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局限性
弗洛伊德过分性本能在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过分强调无意识,否认意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他的理论主观色彩浓厚。 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的心理资料,而 忽视了对正常人的研究,导致了对人的解释的片面性。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理论
第三节 行为主义
贡献
• 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科学向客观的唯物主义的发展道路 上迈进了一大步。 • 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
得重大成果。
• 使行为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技术在许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 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节 行为主义
局限 • 抹煞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陷入了生物主义。 • 抹煞心理、意识与行为的差别,陷入了客观主义。 • 抹煞行为不同层次的差别,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陷 入了机械主义。
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
二、格塞尔的发展原则 发展方向原则:表现为自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 发展。 相互交织原则:在发展过程中,在某一阶段,由某一个方面占优势,过一 个阶段又会以另一方面占优势。通过交织,达到相互平衡,把发展引向整 合并达到趋于成熟的高一级水平。 机能不对称原则:如优势手、优势眼、听觉记忆、视觉记忆等 个体成熟原则(核心原则):处于准备阶段的儿童,相应的学习能力尚未 具备,这时如果让他们学习某种技能,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这不 仅表现为学习难度大,学习成绩不巩固,严重的还会伤害学习动机和学习 兴趣 自我调节原则:并非直线,而是有波浪起伏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经联系的接通,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物分别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两个兴奋
点,又称为兴奋灶。 无关刺激: 铃声 定向反射(注视)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的学科,涉及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这一学科根据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时期,探讨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多个基本理论和模型被用于解释和描述个体的发展。
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基本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这是最为著名且广泛应用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之一、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内部的积极适应而不断发展的。
3.艾里克森发展理论:该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生命周期中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发展。
艾里克森通过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强调了每个阶段面临的发展任务和与环境的较量。
他强调了个体如何与社会互动、消化其文化,以及如何发展出健康的身份认同。
4.变动系统理论:该理论来自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体的发展视为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的发展受到多个系统的影响,包括微系统(如家庭和学校),中系统(如同辈关系)和外系统(如社会和文化因素)。
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基本理论,还有一些其他理论和模型也被应用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例如:托普尔斯基的情感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理论等。
这些理论和模型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理解个体的发展方式和促进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和流派
13
3 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与弗洛伊德一样,阿德勒也认为出生后的头几
年对人成年后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但是其还强 调父母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1)过多的关注,造成溺爱危险,缺乏独立性, 引起更强的自卑。 (2)忽视,会造成儿童长大后变得冷漠多疑。
phallic stage:小突起,性蕾期 开始产生恋母(男孩)恋父(女孩)情结→自居作
用→“超我”开始发展
自居作用 :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 理机制之一,原指幼童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 己同性的一方,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 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 足的现象。
④潜伏期(6-11、12岁)latent stage 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快乐来自外界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ric Erikson,1902-1994)
(一)基本观点
人格发展渐成说
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 社会因素
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
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 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由于这个发展 过程是以自我为主导、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 会任务结合起来的过程,所以又称为心理- 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小阿尔伯特实验
4、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万能论) ①反对统一标准,提倡个别对待 ②反对体罚儿童 ③要求注意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 ④强调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护理 ⑤提倡对儿童青少年施行正确的性教育
二、新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 斯金纳(B.F.Skinner, 1904-1990)
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
学校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儿童的个性差 异和需求,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环 境和教学方法。
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儿童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 社会适应等方面。
05
儿童心理发展干预与教育策略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干预与教育策略
0-1岁
建立安全感与信任感。提供稳定、 关爱和刺激的环境,如亲密的亲 子互动、温暖的拥抱和适宜的玩 具刺激。
该理论认为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文化 环境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都有 重要影响。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和语言交流在 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与他人的 交流和互动可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根据这一理论,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提供丰 富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儿童与他人互动 、交流和学习,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存在差异。
环境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它能够影响和塑造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 式。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它们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儿童的价值观、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 方面。
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感官敏感期
0-8岁,儿童的感知能力发展迅 速,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刺激和 体验。
细微事物敏感期
1.5-4岁,儿童对小事物特别感 兴趣,需要提供丰富的视觉刺
激和探索机会。
03
儿童心理发展机制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儿童行为的影 响,认为通过奖励和惩罚可以塑造儿童的行为。
04
儿童心理发展影响因素理论
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 它决定了儿童的智力、性格、兴
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
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不同阶段情感、认知和行为变化的学科。
它致力于探索人类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的成长过程,并寻找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通过研究不同阶段的人类发展,心理学家可以了解人类是如何适应变化、学习和发展的。
生理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人类体格和生物变化的发展。
根据这个理论,有几个重要的阶段。
首先是产前期,孕期的发展对个体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母亲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对胎儿的发育至关重要。
接着是婴儿期,这个阶段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婴儿在这个阶段里实现了很多重要的体格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如抬头、翻身、爬行等。
然后是儿童期,这一阶段儿童的身体能力开始逐渐成熟,如走路、跑步、跳跃等。
青少年期是生长最迅速的时期之一,性器官发育、青春期特征的出现以及身高等方面的显著变化都在这一时期发生。
认知发展的理论主要关注个体的思维和知识发展。
许多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是儿童和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发展,尤其重要的是认识到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不同。
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若干个阶段,从感知运动阶段到具体操作阶段再到形式操作阶段。
这个理论强调了个体在认知能力方面的递进性发展,并强调了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学习和适应。
情感发展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在情感和情绪方面的发展。
童年时期的亲子关系对个体情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约翰·鲍尔比和马丁·赛金斯是情感发展领域的先驱,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依恋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幼儿期的亲子关系对于个体的依恋模式和情感健康有着长远的影响。
除了亲子关系,个体之间的友谊和同伴关系也对情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逐渐独立和建立自我认同在青少年时期成为重要的情感过程。
综上所述,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涵盖了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这几个关键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个体如何在不同阶段成长和适应环境,并提供指导和支持,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历史上关于影响心理发展因 素的观点
1,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高尔顿 霍尔
2,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华生 斯金纳
3,二因素论 代表人物:吴伟士 斯腾
4,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7
(二)遗传,环境,教育,心理发 展的辩证关系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所需 要的物质前提和生理基础。
不同年龄阶段表现的不同特征构成心理发 展的不同阶段。
我们将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4
明显的共同特点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差异性
5
三 心理发展的基本影响因素:
遗传是以基因特质的展开为基础,包括生 物有机体的心理成熟。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影响身心发展所需要的 所有外部因素,其中与个体心理发展密切 相关的环境因素主要指社会环境与教育。
1·“最近发展区”思想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四)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10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 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心理活动主动性、随意性的不断发展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性的提高 3·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的 形成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11
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
一、基本理论观点 (一)发展的实质 (二)智力发展的机制:个体的人是在已 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 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1·图式 2·同化 3·顺应 4·平衡 (三)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把儿童认知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我们这门课所涉及的心理发展主要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 年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过程,即接受学校教育的 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包括心理内容和心理过程的变化。
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1.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1、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论(心理发展的实质论)个体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个体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心理建构过程。
2、心理发展的结构论和建构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既是一个结构或组织,又是一个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3、心理发展的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4、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及平衡化)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乳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第二阶段:婴儿期(1.5-3岁),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怯感和疑虑;第三阶段:学前期(3-6、7岁),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第四阶段:学龄期(6、7-12岁)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第五阶段:(12-18岁),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性混乱。
“社会心理的合法延缓期”的概念。
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他从文化发展和内化论出发,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认为心理发展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类社会文化的制约,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这一观点后经列昂节夫、鲁利亚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 学派。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前者是进化的结果,后者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以符号、语言等间接的方式以外界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所在。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1、心理活动主动性、随意性的不断发展;2、心理活动抽象性概括性的提高;3、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的形成;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关于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茨基强调了三点:一是(社会文化历史论)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情感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有助于了解和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前儿童是通过外界刺激和反应形成和发展行为的。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和习惯形成的。
例如,孩子会学习通过哭泣来获得关怀和注意。
这一理论的重点是观察儿童的行为,通过正反馈和奖励来引导和培养儿童积极的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通过认知能力的逐渐成熟来实现的。
让儿童主动参与探索和思考,培养其问题解决和创造力是这一理论的核心。
例如,通过让儿童玩拼图游戏,可以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和空间认知能力。
这一理论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社会情感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儿童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互动来学习社交技能和规范。
例如,学前班的角色扮演活动促进了儿童的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这一理论关注儿童的自我认同、情感表达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倡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
这些基本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对于行为主义理论来说,教育者应当注重正反馈和奖励,鼓励儿童展示积极的行为,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其次,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有趣的学习环境和合适的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创造力。
再次,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强调社会互动的重要性,教育者应该引导儿童学会合作、沟通和适应社会规范。
除了这些基本理论,还有一些重要的发展原则需要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首先,个体差异原则认为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其次,渐进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逐渐的,教育者应当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学习和发展任务。
再次,全面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综合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第二章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三、精神分析理论对于教 育的意义
•最大的启示就是要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 关注人格的健康成长。
•1.教师应为儿童营造一个自由、民主、 尊重、关爱的课堂环境
•2.教师对儿童的态度要适当调整,让每 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3.学校应开展性教育
第二节 认知发展理论
• 本节学习内容: •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在人类生活中 比应答性行为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斯金纳箱”
• 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逐步学会、强 化的时间安排、负强化和惩罚 。
• (四)条件作用理论对于教育的意义 • 强化与惩罚仍是课堂环境中教师用来控
制学生行为的重要手段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一)观察学习 • 1.定义:通过模仿榜样而完成的学习。 • 模仿性的行为常常受到两种形式的强化:直接
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性本能的产物。 •2、儿童是主动的探索者并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
影响。 •3、人格的发展并非止于青春期,而是终其一生
的。 •4、发展健康的人格特征才是人类发展应追求的
目标。
(二)人生八个阶段
• 1.信任对不信任(0-1岁) • 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 • 3.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3-6岁) • 4.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1岁) •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 6.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20-40岁) • 7.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40-65岁) • 8.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
条件刺激,因食物引起的分泌唾液叫做无条件 反射,灯光引起的唾液分泌叫做条件反射,整 个过程叫做条件作用。
• • 消退、刺激的泛化、分化、高级条件作用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 独立理论(Piaget)独立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着一系列的阶段,并认为儿童在每个阶段都有主要的认知特点。
这个理论主要包含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而且这些阶段的发展是按照年龄顺序进行的。
2. 社会发展理论(Vygotsky)社会发展理论是由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儿童的思维和审视受到社会交往的影响。
维果茨基还认为,儿童在学习阶段可以通过与更有经验的人互动来提高认知能力。
3.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由德国-美国心理学家爱里克森提出的。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持续进行的,并且被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
爱里克森提出了八个心理社会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解决一个特定的心理挑战。
他认为,如果个体能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挑战,他们将发展出一种健康的个性特征。
4. 社会认知理论(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
他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来实现的。
他还强调了个体对环境的认知和解释的重要性。
班杜拉指出,个人通过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来影响自己的行为。
5. 面孔认知理论(Gesell)面孔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盖瑟尔提出的。
他强调个体发展是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盖瑟尔认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和行为变化,这些变化与他们的大脑发育和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相关。
以上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的心理发展理论,它们试图解释个体在认知、情感、社会和行为方面的发展过程。
每个理论都强调不同的因素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并提供有效的教育和干预方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来自演化心理学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特征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例如,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而幼儿时期的冒险探索性行为则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
2.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多个阶段。
例如,婴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随后学会通过图像符号来表示事物并进行内化思维。
3.社会文化理论:根据俄国学者杜尔凯姆和维果茨基的观点,儿童的发展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他们认为,学习和发展是通过社交互动和文化的传递实现的。
例如,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儿童可以学习和掌握复杂的技能和行为。
4.情感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强调儿童情感与发展的关系。
例如,约翰·鲍尔比认为婴儿与主要照料者的互动和依恋关系对婴儿的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婴儿与主要照料者的亲密互动产生了健康、安全和信任的情感基础。
5.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儿童的社会意识和对他人的理解。
例如,艾琳娜·西卡瑞洛提出的心智理论认为,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理解他人的能力。
儿童从感知到行动再到合作,逐渐意识到其他人的心智状态和意图。
6.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由于儿童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和互动,这些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以上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
这些理论为我们了解儿童发展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我们设计和实施适合儿童需求的教育和支持提供了基础。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法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期,出生后的两年内,婴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认知世界。
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期,适用于2~7岁的儿童,他们开始通过语言和表象符号进行思维活动和解决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期,适用于7~11岁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逻辑思考和操作性思维。
第四个阶段是形式运算期,适用于11岁以上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推理。
2.艾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
3.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和语言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叫做"近似区域"的概念,指的是儿童能够通过与比他们更有经验的人合作来完成高水平的任务。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4.雅各布·洛特岗斯坦发展理论
洛特岗斯坦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提出了发展的环境理论,强调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如家庭、学校和社会。
他认为,正念的培养、安全的家庭环境和适度的挑战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
5.幼儿园教育理论
幼儿园教育理论是指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该理论主张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机会,并通过游戏和自由活动培养儿童的认知、社交和情绪能力。
幼儿园教育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学习者,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方式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方式心理学是一门探究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学科。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知识体系。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式。
一、心理学的基础理论1.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类思维的理论,它认为人类思维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人们通过感觉输入信息,进行信息处理和储存,最终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和记忆。
这种认知过程反映了人类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
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过程的理论,它认为人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的方式包括条件反射、习得性行为和观察学习等。
学习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学习的方式,并能够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
3.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科,它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感知认知、语言发展、情感社会、道德发展等方面。
发展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为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指导。
二、心理学的应用方式1. 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它致力于帮助个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临床心理学家会使用多种心理评估工具,如面谈、问卷、心理测量等来评估客户的心理状态,然后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临床心理学帮助人们克服心理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心理因素,并利用心理学知识指导教师如何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
教育心理学家还开发出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如激励理论、启发式教学、智力开发等,它们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以及优化课程设置。
3. 职业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职业场所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它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和职业满意度等方面,并为个人和组织管理提供资源和支持。
职业心理学家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总结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范畴广泛,应用领域丰富。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①心理发展的因素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3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④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概括而言,皮亚杰的阶段理论包含了以下几种含义: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④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⑤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⑥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总之,皮亚杰的理论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皮亚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他的理论主要有这几方面的特色: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上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等有很独特的论述;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所制约;2阐明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心理的发源于社会一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3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4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在发展心理学方面有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学观点;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他以自己对病态人格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性本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①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发展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属于无意识的东西,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结构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大,婴儿几乎完全处于本我状态;“自我”是意识部分,“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个体要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必须通过“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本能冲动;随儿童年龄自增长,“自我”在其行为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具有惩罚性的功能,当儿童有某种坏有为时,良心就会使他有犯罪感;而自我理想则具有积极的功能,它使得儿童积极向上;②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他根据里比多投放的部位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里必多从嘴开始,吮吸本能产生快感;往后的发展阶段直至成人,出现的吮吸或咬东西的愉快,或抽烟和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3~6岁,其性生活即类同于成人的性生活指男孩的恋母情结,女孩的恋父情结;第四阶段:潜伏期6~11岁,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第五阶段:青春期从11~13岁开始,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首先,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同时,到了青春期,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艾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与弗洛伊德不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了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考虑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他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①婴儿期0到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婴儿的生理需要如果能得到满足,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如果自身的生理需要总不能得到满足,则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即怀疑感;②儿童早期2岁到4岁: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如果能顺利解决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将有利于儿童对未来社会秩序和法律生活的适应;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儿童就会产生对自己的羞怯和对他人及生活的疑虑;③学前期4岁到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本阶段又称为游戏期,儿童在各种游戏中体会着自我的功能,实现着自我教育;儿童在此阶段主动性的发展程度,将与以后在工作与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有关;如果这一阶段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儿重就会因感到自己无用而产生内疚感;④学龄期7岁到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儿童开始了学校生活,需要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儿童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勤奋精神将与其以后的工作态度有关,如果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及其他方面的任务,就会产生自卑感;⑤青年期12岁到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他提出了“合法延缓期”的概念;他认为这时的青年承继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作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因此,在作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用以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务,以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虽然对同一性寻求的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它最后是能导致个人整合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⑥成年早期18岁到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已经自愿准备去开始一种相互信任、努力工作、生儿育女的生活,以便能更圆满地进入社会,但有时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与他人或伴侣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因而产生孤独感;⑦成年中期25岁至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阶段的个体己建立了家庭,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若缺乏这种对下一代的关心,会有一种停滞感;⑧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如果个体对自己的一生还满意的话,就会产生完善感,否则就会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在艾里克森关于个体发展的这八个阶段中,前五个阶段是与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相对应的,后三个阶段则是他个人的创造;艾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艾里克森的发展渐成说有着自己的特色而不同于别人,可以说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4.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创造的,它的突出特点是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为华生、斯金纳以及班杜拉;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华生认为,人的心理本质是行为;他提出用刺激S一反应R公式来描述人的行为,认为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他提出了环境决定论,并对儿童情绪发展进行了研究;①环境决定论第一,华生否定了遗传的作用;第二,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从刺激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惟一条件;首先,华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即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第三、华生的学习理论;②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建立在其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他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他认为,只有了解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才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塑造出教育者所期望的行为,儿童偶然的行为如果得到了教育者的及时强化,这个行为以后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行为,强化的次数越多,有关行为出现的概率就越大,所以,行为是伴随着对它的强化而发展的;②强化在行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易于消退;③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行为发展的;他将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类,并认为这两种强化作用的效果都是改变行为反应概率;积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消极强化,是由于一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作用;此外,斯金纳将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实际;表现在三方面:育婴箱的作用,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①观察学习所谓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与刺激反应学习有所不同,刺激反应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感受由于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完成的学习;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下的行为及该行为所带来的正面或反面的后果而完成的学习;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有这几种类型:第一,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第二,替代强化:即学习者不一定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相反,如果看到了他人的失败或受惩罚行为,就会消弱或抑制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第三,自我强化:即学习者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来强化自己的行为,凡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得到自我肯定,凡是不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受到自我批评;儿童就是在这种观察学习和自我学习中发展起那些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②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所谓社会学习,是指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按某种行去行动;班杜拉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及亲社会行为展的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人的社会性角度研究学习问题,强调观察学习,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决定,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学习的特点,揭示了人类学习的过程,这是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价值的;但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基本上是行为主义的,他虽然似乎也重视认知因素,但并没有对认知因素作充分的探讨,更缺乏必要的实验依据,他偏重的是人的行为的研究,在行为研究中没有给认知因素以应有的地位,而只是一般化地对认知机理作些简单的论述,因而他的社会学习理论具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表现了一定的局限性;五、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目的对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分析,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述评,促进对该理论的进一步理解与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研究重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对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进行阐述,通过与传统发展理论的对比,对其局限性及优缺点进行全面分析;结果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人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生态系统理论模型,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进步;它承认人类发展的环境与生物因素的作用,但其研究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物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理论扩大了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概念.环境不仅包括了儿童周围的环境,还包括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确定了相关的4个系统之间存在交互耦合的联系及影响,使心理学研究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布朗芬布伦纳强调了人的发展的动态性,推动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结论生态发展观将环境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强调发展来自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环境的限定的局限性,拓宽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范围;尽管在生物因素影响及人类发展连续模型等方面的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情境影响提供了与众不同和全面的解释,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心理学家布郎芬布伦纳认为对儿童发展特点的研究要强调其发展的情景性,并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观点;布郎芬布伦纳认为发展心理学生态化是指,发展心理学研究应当在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个体发展问题的一种研究取绪,在表达不充分时诱导其表达,如用可见的事实表达出对逝者各种感觉,表达后要告知这些悲伤反应是正常的、必然的;对危机者自责的干预,可用具体事例让其分清责任,认识到这是非理性的反应,用正向的内部对话告诉自己,对逝人已尽到所能尽的义务,地震任何人也无法抗拒,重新建立认知结构,摆脱自责;对危机者应对方式干预可实施“事”与“情”兼顾的应对策略;“事”的应对就是用行动去解决问题,即我用什么样的方式对付眼前的事情,重点在于解决问题;“情”的应对是怎样释放自己的情绪;对于灾难,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方法,中国人对逝去的人多是举行许多悼念的活动,更着重于情绪调节;目的是缓解危机者情与意志力的矛盾;在生态系统理论出现之前,人们对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环境下,针对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进行实验或观察;有时为了使实验精确常常对儿童的行为加以约束,或引导其产生某种行为;比如,发展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视崖实验,研究者将婴儿放在活动板的位置上,让妈妈想办法哄婴儿爬过视崖深浅两个部分,从而测查他们的深度知觉;结果发现,90%的6个半月大及更大的婴儿只能爬过浅的部分,只有不到10%的婴儿能够爬过较深的部分;这说明,绝大多数处于爬行阶段的婴儿能够清楚的知觉到深度,并且对陡峭的悬崖表现出惧怕3;此实验的局限性在于,首先试验的前提是儿童必须足够大,以能爬行为前提;其结果也只说明了会爬行的婴儿能够清楚地知觉到了深度,但是对于刚出生至6、7个月前不会爬的婴儿的深度视觉却无法考究,不能够说明婴儿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深度视觉的;其次,该试验是建立在母婴充分依恋的基础之上,以此为基础婴儿才会对母亲的呼唤作出反映,使实验顺利进行;传统的发展理论和研究,引发了对人类发展基本问题的争论,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第二,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主要是发展理论学家关于儿童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参与者还是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的争论;第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布郎芬布伦纳用生态系统理论对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和争论作出了与众不同的解释,对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详细的分析;这将使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范围拓展得更宽;。
二、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
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学观(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三人行提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其中,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结构中最难接近的也是最强有力的部分,个体的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自我,由于作为无意识结构中的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分为两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其中良心是批判的,消极的,惩罚性的,他告诉个体不要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和理想构成的,希望个体为之奋斗;超我和自我是人格的控制系统,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盲目的激情,超我则是使自我延迟满足甚至完全得不到满足;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根据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出现恋母情结,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起);(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婴儿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学前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成年初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成年晚期(50--死亡)获得完善感,避免厌倦关,体验的智慧的实现;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华生的心理发展学理论①否认遗传的作用a.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b.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c.心理学应以控制行为为研究目的,而遗传不能控制;②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a.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个体行为上的差异b.教育万能论,“给我十个正常婴儿,我能把它们培养成医生、律师、人妻、蓝鲸、寺庙、化肥、奇点、童话、高压电、反物质”c.学习发生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斯金纳箱,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等领域)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被强化就会消退;三人行提示,强调及时强化,强化不及时不利于行为的发展;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又称为社会学习理论,其中观察学习,模仿,直接强化,替代强化等是其理论的核心概念;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是研究学龄前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探索对其心理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理论体系。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感知理论、认知理论、情感理论、语言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感知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根据感知理论,学前儿童通过感觉器官来捕捉世界上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感知周围环境,并通过感觉轨迹在大脑中形成感知的信息。
感知理论认为,感觉影响认知和情感的形成。
认知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对外界信息的理解和思考过程。
根据认知理论,学前儿童通过感知获取信息,并在大脑中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组织,形成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方面。
情感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在情感表达、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方面的基本规律。
根据情感理论,学前儿童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包括喜怒哀乐、爱恨情感等。
情感理论认为,情感的发展是与环境和社会交往密切相关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环境中,学前儿童的情感得到塑造。
语言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在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方面的基本规律。
根据语言理论,学前儿童具有特定的语言习得能力,并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语言理论认为,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模仿、语言输入和与他人的互动等途径实现的,同时,语言的习得过程与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密切相关。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在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基本规律。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学前儿童具有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并通过社会互动来认识世界和自己。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家庭和学校等社会环境对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领域的发展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04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
04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心理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理论,指出了人类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特点。
在心理学上,有许多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其中最有名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伯奈斯的个体心理理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以及以及其他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
这些理论对于了解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等阶段,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潜意识和意识的不断斗争过程中完成的。
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心理的深层结构和内在冲突,在治疗方面提出了许多有关心理治疗和治疗技术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发展为核心的认知发展过程。
这一理论强调了认知结构的建立和认知过程的变化,对于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伯奈斯的个体心理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互动和环境刺激的影响下完成的,个体的心理过程受到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因素对人类心理发展的影响,对于研究个体的行为、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个体的心理过程受到社会互动和群体关系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了人类心理发展是在社会关系中完成的,对于研究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个体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和转变,从婴儿期到幼儿期、青春期再到成年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
在不同阶段,个体的认知、情感、社会互动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不仅受到遗传和生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经验的影响。
总的来说,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它们为我们深入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和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为个体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了理论指导。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
第四部分(第八章)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理发展理论第二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第三节维果茨基的心理社会文化理论本章要求:了解埃里克森、皮亚杰、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埃里克森、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本章重点:了解三种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本章难点:心理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教学时间:2学时如同身体的发育成长一样,人的心理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会经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上,个体会出现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如果社会不能创造条件让个人的心理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个体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从而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痛苦和不幸。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析医生,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
祖籍丹麦,1902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
他的生父是丹麦人,在他出生前就抛弃了他的母亲,母亲后与一位犹太医生结婚。
直到青少年期他才知道自己是私生子,其生理特征与生长环境使他对自我的认同非常混乱,因为他生活在犹太人家里,却保留了他的斯堪的那维亚父亲的生理特征。
一战爆发时他正处在青少年期,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该忠诚于德国还是丹麦。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 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心 理发展现实水平的决 定作用 • 遗传所提供的物质前 提是否也较差?
你想到了什么?
(四)、相互作用论(辩证观)
1. 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或生物前提
先天愚、苯丙酮尿症; 现实性 主导性:导向、方向性
遗传
2. 环境和教育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3. 主体性对发展起重要作用
?四强调多变量的相互作用第五节其他理论及小结?二生态系统论一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多个层次的系统构成由内到外依次是微系统学校家庭等中间系统家庭学校的联系外层系统如父母的职业和工作环境宏系统如政府的就业政策二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在日益复杂的水平上不断认识和建构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家眼中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学说 (一)基本观点 • 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 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性:可以给个体带来舒适感受的一切倾向,不 仅指性的需要,而且包括饥、渴等方面的生理需 要)。 • 人格理论与发展观: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 成 • 心理防卫机制:合理化、升华、投射、退行等
第三节 学习理论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一)华生的心理学思想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 作研究的对象 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它的构 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 (response)的联结。(S-R) 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究S-R的 科学,任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狗的条件反 射的形成实 验
小阿尔伯特 的恐惧形成 实验
学习 的尝 试错 饿猫走迷笼 误说
小鸡啄米
学习 迁移 的共 同要 素说
斯金纳箱育婴箱
操作 条件 反射 理论
学习
-社
bobo doll 会学
的攻击行为 习理
实验
论
自我 效能 理论
认知 结构 的符 小白鼠走迷 号学 津的认知地 习理 图学习 论
动机 -期 待理 论
认知主义学 法
罗杰斯
派
格式塔学派 惠特海默
苛勒
考夫卡
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
新皮亚杰学
派eg.佩里
拓扑心理学 勒温
社会历史文
化学派
维果斯基
教育心理学 布鲁纳
教育心理学 奥苏伯尔
信息加工心
理学
加涅
建构主义 斯皮罗
维特洛克
认知神经科
学
核心 经典实验 理论
心理 发展 的基 本问 题
5.心 理发 展的 动 力: 内因 Vs. 外因 -主 动性 4心理发展的 Vs. 条件:遗传 被动 实质 机制 Vs.环境 性
心理发展的 基本理论不同流派的 心理学家如 何看待心理 发展?
4大经典理论
流派
发展阶段 代表人物
精神分析学 古典精神分
派
析
弗洛伊德
新精神分析 埃里克森
行为主义学 早期行为主
派
义
巴甫洛夫
华生
桑代克
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 班杜拉
新的新行为 托尔曼S-o-
主义
R
人本主义学 整体动力观
派
-自我实现 马斯洛
患者中心疗
动机 -需 要层 次论
似动现象
学习 -意 义学 习, 自主 学习
学习 -学 习的 黑猩猩的学 顿悟 习行为 说
小鸡啄米
学习 迁移 -关 系转 换说
发生
认识
论,
多了去了… 结构
…
主义
佩里
没来得及… …
认知 结构 的发 现学 美国基础教 习理 育课程改革 论
人工概念的 假设 形成实验 检验
计算机模拟
脑电图-脑 磁图
心理 发展 理论
心理 发展 的过 程: 阶段 性 Vs. 连续 性质变 结果 意义 Vs. 与标 -评 量变 志 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