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认定高中语文说课稿纪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纪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 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 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 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 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
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 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 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
对学生明辨是非, 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 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熟悉字音, 熟记字形。
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勇敢果决的精神。
使学生明辨是非, 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诵读课文,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勇敢果决的精神。
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而教学难点在于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
三、说学生初高中阶段, 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 同时也是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 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候。
这个阶段学习《记念刘和珍君》, 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从内心激发学生们为自己所坚持所梦想的东西而读书, 而崛起。
四、教学方法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 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 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 本课教学我会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方法来教学。
在课改精神指导下, 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 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高中语文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
高中语文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一、引言《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咏史抒怀的作文,由著名作家鲁迅创作。
它以叙事方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本次说课旨在通过分析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及语言特点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创作理念和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文本分析1. 主要内容文章以作者收到一封信为开端,信中提到一位名叫刘和珍的烈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表达了对家人和祖国的无尽眷恋。
鲁迅在接到这封信后,深感故事的真挚感人,决定写下这篇作品,来纪念这位英勇的烈士。
文章主要描述了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他坚定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他在民族危机时刻毅然投身革命斗争,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尽管身处艰难险阻之中,他始终坚守信念,不屈不挠。
最后,他在烈火中英勇就义,留下了对家人和祖国的深深思念。
2. 核心思想本文以刘和珍的形象为主线,通过叙述他的艰辛历程、家庭生活和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乱世中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形象。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鲁迅表达了他对于革命伟业和将士们的钦佩之情,同时也呼吁人民对于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呵护。
3. 语言特点《记念刘和珍君》采用了简明扼要的叙事风格,情感真实而深沉。
鲁迅以简单的词语和平实的叙述,将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娓娓道来。
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排比等,将文章的语言层次提升,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文章中也透露出鲁迅对于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和深思熟虑,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三、教学目标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记念刘和珍君》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的核心思想,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
3.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前瞻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引起学生对于历史和革命事业的思考和兴趣。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联读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青春热血沃山河不负韶华不负国——《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青春热血沃山河不负韶华不负国——《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
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两篇文章,它们同属于课程标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苦难与新生”主题。
这两篇文章有四个共同点:第一,作者相同,都是鲁迅先生。
第二,历史背景相同,都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
第三,内容相同,都涉及“忘却”“记念”两个方面。
第四,主题相同,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因此,将两篇文章联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吻合课标中“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化,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要求。
本课将“青春热血沃山河,不负韶华不负国”为主题,落实课标要求。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必修文本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提取信息、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但是在用词精准度方面还有待于提高。
同时,两篇文章写作时代久远,课文语言略显艰深隐晦,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如何体会文章语言和背后情感以及如何传承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有一定难度。
依此学情,制定目标从整体感知与文本鉴赏入手,由浅入深,让学生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学会准确概括人物形象,并进一步深刻领悟几位热血青年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赓续革命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两篇文章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依据群文阅读的原则与方法,我设定了“思维”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全文,读准字词,把握鲁迅文章语言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深沉浓烈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选用的依据和教材的地位《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课文之一,通过介绍刘和珍君的事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爱国主义和勤奋创业精神的价值观念。
该文选材贴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强精神。
二、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记念刘和珍君》主要讲述了刘和珍君为国家民族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事迹。
故事通过刘和珍君的经历,展示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人民的无私奉献。
此外,文章中还通过描写刘和珍君的心理变化,突出了他们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品质。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学生应能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传统文化中崇尚爱国主义和勤奋创业精神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强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分析刘和珍君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
4.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分析刘和珍君的心理描写。
三、教学策略1. 案例引入法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位当代爱国英雄的事迹,引发学生对《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主题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归纳总结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变化。
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念。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课文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并与组员互动。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相互借鉴和启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堂教学过程1. 情境营造通过引入一位当代爱国英雄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考和热情。
同时,通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优秀人物的兴趣。
2. 剖析课文分析《记念刘和珍君》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和蕴含的价值观念。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教材及本课地位《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融写人、叙事、抒情、说理于一体的散文力作。
鲁迅先生以“记念刘和珍君”为切口,实则意在评述“三·一八”事变。
事变始末千头万绪,作家巧妙地化繁为简,举重若轻,以“一斑”而窥“全豹”,高屋建瓴,实属匠心独运。
文章明暗线索交织,以“记念”为明线,“悲愤”之情纵贯全文。
刘和珍爱读书,爱同胞,爱学校,爱祖国,却惨遭毒手。
鲁迅的“爱”深沉而博大,具体体现在哀痛青年学子英年早逝,关爱进步青年,怨怒国人麻木健忘,痛心群众徒手请愿而遭“府门喋血”,盛赞勇毅精神,指导革命青年吸取血的教训,戳穿“恶意闲人”的阴险论调和无耻谎言,展露刽子手的凶残本性,矛头直刺反动当局。
文末号召“真的猛士”奋然前行,格调高昂地收束全文。
从教材编者的意图来看,单元目标和练习设计都要求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经典文章时,使学生懂得写文章要选好角度,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让学生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体悟作者或隐或现的情感倾向。
让学生学会筛选重要信息(触动心灵的亮点语段),圈点批注,加以品味赏析,进而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这是高一师生初次涉及的一篇教学难度较大的散文。
学生对散文欣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具体赏析的方法却不太明白,老师需细致地加以指导:熟读教材——明确线索——把握内容——弄清结构——领悟思想情感——习得方法、技能。
熟读教材易,明线索、理结构难;把握课文内容易,体悟思想、情感,习得方法、技能难。
三、教学目标设计据编者意图和课文、学情特点,从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如下: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工具书、图书资料、网络),查阅字音、词义,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作品介绍材料,加强课外自主学习。
1.课前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结构和内容,大致了解写作方法。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文章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的一篇悲愤激昂的悼念性散文。
文章以作者的悲愤感情为线索,叙述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英勇事迹,揭露了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和御用文人的无耻,表达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强烈谴责,同时也激励人们要牢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这篇文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不仅体现了鲁迅先生一贯的战斗精神和爱憎分明的态度,而且在写作手法上也独具特色,如夹叙夹议、反复呼告、反语讽刺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是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和语言风格的独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写人记事的散文,对于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像《记念刘和珍君》这样思想深刻、情感复杂的散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刘和珍等烈士的事迹。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反复呼告等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刘和珍的点滴事迹和遇害经过,表达了对烈士死难的深深悲痛和对反动政府、反动文人的强烈愤恨,并冷静地思考总结了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充满信心地激励后人。
文章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忧愤深广,爱憎鲜明,是纪念性文章的典范。
二、说目标依据纪念性文章的特点确定如下目标:1、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2、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难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重点),学习鲁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3、学习纪念性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三、说教法、学法1、从学情出发,注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是“动态阅读,把握情感”突出“悟”字。
2、学生自主品读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四、说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用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以我血荐轩辕”,“与无声处听惊雷”等导入,让学生感受鲁迅献身祖国的誓言,和冲破黎明前黑暗的无声呐喊,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主要完成目标一,对刘和珍这一形象的理解,然后简单理一理作者感情脉络这里设计两个梯度的问题:第一梯度的思考题围绕人物来设计:①课文记述了刘和珍哪些事情,她是怎样一个女性?(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审美沟通过程,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主观感情移入到课文中产生共鸣,从而理解人物,把握人物思想精神。
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学生从文本中很容易能概括出来。
)。
②三一八惨案死伤200余人,为什么作者要写刘和珍?又为什么几次强调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作者选材的典型性,以弱女子的温和善良反衬段祺瑞政府的残暴,让庸人觉醒)第二梯度的思考题,是建立在第一梯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记念刘和珍君》答辩说课稿1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xx县职业中学的教师xxx。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简述及该课的地位作用《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标准试验课本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第一课,选自鲁迅先生的《华盖集续篇》是一篇悼念性的抒情散文。
作者以悲愤之情(沉痛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记叙了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猛烈抨击了反动政府的凶残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并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
本文文笔简练、语言深刻,多处运用排比、对偶、反语、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来自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并运用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
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学习本文,会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课文中如“寥落”“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殒身不恤”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全文思路。
体会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情感。
3)、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重点: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难点: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
二说教法为了更好的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散文教学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我准备在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讲读法、分析法讨论法三说学法本文的教学是学生升入职高后的第一篇散文学习,虽然在初中的学习基础上学生了解了一定的散文知识,但毕竟学生们大部分基础差,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但学生普遍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学习激情。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重要课文,出自鲁迅先生之手。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所写,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战斗精神。
从文体上看,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散文。
文中既有对刘和珍等烈士牺牲经过的叙述,又有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深刻思考和强烈的批判。
通过这篇文章,鲁迅先生不仅表达了对烈士的哀悼和敬意,更对反动势力的凶残和无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对国民的麻木和冷漠进行了反思和警醒。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爱国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感受鲁迅先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学魅力,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对鲁迅先生的文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较为久远,时代背景较为复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文中一些深刻的议论和批判可能难以完全领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经过,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和文学常识;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英勇事迹,体会鲁迅先生对烈士的崇敬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8、课堂小结(2分钟)
说教学过程
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再现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说板书设计
写作缘由(一、二):悼念、痛斥、唤醒 爱-----恨 记念主体(三、四、五):追述、揭示 生前---遇害 教训意义(六、七):劝解、激励 否定---肯定
体味 作者情感
能力
情感
学习鉴赏 散文方法 并将此法 运用到自己 的写作中
学习刘和珍等 爱国青年优秀 品质感受鲁迅 愤怒如火、哀 心如海的胸怀
重点
了解写作背景, 理清作者思路, 学习刘和珍等 爱国青年的优秀 品质
教学重难点
难点
鉴赏本文的表达技 巧,赏析本文的语 言,将记叙、议论、 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运用到自己的写作 当中
品味饱含深意的语言特色,体会字里行间深刻的情感
5、教学活动(6分钟)
说教学过程
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讨论,在学生心目中刘和珍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
6、拓展练习(7分钟)
在阅读鉴赏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相 结合的手法,概括刘和珍的主要事迹
7、作业布置(2分钟)
说教学过程
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为刘和珍写教材
2
说学情
3
说教学目标
4
说教学方法
5
说教学过程
6
说板书设计
说教材
本课的特点 单元的特点:散文 本课的地位:第一篇
散文鉴赏的起始课 领悟、示范作用
说学情
高一 学生
学习基础:
初中学习过 叙事性文章
存在困惑:
不懂散文的 鉴赏方法
说教学目标
知识
了解相关 写作背景
理清 作者思路
说教学方法
教法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全文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
课文第二部分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学习目标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2)根据刘和珍的行为、事迹,并结合课文注释、补充资料,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1 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写的都是真实的人物,充满浓郁的情感意蕴和厚重的人文意识。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饱蘸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悼念性散文。
文中鲁迅先生用沉重的笔墨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赞扬她们的崇高精神,揭露和抨击反动派和卑劣文人的无耻罪行,总结斗争的经验教训,激励生者奋然前行。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融入了自己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这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一篇非常著名的杂文,也是写人记事散文中的经典,因此把它放在单元的首篇,非常恰当,对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说学情高一的学生虽然在此之前曾读过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 对鲁迅先生以及他的语言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是有一定难度的。
首先, 如何直面社会人生对于高一的学生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深奥的话题, 社会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他们没有直接的体验; 社会人生的问题, 他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地思考过。
其次, 特殊的记念文章, 无形之中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文章既要悼念遇害者, 又要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还要驳斥反动文人卑劣的流言。
这样的纪念文章,高中生还没有读过, 至少在以前的课本中没有见过。
三、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既要品文、品人、还要品情,所以围绕以上三个方面,结合本文的特点和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
2.通过品味关键语句和重点语段,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3.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追求进步、勇敢果决的精神。
叶圣陶先生说: “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会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
理清思路是理解文章的枢纽,是形成阅读能力的一项基本技能。
其次,鲁迅先生的文章比较生涩难懂,因此要通过品味语言来感受作者复杂的情感。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生命的赞歌”话题下的一篇散文。
它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和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共同奏响这曲生命的赞歌。
本文作为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将对战友的爱,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渗透于全文,使文章不仅有着巨大的思想深度,而且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学习本课,可以学生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学会阅读名家名篇。
说清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通过理清思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利用思路的连贯性,达到对主旨的准确把握。
难点是重要句子的深刻理解。
由于写作时代久远,加上本课文学语言的艰深,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来说,解读文中的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确有一定难度。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二、目标分析(1)明确本课时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2、能力目标: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含义深刻深刻的句子;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情感,学习爱国学习青年的革命精神,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联系学情分析目标的合理性、科学性。
高一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对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
依此学情,制定目标从整体感知与初步鉴赏入手,逐步过渡到到学习刘和珍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因此确定以上的各项教学目标是适合学情的。
(3)说教法与学法1、教法:根据学校的整体教学要求和具体学情,对本课主要采用学案导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提示相结合的方法,并辅助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手段。
2、学法:①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扫清文字障碍;②其次,查找手头资料,理解时代背景;③完成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并将课文中的疑问填到学案上,课上讨论解决。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篇1】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教材分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全文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
课文第二部分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学习目标】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2)根据刘和珍的行为、事迹,并结合课文注释、补充资料,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
《记念刘和珍君》参赛说课稿(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参赛说课稿(选择性必修中册)接下来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教学设想,对于本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是联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先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记念刘和珍君》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专题的第一篇文章,本专题是写人记事散文。
本文主要讲了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的赞扬,抨击了反对军阀屠杀人民凶残卑劣的行为和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无耻,激励了人们要吸取教训,奋起斗争。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把记叙、议论和抒情交错起来,融于一体。
二、说学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老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因此需要充分地把握学生们的特点,据了解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因此,老师应对学生加以点拨指导,出示相关的背景资料加强他们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这一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创作背景以及掌握本文的创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作者的创作特点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作者的创作特点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2.难点: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件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记念刘和珍君》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一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是一篇悼念性散文.作者鲁迅热情的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
作者的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因为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纪念刘和珍君》就成为让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塑造灵魂和思想的重要一课二、说学情由于高一学生已经有一些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对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所以,依此学生情况,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三、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2.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能力目标1.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2.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德育目标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2.学习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二说教法: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所以,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证认定高中语文说课稿:纪念刘和珍君
【教材分析】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全文七个部分,七
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
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
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
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
课文第二部
分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
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
叙述其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
排思路的。
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
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
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
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学习目标】
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
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2)根据刘和珍的行为、事迹,并结合课文注释、补充资料,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
神、品质。
2、过程与方法:朗读中感受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社会现实,感受爱国青年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感受作者情感。
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是文章的主体,因
此应该作为重点来学,同时还应感受作者寄托在刘和珍身上的情感。
【教学难点】
归纳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特别是唤醒庸人,牢记血债这个写作目的,是难点中的难点,疗救病态社会中的病态国民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因此,应结合鲁迅对庸人的情感态
度来思考。
【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
造性的思维。
(3)“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首先出示幻灯片——鲁迅肖像,刺激学生的视觉,引发学生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联想,并出示“我以我血荐轩辕”,“与无声处听惊雷”两首诗,从鲁迅献身祖国的誓言,到冲破黎明前黑暗无声的呐喊,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爱
国热情,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出示学习目标,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习更有的放矢。
3、归纳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老师提问: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忘却的救主
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两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写作目的?学生自读第二节,联系上下文思考、交流讨论。
老师可以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做提示:对非人间的制造者反动势力,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庸人有什么特点?鲁迅对他们
是什么情感态度?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寻找教学的突破口,可以做点拨、引导,并让学
生阅读鲁迅《<呐喊>自序》中的关于弃医从文原因的句子,从而明确这两个写作目的,
并朗读第四节、第六节有关内容。
朗读是为了强化对这两个写作目的的认识、理解。
让
学生阅读鲁迅《<呐喊>自序》中的关于弃医从文原因的句子,也是为了增加本课的思想
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4、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层次不同,我由浅入深设计有梯度的思考题,
使前一梯度为后一梯度奠定思考的基础,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水平的高
度。
同时本着不将散文肢解成几个碎片,维护散文完整美的原则,设计问题。
第一梯
度的思考题:(1)口述刘和珍的故事。
(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学生与课文之间存
在着审美沟通过程,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而不动用理性,主观感情移
入到课文中产生共鸣,体现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境界,以达到“归真”心理过程)。
(2)建立在第一梯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的第二梯度的思考题是:根据第一、三、四、五节对刘和珍的言行事的描述,概括出刘和珍的性格特征,并找出能反
映其性格的关键词语。
(3)朗读第三、四节有关内容,感受鲁迅对刘和珍的情感。
(教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
据,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情感流动的过程,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这三位一体的情
感共鸣,师生的感情随作者的感情波动而波动,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同时,学生认
识到本文的情感美、语言美、思辩美,以达到从“归真”到“求美”的审美心理过程。
)
(4)学生阅读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有关语句。
明确刘和珍的形象及其
伟大意义。
5、拓展延伸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学习鲁迅关心社会,关切民族命运的精神,让学生关
注当前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的精神,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索,
写一点文字。
老师展示中国西安留法学生李恒的“我们宁愿自己多受一些委屈,也不愿祖国受一点点委屈”这句话。
让学生以论坛发贴的形式写出自己的爱国心声。
学生以论坛发贴的形式写
出自己的爱国心声。
社会现实,感受爱国青年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