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矫正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矫正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矫正

v1.0 可编辑可修改

1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矫正

什么是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实际上就是行为问题,也称行为困扰,不良行为等,主要是指儿童偏离社会正常要求或个人正常发展的行为。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1攻击性行为(如:打踢抢)2嫉妒性行为3退缩性行为4破坏性行为5残忍性行为6说谎行为7睡眠问题8饮食问题9排泄行为10多动行为11抽动行为12咬指甲行为13依赖性为

1多动症矫正:(原因)遗传因素,脑部轻微创伤,社会心理因素,(方法)培养和发展其自制力,注意力,通过鼓励奖赏将某种行为持续,代币法通过次数统计给幼儿一定奖励,

2偏食挑食矫正(原因)家庭因素父母偏食,不良饮食习惯,(方法)

3过分依恋行为的矫正(原因)遗传因素,父母教育方式过分溺爱,(方法)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要过分溺爱。

4手指行为的矫正(原因)母亲喂养方式不当,母乳不足,缺乏关爱,对幼儿园环境不适应(方法)要耐心不要恐吓,满足幼儿生理心理要求,从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5攻击性行为矫正(原因)遗传家庭溺爱社会(方法)奖励法

6遗尿行为的矫正(原因)遗传因素,生理因素,性格自卑胆子小

7语言障碍行为(原因)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脑缺氧大脑发育不良(方法)

8手淫行为矫正(原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电视家庭心里因素孤独(方法)催眠疗法

学前儿童各种问题行为及预防

学前儿童各种问题行为及预防 一、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在男女儿童中的发生率相接近,其预后相对较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儿童的情绪障碍会自然消失,只有少数人才会影响成年后的生活。 儿童恐惧症是学前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儿童期恐惧作为一种情绪障碍,它已区别与学前儿童对某些事物表现出来的一般意义的惧怕,而是指恐惧情绪在程度上比较严重,或者到了一定的年龄仍不消退,以致明显的干扰了其正常行为,造成社会适应性困难。除非儿童的恐惧情绪已对他们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适应困难,否则一般无须给予正式的治疗。对儿童期恐惧的预防,关键在于教育。要鼓励学前儿童去观察和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学习科学知识和道理。要注重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晚上不要让幼儿过度兴奋。 儿童期焦虑也是学前儿童中会产生的一种情绪障碍。焦虑是儿童的一种情绪。少数学前儿童的焦虑情绪反应在程度上比较强烈,遇事过分紧张,惶恐不安,甚至表现做恶梦,讲梦话,食欲不振。 除了对于过度焦虑的儿童可以进行心理治疗外,对焦虑反应程度较轻的儿童,则应主要采取心理上给予支持以及教育的方式,引导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消除紧张情绪,锻炼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在学前儿童中较为多见,在男性儿童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儿童。学前儿童较为常见的品行障碍有攻击性行为、偷窃、说谎等等。 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当儿童遭受到挫折时明显焦躁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夺取他人的东西,引起同伴或成人与其对立和争斗。 矫正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应首先注意改变亲子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指导学前儿童正确地处理和解决,对于攻击性行为较为严重的儿童,则可以配合以社会训练和性格培养为目标的心理治疗。 三、睡眠障碍 儿童睡眠障碍常表现为临睡前不愿上床,上床后不能入睡、浅睡、易醒和早醒等。梦魇和夜惊都为睡眠障碍的一种,有夜惊和梦魇的儿童白天往往精神不振,饮食不佳。消除儿童的内心矛盾冲突,缓解其心理紧张,对其躯体疾病进行及时的治疗,这些都是预防和消除学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与神经性习惯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l.儿童遗尿症 遗尿症属于儿童行为障碍中的排泄障碍(遗粪症也是)。正常儿童3岁以后 就能自觉地控制排尿,并在入睡后因膀胱充盈而醒来,仅偶尔失去控制而遗尿。多数幼儿随着年龄增加,大脑皮质控制排尿的机制形成,遗尿症状逐渐减少。5 岁以后儿童,仍不能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遗尿以夜间遗尿最常见,故也称夜尿症。儿童中遗尿的发生率,一般为4%~17%,5、6岁发生率最高, 11岁以后很少见,但也有可延续至成年。男孩出现遗尿现象比女孩多1倍。 遗尿症有两类:器质性遗尿症和功能性遗尿症。 器质性遗尿症因躯体疾病引起的遗尿症。约占10%。膀胱炎、蛲虫病、糖尿 病或大脑发育不全都可使幼儿不能控制排尿。 功能性遗尿症是己排除了各种躯体疾病的遗尿症。主要由于大脑皮质功能失 调所致。诱因多为精神方面的障碍。如强烈的精神刺激、白天疲劳过度、排尿习惯不良、心理障碍等。 遗尿症的防治措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不安的各种因素。一旦发生遗尿,不要耻笑、嫌弃、 贡骂或体罚幼儿,要以温和、亲切、耐心的态度对待,帮助幼儿树立克服遗尿的信心。当遗尿减少时给予鼓励。 2.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睡觉,白天避免过度 紧张和疲劳,晚间适当控制饮水量、夜间定时唤醒幼儿排尿。 3.加强自觉排尿的训练。 4.配合药物或针灸治疗。 二.儿童咬指甲 咬指甲可以在儿童期的任一阶段发生,顽固者可能形成终身顽固习癖,在 3、6岁的儿童中,发病率较高,但是多数出现在学龄初期的丿L童身上,大约有10%~30%的学龄儿童有这种行为,多发年龄在11~13岁,男女比例相近。随年龄增大后,症状可自愈。但少数人养成顽固习癖,终生难改。 (1)儿童咬指甲主要有以下原因 .咬指甲的行为,主要与儿童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关。如父母工作忙,对孩子 缺乏关爱,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或教师管教太严、孩子对新环境适应困难等,在强烈的心理压力或高度焦虑的情况下,孩子就会以咬指甲来缓解心理紧张,长此以往,行为就固定下来了。另外,孩子缺少同伴,经常一个人在家里做作业、玩玩具、看电视,当感到孤独、寂寞、乏味时,便不自觉地去咬手指,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习惯。 2.模仿:有的儿童咬指甲行为是在幼儿园里从同伴那里模仿来的,一般获得 了快感,逐渐形成了顽固性习惯。

4《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习题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习题 一、选择题 1、幼儿园的儿童处于学龄前,是心理发展的( B ),也是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发展的萌芽期。 A. 早期 B.中期 C.活跃期 D.敏感期 2、学龄前儿童神经系统调节( A )过程占主导,容易被误以为是“多动症”,实际是此期儿童的心理特点。 A. 兴奋 B.呆板 C.逆反 D.安静 3、( D )是儿童语言迅速发育的重要时期。 A.1-3岁 B.2-4岁 C.3-6岁 D.1岁以前 4、下列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A. 幼儿记忆的有意性较低 B. 幼儿多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C.幼儿的记忆要以抽象逻辑为主 D. “记忆恢复”现象在年幼儿童身上表现的不普遍 5、孤独症的临床表现有:不说话、不理睬人、对一些非生物的东西(B )、注意力分散等。 A.排斥 B. 有特殊依恋 C.恐惧 D.厌恶 6、以下不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的是( B ) A.人际关系 B.物理因素 C.社会环境 D.过高要求 7、学龄前期儿童常出现的强迫行为有(B)、控制大小便能力差、多动症、夹腿综合症。 A.口吃 B.吮指、咬指甲 C.不说话 D.不理睬人 8、幼儿记忆态度发展的表现是( C )。 A.记忆空间的增加 B.记忆容量不断扩大 C.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转变 D.记忆保持时间变长 9、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主要是(B)。 A.合作游戏 B.规则游戏 C.练习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0、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是( B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经验型逻辑思维 11、教师应注意“问题家庭”儿童、残疾儿童和( A )的心理健康。 A.独生子女 B.男性儿童 C.女性儿童 D. 最低龄儿童 12、关于儿童记忆的说法错误的是(B)。 A.首先发展短时记忆 B.儿童越大长时记忆的容量越大 C.儿童长时记忆的发展随着年龄有所发展 D.儿童短时记忆容量随着年龄增加 13、以下不属于儿童情绪问题的是(D)。 A.焦虑症 B.恐怖症 C.孤独症 D.吮手指、咬指甲 14、以下不属于口吃的原因的是(D)。 A.火警、地震、亲人死亡 B.模仿 C.父母在学说话时过于急躁 D.食物因素 15、以下性教育方式中错误的是(D)。 A.注意性卫生习惯的培养 B.儿童出现夹腿行为时应当恰当干预 C.性不良行为的干预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 D.儿童提出性相关问题时应该直接拒绝回答 16、对多动症应采取心理和( A )治疗方法。 A.行为 B.药物 C.手术 D.针灸 17、以下不属于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 C)。 A.遗传因素 B.气质特点 C.五官相貌 D.生理因素 18、较严重的口吃患者需要( D )治疗,由专业的治疗师指导儿童进行训练。 A.行为 B.药物 C.手术 D.言语 19、加强儿童性卫生习惯的培养可以减少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儿童要勤洗澡、勤换内裤,女童要每晚(B)清洁会阴,保持外生殖器官的清洁卫生。 A.用湿纸巾 B.用水 C.用毛巾 D.用纸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学生周颖 学号 07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学前教育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欧本谷 日期 2013.04.28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摘要 儿童问题行为是国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及成人后的品德、行为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教育者掌握学前儿童问题行为表现、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与教育对策,不仅有助于学前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有助于自身的成长与职业发展,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计划。 关键词: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对策

目录 摘要 (Ⅰ) 一、绪论 (1) 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概述 (1) (一)什么是问题行为 (1) (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 (1) (三)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和特征 (2) 三、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 (3) (一)攻击性行为 (3) (二)退缩性行为 (3) (三)破坏性行为 (3) (四)感觉统合失调 (4) (五)多动行为 (4) (六)抽动症 (5) (七)依赖性行为 (5) (八)缄默症 (6) 四、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6) (一)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 (6) (二)心理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 (6) (三)家庭教育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 (7) (四)幼儿园教育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 (7) 五、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对策 (8) (一)重视、关注幼儿的问题行为 (8) (二)教师应帮助幼儿正视自己的问题行为 (9) (三)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幼儿矫正问题行为 (9) (四)创设宽容、接纳的环境,帮助幼儿矫正问题行为 (12) (五)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12) 六、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西南大学《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与治疗》第三次作业

简答题 1.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预防? 答:对所有学前儿童的干预 (1)建立积极的关系 (2)家庭中的预防措施 (3)教室中的预防措施 对风险幼儿的干预 (1)以父母为中心干预 (2)幼儿园中的社会-情感课程 (3)多方面的综合干预 对具有持续性问题行为幼儿的干预 2、行为塑造法的实施步骤? 答:(1)定义目标行为 (2)确定初始行为 (3)选择塑造步骤 (4)确定塑造程序中使用的强化物 (5)对各个连续的趋进行为实施差别强化 3、模仿法的基本程序? 答:(1)选择好要改变的行为 (2)确定学习、模仿的楷模 (3)吸引幼儿注意力 (4)增加示范性为呈现时间 (5)模仿行为产生后要给予强化 (6)确切记录模仿情况 4、儿童说谎的类型? 答:(1)想象型说谎 (2)取乐型说谎 (3)虚荣型说谎 (4)模仿型说谎 (5)侠义型说谎 5、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答:(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频繁 (2)学前儿童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6、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答:胎位不正产生的固有平衡失常因剖腹产导致学前儿童在出生过程中没有经过正常产道的挤压,从而失去了第一次触觉学习的机会。天生的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如轻度大脑功能失常保护过度或活动空间太小,缺少各种运动的机会,如爬行不足等过早使用代步车,造成前庭觉和本体觉没有很好地得到训练。父母忙碌,对学前儿童缺少足够的触摸、爱抚和情感交流,造成学前儿童大脑感觉刺激不足。过多地考虑安全因素,**学前儿童的活动范围。家长不注重学前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缺少同伴互动环境,造成语言发育迟缓。

关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简单分析

关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简单分析 关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简单分析 当前,学前儿童教育正面临着重大挑战,从现实的问题看由于离婚家庭的增多、出生智(残)障孩子比例增多以及独生子女的问题等等,使当今的学前儿童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问题行为也越加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及早发现幼儿的问题行为,并及时加以行为矫正。 一、什麽是行为 要科学掌握和理解问题行为,就必须先了解行为的含义。行为是心理学中最重要,也是最难以界定的名词之一。对于行为的认识,目前心理学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传统行为主义者,如:华生、斯金纳等,将行为界定为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至于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则不被视为行为。 新行为主义者,如:赫尔、班都拉等,将行为的定义扩大,除可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外,也包括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因而认知、观念、情绪等中介变量也在考虑之中。 认知行为主义者,如:贝克、艾里斯等,则将行为视为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强调信息加工、认知评价、问题解决等复杂历程;对于外显而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反而不太重视。 总之,行为在心理学中的含义广泛,它既包含了外显的

行为变化,也包含了内隐的心理过程。 二、行为的特征 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行为就是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2、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和测量 3、行为和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三、什麽是问题行为 任何行为都具有上述三个特征,但不是任何行为都需要矫正。心理学家把需要矫正的行为,统称为问题行为。 现在让我们了解什麽是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就是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四、问题行为的类型 在幼儿期,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一般学前儿童都存在一些问题行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大致归入以下三大类: 1、行为不足。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良好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一个6岁的小男孩贝贝基本不和他人交往,不管身边有谁和他说话,都不看一下你的眼神,一个7岁的小女孩宝宝不会自己吃饭、穿衣服等。 2、行为过度。指人们所不期望的行为(不良行为)发生太多。如:5岁淘淘是一个弱智的小朋友,游戏中经常去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咬指甲癖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咬指甲癖 姓名:戴慧雅学号:0811100097班级:教育系08学前教育咬指甲癖是指反复咬指甲的行为。它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在学前儿童中的发病率比在其他人群种高。多数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咬指甲行为可自行消失,少数顽固者可持续到成人。 咬指甲的坏处: 医生说,人的手接触外界最多,特别是孩子,在指甲缝中和指尖上沾有大量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孩子在咬指甲时,无疑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大量病菌带入口腔和体内,导致口腔或牙齿感染,严重的还会引发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等。 除此之外,经常咬指甲还会对儿童的牙齿造成伤害,造成牙齿排列不整齐,如牙齿外暴,门牙缺角,影响孩子的容貌。咬指甲还可能造成指甲畸形,破坏甲床,引发出血或感染,损伤甲板,使甲板缩短,周边不整齐,甲板板面粗糙,失去原来光泽,如果侵及甲沟,可造成甲沟炎。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与精神紧张、忧虑有关,,在生活节奏改变比如孩子入托、入学时孩子特别容易出现紧张,在生病时也容易诱发此症,部分小儿由于模仿他人而形成。具有内向、敏感、焦虑素质等性格特点的小儿容易患此症。有些儿童咬指甲行为常常发生在他们聚精会神地看电视、听故事、找东西、做作业和想问题的时候。部分患儿诱因不明。 孩子咬指甲癖的主要表现为: 孩子在咬指甲时一般是无选择性地咬十个指甲,被咬过的指甲常变得短而参差不齐。轻者仅啃咬指甲,严重者可将每个指甲咬坏,甚至咬坏指甲周围的皮肤,少数小儿还咬脚趾甲。部分儿童常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多动、焦虑、紧张不安、抽动障碍、吸吮手指、挖鼻孔等。 症状顽固者夜间也出现咬指甲行为。有些孩子当注意力被某种东西所吸引或在他们精神紧张时还会咬随身的其它东西,如咬铅笔和手帕等。由于反复地

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

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 学前儿童的教育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这需要家长更加上心,虽然没有专业的教师教导,但是家长也可以学习一些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并对症解决,相信通过家长的帮助,学前儿童可以得到帮助和教育,接下来小编就来介绍一下。 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 1、语言发育异常 若孩子到了3岁仍不会讲话,或词汇特别少,用词混乱错误等,则可能是智力低下、孤独症、耳聋、特殊性语言发育迟缓等疾病。 2、吃手指和咬指甲 3—6岁儿童还有吃手指现象,也可能是某种心理问题引起的,如缺乏母爱、不被人关注、受到挫折失败、恐惧不安或寂寞无聊等。 3、口吃也叫结巴 孩子口吃时可能还伴有挤眉弄眼、歪脖子、摇头、挥臂跺脚和呼吸急促等表现。主要由遗传因素、脑损害、受惊吓、过度紧张、父母关系紧张、突然变换环境以及模仿等造成。 4、抽动 有些孩子出现不自主的眨眼、耸肩、抽动鼻子、摇头、皱眉等习惯性行为,称作儿童抽动症,多见于男孩。造成的原因有过分紧张,也可能是因为眼角膜炎、气管炎、脖子扭伤、落枕等未能及时治愈而导致。 怎么教育学前儿童 一、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使他感觉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这样他会感觉到学得没劲,另外,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出一个目标,实行奖罚分明,当达到该目标时,家长应遵守“合同”给予相应的奖励,若没达标时,家长也不应责怪,打骂孩子,应鼓励帮助指导他,这样才能重新树立起他的信心。 二、“健康是财富”,家长应教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早起早睡,平时打打篮球,跑跑步等对身体很好。 三、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对人有礼貌,教他们怎样待人接物。 看了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那么家长可以针对性地关注这几个方面来解决孩子目前有的问题,平时也要从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孩子,同时也要关注好孩子的身心健康。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模拟试卷ABCD附问题详解

模拟试卷 模拟试卷一: 一、开卷部分(请在考试前2周布置,考前请学生提交)50分 请根据个人兴趣,按照观察实施的完整步骤,请用实况详录法观察一名3-6岁的学前儿童,完成一份观察报告。报告中请包括以下四个部分:观察问题的提出、观察计划制定、观察记录、观察反思。 评价标准:

二、闭卷部分50分 (一)简答题(20分,每题4分)

1、什么是实况详录法 2、什么是时间取样法 3、行为检核表的制作步骤 4、简述实施观察的注意事项 5、简述如何提高观察信度 (二)论述题(30分,每题15分) 1、为什么说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一种专业的观察? 2、论述行为主义理论中与儿童行为观察分析较为相关的主要观点;并用具体例子说明其在观察中的适用范围及对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20分,每题4分) 1、什么是实况详录法 实况详录法是指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小时或半天内)持续不断地、尽可能地记录被观察对象所有的行为动作表现,记录的内容包括被观察者本身,或被观察者与它人互动时所做的每一件事和所说的每一句话,以及被观察者所处的背景、环境场所等。 在实况详录法进行的过程中,观察者忠实地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录,以此进行客观的、毫无主观推测的记录。 2、什么是时间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就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这种时间间隔有两种,一种是规律性间隔,另一种是随机性间隔。时间取样法与描述性观察方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不必详尽地描述、记录被试的行为表现,只需在预先规定的时间段里,观察记录确定的行为发生与否、发生的次数以及持续的时间。 3、行为检核表的制作步骤 列出所要观察内容的重要项目; 列出目标行为; 依照逻辑组织目标行为; 根据观察目的设计记录表; 完善观察记录表格。 4、简述实施观察的注意事项 避免引起观察对象的注意; 不干预观察对象的活动; 根据观察情况及时调整观察计划; 保证足够的观察次数或时间; 客观的进行记录; 及时整理观察记录。 5、简述如何提高观察信度 在开展正式观察前,需要对观察者进行适当的培训; 在观察方案设计时,需尽量提供具体的、明确的观察行为的操作定义; 在观察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观察者的年龄及注意时间,合理安排观察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