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O2和CO2的运输

合集下载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在组织
HbNH2 +CO2
在肺
HbNHCOO+H+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二)CO2解离曲线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二)CO2解离曲线
CO2解离曲线(carbon dioxide dissociation curve)是表示血液中 CO2含量与PCO2关系的曲线。与氧 离曲线不同,血液CO2含量随PCO2 上升而增加,几乎成线性关系而不 是s 形,而且没有饱和点。因此, CO2解离曲线的纵坐标不用饱和度而 用浓度来表示。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氧的运输 •二氧化碳的运输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 存在的形式
混合静脉血 动脉血 气体 物理 溶解 O2 CO2 0.31 2.53 化学 结合 20.0 46.4 合计 20.31 48.93 物理 溶解 化学 结合 合计 15.31 52.91
Thank you!
㈠Hb与O2结合的特征
⑸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 形,与 与 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Hb的变构效应有关 的变构效应段曲线较平坦, 氧离曲线的上段 这段曲线较平坦, 氧饱和度影响不大。 表明PO 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 表明 2的变化对 氧饱和度影响不大。 2.氧离曲线的中段: 该段曲线较陡,相 氧离曲线的中段: 该段曲线较陡, 氧离曲线的中段 当于PO 当于 25.32-7.98kPa(40-60mmHg), ( ), 释放O 的部分。 是HbO2释放 2的部分。 3.氧离曲线的下段: 相当于 22-5, 氧离曲线的下段: 相当于PO 氧离曲线的下段 , 32kPa(15-40mmHg),也是 ),也是 ( ),也是HbO2与 O2解离的部分,是曲线坡度最陡的一段, 解离的部分,是曲线坡度最陡的一段, 就可大大下降。 意即PO 稍降, 意即 2稍降,HbO2就可大大下降。该 段曲线代表 贮备。 线代表O 段曲线代表 2贮备。

生理学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生理学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从肺泡扩散入血液的O 2必须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各组织,从组织散入血液的CO 2的也必须由血液循环运送到肺泡。

下述O 2和CO 2在血液中运输的机制。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O 2和CO 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气体在溶液中溶解的量与分压和溶解度成正比,和温度成反比。

血液O 2和CO 2的含量(ml/100ml 血液)虽然溶解形式的O 2、CO 2很少,但也很重要。

因为必须先有溶解才能发生化学结合。

溶解的和化学结合的两者之间处于动态平衡。

二、氧的运输(一)Hb 分子结构简介每1Hb 分子由1个珠蛋白和4个血红素(又称亚铁原卟啉)。

每个血红素又由4个吡咯基组成一个环,中心为一铁原子。

每个珠蛋白有4条多肽链,每条多肽链与1个血红至少连接构成Hb 的单体或亚单位。

Hb 是由4个单体构成的四聚体。

不同Hb 分子的珠蛋白的多肽链的组成不同。

成年人Hb (HbA )的多肽链是2条α链和2条β链,为α2β2结构。

胎儿Hb (HbF )是2条α链和2条γ链,为α2γ2结构。

出生后不久HbF 即为HbFA 所取代。

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已经清楚。

每条α链含141个氨基酸残基,每条β链含146个氨在酸残基。

血红素的Fe2+均连接在多肽链的组氨基酸残基上,这个组氨酸残基若被其它氨基酸取代,或其邻近的氨基酸有所改变,都会影响Hb 的功能。

可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Hb 的4个单位之间和亚单位内部由盐键连接。

Hb 与O 2的结合或解离将影响盐键的形成或断裂,使Hb 四级结构的构型发生改变,Hb 与O 2的亲和力也随之而变,这是Hb 氧离曲线呈S 形和波尔效应的基础(见下文)。

(二)物理溶解量取决于该气体的溶解度和分压大小。

(三)化学结合的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这是氧运输的主要形式,占98.5%,正常人每100ml 动脉血中Hb 结合的O 2约为19.5ml 。

(四)血红蛋白(hemoglobin,Hb )是红细胞内的色蛋白,它的分子结构特征使之成为极好的运O 2工具。

人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跨膜转运的方式

人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跨膜转运的方式

人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主要依赖于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来共同完成。

首先,氧气主要通过呼吸作用进入人体。

在呼吸过程中,人体通过口鼻吸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分子随之进入呼吸道。

在这里,氧气分子通过扩散作用跨过肺泡上皮细胞膜,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氧气分子在浓度梯度驱动下的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一旦进入血液,氧气分子会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这种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能够保证氧气分子在血液中的稳定传输。

随后,氧合血红蛋白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在组织细胞处,氧气分子再次通过扩散作用跨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供细胞进行新陈代谢使用。

同样,这个过程也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与此同时,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需要被转运出体外。

二氧化碳的转运方向与氧气相反,它是从细胞内部产生,然后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被输送到肺部,最后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体外。

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主要依赖于碳酸酐酶的作用。

在细胞内,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碳酸,碳酸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碳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

碳酸氢根离子在浓度梯度驱动下扩散出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在肺部,碳酸氢根离子再次与水结合形成碳酸,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随后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体外。

生理学呼吸(三)(四)

生理学呼吸(三)(四)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O2和CO2均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进行运输,主要以化学结合形式存在,而物理溶解形式所占比例极小,但很重要,起着“桥梁”作用。

因为进入血液中的O2和CO2都是先溶解在血浆中,提高其分压,在发生化学结合。

(气体在血液中的分压取决于物理溶解的压力)一、氧的运输(一)Hb与O2结合的特征(二)氧解离曲线(三)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通常用P50来表示Hb对O2的亲和力,P50是使Hb氧饱和度达50%时的PO2,正常约为26.5mmHg。

●P50增大→解离曲线右移→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需要更高的O2才能达到P5O(PCO2↑、PH↓、2,3-DPG↑、温度↑)●P50降低→解离曲线左移→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需要更少的O2就能达到P5O(PCO2↓、PH↑、2,3-DPG↓、温度↓)1.血液PH和PCO2的影响血液PH降低或PCO2升高,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曲线右移;血液PH升高或PCO2降低,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P50减小,曲线左移;波尔效应:液酸度和PCO2对HB与O2的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CO2可直接与HB结合而降低亲和力,不过作用很小。

波尔效应的生理意义:它既可以促进肺毛细血管血液摄取O2,又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释放O2.2.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曲线右移→促进O2的释放温度降低→亲和力增加→P50减小→曲线左移→利于O2的结合临床上进行低温麻醉手术是因为低温有利于降低组织的耗氧量。

但应注意温度下降可增加HB对O2的亲和力,容易疏忽组织缺氧的情况。

3.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2,3-DPG是糖酵解的产物,在缺氧的情况下,糖酵解增强,2,3-DPG升高→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曲线右移(慢性缺氧、贫血、高山低氧),反之左移。

血库中用抗凝剂枸橼酸-葡萄糖溶液保存3周以上的血液,因糖酵解停止,2,3-DPG降低,使得亲和力增加,02不利于解离而影响对组织的供氧。

2017西医综合考研之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

2017西医综合考研之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2017西医综合考研之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试述O2和CO2在血液运输中的形式和过程?[参考答案]O2和CO2在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方式运输。

O2和CO2化学结合方式分别占各自总运输的98.5%和95%,物理溶解的量仅占1.5%和5%。

物理溶解的量虽然少,但是一重要环节,因为气体必须首先物理溶解后才能发生化学结合。

1)O2的运输:主要以HbO2的方式运输,扩散入血的O2能与红细胞中Hb发生可逆性结合:Hb+O2→HbO2。

在肺由于O2分压高,促进O2与Hb结合,将O2由肺运输到组织;在组织处O2分压低,则HbO2解离,释放出O2。

2)CO2的运输:CO2也主要以化学结合方式运输。

化学结合运输的CO2分为两种形式: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和HCO3-的方式。

①HCO3-方式:HCO3-的方式占CO2运输总量的88%。

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酐酶,从组织扩散入血的大部分CO2在红细胞内生成碳酸,HCO3-又解离成HCO3-和H+。

HCO3-在红细胞内与K+结合成KHCO3-。

随着红细胞内HCO3-生成的增加,可不断向血浆扩散,与血浆中的Na+结合成NaHCO3-,同时血浆中Cl-向红细胞内扩散以交换HCO3-。

在肺部,由于肺泡气Pco2低于静脉血,上述反应向相反的方向进行,以HCO3-形式运输的CO2逸出,扩散到肺泡被呼出体外。

②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方式,大约7%的CO2与Hb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这一反应无需酶的催化,,反应迅速,可逆,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和作用。

由于氧和血红蛋白与CO2的结合能力小于还原血红蛋白,所以在组织外,还原血红蛋白的增多促进了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生成,一部分CO2就以HHbNHCOOH形式运输到肺部。

在肺部,氧和血红蛋白的生成增加,促使HHbNHCOOH释放出CO2。

第1页共1 页。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经肺换气摄取的。

2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机体各器官组织供细胞利用;由细胞代产生的C02经组织换气进入血液后,也经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部排出体外。

因此,。

2和C02的运输是以血液为媒介的。

,。

2和C02都是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

根据Henry定律,气体在溶液中溶解的量与分压和溶解度成正比,与温度成反比。

温度为380C时,1个大气压下,。

2和C02在100ml血液中溶解的量分别为 2.36ml和48ml。

按此计算,动脉血P02为lOOmmHg,每】00ml血液含溶解的。

2 0.31ml;静脉血P C02 为46mmHg,每100ml血液含溶解的C022.9ml o安静状态下,正常成年人心输出量约5L/min,因此,物理溶解于动脉血液中的。

2流量仅约15ml/min,物理溶解于静脉血液中的CO2流量约为145 ml/mirio然而,安静时机体耗氧量约250ml/min, CO2生成量约200ml/min o显然,单靠物理溶解形式来运输。

2和CO?是不能适应机体代需要的。

实际上,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非常有效的。

2和C02的化学结合运输形式。

如表5-4所示,血液中的。

2和C02,主要以化学结合的形式存在,而物理溶解的。

2和C02所占比例极小;化学结合可使血液对02的运输量增加约65至140倍,对C02的运输量增加近20倍。

虽然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形式存在的。

2和C02很少,但很重要,因为必须先有溶解才能发生化学结合。

在肺换气或组织换气时,进入血液的。

2和C02都是先溶解在血浆中,提高各自的分压,再出现化学结合;。

2和C02o从血液释放时,也是溶解的先逸出,使各自的分压下降,然后化学结合的。

2和C02,再分离出来,溶解到血浆中。

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者之间处于动态平衡。

下面主要讨论。

2和C02 的化学结合形式的运输。

一、氧的运输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形式存在的。

2量仅占血液总。

2011年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2011年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O2主要以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方式运输。

扩散入血的O2能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Hb)发生可逆性结合。

在肺由于O2分压高,促进O2与Hb结合,将O2由肺运输到组织;在组织处O2分压低,则HbO2解离,释放出O2.
2.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
CO2也主要以化学结合方式运输。

化学结合运输的CO2分为两种形式:氨基甲酰血红蛋白(HHbNHCOOH)形式和HCO3-的方式。

(1)HCO3-方式:HC03-的方式占CO2运输总量的88%.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酐酶,从组织扩散入血的大部分CO2在红细胞内生成H2CO3,H2CO3又解离成HCO3-和H+HCO3-在红细胞内与K+结合成KHCO3.随着红细胞内HCO2-生成的增加,可不断向血浆扩散,与血浆中Na+结合成NaHC0.。

在肺部,由于肺泡气PCO2低于静脉血,上述反应向相反方向进行,以HCO3-形式运输的CO2逸出,扩散到肺泡被呼出体外。

(2)氨基甲酰血红蛋白方式:大约7%的CO2与Hb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这一反应无需酶的催化,反应迅速、可逆,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合作用。

由于氧合血红蛋白与CO2的结合能力小于还原血红蛋白,所以在组织处,还原血红蛋白的增多促进了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生成,一部分CO2就以HHbNHCOOH的形式运输到肺部。

在肺部,氧合血红蛋白的生成增加,促使HHbNHCOOH释放出CO2.。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肺泡扩散入血液的O2必须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各组织,从组织扩散入血液的CO2也必须由血液循环送到肺泡。

因此,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实现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重要环节。

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两种,即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其中物理溶解的量较少,化学结合为主要运输形式。

由于进入血液的气体必须先溶解,才能进行化学结合,同样结合状态的气体也要先溶解于血液,才能从血液中逸出。

所以虽然物理溶解的量少,但却是气体实现化学结合的必要环节。

一、氧的运输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形式存在的O2量仅占血液总O2含量的1.5%左右,化学结合的约占98.5%。

扩散入血液的O2进入红细胞后,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形式运输。

(一)Hb和O2结合的特征1.快速性和可逆性血红蛋白与O2的结合反应快,可逆,主要受PO2的影响。

当血液流经PO2高的肺部时,血液中的O2扩散入红细胞后,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oxyhemoglobin,HbO2);当血液流经PO2低的组织,氧合血红蛋白迅速解离,释放出O2,成为去氧血红蛋白(deoxyhemoglobin,Hb),可用下式表示:2222PO PO Hb O HbO −−−→+←−−−高低2.是氧合而非氧化 Fe 2+与O 2结合仍是二价铁,所以,该反应是氧合反应,而不是氧化反应。

3.血红蛋白与O 2结合的量 血液含氧的程度通常用血氧饱和度表示。

在足够PO 2下,1g Hb 可以结合1.34~1.39ml O 2。

如果按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为150g/L 计算,100ml 血液中,Hb 所能结合的最大O 2量应为201ml/L 。

Hb 所能结合的最大O 2量称为Hb 的氧容量,简称为血氧容量;而实际结合的O 2量称为Hb 的氧含量,简称血氧含量;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血氧饱和度。

(二)氧解离曲线及影响因素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O 2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生理学: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生理学: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H+ 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

PO2 外周化学感受器
呼吸中枢(-)
1.CO2的影响
CO2刺激呼吸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 中枢: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呼吸有关疑团, 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通气。但两条途径中前者是主要的。
(三)氧与 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图 中 的 A 点 是 静 脉 血 PO2 5.32kPa(40mmHg) ,
PCO2 6kPa(45mmHg) 时 的 CO2含量, 约为 52ml% ; B 点 是 动 脉 血 PO2 13.3kPa(100mmHg) ,
PCO2 5.32kPa(40mmHg) 时 的 CO2 含 量 , 约 为 48ml%, 血 液 流 经 肺 时 通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 O2和CO2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O2和CO2都以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 物理溶解的和化学结合的。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氧气
物理溶解 1.5%-------形成氧分压 化学结合 98.5%------形式:氧合血红蛋白
二氧化碳
物理溶解 5%-------- 形成CO2分压 化学结合 95%---------形式 HCO3-(为主)
(二)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carbon dioxide dissociation curve)是表示血液中CO2含量
与 PCO2 关 系 的 曲 线 。 与 氧 离 曲 线 不 同 , 血 液 CO2 含 量 随 PCO2 上 升 而 增 加 , 几 乎 成 线 性关系而不是S形,而且没有 饱和点。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
2
3
二、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气量虽少,但起着重要的桥 梁作用 O2、CO2---物理溶解在血液或组织液中---化学结合
第二节 氧的运输 一、血液中氧的主要运输形式是化学结合 物理溶解O2,1.5%;化学结合,98.5%。 血红蛋白参与O2、CO2的运输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O2=HbO2
12
四、氧解离曲线反映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一)氧解离曲线反映血红蛋白与氧的解离或结 合关系
13
(二)氧离曲线可依其特点和 意义划分为三段 1、氧离曲线上段 血液PO2在60-100 mmHg之间 的Hb氧饱和度或血氧含量。 上段比较平坦,表明PO2在 这一范围内变化对Hb氧饱和度 或血氧含量影响不大,反映Hb 与O2的结合部分。
9
(三)1分子血红蛋白可结合4分子氧 1分子Hb含4个血红素,1个血红素含1个与O2结合 的Fe++。 氧容量(oxygen capacity):100 ml血液中,Hb所 能结合的最大O2量。 氧含量(oxygen content):Hb实际结合的O2量。 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Hb氧含量占氧容 量的百分比。
4
二、血红蛋白是运输氧的工具 Hb由珠蛋白(globin)和血红素(heme)组成 珠蛋白含4个多肽链,分别相连1个血红素。 1个多肽链+ 1个血红素=亚单位 1个血红素由4个吡咯基组成1个环,中心为Fe++, O2的结合部位。 成人Hb由2条α链和2条β链组成, 即α2 β2。
5
6
7
10
(四)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或解离可影响血红蛋白
对氧的亲和力
Hb的两种构型:去氧Hb为紧密型(tense form,T 型);氧合Hb为疏松型(relaxed form,R型)。 • R型对O2的亲和力高,约为T型的500倍。 • O2+Hb---T型逐渐转为R型---Hb对O2的亲和力渐增 • HbO2---Hb+O2---R型逐渐转为T型---Hb对O2的亲和 力减小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CO2透过血-脑屏障 CO2透过血透过血
3. CO2、H+和低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1)CO (1)CO2:
↑1%时→呼吸开始加深; 呼吸开始加深; ↑4% 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 PCO2 ↑4%时→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1倍 ↑6% ↑6%时→肺通气量可增大6-7倍; 肺通气量可增大6 ↑7%以上→呼吸减弱=CO 麻醉。 ↑7%以上→呼吸减弱=CO2麻醉。 ↓→呼吸减慢 呼吸减慢( PCO2↓→呼吸减慢(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 停)。
运输形式: 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一)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征:①量小; 特征: 量小; 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②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二)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 化学结合: 合。 特征:量大,是主要运输形式。 特征:量大,是主要运输形式。
动态平衡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
机制: 机制:
PCO2↑
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 CO2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
CO2+H2O→H2CO3→H++HCO3-
中枢化学感受器+ 延髓呼吸中枢+ 呼吸加深加快
外周化学感受器+
(2)[H (2)[H+]: ]↑→呼吸加强 [H+]↑→呼吸加强 ]↓→呼吸抑制 [H+]↓→呼吸抑制 ]↑→呼吸抑制 [H+]↑→呼吸抑制 机制:类似CO 机制:类似CO2。 特点: 特点: ①主要通过刺激外 周化学感受器而引起的; ]↑对呼吸的 ②[H+]↑对呼吸的 调节作用< 调节作用<PCO2↑; ]↑↑→呼吸↑→CO 排出过多→ 呼吸↑→ ③∵[H+]↑↑→呼吸↑→CO2排出过多→PCO2↓
→限制了对呼吸的加强作用→呼吸抑制甚至停止。 限制了对呼吸的加强作用→呼吸抑制甚至停止。

健康管理师二级章节考点精粹:第二章 第六节 呼吸系统

健康管理师二级章节考点精粹:第二章 第六节 呼吸系统

2017年健康管理师二级章节考点精粹:第二章第六节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第六节呼吸系统●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为呼吸。

●呼吸过程通过3个环节完成:①肺呼吸又称外呼吸,是指外界空气与肺泡气之间(肺通气),以及肺泡气与肺毛细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换气)。

②气体在血液内的运输,通过血液循环报把O2及时地运送到组织细胞;又把组织细胞产生的CO2运送到肺以排除体外。

③细胞呼吸又称为内呼吸,除血液或内环境与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外,还包括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

一、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肺是外呼吸气体交换的场所,习惯上称为呼吸器官。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由鼻咽喉器官及其分支所组成。

临床通常把鼻咽喉乘坐上呼吸道,把气管、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分支称作下呼吸道。

·肺的导管部:支气管包括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无气体交换功能,仅为气体出入的管道。

每一细支气管及其分支和肺泡组织形成一个肺小叶。

(乙酰胆碱、组胺、肾上腺素特别是丙肾上腺素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为临床戒除支气管痉挛常用药物)·肺的呼吸部:有肺泡构成,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地方。

呼吸性细支气管也有气体交换功能。

成人肺泡有3-4亿个,总面积可达100m2.肺泡壁主要有Ⅰ型和Ⅱ型构成,其中Ⅰ型占大多数,它完成气体交换功能。

肺泡壁上的Ⅱ型细胞又称分泌细胞,它分泌表面活性物质(脂蛋白)具有减小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使肺泡趋向缩小,阻碍肺通气(减小吸气阻力)。

二、肺通气:1、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气体出入肺是由于非内外存在着气体的压差。

肺本身不饿能够主动地扩张和缩小,它的张缩靠胸廓运动。

①呼吸运动:呼吸肌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它是肺通气的动力。

·在呼气末或吸气末,肺内压=大气压(肺内压力和大气压相等)·人工呼吸的基本原理:用手节律性的压迫胸廓,造成胸廓的被动扩大和回缩而维持肺通气。

简述o2、co2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简述o2、co2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简述o2、co2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如下:
对于氧气来说,其主要运输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HbO2)。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当氧气进入血液时,它主要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被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对于二氧化碳来说,其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主要有两种: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物理溶解是指二氧化碳在血浆中的溶解度,占二氧化碳运输量的6%。

化学结合分为两种形式: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其中,碳酸氢盐形式占二氧化碳运输量的88%,是主要的运输形式。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只占运输量的7%。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生理学书籍或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呼吸2

呼吸2

下段: 下段:PO215~40mmHg,坡度更陡。PO2稍↓,血氧 ,坡度更陡。 , 饱和度↓↓。反映HbO2解离进一步释放 2。 解离进一步释放O 饱和度 。反映 意义:代表O 储备。维持活动时组织的氧供。 意义:代表 2储备。维持活动时组织的氧供。
一氧化碳中毒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 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呼吸中枢概念: 呼吸中枢概念: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 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Apneusis 长吸式呼吸
Gasping 喘息样呼吸
(一)呼吸中枢(respiration center) 呼吸中枢
1.自主呼吸节律的形成 自主呼吸节律的形成 延髓: 延髓:产生自主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 脑桥上部:呼吸调整中枢( 脑桥上部:呼吸调整中枢(促进吸气向 呼气转化) 呼气转化) 2.高位脑:控制随意呼吸(大脑皮层、边缘 高位脑:控制随意呼吸(大脑皮层、 高位脑 系统、下丘脑等处) 系统、下丘脑等处)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血液) 血液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ml/100ml血液 血液 动脉血 混பைடு நூலகம்静脉血 物理 化学 物理 化学 合计 合计 溶解 结合 溶解 结合 O2 0.31 20.0 46.4 20.31 0.11 15.2 50.1 15.31 52.91
CO2 2.53
49.93 2.91
●R型对 2亲和力为 型500倍;Hb与O2结合后, 型对O 型对 亲和力为T型 倍 与 结合后,
Oxygen (三)氧解离曲线(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 氧解离曲线: 氧解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气体交换和运输

气体交换和运输

第三节气体交换和运输空气进入肺泡后,和循环毛细血管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空气中的O2由肺泡进入血液,而静脉血中的CO2从血液进入肺泡。

这样交换后,动脉血中的O2运到身体各部组织,在组织与血液之间再进行一次交换,O2最后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代谢所产生的CO2则经细胞间隙液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肺,再进行气体交换。

一、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以扩散的方式进行的。

(一)气体交换的分压差与气体交换1.气体扩散动力气体交换的动力是气体分压差。

气体也总是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

所谓分压是指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气体具有的压力。

例如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平均约为101kPa,O2含量为20.84%,则O2分压(PO2)约为20.7kPa;N2的含量为78.62%,其分压(PN2)约为79.4kPa;CO2含量仅0.04%,则CO2分压(PCO2)仅0.04kPa。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气直接与肺毛细管血液直接进行气体交换。

其成分既不同于吸入气也不同于呼出气。

通过呼吸运动,肺泡气不断获得更新,因而保持了它所含O2和CO2浓度的相对稳定性。

肺泡气PO2高于静脉血的PO2;其CO2分压则低于静脉血的PCO2。

因此,O2由肺泡向静脉血扩散;而CO2由肺动脉毛细管中静脉血向肺泡扩散。

这样,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当动脉血经毛细血管流向组织时,组织内PO2低于动脉血的PO2;而其PCO2则高于动脉血的PCO2,这里又进行了一次气体交换。

动脉血经过这次气体交换后变成静脉血。

组织由此而获得O2,排出CO2。

(三)影晌气体交换的因素气体扩散的速度如果某一气体扩散速度快,则其交换也快;另一气体扩散速度慢,则其交换也慢。

气体分子的扩散速度(d)与其溶解度(s)成正比,与其分子量(MW)的平方根成反比。

如果CO2与O2的分压差梯度相同,CO2扩散速度为O2的20倍。

从表7-1可知静脉血和肺泡气中CO2的分压差约为0.8kPa,O2的分压差约为8.51kPa约为CO2的10倍,但总合起来,CO2的扩散速度仍比O2快。

人体内O2和CO2进出细胞是通过【精品-doc】

人体内O2和CO2进出细胞是通过【精品-doc】

1AB C D E2 A B C D E3 A B C D E4A B C D E5A B C D E6A B C D E13. 某人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此人血型可能是A、B型或AB型B、A型或AB型B、A型或AB型C、O型或A型D、O型或B型E、O型或AB型14.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A、Rh阴性母亲孕育的Rh阴性婴儿B、Rh阴性母亲孕育的Rh阳性婴儿C、Rh阳性母亲孕育的Rh阴性婴儿D、Rh阳性母亲孕育的Rh阳性婴儿E、婴儿父亲为Rh阴性者15. 一个A型者需输血时,最好输入A、父母的血B、同胞兄妹的血C、A型血D、O型血E、交叉配血两侧均不凝集的血16. 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分布于A、口腔B、胃肠C、阴道D、呼吸道E、皮肤17. 关于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错误的是A、来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B、细胞少C、细胞间质多D、各固有结缔组织的间质成分相同E、细胞排列无极性18. 有关骨骼肌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横纹B、有多个细胞核C、细胞间有闰盘连接D、细胞呈柱状E、细胞内有三联体19. 神经原之间联系和进行功能活动的关键结构是A、胞体B、树突C、轴突D、髓鞘E、突触20. 由外胚层演变成的组织器官是A、神经系统B、软骨和骨C、睾丸和附睾D、肝脏和胆囊E、甲状腺和甲状旁腺21. 妊娠足月时,羊膜腔中的羊水约为A、500mlB、1000mlC、1500mlD、2000mlE、2500ml22. 与胸骨角两侧相连的是A、第一肋软骨B、第二肋软骨C、第三肋软骨D、第四肋软骨E、锁骨23. 属于脑颅骨的是A、舌骨B、泪骨C、蝶骨D、上颌骨E、颧骨24. 椎间盘髓核脱出的常见方位是A、前方B、后方C、外侧D、前外侧E、后外侧25. 参与构成骨盆界线的结构是A、耻骨结节B、耻骨梳C、耻骨下支D、骶骨E、坐骨结节26. 连接上、下两个椎弓板的结构是A、椎间盘B、黄韧带C、棘间韧带D、棘上韧带E、后纵韧带27. 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是A、膝关节B、髋关节C、肩关节D、踝关节E、肘关节28. 当股四头肌麻痹时,主要不能A、屈小腿B、伸小腿C、伸大腿D、内收大腿E、足跖屈29. 大循环是指A、左心室到右心房之间的血液循环B、右心室到左心房之间的血液循环C、右心房到左心房之间的血液循环D、从主动脉到肺动脉的血液循环E、从动脉到静脉的血液循环30. 右心室的出口是A、右房室口B、冠状窦口C、肺静脉口D、肺动脉口E、主动脉口31. 右冠状动脉的分支分布于A、左心室前壁B、右心室前壁C、左心房D、室间隔前2/3部E、室间隔后1/3部32. 不属于腹腔干分支的是A、脾动脉B、胃左动脉C、肝总动脉D、胃十二指肠动脉E、肠系膜上动脉33. 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不包括A、胆囊静脉B、肠系膜上静脉C、肠系膜下静脉D、肝静脉E、脾静脉34. 成人脊髓下端平腰椎下缘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E、第五35. 传导下肢本体感觉的纤维束是A、薄束B、楔束C、脊髓丘脑束D、皮质脊髓束E、前庭脊髓束36. 坐骨神经在之间下行A、臀大肌与梨状肌B、胫骨与腓骨C、股骨与坐骨D、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E、股骨头与股骨颈37. 坏死组织逐渐由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是A、化生B、机化C、修复D、再生E、增生38. 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是细胞器的变化B、细胞膜的变化C、细胞核的变化D、细胞间质的变化E、细胞浆的变化39. 在肉芽组织中下列哪种成分不存在A、毛细血管B、神经纤维C、胶原纤维D、成纤维细胞E、炎细胞40. 脾、肾梗死属于A、干性坏疽B、湿性坏疽C、凝固性坏死D、液化性坏死E、出血性梗死41. DIC时血管内形成的血栓是A、白色血栓B、混合血栓C、红色血栓D、纤维蛋白性血栓E、血栓尾42. 下列哪一项与血栓形成的条件不符A、内原性凝血系统被激活B、纤溶系统被激活C、心血管内膜损伤D、外原性凝血系统被激活E、血流缓慢及涡流43. 有关贫血性梗死的描述错的是A、多见于侧枝循环不丰富的器官B、属凝固性坏死C、梗死灶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D、梗死灶边缘有炎症充血带E、多见于肺、肠等44. 纤维素性炎的假膜主要成分是A、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B、细菌和局部坏死组织C、纤维组织D、纤维蛋白E、肉芽组织45. 下列那种物质不是炎症介质A、组胺B、阳离子蛋白C、钙离子D、C3aE、白细胞三烯46. 脓肿是指A、由化脓菌引起的炎症B、有脓液形成的炎症C、组织内局限性化脓性炎D、以中性白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E、以脓液积聚为特征的化脓性炎47. 急性炎症反应的重要形态学标志是A、红细胞出现在炎区B、中性粒细胞出现在炎区C、单核细胞出现在炎区D、淋巴细胞出现在炎区E、浆细胞出现在炎区48. 直肠周围脓肿向体表穿破A、形成糜烂B、形成溃疡C、形成窦道D、形成瘘管E、形成穿孔49. 肿瘤的异型性是指:A、肿瘤实质的多样性B、肿瘤实质与间质比例的差异性C、肿瘤外观形态的差异D、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及组织结构上与起源组织的差异E、以上都不是50. 癌与肉瘤在光镜下的区别是A、癌细胞大小不一B、瘤细胞的异型性C、瘤细胞排列与间质的关系D、核分裂相的多少E、转移途径如何51. 识别恶性肿瘤细胞的最主要依据是:A、瘤细胞浆丰富B、瘤细胞大小不一C、瘤细胞核异型性D、瘤细胞染色黑E、瘤细胞有核分裂象52. 发热是A、由体温调节失控引起的体温升高B、产热大于散热引起的体温升高C、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体温升高D、体温调节障碍E、病理性体温升高53. 低张性低氧血症其主要特点下列哪项错A、血氧容量正常或增高B、动脉血氧分压降低C、血氧含量增高D、血氧饱和度降低E、动、静脉氧含量差减少54. 等张性低氧血症时,其皮肤、粘膜的颜色是A、鲜红色B、紫绀C、玫瑰色D、樱桃红色E、咖啡色55. 引起全身性水肿的主要机制是A、毛细血管内压增高B、钠水潴留C、组织液生产过多D、钠水摄入过多E、心力衰竭56. 水肿是指A、体液增多引起肿胀B、细胞内液过多C、细胞外液过多D、压后有凹陷的肿胀E、组织间液体液积聚57. 低钾血症可引起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A、↑↓↑↑-↓B、↓↓↓↑C、↓↓↑-↓↓D、↑↑↑↑E、↓↑↑↑58. 血液中pH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A、HCO-3B、P A CO2C、H2CO3D、HCO-3与H2CO3的比值E、以上都不是59. 呼吸性酸中毒与代谢性酸中毒的根本区别是A、呼吸性酸中毒时,P A CO2增高,代谢性酸中毒时,P A CO2降低B、呼吸性酸中毒是原发性碳酸增高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是原发性HCO-3降低引起C、呼吸性酸中毒时血浆CI-降低,代谢性酸中毒时血浆CI-增高D、呼吸性酸中毒时血浆钾离子浓度增高,代谢性酸中毒时不一定E、呼吸性酸中毒时不能通过呼吸代偿,代谢性酸中毒时可以60. 维系蛋白质二级结构稳定的化学键主要是A、氢键B、疏水键C、盐键D、二硫键E、肽键61. 测得某DNA片段中A的含量占20%,则其G的含量占A、20%B、30%C、40%D、50%E、60%62. 有关酶活性中心的叙述,哪项不正确A、活性中心并非都含有辅酶或辅基B、酶与底物的接触只限于酶分子上与酶活性密切有关的较小区域C、有的活性中心外也存在必需基团D、构成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在一级结构上一般都是相邻的E、酶原激活实际上就是完整的活性中心形成的过程63. 在胞浆中进行的与能量生成有关的代谢过程是A、三羧酸循环B、脂肪酸氧化C、电子传递D、糖酵解E、氧化磷酸化64. 调控糖的有氧氧化全过程,下列不属限速酶的是A、柠檬酸合成酶B、异柠檬酸脱氢酶C、苹果酸脱氢酶D、己糖激酶E、a-酮戊二酸脱氢酶系65. 能够逆向转运胆固醇的脂蛋白是A、CMB、VLDLC、IDLD、LDLE、HDL66. 转运一碳单位的载体是:A、叶酸B、维生素B6C、S-腺苷蛋氨酸D、四氢叶酸E、生物素67. 反转录过程中需要的酶有A、DNA指导的DNA聚合酶B、RNA指导的RNA聚合酶C、RNA指导的DNA聚合酶D、DNA指导的RNA聚合酶E、连接酶68. 若都从5’→3’方向阅读,mRNA中密码子ACG相对应的tRNA反密码子是:A、TGCB、UGCC、GCUD、CGUE、CGT69. 能够升高心肌兴奋性而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的离子是A、Na+B、K+C、Ca2+D、Mg2+E、H+70. 药物的安全范围是指A、最小有效量到极量的距离B、最小有效量到最小中毒量的距离C、最小有效量到最小致死量的距离D、最小有效量到常用量的距离E、极量到最小中毒量的距离71. 产生副作用的原因是A、药物安全范围小B、用药剂量过大C、药物作用具有选择性D、病人肝功能差E、病人肾功能差72. 口服心得安40毫克(F=50%),当体内剩下2.5毫克时经历了多少个T1/2A、6B、5C、4D、3E、273. 药物的稳态血浓度表示A、药物的吸收已达饱和B、药物的消除过程开始C、药物的作用最强D、药物的最佳治疗浓度E、药物的吸收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74. 不宜饭前(30~60分钟)和饭时口服的药物是A、阿托品B、食母生C、阿司匹林D、氢氧化铝E、痢特灵75. 静脉给药,按每小时输入50ml林格氏液(15滴/毫升),则每分钟滴数约为A、36滴B、24滴C、20滴D、12滴E、10滴76. 下列不属于药动学研究范畴的是A、效价强度B、T1/2C、表观分布容积D、时量曲线E、房室模型77. 在碱性尿液中弱酸性药物:解离,重吸收,排泄A、少、多、慢B、多、少、快C、少、少、快D、多、多、慢E、多、少、慢78. 下列药物静脉滴注速度不妥当的是A、生理盐水40~60滴/分钟B、10%氯化钠注射液30ml/小时C、氯化钾溶液低于1克/小时D、甘露醇(脱水)250ml/小时E、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250~500ml/1~2小时79. 防止长期卧床患者的褥疮,宜使用多大浓度的乙醇涂擦皮肤A、20~30%B、30~40%C、40~50%D、50~60%E、75%80. 下列有机磷酸酯经口中毒后不宜用碳酸氢钠溶液洗胃A、敌百虫B、对硫磷C、敌敌畏D、甲拌磷E、乐果81. 为减轻或避免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反应,不宜采用下列那种方法A、饭后服药B、同服碳酸钙C、同服强的松D、同服PGE2E、将药片嚼碎82. 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的描述中不妥当的描述是A、严格按照适应证选药B、病毒性感染不宜使用抗菌药C、剂量要适当,疗程应足够D、尽量避免局部应用E、尽量联合使用抗菌药83. 诺氟沙星的抗菌机制是A、抑制蛋白质合成B、抑制RNA的转录C、抑制叶酸的代谢D、抑制DNA的合成E、抑制细菌胞膜的通透性84. 可引起肾毒性、过敏反应和耳毒性的抗菌药是A、β-内酰胺类B、氨基甙类C、四环素类D、喹诺酮类E、磺胺类85. 在人的核型分组中,有随体的组为A、B组和C组B、A组和E组C、B组和F组D、D组和G组E、A组和G组86.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系谱的特点不包括A、亲代患者常常为杂合体B、男女患病几率均等C、系谱中看不到连续传递的现象,常为散发D、患者的子女中,有1/2的个体将患此病E、患者的双亲之一往往患此病87. 外显子和内含子位于人类结构基因的哪个区域A、前导区B、编码区C、尾部区D、调控区E、前码区88. 抗原特异性取决于A、抗原分子量的大小B、抗原的物理性状C、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D、抗原结构的复杂性E、抗原的种类89. 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是A、VL区B、CH区C、VH区D、CL区E、VH和VL区90. 补体激活后不具备下列哪种生理功能A、细胞裂解作用B、调理吞噬作用C、免疫粘附作用D、中和毒素作用E、炎症介质作用91. 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新生儿溶血症B、支气管哮喘C、血清病D、过敏休克样反应E、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92. 抗原抗体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A、抗原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B、抗原抗体结合牢固,不能发生解离C、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D、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需要适当比例E、反应受电解质、温度、酸碱度的影响93. 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病毒B、细菌C、支原体D、衣原体E、真菌94. 杀灭芽孢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是A、煮沸5minB、紫外线照射C、高压蒸汽灭菌法D、流通蒸汽灭菌法E、巴氏消毒法95. 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A、多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B、化学组成是脂多糖C、多为菌体崩解时释放出来D、耐热E、可制备成类毒素96. 与化脓性链球菌致病性无关的物质是A、M蛋白B、透明质酸酶C、溶血素OD、肠毒素E、致热外毒素97. 下述哪一项不是病毒体的特征A、非细胞结构B、只含一种类型核酸C、可在任何活细胞内增殖D、对抗生素不敏感E、对干扰素敏感98. 终宿主是A、寄生虫虫卵所寄生的宿主B、无性生殖阶段或成虫寄生的宿主C、无性生殖阶段或幼虫寄生的宿主D、有性生殖阶段或幼虫寄生的宿主E、有性生殖阶段或成虫寄生的宿主99. 寄生虫对宿主的适应哪项不是生理方面的改变A、生殖能力加强B、新器官的产生C、抵抗宿主消化液的作用D、特殊向性的出现E、营养及代谢方面的适应100. 多数吸虫的感染阶段是A、虫卵B、毛蚴C、胞蚴D、囊蚴E、雷蚴。

【课堂新坐标】2021学年高中生物 课后作业14 新人教版选修1(1)

【课堂新坐标】2021学年高中生物 课后作业14 新人教版选修1(1)

【课堂新坐标】2021-2021学年高中生物课后作业14 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凝胶色谱分离法分离蛋白质时,凝胶的种类较多,但其作用的一起点是( )A.改变蛋白质分子通过凝胶时的途径B.吸附一部份蛋白质,从而阻碍蛋白质分子的移动速度C.将酶或细胞固定在凝胶中D.与蛋白质分子进行化学反映,从而阻碍其移动速度【解析】凝胶的种类较多,但每一种凝胶内部都有孔隙,其一起点是改变蛋白质分子通过凝胶时的途径。

【答案】A2.(2021·咸阳高二检测)以下关于凝胶色谱法的原理及操作不正确的选项是( )A.是利用凝胶把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分离开的一种方式B.在洗脱进程中,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而最先流出,而小分子能够进入凝胶内部而流速缓慢,最后流出C.凝胶内部有很微细的多孔网状结构,其间隙大小与被分离的物质分子的大小无相应关系D.一样情形下,凝胶对要分离的物质没有吸附作用,因此所有要分离的物质都应该被洗脱出来【解析】凝胶内部微细的多孔网状结构,假设间隙过大,所有蛋白质分子都能进入,不能起到分离的作用。

【答案】C3.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实验中,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两种蛋白质在凝胶中的行进进程,可表示为图中哪个( )【解析】题图所示,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容易通过凝胶间隙,先被洗脱出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后被洗脱出来。

【答案】B4.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样分为四步,符合要求的是( )A.粗分离→样品处置→纯化→纯度鉴定B.粗分离→纯化→样品处置→纯度鉴定C.样品处置→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D.纯化→纯度鉴定→粗分离→样品处置【解析】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样可分为四大步,包括样品处置、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

第一通过洗涤红细胞、血红蛋白的释放、离心等操作搜集到血红蛋白溶液,即样品处置;再通过透析法去除小分子的杂质,即样品的粗分离;然后通过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与血红蛋白不同的杂质蛋白除去,即样品的纯化;最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纯度鉴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红蛋白(Hb)结构: 由一个珠蛋白和四个血红素组成。 一个血红素由4个吡咯环组成,中心为一个Fe2+。 珠蛋白由四条多肽链组成,每条多肽链与1个血 红素相连。
Hb与氧结合的特征: 1.反应快,可逆,不需酶催化,受PO2影响。 Hb+O2 PO2高的肺部 PO2低的组织 2.是氧合(oxygenation)反应,不是氧化(oxidation)反应。 Fe2+与 O2 结合后仍为二价铁。 HbO2
2.氧离曲线的中段:
40 – 60 mmHg段 特点:曲线较陡,是Hb释放氧
部分。 Hb氧饱和度为
75%,血氧含量14.4 ml, 向组织释放 5 ml的氧。
生理意义:可以向组织释放
较多的氧。 氧利用系数:血液流经组织 时释放的氧容积占动脉 氧含量的百分数。安静 状态为25%。
3.氧离曲线的下段: 15 – 40 mmHg 段 特点: 曲线最陡的部分,是 HbO2与O2解离的部位。 生理意义:代表了氧储来自。当组织代谢活动加强时,
PO2 可降至15 mmHg, Hb氧饱和度小于20%, 可供组织15 ml氧。氧利 用系数 75%,为安静时的 三倍。
(四)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用来 P50 表示 Hb对 O2 的亲和力。 P50: 指 Hb氧饱和度达到 50% 时的 PO2。正常为26.5 mmHg。
若 P50↑,Hb 对 O2 的亲和力 ↓; 曲线右移。 若 P50↓,Hb 对 O2 的亲和力 ↑; 曲线左移。 插图3-7
疏松型(R型),即氧和Hb.
O2 与Hb的Fe2+结合
盐键断裂
T型转为R型
Hb亚单位变构效应
插图(3-4,5)
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
Hb的一个亚单位与O2 结合后,由于变构效应,其 他亚单位更易与O2 结合;HbO2 的一个亚单位释放出 O2 后,其他亚单位更易释放 O2 。 因此,Hb氧离曲线呈 S 型。
2.温度
温度: 曲线右移, 促使O2释放
温度: 曲线左移, 不利于O2释放. 可能与 H+ 的活度有关。
3.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红细胞无氧酵解的产物。 DPG: 亲和力, 曲线右移。 4. Hb自身性质的影响 Fe2+ 氧化成Fe3+时即失去运氧的能力。
CO与Hb结合,占据O2 结合位置。其与Hb的亲和力是 O2 的250倍,很低的PCO,就能与Hb结合。而且增加其 余 3个血红素对O2 的亲和力,也妨碍氧的解离。
血液中O2 和CO2的运输 一.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肺泡 血液 组织
O2 溶解的O2结合的O2溶解的O2 O2
CO2 溶解的CO2 结合的CO2 溶解的CO2 CO2
二、氧 的 运 输
血液中 O2 形式:1.5%为物理溶解, 98.5%为化学结合。 1. 氧的结合形式: 氧合血红蛋白(HbO2) (hemoglobin)
影响因素包括:
1.pH 和 PCO2
pH或CO2: P50 ,曲线右移,提示 Hb对O2的亲和力 pH 或CO2 : P50 , 曲线左移。
波尔效应: 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 H与Hb氨基酸残基结合,促进盐键形 成,Hb变构成 T 型,降低与氧的 亲和力。 生理意义:即可促进肺毛细血管血液的 氧合, 又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血 液释放。
插图3-7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1. 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以物理溶解(5%)和化学结合(95%)形式运输. 物理溶解:5% 化学结合:碳酸氢盐,88%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1)碳酸氢盐
碳酸酐酶
CO2+H2O
H2CO3 HbO2
H+ + HCO3HHb
(2)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 反应不需酶的催化,迅速、可逆; • 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和作用;组织HbO2解离出O2形成的 HHb与CO2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在肺部HbO2生成 增多,促使CO2 释放。
3. 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 1 gHb可结合1.34-1.39 ml的 O2. 氧容量:100 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15 g × 1.34 = 20.1 ml(100 ml血液)
氧含量:100 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氧量。 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如 15/20 = 75% HbO2呈鲜红色,去氧Hb(HHb)呈紫蓝色。 HHb 5 g/100 ml,出现紫绀。 4.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Hb两种构型:紧密型(T型),即去氧Hb.
在组织
HbNNH2O2+ H+ + CO2
在肺部
HHbNHCOOH + O2
• 仅占运输的7%, 在排出的CO2中占17.5%,具重要意义。
插图(3-11)
2. 二氧化碳解离曲线几乎呈直线
3.血液二氧化碳运输与酸碱平衡 如果没有Hb 的缓冲作用,静脉血在运输CO2 的过程中, 其增加的酸度将比动脉血高出800倍。正是由于有了这种 缓冲作用,使血液既能最大限度地运输CO2,又保持最小 程度的pH值变动。 呼吸系统发生病变,气体排出障碍时,可导致血液pH 值改变。如血中CO2 潴留,血液pH值下降,会造成呼吸性 酸中毒。如血O2降低引起过度通气,使大量CO2 排出体外, 血液pH值升高,这将造成呼吸性碱中毒。因此呼吸活动本 身在调节机体酸碱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氧离曲线
是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它既表 示不同PO2下O2与Hb的分离情况,也表示O2与Hb的结合。
特点及功能意义: 1.氧离曲线的上段: 60 - 100 mmHg 段 特点: 曲线平坦, PO2的 变化对Hb影响不大。 PO2 100 mmHg,饱和度 97.4% PO2 70 mmHg,饱和度 94% 生理意义:高原生活或呼吸道 疾病时, PO2 不低于70 mmHg, 不会有严重缺氧发生。
第五节 呼吸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1.呼吸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各级 中枢在呼吸节律的产生和调节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定位研究方法:横断,损毁,刺激,微电极引导神经元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