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以及问答题
毒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全套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二、问答题1、简述毒理学的基本功能以及三大领域。
答:⑴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①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②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⑵三大研究领域:①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②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③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poison, 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
4、中毒poisoning: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5、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器官在体内的解剖位置和功能,毒物吸收和排泄器官该器官的血液供应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的平衡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对损伤的修复能力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7、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很全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观察性研究主要有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主要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理论性研究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病因与病因推断一、名词解释:1、病因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含义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2、充分病因是指必然会导致疾病发生的最低限度的条件和事件;最低限度是指任一条件或事件都是必不可少的。
3、病因网模型根据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似有节点“鱼线”的病因链存在相互联系,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张似“鱼网”的病因网。
4、求同法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具有共同的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相同疾病A的病例均有的研究因素(暴露)a,因些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5、求异法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均无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对象也没有研究因素(暴露)a, 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6、同异并用法是指求同法和求异法并用,相当于同一研究中设有比较组,可以控制干扰因素。
7、共变法当有关(暴露)因素不是定性的,而是等级或定量的,并与事件(疾病)效应成量变关系时,设A1,A2,A3等是事件(疾病)效应不同数量的状态,a1 ,a2, a3 是研究因素(暴露)不同数量的状态,两者之间有共同变动的关系,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8、剩余法对某复合结局事件(A,B,C),已知它的有关(暴露)因素在特定的范围内(a,b,c),通过先前的归纳又知道b说明B,c说明C,那么剩余的a必定说明A。
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名词解释翼点: 在颞窝的前部,由额、顶、颞、蝶四骨的连结处,多呈“H”形的缝,是颅骨的薄弱部位,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通过。
“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颈动脉鞘:指颈筋膜向两侧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的筋膜鞘。
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
其浅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
其内容有颈内静脉及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分支、副神经及颈耀淋巴结一部分。
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尖为第6颈椎横突结节,三角内主要结构为椎动脉、椎静脉、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及颈胸神经节等。
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向前的突起,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胸骨角是重要的体表标志:①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胁的标志;②胸骨角平面是上、下纵隔的分界面;主动脉弓的起止平面;分气管为左、右主支气管平面;食管第二狭窄所在平面,胸导管由右转向左行平面等。
纵隔是胸腔内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呈矢状位,分隔左、右胸膜腔。
其边界是:前为胸骨和肋软骨内侧部,后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为胸廓上口,下为膈。
纵隔内的器官主要包括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气管、食管、胸导管、神经、胸腺和淋巴结等。
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左前方的一个三角区,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为手术时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腹股沟镰又称联合腱,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均呈弓状,先越过精索的上内侧,在腹直肌外侧缘呈腱性融合而成。
腹股沟镰绕至腹股沟管内侧部精索的后方,止于耻骨梳韧带。
当腹壁肌肉收缩时,弓状下缘即接近腹股沟韧带,这种弓状结构有封闭腹股沟管的作用。
最全的全科医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最全的全科医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txt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看一遍“福布斯”富翁排行榜,如果上面没有我的名字,我就去上班。
谈钱不伤感情,谈感情最他妈伤钱。
我诅咒你一辈子买方便面没有调料包。
本文由fudarren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1.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
2.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家庭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的一种基层医疗专业服务,是一种集合了其他许多学科领域内容的一体化的临床专业。
3.全科医生:又称全科/家庭医生或家庭医生,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
5.患病体验:病人经历某种疾患时的主观感受 6.健康信念模式:是运用社会心理学来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一个模式。
它以心理学为基础,由刺激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
7.家庭结构:家庭内部的构成和运作机制。
8.家庭角色: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特定身份,代表着他(她)在家庭中所应执行的职能,反映出他(她)在家庭中的相对位置和与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9.家庭资源:为维持家庭基本功能,应付紧张事件和危机状态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家庭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及其成员对压力及危机的适应能力。
可分为家庭内资源和家庭外资源。
10.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11.COPC:又称社区导向的基层医疗,是一种将社区和个人的卫生保健结合在一起的系统策略,指在基层医疗中,重视社区、环境、行为等因素与个人健康的关系,把服务的范围由狭小的临床医疗扩大到流行病学和社区的观点来照顾。
名词及问答题库

问诊名词解释1、暗示性提问:是一种能为患者提供带倾向性的特定答案的提问方式2、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的主要原因以及患病到就诊的时间。
问答题1、问诊有什么重要性?答:通过问诊可了解疾病发生、发展情况,诊疗经过,既往健康状况及曾经患病情况,对现病的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简述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答:(1)以礼节性的交谈开始;(2)问诊一般由主诉开始,逐步深入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的询问;(3)避免暗示性提问及逼问;(4)避免重复提问;(5)避免使用特定意义的医学术语;(6)注意及时核实患者陈述中不确切或有疑问的情况。
3、现病史包括哪些内容?答:(1)起病情况与患病的时间;(2)主要症状的特点;(3)病因与诱因;(4)病情的发展与演变;(5)伴随症状;(6)诊治经过;(7)病程中一般情况。
发热名词解释:1.发热(fever):当抗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2.稽留热(ontinued fever);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3.弛张型(remittent fever)或败血症热型;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4.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5.波状型(undulant fever);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6.回归热(recurrent fever):指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7.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指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流体力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流体力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一、绪论1.连续介质假设:把流体当作是由密集质点构成的、内部无空隙的连续体来研究,这就是连续介质假设。
或 连续介质:由密集质点构成的、内部无空隙的连续体。
2.表面力:通过直接接触作用在所取流体表面上的力。
3.质量力:作用在流体内每个质点上,大小与流体质点质量成正比的力。
4. 粘性:是流体在运动过程中抵抗剪切变形的能力,是产生机械能损失的根源。
或粘性是流体的内摩擦特性。
或相邻流层在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内摩擦力的性质。
5.理想流体:指无粘性,动力粘度0=μ或运动粘度0=ν的流体。
6.不可压缩流体:流体的每个质点在运动全过程中,密度不变化的流体。
(1)什么是理想流体?为什么要引入理想流体的概念?(2)试从力学分析的角度,比较流体与固体对外力抵抗能力的差别。
二、流体静力学1.真空度:指绝对压强不足当地大气压的差值,即相对压强的负值。
2.相对压强:以当地大气压为基准起算的压强。
3.绝对压强:以没有气体分子存在的完全真空为基准起算的压强。
4.测压管水头:gp z ρ+称为测压管水头,是单位重量流体具有的总势能。
或,位置高度(或位置水头)与测压管高度(压强水头)之和。
5.帕斯卡原理:在平衡状态下,液体任一点压强的变化将等值地传到其他各点。
6.等压面:流体中压强相等的空间点构成的面(平面或曲面)。
7.阿基米德原理:液体作用于潜体(或浮体)上的总压力,只有铅垂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所排的液体重量,作用线通过潜体的几何中心。
(1)简述静止流体中应力的特性。
(2)何为压力体?压力体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确定压力体?(3)试述液体静力学基本方程C gp z =+ρ及其各项的物理和几何意义? 三、流体动力学1.流线:表示某时刻流动方向的曲线,曲线上各质点的速度矢量都与该曲线相切。
2.迹线:流体质点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轨迹称为迹线。
3.水力坡度:粘性流体的总水头线沿程单调下降的快慢程度,亦即单位流程内的水头损失。
药理学名词解释及大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1.First pass elimination(首过消除/首过代谢/首过效应):指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被肠壁和肝脏部分代谢,从而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肝肠循环):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形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胆汁内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壁,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肝肠循环。
3.Enzyme inducer (酶诱导剂):能使药物代谢酶活性增高,药物代谢加快的药物。
4.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5.Vd(表观分布容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6.Steady-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稳态血浆浓度):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从而达到平衡,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血浆浓度7.Efficacay(效能):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为最大值,也称效能。
8..Potency(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9.Withdrawal symptoms (停药症状):或称停药综合征,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在长期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停药症状,精神和躯体表现出一系列特有的症状,这类病人停药时必须逐渐减量。
停药反应( withdrawal reaction ): 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反跳反应。
【临床】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临床】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医学统计学1、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事项①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能太小;②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③当各分组的观察单位数不等时,总率(平均率)的计算不能直接将各分组的率相加求其平均;④对比时应注意资料的可比性:两个率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即要求研究方法相同、研究对象同质、观察时间相等以及地区、民族、年龄、性别等客观条件一致,其他影响因素在各组的内部构成应相近;⑤进行假设检验时,要遵循随机抽样原则,以进行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2、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其应用性质:①两头低中间高,略呈钟形;②只有一个高峰,在X=μ,总体中位数亦为μ;③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④μ为位置参数,当σ恒定时,μ越大,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σ为变异度参数,当μ恒定时,σ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曲线越矮胖,反之,曲线越瘦高;⑤对于任何服从正态分布N(μ,σ2)的随概念:可信区间是按预先给定的概率来确定的未知参数μ的可能范围。
参考值范围是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范围。
所谓正常人,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人;所谓绝大多数,是指范围,习惯上指正常人的95%。
计算公式:可信区间①②③参考值范围①正态分布②偏态分布用途:可信区间用于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参考值范围用于表示绝大多数观察对象某项指标的分布范围3、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含义:标准差反映观察值在个体中的变异大小,标准差越大,变量值越分散;标准误是指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反映来自同一总体的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以及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程度,即抽样误差的大小。
计算方法:标准差:总体标准差:样本标准差:标准误:均数的标准误:率的标准误:用途:标准差①用于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表示观察值分布的离散程度②结合均数,描述正态分布的特征、估计参考值范围③结合样本统计量,计算均数标准误④计算变异系数⑤反映均数的代表性标准误①衡量样本均数的可靠性②估计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③用于均数的假设检验与样本例数的关系:随着样本量的增加,样本标准差稳定于总体标准差;随着样本量的增加,样本标准误减少并趋于0。
名词解释及问答1

名词解释及问答1名词解释:1.抚育细胞:果蝇卵子的发生过程中,由同一个卵原细胞分裂而成的一群细胞中仅有一个发育成为配子,其余的皆成为抚育细胞,为卵母细胞提供RNA和蛋白质。
2.支持细胞:在雄性的生殖腺中,对生殖细胞的发育起着支持、保护和提供营养作用的体细胞。
3.滤泡细胞:在雌性的生殖腺中,对生殖细胞的发育起着支持、保护和提供营养作用的体细胞。
4.潘氏核:鸟类初级卵母细胞中,卵黄心向动物极方面伸长,在胚盘的下方展开,呈一喇叭状,称为潘氏核。
5.透明带:哺乳动物的初级滤泡中,当第一层的滤泡细胞完全包被住卵母细胞后,在卵母细胞外方开始形成一层主要由蛋白质和多糖组成的膜,称为透明带。
6.皮层反应:见问答题37.顶体反应:精子入卵前,精子头部的顶体外膜与质膜泡状化,形成许多细小囊泡,出现许多孔洞,顶体内的水解酶从这些孔洞中释放出来,溶解卵胶膜(海胆)或透明带(哺乳动物),以利于精子入卵。
在海胆精子头部还会形成一个顶体突起,便于精卵质膜融合,以上反应成为顶体反应。
8.雄原核:精子入卵后,精子的细胞核经历了核膜破裂、染色质去浓缩、核膜重新形成的变化过程之后,形成的精子细胞核。
9.灰色新月:两栖类的精子入卵后,受精卵的细胞质重新分布。
在精子入卵处相对的动物半球皮层细胞质向精子入卵处方向移动了大约30°,动物半球皮层中与精子入卵处相对的区域被植物半球的皮层取代,该处的皮层下色素透过皮层,呈现出灰色,该区域成为灰色新月。
10.黄色新月:被囊动物未受精卵中央是灰色细胞质,其外方包围一层黄色的皮层细胞质。
精子入卵后,细胞核中释放出来的透明物质和黄色皮层细胞质一起向植物极方向移动,而雄原核带动黄色皮层细胞质和透明物质向动物半球移动,从而在卵子皮层中形成黄色新月。
11.卵裂:指受精卵早期的快速的有丝分裂。
卵裂期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地快速分裂,将体积极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较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
12.卵黄多核层:鱼类在第十次卵裂前后,位于胚盘边缘的卵裂球与卵黄细胞融合,在靠近胚盘边缘的卵黄细胞的薄层细胞质中形成特殊的一个环形区域,该区域含有许多细胞核,成为卵黄多核层。
《地质学》复习题二:问答题及名词解释题

1.风积物的特征?答:风力堆积的物质称为风积物。
包括风成砂和风成黄土堆积。
风成砂的特点:①碎屑物成分以石英、长石沙粒为主,可见到较多的铁镁质及其他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矿物,这是水力搬运物中少见的。
②具有极好的分选性和极高的磨圆度。
③具有规模较大的交错层理。
④颜色多样,以红色为主。
风成黄土的特点:①黄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特殊的第四纪堆积物,主要由粉砂组成(80%)。
②颜色为棕黄色、灰黄色,结构疏松,质地均一,空隙度大,层理不明显,垂直节理发育。
③矿物种类繁多,以石英、长石为主,富含碳酸盐矿物及较多的不稳定矿物,与下伏的基岩中矿物无关。
2.什么是透水层和隔水层?它们分别包括哪些岩石?答:透水层:能透水的岩层。
洞隙大,且相互连通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以及孔隙大的砾石层和沙层是良好的透水层。
隔水层:具隔水性的岩层。
粘土岩、粉砂质泥岩及节理不发育的岩浆岩和块状变质岩可视为隔水层。
3.冲积物的特征答:河流沉积的物质称为冲积物。
冲积物都是在流动的水体中以机械方式沉积的碎屑物。
因而具有下列基本特征:①分选性较好这是由于流水搬运能力的变化比较有规律。
在一定强度的水动力状况下,只能有一定的碎屑物质沉积下来。
②磨圆度较好较粗的碎屑物质,在搬运过程中相互之间以及碎屑物与河底之间不断摩擦,变圆滑。
如河床中的卵石,常常是相当圆滑的。
③成层性较清楚这是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具有规律性变化。
就同一地点而言,洪水期沉积物粗而且数量多,枯水期的沉积物细而且数量少;夏季沉积物颜色较淡,冬季沉积物颜色较深,不同时期沉积物的成分也会有差别等等,因而在沉积物剖面上表现了成层现象。
④韵律性特征类似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沉积物在剖面上有规律的交替重复出现,称为韵律性或旋回性。
⑤具有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河流沉积物中常见有特征性的波痕、砂丘以及交错层理等原生构造。
4河流去均夷化作用形成的原因?答:①地壳的升降运动:陆地上升使河床抬高或者海平面下降使侵蚀基准面下降,从而使下蚀作用增强。
食品营养学(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绪论营养:营养是指机体通过摄取食物,经过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作为构建机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过程。
营养素:营养素是指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6大类。
平衡膳食:平衡膳食是指能量及各种营养素能够满足机体每日需要的膳食,且膳食中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合适,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利用。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指由于一种或几种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造成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
包括: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
第一章消化:人体摄入的食物必须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后才能穿过生物膜进入体内。
这种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吸收:食物消化后,所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被动转运:离子或小分子在浓度差或电位差的驱动下顺电化学梯度的穿膜运动。
主动转运: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营养成分必须要逆浓度梯度的方向穿过细胞膜。
这个过程称为主动转运。
第二章:完全蛋白质:含有九种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称为完全蛋白质。
不完全蛋白质:不完全蛋白质是指那些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种类不全,既不能维持生命也不能促进生长发育的一类蛋白质。
如胶原蛋白。
半完全蛋白质:半完全蛋白质是指那些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种类尚全,但含量不均,相互比例不合适,仅能维持生命的一类蛋白质,如麦胶蛋白。
必需氨基酸(EAA):在人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的氨基酸。
限制性氨基酸(LAA):某种食物蛋白质中,其必需氨基酸含量与人体氨基酸需要模式中相应必需氨基酸要量之比,比例关系相对不足的氨基酸蛋白质互补作用:不同食物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关系不同,其营养价值不一,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适当混合食用,使他们之间相对不足的氨基酸互相补偿,从而接近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模式,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是指蛋白质受消化酶水解后吸收的程度,即吸收氮与消化氮的比值。
结构力学名词解释问答题东北大学考研

第一章1-1什么是结构:房屋、桥梁、隧道、大坝等用以担负预定任务、支撑荷载的建筑物。
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杆系结构,其主要任务是:1、研究结构在荷载等因素作用下的内里和位移的计算。
2、研究结构的稳定计算,以及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反应。
3、研究结构的组成规则和合理形式等问题。
1-2什么是荷载:作用在结构上的主动力。
按作用时间分:恒载和活载按作用位置分:固定荷载和移动荷载按产生的动力效应大小:静力荷载和动力荷载静力荷载:是指大小、方向和位置不随时间变化或者变化很缓慢的荷载,它不致结构产生显著的加速度,因而可以略去惯性力的影响。
动力荷载:是指随时间迅速变化的荷载,它将引起结构振动,使结构产生不容忽视的加速度,因而必须考虑惯性力的影响。
1-4什么是结构的计算简图:对实际结构加以简化,表现其主要特点,略去次要因素,用一个简化的图形来代替实际结构,这个图形就是结构的计算简图。
如何结构的计算简图:1杆件的简化:常以其轴线代表。
2支座和结点简化:3荷载的简化:常简化为集中荷载及线分布荷载。
4体系的简化:将空间结构转化为平面结构。
1-5支座:把结构和基础联系起来的装置。
1)活动铰支座2)固定铰支座3)固定支座4)滑动支座结点:结构中杆件相互连接处。
刚结点、铰结点、组合结点。
1-6按照几何特征分:杆系结构、薄壁结构、实体结构杆系结构受力特性:梁:是一种受弯构件,轴线通常为直线,当荷载垂直于梁轴线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只有弯矩和剪力,没有轴力。
拱:拱的轴线为曲线且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会产生水平反力(推力),这使得拱比跨度、荷载相同的梁的弯矩及剪力都要小,而有较大的轴向压力。
刚架:由直杆组成并具有刚结点,各杆均为受弯杆,内力通常是弯矩、剪力、轴力都有桁架:由直杆组成,但所有结点均为铰结点,当只受到作用于结点的集中荷载时各杆只产生轴力组合结构:由桁架和梁或者桁架和钢架组合在一起的结构有些只受轴力,另一些同时还承受着弯矩和剪力悬索结构:主要承重构件为悬挂于塔、柱上的缆索,只受轴向拉力。
病理学知识点(名词解释问答题)

病理学知识点(名词解释+问答题)一、名词解释萎缩(atrophy):正常发育的器官和组织,因其实质细胞的体积变小而导致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器官的萎缩常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萎缩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代替的过程称化生。
常见的化生有:上皮细胞的化生,间叶组织的化生。
坏疽(gangrene):是指大块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常发生于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根据形态不同,坏疽可分为三种: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主要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所组成,并伴有多少不等的炎症细胞浸润,肉眼观,表面呈颗粒状、鲜红色、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形似鲜嫩的肉芽,故名为肉芽组织。
心力衰竭细胞:肺泡腔处有水肿液及出血,急性肺淤血时肺泡壁增厚,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中有较多漏出的水肿液和不等量红细胞、巨噬细胞,随着病变的进展,一些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槟榔肝(nutmeg-liver):在慢性肝淤血时,肉眼见肝脏体积肿大,包膜紧张,小叶中央淤血区呈暗红色,周边区因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以致切面上可见红(淤血)黄(脂肪变性)相间的网络状条纹,状如槟榔的切面,称“槟榔肝”。
血栓(Embolism)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而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趋化作用(chemotaxis):是指白细胞沿着浓度梯度向炎症组织的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肉芽肿性炎(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称为肉芽肿性炎。
肿瘤异型性(atypia):肿瘤组织在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上与起源的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称为肿瘤异型性。
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名词解释与问答题第十套1.《三国志注》:南北朝时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国志是中国四大名“注”之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弥补了三国志记载简略的缺陷。
2.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的体裁形式。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纪事本末体可补编年纪传在记事上的不足。
3.《文献通考》:宋元时代马端临著。
《文献通考》的编写用时20余年。
《文献通考》全书分为24门,348卷。
书的内容起自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年间。
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
《通考》和《通典》、《通志》合称“三通”。
4.赵翼:赵翼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
字云崧,一字耘崧,晚号三半老人,汉族,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乾隆年间进士。
长于史学,考据精赅。
论诗主“独创”,反摹拟。
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5.谈谈对《资治通鉴》的评价《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52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第十六套1.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
基础工程名词解释和问答题(2016全)

名词解释:α角的正切值,台阶宽度与高度比值的允许1、刚性角:每个台阶的宽度和高度的比值maxα称之为刚性角.值所对应的角度max2、下拉荷载:对于单桩基础,中性点以上负摩阻力的累计值即为下拉荷载。
对于群桩基础中的基桩,尚需考虑负摩阻力的群桩效应,即其下拉荷载尚应将单桩下拉荷载乘以相应的负摩阻力群桩效应系数予以折减。
3、软土地基:软土一般是指在静水和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以黏粒为主并伴有微生物作用的近代沉积物。
软土是一种呈软塑到流塑状态,其外观以灰色为主的细土粒,如淤泥和淤泥质土、泥炭土和沼泽土,以及其他高压缩性饱和黏性土、粉土等。
其中淤泥和淤泥质土是软土的主要类型。
4、局部倾斜: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5、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指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6、复合地基:在软土地基或松散地基中设置由散体材料或弱胶结材料构成的加固桩柱体,与桩间土一起共同承受外荷载,这种由两种不同强度的介质组成的人工地基,称为复合地基。
7、扩展基础:将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通过向侧边扩展成一定底面积,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等于或小于地基土的允许承载力,而基础内部的应力应同时满足材料本身的强度要求,这种起到压力扩散作用的基础称为扩展基础。
8、倾斜:倾斜是指独立基础在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以‰表示.9、沉降差:两相邻独立基础中心点沉降量之差,Δs=s1-s2。
框架结构和地基不均匀、有相邻荷载影响的高耸结构基础,变形由沉降量控制。
10、沉降量:独立基础或刚性特别大的基础中心的沉降量.11、地基承载力:地基在变形容许和维系稳定的前提下,单位面积所能承受荷载的能力。
通俗点说,就是地基所能承受的安全荷载。
12、常规设计:因其尺寸及刚度均较少,结构简单,计算分析时将上结构‘基础和地基简单地分割成彼此独立的三个组成部分,忽略其刚度的影响,分别进行设计和验算,三者之间仅满足静力平衡条件,这种设计方法称为常规设计。
劳动法名词解释和问答题答1

劳动法名词解释和问答题答案名词解释1、国际劳工标准:狭义上指国际劳工组织的章程、国际劳工公约、国际劳工建议书。
2、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3、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
4、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
6、经济性罢工:是劳动关系双方冲突激烈化时由工会组织工人集体停止工作所采取的一种对抗行动。
7、参与权:又称职工参与、劳动参与,指劳动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并对和自身利益有关的管理信息有知情权。
8、劳动者的基本劳动义务:是指根据劳动法律规范的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和工作过程中应当履行的基本劳动义务。
9、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10、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照劳动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11、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12、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13、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明确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
14、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原来劳动合同中确定的权利义务的内容。
15、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
16、劳动法律关系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17、定期轮换工:亦称农民轮换工,是指从农村招用的不转户口、不改变农民身份,定期轮换做工务农的劳动合同制工人。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重点名词解释和重要简答、问答题

• 家庭教育概念: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之一,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 一种教育与影响过程,家庭教育的这种教育 和影响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对学前儿童 家庭教育而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占 主要地位。
• 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家庭是以终身学习为理 念的,是一种家庭文化,它塑造着家人彼此 期待的行为模式、共同愿望,并提供新生代 社会化的基础;学习型家庭也是家庭成员之 间互动的过程,尤其是家人进行共同的学习 分享与活动。
• 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 • 家长应该为孩子成长创设良好的条件 • 在日常生活中全面了解孩子、关心孩子,
及时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不足 • 热心幼儿园工作,充当幼儿园教育的参谋 • 影响父母角色的因素 • A.家长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不同导致其社
会环境、价值观念的差异。 • B.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的知识面比较广,常
和培养他 • D.孩子与孩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不
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 • 简答科学的教育观 • A.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孩子在品德、
智力、身体等方面的发展 • B.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素质发展的需要 • C.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 影响评价能力的因素 • A.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 要求:关注孩子饮食安全;注意孩 子游玩安全;关注孩子大脑安全;关注 看电视的安全
• 认知教育的任务及要求
• 任务: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激 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动 手、动口、动脑习惯,促进孩子智 力、能力的发展
• 要求:发展孩子倾听语言的能力; 发展孩子理解语言的能力;发展孩 子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孩子识字 的能力
• 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原则
• 理智性原则
• 渐进性原则
• 适切性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1.经济变量 2.解释变量3.被解释变量4.内生变量 5.外生变量 6.滞后变量 7.前定变量 8.控制变量9.计量经济模型10.函数关系 11.相关关系 12.最小二乘法 13.高斯-马尔可夫定理 14.总变量(总离差平方和)15.回归变差(回归平方和) 16.剩余变差(残差平方和) 17.估计标准误差 18.样本决定系数 19.点预测 20.拟合优度 21.残差 22.显著性检验23.回归变差 24.剩余变差 25.多重决定系数 26.调整后的决定系数 27.偏相关系数 28.异方差性 29.格德菲尔特-匡特检验 30.怀特检验 31.戈里瑟检验和帕克检验 32.序列相关性 33.虚假序列相关 34.差分法 35.广义差分法 36.自回归模型 37.广义最小二乘法38.DW检验 39.科克伦-奥克特跌代法 40.Durbin两步法 41.相关系数 42.多重共线性 43.方差膨胀因子 44.虚拟变量 45.模型设定误差 46.工具变量 47.工具变量法 48.变参数模型 49.分段线性回归模型 50.分布滞后模型 51.有限分布滞后模型52.无限分布滞后模型 53.几何分布滞后模型 54.联立方程模型 55.结构式模型 56.简化式模型 57.结构式参数 58.简化式参数 59.识别 60.不可识别 61.识别的阶条件 62.识别的秩条件 63.间接最小二乘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 1.简述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学科间的关系。2.计量经济模型有哪些应用? 3.简述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的主要步骤。 4.对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5.计量经济学应用的数据是怎样进行分类的? 6.在计量经济模型中,为什么会存在随机误差项? 7.古典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定是什么? 8.总体回归模型与样本回归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9.试述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10.在满足古典假定条件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有哪些统计性质? 11.简述BLUE的含义。 12.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什么在进行了总体显著性F检验之后,还要对每个回归系数进行是否为0的t检验?
13.给定二元回归模型:01122ttttybbxbxu,请叙述模型的古典假定。 14.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为什么用修正的决定系数衡量估计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优度?
15.修正的决定系数2R及其作用。 16.常见的非线性回归模型有几种情况? 17.观察下列方程并判断其变量是否呈线性,系数是否呈线性,或都是或都不是。 ①tttuxbby310 ②tttuxbbylog10
③ tttuxbbyloglog10 ④tttuxbby)/(10 18. 观察下列方程并判断其变量是否呈线性,系数是否呈线性,或都是或都不是。 ①tttuxbbylog10 ②tttuxbbby)(210
③ tttuxbby)/(10 ④tbttuxby)1(110 19.什么是异方差性?试举例说明经济现象中的异方差性。 20.产生异方差性的原因及异方差性对模型的OLS估计有何影响。 21.检验异方差性的方法有哪些? 22.异方差性的解决方法有哪些? 23.什么是加权最小二乘法?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4.样本分段法(即戈德菲尔特——匡特检验)检验异方差性的基本原理及其使用条件。 25.简述DW检验的局限性。 26.序列相关性的后果。 27.简述序列相关性的几种检验方法。 28.广义最小二乘法(GLS)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9.解决序列相关性的问题主要有哪几种方法? 30.差分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31.差分法和广义差分法主要区别是什么? 32.请简述什么是虚假序列相关。 33.序列相关和自相关的概念和范畴是否是一个意思? 34.DW值与一阶自相关系数的关系是什么? 35.什么是多重共线性?产生多重共线性的原因是什么? 36.什么是完全多重共线性?什么是不完全多重共线性? 37.完全多重共线性对OLS估计量的影响有哪些? 38.不完全多重共线性对OLS估计量的影响有哪些? 39.从哪些症状中可以判断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40.什么是方差膨胀因子检验法? 41.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的作用是什么? 42.虚拟变量引入的原则是什么? 43.虚拟变量引入的方式及每种方式的作用是什么? 44.判断计量经济模型优劣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5.模型设定误差的类型有那些? 46.工具变量选择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47.设定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8.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时,什么时候,为什么要引入虚拟变量? 49.估计有限分布滞后模型会遇到哪些困难 50.什么是滞后现像?产生滞后现像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51.简述koyck模型的特点。 52.简述联立方程的类型有哪几种 53.简述联立方程的变量有哪几种类型 54.模型的识别有几种类型? 55.简述识别的条件。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1.经济变量:经济变量是用来描述经济因素数量水平的指标。(3分) 2.解释变量:是用来解释作为研究对象的变量(即因变量)为什么变动、如何变动的变量。(2分)它对因变量的变动做出解释,表现为方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中的“因”。(1分) 3.被解释变量: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变量。(1分)它的变动是由解释变量做出解释的,表现为方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的果。(2分) 4.内生变量:是由模型系统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2分)表现为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是模型求解的结果。(1分) 5.外生变量:是由模型系统之外的因素决定的变量,表现为非随机变量。(2分)它影响模型中的内生变量,其数值在模型求解之前就已经确定。(1分) 6.滞后变量:是滞后内生变量和滞后外生变量的合称,(1分)前期的内生变量称为滞后内生变量;(1分)前期的外生变量称为滞后外生变量。(1分) 7.前定变量:通常将外生变量和滞后变量合称为前定变量,(1分)即是在模型求解以前已经确定或需要确定的变量。(2分) 8.控制变量:在计量经济模型中人为设置的反映政策要求、决策者意愿、经济系统运行条件和状态等方面的变量,(2分)它一般属于外生变量。(1分) 9.计量经济模型:为了研究分析某个系统中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采用的随机代数模型,(2分)是以数学形式对客观经济现象所作的描述和概括。(1分) 10.函数关系:如果一个变量y的取值可以通过另一个变量或另一组变量以某种形式惟一地、精确地确定,则y与这个变量或这组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函数关系。(3分) 11.相关关系:如果一个变量y的取值受另一个变量或另一组变量的影响,但并不由它们惟一确定,则y与这个变量或这组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相关关系。(3分) 12.最小二乘法:用使估计的剩余平方和最小的原则确定样本回归函数的方法,称为最小二乘法。(3分) 13.高斯-马尔可夫定理:在古典假定条件下,OLS估计量是模型参数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量,这一结论即是高斯-马尔可夫定理。(3分) 14.总变差(总离差平方和):在回归模型中,被解释变量的观测值与其均值的离差平方和。(3分) 15.回归变差(回归平方和):在回归模型中,因变量的估计值与其均值的离差平方和,(2分)也就是由解释变量解释的变差。(1分) 16.剩余变差(残差平方和):在回归模型中,因变量的观测值与估计值之差的平方和,(2分)是不能由解释变量所解释的部分变差。(1分) 17.估计标准误差:在回归模型中,随机误差项方差的估计量的平方根。(3分) 18.样本决定系数:回归平方和在总变差中所占的比重。(3分) 19.点预测:给定自变量的某一个值时,利用样本回归方程求出相应的样本拟合值,以此作为因变量实际值和其均值的估计值。(3分) 20.拟合优度:样本回归直线与样本观测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3分) 21.残差:样本回归方程的拟合值与观测值的误差称为回归残差。(3分) 22.显著性检验:利用样本结果,来证实一个虚拟假设的真伪的一种检验程序。(3分) 23.回归变差:简称ESS,表示由回归直线(即解释变量)所解释的部分(2分),表示x对y的线性影响(1分)。 24.剩余变差:简称RSS,是未被回归直线解释的部分(2分),是由解释变量以外的因素造成的影响(1分)。 25.多重决定系数: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回归平方和与总离差平方和的比值(1分),也就是在被解释变量的总变差中能由解释变量所解释的那部分变差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多重决定系数,仍用R2表示(2分)。
26.调整后的决定系数:又称修正后的决定系数,记为2R,是为了克服多重决定系数会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加而增大的缺陷提出来的,(2分)
其公式为:22/(1)1()/(1)ttenkRyyn(1分)。
27.偏相关系数:在Y、X1、X2三个变量中,当X1 既定时(即不受X1的影响),表示Y与X2之间相关关系的指标,称为偏相关系数,记做2.1YR。(3分) 28.异方差性: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如果随机误差项的方差不是常数,即对不同的解释变量观测值彼此不同,则称随机项iu具有异方差性。(3分) 29.戈德菲尔特-匡特检验:该方法由戈德菲尔特(S.M.Goldfeld)和匡特(R.E.Quandt)于1965年提出,用对样本进行分段比较的方法来判断异方差性。(3分) 30.怀特检验:该检验由怀特(White)在1980年提出,通过建立辅助回归模型的方式来判断异方差性。(3分) 31.戈里瑟检验和帕克检验:该检验法由戈里瑟和帕克于1969年提出,其基本原理都是通过建立残差序列对解释变量的(辅助)回归模型,判断随机误差项的方差与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进而判断是否存在异方差性。(3分) 32.序列相关性:对于模型 01122iikkiiyxxxi… 1,2,,in…
随机误差项互相独立的基本假设表现为(,)0ijCov ,,1,2,,ijijn…(1分)
如果出现 (,)0ijCov ,,1,2,,ijijn… 即对于不同的样本点,随机误差项之间不再是完全互相独立,而是存在某种相关性,则认为出现了序列相关性(Serial Correlation)。(2分) 33.虚假序列相关:是指模型的序列相关性是由于省略了显著的解释变量而导致的。 34.差分法:差分法是一类克服序列相关性的有效方法,被广泛的采用。差分法是将原模型变换为差分模型,分为一阶差分法和广义差分法。 35.广义差分法:广义差分法可以克服所有类型的序列相关带来的问题,一阶差分法是它的一个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