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CT、MRI诊断
联合应用CT、MRI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
达 ,何 翠 菊 ,刘 凡 , 罗 汀
。
。 。
0
薯。
[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Ms T 摘要] c 和MR增强扫描在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鉴 I
腺 炎 患 者 5 例 。所 有 患 者 在 手 术 或 随 访 前 均 同 时 行M S T MR i 扫 描 。 由 6 C 及 I  ̄强
Re e v d 2 b 2 0; c p e 0 J 01 c i e 6 Fe 01 Ac e t d 2 ul2 0
A bs r t 0 bicie T v laetev le o mbn d a p i t n o h n e t ac e t : o e a t h au f o ie p l ai f n a c d v u c c o e
.
篡 蓑
璺 r 值。 . .
蓊
M I 扫描 合 用 胰 癌 慢 腺 的 别 上, 有 出 临 R 增强 联 应 在 腺 与 性胰 炎 鉴 诊断 具 突 的 床
[ 关键词] 胰腺癌;慢性胰腺炎;多层螺旋c ;MR;增强扫描 T I
文 标 码: 献 识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 if r nta a no i t e n pa r a i a c ra hr n c fe e i l di g ssbe w e nc e tc c n e nd c o i 罗娅红 , 于韬 , , 联 合应 用CT ̄ pa c e ttsby e a e s a i fbo h C T n RI 王洋 等. n r a ii nh nc d c nn ng o t a dM MR 增强 扫描鉴别 诊断胰 腺癌 与慢性 I
D e rm e fM e i a m a e Lion n n e o p tl She ya g,1 0 pa t nto d c lI g , a i g Ca c rH s ia , n n 0 42, i 1 Chna
MRI与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MRI与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比较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指由于胰腺发生急性炎症反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胰腺实质水肿、炎性浸润、组织坏死等。
急性胰腺炎的确切诊断对于病情评估、判断病程预后以及指导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作为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对比MRI和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
首先,MRI和CT都能提供高质量的影像,帮助医生诊断急性胰腺炎。
MRI利用磁共振原理,能够获得胰腺的高分辨率图像,对于早期诊断、病程评估以及鉴别诊断都具有显著优势。
而CT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显示胰腺的形态结构,对于胰腺炎的诊断和分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因此,MRI和CT在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中有着相似的价值。
其次,MRI和CT在评估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MRI通过多序列扫描,可以观察胰腺的水肿和坏死情况,进一步确定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而CT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各种图像重建技术,如多平面重建、三维成像等,帮助医生直观地评估炎症灶的大小和分布。
因此,在急性胰腺炎的病情评估中,MRI和CT可以互补地发挥作用。
此外,MRI和CT在发现并发症和鉴别诊断方面也各有特点。
MRI可通过不同的序列和强化方式,显示出胰腺囊肿、假囊肿和局部坏死灶等并发症,对于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断准确性高。
而CT更适合鉴别诊断,能够明确显示胰腺炎与其他腹部疾病的差异,如胆囊炎、胰腺癌等。
因此,在急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中,MRI和CT的综合应用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最后,MRI和CT的选择还需考虑到患者的病情和实际情况。
MRI对于有硫酸镁和铝装置的患者有相对的禁忌,而CT对于有碘过敏史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应慎重使用。
MRI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MRI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近年来,MRI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也越来越被重视。
本文将分析MRI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MRI和CT检查是目前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技术,可以通过图像显示出人体内部的结构和病变。
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MRI和CT检查可以提供胰腺周围组织的详细信息,包括胰腺的大小、形态、密度等,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MRI和CT检查可以帮助确定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胆石症、酒精滥用、胰腺瘤、胰腺囊肿等。
通过MRI和CT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胆管、胆囊和胰腺的状态,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胆石、胰腺瘤等引发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MRI和CT检查可以评估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与胰腺的坏死程度密切相关,早期评估胰腺坏死的程度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MRI和CT检查可以显示胰腺内部的坏死组织和坏死腺管,同时还可以评估胰腺周围的炎症程度和液体积聚情况,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MRI和CT检查还可以检测并评估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
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如胰腺假性囊肿、胰腺瘘、脓肿等。
通过MRI和CT检查,可以观察到这些并发症的形态、位置、大小等,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MRI和CT检查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MRI和CT检查的费用较高,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拍摄和分析,不适用于急需诊断的患者;MRI检查对于胰腺的纤维化和钙化情况显示较差,CT检查也对于早期胰腺病变的检测有一定局限性。
MRI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它们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因、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情况,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对于MRI和CT检查的选择和应用,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需要来决定。
MRI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MRI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以急性胰腺组织炎症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具有突然发作、严重危害及易于扩散等特点,因此诊断准确性尤为重要。
MRI和CT检查是现代医学诊断中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可为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早期进行有效的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首先,MRI检查可提供更准确、更详细的胰腺图像,能够显示胰腺和周围组织的微小结构和病理变化,从而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评估疾病严重程度。
MRI检查还具有无放射性、无创性、无痛苦等优点,较适合于儿童、孕妇等对辐射敏感的人群。
但缺点是检查时间较长,费用较高。
其次,CT检查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诊断技术,CT图像可提供较为详细的胰腺结构和病变部位,还可以检测到胰腺周围是否存在血肿、水肿等。
CT检查时间短、费用较低,适宜于紧急病例的筛查。
但是,CT检查辐射剂量较大,患者较易出现过敏反应。
对于怀疑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在选择MRI或CT检查时需考虑疾病的阶段、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情况。
在早期诊断时,MRI检查的准确性较高,可更容易地检测到小型的炎症灶。
而在疾病进展至后期时,CT检查的诊断价值更大,有利于显示病变范围更广、肿胀更严重的胰腺组织和周围器官的病变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MRI和CT检查在诊断急性胰腺炎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如超声、血液生化检查等综合考虑。
此外,临床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
综上所述,MRI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疾病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设计具有积极意义。
但患者在接受检查时应当权衡利弊,并从医生的建议出发,选择最合适、最安全的检查方式。
CT、MRI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对比研究
满 足 诊 断 要 求 MR I图 像 4 6例 , C T图像 5 l
例 。对胰腺及 其轮廓异常显示 , C T阳性率分别 为 8 0 . 4 %( 4 1 / 5 1 ) 、 7 8 . 4 %( 4 0 / 5 1 ) ; MR I阳性 率 分 别 为
1 资 料 与 方法
比剂 钆 喷酸 脯胺 0 . 1 m mo l / k g , 速率 2 . 0~2 . 5 m L / s 。 1 . 3 影 像 资 料 分 析 由 2名 高 年 资 医生 分别 独立 阅 片分 析 , 观 察指 标 : ( 1 ) 胰 腺 有无 局 部 或 弥 漫性 改 变; ( 2 ) 胰 腺 边缘 轮廓 改 变 ; ( 3 ) 胰周 、 肾前 筋膜 有 无 增厚 ; ( 4 )有 无胰 周 积 液 ; ( 5 )胰 腺 有无 液 化 坏死 ; ( 6 ) 胰腺 比邻结构 ( 胆总管 , 十二指肠 ) 改变 。采用 S P S S 1 6 . 0统 计 软 件 ,对 C T、 MR I 观 察 指 标 阳性 率 进 行 配对 计 数 资料 的 x : 检 验 ,检 验水 准 仅=0 . 0 5 ,
例 。C T平 扫 对 胰 周 、 肾前 筋 膜 增 厚 最敏 感 , 阳性 率 9 0 . 2 %, MR I 平 扫 对 胰 周 积 液 最敏 感 , 阳性率为 9 1 _ 3 % 。C T 增 强扫描胰腺 坏死 5 5 %( 1 1 / 2 0 ) , MR I 增 强胰 腺 坏 死 4 6 . 9 %( 1 5 / 3 2 ) , 两者差 异无显著 性( P>0 . 0 5 o C T 、 MR
征, 血、 尿淀粉酶 、 脂肪酶升高。 影像检查能反映胰 腺形 态改变 , 胰腺坏死程度 . 部 分 病 例 可 以显 示 病 因, 对 临 床 治疗 及 预 后 提 供 帮 助 。其 中 C T临 床 应 用最多 , 甚 至 可 以称 为 “ 金标准” l 1 ] 。磁 共 振 成 像 具 有 高软组织分辨 力 。 但检查 时间 比 c T长 , 对 患 者 配合度 有一定要求 , 目前 应 用 不 及 C T广 泛 , 随 着 MR I 快 速技 术成 像 的发 展 。胰 腺 MR I 检查 的 临 床 应用- 日 益广泛。 本文对临床诊断胰腺炎患者 的 C T 、 MR I 影 像 表 现进 行 分 析 , 比较 其 临床 应 用价 值 。
CT和MRI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CT和MRI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比较研究摘要:目的:通过对CT和MRI在胰腺癌早期和进行性病变的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对二者单独应用和联合应用进行了对比。
方法:选取在山东省康复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42名疑诊的胰腺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CT和MRI在不同部位胰腺癌的早期和晚期的诊断价值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对两者联合应用对胰腺癌的检出率进行对比。
结果:CT和MRI在早期胰腺癌中的检出率未见显著性差异,而在进展期胰腺癌中,二者的检出率都很高,而CT和MRI相比则没有显著差异;两种方法在胰头和胰体尾区的早期和进展期病变中的检出率没有显著性差别;与单纯应用CT或MRI相比,联合应用CT和MRI对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没有显著提高,而对于进展期胰腺癌的检出率则显著高于单纯应用CT或MRI。
结论:CT是胰腺癌诊断中最有价值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对高度怀疑和手术前的诊断;由于MRI价格昂贵,检查繁琐,所以通常用于有阻塞性黄疸症状或可疑的早期胰腺癌。
如果有较大的疑虑,可以结合CT或MRI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两种方法都不适用于早期胰腺癌的诊断。
关键词: CT;MRI;胰腺癌;比较研究1 研究内容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年龄在28~84岁的42名胰腺癌病人,包括24名男性,18名女性,平均年龄为62.57岁,其中50~85岁的39名。
CT扫描共42名,42名病人中有28名也接受了MRI检查。
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认。
1.2 纳入标准(1)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2)患者检查结果为胰腺癌,表现出腹痛、黄疸等症状。
(3)在告知病人试验目的及程序后,病人自愿参与,并征得家属的同意与配合,MSCT及MRI影像资料完整。
(4)患者之前均于本院接受CT及MRI检查及治疗。
1.3 排除标准(1)有不完整的影像资料者。
(2)有先天性疾病的患者。
(3)有肿瘤或转移的患者。
胰腺常见变异CT和MRI表现
胰腺常见变异CT和MRI表现
胰尾变异(213212,M48):体检诊疗“胰腺占位”。
38/55
胰腺常见变异CT和MRI表现
胰尾分叉
39/55
胰腺常见变异CT和MRI表现
40/55
胰腺常见变异CT和MRI表现
41
胰腺常见变异CT和MRI表现
胰腺常见变异CT和MRI表现
19/55
异位胰腺(217449,M46):胃部不适就诊。胰腺异位于12指肠前外侧,与胰颈分离,平扫及增强 扫描,与胰腺主体同时改变。
胰腺常见变异CT和MRI表现
20/55
胰腺常见变异CT和MRI表现
胰尾异位于肾上腺(189101,F58)
21/55
胰腺常见变异CT和MRI表现
壁外型需手术治疗,普通行旁路搭桥手术;合并十二指肠溃疡壁内型患 者,普通选择胃大部切除术,合并或不合并迷走神经离断术。
环状胰腺儿童患者可在传统腹部平片表现为经典双泡征,较大近侧气泡 为扩张胃,而较小远侧气泡则是扩张十二指肠球。钡餐检验表现为壶腹 周围不足梗阻,十二指肠降部可见外压性偏心性充盈缺损
副胰管短而细,居胰头上部内,主要引流胰头上部和侧腹部, 一端与主胰管联络,一端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胰腺常见变异CT和MRI表现
26/55
胰腺常见变异CT和MRI表现
27/55
胰腺常见变异CT和MRI表现
28/55
胰腺常见变异CT和MRI表现
29/55
胰腺常见变异CT和MRI表现
球形胰头(239537,M62):误为胰头癌而手术。
胰腺常见变异CT和MRI表现
胰腺头部异常突起(96372,M41)
34/55
胰腺常见变异CT和MRI表现
MRI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MRI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的一种急性炎症,由于其发病急、病情严重,加上临床症状不典型,使得早期诊断成为难点。
而医学影像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MRI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MRI是一种相对安全、无创伤和无放射线的检查方法,具有很好的对比度和分辨率。
对于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MRI可提供最佳的图像解剖学细节和病变展示。
同时通过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可以观察胰腺的强化情况,了解胰腺实质水肿和出血情况。
另外,MRI还能多平面、多项式地显示胰腺的病变范围和程度,准确判定病变部位和形态特征。
因此,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MRI技术对于早期发现病灶、分析病变情况、评估严重程度和观察治疗效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CT检查是一种高灵敏、高特异性、准确度较高的成像技术。
对于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CT检查可以发现胰腺的病变范围、内部结构改变和周围组织受累情况。
通过不同相位的CT扫描,还可以观察胰腺实质的强化情况,了解胰腺的灌注情况及胰腺实质细胞的损伤程度。
此外,CT技术能够快速及时地进行检查,减少影像检查中的漏诊和误诊。
因此,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CT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帮助医生确定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综合来看,MRI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都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其中,MRI技术具有较好的对比度和分辨率,更适用于局限性病变的显示,而CT技术则具有快速准确的优势,更适用于全面、全方位的检查。
为了提高准确率和综合应用效果,通常会将两种检查技术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效果预测。
胰腺的检查技巧
胰腺的检查技巧
以下列举了一些胰腺检查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1. 超声检查:超声波通过皮肤对胰腺进行无创检查,能够观察胰腺的大小、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对胰腺炎、胰腺癌等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 CT扫描:胰腺CT扫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胰腺图像,对于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癌等疾病的定性和定位有很高的准确性。
3. MRI:磁共振成像可提供更为详细的胰腺图像,尤其对于胰腺的血管供应和胰管结构的显示更为清晰,对于胰腺肿瘤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内镜超声:通过将超声探头放置在胃或十二指肠内,可以直接观察胰腺和周围器官的情况,对于胰腺肿瘤的发现和定位较为敏感。
5. ERCP:经胃镜或十二指肠镜进入胆总管或胰管,注入造影剂,通过X光观察胰腺管道的结构和有无梗阻,对于胆总管结石引发的胰腺炎、胰腺管结构异常等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6.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结合内镜和X线的技术,可以同时观察到胆管和胰管的情况,对于胰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7. 胰腺活检:通过穿刺或手术方式获取胰腺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胰腺疾病的类型和性质。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采用哪种检查技术,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判断来确定。
胰腺癌CT和MRI评价
胰尾腺癌侵犯胃脾
胰腺与胃之间脂肪间隙消失
胰腺继发潴留性囊肿:肿瘤远侧的胰
腺组织内,为胰管破坏致胰液外溢引 起,表现为液性密度灶,无强化
平扫
增强
淋巴结转移:约50%沿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腹腔动脉的右侧、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之间 的淋巴结转移;胰头钩突癌约65%发生肠系膜 上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体、尾部肿瘤较易 发生脾动脉和腹腔干动脉周围以及腹主动脉 两侧的淋巴结转移
切除
影像评价的限度
胰腺癌伴有慢性胰腺炎时也会引起小静
动脉期20s 门脉期45s MRI脂肪抑制序列应用 正确的诊断依赖于正确的检查技术
胰 腺 癌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病理类型与临床
导管细胞癌 腺泡细胞癌 其他:未分化癌、胰母细胞癌、癌肉瘤 部位:头部、体部、尾部 转移方式:淋巴结、血行、直接侵犯 临床表现:最多见腹痛、黄疸
血管
E型:肿瘤完全包绕血管,肿瘤和血管之间不存
在脂肪间隙
F型:肿瘤栓子形成
C
E
F
动脉受累直接征象:肿瘤与动脉之间脂肪间隙 消失、包绕动脉大于180°;动脉管壁毛糙
动脉受累间接征象:受累器官缺血改变,如脾 动脉受累导致脾梗塞
静脉受累直接征象:肿块与静脉脂肪界面 消失,接触面积大于180°,静脉壁粗糙, 静脉腔狭窄;静脉完全包埋于肿块中,静 脉狭窄直至中断;静脉内充盈缺损栓子
静脉受累间接征象:侧支循环
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部分包绕;肠系膜上静脉变细, 边缘模糊
间隔时间9个月,脾动脉 门静脉受累
动脉期:腹腔 干拉直,脾动 脉被包绕
静脉期:胃底、脾静脉曲张,门静脉、肠系膜上 静脉被包绕
MRI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MRI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上常采用MRI(磁共振成像)和CT(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来辅助诊断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本文将从MRI和CT两种检查方法的优势、适应症、操作难度和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评估其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MRI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优势。
MRI可以提供较为清晰、详细的胰腺图像,可以检测到胰腺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包括胰腺的增大、水肿、炎症、坏死等情况,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的形态和范围,有助于区分胰腺炎和其他病因所致的胰腺病变。
MRI可以提供多种序列的图像,如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和增强扫描图像等,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显示胰腺病变,有助于进一步评估病变的性质,如是否为囊样病变、出血或坏死等。
MRI无放射线损伤,对患者无创伤,适用于孕妇、儿童等对放射线辐射较敏感的人群。
MRI在急性胰腺炎诊断和评估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CT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CT的检查时间较短,成像速度快,可以提供具有较高分辨率的图像,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查,并可以快速判断胰腺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CT可以提供三维重建图像,有助于更加直观地观察胰腺病变的位置、大小和范围,并能够评估病变对邻近器官的压迫情况。
CT还可以进行增强扫描,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以增强胰腺图像的对比度,更好地显示病变的血管分布和灌注情况。
CT在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不过,MRI和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MRI和CT的操作难度较高,需要专业的医师进行操作,对设备的要求也较高,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等待时间和费用。
MRI和CT检查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造成过敏反应、肾功能不全等,并且对于患者存在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可能需要进行特殊对待。
MRI和CT检查可能无法对胰腺病变的早期改变进行准确检测,有可能出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
探讨CT与MRI在急性胰腺炎(AP)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探讨CT与MRI在急性胰腺炎(AP)诊断中的价值比较摘要:目的:对比急性胰腺炎(AP)诊断中应用CT与MRI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40例疑似AP患者为观察目标,分别给予CT、MRI检查,与临床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对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予以对比。
结果:CT检查的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30.0%,准确性为57.5%,与MRI检查的96.7%、100.0%、97.5%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AP诊断中,MRI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更高,值得临床全面应用推广。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CT;MRI;诊断价值AP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急腹症,具有发病急、病情复杂、致死率高等特点,是由胰蛋白酶自身消化作用而导致的一系列急性发作的严重炎症反应。
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高热、腹水、消化道出血等,致病原因为胰腺血管阻塞、胆道结石、外伤感染等[1]。
要想有效治疗疾病,就要予以病因确诊,从而阻止病情恶化。
现对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40例疑似AP患者予以研究,对比CT与MRI的应用价值,予以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40例疑似AP患者为观察目标,其中女性16例,男性24例;最小年龄是19岁,最大年龄是84岁,平均为(55.1±5.6)岁;发病至检查时间在1~72h之间,平均为(22.1±2.1)h。
患者基线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AP临床症状及体征者;(2)血清淀粉酶与脂肪酶超过正常值的3倍者;(3)自愿参加研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脑、肺等疾病者;(2)伴有精神疾病者;(3)存在高血压、休克者;(4)肝肾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1.3.1 CT检查采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予以检查。
CT、MRI联合检测对诊断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对比研究
d i a g n o s t i c a c c u r a c y ( 9 2 . 6 8 %)o f t h e o b s e va r t i o n g r o u p w a s n o t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 t h a t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f P > O . 0 5 ) , a n d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t w o g r o u p s w a s n o t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i f c a n t ( P >
0 . 0 5 . 不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结 论 : 在 对 胰 腺 囊 性 病 变 患 者 进 行 诊 断 时 采 用C T 、 MR I 联合检测效果较好 , 与 病 理 学 检 查 准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CT、MRI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21年第37卷第9期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慢性胰腺炎疾病中一种相对特殊的类型,该病的出现、发展等与自身免疫机制存在一定联系,部分患者则因为激素治疗所引发[1]。
以往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认知程度还处于相对粗浅的程度,因此误诊漏诊的情况并不少见,常见误诊疾病为胰腺癌,手术治疗选择的错误对机体造成过度创伤,引发医患纠纷。
近年来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了解不断加深,同时影像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对于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检出率有明显提升[2]。
为更系统了解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应用影像学手段(CT、MRI)检查对于病情的指导价值,将本院近年来收治此类疾病患者相关临床数据进行整理,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9年6月经穿刺活检、手术等确诊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56例,男37例,女19例;年龄40~72岁,平均(61.54±2.84)岁。
所有患者到院检查时均询问、确认并无急性胰腺炎发作病史,血尿淀粉酶指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入院时患者临床表现情况如下:存在上腹部腹胀腹痛,程度不一者52例;存在黄疸及肝功能指标异常24例;检查后提示存在肾功能异常10例。
实验室检查后数据情况如下:IgG 指标异常升高26例,IgG4指标升高38例;检测后提示肿瘤标志物CA199指标异常升高9例。
方法:①电子计算机断层(CT)检查:所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 扫描仪,具体参数设置如下:电压为120kV ,电流为250mAs,扫描层厚与层间距均为2mm,嘱咐患者受检前4~6h 保持空腹状态,检查前摄入水量500mL,为患者进行平扫以确认胰腺所在位置,评估病灶侵袭范围。
经肘静脉将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应用高压注射器将其注入,流速设置为3.0mL/s,用药剂量为80mL,分别在对比剂注入后的18~25s(动脉期)、45~60s(实质期)进行扫描,如有必要在应用对比剂后的120s(延迟期)进行扫描。
胰腺腺泡细胞癌患者应用CT与MRI诊断的临床效果分析
胰腺腺泡细胞癌患者应用CT与MRI诊断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胰腺腺泡细胞癌(ACC)患者应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效果。
方法对14例经病理证实为胰腺AC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病理表现中,8例患者病灶在胰尾部,其中3例未见包膜;3例病灶累及脾脏被膜;2例累及左侧胰腺被膜。
5例患者病灶在胰头部,其中1例胰管、胆管均未扩张,病灶累及门静脉;4例病灶侵入下腔的静脉壁。
1例患者病灶在胰头、胰尾部均可见。
CT下病灶密度不均匀且低于周边胰腺。
增强CT 动脉期、门脉期动脉均强化不均匀,且密度低于周边胰腺。
MRI表现中常规T1WI 为均匀的低信号。
常规T2WI呈不均匀的稍高信号。
脂肪抑制T2WI为稍高信号,且呈信号不均匀,病灶内未见脂肪成分。
结论胰腺ACC在CT、MRI中的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通过总结分析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断水平。
关键词胰腺;腺泡细胞癌;磁共振成像;CT;诊断胰腺ACC是较为少见的一种恶性肿瘤。
由于该病发病率很低,临床诊断经验相对缺乏[1]。
因而本次分析研究主要是提高对胰腺ACC的CT和MRI认识。
现将患者的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入选病例为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4例胰腺ACC 患者。
14例患者中男12例,女2例。
年龄48~62岁,平均年龄(53.1±6.8)岁。
病程2个月~1年。
入院时6例患者主诉上腹部不适,其皮肤、巩膜均表现为黄染。
3例患者主诉上腹部疼痛、食欲不佳。
3例患者主诉上腹部疼痛,且伴有腹泻。
2例患者主诉存在严重恶心、呕吐,且伴有腹泻。
肿瘤标志物检查有2例患者出现CA199明显升高。
1. 2 检查方法CT检查:14例均进行CT检查。
扫描前患者饮水1000 ml左右。
参数设置:电压、电流分别为120 kV、280 mAs。
扫描螺距1.0,层厚5 mm,转数0.35 r/s。
对准患者上腹部区域进行常规平扫。
经静脉注射对比剂100 ml,速率3.0 ml/s。
医学影像学-胰腺
胰腺解剖及正常影像表现
胰腺正常解剖 • 胰腺分部
胰头(最宽大),钩突 胰颈(最短) 胰体(较长) 胰尾(较短) • 胰头、胰颈部位于脊柱中线右侧
• 胰体、胰尾部位于脊柱中线左侧
胰腺解剖及正常影像表现
则肿大 • 胰腺局部出现低密度影,少数为等或高
密度影,少数肿瘤内可出现坏死、液化 和囊变表现
胰腺癌
胰腺癌CT诊断 “双管征”(胰头癌主要间接征 象): • 胰管、胆总管、肝内胆管不同程度 扩张 • 扩张的胆总管、胰管于胰头肿块处 突然截断
胰腺癌
胰腺癌CT诊断 • CT增强扫描胰腺癌表现为动脉期呈相对
积弥漫性或局限性明显肿大,形态不规 则,边缘模糊,胰腺密度降低,肾周筋 膜增厚 • CT增强扫描可见胰腺轻度强化,胰腺周 围水肿显示更清晰
胰腺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急性胰腺炎CT诊断 •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胰腺增大
更明显 • 由于出血,胰腺可出现不均匀性
密度增高,CT值一般超过60HU
胰腺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消化系统 胰腺影像学
胰腺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 普通X线检查和造影检查 • 血管造影 • 超声 • CT • MRI
胰腺解剖及正常影像表现
胰腺正常解剖 • 似棒球拍横卧在后腹膜内(第1、2腰
椎前方) • 前腹壁体表投影
上缘为脐上10厘米处,下缘约相当于 脐上5厘米
胰腺解剖及正常影像表现
胰腺正常解剖 • 宽度、长度、厚度约为
胰腺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胰腺癌X线诊断 • 胰腺癌PTC表现为胆总管下端梗阻,
断端形态圆钝、平滑或有小结节状 影 • 充盈扩张胆总管可有移位改变
CT 与MRI 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对比观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95期229投稿邮箱:zuixinyixue@·医学影像·CT 与MRI 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对比观察王保光(东海县中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300)0 引言急性胰腺炎是由多种病因激活胰腺内胰酶,造成胰腺组织水肿,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心等。
轻度患者会产生胰腺水肿,重度患者会发生休克、继发性感染等。
临床死亡率比较高,因此需要准确有效的方式进行诊断,保证患者能够获取及时的治疗[1]。
本次就急性胰腺炎诊断中CT 和MRI 的效果进行对比,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研究,时间为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
年龄为18-65岁,平均(41.4±4.3)岁;实验组中,男、女分别有25例和15例。
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66岁,平均(42.1±4.5)岁。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检查前都需要禁食和禁水。
对照组通过CT 检查,从患者肝顶部进行平扫,扫描到患者肾脏下级部位,层间距为1.5 mm ,层厚为3.0 mm 。
以非离子型作为对比剂,增强扫描后利用高压性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周期影像的获取时间为25 s 。
实验组通过MRI 检查,患者检查前要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对其呼吸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冠状位和横断位扫描,获取患者T1W1、MRCP 序列等数据,以钆喷酸脯作为对比剂,扫描速率保持在2-2.5 mL/s 。
选择诊断医师独立进行阅片,对胰腺液化坏死、并发症、胰腺形态和大小等影像信息进行观察。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处理数据,并发症发生情况行卡方检验,以χ2表示,治疗依从性行t 检验,以s )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征性表现) 假性囊肿:位于胰腺内或 胰腺外,胰头区
较常见,多发,囊壁较厚.可伴钙化,注射 对比剂后壁有强化
慢性胰腺炎
MR表现 胰腺增大或萎缩,信号改变不明显 假性囊肿为重要诊断依据。T1WI:局限囊性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胰腺实质和胰腺邻近组 织发生广泛坏死、出血、液化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
CT表现 轻型病人,CT可无阳性表现 多数胰腺体积不同程度弥漫性增大 胰腺密度正常或轻度不均匀下降 胰腺轮廓模糊,左侧肾前筋膜常增厚 增强扫描:胰腺均匀增强,无坏死区域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
MR表现
同前病例:肝内多发转移
均为高信号
胰尾部大片坏死,增强后 不显影;胰周大量积液
胰腺水肿、密度降低 边界模糊、小片坏死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正常时不能显示的胰腺包 膜,炎症水肿可见增厚, 包膜下积液引起包膜掀起。
胰周积液
小网膜囊内大量积液 肝外缘少量腹水
蜂窝组织炎 累及小网膜囊
蜂窝组织炎症广泛: 胰周、肝缘内侧及 左肾前旁间隙
CT表现 带状,横跨于腰1、2前,胰尾位置高,胰头钩 突最低 由头向尾变细,头、体、尾垂直径线为3、2.5和 2cm 实质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密度均匀增高 前方肠系膜上动、静脉,外侧十二指肠降段, 下方为十二指肠水平段 脾静脉沿胰腺体尾部后缘走行,是识别胰腺的 标志 胰管位于胰腺前部,不显示或表现为细线状低 密度影
胰腺肿瘤
胰腺癌
急性胰腺炎
临床与病理:
是最常见的胰腺疾病,其病因主要由胆系疾病或饮 酒所引发
临床:起病急,发热,恶心,呕吐,腹胀,上腹部 持续性剧烈疼痛,严重者可有休克。血尿淀粉酶升 高,WBC升高
病理分型:
急性间质性(水肿性)胰腺炎:仅显示胰腺水肿 和细胞浸润,胰腺体积增大,胰腺内散在少数小 的局灶性坏死,胰腺周围脂肪轻度皂化)
增强扫描:少血供,血管侵袭。
动脉期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影,与明显强化的正常胰腺 形成鲜明对比
实质期扫描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必须强调动脉期扫描的重要性)
胰腺癌
MR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现:
肿块 T1低T2稍高信号 肿瘤强化不明显
胰管、胆管扩张 胰周浸润 血管受累 淋巴结肿大 肝转移灶
水肿使弛豫时间延长,T1WI信号减低 ,T2WI 信号增高
液体潴留T2WI信号显著增高,T1WI信号减低
平扫: 外形增大、轮廓 清楚、少量渗出
增强: 密度均匀 无坏死区
胰管轻度扩张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CT表现: 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 密度不均匀减低,坏死区更低密度,出血高密度 胰周脂肪间隙消失,出现明显脂肪坏死 增强后:出血坏死区无强化,对比明显 胰周或胰腺外积液:小网膜囊及左前肾旁间隙积
胰腺检查方法
CT
检查胰腺病变的首选方法 检查前空腹5~6h 检查前30min口服2%泛影葡胺500ml,上床前即刻
口服500ml 取仰卧位 3~5mm的层厚和层间距(薄层) 动态增强扫描
MRI
T1WI,T2WI,脂肪抑制技术 MRCP
正常胰腺CT、MR表现
正常胰腺CT、MR表现
MR表现
T1WI和T2WI,均匀较低信号,与肝类似 脾静脉无信号勾画胰腺背侧缘 腹膜后脂肪高信号,勾画胰腺前缘
正常胰腺与胰腺脂肪浸润
脂肪抑制T1WI
T2WI
胰腺常见疾病的CT、MRI诊断
胰腺炎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CT表现:CT为首选检查方法
直接征象 局部增大,软组织肿块形成,边缘不整 内部密度不均匀,出血坏死囊变等
间接征象 胆胰管扩张:胰头癌侵犯胰内胆总管和主胰管可引起阻塞 出现胆管和胰管扩张,在胰头内扩张的胰管呈圆形低密度 影,位于扩张的胆总管内前方或前外方,称为双管征 周围组织、脏器浸润,邻近血管推移、包埋、受侵 胰周淋巴结肿大 肝转移灶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小网膜囊脓肿,产气杆菌感染
慢性胰腺炎
临床与病理:
病理上胰腺常有一定纤维组织增生,有钙化 或结石形成。
临床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体重减轻,胰腺 功能不全(胰岛细胞的大量破坏可致糖尿病, 腺体的大量破坏可引起消化不良、脂肪痢
慢性胰腺炎
CT表现 胰腺增大或萎缩,少数形成炎性肿块,通常
胰头癌:胰胆管阻塞扩张
胰腺癌:包绕周围血管并肝转移
胰腺癌肝转移
胰腺癌:门静脉海绵样变
胰头癌:胰头肿块伴胰 管、胆总管扩张
胰头癌:胰头肿块伴胰 管、胆总管扩张
胰头癌MRCP:胆总管梗阻端呈截断状
胰头癌MRCP:胆总管梗阻端呈锥形, 主胰管明显扩张并在肿块处中断
胰头钩突癌
胰腺体尾部癌
液常见 胰腺蜂窝组织炎及胰腺脓肿:胰腺外形模糊,与
周围大片不规则低密度软组织影融合,其内密度 不均匀;合并感染时可见气体影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MR表现 水肿使弛豫时间延长,T1WI信号减低 ,
T2WI信号增高 液体潴留或囊性坏死 ,T2WI信号显著增
高,T1WI信号减低 出血使T2延长,T1缩短,T1WI、T2WI
低信号,增强后清晰;T2WI:囊性高信号 钙化,无信号,难识别
慢性胰腺炎,胰腺实质钙化
慢性胰腺炎,胰腺实质钙化
胰腺假性囊肿
胰腺假性囊肿
胰腺癌
临床与病理
胰腺肿瘤约70%发生于胰腺头部,多导致胆 管梗阻
多见于40~60岁男性 临床表现:进行性阻塞性黄疽、疼痛和上腹
深部肿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