出改进:“扩大报道范围”。
社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各种不同的读者要求从不同的方面了解这个变化着的世界。
生活里的重要的、新的事物——无论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或者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等等,人民都希望多看到一些,我们也应该多采集、多登载一些。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1948年创刊以来,人民日报一直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声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了更为重要的力量。
人民日报的社论在中国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从国防
建设到科技创新,从社会稳定到环境保护,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还是国际事务,人民日报的社论一直在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提供指
导意义和重要参考。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进程中,人民日报的社论始终不渝地
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方向。
在经济改革过程中,
人民日报的社论为我国深化经济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向,帮助我
国经济切实实现了跨越发展。
在文化建设方面,人民日报的社论深刻探讨了中国文化建设在当
代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发展策略,为中国文化推广和国际传播提供
了重要力量。
在国际事务方面,人民日报的社论充分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创
造力和时代使命,为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新时代下,人民日报的社论也在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
新时代需要我们坚定信仰、奋发进取,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新发展中不断探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
总之,人民日报的社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重要节点都有着重要作用。
各级干部以及全国各行业都可以从人民日报的社论中学习到重要思想和方向,来指导和推进中国的发展进程。
我们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努力下,中华民族将创造出更加繁荣富强的明天。
最新——六十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标题
《人民日报》1949年至2009年60年元旦社论标题1949将革命进行到底1950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一九五○年元且1951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面我们的伟大祖国1952以高度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迎接一九五二年1953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1954一切为了实现国家的总路线1955迎接一九五五年的任务1956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1957新年的展望1958乘风破浪1959迎接新的更伟大的胜利1960展望六十年代1961团结一致,依靠群众,争取世界和平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1962新年献词1963巩固伟大成绩,争取新的胜利1964乘胜前进1965争取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保证1966迎接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一九六六年1967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1968迎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1969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1970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1971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1972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1973新年献词1974元旦献词1975新年献词1976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977乘胜前进1978光明的中国1979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1980迎接大有作为的年代1981在安定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调整的巨大任务1982一年更比一年好,定教今年胜去年1983为我们的伟大事业增添新的光彩1984勇于开创新局面1985和衷共济搞四化1986让愚公精神满神州198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搞好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1988迎接改革的第十年1989同心同德,艰苦奋斗1990满怀信心迎接九十年代1991为进一步稳定发展而奋斗1992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1993团结奋进1994艰苦奋斗,再创辉煌1995总览全局,乘势前进19961996满怀信心夺取新胜利1997把握大局,再接再励,同心同德,开拓前进1998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1999团结奋斗,创造新业绩2000迎接新世纪的曙光2001迈进光辉灿烂的新世纪2002迈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步伐2003 共创幸福生活美好未来2004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2005 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步伐2006 伟大的开局之年2007 新年献辞2008 喜迎伟大的2008年--元旦献2009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元旦献辞。
《人民日报》1949年至2009年60年元旦社论标题
《人民日报》1949年至2009年60年元旦社论标题1949将革命进行到底1950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一九五○年元且1951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面我们的伟大祖国1952以高度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迎接一九五二年1953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1954一切为了实现国家的总路线1955迎接一九五五年的任务1956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1957新年的展望1958乘风破浪1959迎接新的更伟大的胜利1960展望六十年代1961团结一致,依靠群众,争取世界和平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1962新年献词1963巩固伟大成绩,争取新的胜利1964乘胜前进1965争取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保证1966迎接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一九六六年1967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1968迎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1969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1970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1971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1972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1973新年献词1974元旦献词1975新年献词1976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977乘胜前进1978光明的中国1979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1980迎接大有作为的年代1981在安定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调整的巨大任务1982一年更比一年好,定教今年胜去年1983为我们的伟大事业增添新的光彩1984勇于开创新局面1985和衷共济搞四化1986让愚公精神满神州198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搞好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1988迎接改革的第十年1989同心同德,艰苦奋斗1990满怀信心迎接九十年代1991为进一步稳定发展而奋斗1992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1993团结奋进1994艰苦奋斗,再创辉煌1995总览全局,乘势前进19961996满怀信心夺取新胜利1997把握大局,再接再励,同心同德,开拓前进1998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1999团结奋斗,创造新业绩2000迎接新世纪的曙光2001迈进光辉灿烂的新世纪2002迈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步伐2003 共创幸福生活美好未来2004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2005 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步伐2006 伟大的开局之年2007 科学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新年献辞2008 喜迎伟大的2008年--元旦献辞2009 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元旦献辞。
人民日报1—7月社论+其他评论
人民日报社论: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2009年04月06日19:50 来源:人民网人民网北京4月6日电4月7日人民日报将发表题为《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论,全文如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是涉及13亿人的重大民生工程。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经过两年多的制定修改完善,通过各种形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吸纳各个方面尤其是普通群众的建议,最终定稿。
这一意见汇集众人智慧,反映群众意愿,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科学发展观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实践,标志着十七大提出的努力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迈出了历史性的关键一步。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全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比,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水平还不相适应,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缓解和克服“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从我国国情和现阶段发展水平出发,借鉴国际经验,走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道路的有益尝试。
《医改意见》确立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框架和长远目标,绘出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宏伟蓝图,明确了今后三年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抓好五项重点改革,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使群众“看得起病”;通过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努力使群众“少生病”;通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促进公立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使群众“看好病”。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的核心,是要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明确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
人民日报
作者:登报易时间:2020-03-21人民日报_国家级报纸登报_登报易中文名称:人民日报外文名称:People's Daily报刊类别:中央党报主管单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单位:人民日报社报刊前身:晋察冀日报组织形式:国有独资创刊时间:1948年6月15日报刊成就:世界十大报纸出版周期:每日国际刊号:1672-8386国内刊号:CN11-0065邮发代码:1-1报刊版式:对开12-16版简介:《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创刊。
1949年8月1日转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人民日报》是当今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发行量第二大的综合性报纸,每天发行量曾高达300万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报业协会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是国际上最具有国际影响力报纸之一。
创刊以来,人民日报坚持正确办报方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暨代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
在此之前两年多,就有一份《人民日报》在解放区印行,就是作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史称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作为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正是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与晋察冀中央局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合并而来的,而《晋察冀日报》又是由中共北方局北方分局机关报《抗敌报》改名而来。
从1937年12月11日《抗敌报》创刊、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至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为止,人民日报报系中共出版过9种报纸。
它们以出版时间为序,依次是:《抗敌报》、《晋察冀日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华北《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北平版)、《北平解放报》、《人民晚报》、《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北平新闻)。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日报》、《红旗》杂志、
《解放军报》
无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76(000)001
【摘要】一九七六年来到了。
今天发表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六五年写的词二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
这两篇光辉的作品,以高度的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形象,描绘了国内外。
【总页数】4页(P3-6)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41.4
【相关文献】
1.乘胜前进《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一九七七年元旦社论 [J],
2.乘胜前进——《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一九七七年元旦社论[J], 无
3.乘胜前进《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一九七七年元旦社论 [J], 无
4.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一九七六年
元旦社论 [J], 无
5.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人民日报》社论合订本科学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新年的钟声送别了2006年的最后一天,迎来了新的一年。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科学发展大潮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上有了新提高,政策上有了新举措,实践上有了新发展。
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持续提高,国际影响力继续上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我们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努力奋斗的结果。
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的亿万中国人民,正处在一个大变化、大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处在一个逐步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的胜利航程中。
一年更比一年好,定叫今年胜去年。
憧憬新的一年,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力量,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这种信心和力量来自于全党全国人民对科学发展的高度共识。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创新,也正在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思想共识,成为我们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是代代相传的伟大事业。
世界的发展趋势,历史的经验教训,我国的阶段性特征,使全党全国人民坚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绘就了以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的宏伟蓝图,全国各族人民精神振奋,信心倍增。
这是我们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根本保证。
这种信心和力量来自于“十一五”开局奠定的良好基础。
2006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够夺取新的胜利。
这种信心和力量来自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新部署、新要求。
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臵,必须在优化结构中促进总量平衡,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必须不断强化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须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这六个必须,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完善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对于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总体战略。
方向指明,目标确定,重点明确,只要我们认真贯彻,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
做好2007年的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对于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意义十分重大。
我们要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迫切需要提高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一系列战略决策,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知识,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学习科技知识,提高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学习社会管理知识,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2007年是对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华儿女,都期望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一切美好的理想和目标,都需要我们的共同奋斗。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积极投身推进科学发展、共建社会和谐的伟大事业,以亿万人民的生动实践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以各行各业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新华社北京2006年12月31日电)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社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局,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决定》是指导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准确把握国际国内人口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体现了我们党对人口问题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标志着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实行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使我国完成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变了人口发展的历史轨迹,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有效控制的两大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转折。
全国共少生4亿多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功不可没,贡献巨大。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问题,始终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始终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沉重的局面,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口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险。
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
因此,必须坚持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放松。
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贯彻落实《决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进入了从控制数量解决生存发展,到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转变阶段,要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由单纯控制数量为主,向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工作方式由行政制约为主向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和综合治理转变。
我们要着重抓好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五项任务,把农村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
贯彻落实《决定》,必须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
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与调控机制,构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工作格局,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环境,建立稳定增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保障机制,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民日报》 ( 2007-01-23 第02版 )人民日报社论:努力把金融改革发展推向新的阶段2007年,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
新年钟声敲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研究部署金融工作,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
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对于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金融引导资源配臵、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也为金融改革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五年来,我国金融业持续快速发展,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大为增强;金融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为金融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金融各项功能进一步发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金融业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开放的地域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金融监管和法制建设明显加强,为金融业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起来说,这五年我国金融工作成绩十分显著,金融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事实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然而,形势稍好,尤须兢慎。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金融领域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例如金融体系不完善,银行、证券、保险业发展不协调,城乡、区域金融资源配臵不合理,“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金融体制机制还不健全,金融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金融风险隐患还比较多。
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正面临新的形势。
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金融市场联系更加密切,外部金融动荡对我国金融业冲击的可能性加大。
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大。
金融关系百姓的“钱袋子”,涉及企业的生存发展,社会各方面对金融的期望越来越高。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后,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
所有这一切,都对金融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换言之,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满足企业和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进一步做好金融工作,切实增强金融创新能力,有效运用金融手段引导资源配臵,搞好宏观调控,服务社会民生;要切实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有效应对金融业在更加开放条件下的新情况新问题,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也必须进一步做好金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