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及鞍旁病变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鞍区及鞍旁病变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鞍区及鞍旁病变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明确病变的 性质、位置和范围。
02
CT诊断
CT扫描技术
01
02
03
多层螺旋CT
多层螺旋CT能够快速获取 高分辨率的图像,提高病 变检出率。
增强扫描
通过注射造影剂,增强病 变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 有助于发现微小病变。
病理学诊断
对于难以确诊的病变,可考虑 进行病理学诊断,通过组织活 检或手术切除进行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患者男,45岁,因视力下降就诊,CT和MRI检查显示鞍区占 位性病变,考虑垂体腺瘤可能性大。最终通过病理学诊断确 诊为垂体腺瘤。
案例二
患者女,12岁,因头痛、呕吐就诊,CT和MRI检查显示鞍旁 占位性病变,考虑颅咽管瘤可能性大。最终通过手术切除并 进行病理检查确诊为颅咽管瘤。
鞍区及鞍旁病变的CT、 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 引言 • CT诊断 • MRI诊断 • 鉴别诊断 • 总结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研究鞍区及鞍旁病变的CT、MRI 表现,提高对该区域病变的诊断 准确率。
02
探讨不同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为 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鞍区及鞍旁病变概述
鞍区及鞍旁病变是指发生在蝶鞍及其周围结构的病变,包括鞍内、鞍上和 鞍旁肿瘤、囊肿、炎症等。
THANKS
感谢观看
MRI诊断
MRI扫描技术
常规MRI扫描
功能MRI技术
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液体衰减 反转恢复序列(FLAIR)等,用于观 察鞍区及鞍旁的结构和信号变化。
鞍区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空泡蝶鞍
95
结核病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 T1Sag+C垂体柄增厚 并强化
• 下丘脑内结节强化
96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lymphocytic hypophysitis)
• 少见的自身免疫性内分 泌疾病,以垂体淋巴细 胞浸润为特征,多见于 妊娠晚期和产后年轻女 性;尿崩为主要临床表 现
56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鞍区脊索瘤
57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蝶骨骨纤维异常 增殖症 男,22岁。 双眼视力下降2月
58
蝶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增强后有强化
59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蝶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60
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 表皮样囊肿为非肿瘤性病变,约占 颅内肿瘤的0.2 ~1.8%
15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鞍上池层面(横轴位SET1)
16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蝶鞍层面(横轴位SET1)
17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颅底层面层面(横轴位SET1)
18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垂体冠状位SET1
19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腺垂体及神经垂体正中矢状位SET1WI、 SET2WI
20
正常影像学表现
脑MRA
• 鞍区表皮样囊肿是仅次于桥小脑角 的好发部位,约占7%
61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患者 男 23 右侧三叉神经痛8月余
表皮样囊肿
右侧CPA胆脂瘤累及鞍区
62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表皮样囊肿
弥散成像呈高信号 增强未见明显强化
鞍区病变的磁共振诊断
鞍区病变的磁共振诊断殷悦;佟丹;袁婷婷;赵小二【摘要】目的探讨鞍区病变的磁共振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鞍区病变磁共振图像资料,依据疾病中垂体形态的改变,将鞍区病变分为垂体瘤和非垂体类疾病,再依据疾病的组织学特点将非垂体类疾病分为囊性病变、实性病变、囊实混合性病变.结果垂体瘤30例,非垂体类囊性病变24例、实性病变66例、囊实混合性病变22例.结论将鞍区病变进行详细的分类,对其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lesions in the sellar region. Methods The MRI data of 142 patients with surg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proved lesions in the sellar reg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MRI findings, the lesions were divided into pituitary adenoma and sellar region diseases except pituitary adenoma. According to the pathologic features , the sellar region diseases except pituitary adenoma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cystic lesions, parenchyma-tous lesions, and cystic and parenchymatous lesions. Results Of these 142 patients, pituitary adenoma was found in 30 cases, cystic lesions of sella region diseases except pituitary ademoma in 24. Further classification resulted in 66 cases of parenchymatous lesions and 22 cases of cystic and parenchymatous lesions. Conclusion MRI-based classification of lesions in the sellar region is useful for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期刊名称】《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4)005【总页数】5页(P492-496)【关键词】鞍区病变;垂体;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作者】殷悦;佟丹;袁婷婷;赵小二【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放射科,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放射科,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放射科,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放射科,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447鞍区解剖结构复杂,并且是颅内病变的好发部位,从解剖学角度可将鞍区病变分为鞍内病变、鞍上病变、鞍旁病变3种。
鞍区MRI诊断思路
MRI征象
T1WI 高信号
等信号
信号特征
低信号
MRI征象
囊内结节 T1WI↑ T2WI↓ 囊内结节征,结节无强化
MRI征象
相对垂体腺瘤位置偏中线
Rathke囊肿及垂体瘤鉴别诊断
影像征象
Rathke囊肿
垂体瘤
液平
无
可有
囊内结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可有
少见
分隔
无
可有
T2低信号环
少见
多见
偏离中线
无
多见
垂体微腺瘤与Rathke囊肿鉴别诊断模型
• 垂体细胞瘤
•起源于成人神经垂体或垂体柄神经胶质细胞,平均50岁 •垂体细胞瘤则是早期快速强化,无海绵窦侵犯
鞍区及鞍上团块状影,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增强图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
• 垂体脓肿
• 垂体非占位性病变
鞍区解剖 鞍内病变 鞍上病变 鞍旁病变 鞍底病变
鞍底病变
• 脊索瘤 • 鼻咽癌侵犯颅底 • 转移瘤
其他疾病: •骨软骨瘤 •嗜酸性肉芽肿 •骨纤维性发育不良 •软骨肉瘤 •脑膜脑膨出
• 脊索瘤
• 低度恶性骨源性肿瘤,占颅内肿瘤0.2%,起源于原始脊索残余组织 • 男性多见,平均38岁 • 大多数位于斜坡,少数位于垂体窝或岩骨旁 • T1WI斜坡正常高信号消失,T2WI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可有间隔,不均 匀强化 • 瘤内可有钙化,呈点状T2WI低信号区
• 脊索瘤
• 鼻咽癌颅底侵犯
AJCC分期 T1 局限于鼻腔 T2 鼻腔、口咽、咽旁间隙 T3 侵犯颅底、翼内肌 T4 侵犯颅神经、鼻窦、翼外肌、颅内(海绵窦、脑膜)
鞍区病变鉴别
个别垂体腺瘤可因为肿瘤硬膜浸润或转移而表现 为硬膜增厚、强化
鞍区病变鉴别
Cattin F, Bonneville F, Andrea I, et al. Dural enhancement in pituitary macroadenomas. Neuroradiology ;42:505-508
Dietemann JL, Kehrli P, Maillot C, et al. Is there a dural wall between the cavernous sinus and the pituitary fossa? anatomical and MRI findings. Neuroradiology 1998 ;40:627-630
第27页
鞍区病变鉴别
第28页
鞍区病变鉴别
第29页
垂体腺瘤CT表现
微腺瘤:稍低密度灶,低强化;CT较难发觉
鞍区病变鉴别
第30页
鞍区病变鉴别
第31页
垂体腺瘤MRI表现
微腺瘤
1,鞍隔膨隆、鞍底下陷、鞍内结节影 2, T1WI略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 3,增强: 低信号:强化低于正常垂体
(垂体先于肿瘤强化) 等信号:扫描延迟 4,薄层动态增强:早期呈低信号 5,垂体柄偏移
– 位于鞍内,向鞍上发展
– 垂体高度:>10mm,到达15mm
– 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
– C+:多为弥漫均匀强化
可为局灶结节状强化
鞍区病变鉴别
第14页
垂体增生
• 生理性增生 • 继发增生
– 甲状腺功效低下 – 终器官功效低下 – 神经内分泌肿瘤
鞍区病例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脊索瘤在MRI上表现为鞍旁或鞍内的占位性病变,T1加权 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可强化 或不强化。
脊索瘤的诊断要点
脊索瘤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 像学表现,尤其是鞍区和颅内中线部位的影像学检查。
04
鞍区病例影像鉴别诊断
垂体瘤与颅咽管瘤的鉴别诊断
CT检查
总结词
高分辨率成像
详细描述
CT检查具有高分辨率成像的特点,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鞍区的细微结构,对鞍区肿 瘤、炎症等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MRI检查
总结词
软组织分辨率高
详细描述
MRI检查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清晰地显示鞍区的软组织和血管结构,对鞍区肿瘤、出血等病变的诊断具有 重要价值。
核医学检查
别存在困难。
主观性
影像诊断结果受医生经验和技 术水平影响,存在一定主观性 ,不同医生对同一病例可能得 出不同结论。
辐射风险
影像检查过程中可能产生辐射 ,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特别是对儿童和孕妇等敏感 人群。
费用较高
影像检查费用相对较高,对于 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可能造成
负担。
未来展望
技术进步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提高对微小病变和特殊类型 病变的识别和鉴别能力。
颅咽管瘤的MRI表现
颅咽管瘤在MRI上表现为鞍上或鞍旁占位性病变, 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
颅咽管瘤的诊断要点
颅咽管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尤其是鞍区和颅内中 线部位的影像CT表现
脊索瘤在CT平扫中呈低密度或等密度,钙化常见,增强扫 描后可强化或不强化,形态多不规则。
【影像诊断】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及鉴别诊断
【影像诊断】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及鉴别诊断鞍区和鞍旁是各种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此部位出现肿瘤时可以选择哪些影像检查方法?各种肿瘤又如何鉴别呢?希望本文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1头颅平片鞍内和鞍旁肿瘤与颅底关系密切,头颅x线正侧位片多有阳性发现。
其主要变化有:①蝶鞍、鞍结节、眶尖、眶上裂、岩骨和斜坡等颅底骨质吸收、破坏或增生;②肿瘤钙化;③板障静脉和脑膜动脉沟改变;④儿童伴有高颅压脑积水者,可有颅缝分离和脑叫压迹增多;⑤颅底骨化明显,伴骨膜反应,或呈溶骨性骨膨胀性改变,多提示颅骨肿瘤。
2CT普通头颅CT,尤其是冠状位和骨窗位CT扫描,可同时显示鞍区和鞍旁肿瘤和颅底骨质的特征性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病理影像学关系,可以为肿瘤的定位、定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CTA可显示肿瘤与动脉之间的关系,而3D-CT从三维角度描述肿增与骨质及血管的毗邻关系。
3MRIMRI对于鞍区和鞍旁肿瘤的性质、部位及与邻近的脑组织、神经和血管等解剖结构的描述远胜于CT,对于肿瘤的定位、定性和指导手术人路有重要意义。
MRI对于颅底骨的变化和肿瘤钙化表现显示不清。
MRA可以显示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受压移位或侵犯包绕的程度。
4DSA术前了解鞍区和鞍旁肿瘤血供、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病理变化,并可作为鉴别诊断依据的一部分。
肿瘤血供异常丰富者,可行术前肿瘤供血动脉栓塞。
鞍区和鞍旁肿瘤的鉴别诊断1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
20~50岁多见,老人尤其是小儿少见。
垂体腺瘤是颅内良性内分泌肿瘤,早期即出现垂体性内分泌紊乱症状。
分泌性腺瘤诊断较容易,无分泌功能腺瘤表现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状,与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内分泌症状相类似,而且无分泌功能腺瘤早期的内分泌功能减退症状不突出,或被忽略,而到肿瘤压迫规神经引起视神经功能障碍时才发现,视神经功能障碍成为其主诉症状。
因此鉴别诊断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
垂体腺瘤在头颅平片上表现为蝶鞍呈球形扩大,鞍底呈双边,后床突及鞍背骨质吸收、变薄。
鞍旁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 肿瘤可压迫Ⅳ、V、Ⅵ对颅神经,压迫视神经管及视交 叉,临床症状多见为头痛、一侧面部感觉缺失、复视、 眼外展障碍和视力下降等,肿瘤突入鞍内压迫和刺激 垂体的增生肥大可起停经和泌乳等内分泌失调症状。
• 注入对比剂后,呈中等到显著不均质蜂房样或 颗粒样强化。
• 向鞍内生长的脊索瘤需与侵袭性垂体瘤鉴别, 前者信号较混杂且伴斜坡骨质破坏。
• 伴骨质破坏的脊索瘤需与转移瘤鉴别,后者肿 块边界不清,可侵及邻近脑组织及硬脑膜。
侵袭性垂体瘤
• 侵袭性垂体瘤是指浸润硬脑膜的垂体瘤,浸润可达硬 脑膜之外的骨骼、蝶窦和海绵窦。肿瘤侵袭海绵窦, 包裹海绵窦内颈内动脉,降低了手术的全切率和手术 效果,增加了肿瘤复发率,术后需要辅助性的放射治 疗和药物治疗. 因此手术前依靠MRI明确垂体腺瘤侵袭 海绵窦的诊断意义重大。
• 眼上、眼下静脉导入海绵窦,并同岩上窦岩下 窦相通。两侧海绵窦有海绵间窦相连。
• 在冠状位图像上,海绵窦呈三角形,外侧壁平直或稍 内陷,在T1加权图和T2加权图均呈低信号。
• 增强MR扫描时,海绵窦显著强化,由于海绵窦静脉丛 血流缓慢,不出现流空信号;其内的颅神经不强化, 呈相对低信号。
• 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平扫呈流空低信号。颈内动脉由 岩骨颈内动脉管内口入颅,经海绵窦后下角进入向内 前走行,在前床突内缘转向上并于其上缘水平出海绵 窦,几乎穿行整个海绵窦。
• MRI检查能很好地显示肿瘤侵犯蝶鞍周围结构的情况, 尤其是冠状位显示肿瘤侵犯海绵窦的情况.
鞍区病变的影像诊断与和鉴别诊断
胶样物
出血
Rathke囊肿
•在MRI上,Rathke’s囊肿的信号多种多样。一般认为典 型的Rathke’s囊肿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 号,没有强化。 •但实际上信号多变,取决于囊肿的成份,与囊液中蛋 白浓度的高低有关: ➢高蛋白浓度表现为短T1驰豫时间。 ➢当蛋白浓度低时,Rathke’s囊肿在MRI上呈现T1WI低 信号、T2WI高信号。 ➢随着蛋白浓度的增高,可出现T1WI、T2WI均为高信 号,直至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
(肿瘤、外科手术、外伤、血运障碍)
垂体病变
1,下丘脑-垂体后叶病变 2,垂体前叶功能亢进或低下 3,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
起源:垂体前叶、上皮细胞 性质:绝大部分为良性
侵袭性垂体腺瘤:侵及硬膜、颅骨、蝶窦 垂体腺癌:细胞浸润脑组织、远处转移
大小分类:微腺瘤(小于或等于1 cm )
大腺瘤(大于1 cm )
②T1WI绝大部分为均匀的低信号,少数由于瘤 体内含液态胆固醇或出血而呈高信号影。T2WI呈 明显的、均匀一致的高信号影,高于脑脊液信号。
③肿瘤包膜于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 影。
④增强检查无强化效应。
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胆脂瘤)
表皮样囊肿(胆脂瘤)
皮样囊肿 Dermoid Cyst
鞍区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鞍区解剖
垂体的解剖和功能
基本情 况
大小:0.5x1x1 cm 重 0. 5 g
分部:腺 垂 体 神经垂体
远侧部—垂体前叶
结节部 中间部 神经部 —垂体后叶
漏斗部
基本情况
组成:各种内分泌细胞(形态、 功能不同)
功能:分泌激素
垂体血供
鞍内与鞍上病变影像学鉴别诊断
•
③MRI平扫信号特点。一般为T1WI等信号 及T2WI稍高信号,T2WI上肿瘤信号常不均匀, 可见多个小泡状更高信号(图1C),有一定特 征性。④肿瘤内部改变。以出血最常见,20%〜 30%大腺瘤可发生出血 (图2A、B),其信号特点 与脑内血肿演变近似,并可见瘤体内液液平面。 不足1%病例瘤内可见坏死或囊变,呈CT低密度 及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⑤海绵窦 受侵的评价是影像学检查的重要目的,多达1/5 病例可见海绵窦侵犯,表现为海绵窦外侧壁与 颈内动脉之间的异常信号、颈内动脉管腔狭窄 及流空信号减弱、颈内动脉包绕达到1/2〜3/4周 (图2D〜F)。⑥MRA、CTA与DSA均可显示垂体 大腺瘤导致的动脉移位及包绕,甚至狭窄(图 2E、F)。
1. 垂体大腺瘤
• 垂体瘤是成人鞍区最常见的肿瘤,一 般人群尸解发现率高达20%,但并非所有病 例均有临床症状。超过10mm者为大腺瘤, 10mm及以下则为微腺瘤。也可按有无功能 分为功能性与无功能性腺瘤两类,其中功 能性者约占3/4。功能性垂体腺瘤常因激素 分泌异常而较早就诊,并根据所分泌的激 素命名如泌乳素(PRL)腺瘤、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ACTH)腺瘤等。非功能性垂体瘤则多 由于占位效应如视力障碍、海绵窦受侵、 脑神经症状等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偶因继 发出血(肿瘤卒中)就诊。
• E. MRA。两侧颈内动脉分离,左侧移位更明显。 左侧颈内动脉明显变细,C5〜7段及左侧大脑 前动脉A1段轮廓不规则,右侧A1段断续显影, 两侧大脑前动脉A2段以远及左侧大脑中动脉信 号减弱、分支显影减少。F. DSA,正位,左侧颈 总动脉造影,左颈内动脉C5〜7段及左大脑前 动脉A1段变细及走行僵直,远端显影较差
图3垂体假性增大
• 患者,女15岁,无内分泌异常。A. 冠状位 T2WI,垂体(黑箭)饱满,上缘膨隆,但信号 均匀。1. 左侧颈内动脉;2. 视交叉;B. 矢状位 T1WI增强扫描。垂体均匀强化
鞍区病变的CT
鞍区病变的CT、MRI诊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吕发金一、鞍区影像学检查1、颅骨平片颅骨平片显示垂体病变的间接征象,不具特异性。
颅骨平片显示蝶鞍扩大,呈“鞍内型”改变。
可有颅高压征。
2、垂体CT扫描平扫对诊断垂体大腺瘤,对垂体微腺瘤诊断无帮忙。
常规冠状位增强,动脉内团注造影剂,薄层高分辨扫描,检出局部低强化区。
骨窗观察鞍底骨质吸收,对检出微腺瘤有价值。
由于空间分辨率较低,不易区分肿瘤与鞍上结构的关系。
CT显示垂体瘤引发的骨质改变优于MRI。
3、垂体MRI扫描:最佳方式常规序列及显示平面:矢状位SE T1WI,冠状位SE T1WI及T2WI,冠状位与垂体柄平行;轴位作为补充序列。
增强:疑为微腺瘤,作垂体动态增强,观察垂体局部有无异样强化。
可作时间强化曲线。
垂体大腺瘤,作常规三平面增强,观察正常垂体组织受压移位的方向;观察临近结构的累及。
二、鞍区病变的分析原则识别垂体和蝶鞍病变定位:蝶鞍内、上、下或侧方病变分析:信号、囊性、实性、流空、钙化等辨别诊断三、垂体影像解剖学垂体解剖学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腺垂体来源于胚胎时期颅颊囊的向上移行。
神经垂体来源于脑向下延伸,与腺垂体在发育中整合,其间可有中间部。
腺垂体正常呈长带状,上缘形态取决于鞍隔孔的大小,正常高度<8mm,青春期结节部可增生。
神经垂体分正中隆起、垂体柄和垂体后叶。
垂体柄径线<4mm。
垂体后叶正常呈新月形或结节状高信号,可发生偏位。
正常垂体的高度:矢状位和冠位都可测量。
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按照不同人群有不同标准-“6,8,10,12(mm)原则”:6mm:婴儿和儿童8mm:男性和绝经后的妇女10mm:哺乳期妇女12mm:孕后期和产后妇女垂体的血供正常垂体的MRI动态增强强化特点:垂体后叶→垂体柄→腺垂体结节部→腺垂体双侧叶正常垂体的CT强化特点:后叶→垂体柄→腺垂体结节部→腺垂体双侧叶四、鞍区解剖与常见病1、垂体腺:蝶鞍内,双侧对称Rathke囊肿颅咽管瘤2、垂体柄:上粗下细Rathke囊肿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嗜酸性肉芽肿转移性肿瘤淋巴瘤3、视交叉:一字形胶质瘤脱髓鞘水肿4、下丘脑:三脑室外侧壁和下壁胶质瘤错构瘤生殖细胞瘤嗜酸性肉芽肿5、颈动脉:海绵窦侧壁通过,流空动脉瘤闭锁或闭塞6、海绵窦:静脉复合体,外侧壁颅N神经鞘瘤感染性病变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海绵窦动静脉瘘7、脑膜:覆盖海绵窦,上外侧较内下侧厚脑膜瘤转移性肿瘤感染性病变:TB非感染性病变:结节病8、蝶窦/颅底骨:蝶窦含气、粘膜及骨壁蝶窦粘膜来源的癌:鳞癌、粘液囊腺癌骨、软骨来源肿瘤:软骨瘤、软骨血瘤转移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细菌或霉菌五、鞍区病变的临床表现1、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非功能性腺瘤和功能性腺瘤临床表现有不同-垂体瘤发病的四类人:“美、丑、阳萎及失明”。
鞍旁转移性肿瘤的CT和MRI诊断
周 围 . 前方 为 视 神 经 孔 及 眶上 裂 ; 其 后方 为岩 骨 尖 前 侧 ; 内侧 为海 绵 窦 颈 内 动 脉 虹 吸 段 ; 侧 为 颞 叶 海 马 回 ; 方 为 鞍 上 外 上 池 底 部 ; 方 为 中颅 窝 底l 下 l l 。
鞍 旁 2 例 、 侧 1 。 5例 经 手术 病 理 证 实 ( 移性 低 分 化 1 右 5例 2 转
旁病变的 C T和 MR 的诊 断 及 鉴别 诊 断 水 平 。 I
1 材 于 颅 内 的 脑 外 区 域 , 于 鞍 区蝶 鞍 鞍 位
3 6例 颅 内鞍 旁 转 移瘤 患 者 , 2 男 5例 , l 例 , 均 年 龄 女 l 平
6 . 。主要 表 现 为 头痛 、 47岁 患侧 视 力 下 降及 眼 睑 下 垂 。 程 1 病 周~ 3个月 , 均 为 5周 。本 组 3 平 6例 均 为单 发 病 灶 , 于 左 侧 位
S nao a i e st n C r a i d c全 身 螺 旋 C T扫 描 仪 及 G in . E Sg a 1 T超 5 导 磁共 振 成 像仪 。术 前 做 C T检 查 的 9例 中 , 位 诊 断 准确 7 定 例 , 7. , 占 78 定性 诊 断 准 确 5例 , 5 . % 占 56 %。 行 MR 检 查 的 I 3 2例 中 , 位 诊 断 均 准 确 , 1 0 定 性 诊 断 准 确 2 定 占 0 %, 8例 , 占
回 顾分 析 3 6例 经手 术 病 理 证 实 或 有 明 确原 发恶 性 肿 瘤
例 , 例 鼻 咽癌 直 接 侵犯 颅 底 鞍 旁 时 , 1 可见 同侧 鼻 咽 部 软组 织
肿块。
3 讨 论
病 史 的 鞍 旁转 移 瘤 患 者 的 C T和 MR 资 料 , I 旨在 提 高 颅 内 鞍
鞍区肿瘤MRI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探讨
Jn 1, o1, o1 ue 02V 10 N . 2 . 6
鞍 区肿瘤M R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探讨 I
贾绍 卿
( 山东省 日照市莒县人民医院放疗 中心 ,山东 日照 2 6 0 ) 7 5 0
【 要】 目的 探讨 鞍 区肿瘤 M I 摘 R 影像 学特征 ,评 价诊 断及 鉴别诊 断价 值 。方 法 回顾 性 分析 我 院 20 04年 2月至 20 08年 6月收治鞍 区肿 瘤 患 者 6 例 MR 影像 资料 ,总 结不 同类型 MR 影像 学特 点 。结果 全部 6 例 患者 中垂体 腺 瘤 1 ,颅咽 管 瘤 l 例 ,脑 膜 瘤 1 , 生 殖细 3 l [ 3 9例 1 0例 胞 瘤 7例 ,胶质 瘤 5例 ,表皮样 囊肿 4例 ,脊 索瘤 3 ,畸胎 瘤 2例 ,蛛 网膜 囊肿 2例 ;MR 诊断 准确率 为 9 . 例 I 68 %,l 患者 颅咽 管癌误 诊 例
1资料 与方 法
1 . 1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 选取我 院20 年2 04 月至20 年6 0 8 月经手术及病 理学检查确
诊 鞍区肿瘤患 者6例 ,其 中男性2 例 ,女性4例 ,年 龄l ~6岁 ,平 3 0 3 3 9 均4 .岁 ;其 中垂体 腺瘤 1例 ,颅咽管瘤 1例 ,脑膜瘤 1例 ,生殖细 4 7 9 1 O
扫描 ,再加至全量增强扫描 。
2结 果
晰,累及蝶鞍较常见。
2 . 生殖 细胞瘤MR影像学表现 .4 2 J
本组生殖细胞瘤患者TWI 为稍低信号 ,TwI 为稍高信号 ;有囊性
病变者增强扫描信 号强化不均匀 ,全实质病变者增 强扫描信号强化 明 显 ;肿瘤性状 不规则或椭圆形 ,多位于鞍 内。 2. -5胶质瘤MR影像学表现 2 I 本 组胶质瘤患 者TWI . 呈稍低 信号 ,TWI 呈高信号 ,信号多 不均
鞍区病变的CT、MRI表现
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
松果体囊肿畸胎瘤畸胎瘤来自脂肪瘤鞍底病变
• 脊索瘤 • 斜坡转移瘤
脊索瘤
脊索瘤
斜坡转移瘤
脊索瘤
鞍旁病变
• 脑膜瘤 • 海绵状血管瘤 • 胆脂瘤
瘤膜脑旁鞍
脑膜瘤
鞍旁脑膜瘤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
脑膜瘤与 海绵状 血管瘤的鉴别
体垂后强增
垂体发育障碍
垂体柄消失、垂体后叶上移
垂体发育障碍
垂体柄消失、 垂体后叶上移
垂体腺瘤
蝶鞍扩大 鞍上池 被肿块占据
垂体瘤
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
(瘤内坏死)
垂体腺瘤
(侵犯蝶窦)
垂体腺瘤
(球形增大)
垂体微腺瘤
CT: 增强后低密度 局限性鞍底凹陷 垂体柄偏移
垂体微腺瘤
垂体微腺瘤
增强
enhancement axial
——颅内动脉瘤的CT血管造影
VR VR
前交通动脉瘤(断层)
前交通动脉瘤(融合)
前交通动脉瘤(三维)
动脉瘤
动脉瘤
动脉瘤
动脉瘤
(非增强)
动脉瘤
(增强后)
动脉瘤
(附壁血栓)
动脉瘤
(附壁血栓)
动脉瘤
(附壁血栓)
T1WI
T2WI
动脉瘤
(附壁血栓)
爱爱医医学影像版讨论版原创作品
鞍区病变的CT、MRI表现
CT and MR of sella and parasella diseases
首先感谢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 究所全体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爱爱医医学影像版讨论版 suancaiyu
垂 体
鞍区常见肿瘤的影像鉴别诊断
T1+C
病灶明显强化(瘤内血栓未强化), 边界清楚,与右侧颈内动脉海绵段分界不清。 垂体大小、形态未见异常。
治疗: •手术:动脉瘤颈夹闭或结扎、动脉瘤孤立术、 动脉瘤包裹术、血管内介入治疗
•破裂出血后的非外科治疗:防止再出血、降 低颅内压、脑脊液引流(脑室引流、腰椎穿 刺或腰大池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
• 病理: 呈球形生长,有包膜,与脑组织边界清楚,
可见出血或钙化,血运丰富,以广基底与 硬脑膜相连。
• 临床: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发病率约为男 性2倍。主要为压迫症状。
• 好发部位依次为:矢状窦旁、大脑镰、脑 凸面、溴沟、鞍结节等。
• MRI首选,CT补充(是否钙化、有无出血、 颅骨有无累及等)。
鞍区常见肿瘤的影像鉴别要点
垂体大腺瘤 颅咽管瘤 脑膜瘤
动脉瘤
部位
鞍内为主
鞍上为主
鞍内或鞍旁
鞍内或鞍旁
形态
束腰征
椭圆形
规则
圆形,光滑
垂体
消失
存在
存在
存在
密度/信号
不均匀
钙化
少见
邻近骨质 强化
案底骨质吸收或 破坏
明显,多数实质 均匀强化
不均匀,多为 囊实性
多见,壳样或 斑点样
部分出现受压 吸收改变
明显,边缘或 实质强化
• 密度/信号均匀,有包膜,可有斑点状钙化; 增强均匀 、显著强化,脑膜尾征。
CT平扫
482933 女 61岁 反复头晕3年余 鞍上可见一类圆形均匀稍高密度灶,CT值约47HU, 边界清楚,其内见一小点片状钙化灶;继发鞍上池受压伴变性。
T1
T2
鞍区占位肿块,呈等T1等T2信号,信号均匀,边界清楚。
鞍区囊性病变MRI诊断价值
鞍区囊性病变MRI诊断价值【摘要】目的分析鞍区囊性病变MRI表现,探讨及评价MRI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例鞍区囊性病变MRI影像表现,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
结果囊实性垂体腺瘤8例,颅咽管瘤6例,Rathke囊肿4例,表皮样囊肿2例。
结论MRI检查能很好显示病变大小、形态及邻近组织解剖关系,根据病变特征性信号,为鞍区囊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出准确诊断,是鞍区肿瘤影像学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鞍区囊性病变磁共振成像鞍区包括(鞍旁、鞍上、鞍旁),是颅内最好发颅内肿瘤之一,根据病变部位分鞍内病变、鞍上病变、鞍旁病变。
鞍区囊性病变多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且通过影像学明确病变生长部位及侵及范围。
近年来,MRI检查无创、多参数、多序列,图像干扰较少等特点,已经取代CT检查,成为鞍区肿瘤首选检查方法。
本研究收集鞍区囊性病变2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RI影像学特征,综合分析,旨在提高对鞍区病变的定性及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收集我院收集2010年 5月—2022年12月经我院MRI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鞍区囊性病变20例。
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 ~ 71 岁,平均年龄42岁。
其中囊实性垂体腺瘤8例,颅咽管瘤6例,Rathke囊肿4例,表皮样囊肿2例。
临床表现:视觉障碍、颅内压增高、内分泌紊乱。
1.2 检查方法:MRI为西门子Avanto1.49T及康达洲际Apsaras1.5T核磁共振行头颅鞍区MR 检查,全部进行常规轴位、失状位、冠状位及薄层动态增强扫描。
冠状位动态扫描7期,层厚3m m,间隔0m m。
一次激励,矩阵256×256,3-7 mm、30 cm;SE T1 wI/T2 wI,其中T1 wI(TR/ TE 分别为190 - 500/7.7 - 10. 0 ms),T2 wI(T2 wI TR 及TE 分别为3000 -5500/67-103 ms);MRI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入欧乃影,用量0. 01 mmol/kg,注入速度2. 5 ml/s,T1 wI TR 及TE 分别为500、20 ms,T2 wI TR及TE 分别为2 500、1 000 ms,层厚及层间距均为3 mm增强造影剂使用为Gd-DTPA,剂量0.1mmol/kg,静脉注射5 秒钟后立即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