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轮换地方领导将再掀区域经济狂潮
国家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_范恒山
国家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范恒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北京100824)提要: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区域政策因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区域问题而生,是国家为了推动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依据区域比较优势而对不同地区作出的政策安排。
所以,区域政策构成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调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区域政策的不断细化、实化和差别化,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十二五”时期,区域发展仍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内国外环境较以往更加复杂。
新的时期,国家将继续着重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关键词:区域政策;区域协调;区域发展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2)05-0077-04一、“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政策的基本特点自觉地系统地研究制定区域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举措,大体分三个阶段。
一是国家通过调整工业布局来推进内地与沿海均衡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大体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
为了改变当时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和沿海与内地工业布局畸形发展的格局,同时,考虑到当时特殊的国际政治氛围,国家提出了调整沿海内地工业布局的战略举措,并通过这一布局调整来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
代表性的论断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两个必须”: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根据这一战略思想,国家投资明显向内陆地区倾斜。
这个转变加速了内地的工业化进程,使建国初期极不平衡的工业布局格局初步得到改观,到目前为止,内地工业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仍依赖于这一时期打下的基础。
理论界通常把这一阶段称之为生产力均衡布局或区域均衡发展阶段。
二是沿海地区率先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体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第一次经济浪潮:从1978年到1992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城市里的国有企业也开始进行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进,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我们的GDP增长率一度达到了9.4%,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二次经济浪潮:从1992年到2001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的经济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更加紧密。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第三次经济浪潮:从2001年到2012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振兴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我们国家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等。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创新驱动的发展中崛起,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之一。
第四次经济浪潮:从2012年到现在,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常态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我们国家加大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稳步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次经济浪潮,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改委详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录)
发改委详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录)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思路和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是国家区域调控理念和调控方式的重大创新,对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财经》综合报道】 6月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秘书长杨伟民和发展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情况,并答记者问。
下为发布会实录: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主持人陈文俊: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给大家介绍《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情况,今天请来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先生,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杨伟民先生和发展规划司司长李守信先生。
首先请徐宪平主任介绍情况。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很高兴就《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情况,向新闻界的朋友们作一介绍。
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思路和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是国家区域调控理念和调控方式的重大创新,对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简要介绍三方面情况。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和过程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构想,“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项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五年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为编制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下发了指导规划编制工作的两个文件,并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了部署。
我国央地关系的发展进程及改革路径
我国央地关系的发展进程及改革路径央地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经济和行政关系。
中国的央地关系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1. 发展进程中国央地关系的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1949年-1978年:国家统一管理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行政管理都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
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政府的代理机构,行政权力受到很大限制。
(2)1978年-2003年:区域权力下放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图将政府职能和行政管理下放到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开始逐渐失去控制力,地方政府扩大了自己的权力和责任。
2. 改革路径(1)建立“三权分置”制度。
中国在1994年开始试行“三权分置”制度,即将土地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分开,以此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发展经济。
该制度实施后,地方政府积极争取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项目,但同时也引发了部分地方政府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土地资源的问题。
(2)建立县级以上政府财政自主权。
从2000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建立县级以上政府财政自主权。
这使得地方政府能够自主决定支出和税收,加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
但同时也会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出现财政超支和债务问题。
(3)建立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
为了延续区域权力下放的政策,并防止一些地方政府的权力膨胀和腐败行为的出现,中国政府开始建立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
该制度将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与财政预算和政府干部的考核挂钩,强化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总之,中国央地关系的发展路径是在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政府需要坚持政策和制度的协调,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以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动,促进国家各领域的全面发展。
2024省考湖北行测真题
2024省考湖北行测真题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24年3月6日,4000吨级全球最大轮式起重机在()交付,能有效解决超高大功率风机安装难题。
A.山东青岛B.江苏徐州C.辽宁大连D.江苏南通【答案】:B2.从南方电网了解到,2024年3月4日,()几省区新能源单日发电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0.4亿千瓦时。
A.湖南、广西、江西、贵州、海南B.广东、安徽、云南、江西、海南C.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D.湖南、江苏、云南、贵州、福建【答案】:C3.2月7日,在世界泳联锦标赛跳水女子三米跳板决赛中,中国队组合()夺得冠军。
A.陈艺文/昌雅妮B.陈肖文/昌雅妮C.陈艺文/赵雅妮D.陈芸熙/昌雅妮【答案】:A4.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达到10.29万亿元,首次突破()亿元。
A.10万B.9万C.8万D.7万1/ 15【答案】:A5.生态环境部今年将启动实施美丽海湾建设提升行动,组织沿海省(区、市)重点推进一百余个美丽海湾建设,预计到(),全国283个海湾中,将有40%左右基本建成"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
A.2030年B.2025年C.2027年D.2035年【答案】:C6.被工人刷了一层白色液体的行道树树干是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装饰美观树木B.杀菌和防虫C.给树木做标记D.防止人们偷砍树木【答案】:B7.纳木错是中国第三大咸水湖,它位于()。
A.云贵高原B.内蒙古高原C.东北平原D.青藏高原【答案】:D8.“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
A.变异现象B.繁殖现象C.生长现象D.遗传现象【答案】:D9.下列不属于心理学效应的是()。
A.马太效应B.配位效应2/ 15C.晕轮效应D.破窗效应【答案】:B10.某市科技局想向该市财政局申请追加农业科研经费,应选用的公文是()。
A.报告B.函C.简报D.请示【答案】:B11.汉字源远流长,下列字体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绿色金融蓝皮书:中国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报告》笔记
《绿色金融蓝皮书:中国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报告》阅读记录目录一、总报告 (2)1.1 绿色金融的定义与内涵 (2)1.2 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 (3)1.3 绿色金融的重要性与意义 (4)二、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概况 (6)2.1 全国绿色金融发展总体情况 (7)2.2 各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8)2.2.1 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 (9)2.2.2 中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 (11)2.2.3 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 (12)三、地方绿色金融政策分析 (13)3.1 国家层面的绿色金融政策 (15)3.2 地方政府的绿色金融政策 (16)3.3 政策法规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 (17)四、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19)4.1 绿色信贷 (21)4.2 绿色债券 (22)4.3 绿色基金 (23)4.4 绿色保险 (25)4.5 绿色租赁等创新型金融产品 (26)五、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 (27)5.1 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8)5.2 绿色金融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9)5.3 绿色金融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30)六、案例分析 (31)6.1 典型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案例 (32)6.2 绿色金融创新实践案例 (34)6.3 绿色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案例 (36)七、挑战与展望 (38)7.1 绿色金融面临的主要挑战 (39)7.2 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与前景 (40)7.3 对未来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41)一、总报告中国地方绿色金融发展现状:通过对各地区绿色金融政策、金融机构、项目投资等方面的梳理,我们将对中国地方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评估。
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本部分将分析中国地方绿色金融在政策执行、资金来源、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绿色金融发展的趋势与前景:根据国内外绿色金融发展的最新动态,我们将对中国地方绿色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岳麓版1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夏(约前2070--前1600)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商(前1600--前1046)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王权+神权西周(前1046--前771)分封制实质:授民授疆土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秦(1)统一的基础:A.群雄割据春秋争霸;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3)确立:A. “皇帝”: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县制(地方)(4)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汉汉初郡国并行制度,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宋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明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三次官员下海潮
三次官员下海潮作者:张小平来源:《英才》2009年第01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比较大的机构调整,而伴随机构调整,必然涌现了官员下海的热潮。
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
1988年,全国正陷入一片抢购风之中,政府正在焦头烂额地推动价格闯关。
而海南,因为刚刚被国务院批准设省并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这片土地开始陷入持续多年的高烧之中。
曾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和武汉市经委等国家机关工作过的年轻干部冯仑,手攥着一纸1万台彩电的批文来到了海南。
到海口后,冯仑马上把这批紧俏货倒腾给了一个私人老板,转手赚了30万元。
这笔钱用在了筹建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的工作上。
这个研究院下设几个职能部门:一部分搞研究,一部分办杂志,一部分搞经营。
冯仑算是半只脚下了海。
而在这段时间内,王功权、易小迪、潘石屹等人先后下海,他们大部分是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业出来的人。
1991年,炒了老板牟其中的鱿鱼,冯仑再次来到海南。
这次,他手里又攥了一张条子——500万元的欠条。
那是他利用自己在基层官场积累的关系,从北京的一家信托公司借来的500万元创业资金,利息高达50%。
利用这笔烫手的钱,六个人创建了万通公司,冯仑算是正式纵身下海,开始投入到当时火热的炒房地产的行列……如果把官员下海放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长河中看,这种现象无疑是一个时代的拐点——上世纪80年代以前,辞官下海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事情,但经过20多年的社会变迁,从计划经济体制转轨为市场经济体制后,原来计划体制内的官员下海经商已经变得越来越平常。
从某种角度来说,官员弃政从商是社会转型的一种必然结果。
而这种官员下海浪潮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政策背景以及更为复杂的社会因素。
三次官员下海热潮在第一波下海潮中,由于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加之没有经验,一些下海者被“海水”呛得“奄奄一息”。
在30年时间中,官员下海共有过三次大的浪潮。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
当时,官员下海大多还处于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半遮半掩状态,而且大多是半下海。
2010年10位省级一把手职务调整九个“50后” 中央轮换地方领导将再掀区域经济狂潮
要看学历还要看综合素质能力。
干部 轮换 折 射 中央选 拔人 才精 神
这 次调 整强有 力 的省级 高官对 于落 实人 才工作 是一 个 让人期 待的契机 。中央 间接 回答 了什么 叫人才 , 怎样选用 人
才 ?怎样用好人才 ?
最后 , 看看 中央是怎样用好人才 。 这次被调整的干部, 有
顺 与徐 守盛 都拥有经济学研究生学历 。 愈来愈 多拥有人文和 社 会科学知识背 景的官员 出任要职 , 长期 以来, 陆理 工科 大 出身的官员所 形成 的 『 工程师治国 J 的局面正 日益改变 。
人 事调 整彰 显 中央 发展 中西部 决心
此次徐守盛调任湖南使外界再次注意到 , 中央近一时 在 期 的人事调整 中, 西部 或边 远地区从政经历 受到重视 。 如去 年 1 月升任 内蒙古 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春华 , 1 曾有西藏工作
2 1 年 1 位省级一把手职务调整 九个 “ 0 " 0 0 0 5后
中央轮换地方领导将再掀区域经济狂潮
★ 记者 /王 明选
近 日, 地方 党政 “ 一把手 ” 名单 又有新调 整:陕西 省第 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 , 赵正永 任 陕西 省代省长 。 月 3 日, 5 1 中共 中央决 定,年满 6 岁的王 5
就学历而 言, 袁纯 清毕 业于北京大学法律 系, 后在 湖南
大 学获博士学位 ;周强是西南政 法大学的法学硕士 ;而张宝
1 位 省级 领导赴 任新 职位 0
此 轮人 事变动之 后 ,内地 3 位 省 区市党委 书记平 均年 1
龄小幅 下降至 5 . 岁 。 这 3 位书记 中,目前共有 3 “ 0 91 3 在 l 位 6 后” :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内蒙古 自治 区党委书记胡春华以 及湖南省委 书记周强 。 中, 其 吉林 省委书记孙政才以 4 岁的 6 年龄 “ 领跑 ” 同时 “ 0 逐渐成为省级党政领导 的中坚。 , 5 后” 2 1 年 开局 以来 , 00 共有 包括 新疆 维吾 尔 自治 区党 委书 记 张春 贤在 内的 1 位省级领导赴 任新职位 , 中9 为“ 0 0 其 位 5 后 ” 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属 “ 0 ” 皆年富力强。 , 6后 , 分 析人士指 出, 各省高层人事后续仍 将有调整 , 一些省
东部高官调任中西部或成常态 被视为国家战略部署
东部高官调任中西部或成常态被视为国家战略部署新一轮省部级干部调整正当其时。
自8月份至今,贵州、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北、辽宁、甘肃、陕西省更换了省委书记、省长、副省长等负责人。
作为中共“十八大”前的省部级干部流转,目前的变动被外界认为对未来的干部任用标准具有强烈的风向标意义。
在这次看似常规的调整中,敏锐的观察人士还是品出了许多不同:“50后”成中坚、“60后”崭露头角;更多具有文科学历背景的人得到了重用。
此外,在本轮密集的人事调整过程中,出现了多位经济重镇高官调任中西部地区的现象。
这被视为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经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部署。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记者表示,东部地区高官到中西部任职早有先例,并且大多“效果显著、成绩斐然然”,此次调整,某种意义上可以解读为对这种成功经验的推广9月6日,刚刚履新16天的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和贵州省代省长赵克志,双双现身京城,与铁道部签署了《铁道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贵州铁路建设的会议纪要》。
作为中共“十八大”前的部署,去年年底以来,中央对多个省份的高官进行了调整,至今仍未完结。
此前8月21日,“栗赵”二人贵州履新。
“栗赵”到任后烧的这第一把火,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而媒体之所以聚焦“栗赵”组合,还因为他们二人的身份。
此前,栗战书任黑龙江省省长,赵克志任江苏省常务副省长。
观察人士注意到,在本轮密集的人事调整过程中,出现了多位经济重镇高官调任中西部地区的现象。
来自江苏的赵克志就是一例。
不出意外,赵将在明年1月的贵州省人代会上转正。
结合西部大开发迎来新十年,观察人士认为,本轮人事调整,国家加强了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部署。
实际上,东部地区高官到中西部地区任职早有先例,并且“效果显著、成绩斐然”,此次调整被视为这种成功经验得以开始推广。
“栗赵”的第一把火“栗赵”烧的第一把火,是致力于贵州未来多年的轨道交通建设。
贵州省和铁道部签署的纪要强调,贵州省和铁道部将共同大力推进贵州省在建和拟开工建设铁路项目合计29个,在省境内总规模约4759公里,总投资3990亿元,将使贵州形成“两横两纵两环”的铁路体系。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当前态势,探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思路。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推动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创新发展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然后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建议,以期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未来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辽阔的国家,其区域协调发展态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繁荣与稳定。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态势呈现出积极的变化,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从总体上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行优势,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加快了发展步伐,特别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战略政策的推动下,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也应看到,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地区在资源、环境、人才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些地区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差距,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整思路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加快发展步伐,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二是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联动,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层次和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区域间的人才交流与培养,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中央经济会议2024原文及解释
中央经济会议2024原文及解释一、经济形势分析1.1 经济增长态势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长态势总体平稳,GDP增速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合理区间。
2019年GDP增速为6.1,2020年为5.8,2021年为5.5,2022年为5.3,2023年为5.1,2024年预计将为5左右。
经济增速的逐渐下降主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以及国内结构性矛盾的制约。
1.2 国际贸易环境分析国际贸易环境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给我国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近年来,特别是2023年,美国对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给我国出口市场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也对我国出口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宏观政策展望2.1 宏观调控思路2024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加强政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2 政策重点重点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消费升级,稳定居民收入,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3、需求侧结构性改革3.1 调整经济结构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是必然选择。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加大供给侧改革的力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消费水平,推动服务业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3.2 优化政策环境我国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鼓励创新创业,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对外开放政策4.1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我国将继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营商环境,保护外资利益,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4课 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第4课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发展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20年的历史发展,把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挫折的同时,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主要表现,深刻理解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才能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了解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所取得的积极成果,认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及经验教训。
三、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阶段取得的理论成就和经济成就。
分析正确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及其原因四、教学时间:2学时五、主要内容:第一节良好的开局一、提出建设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东方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马列主义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没有现成的道路可选,历史向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在实践中进行探索的新的课题。
经过一五计划的实践,我们积累了初步的建设经验,这就给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可能。
同时,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苏联的经验不完全适合中国,特别是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
这就更加坚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决心,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一)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现在,要建设社会主义了,怎样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呢?毛泽东指出:“……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一场1和N的较量
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一场1和N的较量作者:熊文钊来源:《人民论坛》2011年第17期近日,人民论坛记者到黑龙江采访调研时,一位副区长的话让人印象深刻,“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的区别在于:中央的官员是上面让做什么做什么,自主性比较小,而地方官员则是想干什么干什么,灵活性比较大。
”在这种大胆心态下,近年来,造就了诸多的政绩工程,产生了说不清的巨额地方债务,出现了不管中央的三令五申,我行我素,“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尴尬局面。
很显然,现时的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了理性经济人。
各地方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经济,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在土地财政的驱动下,使得地方政府既不积极抑制过度投机行为,也不希望房价走低,也不大关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建设保障性住房也不太积极。
这些问题影响着政府权力的运作和价值取向,造成了中央宏观调控难于奏效,中央政府的政令出不了中南海,也影响着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正常化和法治化。
中央和地方这场“1和N的较量”背后症结何在?如何消解?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而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个地方通过谈判得到了中央政府的优惠承诺,其他地方在其后必然会提高要价,其结果就造成了对地方政府的过度放权。
因此,行政化的分权方式导致了中央与地方关系始终走不出“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有人说,现在的地方政府越来越像无限责任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
也有人说,在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指标下,地方政府往往是更多充当了发展主体的角色,而不是提供公共服务平台的角色。
很显然,现时的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了理性经济人。
各地方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经济,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这种“诸侯经济”的格局也增强了地方与中央的博弈能力。
地方政府会充分利用其“代管资源”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诱使中央政府作出对其有利的制度安排;或者利用中央政府的授权,为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要么“层层截留”,要么“曲解规则”,甚至对中央的三令五申置若罔闻。
我国央地关系的发展进程及改革路径
我国央地关系的发展进程及改革路径央地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国家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对国家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央地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在不断改革中逐步完善。
本文将从我国央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央地关系的发展历程我国央地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封建时期的地方割据,中央集权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分权管理。
在封建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地方割据,地方官员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对中央政府的领导不够重视,导致国家割据,王朝更迭频繁。
直到秦朝嬴政的统一中国,废除了分封制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一时期的央地关系相对明确,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强,地方政府的地位相对次要,行政权、财政权和司法权都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逐步分权管理,逐渐建立了一套现代政府管理体制,实行分权管理的体制改革。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地方分权管理的政策,通过实行税收分送和地方政府负责地方经济发展计划,逐步弱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实现了地方政府的相对独立和自治。
中央政府也开始根据地方政府的发展需要,对地方政府进行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这一时期我国的央地关系开始朝着相互合作和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央地关系的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央地关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权责不清。
由于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的政府职能和事务处理,导致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不够清晰,出现应当由中央政府负责的事宜被地方政府长期操办、应当由地方政府负责的事项又长期被中央政府包揽的问题。
2.财政分配不公。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是依靠税收和中央转移支付,但是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并不合理,导致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出现贫富差距。
地方政府之间也存在财政分配不公的情况。
3.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教学案
第3课百日维新[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重点)2.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X的原因。
(重点)3.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1)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某某。
(3)1898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租借某某湾。
(4)英国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即《上清帝第五书》,在某某、某某的报刊上刊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2)康有为呈递《上清帝第六书》,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X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帮助光绪帝进一步坚定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
(4)1898年春,康有为在发起组织了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①成立地点:。
②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③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5)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思维点拨]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多斗争和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先进器物转变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产物。
3.保国会是维新派创立全国性爱国政治团体的尝试,已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内容(1)政治: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2)经济:①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②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③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等;④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⑤兴办邮政等。
我国地方政策转移研究
我国地方政策转移研究2023-10-26CATALOGUE目录•地方政策转移概述•我国地方政策转移的历史与现状•地方政策转移的实践与案例•地方政策转移的策略与建议•地方政策转移的未来展望01地方政策转移概述地方政策转移是指不同地区之间政策的学习、借鉴和移植,是一种政策创新和扩散现象。
定义地方政策转移具有跨区域性、主动性和实验性,是地方政府在面临特定问题时寻求有效解决方案的一种途径。
特点定义与特点1 2 3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政策转移。
横向转移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政策转移,如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转移政策。
纵向转移不同行政区域之间、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政策转移。
斜向转移通过政策转移,不同地区可以相互借鉴优秀政策经验,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转移可以引入新的思想和理念,改善和优化现有政策,提高政策质量。
提高政策质量政策转移是地方政府积极寻求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
推动改革创新政策转移过程需要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加强政府间合作关系,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加强政府间合作02我国地方政策转移的历史与现状03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策转移在探索中发展,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几经调整,地方政策转移的范围和力度也在不断变化。
历史发展01清朝晚期地方政策转移开始出现,主要表现在中央政府向地方放权让利,鼓励地方发展经济和进行改革。
02民国时期地方政策转移进一步深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权力分配更加明确,地方自治和分权成为趋势。
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居民等。
现状分析政策转移的主体涉及财政、税收、土地、环保、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
政策转移的对象包括直接转移、间接转移和混合转移三种方式。
政策转移的方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目前地方政策转移缺乏统一规划,各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全国范围内的协调发展。
缺乏统一规划信息不对称地方保护主义监督与评估机制不健全地方政策转移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容易导致政策执行走样和资源浪费。
2024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也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在2024年经济政策中提出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首先,为什么需要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而且在新的经济时代下,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如果不进行区域协调发展,容易导致一些地区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一些地区过度依赖某些产业也会造成经济风险。
因此,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协调共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呢?首先,需要通过公共服务的投入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这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从而提高地方生产力和人民福利。
其次,需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加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等方式,促进地方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共同繁荣。
此外,还需要制定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激励各地区积极参与区域协调发展。
具体来看,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东部地区拥有更为发达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等方式,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地域优势,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文化传统和经济特色,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推动各地区在不同领域的互补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问题的解决。
例如,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此外,还需要注重社会公平,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扶持,推动社会公正和人民福利的提高。
总之,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实现协调共赢,可以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同时,也需要注重解决问题和保障社会公平,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地方主要领导调整频繁影响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37
民主经纬
2018 年第 1 期 总第 170 期
均每任市委书记、市长在任时间仅为2.7年,其中 牡丹江市2001年至2016年共有8任市委书记和10任 市长,平均在任时间均不足2年。东北地区如此, 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较高的浙江也存在同样问 题。2001年至2016年,绍兴市共有6任市长、7任市 委书记,各任市长、市委书记平均在任时间均不 足3年,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经济结构性调整 缺乏实质进展。2011年至2015年,绍兴虽GDP总量 仍维持较高水平,但GDP年增长率连续5年下滑。 2016年1月至9月,绍兴GDP增长率仅为4.8%,在浙 江省11个地市排名垫底。
第 三 ,不 利 于 领 导 干 部 攻 坚 克 难 和 健 康 成 长,影响党的干部队伍培养。扎根岗位、攻坚克 难的意志品质向来是党培养干部的重要内容和选 拔干部的重要标准,是党员干部的优秀本色。焦 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领导干部都用自己的行
动乃至生命对此进行了诠释。过于频繁的职务调 整,使一些领导陷入对“经历丰富”的盲目追求, 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地方治理过程中,对 容易解决的表面问题迅速解决并大肆包装宣传, 制造“政绩”以求职务调动与升迁,对难以在短期 内解决但严重影响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则避之 不及,致使干部队伍内部兴起浮躁之风,严重影 响领导干部健康成长。
当前,频繁调整地方主要领导的弊端已经凸 显,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地方主要领导的稳 定性。
地方主要领导频繁调整的祉。领导干部选拔任用 导向偏误或机制不健全,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甚至导致灾难性后果。地方主要领导的频繁调整 导致了政府的短视决策与行为,由此取得的短期 成效是发展隐患的天然庇护。但随着国家各项事 业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速度当头的粗 放发展模式失效,地方主要领导频繁调整的弊端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一、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投制度1.主要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2.演变过程、趋势和本质3.历史影响(1)积极方面:①经济上,有利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二、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三、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轮换地方领导将再掀区域经济狂潮
作者:王明选
来源:《祖国·综合版》2010年第12期
近日,地方党政“一把手”名单又有新调整: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赵正永任陕西省代省长。
5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年满65岁的王金山不再担任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任安徽省委委员、常委、书记,不再担任山西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袁纯清接任山西省委委员、常委、书记。
同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徐守盛同志调任湖南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提名为省长人选。
此番履新的四位地方领导张宝顺、袁纯清、徐守盛以及赵正永分别为60岁、58岁、57岁与59岁。
10位省级领导赴任新职位
此轮人事变动之后,内地31位省区市党委书记平均年龄小幅下降至59.13岁。
在这31位书记中,目前共有3位“60后”: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以及湖南省委书记周强。
其中,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以46岁的年龄“领跑”,同时“50后”逐渐成为省级党政领导的中坚。
2010年开局以来,共有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内的10位省级领导赴任新职位,其中9位为“50后”,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属“60后”,皆年富力强。
分析人士指出,各省高层人事后续仍将有调整,一些省份和国家部委的领导即将年满65岁,面临调动。
团中央成地方领导“人才摇篮”
《大公报》说,此次调整的一大特点是,共青团成为培养大陆高官的摇篮作用再次凸显。
湖南、安徽、山西三省的新书记周强、张宝顺、袁纯清三人,都曾在团中央工作过数十年,并都担任过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此外也都曾在中央部委工作,如周强担任过司法部法制司司长,张宝顺担任过新华社副社长,袁纯清担任过中纪委秘书长。
这些励炼,对于主持一省的全面工作都有积极帮助。
就学历而言,袁纯清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后在湖南大学获博士学位;周强是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硕士;而张宝顺与徐守盛都拥有经济学研究生学历。
愈来愈多拥有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背景的官员出任要职,长期以来,大陆理工科出身的官员所形成的「工程师治国」的局面正日益改变。
人事调整彰显中央发展中西部决心
此次徐守盛调任湖南使外界再次注意到,在中央近一时期的人事调整中,西部或边远地区从政经历受到重视。
如去年11月升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春华,曾有西藏工作经历;现任江西省委书记苏荣、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等,也有过青海工作经历。
此前4月份,原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调任新疆。
有专家表示,这种干部配置或显示,在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中央大力发展中西部的决心。
其实,去年中央印发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要逐步健全党政领导干部交流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把干部交流同培养使用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引导干部向艰苦地区和艰苦岗位交流。
并特别提出,要配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加大东西部干部交流的力度。
制定和实施与西部大开发相配套的干部交流规划,有计划地选派西部地区的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事实上,一直以来中央也十分强调提拔边远地区干部。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就在边远省份长期工作。
干部轮换折射中央选拔人才精神
这次调整强有力的省级高官对于落实人才工作是一个让人期待的契机。
中央间接回答了什么叫人才,怎样选用人才?怎样用好人才?
落实人才工作会议需要从省到市到县一级级去抓,一个地方的领导对人才工作重视,必然会进一步加大地方人才投入、创新地方人才机制、优化地方人才环境,只有各省做到人才强省,人才强国的目标才能实现。
一句话,地方落实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要向中央一样,狠抓干部队伍的建设,抓好党的干部人才工作,人才工作效果事半功倍。
首先,看看中央是如何认定人才。
从德方面,中央在宣布人事的时已经高度评价了袁纯清张宝顺徐守盛等同志,民间也对他们执政为民多有好评,得到各省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就
知识结构而言,这次调整的干部,袁纯清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后在湖南大学获博士学位;周强是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硕士;而张宝顺与徐守盛都拥有经济学研究生学历。
他们拥有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背景,从知识结构看,这些领导干部最适合于在矛盾突显期,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变革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简单一句话:有德无才干事不牢,有才无德干事更不牢,德才兼备就是人才。
其次,看看中央是怎样选用人才。
中央对于人才使用并不是唯学历、唯专业是举。
还得考虑这些领导干部是不是经受时间考验、经过工作的锤炼。
譬如,徐守盛同志是从大队支部副书记干起,担任过乡党委副书记等职务。
中央使用人才给我们启示,学历很关键,但工作实践能力一样重要,只有具备实践经验的人才才能委以重任。
简单一句话,使用好人才要看学历还要看综合素质能力。
最后,看看中央是怎样用好人才。
这次被调整的干部,有些在一个省已经将近10年,譬如徐守盛同志从2001年就一直在欠发达甘肃省,经过长期困难考验,这次中央调整,采取轮换了制度,1993年颁布实施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对干部轮换作了明确的规定,轮换有利于促进增强干部队伍生机和活力的需要,更有利于省际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共同发展,以往我们也看到一些同志在一个地方久了,人际关系复杂、知识面狭窄、工作被动应付,继而出现人才配置不尽合理等诸多弊端,严重制约了干部队伍建设。
中央用好人才给我们启示:一个单位要根据发展需要,及时对人才考核,发现人才的长处,并拓宽人尽其才的渠道,利用人才的长处,让人才有干事的好平台,让其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