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破窗理论
自暴自弃的心理学效应:破窗效应
自暴自弃的心理学效应:破窗效应今天我想谈一谈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学效应: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理论,是指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破窗效应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不是陌生的,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一个房子,如果有一些破烂窗户,如果不去修好那些窗,可能将会有更多的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房子里,如果发现没有人住,甚至有可能就在那里居住或者放火。
一面墙,如果有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可能就涂满了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画面。
一条路,如果有一些垃圾,很快,很可能就会有更多垃圾,然后人们就会不管不顾的把垃圾丢在这条路上。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破窗效应其实是存在着一个所谓的“引爆点”的,就是出现某一种现象,或事情发展到某一种程度,人们就会放弃对这些人或事的保护,变得不加节制,自暴自弃。
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事情,如果最后的结果是非常坏的,那它必然有一个过程,是一个由最初的破坏点引发的,然后经过无数推手的推动,积累了无数的破坏点,最终导致了出现了无可挽回的结果。
其实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微杜渐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真的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时候,要做得尽善尽美没有瑕疵是不可能的,最让人头痛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有时候也无法预料哪个瑕疵会变成破窗效应的引爆点。
这样看来,破窗效应似乎是比较可怕的。
其实破窗效应是有一些相应的应对方法的。
从做事的角度来说,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从做人的角度来说,是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对它们加以控制,积极改正,乐观向上,任何时候都不要自暴自弃。
从企业秩序的角度来说,是必须时刻警觉一些看上去是比较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比如少部分长期的迟到早退行为等,要做到及时发现并做出有力的纠正,如果对这些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就容易引起企业秩序上的破窗效应。
从社会秩序的角度来说,是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会对外传递一些信号,这些信号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因此对于不正之风,我们应该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不让它们继续传递下去。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1.简介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2.理论由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3.定义破窗理论1: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破窗理论,蝴蝶效应,近因效应,青蛙效应,磁化效应,鲶鱼效应,晕轮效应,木桶效应,马太效应,...
1、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个别学生未被教育好,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一个知识点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会有更多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
因此,我们在自我管理、班级教育中,应懂得防微杜渐。
2、蝴蝶效应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
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破窗效应心理学
破窗效应心理学破窗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当一个环境中出现了一扇破窗时,如果这扇窗不被及时修理,其他窗户很可能会被打破。
这个概念最初由社会学家威廉·怀特提出,他在1969年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描述了这一现象。
破窗效应不仅仅局限于物理环境,也适用于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中的某些方面。
本文将探讨破窗效应的心理学背景、机制、实证研究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心理学背景破窗效应的心理学背景可以追溯到心理学中的“环境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环境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如何感知和反应他们所处的物理环境,而社会心理学则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
这两个领域的结合为理解破窗效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机制分析破窗效应的机制涉及到人类的感知和行为习惯。
一扇破窗不仅引起注意,还可能激发出不良行为的发生。
社会学家认为,破窗可能会传递一种信号,暗示这个地方的管理或监督较弱,从而鼓励人们参与更多的破坏行为。
心理学家则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模仿效应的结果,人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特别是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上。
实证研究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了破窗效应的存在和影响。
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实验表明,一个被破坏的环境会导致更多的破坏行为发生,尤其是在缺乏社会监管的情况下。
一些长期观察和统计数据显示,破窗效应不仅仅局限于城市贫民区,也出现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如学校和工作场所。
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破窗效应不仅对个体行为有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在个体层面上,暴力、破坏和不良行为的传播可能导致社会的进一步恶化和负面循环。
在社会层面上,有效的环境管理和治理变得尤为重要,以防止破窗效应扩散并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结论破窗效应作为一种心理学现象,不仅限于单一的物理环境影响,更涉及到社会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多重层面。
理解破窗效应的心理学机制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社会环境、改善社会治理,以及促进积极的社会行为。
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破窗效应,从而建设更加和谐与安全的社会环境。
破窗理论
•
• •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
• 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比方说,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 做客。朋友甲的家里窗明几净,地板上一尘不染。如果他忘了给你准备烟 灰缸,你一定会在点烟之前请他帮你找一个烟灰缸,而决不忍心让烟灰落 在光亮的地板上。而朋友乙的家里是随处可见的尘土和纸屑。估计你也懒 得要朋友给你找烟灰缸了,而是任由烟灰飞散,或是直接把烟蒂扔到地上 了。 • 事情的恶化当然还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面对“第一扇破窗 ”,我们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没有惩罚。这样想着,不知 不觉,我们就成了第二双手、第三双手……去市场买瓜子,抓了几个尝尝。 瓜子皮呢?你放哪儿了?是不是看到地上已有一片瓜子皮了,就将自己磕 的皮也扔地上呢?大热天走在街上,买根雪糕,半天没有找到垃圾筒,你 会将包装纸放在哪儿?是不是找个有垃圾的角落,悄悄地扔掉呢?路上的 噪音、墙上的笔迹、地上的痰迹就这样越来越多,我们离优雅、文明、公 德就这样越来越远。 • “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起不到关键性作用。”不少人会 这样辩解道。其实,人和环境之间是互动的,环境的好坏是人的行为的体 现。我们许多人抱怨环境恶劣,可他们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少 人盯着社会的阴暗面,结果自己的心灵也变得狭隘和阴暗,自觉不自觉地 成为了社会上的一扇“破窗”。 • 我们不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户的人,我们还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 的人。即使是当我们无法选择环境,甚至无力去改变环境时,我们还可以 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破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类似的情况: ━━ 一个人带头摘取商店门口摆放的鲜花,其他人就群起而 效仿,将数个花篮中的鲜花一抢而空。 ━━ 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 念。 •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 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 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 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班里来了一个新同学,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使得原本想混 日子的同学受到震动,学习气氛开始转好„„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破窗理论是在1982年由美国威尔森(James Q. Wilson)和凯林(George L. Kelling)这两位犯罪学家提出的. 破窗理论是指如果一个窗子破坏了, 而且又没有人作出入及时修补. 行人便会觉得这地区是无人管理的, 从而引发更多人打破其他窗子.这理论想告诉我们的是, 任何不良的行为都是有传播性的, 如果不加以制止, 便会纵容更多的人做出这不良的行为.为了证明破窗理论的存在,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 他找来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 他把其中一辆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小区. 另一辆车子则放在相对混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小区. 然后, 他把停在纽约布朗克斯小区车子的车牌和车顶拆去. 结果, 不用一天, 停在布朗克斯小区的车子已经被偷去.相反, 停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小区的车子经过一星期依然完好无缺. 然后,菲利普再把停在帕罗阿尔托的车子的玻璃打碎. 结果令人惊讶!车子不用一小时已经被人偷去.以上例子正正反映了破窗理论的存在. 如果社会上出现一些不对的行为, 而政府又未有立即制止, 便会让人产生一种无序的感觉, 纵容更多人「跟风」做坏事.相反, 如果我们善用破窗理论, 我们是可以杜绝社会上/公司内不少不良的行为. 举一个例子说明: 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 治安是十分差的. 纽约的地铁更是罪恶的温床. 人们在地铁上随处的涂鸦, 运毒贩利用地铁作为交易的场所. 在90年代, 纽约市决心打击罪恶. 为了表示其决心, 当局把地铁内所有涂鸦清洗. 起初, 滋事份子在地铁清洗后会再次涂鸦. 但当局持续打击涂鸦活动,最终解决了涂鸦问题.之后, 当局又发觉地铁的逃票问题十分厉害, 更重要的是, 他们发现逃票的人往往都是犯罪份子. 结果, 当局持续打击逃票的人. 这行动更有意外的收获, 就是每7名被捉住逃票的人便有1个人是通缉犯, 每20个人便有1 人持有武器. 结果经持续的打击, 纽约的罪案率大为降低.总的来说, 破窗理论建议我们组织/团体出现负面的事件时, 我们要马上制止, 否则负面的事件会很快传播开去, 做成更严重的后果.。
[心理学]破窗理论
[心理学]破窗理论“破窗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
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
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我心有主”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
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
”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
”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追名逐利,或贪赃枉法,或晚节不保,最后落得身陷囹圄,悔恨终生,代价极为惨痛。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由于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反,如果能做到“我心有主”,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坚守精神家园,自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是一种准则、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
把自己的位置放在最低处1775年6月,在波士顿郊区来克星顿和康科德的抗英战斗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爆发后几星期,约翰·亚当斯——革命领袖之一,后任美国第二届总统——在费城召开的大陆议会上站起来提名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的——候选人。
什么叫“破窗理论”和“破窗效应”? 政治
什么叫“破窗理论”和“破窗效应”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比如,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再如,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又如,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道德启示、哲学启示:“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
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
比方说,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做客。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等四则, 给你的思维可能有很大启发1.破窗理论心理学上所提出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一些不良风气、违规行为就会滋生、蔓延且繁荣。
2.青蛙现象将一只青蛙放在大锅里,里头加水再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外界温度慢慢变化,却因惰性和没有立即往外跳的迫切动力,最后被热水煮熟而不自知。
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如果管理者与员工对环境的变化没有疼痛的感觉,企业最后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
3.螃蟹文化钓过螃蟹的人或许都知道,篓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它螃蟹便会纷纷攀附在它的身上,结果是把它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能够出去。
企业里常有一些人,嫉妒别人的成就与杰出表现,天天想尽办法破坏与打压,如果不予去除,久而久之,组织里只剩下一群互相牵制、毫无生产力的螃蟹。
4.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的由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放纵)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
破窗效应案例: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
有一天,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
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
不巧的是,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
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后,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
第二天一上班,杰瑞就被通知去见老板。
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
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
教育学心理学效应蝴蝶效应破窗理论
1、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2、蝴蝶效应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
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
3、近因效应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
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教育学心理学效应蝴蝶效应破窗理论
1、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2、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
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
3、近因效应 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
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教育学效应之一:破窗理论
教育学效应之一: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破窗理论也叫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
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
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
比方说,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做客。
朋友甲的家里窗明几净,地板上一尘不染。
破窗户理论
破窗户理论破窗户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是通过对即使是很轻微的犯罪也予以彻底管控与打击的方法来防止凶杀案等重大犯罪的滋生与泛滥的一种环境犯罪学理论。
此理论最早是在美国被提出来的。
是受《放任楼房的窗户破损,谁也不去管它,其结果,其它的窗户不久也都全部相继破坏掉了》的一种现象的启发而命名的。
国际上也有《破损的窗户》、《坏掉的窗户》、《破掉的窗户》等叫法。
中国也叫《破窗户原理》或《暗示定律》。
此方法也广泛应用于商业经营上。
为此,一名叫迈克尔的人还专门编著了《破窗户理论经营学》一书。
破窗户理论概述破窗户理论主张以下的论点。
治安在恶化前,大致遵循如下的发展过程。
1、如果放任建筑物的窗户坏掉而不管,就会给人以“此处管理松散,谁也不会对此处寄以关心”的感觉,慢慢的就变成了犯罪易发地段。
3、随之引发随地乱扔垃圾的恶习。
进而,居民的道德观念变差,原本的积极为振兴小区、保障安全等方面的合作性也变差了,从而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
4、最终引发犯罪行为,包括一些凶杀案等重大犯罪。
因此,为了维护与确保良好的治安秩序,须得采取下记措施。
1、就算是乍一看觉得无甚危害,或是很轻微的违反秩序的行为,也要坚决制止(如未按要求分类扔掉垃圾等)。
2、派遣警察徒步四处巡逻及加强对违反交通规则行为的管制等。
3、各片区也要加强与警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携手维护秩序。
破窗户理论追溯心理学家菲利普于1969年通过对人在匿名状态下的行为特性的调研,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人在匿名性得到保证,确定不会被人知道的情况下,责任心就会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自我约束力就会降低,变成「为所欲为」的个性了。
其结果,就会出现一些情绪化的、冲动性的、不合常理的行为,并且,周围的其他人也易受其不良行为的感染。
1972年美国警察局为了抑制犯罪,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实验,其中之一的实验为加强警员的徒步巡逻。
此举措施的结果来看,虽未明显起到降低犯罪率的效果,但是,民众的「安全感」却得到了提高。
破窗户理论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破窗户理论
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另一辆则封闭如常,原样保持不动。
打开的那辆车在3天之内就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
这时候,实验人员在剩下的这辆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户理论”。
其结论可以归结为: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
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大家就会去加大其损坏程度。
这与道德似乎没有多大关联。
既然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我们就有必要把它引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让自己的人生干干净净,不要在上面乱扔垃圾,更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破窗户理论
破窗户理论一、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二、由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三、破窗理论的表现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放纵)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
等等。
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这就是“破窗理论”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窗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
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
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
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我心有主”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
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
”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
”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追名逐利,或贪赃枉法,或晚节不保,最后落得身陷囹圄,悔恨终生,代价极为惨痛。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由于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反,如果能做到“我心有主” ,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坚守精神家园,自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这是一种准则、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
把自己的位置放在最低处1775年6月,在波士顿郊区来克星顿和康科德的抗英战斗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爆发后几星期,约翰•亚当斯一一革命领袖之一,后任美国第二届总统一一在费城召开的大陆议会上站起来提名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的一一候选人。
后来,大陆议会一致投票赞成亚当斯的提名。
然而,华盛顿是怎样面对“提名”的呢?当时年仅3 4岁的华盛顿“眼睛闪烁着泪花”,对人们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将成为我的声誉日益下降的开始。
”华盛顿在获得提名后,并没有陶醉于荣誉中,相反,考虑到的首先是自己与大陆军总司令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间的差距,以及不排除别人在背后议论、指指点点等。
这就对他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有这些都为他后来当选为大陆军总司令和荣任美国第一届总统奠定了人格基础。
贝多芬的灵魂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
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
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拥有各种头衔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粗犷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
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
这几个不是别人,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
公爵为了取悦这几位来宾,便非常客气地请求贝多芬为客人们演奏一曲。
但贝多芬断然地拒绝了。
当公爵由请求转为要求的时候,贝多芬愤怒到了极点。
他一声不响,猛地推开客厅的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离去。
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了个粉碎,并写了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
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正如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这个世界上的确有过无数的公爵。
然而,历史最公正,时光最无情,当这些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时,贝多芬却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正是它们,为贝多芬赢得了无尚的荣誉。
要知道人民首肯的永远是那些让他们心悦诚服的高贵的灵魂。
变革“马屁股的宽度”本报3月12日曾摘发一文,说美国铁路之间的距离恰恰是两匹并排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因为铁路最初由造有轨电车的人设计,而设计电车的人是造马车的,代代沿革至此。
同样是两匹马屁股的宽度,韩信就用得巧妙。
那次与敌国作战,要经过一个险要隘口。
敌军大将说,这条隘路容不下两马并行,韩信行必受阻,我们可以逸待劳,一举歼之。
没想到韩信把两马一前一后拉缰,出其不意大败敌军。
马屁股的宽度,成了敌军固守成规的败因。
生活和事业中,常常会有“马屁股的宽度”在无形与有形中囿锢着人的思维。
跳出约定俗成的框框,就会别有洞天。
河南林县人修筑的红旗渠,30多年来一直是林县人民改天换地的丰碑与见证。
解决了吃水和灌溉,但林县人没有拘泥于这种“马屁股的宽度”,他们进一步开发了红旗渠的旅游功能,间接创利上亿元。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年代,有许多有待变革的“马屁股的宽度” ,有待于重新认识。
不可放弃的努力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
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
人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虎奶,但是都没实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
于是,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要人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的路程,那是绝不可能的。
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
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证明了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断言错了。
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
更令人惊叹的是,一马当先,引来了万马奔腾。
在此之后的一年,又有3 0 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训练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人类的骨骼结构也没有突然改善,数十年前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变成了可能的事情是因为有人没有放弃努力,是因为有了榜样的力量。
成本有位经济学教授,在上课时对他的学生说:“我们学经济学的,最起码应该具备的能力有什么?”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起码要会成本核算。
”教授点点头,说:“好' 那我就来看看大家具不具备这种能力。
”接着,他就提了一个问题:“有个商人,他要运一批白衬衫到非洲去卖。
你们想一想,他这一笔买卖的成本该怎么核算”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要算进关税,有的说要算进运输费用……等到大家终于安静下来了,他才一正神色,问道:“你们有没有看见过曼德拉穿白衬衣”学生们面面相觑。
教授掷地有声地说:“你们想一想,在非洲那样炎热的地方,谁敢穿白衬衣?只要穿上白衬衣,皮肤马上就会被灼伤。
所以,我告诉你们,’无知’才是最大的成本。
”成功的秘诀有学生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般博大精深的学问。
苏格拉底听了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 0 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人人都渴望成功,人人都想得到成功的秘诀,然而成功并非唾手可得。
我们常常忘记,即使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事,如果不能坚持下去,成功的大门绝不会轻易地开启。
成功并没有秘诀,但坚持是它的过程。
成功人士工发财人士没有普通老百姓成功哪有社会的成功?小区里有一位退休的司机,自称“成功人士”。
大家常常感到奇怪,此人何来成功?老人自豪地说,他在几十年的司机生涯中,始终保持着安全行车的纪录。
为了修身养性,克服急躁,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旧报纸上练书法,并远离了曾经最喜欢的老酒。
想想也真是这样。
作为司机这个职业,还有什么比终身安全行车更能体现它的成功呢?小区里还有一位卖葱姜的老太,老先生也将该老太称作成功人士。
老先生说:“不要把’成功人士’狭隘地理解为’发财人士' 老太卖葱姜好多年,不少人曾用假币骗她,但均被一一识破。
一个不识字的文盲做这点小生意,为了不吃亏上当,如今成了’验钞专家’,可想其中的功夫。
老太年轻时丧夫,帮人家洗衣服、刷马桶,后又含辛茹苦靠卖葱姜将一双儿女培养成大学生,难道这些还不算成功?”是啊,没有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的成功,哪有社会的成功、国家的成功。
惩罚一位老农拿着一把柴刀,使劲地砍路边的一棵歪枣树,口里念念有词:“叫你不生枣。
”很好笑,枣树能听得懂他说话么。
还有一次,看到母亲正在和一只母鸡生气,它不生蛋了,天天呆在窝里孵蛋,把几个蛋的蛋黄都孵散了。
母亲赶出了鸡窝里的那只母鸡,拎住了它的翅膀,说:“把它浸到溪水里。
”正是大冬天,溪水还结着冰呢,鸡不是要冻死么?母亲说:“不会的,保证它五六天后能生蛋。
”在农村中,有很多这样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枣树被砍后真的来年枝头结满了枣子,母鸡浸了水后,果然又开始生蛋了。
还有些农民在小麦拔杆的时候,用块木板把麦杆敲倒在地,这样的小麦往往长高了不会倒,枝杆强硬得很。
世上的万物实在有些奇怪,竟然需要一些“惩罚”,是不是应了那句话:“苦难是传递快乐公车在夜里疾驶,乘客一站站下车离去。
我忽然发现身上居然没有15元硬币。
情急之下,赶忙询问身旁的女乘客:“对不起,请问您有10 0元零钱帮我换开吗?” 不幸,大家对我的困境都爱莫能助。
当我长叹一口气,正要在投币口投入100元大钞时,身后忽然响起一个声音:“这15块钱给你。
” 一位年轻的小姐拿着15元硬币递给我。
“不行不行,我不能平白无故接受你的钱。
”“可我没有那么多零钱和你交换,而你又急需这15元零钱,不是吗?”“你说得没错,不过我还是不能拿你的钱。
”我想了一下,只好又说:“如果你和我在同一站下车,我就到便利商店换零钱还你;或者我下次在车上遇见你再还给你;再不然你留下地址给我,我……”她忍不住打断了我的话:“不用麻烦了,你就当作我拿着15元向你’买快乐’好了。
能帮上你的忙我很高兴。
我想,你一定也觉得适时得到别人的帮助是一件快乐的事吧?”虽然我同意她的说法,但我还是摇了摇头,仍表示不能接受她的钱。
于是,她提出了一个建议:“那么请你帮我做一件事来交换这15块钱可以吧。
下次你在车上碰到和你相同遭遇的人,也送给他15元钱,让这份’快乐’能继续传递下去。
”我上车时拖着疲累的步子,下车时心里却暖融融的。
后来,我在口袋里多放了15元硬币,以便继续传递快乐。
盖房子与人生唐明皇时候,安禄山叛乱,唐室将垮的政权,等于是郭子仪一个人打回来的。
在历史上,唐代将军能富贵寿考的,只有郭子仪一个人。
他退休以后,皇帝赐他一个汾阳王府。
在兴工开建的时候,他闲来无事,拄一支手杖,到工地上去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