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兰亭集序 说课稿(鲁人版必修三)
4.9 兰亭集序 教案 Word版第二课时(鲁人版必修三) (3)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
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②语气揭示。
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
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 ”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4.9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鲁人版必修三)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作者的人生情趣。
2、掌握重要实词“修、期、致、次”等。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小组合作交流,八个小组分别完成八个问题。
一作者及文化知识二如何诵读三整体感知四1、2段详析五1、2段评析六3、4段详析七3、4段评析八拓展延伸第二课时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苏东坡物我皆无尽可共适清风明月的情怀,体悟了王安石尽吾志可无悔的精神,今天让我们一道走近一代书圣,共赴兰亭盛会,分享王羲之对人生的感喟吧!板书兰亭集序王羲之教学流程1.展示教学目标2.2组王逸凡诵读课文2组同学点评和补充老师补充: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夫/人/之/相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全体同学齐读4.整体感知,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3组同学回答问题内容: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点叙宴集盛况——抒发人生感慨——交待作序目的用原文回答作者情感变化:乐——痛——悲(板书)5.作者为何而乐?4组疏通1、2段,5组同学分析师补充:游目骋怀理解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本文可谓良辰美景俱得,赏心乐事兼有,且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信可乐也!6.全体试背1、2段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谁人不乐,谁人不爽?缘何而来“痛”与“悲”呢?7.6组疏通3、4段、7组分析师补充:痛之因——俯仰间老之将至,已为陈迹————人生短暂——俯仰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俯仰间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命运难测而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由此而痛不同的天性,不同的人生,但一点是相同的,那便是盛会难在,好景难继。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说课稿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说课稿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说课稿《兰亭集序》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兰亭集序》:一、说教材地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鲁人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文明的踪迹,这篇序言代表了曾经辉煌一时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我们应该重温并永恒铭记。
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两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说学生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这类课文要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入选教材更体现了这样的一个理念。
另外,学生是在高一下半学期接触到这一课,他们虽有一定的基础但仍很薄弱。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归纳积累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归纳文言实词虚词的义项;(2)背诵课文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五、说教法学法1、教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学法《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疏通文意。
2、讨论质疑法,通过讨论交流疏通词句及设计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又可以解决疑难。
3、归纳展示法,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小组内要及时归纳讨论成果并积极展示。
六、说教学过程导入:以课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兰亭集序》的图片导入这样导入可以让学生初步领略王羲之书法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古文兴趣。
高中语文4.9 兰亭集序 教案1鲁人版必修3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1.仿学课文生动的语言——景语、情语、叙事语。
2.掌握书序体裁的特点,提高把握文言词类,句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作者关于生死的慨叹,把握作者对生死不得等量齐现,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诞之意。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把握书序的特点,学习本文洗练,自然、清新、生动的语言。
难点:如何看待作者借题发挥,阐明的生死观。
解决办法1.了解作者。
2.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
学生活动设计一、课前预习1.借功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2.注意课文生动语句的赏析。
3.归纳文意,疏通结构。
二、课内采用出题,学生自讲,教师总结的方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突出把握书序的特点,学习本文的生动语言。
2.明确评价作者阐明的生死观问题。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县)人。
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因他作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你又称他为王右军。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晚者,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土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在会(kuài)稽(jī)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今存《兰亭诗》,包括21人所作37首作品,王羲之的序是当场写出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这篇序文,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朴素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并且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其中流露了一些消极思想。
本文作为一篇宴游诗序,感情色彩十分浓厚,篇首的叙事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4.9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鲁人版必修三) (3)
《兰亭集序》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修、期、致、所以、俯仰”等文言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几个特殊句式。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品味文中精短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4、通过意读、情读、美读,深切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修、期、致、所以、俯仰”等文言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
2、通过意读、情读、美读,深切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情感。
三、书目推荐.魏晋名士,像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他们喜好饮酒,不务世事,常“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以隐逸为高等哲学观,从而造就传奇的《兰亭序》,也造就了“魏晋风度”。
于是,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这种流行其实是一种文化人格流行。
你想知道其中原因吗?那就去读读鲁迅的名篇《魏晋风度与文学及药及酒之关系》。
四、文本教学。
(一)作者、序文、文化常识的简介。
(多媒体投放)1、作者。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dàn)斋。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2、序文: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古代有“赠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诗序”,是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前面的一段序。
还有一类,既与赠序性质不同,又不专为诗而作,而多记写盛会的场面和宴饮之乐,这类序被称为“宴集序”或“宴游序”。
高中语文 4.9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案 鲁人版必修3
语文:4.9《兰亭集序》精品教案1第一课时(鲁人版必修3)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语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 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鲁人版必修三《兰亭集序》说课稿
鲁人版必修三《兰亭集序》说课稿一、引言《兰亭集序》是唐代文学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为必修三的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学生通过学习《兰亭集序》,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篇说课将对《兰亭集序》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进行详细介绍,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提出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以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经典。
二、课程内容细节2.1 背景介绍在《兰亭集序》的背景介绍中,将重点解释兰亭二字的含义和王羲之的身份背景。
通过介绍兰亭的美景和王羲之的文学家身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对《兰亭集序》产生好奇心。
2.2 内容解读接着,将对《兰亭集序》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解读序篇的开头部分,帮助学生理解王羲之为何要写这篇序文,引导学生思考序篇的主题和目的。
然后,逐段解读序文的具体内容,包括王羲之与友人相聚、品赏兰亭景色、饮酒作乐等情节。
通过细致描绘文中的环境和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到王羲之对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怀的赞美之情。
2.3 文学意义分析进一步,将对《兰亭集序》的文学意义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序文中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如写景、写人、写境等,引导学生理解王羲之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王羲之为何选择用毛笔书写、用行书体写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目标3.1 知识目标•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内容•掌握《兰亭集序》中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理解《兰亭集序》的意义和影响3.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3.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意识四、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本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示范教学法:通过展示兰亭的美景图片,并朗读完整的《兰亭集序》文本,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文学作品的内涵。
2.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一段《兰亭集序》,并讨论其中的意义和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4.9 兰亭集序 说课稿第二课时(鲁人版必修三)
兰亭集序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高中语文 4.9 兰亭集序课件 鲁人版必修3
2.写作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 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 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 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 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审美视窗
千古兰亭帖
哲思短章 说我懦弱,说我逃避现实皆云可无。心只要出能岫离开那一片烦嚣,背上
任何罪名,我都愿意。
我不敢以文学家自居,也从不敢狂言追求什么真善美,毕竟那 太抽象、太迷茫。我所要的是抓住目前的刹那,使它成为永恒。 上帝造人既有不平之处,那么人总有权来为自己挣扎,超脱这 不平的缺陷。
人既有权力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那我为何要活在别人为我摆 设好的模子里,去过着“你必须这样,你不该那样”的生活? 人既有权选择自己该走的途径,那我为何要踏着别人为我铺设 的路,去过着“你必须往这方发展,你不该走那条路”的日子? 说我是叛逆,说我顽劣乖戾都可以。走出你那个世界,我已不 活在别人评判的眼光下了。
2.字形辨析
①guǐ 癸 kuí 葵
丑 花
③c鬼hósunìg祟崇
高
会wù 晤 wù 悟 性 ⑤wǔ 捂 盖子 抵wǔ 牾
②qì 契 qiè 锲
约 而不舍
④驰应cphìněng聘 骋
huì 惠 存 huì 慧 心 ⑥huì 蕙 兰 huì 彗 星
3.词语解释
(1)通假字
①虽趣.舍万殊“__趣__”__通__“__趋__”__,__往__,__取____ ②亦由.今之视昔“__由__”__通__“__犹__”__,__像____________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固__”__通__“__故__”__,__所__以__,__因__此
4.9兰亭集序教学设计(07版鲁人必修三)
4.9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07版鲁人必修三)王羲之教学目标: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并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
准备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语、拓宽视野。
3、多媒体配合。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通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导入课文。
1、你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2、由书法美来领略文采美。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1、朗读。
2、评价。
(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关键在:准确与流畅;把握展示作者的情感。
)三、配乐,古琴曲《高山流水》。
教师泛读。
1、提出思考题:分别用一个字(词)来概括每段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播放录音带。
四、揣摩、鉴赏文本1、第一段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寻找。
)明确:乐2、哪些东西信可“乐”呢?明确:景——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事——雅—一觞一咏3、联想、比较、拓展:①引入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②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明确:丘迟之景,勃勃生机,活泼热烈。
意在唤起身处北方的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羲之之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
③讲到“人贤”,引入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意在表明,美景配贤人(赏心悦目,良辰美景)。
4、学生试背第一段,教师示范背诵。
5、朗读第2段,用哪一个词概括本段?明确:痛6、“痛”在何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谈玄悟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归隐山林情随事迁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7、引入范仲淹《岳阳楼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较他们的精神境界。
4.9 兰亭集序 教案 Word版第一课时1(鲁人版必修三)
兰亭集序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3、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1)。
教师补充: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
他有“书圣”的美称。
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
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
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
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最出色。
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
《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请看93页的补白。
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三、朗读课文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1、重要词语;2、练习三,并补充: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情一也);3、成语及常用语五、再读课文六、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练习一;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4.9 兰亭集序 教案 Word版第二课时1(鲁人版必修三)
兰亭集序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3、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检查复习二、朗读课文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并板书: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四、赏析课文1、第一段:(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明确: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气气清惠风和畅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盛况: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感受:信可乐也写法:写景抒情叙议结合作者用简洁雅致、妙趣天成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溪流,清澈明朗;激湍,飞花溅玉。
这些景物清明幽雅,而又生机盎然。
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4.9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鲁人版必修三) (1)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重点文学常识“序”;2.扎实掌握第一段中的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并懂得大意;3.理解作者的写作缘由和第一段中流露出来的情感。
【课前自学】预习指要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第一段中的疑难字词,并懂得大意;3.反复朗读课文,力争流畅;4.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和背景介绍,并记住重点;5.完成下面的预习检测题,有余力的同学可思考探究题。
知识链接(一)作家作品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二)解题兰亭位于现绍兴城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麓。
据传,春秋时越王勾践种兰于此,东汉时建有驿亭,因而得名。
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四十二人参加了修禊活动,众人临河踏青,饮酒赋诗。
最终二十六人传下《兰亭》诗。
王羲之作四言与五言诗各一首,并为二十六人的诗作写序。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大多用以题赠;一是书序,作为著述的前言,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特色,成书经过,写作目的等。
《兰亭集序》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
预习检测给加点字注音癸丑()会稽()修禊()激湍()流觞()游目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临文嗟悼()虚诞()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因何而悲?为谁而悲?(2)、第一、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麽内容?(3)、文章说“信可乐也”文中写了哪些乐事?(4)、第一自然段是以什麽表达方式为主?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什麽?(5)、第二自然段的“乐”转到第三自然段的“悲”,其原因是什麽?(用原文回答)(6)、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麽?(7)、“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模板】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
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这篇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
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
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
理清课文内容层次2。
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
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王羲之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五、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导入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
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修:做。
禊事:禊,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
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
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
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
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
(名词作动词)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
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
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
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
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
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兰亭集序王羲之时间:暮春之初地点:兰亭事由:修褉事也人物:群贤必至,少长咸集(一)兰亭盛会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乐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事件: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感受:信可乐也欣于所遇所之既倦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死生亦大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悲(二)会后感慨昔人兴感若合一契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