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中教授《文心雕龙讲演录》

合集下载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鉴赏论解读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鉴赏论解读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鉴赏论解读作者:刘苏晓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8期摘要: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知音”篇中所提出了文学鉴赏的方法。

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意相通从而达到“知音”者,需要“博观”学会“六观”,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做到“深识鉴奥”,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鉴赏论南朝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知音”一篇重点讨论了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使文学鉴赏者如何成为深知“文心”的知音者。

一、知音其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开篇叹乎:“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并被纪昀评为“难字一篇之骨”。

这不仅是刘勰对文章鉴赏之难的感叹,更是对自己人生不遇之叹。

进而指出“知音其难”的三种情况:一是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

自古以来,文人一味迷信古远而轻视今近“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以至“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二是文人相轻,崇己抑人。

如“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文人相轻在当时不占少数,此事不仅刘勰说过,在曹丕的《典论·论文》里也讲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三是信伪迷真,学不逮文。

如楼护“史迁著书,咨东方朔”对于司马迁著书之事没搞清楚,引得桓谭等徒相顾讥笑。

这三种情况都是造成鉴赏者主观片面的普遍原因,并指出文章有质朴和华丽之分,而人的偏好是多样的。

慷慨的人喜欢激昂有节奏的音节,有涵养的看到细致含蓄的而高蹈,符合自己爱的人就赞不绝口,不合胃口的便加以抛弃,人们都各自坚持自己的见解,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作为评判标准,没有一定的鉴赏法度,因此“文人相轻”、“贵古贱今”等情况在所难免。

除了以上主观原因导致“知音其难”外,还存在客观原因。

文学作品承载了“言志”的重大使命,作家用诗歌词赋的表达形式,以简洁凝练的字眼表达自己深厚复杂的思想情感。

初中语文老师阅读书目推荐

初中语文老师阅读书目推荐

初中语文老师阅读书目推荐我们老师很可能一生平凡,但你若能努力追求,就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或教学专家甚至是出色的教育家。

成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难。

魏书生初中毕业,但成就了很大的事业。

培养魏书生的是书籍。

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你能够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成功的大门一定会向你敞开。

想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老师们,想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老师们,来看书吧,她能指引你走出困惑、走出肤浅,走向成功!以下是宁波江东区语文研修班老师们的三年读书计划阅读书目。

我们觉得阅读这些书籍,能提高教师综合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所以要求县骨干教师后备人才培训班的老师务必能按阅读计划进行阅读,更希望其他老师也能阅读这些书籍。

(这些书当当网上基本可以买到)中学语文教师阅读推荐书目2010年上半年1、《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初版)推荐理由:《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有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内容充实,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

2、《走进语文教学之门》王尚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初版)推荐理由:此书在充分论证语文课程复合性(即语文课程是汉语和文学的复合)语文教学活动对话性的基础上,界定了汉语素养和文学素养的不同内涵,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汉语教学与文学教学不同的教学理念、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初步构建了一个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3、《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王先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8出版)推荐理由:《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根据作者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文本解读”讲课录音整理而成。

作者在《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中与学生讨论文学文本细读的原则、方法问题,帮助学生养成细读的习惯和能力,学会用文学专业的方式面对文学文本,感受它,领会它,理解它,独立地对它作出判断。

文学类考研必备书目

文学类考研必备书目

考研必备书目一、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指定参考书目: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卷)高教版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人大出版社2004年版梁基《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人大出版社2004年版推荐书目: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中国古代文学史辅导习题集》、《外国文学史辅导习题集》郑克鲁《西方文学史》高教版齐鲁书社《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解析》(中国古代文学史)说明:朱维之的《外国文学史简编》第五版简化了,最好看第二版,比较详细,并且郑克鲁的《西方文学史》是很多高校通用教材,建议结合看二、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定参考书目:《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论》李建中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西方文论史》(修订版)马新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概论》(修订版)於可训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说明:1、上述书目除了最后两本都出了新版本。

特别是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教材有较大变动。

2、於可训老师的教材太过简略,不适合考研,北大洪子诚的《当代文学史》按编年史编排,脉络清晰,便于梳理记忆。

推荐书目及其他:1.《文学理论教程学习辅导与习题集》(有崇文书局版,齐鲁书社版,前者为武大老师挂名主编)选读: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2.《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编,上海古籍版;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广西师大版;选读:陈延杰的《诗品注》;范文澜《文心雕龙注》;郭绍虞《诗品集注》(其实是《24诗品》),《沧浪诗话校释》;霍松林校注的《原诗》;况周颐的《蕙风词汇》;王国维的《人间词话》3.西方文论可参北大出版的几本西方文论(或称文学批评)的教材。

伍蠡甫主编的《西方文论选》;注意:武大的西方文论往往考古希腊到德国古典美学部分,所以这段是重点4.齐鲁书社《中国现当代文学辅导习题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二者均为温儒敏主编编,北大版。

经典的现代激活与通俗化策略——评李建中新著《文心雕龙讲演录》

经典的现代激活与通俗化策略——评李建中新著《文心雕龙讲演录》

光 芒 , 年《 心 》 千 文 即是 如 此 。李 建 中先 生最 近 推 出的《 心 雕 龙 讲 演 录 》 广 西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文 (
20 0 8年版 , 以下 简称《 演 录 》 , 有 课 堂实 录和 讲 )兼
科研 治学 的双 重 特 征 , 而 使 这 部 “ 大 思 精 ” 从 体 、 “ 罩群 言” 笼 的文论 巨典 , 面貌 不 再 显得 那 么 冷 峻 和严 肃 , 而多 了几份 和善 与亲 近 , 它集 通 俗化 和学 术性 于一 体 , 真正地 走 向了 民众 与市 场 。 著作 以现 代视 角去反 观《 文心 》 的文 学批评 与 诗学 思想 , 以现 代 眼 光来 探 究 刘 勰 的 写作 初 衷 和
立言 心境 , 在传 统经 典 的激 活 和发掘 过程 中 , 出 提
新 的创见 。刘 勰在 《 知音 》 中虽 未 直 接使 用 “ 篇 批 评” 鉴 赏” 词 眼 , 是 那种 极 具 个 人 化 、 现 或“ 等 但 体 个人 兴趣感 受 的情 况 在 “ 赏 ” 鉴 中不 仅 合 理 , 且 而 允许存 在 。但 这在 其 论 文 中是 被 批 评 的 , 生 说 先 “ 他是 站在 文学 批评 的高 度 来 审 视 和看 待 二 者 区 别 的 , 以圆 照 的 、 通 的 、 范化 的批评 来 超 越 他 融 规
分 析 , 比较 , 有 有规 律发 现和 理论 总结 。 以现代 视 ” 角 来反 观二 者并进 行 比较 , 《 则 知音 》 的新意 、 篇 独
蒙 蔽而 中断 或褪色 。对 于创 造并延 续 了五千 年辉 煌史 的中华文 明来 说 , 往今 来 , 少经 典会永 远 古 多
活 在人们 的心 田, 在新 的 时代 重 新 焕发 耀 眼 的 会

文心雕龙研究参考文献

文心雕龙研究参考文献

《文心雕龙》研究参考文献1、主要文献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版.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牟世金、陆侃如:《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1年版。

牟世金:《雕龙后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詹锳:《刘勰与<文心雕龙〉》,中华书局,1980年版。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詹锳:《〈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杜黎均:《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和译释》,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马宏山:《文心雕龙散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

石家宜:《〈文心雕龙〉系统观》,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藉出版社,1986年版。

朱迎平编:《文心雕龙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周振甫:《文心雕龙辞典》,中华书局,1996年8月版。

汪春泓:《〈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张少康编:《文心雕龙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版。

张少康、汪春泓、陈允峰、陶礼天合著:《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文心雕龙研究荟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

文心雕龙1. 简介《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艺术批评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论批评的经典之作。

全书共分六卷,主要内容涵盖了古代文学的基本理论、修辞技巧和创作方法等方面。

2. 内容概述《文心雕龙》以“雕龙”为隐喻,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塑造的愿景。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言志”、“言辞”、“章法”、“词讽”、“比兴”和“应制”六个部分,下面将逐一介绍。

2.1 言志在《言志》一章中,刘勰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目标。

他认为作品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他强调了作品中情感真实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真意”的概念,即作品应该具备真实、深邃、生动的意境。

2.2 言辞《言辞》一章着重探讨了修辞技巧和文学表达的方式。

刘勰通过对比、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展示了如何通过言辞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还提出了“类聚”和“类异”的原则,即相同类别的事物应该放在一起进行描述,以增强作品的逻辑性。

2.3 章法《章法》一章主要讨论了文章结构和布局的问题。

刘勰认为文章应该有明确的主题,且结构合理、层次分明。

他提出了“总分”、“分总”、“并列”、“转折”等写作技巧,并以具体例子解释了这些技巧如何应用于实际创作中。

2.4 词讽《词讽》一章主要探讨了古代诗词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刘勰以骚体诗为例,详细介绍了古代各种韵律形式及其特点,并提出了对仗、押韵、音律等方面的要求。

他还强调了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并指导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2.5 比兴《比兴》一章是《文心雕龙》的重要内容之一,探讨了比喻和象征的运用。

刘勰详细介绍了各种比兴手法,如借景、夸张、拟人等,以及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他认为比兴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技巧,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2.6 应制《应制》一章主要讨论了文学创作与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关系。

刘勰提出了“审时度势”的观点,即作者应该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来选择合适的题材和表达方式。

中国文学批评史文献目录

中国文学批评史文献目录

《中国文学批评史》文献目录(一)先秦文学批评重要研究资料简介1,《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先秦两汉卷》(作者:顾易生蒋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简介:《中国文学批评史》共七卷,这套丛书是目前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本书是其中第一卷。

本书的特点是描述历史全面,文献资料翔实,理论分析透彻,是全面了解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理论状况的重要资料。

2,《中国文学理论史》(一)(作者: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简介:《中国文学理论史》共五卷,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观点较新的古代文论教材。

本书是其中第一卷。

其内容着重于评述古人的文学理论,对先秦时期儒、道两家文学思想给予了充分、透彻地分析,特别是对老、庄的文学思想和影响作了不同于前人的新评价。

3,《先秦两汉文论选》(作者:张少康、卢永璘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简介:本书先秦部分是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文章的选集,比较全面地反映出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原始面貌,是了解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原始文献的重要资料。

4,《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作者: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简介:这是一部富有创意、推陈出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

此书先秦部分集中论述诸子对礼乐文化的不同看法,从而表现出中国古代思想家从政治与文化一体化的思维去探讨文学理论问题的特点。

5,《中国美学史》(第一卷先秦两汉编)(作者: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简介:本书第一卷分绪论、先秦、两汉三个部分。

依据人的社会实践是美产生的根源这一基本观点,论述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线索,确立中国美学史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认为在禅宗诞生之前,中国美学以儒、道、楚骚美学思想为三大主题。

论文:1,王乙:《老子“言”“辩”之美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2,王启兴:《孔子文艺观评价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4期;3,陶东风:《言不尽意与美感体验的特殊性》,《文学评论》1988年第6期;4,易先林:《孔子与庄子的自然美观》,《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1期;5,林明华:《论<庄子>对自然美的描绘》,《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2期;6,蒋凡、张小平:《周易对古典美学和文论批评的影响》,《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7,鲁洪生,邸艳姝:《孔子<诗>说研究——兼论孔子<诗>说对儒家诗论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8,黄震云:《二十世纪楚辞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9,姚小鸥:《<孔子诗论>与先秦诗学》,《文艺研究》2002年第2期;10,曹道衡:《读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1,曹道衡:《关于<诗经>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诗歌研究》2004;12,李建中:《反(返)者道之动——古代文论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视野》,《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13,傅道彬:《“诗可以观”——春秋时代的观诗风尚及诗学意义》,《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14,马银琴:《论孔子的诗教主张及其思想渊源》,《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15,王卫东:《论孔子的忧患意识及其美学表现》,《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16,程勇:《内圣外王之道与儒家文论话语构建的原初向度》,《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2期;17,章必功,李健:《中国古代审美创造“物化”论》,《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18,易小斌:《老子及其思想辨正》,《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19,马银琴:《孟子诗学思想二题》,《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20,赵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辨》,《文学遗产》2008年第6期。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解说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解说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解说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

这部作品博大精深,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理、方法、技巧以及文学批评的标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全书分为五十篇,涵盖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各个方面。

刘勰在书中强调了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性情。

同时,他也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认为文学是传播道义、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详细分析了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各个环节。

他强调文学创作要遵循“神思”、“体性”、“风骨”等原则,即要在深入思考、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风格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刘勰还提倡“博览群书”,认为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学创作的基础。

在文学批评方面,《文心雕龙》提出了“六观”说,即从六个方面来评价文学作品:一观位体,即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二观置辞,即作品的语言和表达;三观通变,即作品的创新和变化;四观奇正,即作品的独特性和规范性;五观事义,即作品的内容和意义;六观宫商,即作品的音韵和节奏。

这一评价体系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不仅系统地总结了前代文学批评的成果,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中,通过对《文心雕龙》的深入解读和生动呈现,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精髓和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依经立论 借石攻玉——评李建中《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

依经立论 借石攻玉——评李建中《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

文学 院 , 北 湖
武昌
407 ) 30 2

要: 李建中 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 《 创立了一种全新的“ 读经” 方式——“ 依经立论, 借石攻玉” 。所谓“ 依经立
论” 就是 内求中国传 统经典 ,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文论” 重新解读“ 变“ 为“ ;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 转换 ” 题; 课 合理阐释 中国 文论的当代意义。所谓“ 石攻玉” 借 则是 外求他 国经典理论 , 通过对他 国文化 、 经典 的借 鉴、 文论 印证 以及两者之 间的比较

文” 的密 切关 系 , “ 即 圣人 ” 过 “ ( ) 人们 懂 得 通 文”经 让
景。因此通俗地说 ,讲演录》 《 的任务是“ 读经 ” 。全球化时
代, 我们应该 怎样读经 , 是童蒙式 的死记硬 背抑或汉儒式 的微 言大义? 讲演录》 立了一种全新的“ 《 创 渎经” 方式——
“ , 道” 而人们通过 对经 典的 阐释 , 在获得 “ ” 同时还 可 道 的 以依经典产生新 的意 义 , 这样便形 成了中国“ 依经立义” 的
所 删 、 、 的典籍 定 著
诗》 《 、 礼》 《 、书》 《 、 春秋》 《 确 、易》
立 为法定 的经典 , 遂出现经学 。诚如朱熹所说 :圣人千言 “ 万语 , 只是说个 当然之理。 恐人不晓 , 又笔之于书。 … 读 ” “ 书以观圣贤之意 . 因圣贤之意 , 以观 自然之理 。 l 这就分 ”_ l 别从创作和接受两个层 面揭示 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 道一圣
意义生成方式 。 减然 , 作为一种意 义生 成方式 , 依经立义 ” “ 就是一种 诠释。但是这种诠 释方式发展 到清代朴学 , 由于其考据繁
“ 依经立沧 , 借石攻玉” 在文学思想 和文学理论的层面 , , 重 新解读儒 、 、 道 释文化元典和历代文论经典 , 重新 阐释中国

李建中版古代文论笔记整理

李建中版古代文论笔记整理

导论一、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背景1.儒家文化A、人格主义:积极方面来说在文学批评中强调文学创作的主体人格形象,形成“知人论世”的批评方式,采用比德的言语方式;消极方面是对道德的苛求从而遮蔽文学的审美价值。

B、功利主义: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审美教育功用,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积极作用;弊端是难免被统治者利用。

C、经学中心主义2.道家文化A、虚静其心B、法天贵真C、言外之意3.佛教文化A、吾性本真:儒---历史真实,道---自然真实,佛---心灵真实B、熟参妙悟:妙悟的前提是熟参C、境界至上二、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1、思维方式的诗性特征A、以己度物的类比式思维B、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C、直寻妙悟的直觉性思维2、批评意识的主体性倾向A、文学批评中批评家与作家身份的同一B、特别重视作家人品3、范畴建构的经验归纳性质三、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形态(体制、体式和体貌,即今天所说的体裁、语体和特定风格)1.中国文学批评文体形态的源头A、源于《易经》的议论体B、源于《诗经》的诗赋体C、源于《尚书》、《春秋》的叙事体2.中国文学批评文体形态的发展演变A、先秦无文体,即“语录”或“要言”B、两汉的序跋和书信体C、魏晋南北朝骈文和赋D、最常见的诗话源于六朝,之名始见于北宋E、唐代伦诗诗F、元明清小说戏曲评点G、近代受西学影响出现许多带“论”的批评文体3、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话语方式特征诗性与逻辑性相生相济的言说方式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第一节儒道文化的创生与诗骚传统的形成一、儒道文化在白家争鸣中创生儒家强调教育的效果,而老庄的以人为本是以人的精神生命为本,而非以外物为本,以个体心灵为本,而非以社会观念为本。

二、诗骚作为文学道路和批评传统儒家强调诗的政治理论功用和教育功能,形成了先秦时期以政教为中心的诗歌理论。

与儒家分庭抗礼的文艺思想体系是由《庄子》解释中衍生出来的,《诗经》批评可谓社会历史批评,曲骚开启的是美学批评和形式批评第二节先秦文学批评的理论成就和时代特征一、探讨了审美与功利的关系1.老子:反对过度追求审美和享乐,重质轻文,反对形式主义2.墨家:非乐3.法家:“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文心雕龙》与明代的文章学

《文心雕龙》与明代的文章学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and the Study on Texts in the Ming Dynasty 作者: 白建忠
作者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艺理论研究
页码: 171-177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3期
主题词: 文心雕龙;明代;文章学
摘要:�文心雕龙》学在明代兴起,有诸多因素使然,其中一个因素是明代六朝派的关注。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对明代的文章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明代后期出现了第一部模仿《文心雕龙》的文章学专著《文通》。

明代文章学中一些经典性的表述与重要的理论范畴,如文源于五经、文道、文心、文质、体制等,或者是对《文心雕龙》的继承,或者是在继承《文心雕龙》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与衍伸,显示了明代学者既珍视前代的文章学遗产,又展现了他们开阔的学术视野、不苟同于前贤的学术追求以及在发展古代文章学中所做出的应有贡献。

文心雕龙_原文

文心雕龙_原文

文心雕龙_原文夫镕钧六义,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斐然,三曰精约,四曰繁缛,五曰壮丽,六曰新奇,七曰轻靡,八曰重旨。

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诗者,持也,持人性情。

三百篇,持人情性,三百篇亡后,汉人赋颂,由情入文,而情为文所蔽。

自魏晋以来,作者继踵,属辞比事,名实难求,虽文章日富,而述作日寡,良由弃本逐末,轻文而重工也。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

颜延年以为:“笔者为在言志,文者所以在咏情。

”此其妄也。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是以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物宛转,与心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皎皎极有明之体,曒曒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喁喁逐黄鸟之声”,斯并赋也。

至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并直举也。

观其体势,或遗理以存异,或忘文以存采。

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故似而非也。

是以子云观书,治于庄老;安仁轻辞,而称情于潘岳;士衡多才,而善于清省;太冲雅致,而长于讽谕。

此四家之文,别为一体,各入一家,故能致功,自以为工。

自宋武爱文,文帝典文,笔路始广。

颜延之以为:“文制本须讽谏,不必自见也。

”以此言之,则古之赋颂,皆诗人之赋颂也,今之赋颂,则诗人之赋颂也。

古之诗赋,诗人之赋颂也,今之诗赋,诗人之赋颂也。

故知文辞之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是则笔退则文进,其势然也。

李建中:丰肌神秀 字中有笔

李建中:丰肌神秀 字中有笔

李建中:丰肌神秀字中有笔作者:三月雪来源:《中华瑰宝》2020年第04期他为何被称为宋初最值得称道的书法家?『清慎温雅』、淡于荣利的性格背后有着怎样的书法情怀?李建中如何脱颖而出,继承唐代余风,复归晋人风气,成为引领宋代书风的先行者?五代时期,久经战乱,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受到影响,但晋唐余脉犹存。

这一时期,出现了杨凝式、李煜、徐铉等一批颇有成就的书法家。

他们一方面继承晋唐遗风,溯源书法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寻求新的书法表达方式。

进入宋代,李建中(945—1013年)直追杨凝式,成为宋初书坛复归晋人风气的先驱,奠定了宋初书坛的风格基调,也为其后“尚意”书风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为时所重西台留韵关于李建中的史料很少,加上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唐宋两座书法高峰之间的低谷,其书法成就往往被研究人员忽视。

李建中的书法影响力虽然不及“宋四家”以及其后许多书法名家,但是他在宋初书坛的地位备受推崇,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他与杨凝式是五代至宋书法过渡时期的重要代表,在他们的引领下,唐末以来低迷的书法艺术开始复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期。

李建中,字得中,号岩夫民伯,五代后蜀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其祖上曾在唐及蜀国为官,称得上是官宦世家。

李建中自幼好学,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侍奉母亲居住在洛阳,靠聚学勉强维持学业。

后来,李建中带着自己写的文章进京,得到兵部侍郎王佑的赏识和推荐,寓居于户部尚书石熙载府第,为石熙载所厚待。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建中高中进士,自此步入政坛,历任著作左郎、太常博士、金部员外郎等职。

此时李建中正值盛年,一方面致力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前代及当朝名家诗书画作品,促进了其书法水平的提升。

李建中生性淡泊,处事谦和,为官清正,文风清雅,在宋初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他的书法之名也广为传播,备受推崇,书法作品被一些官员争相收藏,并作为学习的范本。

北宋僧人文莹在《玉壶清话》中记述李建中:“草、隶、分、篆,俱绝其妙,人得之则宝焉!”可知其书法造诣之深及受欢迎程度。

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

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

作者: 李建中
作者机构: 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37-42页
主题词: 《文心雕龙》;人格境界;人格理想;作家人格;刘勰;“三个世界”;人格形象;个体人格;自然之道;人格理论
摘要: 刘勰的一生,除了作《文心雕龙》而干之于沈约,还有两件事颇值得注意:一是早年依沙门僧佑和晚年燔发变服.二是天监年间出仕,官至步兵校尉兼东宫通事舍人.可见刘勰生活于佛的世界、文的世界与仕的世界.刘勰的人格理想是“学以达政”,“崇佛”与“研文”不过是“达政”之手段.然而,志大才高却势窘人微的刘勰.最终并未显达于仕途,而是以佛徒之身辞世,以文人之名永生.生存环境与理想人格的反差.酿成刘勰的耿介愤懑之气,并最终形成以“傲岸泉石”为个性特征.以“彩云若锦”为美学品格,以对生存方式之自由选择为高峰状态的人格境界.刘勰的人格境界,在《文心雕龙》中呈现为“道”、“智”、“性”三位一体的作家人格论.“原道心”、“研神理”中所包蕴的自然之道,与“怀宝挺秀”、“智周宇宙”所张扬的智术才藻,共同铸成作家人格的内质与外观;而作家个性的“其异如面”和作品风格的“风清骨峻”,又赋予作家人格以独特的美学魅力与永恒的艺术生命.。

论《文心雕龙》“青春版”之创造

论《文心雕龙》“青春版”之创造

作者: 李建中[1]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中州学刊
页码: 194-19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文心雕龙;青春版;为文用心;美的言说
摘要:�文心雕龙》的解读史亦是"青春版"《文心雕龙》的创造史。

21世纪如何创造《文心雕龙》的青春版,是当今龙学乃至中国文论的使命。

本文依次从青春徘徊、为文用心和雕龙有术三个层面重新解读刘勰及其文论,以求激活《文心雕龙》的当代之用。

青年刘勰内化外来佛学以建构本土文论之体系,归本、体要以救治当世文坛风末气衰之时弊。

《文心雕龙》用骈体论文,用比兴释名,用秀句宏义,美文与青春共在,理思与诗性同体。

当今,创造《文心雕龙》之青春版,应能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话语方式,给当代中国文论带来"泰山遍雨,河润千里"的催生动力。

珞珈龙坛新收获——评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

珞珈龙坛新收获——评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

珞珈龙坛新收获——评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
陈永辉
【期刊名称】《长江学术》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文心雕龙》问世于公元5世纪末,至今已有1500多年。

千年龙学,成果丰硕,尤其是20世纪以来,龙学成为显学。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开20世纪中国新龙学之先河,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在校勘、征引、释义等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和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则分别代表着龙学两大领域(考证和义理)的最高成就。

【总页数】2页(P161-162)
【作者】陈永辉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依经立论借石攻玉——评李建中《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 [J], 张金梅
2.异域眼光现代立场诗性追求——读李建中教授《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J], 喻守国
3.《文心雕龙》研究的新收获——《(文心雕龙)雅丽思想研究》评价 [J], 洪威雷
4.“龙学”研究的新收获——《〈文心雕龙〉文学思想渊源论》评介 [J], 汪莉
5.珞珈一号夜间灯光影像的建设用地提取 [J], 李外宾;汤军;高贤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武汉大学李建中教授《文心雕龙讲演录》
《文心雕龙》问世于公元5世纪末,至今已有1500多年。千年龙学,成果丰硕,尤其是20世纪以来,龙学成为显学。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开20世纪中国新龙学之先河,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在校勘、征引、释义等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和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则分别代表着龙学两大领域(考证和义理)的最高成就。地处珞珈山的武汉大学早与龙学结缘,堪称20世纪龙学重镇,黄侃、刘永济、朱东润、吴林伯、罗立乾等学人均在此为龙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龙学在珞珈山薪火相续,戊子年岁末问世的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成为龙学研究的新收获。
该书不仅视角新颖,其理论见解亦新颖独到。著者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对既有的龙学观念提出质疑。比如鲁迅先生对《文心雕龙》有一个很权威的评价:《文心雕龙》可以和亚里士多德《诗学》相媲美。作者认为,鲁迅是以《诗学》的逻辑性和哲理性为楷模来褒奖《文心雕龙》,强调的是《诗学》标准以及《文心雕龙》与这一标准的契合,从而遮避了《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和东方特色。著者的这一见解是发人深省的。著者对《文心雕龙》本身的理论也往往进行逆向思维从而阐发新见。比如在讲《文心雕龙》的创作理论时,刘勰对“为文而造情”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为文而造情”写不出什么好的作品来。但著者在该讲中以实例说明有时创作的发生其实并不都是因情而动,“为文而造情”有时也能写出不朽的作品来。这些观点均是发前人所未发,令人耳目一新。
该书尖锐地指出,刘勰文论的话语方式对当下僵化的文论书写有针砭之效。该书在引言中就标举《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其实这涉及中国文论的“怎么说”。长期以来,理论界大都是从“说什么”的视角来研究中国文论,对中国文论的“怎么说”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时代的变迁,这一研究策略使中国文论面临失语的尴尬。著者因而指出,研究中国文论要实现从重述其“说什么”到精析其“怎么说”的战略转移,中国文论“怎么说”的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其诗性智慧,而这种具有民族特征的诗性传统在20世纪初就断裂了,如今的文学批评变成了模式化甚至格式化的学术制作,变成了非诗意的栖居和唯理性的存在,文论话语因之艰涩干枯且千人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论的诗性传统无疑是疗救此疾病的一剂良药。因此,我们重建21世中国文论,必须把已经断裂了的诗性传统重新续接上来,而本书对《文心雕龙》诗性特征的研究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著者认为,刘勰内化外来佛学以建构本土文论体系的文化选择,刘勰以骈体语式论述文学理论的诗性话语方式,此二者均对21世纪中国文论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和意义。这也是著者为文用心之所在。
由以上对该书内容的简析,可以看出该书体例严谨明晰。引言和前三讲可以看做本书的上篇,上篇以明纲领,从整体视角来分别研究《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思想资源、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后五讲是下篇,下篇以展眉目,从文本的内部视角分别研究《文心雕龙》的文体理论、创作理论、接受理论、作家理论和文学史观,并且这五讲和《文心雕龙》的相关篇章是一一对应的。最后的结语,回溯、总归千年龙学成就,自叙著者文心,可视为全书之“序(叙)志”。因此该书在体例结构上由表及里,由总体概括到具体分析,形成一个严谨而清晰的理论体系。稍作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该书体例设计和《文心雕龙》有相似之处,由此亦可看出《文心雕龙》的“体大思精”已经深深影响了该书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不仅如此,该书各讲的结构也是严谨对称的。从该书的目录我们可以看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头一尾的引言和结语均分两个小节,作为主体的八讲均分三个小节来,而且各小节标题均由简洁凝练的四字语构成。这种结构安排非常对称,具有音乐的节奏之美和建筑的结构之美。
《文心雕龙讲演录》共分八讲,对《文心雕龙》进行全面的理论阐释和现代解读。引言部分,著者以“孤寂人生”为题讲述刘勰生平,以“诗性智慧”为目阐发《文心雕龙》的民族诗学特征,后者成为贯穿本书的主线。第一讲依次从“文师周孔”、“道法自然”、“术兼佛玄”三个不同层面追溯《文心雕龙》的思想资源,第二讲将《文心雕龙》的思维方式归纳为“整体性思维”、“溯源性思维”和“折衷性思维”,第三讲则将《文心雕龙》的话语方式表述为“玉润双流”、“宫商事义”和“比兴秀隐”。从第四讲始,作者进入《文心雕龙》内部来研究其文学理论:文体理论的四大原则和三大形态开阖自如,创作理论之“神用象通”、“情经词纬”和“心物赠答”颇多创见,接受理论的“知音之难”、“知音之方”和“知音之乐”融通中外,作家理论之“才性异区”、“率志委和”和“傲岸泉石”出入古今,文学史观之“兴废时序”、“会通适变”和“宜宏大体”兼具历史意识与现代忧患。结语部分,作者以 “千年龙心”为题回顾了《文心雕龙》自问世以来在中外文学批评史上的传播与接受,以“世纪龙学”为题评述自“五四”以来龙学研究的现代性进程,尤其是回顾了珞珈龙坛的辉煌成就,并在全书结尾处道出写作此书的“为文之用心”。
著者在结语中曾说道20世纪新龙学不同于旧龙学的一个特征,是前者强调学术研究的现实针对性,也就是研究者要来回应他们所处的时代问题。这本书自然也是对现实有所寄托的。本书各讲的论述往往跨越时空,把古代和当下结合起来来,形成很多问题意识。如第六讲表达对当下图像霸权的积极看法,第七讲表达对现在数量化学术管理体制的担忧等等。作者特别指出,刘勰的文化选择和文化策略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我们这个时代与刘勰的“皇齐”时代有某些相似之处:外来文化(南朝是印度佛教,今天是欧美文化)呈强势或攻势,本土文化呈弱势或守势,但刘勰并没有失语,刘勰的《文心雕龙》使用的都是纯粹的中国文论话语。然而,《文心雕龙》又的确有“佛”:不是佛学的经论或术语,而是佛学的系统思维和分析方法。而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论书写在处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中却和刘勰做的相反,我们的理论被各种外来主义充斥着,本土文学理论反而不见了踪影。我们如果能够象刘勰那样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传统的关系,华佛交通,中西融会,则文论的言说不仅是本土的更是普世的,何来“失语”之患?
该书在言说方式和语言表述上,集学术之严谨与口语之明快于一体。该书学术性很强,每一讲稍加打磨都可以成为规范的学术论文。可贵的是。该著于理思深邃处并不乏晓畅明快,作者用一种叙述式文体改变了以往学术著作严峻冰冷的面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著者近几年在中国经典文化之普及,在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之实现等方面所作出的艰辛努力。往更深处说,著者是在寻找人文学科存在的普适价值和意义――学问并不只是学者在书斋里赏玩的对象,她更是社会进步的利器。因此,该书的出版必将是中国经典文化普及的一件幸事,更是龙学普及的幸事,也是热爱传统文化的广大读者的一件幸事,作者也必将在弘扬民族文化的时代潮流尤其是龙学传播中唱响自己的声音。著者在书中说自己是刘勰的学生,现在“学生”可以向“老师”有所交代了。而千载之上,刘勰不仅当引著者为学生,更会引著者为知音矣!
龙学是显学,研究者甚多,要想在这一领域做出创新殊为不易,需要叶燮所说的“才胆识力”。而我们欣喜地发现,这本《文心雕龙讲演录》有颇多创新之处。
首先是研究视角独特。作者独辟蹊径,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并将《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当作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比如作者发现《文心雕龙》的儒道佛思想资源、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以骈俪为主的话语方式、经验归纳的诗学范畴等都具有鲜明的诗性特征,而这些在龙学界尚无人提及,因此是作者重要的学术创见。独特的视角还表现在作者以现代文艺学及文艺心理学的方法,重新解读《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及批评理论。作者围绕着文学活动中世界、作者、读者、作品四要素进行结构谋篇,在对各要素的展开中灵活运用现代文体学、接受美学、形式主义及结构主义文论等观念和方法,从而使本书具有浓重的现代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