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社会转型期

合集下载

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及其阶段性的认识

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及其阶段性的认识
指社会 由改革开放之前 的恶性运行阶段 向其后 的中性运行 阶段 并进而 向良性运行阶段转化 的过程 。从社会 转型的
主体 内容 来分析 , 中国社会转型可 以划 分为三个阶段 , 即以经济改革 为主体的阶段 、 以社会 改革为主体 的阶段 和以 政治改革为主体的阶段 。当前 中国已经进入 以社会 改革 为主体 的阶段 , 这是 中国迈向现代 社会不可或缺 、 至为重要
年 代初 )而纵 使是 这部分 学者 , 时 间的推移 和实 , 随着

对 中国社 会转 型期 的初 步界 定
当前 ,理 论界 对 我 国正 处 于社会 转 型期 的认 识
不存在任何异议 ,但对起始点的看法却存在不同的 看法 ,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种 : 一种观点认 为 , 中国的社会转型应该从 14 年 的鸦片战争开始算 80
社会转型的“ 预热期”“ 、 萌芽期” 准备期” 或“ 。 二 、 社会运 行的视 角看 中国社 会转型 的阶段性 从 社会 的运行 状 态一般 可 分为 三种 , 良性 、 即 中性 和恶性 运行 。 所 社会 的 良性 运 行 , 指特定 社 会 的 是
起 , 目前 为 止 , 一 转 型过程 大 致 经 历 了 14 到 这 80年
至 14 9 9年 的启 动 和慢 速 发 展 阶段 ,9 9年 至 1 7 14 98 年 的 中速 发 展 阶段 和 1 7 9 8年 至 今 的快 速 和加 速 发
展 阶段 。2 一种 观点 则认 为 , [另 ] 中国社 会 整体 转 型 的 起 始 点应 该从 17 的十 一届 三 中全会 算起 , 由 98年 理
型 ” 词在 中 国的发 展 历程 , 以说 ,社 会 转 型 ” 一 可 “ 在
是在 改革 开放 之前 中 国虽然 在若 干方 面 或领 域存 在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家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家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家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2年5月9日如今传统中国家庭结构以及家庭伦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量新型家庭结构出现、家庭关系趋向民主化、中国传统的大家族模式正逐渐解体等等导致当代中国家庭在伦理、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中国传统家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

当然,这些家庭结构的变化没有好坏,仅仅是历史发展导致的适应社会的结果。

然而,面对这些变化,中国家庭需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式去解决矛盾。

作为社会工作者,该以一种专业的理论和实务去缓解这些冲击,并试图为社会变化所导致的家庭矛盾找到一个突破口,重新寻找新的适应当代社会环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模式。

关键词:中国传统家庭,社会环境变迁,社会工作者,家庭社会Toda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structure and family ethics by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 Large number of new family structures , family relationships tend to democratization , the traditional family model is disintegrating lead to the change in the ethics, values and other aspects of modern Chinese families,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has been a great impact on this profound political factors, economic factors and cultural factors. Of course , these changes in family structure is not good or bad, onl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ed to the adaptation of society. However, in the face of these changes , the Chinese families need to find a correct way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As a social work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 profession to alleviate these shocks , and find a breakthrough attempt to family conflicts caused by social change , to look for a new adapt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social environment,social workers,family social目录1研究背景 (5)1.1中国家庭现状 (5)1.2中国家庭发展阶段 (5)1.3中国家庭产生变化的因素 (6)1.3.1政策因素 (6)1.3.2经济因素 (6)1.3.3文化因素 (7)1.4研究视角——社会工作者视角 (7)2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家庭面临的问题 (8)2.1对生育问题的影响 (8)2.2传统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的影响 (8)2.3家庭结构的转变对社会产生影响 (9)2.4家庭结构转变的现实分析 (10)2.5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0)2.6对市场经济建设的阻碍 (11)2.7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12)2.8家庭模式多元化对家庭概念的挑战 (12)2.9对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 (12)3对传统家庭所产生的问题该如何应对 (13)3.1家庭教育取其精华 (13)3.2对新时期婚姻的反思 (15)3.3社工机构在家庭暴力问题的介入 (15)3.4社工机构应关心子女教育问题 (18)3.5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18)3.6人口流动对传统中国家庭结构影响的研究 (19)3.7社会福利的完善 (20)3.8对养老问题的探讨 (21)4结语 (23)致谢 (24)参考文献 (25)1 研究背景1.1 中国家庭现状随着国际化进程以及自身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在不断变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家庭结构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变革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变革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变革摘要:我国正在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由于这一时期的特性,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发生了重大变革,在多方面表现出不同传统价值观的特征。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因此需要从历史唯物观的角度,深究价值观发生变革的原因。

并根据这三个原因:市场经济这一经济结构的变化;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全球化进程来对症下药,从整合的角度引导价值观变革的正确方向,抑制多元价值观并存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使之能为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社会转型;价值观;变革;整合前言社会转型是相对于社会常规发展而言的,是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范畴之一,是指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或者说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换。

相对于处于常规发展形态的社会稳定期,在社会转型期中,社会矛盾逐渐积聚并全面爆发,社会将会或以冲突的方式,或以改革的方式解决这些矛盾。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社会价值观念快速演变和矛盾冲突激烈的时期。

针对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转型,指的是中国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和过渡这一过程。

在这里,所谓传统型社会,主要指以“人的依赖性关系”为特征的社会;所谓“现代型社会”,主要指“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们的独立性”社会。

用帕森斯(T alcott Parsons,1902-1979)的现代化理论来概括,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个人自由是现代性社会具有的三个标志性特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全面发展的转型时期,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计划经济体制逐渐为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第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第三,对外开放全面而深入地推进;第四,社会分化全面展开,新的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相继出现;第五,世俗化进程迅速推进,人们的行为取向趋于现实性和理性化①。

价值观念就是主体在长期的价值生活、价值实践和价值交往中形成的一系列关于人事、行为、关系和现象之意义的相对稳定的认识,即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意向,总的观念。

中国社会转型的三个特殊性

中国社会转型的三个特殊性

中国社会转型的三个特殊性社会转型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面临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社会转型历程带有共性的现象,概括起来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当一个国家处在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骚动不安,不稳定的因素大大增加;二是社会成员格外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都想挤入家庭现代化的第一班车,谁也不甘落后,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利益矛盾和利益纷争;三是社会犯罪率急剧上升,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的难度加大、成本上升;四是政府官员最容易在社会转型期出现明显的腐败现象,动用手中的权力搞寻租活动。

但是西方学者还发现,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也就是说当多数人的家庭初步实现现代化后,情况会逐步好转:如骚动不安的社会有所缓和,社会成员的心态也开始平和,社会犯罪率开始有所下降,官员自我约束的行为也有所加强。

因此,这些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经济,使更多的人实现家庭现代化。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第一,中国社会转型是“双转”交织的过程。

所谓“双转”交织,就是指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既面临复杂的社会转型的任务,同时又面临体制转轨的使命,即中国同时要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使命。

这在西方国家是没有经历过的,而且这种“双转”来得快。

这就意味着中国市场经济缺少正常的自然历史积累过程,实际上成为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的根源,如社会道德底线一个一个被击穿等。

再加上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交织在一起,使中国的社会转型更加复杂。

第二,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对农民形成了事实上的双重剥夺。

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城市化,而城市化的一个基本要义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农民离开了土地。

一方面,农村向城市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初中以上的合格劳动力,但这些进城的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群没有平等的待遇,干最脏最累的活,工资待遇却是最低的,缺乏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社会转型时期:传媒的格调与公信力

社会转型时期:传媒的格调与公信力

社 会 转 型 时 期 给 传 媒 带
化 。 吃 财 政 饭 时 代 ,传 媒 经 营 的 理 念
是 及 时 准 确 地 贯 彻 上 面 的 意 图 . 极 积 完 成 宣 传 任 务 。传 媒 这 时 候 注重 的 是
来 的 影 响
目前 的社 会 转 型 ,给 我 国 传 媒 带 来 的影响 主要有 :
一. .






社会转型 时期 : 传媒 的格 调 与公信 力
◎ 郭 明 杰 孙 发 友
[ 要 】 文 对 中 国社 会 转 型 时 期 传 媒 的 格 调 与公 信 力 关 系 问题 进 行 了深 入 探 讨 。论 文 认 为 , 摘 论 目 前 的 社 会 转 型 给 我 国传 媒 带 来 了 巨大 影 响 这 主 要 表 现 在 : 媒 的 性 质 发 生 了变 化 , 媒 的 经 营 理 传 传
念 发 生 了 变化 . 媒 的 视 野 发 生 了变 化 , 媒 的 生 存 环 境 发 生 了 变化 。 传 媒 的 这 些 变化 , 致 传 媒 传 传 导
各 自的价 值 取 向 不 同 . 响 着传 媒 的 格 调 。 传 媒 的 格 调 是 影 响 传 媒 公 信 力 的 重 要 因 素 。 文 同 时 影 而 论 认 为 目前 我 们 有 些传 媒 的 格 调 不 高 , 过 度 娱 乐 化 、 俗 化 、 智 化 等 等 。 中 国传 媒 要 提 高公 信 如 媚 反 力 , 须提 高新 闻格 调 , 须 讲 求报 道 艺 术 , 高 专 业 素 养 , 理 好 对 受 众 的 满足 与 引 导 的 关 系 , 必 必 提 处 处 理好新 闻“ 用” “ 趣 ” 关 系。 有 与 有 的

社会转型期中国人际关系的变化

社会转型期中国人际关系的变化

社会转型期我国人际关系的异化现象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在这期间,社会人际关系也经历着较大的变化。

以往以人情为主的人际关系模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是陌生人之间的冷漠和不信任。

本文从近几年两个引起关注的事件入手,结合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分析人际关系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社会交换责任扩散人际关系是一个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事实,社会结构的特点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稳定具有决定意义,社会的类型决定着社会人际关系的类型。

在社会转型以前,我国基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费老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传统农村是一种熟人社会,邻里之间信任度高,而且邻里之间生产和生活方式相似、关系较纯朴,因而邻里关系主题是和睦的、充满了人情味。

在转型期之前的城市社会也与此相类似,人际关系是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新的全面的社会转型期。

社会转型是全面的变革人的生存发展状况和社会结构关系的社会实践过程,目前我国社会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从伦理型社会向法制型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是全方面的,多层次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这无疑会导致人际关系同时也产生重大的变化。

社会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人口流动加速,从较落后的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低收入的职业向高收入职业流动,第一产业劳动者向第二、三产业流动等。

这种社会流动改变了传统的人际关系格局。

同时,社会多元化也逐渐形成,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显著分化。

在转型的社会里,人际关系越来越表现出短暂性和瞬时性的特点,即所谓的人情味逐渐消失。

以往所被重视的血缘、邻里关系逐渐弱化。

同时一种多元化、多层次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社会单一的血缘人情关系。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出现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功利性对人情的冲击以及潜在的个人主义因子在现代社会的膨胀等方面。

最引人注意的是社会失范现象的出现,例如地沟油的出现,香港奶粉限购令的颁布,“小悦悦”事件的发生等,都反映了这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已经开始发生新的变化,让人担心是否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方针下,社会风气倒退,甚至人心不古。

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近代以来

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近代以来
二、史料的类别与特点及选题范围的限定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非常重要的一种选士、 任官制度, 由于 它与士阶层的前途、 命运直接相关, 大多数士人都或长或短地经历过所谓 “ 科举生涯” ;同时,由于士是传统文化及其承载物— 文献典籍的主要 创造者与传承者, 因此, 科举与士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所留下的痕迹可 以说无处不在,有关科举的文献也非常之多,以至于有人说 “ 中国儿乎无 一本书与科举无关” 。基于此种状况,任何人也不可能将所有的有关科举 的书目浏览无遗。 但毫无疑问, 此类书目与科举及士的关联程度肯定又是 有所不同的。 有的是直接关于科举的专书, 整部书都在讨论和研究科举问 题; 有的虽非科举专书, 但其中有相当集中的一部分直接与科举有关: 另 有一些则虽与科举有关, 但史料分布相当分散, 需要通读全书, 逐条收集; 此外, 与科举偶有关涉的书目 数量非常之多, 只能作为涉猎的对象,以进 一步扩大史料来源。 基于以上的史料存在状况, 本文拟根据史料距离研究 主题的远近,将此时期的文献分成 ( )科举专书;( )集中史料;C) 1 2 3
难度最大的一种。 本文的选题范围
基于科举史料过于繁多的事实与状况, 本文拟将研究范围限定在唐宋
时期, 重点是唐后期五代与北宋, 前及隋而后及南宋, 一般不论及辽、 金。 它所要考察的是科举制度从初建到完备的过程, 重在寻求科举制度在唐宋
社会变革大背景下所发生的相应的变化, 以及此种变化与此时期士阶层变 化的关系。 从而从一个角度即科举制度的角度揭示唐宋时期中国政治结构
( 四)类书
主要指宋修四大类书。因距唐较近,所记有关唐代科举史实多可信, 但相互之间转相抄辑, 其中多有重复之处, 时或有异同, 则可以互为补充、
考证。 宋人所修类书有关当代者, 其史料价值值得重视; 但因宋代史料流 传于今者比较多, 使用时要以原始史料为主, 类书只作辅助资料。 而宋以 后所修类书,如清修 《 古今图书集成》等,多属抄缀众书而成,史料价值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劳动关系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政府及时找准自身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定位,对劳动关系实行政府干预,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总结、借鉴中外政府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我国的劳动关系法律制度,加强政府的执法和监督力度,支持组建强有力的工会,将劳动者“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并对政府工作实施群众监督,这是今后政府在劳动关系领域应该着力履行的工作职责。

社会群体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方式之一,而社会组织是比较高级的群体形式。

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合群而居,以群体的形式生活着。

人是社会的人,人离不开群体.个人只有通过社会群体才能被纳入社会这个大体系中。

1、社会群体的涵义社会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

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

2、社会群体的本质社会群体的本质在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即由规范、地位和角色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体系。

应当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群集合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

如,剧场里的观众,公园里的游客,商场里的顾客等,他们虽然是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的一群人,但不是社会群体。

同样一类人,他们之间如果不发生社会互动,不进行密切的社会交往,就不能称作社会群体。

相反,如果同龄人之间、同职业的人之间发生了稳定的、相当密切的交往活动,产生了有别于其它类型人的社会共同体,这种统计学上的群体也就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社会群体具有如下特征:1、经常性的社会互动社会群体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的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成员间保持着经常性的互动关系。

社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彼此了解为纽带,并以一定的利益和感情关系为基础,转瞬即逝的互动不能形成社会群体,群体互动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的交往。

2、相对稳定的成员关系群体一旦形成,便有着相应的成员身份,这些身份便结成特定的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相当明确,另一则相对模糊。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

二、判断表态
选择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表态。如赞成第一种观点。或赞成 第二种观点。或两种观点各有道理,既有对也有不对的地方。
三、揭露真相+认识升华(典型史实、史论结合) 赞成第一种观点。 观点:西欧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和文明交往的中心。 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 理由:政治上---近现代民主政治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 (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 经济上----西欧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 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工业革命源于西欧, 最终促成世界市场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 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 思想上---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等源于西欧,西欧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传 播了先进文明,推动了亚非拉文明的发展。
【思考 探究】 2、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历史发展轨迹出现了巨大的 反差,导致了中西国力的易位。 (1)这一时期,中国和西方在经济领域有相似之处,但也出 现了巨大的差异。试述这种“相似”和“差异”的表现。 “相似”: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2)这一时期,中西方政治“专制化”与“民主化”都有强 “差异”: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化的趋势。试述两种不同趋势的表现。 西方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中国政治“专制化”: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制形成; (3)就文明类型而言,这一时期中西有何不同? 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 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西方政治“民主化”:英国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明清时期中国依然处于农耕文明阶段; 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 西方成功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中国历史的重要转型: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②明末清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③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④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重 要变化。 ⑤过渡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变化。 ⑥改革开放后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及市场经 济体制的确立。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3.新中国成立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
(1)方式:三大改造、制定宪法和政治建设。
(2)结果:1956年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表现:①1940年《新主义论》。②1949年新政协会议、《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国。③确立三大政治制度。④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⑤实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⑥1954年颁布宪法。
——《中国社会转型期研究》
★【知识对接】
所谓“社会转型”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比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具体而言,关注具有转型意义的历史事件,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的总体特征,深入分析社会转型的前因后果。
官员
世袭制贵族
任期制官僚
思想
法家思想:厚今、变革、集权、法治
董改造儒家: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2.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
(1)方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被动转型、向西方学习、救亡爱国。
(2)结果:没有完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表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
①明清经济高度发展:农业(技术、作物、耕地)的发展;手工业(私营、产值)发展;商业(、市镇、市场等)繁荣。
★【点击考纲】
1、(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以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阶段特趋衰落。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以中国明清史为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转型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西方历史是一个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时代,也值得关注。

清末民初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也是近代中国重要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社会的沉沦与进步共生。

工业文明从内外两个层面冲击传统中国。

中国社会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沉沦的同时,因为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展开得到升华。

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迅速发展。

这也为中国社会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是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并存。

中国近代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同时,封建专制制度虽然被推翻,民国建立、约法颁布,但是仍然出现帝制复辟的逆流,整个中国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一再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但仍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主科学日益被中国社会各阶层接受,但专制独裁、愚昧落后的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文化仍然占统治地位;社会生活呈现中西合辟、土样并存的局面。

三是多重统治区域的分立导致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呈现出多形式、多线条的发展姿态。

2.依据:从现实热点看,今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同时也是民国建立、清帝退位和临时约法颁布100周年。

国共两党都高度评价辛亥革命。

从当今社会看,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很多问题需要突破与变革。

百年前清朝与民国政府的治乱得失,对现实中国很多启示。

从命题人角度看,丁贤勇教授对江南区域史、民国浙江史、近代交通史颇有研究。

李学功教授对孙中山思想、南浔为代表的晚清民国江南市镇变迁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湖州有研究。

陶水木教授对浙江商帮与近代金融、辛亥革命、康有为对外开放思想、自治运动、浙江地方史等有研究。

从教材角度看,涉及必修一辛亥革命、民国建立、清帝退位和临时约法颁布,必修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大时期以及相应的社会生活变迁,必修三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和选修四人物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与实践。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教材研究作者:高三历史备课组肖明发来源:发布时间:2013年12月30日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所谓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持“社会结构变动”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持“社会形态变迁”观点的学者则认为,古今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中国古代两大社会转型时期简介1、春秋战国(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一)“社会转型”: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

具体来说,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

人类历史上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历史转型,从中国来看,有周秦之变、唐宋变革、明清之变、近代前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从世界史的角度,我们着重于大航海时代、两次工业革命,关于这一部分,我们分多次分别予以研究。

一、周秦之变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

材料二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秦国在政治上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该变化的影响在东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足可以与古希腊城邦政治的出现相比拟。

中国与古希腊一样,贵族社会危机终于导致贵族制度的“民主化”。

农民上升为“武士”,摆脱贵族大家族控制,取得了爵位,亦即将贵族的旧等级移置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新环境之中。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周秦之变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指出“革命”的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与古希腊变化的相似之处。

(5分)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转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国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指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

一、什么是社会转型自1992年李培林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一文中提出社会转型这一问题后,学界对此进行了持续深入地研究。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九种:第一种观点是由陆学艺和景天魁提出,他们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1第二种观点是由郑杭生、李强等提出,他们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学术语,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它和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

2第三种观点是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二是指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三是指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

第四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但对其含义的理解又不完全相同。

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

第五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即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社会秩序等方面在内的社会全面发展。

第六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即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换,也意味着其他社会结构层面的转换,因此是一种全面的结构性过渡。

第七种观点认为应把社会转型提升到哲学层面来思考,即认为社会转型是代表着历史发展趋势的实践主体自觉地推进社会变革的历史创造性活动。

第八种观点认为从广义文化学的角度看,社会转型就是文化转型。

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整体性变革。

第九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意味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社会由此成为一个万象的图景。

社会转型期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社会转型期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 关 键 词 】 社会转 型; 管制型政府 ; 服务型政府 ; 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 【 中图分类号 】 C 9 1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2 7 6 8 ( 2 0 1 3 ) 1 1 - 0 0 7 5 — 0 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 、 经济 、 文化体制和生活方式 的全 面加速转型期。在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进程中, 社会转型是个关键时期 。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的纵深发展 与社会不确定因素的逐步增多 , 社会矛盾 和社会问题 日益凸现 , 特别是在以工业化 、 城镇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中 , 不断涌现和加剧 的一些需要面对 的 失业 、 贫富分化 、 生产事故 、 劳资冲突和刑事犯罪等社会风险 , 迫切需要政府加强 自身职能的转变来解决 。党的 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人民满意 的服务型政府 。 也就是要求政府职能从经济 目标优先转变为向社会 目标优先 , 把消 灭贫 困、 充分就业 、 良好教育、 身心健康 、 机会均等 、 社会公正 、 环境保护等全社会关心 的事情放到重要地位 , 解 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要 。同时 , 政府 自身的建设和改革 ,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 , 是“ 立党为公 、 执政为 民” 的本质要求 。 “ 十二五 ” 时期是加快城镇化发展 、 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 迫切需要全面推进规范化 、 协调化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 为经济的 持续发展提供 良好的市场环境 , 为社会 的协调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产 品和公共服务 , 为人与 自然 的共融发展提 供博大的人文关怀。


公 共服 务型政府 的 内涵
自2 0世 纪 8 0年代 开始 , 为迎接 国际化 和国际竞争 的挑 战 , 解决 日益复杂的国内社会 问题 , 化解政府 的 各种弊病 , 西方国家纷纷开始在政府 内部进行一场 “ 新公共管理” 的改革运动 , 正如行政学者凯顿所 言 , 一个行 政改革的新时代来临。这轮改革的主导理论是企业型政府理论 , 将市场机制引人公共部门, 以克服传统行政体 制 中的 官僚 主义 和 管制 主义 , 逐 渐将 行 政 管理 转变 为公 共 服务 。[ 】 处 于转 型 期 的 中 国 , 从8 0年代 以来 共 进行 了 六次较大规模 的政府改革 , 即1 9 8 2 年、 1 9 8 8 年、 1 9 9 3 年、 1 9 9 8 年、 2 0 0 3 年、 2 0 0 8 年的政府改革。 客观的分析这几 轮改 革 , 确 实 取得 了一些 明显 的成 效 , 但 同样 也存 在 着 一些 误 区或 缺 陷 , 特别 是 自上 而下 的改革 方 式 加 之政 治 体制改革迟缓 , 使得着眼于政府 自身的机构改革与整个社会渐行渐远 , 改革动力减弱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 “ 要按照建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 目标 , 深入推进政企分开 、 政资分开、 政事分开 、 政社分开 , 建设职能科 学、 结构优化 、 廉洁高效 、 人 民满 意 的服 务 型 政 府 。 ” r 2 ] 2 1 世 纪 的 中 国政 府再 造将 以构建 公共 服 务型 政府 为 战略 选择 。 所谓“ 公共服务型政府” , 是 以提供私人和社会 团体无力或不愿提供的 , 却又与其公共利益相关的非排他性 服务的政府。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应有强烈的当事人取 向,施政 目标应以公 民的需求为核心调整公共服务的内 容, 视 民众为关怀 的对象 , 强调对民众负责 , 并以民众满意为衡量公共服务质量 的标准。 [ 3 1 建 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 绝不是对传统政府模式的修修补补 , 也不是对传统政府模式进行局部性的 、 操作层面的改革 , 实质是我国政府

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册复习: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册复习: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 材料: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 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 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 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 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A.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
3.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 正确的是
等级
乐队
乐舞
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四面
八列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 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激励发愤图强; 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培 育爱国情怀; 儒家的 “以义制利”精神——启示正确对待物质利益; 儒家的 “仁爱” 精神——培育热爱人民 的高尚情操; 墨家的 “兼爱”、“尚贤”、“节用”; 道家的 “少私寡欲”、“道法自然”; 法家的 “废私立公”;
经济转型
生产力 石器锄耕
土地 制度
土地国有 (井田制)
分配
缴纳贡赋
铁犁牛耕
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地主土地私有制)

大学生消防安全论文

大学生消防安全论文

大学生消防安全论文转型期非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的影响与对策摘要:在社会转型阶段,思想文化和社会价值观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

各种非主流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影响着青少年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探究以非主流文化为认同基础的非主流价值观在形式上、机理上、特征和性质上的内在特征规律,进一步地研究非主流文化价值观对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的影响,并就如何根据转型期非主流价值观特点,正确地培养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关键词:转型期;非主流价值观;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一、转型期非主流价值观的主要特点所谓社会转型期是指中国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逐步淡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转向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并使市场机制在对资源的配置中起到主导作用。

经济基础的结构调整必定带来上层建筑的演进与变革。

反映在文化层面,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文化的多元性,在以社会的主流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同时,与之并存也包括各种新兴思潮和社会现象衍生的亚文化。

这些亚文化同样有社会认同群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对于思想尚处于未成熟阶段的大中学生而言,居于亚文化位置的以自我体现为核心的非主流文化同主流文化具有同样的感染力。

以非主流文化为认同基础的大学生非主流价值观取向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非主流价值观体系中,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来源呈现出多元化融合趋势。

在日益多元化的个性选择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过去那种“舍个人为集体”的单一选择已难成共识。

既要顾全大家,也要快乐自己;既要顾全国家,又要个体并存的幸福感觉,成为很多大学生推崇的价值取向。

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行为选择的多样化。

在价值的选择上,既有对传统道德的怀念和依恋,也有对新的价值尝试的激越和冲动;既有对价值超越的向往和喜悦,也有对现实社会的迷茫和困惑。

2.价值体系的不稳定性。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时期 二、启蒙运动时期 三、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四、工业革命时期 五、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七、19世纪末20世纪初 八、一战时期 九、十月革命时期 十、一战后初期(凡——华体系) 十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 十二、二战时期 十三、两极对峙期间 十四、美苏争霸期间 十五、经济全球化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 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 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 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 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 、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 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 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提出: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杂志第二卷更 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大文科 学长,杂志从上海迁至北京。李胡钱加入编辑部 并撰稿,形成了新文化阵营。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内容(核心):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 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 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在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观点、 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 信、盲从和武断。
社会转型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 渡、结构性变动和整体性转化。它主要包 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农业社会向工 业社会转化;二是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 转化;三是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 转化;四是由宗教准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 转化 。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社会转型是 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 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其次,社 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 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

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大变革的转型期:一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深刻的革命正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重要的变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社会变迁的加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

在这一特定的转型时期,青少年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价值失落以及时有发生的触目惊心的自杀、杀害同学甚至杀害父母与老师的事件,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人们重视研究家庭环境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纷纷有文章见诸报端,但深究其原因,是社会变迁引起经济制度、文化背景、大众传媒、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深深影响着青少年人格。

这方面的论述很少,我们从社会调查入手,搜集第一手资料,深入挖掘影响青少年人格的深层因素。

众所周知,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而对于社会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有消费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性别文化、一、何谓社会变迁?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泛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包括人类社会在一切方面和各种意义上的变化。

社会学研究中一般更关注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1、整体社会变迁和局部社会变迁2、社会进化与社会革命3、社会进步与倒退4、自发的社会变迁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三、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引起的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然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

自然环境依其自身规律演变﹐影响社会的变迁﹐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社会的变迁。

2、人口的变迁。

人口变迁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结构(性别、年龄、社会)及人口流动(如移民、城市化进程)和分布的变化。

一定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人口的变化给整个社会的变化以极大的影响。

3、科学技术的变迁与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结构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对于现代社会的变迁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社会转型期,是指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特定历史时期。

在这一历史时期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治安管理也发生重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体系开放化、经济成分多样化、人员物资流动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等新情况、新问题,使公安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的深入,新情况不断出现,新矛盾日益凸显,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社会治安形势复杂而严峻。

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重任,面对城市社会结构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警务工作正面I瞄新的挑战。

公安改革是国家政治改革和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认真贯彻胡总书记提出的公安机关要切实的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公安改革,有必要对改革开放以来公安改革的历史进行简要回顾,深入分析其成败失,并列其发展前景予以展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