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民间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传承和发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庆祝方式。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3. 常见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特点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庆祝方式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节日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3. 常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及其代表作品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特点、发展及其影响。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学、艺术、哲学等2. 各个领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 各个领域对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非遗文化教案模板及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非遗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我国主要的非遗项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 了解非遗文化的概念、特点及我国主要的非遗项目。
2. 掌握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
2.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非遗文化相关资料、实地考察工具。
2. 学生准备:分组名单、考察记录表、总结报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非遗文化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非遗文化知识。
二、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非遗文化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非遗项目进行深入研究。
三、小组合作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所选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特点及传承现状。
2. 小组讨论,总结所选非遗项目的特点及传承与发展策略。
四、课堂展示1.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分享所选非遗项目的特点及传承与发展策略。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非遗文化的概念、特点及我国主要的非遗项目。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非遗文化的认识。
二、拓展学习1. 教师展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建议。
三、实践活动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项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动。
2. 各小组展示活动方案,教师点评并给出修改建议。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表达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决心。
嵩山文化教材教案
第一课时课题:嵩山历史文化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登封市嵩山文化、历史文化。
中岳嵩山被称为五岳之尊、万山之祖,古称外方、崇高、嵩高等。
嵩山西起龙门,东至郑州,长 120 公里,绵亘于黄河南岸, 自西而东由万安山、紫云山、大苦山、当阳山、少室山、太室山、五指岭(浮戏山) 等组成。
主体太室山、少室山位于登封市境内,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 1495 米,少室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
8 米.嵩山位居天中,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中华民族的父亲山”、“东方的奥林匹斯圣山”等赞誉 .禅宗祖庭,道教洞天,儒学圣地,武林盟主,乾坤之中,五世同堂,齐集嵩山,因此我们只能以仰视的角度来审视嵩山。
一、历史文化远古时代,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女娲补天、伏羲画八卦、二郎担山赶太阳等众多神话传说,在嵩山地区都留下了回响的遗迹.距今 9000 年到 7000 年的裴李岗文化在嵩山地区有43 处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密为全国之冠。
距今4500 年到 4000 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在嵩山地区更是星罗棋布,王城岗、八方遗址、颍阳遗址、杨村遗址、君召南洼遗址分别是全国和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时期,人文始祖黄帝诞生于嵩山余脉凤后岭下的轩辕丘,战胜蚩尤建功立业,一统华夏后定都于嵩山脚下。
唐尧、虞舜的重大政治活动在嵩山地区的也不少,尧晚年数次到登封箕山拜访许由,留下了箕山、颍水、洗耳泉、饮牛坑、许由冢等文化遗存,后来帝尧巡狩阳城,并以百岁之高龄驾崩于嵩山脚下的登封阳城 .舜帝传说曾经到登封负黍城经商和到嵩山访贤大禹。
大禹身为崇伯鲧之子,继承父亲未竟的治水大业。
十三年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把嵩山南麓的洪水疏导入黄河,他即化为力大无比的黄熊开凿轩辕关,并和妻子约定闻鼓饷夫。
一次涂山娇发现大禹身化黄熊的秘密,遂化为巨石,并石破北方而生启。
现仍屹立在登封市区周围的启母石、汉三阙正是这一历史事件的明证,而嵩山主体太室山、少室山也因大禹的两个妻子涂山娇、涂山姚分别居住其下而得名。
登封 文化常识教案
登封文化常识教案教案标题:登封文化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登封市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特色。
2. 学习登封市的著名文化景点和传统节日。
3. 培养学生对登封市文化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常识。
教学内容:1. 登封市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介绍。
2. 登封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重要事件。
3. 登封市的著名文化景点介绍,如嵩山、少林寺、白云观等。
4. 登封市的传统节日介绍,如清明节、中秋节等。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登封市的地理位置,并引导学生了解其所在省份、邻近城市等。
2. 引发学生对登封市的兴趣,提问学生对登封市有何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测。
内容展开:3. 介绍登封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其作为古都的历史地位、文化传承等。
4. 介绍登封市的重要事件,如曹操在登封的活动、唐朝的登封之变等,以故事形式讲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5. 介绍登封市的著名文化景点,包括嵩山的自然风光、少林寺的武术文化、白云观的道教文化等,结合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
6. 介绍登封市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的扫墓习俗、中秋节的赏月活动等,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巩固与拓展:7.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登封市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8. 组织学生进行文化常识竞赛,巩固所学内容。
9.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推荐相关书籍、电影或纪录片,拓宽他们对登封市文化的了解。
评价:10. 设计简单的问答题或填空题,检查学生对登封市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
11. 对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和作品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对登封市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教学资源:1. 登封市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 有关登封市历史文化的书籍、资料或网站。
3. 相关文化节日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登封市参观文化景点或参与传统节日活动。
2. 鼓励学生进行小研究项目,深入了解登封市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并进行展示。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民俗文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民俗文化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了解民俗文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传统和习俗。
你们对民俗文化有什么了解呢?有没有参加过一些民俗活动?生:……师:很好,看来大家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中国民俗文化,感受它的魅力。
2.知识讲解(1)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师:我们来了解一下民俗文化的定义。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现象。
它包括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2)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①民间信仰:如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②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③民间习俗: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④民间建筑:如古建筑、园林等;⑤民间饮食:如各种地方特色美食等。
3.案例分析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
(1)案例一:春节习俗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很好,同学们说得很详细。
春节习俗主要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饺子等。
(2)案例二:端午节习俗师: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端午节习俗主要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4.互动环节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互动环节。
请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所了解的民俗文化,然后选代表进行分享。
生:……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幼儿园大班传统民间艺术教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幼儿园大班传统民间艺术教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民间艺术的定义与特点;2.学习传统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和技巧;3.开展创新活动,结合传统民间艺术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1.了解传统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和技巧;2.学习传统民间艺术的基本动作和动作组合。
教学难点:1.如何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创新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观看一段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视频,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学习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和技巧(20分钟)1.介绍传统民间艺术的定义和特点,如舞蹈、杂技、刺绣等;2.分别介绍传统舞蹈、传统杂技和传统刺绣的表演形式和技巧;3.播放相关视频进行示范。
三、学习传统民间艺术的基本动作和动作组合(25分钟)1.分组进行动作学习,每组选择一种表演形式;2.指导幼儿学习该表演形式的基本动作和动作组合;3.练习动作,提高幼儿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四、展示创新活动结合传统民间艺术表演(30分钟)1.指导幼儿结合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创新活动;2.幼儿结合所学表演形式和技巧,自由创作小节目;3.进行小组表演并互相欣赏。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总结本节课所学传统民间艺术的不同表演形式和技巧;2.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创新活动相结合。
教学延伸:1.让幼儿通过家庭作业或课后活动,深入了解一些具体传统民间艺术,并分享给全班同学;2.邀请专业艺术家或民间艺术传承人到幼儿园进行现场指导和表演。
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通过幼儿自由创作的小节目,评价其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我国的节日民俗3. 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4.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5. 身边的民俗文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节日民俗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身边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活动,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民俗文化相关书籍、资料。
2. 课件:民俗文化图片、视频等。
3. 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剪纸、风筝等民间艺术制作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民俗文化知识的掌握。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制作风筝等。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感想,了解教学效果。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第二课时:讲解我国的节日民俗3. 第三课时:分析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4. 第四课时:探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5. 第五课时:调查身边的民俗文化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节日民俗,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身边的民俗文化。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民俗文化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节日民俗和民间艺术,让学生深入理解民俗文化。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身边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精神。
民间传统文化课程方案模板
民间传统文化课程二、课程背景民间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为了传承和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本课程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分类;2. 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4.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四、课程内容1. 民间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2. 民间传统艺术:剪纸、泥塑、皮影戏、刺绣、木雕等;3. 民间传统音乐:民歌、戏曲、曲艺等;4. 民间传统体育:舞龙、舞狮、武术、踢毽子等;5. 民间传统习俗:婚丧嫁娶、祭祀、祈福等。
五、课程实施1.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参观学习、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竞赛展示等;2.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网络、实地考察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3. 课程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课程安排1. 课时:每学期18周,每周2课时;2. 课程进度安排:- 第1-4周:民间传统节日、民间传统艺术;- 第5-8周:民间传统音乐、民间传统体育;- 第9-12周:民间传统习俗;- 第13-16周:实践操作、竞赛展示;- 第17-18周:课程总结、成果展示。
七、课程资源1. 教材:编写适合本课程的教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2. 教学辅助资料:收集整理民间传统文化相关资料,如书籍、网络资源、实物等;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民间传统文化展览、博物馆、非遗传承基地等。
八、课程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等对学生进行评价;2.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等对教师进行评价;3. 学校评价:通过学生满意度调查、教学质量评估等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有关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案名称:走进传统文化——民间故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通过学习民间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讲述民间故事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民间故事的定义及其特点2. 民间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3. 民间故事的基本类型及代表作品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难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讲述民间故事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故事的定义、特点及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民间故事的代表作品。
3. 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讲述民间故事的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民间故事的定义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新课导入:讲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分析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
3. 案例分析:介绍民间故事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搜集、整理、讲述民间故事,互相交流学习。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民间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总结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间故事定义、特点及价值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搜集、整理、讲述民间故事的能力。
3. 学生对民间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的认识。
六、教案名称:探寻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2. 常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3. 传统节日在我国文化中的价值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在我国文化中的价值。
小班音乐活动教案设计:我喜欢——家乡登封
小班音乐活动教案设计:我喜欢——家乡登封二、出示图片请幼儿欣赏并介绍这些都是我们家乡登封的景点,从而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师:宝宝们都找个位置坐下来吧,想知道这个国王高丽住在哪儿吗?闭上眼睛——好,睁开——提问:这是哪儿呀?教师小结:是我们的家乡登封。
好美呀!提问: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一起来看一下,这是什么地方?嵩山少林寺、嵩阳书院、观星台和中岳庙、登封的风景提问:这些都是哪儿的景点呀?教师小结:对了,这些都是我们美丽家乡登封的旅游景点,你们喜欢去这些景点玩吗?那你们喜欢我们的家乡登封吗?刘老师也特别喜欢特别热爱我们的家乡登封,我今天呢想用我的歌声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三、倾听音乐,并出示图谱理解歌曲内容。
我喜欢,我喜欢,嵩山少林寺呀;我喜欢,我喜欢,嵩阳书院;我喜欢,我喜欢,观星台和中岳庙;我喜欢,我喜欢,家乡——登封。
1、提问:1)你听到了什么?2)最喜欢哪一句?2、在幼儿说出自己喜欢的乐句的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
教师同时将幼儿的话补充完整。
3、出示图谱,请幼儿看图谱说一遍歌词,进一步理解歌曲并加深记忆。
4、你想让谁藏起来?逐一的减少图片请幼儿记忆歌词。
5、完整的出示图谱,将图谱准备给没有记忆好歌词的孩子,幼儿跟随钢琴歌曲。
6、教师小结:从你们的歌声中我感觉到了你们对家乡的热爱,给自己加油棒一个吧!让我们再一次大胆的用自己最好听的声音来表达一下自己对登封的爱吧!四、尝试边唱边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节拍,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1、教师:那除了用歌声可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外你还想怎么表示呢?幼儿: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合拍的进行边唱边用身体动作表示,幼儿欣赏。
3、集体用动作表现音乐。
教师小结:太好了,让我们对家乡的爱传递下去吧!边唱边动作走出教室。
传统民俗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传统民俗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及其历史渊源,掌握至少两种传统民俗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表演形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地考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分析民俗文化资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俗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三、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民俗概述2. 节日民俗- 春节- 中秋节- 重阳节3. 民间艺术- 舞龙舞狮- 端午赛龙舟- 扫黄草编4. 民间信仰- 祭祖- 祭神- 祭天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一系列传统民俗图片,引发学生对传统民俗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传统民俗活动?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授1. 中国传统民俗概述- 介绍民俗的概念、类型和历史渊源。
- 分析民俗在传承文化、表达情感、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
2. 节日民俗- 以春节为例,讲解其起源、习俗和象征意义。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节日民俗。
3. 民间艺术- 以舞龙舞狮为例,介绍其历史、表演形式和寓意。
- 邀请民间艺术家现场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4. 民间信仰- 介绍祭祖、祭神、祭天等民间信仰活动。
-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三)实践活动1.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传统节日庆典或民间艺术活动,了解民俗文化的现实传承。
2.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你认为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有哪些价值?-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3. 角色扮演- 以端午节为例,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赛龙舟的乐趣。
(四)总结与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统民俗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
民俗非遗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俗非遗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
2. 培养学生对民俗非遗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激发学生传承和发扬民俗非遗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民俗非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非遗项目,如剪纸、泥塑、刺绣、民间音乐、舞蹈等。
3. 民俗非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4. 民俗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民俗非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民俗非遗?为什么我们要保护它?2. 课堂讲解(1)讲解民俗非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让学生对民俗非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以剪纸、泥塑、刺绣等代表性项目为例,详细介绍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3)分析民俗非遗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探讨如何保护和发扬民俗非遗。
3.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民俗非遗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民俗非遗的魅力。
(2)开展民俗非遗技艺体验活动,如剪纸、泥塑、刺绣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俗非遗的魅力。
(3)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套民俗非遗宣传方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民俗非遗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互动情况等。
2.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泥塑、刺绣等作品的完成度。
3. 总结与反思: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对民俗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用于展示民俗非遗的魅力。
2. 实践材料:剪纸、泥塑、刺绣等民俗非遗技艺所需的材料。
3. 民俗非遗展览:组织学生参观民俗非遗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民俗非遗的魅力。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民俗非遗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激发他们传承和发扬民俗非遗的热情,为我国民俗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大班优质课传统文化教案
大班优质课传统文化教案教案标题:大班优质课传统文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将能够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3. 学生将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2. 传统文化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资源。
3. 传统文化相关的手工制作材料。
4. 游戏和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主体(30分钟):1. 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2. 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每个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和相关习俗。
3. 播放相关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
4. 分发手工制作材料,引导学生制作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手工作品,如剪纸、灯笼等。
活动和游戏(20分钟):1. 进行传统文化主题的游戏,如猜灯谜、拍手游戏等,让学生通过游戏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
2. 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相关的舞蹈或表演,展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活动。
2.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人一起庆祝传统节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相关的展览或活动,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通过学生的手工制作作品和游戏表现,评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确保教学效果。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范文模板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3.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展示民俗文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掌握搜集、整理、展示民俗文化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了解我国民俗文化。
2. 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民俗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民俗文化主题,如春节、端午节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我国民俗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些民俗文化?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二、分组讨论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民俗文化主题,如春节、端午节等。
2. 每组查阅资料,了解所选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特色等。
3. 小组讨论,整理出所选民俗文化的相关资料。
三、展示交流1.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介绍所选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
2. 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实践体验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与所选民俗文化相关的活动,如制作节日食品、编排节日节目等。
2.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五、总结提升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所学内容,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展示交流、实践体验中的表现。
3. 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程度和传承意识。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民俗文化。
2. 教学活动应注重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登封的风俗”教学设计
“登封的风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文化、习俗以及最著名的事物。
2、演一演、说一说,了解家乡的文化、习俗。
3、通过弘扬登封地方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文化、习俗以及家乡最著名的事物。
教学难点:了解家乡的文化传统,体会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法学法:读、议、演、写教学准备:有关家乡的图片、资料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年三月十五我们登封举办了大型的中岳庙会,大家参与了吗?你们都看到了哪些活动项目?学生纷纷发言(踩高跷、耍狮子、推小车等等)同学们,这些展演项目都是我们家乡传统文化的精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们家乡的风俗文化。
板书课题,多样的风俗二、学习新课1.欣赏课件:欣赏照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传统,体会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演一演演演家乡的传统剧目《朝阳沟》(1)自己设计(2)小组内表演(3)小组推荐优秀节目在班上表演3.说一说(1)你的家乡有哪些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地方?(2)家乡有特点的事物有哪些,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4.动手实践活动(1)自己动手摄影。
出示摄影的照片(2)各个小组共同欣赏评议。
5.移风易俗树新风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延续着许多风俗习惯,有些是积极向上的,有些是封建迷信不健康的内容。
1)提问: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你了解哪些?(2)课本25页四幅图片是表现家乡风俗的,你能分辨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3)阅读26页《家乡的新奇事》,谈谈现代农村婚俗有什么变化,说一说家乡还有哪些新奇事?三、小结同学们,你们说的实在是太好了!从大家的发言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我们家乡风俗的热爱。
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承和发扬我们家乡的优良传统,共同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板书设计:多样的风俗民间文化:踩高跷、跑旱船、舞狮子……。
传统民俗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我国传统民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至少一种传统民俗的起源、发展、形式和意义;(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传统民俗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民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我国传统民俗的起源、发展、形式和意义;3. 典型传统民俗案例分析,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传统民俗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问:同学们对我国传统民俗了解多少?请举例说明。
2. 新课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民俗的起源、发展、形式和意义;(2)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展示传统民俗的魅力。
3.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详细讲解其起源、发展、形式和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传统民俗,并总结其特点。
4. 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制作节日食品、学习传统舞蹈等;(2)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民俗,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统民俗的重要性;(2)学生分享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反思自己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责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2.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等;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如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2. 教学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3. 网络资源:相关民俗网站、博客等。
传统文化教案大班
传统文化教案大班教案标题:传统文化教案(大班)教案目标:1. 通过传统文化教学,培养大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故事、游戏和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故事书籍。
2. 手工制作材料,如纸、颜料、剪刀等。
3. 游戏道具,如传统乐器、民间游戏道具等。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传统文化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通过简单的问题和讨论,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主体:3. 通过故事讲述传统文化的故事,如《孔子的故事》、《牛郎织女》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人物故事。
4. 进行传统文化游戏,如扇子舞、踩高跷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和魅力。
5. 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如剪纸、折纸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结:6.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7. 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拓展活动:8. 邀请学生的家长或社区的老人来校园,与学生分享传统文化的故事和技艺。
9.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传统工艺展览,进一步拓宽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故事、游戏和手工制作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手工作品和口头表达,评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通过传统歌曲、诗词等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注:此教案适用于大班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
登封特色教案
登封特色教案教案标题:登封特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登封的地理、历史、文化特色;2. 培养学生的地理、历史、文化意识;3.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
教学内容:1. 登封的地理特色: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2. 登封的历史特色:历史沿革、重要历史事件、文化遗产等;3. 登封的文化特色:传统节日、民俗风情、艺术表演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具展示登封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引发学生对登封的兴趣。
探究活动:2. 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登封的历史资料,了解登封的历史沿革和重要历史事件。
3. 学生小组合作,观看登封的文化表演视频,了解登封的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和艺术表演。
总结活动:4.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所了解的登封地理、历史、文化特色,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
拓展活动:5. 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选择一项登封的特色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短篇报告或制作展板,展示给全班。
评价活动:6.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和报告,评价学生对登封特色的了解程度和综合素养。
教学资源:1. 图片、地图等地理教具;2. 图书馆、互联网等历史资料;3. 登封的文化表演视频;4. 学生自主选择的研究资料。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展示和报告;2.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3. 学生的研究报告和展板。
教学反思:1. 教师在引入活动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前准备好有趣的图片和地图等教具;2.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资源,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3. 在总结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提问,促进他们的思辨能力发展;4. 在拓展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研究方向的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深入研究;5. 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果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登封民间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登封市直属第二初级中学
一、课程资源分析
登封的民间传统风俗是不断发展变异的历史文化流动载体,是我们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积淀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心里特征和文化特质。
不了解登封的民间传统风俗,就难以充分认识登封。
登封有厚重的民间历史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生活、礼仪往来、民俗崇拜,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又有嵩山地区的独特性,可使我们深深感触到登封人民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大气磅礴的凝聚力、博大精深的融合力和继往开来的创造力。
登封地区流传着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大致可分为创世帝系神话、佛道宗教故事、中岳风物故事、嵩山龙神传说、登封特产传说、少林武术故事、历史名人故事、民间故事等几个系列,尤其是创世帝系神话中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滚麽成亲》《龙马负图》《夸父追月》《杨二郎担山赶太阳》《皇帝战蚩尤》《尧访许由》《舜帝访贤》《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河南大学文学教授、民俗学研究专家张振犁先生通过对登封地区、嵩山地区的神话故事的考察、对比和分析,认为嵩山开辟了创世神化,认为三皇五帝功业在嵩山,最后得出了“嵩山是中华民族的神话集中的神殿,嵩山是东方的奥林匹亚圣山”的结论。
登封是佛、道、儒三角荟萃之地,登封的民俗信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登封市人民既崇拜中华民族的始祖和英贤,如三皇、大禹,又信仰佛道二教的神灵,如佛祖、观音、太上老君、关帝、登封人民还信仰有鲜明嵩山地域特征的中岳大帝、无极老母和九龙圣母等。
中岳大帝是嵩山的山神,无极老母作为登封民间道教最高的神灵,理所应当受到敬奉。
因出于善心,为道士洗袍而未婚生育的九龙圣母和“九龙爷生的丑,掂住尾巴扔到山后头”的九龙王也备受人们崇敬礼祀。
春节期间,登封农村都要供奉各类神灵,如天地全神、灶神、门神、井神、送子神、龙王爷、马王爷、土地神等。
灯节期间,很多村庄都要做火神社、花姑社等神社,这些在展示登封民间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展现出了我们汉民族信仰的历史文化轨
迹,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多种特征,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信仰中振奋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
春节是登封最重要的民俗节日,自腊月二十三日起,人们就开始为过春节做各种准备工作。
有一首民谣点明了春节前的各项准备:“二十三烙灶干儿;二十四,扫房子儿;二十五,磨豆腐儿;二十六,发面糊儿;(或杀年猪儿);二十七,砍柏枝儿;二十八,粘嘎嘎儿(即贴春联儿)二十九,捏香炉;年三十,包饺子儿;大年初一,厥屁股作揖儿。
”除贴春联烘托年节气氛外,登封人民还在门窗上插一些柏枝,并在大年初一五更时点燃柏枝火,以驱赶受伤的九头鸟。
正月初二开始拜节、串亲戚。
灯节可以说是登封独居特色的“狂欢节”,人们荡秋千、玩花灯儿、吃元宵、做神社、玩社火,是一年中最放松、最开心的欢乐节日。
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初一等也是登封人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每年中秋之夜,登封人民都要到嵩山法王寺赏月,因此“嵩门待月”被称为中岳八大景之一。
十月初一,人们都要到祖坟上送寒衣,是除二月二上坟后的有一次祭祀祖先的重大活动。
当然,“冬至疙瘩(饺子)夏至面(面条),腊八吃顿稠捞饭(米饭)”,这也充分说明冬至、夏至、腊八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国无礼不安,家无礼不宁,人无礼不往。
礼仪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手段,也是调整人际关系的法门。
从出生时的报喜、送米面、挪臊窝,到周岁后的抓周、剥花痂、认干亲,认从一出生就开始经受礼仪的熏陶。
剥花痂是以前为预防天花种牛痘而形成的习俗,认干亲则有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民俗意蕴,有的将儿女认到世交、朋友、亲戚身上,有的出于感恩,认到恩人身上,有的认给儿女多的家庭,有的干脆认给柏树、石头或神灵。
作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结婚,则备受人们的重视,无论是过去的媒人提亲还是现在的自由恋爱,礼仪程序缺一不可,从过贴(订婚)、添箱、送花布、迎亲,到拜天地、闹房、回门,都有章可循,有礼可遵。
每逢闰年,已出嫁的女儿还要给父母送雁,以求延年益寿。
祝寿是民间尊老美德的体现,一般从六十岁生日开始,儿女们就要为父母一过寿诞……
二、活动过程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研究登封的民风民俗民谣等,对登封文化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对登封民俗民谣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 培养学生调查、收集资料的能力,并将结果整理归纳,撰写调查报告、布置展览、或课件等。
4. 在自主实践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登封民间传统文化,增强合作意识。
(二)活动组织形式:
本活动是在学生对登封民间传统文化较为熟悉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来了解登封文化的一个活动。
这个活动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询问、观察、探访、调查等过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登封文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第二步:通过展示收集来的各种材料、视频,让学生产生想了解登封文化相关知识的欲望和浓厚兴趣。
第三步:通过各自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和图片等,深入了解登封文化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有收集材料到整理,形成文字材料。
(三)教学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通过调查、搜集资料、录制视频等形式,培养学生一种主动参与的思想和合作精神。
2、活动难点:让学生有收集资料到整理,形成文字材料。
(四)、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各小组制定各自所要收集的材料及方案(如民俗、歌谣等。
民俗如春节风俗、婚丧民俗等),通过调查、探访、观察、录制视频等途径了解登封文化的相关知识。
教师准备:登封文化的视频、图片等。
(五)、教学活动课时:1课时
(六)、教学活动过程:
1、展示、讨论、评比:
(1)展示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民风民俗民谣等,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成果。
(这一环节能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
(2)学生讨论:学生的展示一定会引发更多学生对某一方面民风民俗民谣的回忆,让学生回忆、交流、补充……(引发学生对这一活动的更大参与热情。
)
(3)学生评比:通过学生对展示内容的观展、交流、补充。
让学生评比各小组参与活动的评价等级
2、参照对比:
(1)教师出示一些其他地方相同活动的不同风俗的资料、图片或视频等。
(2)学生讨论:地域不同,风俗不同,不同的做法代表不同的寓意。
(3)总结:民俗随地域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都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学以致用,现场表演:
(1)某家举行结婚庆典,请你作为司仪主持这一仪式:
(2)某家老爷爷80岁大寿,请你来主持寿诞庆典:
(3)女孩子跳皮筋,边唱边跳:
(4)小孩子拍手歌谣,边拍边唱:
4、资料整理
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收集,加上班级讨论、补充,资料再整理,形成系统的文字材料,班级就登封民间传统文化出一本知识小册子。
三、活动评价
1、本次活动有三项活动,对各项活动的评价方法应各有差异,评价内容也应该各有侧重:
第一项:资料收集活动,其评价侧重于学生资料收集的能力和积极参与活动的态度;
第二项:展示、讨论,其评价侧重于学生资料展示的效果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第三项:资料的再整理:其评价侧重于学生书面材料的整理能力。
2、教师评价要紧紧扣住“口语交际”和“写作”来进行,即要时时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口语表达如何,文字表达如何。
三项活动的开展都落实到“说”和“写”上来。
3、教师跟踪评价,即教师要参与活动过程,对学生的活动予以督导和评价。
教师不可能对每项活动自始至终参与,可以巡回知道并及时予以评价。
4.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可以由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可以是相互评价,亦可采取自我小结。
自我反思来进行评价,还可以采用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等方式进行评价等
5.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再评价。
亦可通过调阅小组长和每位学生的实施评价,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作文情况给予全面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