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句法语义角度阐释“花园小径现象”形成原因
语言学视角下“花园路径现象”研究综述
语言学视角下“花园路径现象”研究综述摘要:“花园路径现象”所引起的局部语言歧义现象是语言学各领域与分支的研究热点。
本文基于心理语言学、语法及句法分析、计算机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等多种语言学分支与理论,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阐述“花园路径现象”的发展历程,以期读者对该现象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了解这种特殊句子的句式结构、处理机制及研究意义。
关键词:花园路径现象;心理语言学;语法及句法分析;计算机语言学;认知及语用学引言“花园路径现象”(Garden Path Phenomenon)又有花园幽径、花径、花园小径之称,是语言加工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局部歧义现象(蒋祖康 2000:246)。
Garden Path Phenomenon最早由语言学家T.G.Bever于1970年提出,后由冯志伟译为“花园路径现象”。
“这是一种暂时的句法歧义句,是故意违反人们已经习惯的语法、语义和逻辑知识,省掉某些必要成分或标点符号而产生的特殊的歧义现象”(徐艳红2012)。
杜家利(2006:45)对花园路径现象的解释则为语义流中途折返、另路通过的特殊语义排歧现象。
“花园路径现象”造成的语言局部歧义可以用语言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
基于此,心理语言学、句法及语法分析学、计算机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及语用学等都从各自领域及观点出发,对花园路径现象做出有关自身学派的研究和剖析。
就语言学的各流派和分支而言,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研究焦点各不相同:心理语言学家用花园路径现象以探测该现象所激发的心理感受(Patson et al,2009);句法及语法分析学家侧重该现象的语法化(Pritchett,1988;Gompel et al,2006),主张用之以检验句法分析规则;计算机语言学期望借助计算机进行客观分析;认知语言学注重解读该现象时使用的认知策略;语用学则聚焦条件化,即语境具有花园路径现象的歧义化解功能(Bader &Haussler,2009; Teubert,2010)。
英语中的_花园小径句_探析_尤肖南 例句
并加以处理( T he gir l told the stor y) ; 如不相 符, 则需 要寻 找与之对应 的较 低 等级 的图 式 ( T he gir l [ w ho w as] told t he story , cried. ) 。类似句子还有:
1. T 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 2. T he raft floated down the r iver sank. 3. T he tycoon sold the offshore oil tr acts for a lot of money wanted to kill JR. 以上例句的共同之处在于, 句中出现的第一个动词 并非谓 语动 词, 而是 - ed 分词, 在 句中 修饰主 语, 分别 相当 于以 下句子: 1. T he horse ( w hich w as )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 ( dow n) . 2. T he raft ( that was) floated down the river , sank. 3. T he t ycoon, ( who w as) sold the offshor e oil tracts for a lot of money, w anted to kill JR. 我们发现在英语中还存在着如下的 花园 小径句 : 1. T he old man the boat. 2. T he man w ho hunts ducks out o n w eekends. 3. T he pr ime number few. 4. U ntil the po lice arr est the drug dealers co ntrol the s t reet . 5. F at people eat accumulates. 6. T he man w ho w histles tunes pianos. 7. T he complex houses marr ied and single students and t heir families. 8. She told me a little white lie will come back to haunt me. 9. T he cotton clothing is usually made of g rows in M iss is sip pi. 10. I know the wor ds to that song about the queen don t rhy me. 11. I conv inced her children are no isy. 12. M ary gave the child the dog bit a bandaid. 13. When F red eats food gets thr own. 14. While Agnes dr essed the baby spit up on the bed. 15. T he dog that I had really lov ed bones. 16. T hat Jill is nev er here hurts. 17. Had he escaped this battle might have ended differently. 在读到句 1 T he old man 时, 大多数人 会以为这是 一个名 词词组, old 是形容词, 它 修饰名词 man。但是当继 续往前 读, 句子中出现 the boat 的时候, 会感到 非常迷 惘, 不 明白 究竟是 什么 意思, 最 后掉 过头 来细 读, 才 恍然 领悟 到 old 不应该理解 为形 容词 而应 该理 解为 名词, 而 man 也 不应 该理解为名词, 而应 该理解 为动词。 这时, 整个 句子 的意 思才真相大 白。这 句话的 意思是 老年人 安排 船员 。对
英汉花园小径句对比探究
吉(2003)分析了汉语中的“花园小径”句,刘国辉和石锡 正结构的名词词组而不是句子。
书(2005)初步探讨了该句式的特殊思维图式。本文将从三
Hale Waihona Puke 另外,汉语存在前后词语既可以组成短语,又可以独立
172
文化长廊
分开的特有情况。如 :
(11) 母亲在家忐忑地等了十几天 , 突然传来噩耗 , 女
(3)“你这种行为是非常规的”。 (Lee,2006)
关键词 :“花园小径”现象 ;句法分析 ;比较分析
raced 作为主要动词。但是,读到另外一个动词 fell,才
作者简介 :王哲(1984-),女,汉族,籍贯湖南长沙, 意识到 raced 并非主要动词,而是修饰名词 horse, fell 才
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 是句子的主要动词。对于这个花园小径句的前一段的结构,
(4) The florist sent the flowers was very pleased.
者 ) 付出较小努力,从而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因为 florist 作为卖花人讲,常常是作“送花”这一
结语:
动作的施事者,可是当 was 出现时才明白,原来应该是卖花
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看,“花园小径”现象并不仅限于
英语在语义层面形成“花园小径句”的诱因主要有两类 : 解完整。而句 (11) 为阅读者 ( 听者 ) 提供了前语境,所以
一类是句子内部成分的语义关系 ;另一类则是词汇的多重 读(听)“女儿死了母亲悲痛至极”时立即理解为 (a), 而
意义。
不是 (b)。根据最佳关联原则 , 语境因素可帮助阅读者 ( 听
人收到花。
一种语言 , 在不同的语言中既有共性也有和差异性。目前,
浅析英语中花园小径句的句法结构
- 201-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浅析英语中花园小径句的句法结构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李晓丽【摘要】本文将对英语中的花园小径句进行句法结构的分析以及归因分析,指出花园小径句只是暂时歧义,需要读者对其的重新认知方可理解。
【关键词】花园小径句 句法结构 认知图式花园小径句(garden path sentence),最先由心理语言学家T.G.Bever 于1970年提出,得名于认知理解过程中的迷途知返,如: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1.在此句中,读者很自然地把动词raced 认为是句子的谓语动词,因为动词raced 是“比赛”的含义,要求其外论元(主语)应是有生命的,The horse 是具有生命的名词短语,完全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
在理解过程中,读者会首先把The horse 看成raced 的主语,将raced 认为是谓语动词。
但是当fell 出现时才发现不对。
再回过头来看整个句子才意识到raced 应是过去分词短语作后置定语修饰The horse ,fell 才是真正的谓语动词。
Bever 把这样的句子称为“花园小径句”。
一、英语中花园小径句的句法结构分析对于花园小径句,我们读到真正的谓语动词时感觉很不一样,真正的谓语动词fell 是读者对句子理解的转折点,也是真正的谓语动词fell 使句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造成这种歧义的原因就是对过去分词短语结构做后置定语理解错误造成的,这类的过去分词短语结构是句中的嵌入式结构,作用相当于定语从句,故被称为“缩减性定语从句”。
句中出现的第一个动词并不是真正的谓语动词,而都是在句中做后置定语修饰主语,分别相当于定语从句。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英语中还存有这样的花园小径句:1. The old man the boat.2. The dog that I had really loved bones.大部分读者在读到the old man 时会认为这是一个名词词组(NP),在此词组中,old 是形容词用来修饰man ,所以是the old man 做主语,接着读到the boat 时会感到不知所云。
语言理解过程中的英语花园小径现象
浅析语言理解过程中的英语花园小径现象摘要:英语中的“花园小径现象”( garden path phenomenon)句子尽管遵循语法规律.但却难以处理。
因为这类句子总是会导致句子分析者不由自主地沿着错误的方向分析这类句子结构。
这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生成意义的现象,本文从词汇义项,句法结构等方面浅谈此现象。
关键字:花园小径现象局部歧义词汇义项句法结构一、“花园小径现象”的提出19世纪80年代初,心理语言学家t.g.bever在the cognitive basis for linguistic structures中指出,在英语中存在一种“花园小径句(garden path sentence)”。
当人们理解这样的句子时,不由自主地沿着错误的方向分析其结构,如在美丽的花园寻找它的出口,大多数人都认为出口一定在花园的主要路径的末端,但当他们自然而然地走向花园的出口时,却发现走错了路,而返回原先的起点仔细观察后才发现,通向路口的正确路径是另一条毫不起眼的荒僻小径。
例如: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那匹跑过谷仓的马跌倒了]。
人们听到或看到这句话时,会习惯性地认为整句话的意思是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那匹马跑过谷仓]。
句子中的“raced”是主要动词,即句子的谓语动词。
但最后单词“fell”出现时,才发现理解方向错了,因此回到句首重新分析,才发现句中的“raced past the barn”是horse的定语,fell才是句子主要的动词。
花园小径句式就是指那些虽合乎语法规律,但实际结构和意义与渎者或听者最初接触时所理解的结构和意义不同,并且总是会导致句子分析者不由自主沿着错误的方向分析的句子形式,它是语言处理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局部歧义现象。
二、花园小径现象的形成英语单词最大的特点是绝大多数单词同时具有不同词性,每种词性中又都有不同义项。
花园小径句的认知解读_李亚青
花园小径句的认知解读_李亚青语言文字语言理解过程有两种典型歧义,一类是永久性歧义;另一类是暂时性歧义,也即“花园小径”歧义,花园小径句是英汉语言中都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引起局部歧义的句子。
当我们对一个花园小径句按一种常规的方式去理解时,要一直读到句子后面才会发现原先的理解有误,然后回到引起歧义的分叉点对整个句子重新进行处理,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桂诗春,2000)。
这种句子的理解,就像是人们在花园里走错了路,不得不回头再另寻出路。
一、花园小径句的分类(一)不依赖语境的花园小径句这类花园路径句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个句子只有一个含义,不存在句子的歧义现象且不用依赖于语境就能理解。
对于这种句子,花园路径现象的产生完全是由于句子中部分词项(一般为动词)的语义存在多种解释或多种搭配或句法可做不同的划分,致使按常规思维理解句子的读者误入歧途,而无法重新返回再次解读句子从而读出句子的正确含义。
例如: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The land mine buried in the sand exploded.The cop arrested by the detective was guilty of taking bribes.上述句子都是典型的不依赖语境就能理解的单义花园路径句。
在阅读中,读者主要注意的是实词,着重获取实词的意义。
而实词中最受关注的是动词的含义。
因此,在句(1)中:动词raced 原型义是“比赛”,其所要求的名词短语应有生命,The horse 是具有生命性的主语,完全符合其要求。
在语言信息解码过程中,读者首先会将The horse 看成动词raced 的原型主语,将raced 当作谓语,在进行句子理解时读者依靠一系列可能的线索去理解句子的意思。
实际上,例(2)、(3)情况都基本类似,都可做相似的分析与解读,产生花园路径现象的过程与原因也基本不变。
在此不再赘述。
花园小径句理解过程的心理语言学特征
花园小径句理解过程的心理语言学特征作者:刘英波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10期摘要:本文阐述了花园小径句的本质特征,探讨了人类语言理解机制在处理花园小径句时的心理语言学特征,指出研究花园小径句在洞察人类复杂的语言机制的运行规律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花园小径句;理解;心理语言学一、引言“花园小径句”(garden path sentences)是一种存在局部性句法歧义的句子,在其理解过程中,人类语言机制需要一个明显的回溯过程,这与人类下意识地理解母语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花园小径句在心理语言学句子理解过程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受到心理语言学家的关注。
花园小径现象的存在说明人类语言理解机制在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时,自动地倾向于几种可能的句法分析中的某一种,而这种倾向性是有规律的。
这也打破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认为人类语言理解机制是无法理解的“黑箱”的说法。
本文探讨花园小径句的句法特征,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洞察花园小径句理解过程的特征及其对语言理解心理过程的揭示作用。
二、花园小径句的句法特征1.句法歧义的局部性句法歧义是由于句子句法分析的不确定性造成的。
句法歧义可以分为全局性句法歧义和局部性句法歧义两类。
如:They are eating apples. [1](他们正在吃苹果/它们是可直接食用的苹果)该句存在全局性句法歧义,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树形图:(a),(b)不考虑语境因素,就从孤立的句子来说,该句的歧义在语言机制激活所有的语言信息之后仍然存在。
2. 理解花园小径句的困难性我们每天都要理解成千上万的句子。
因为自然语言很少孤立出现,对于大量存在于日常交际中的歧义句,听者一般都能借助于语境很容易地排除歧义,甚至根本不会意识到歧义的存在。
例如,将上一例句放在一个由从句构成的语境中,1)When I go into their office, they are eating apples. (我进办公室时,他们正在吃苹果。
浅析“花园路径句”
摘要:“花园路径句”作为一种复杂但有趣的语言现象,造成了人们理解上的困难。
它涉及多层面的因素,比如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
本论文从认知模式结合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对英语“花园路径句”的理解进行阐述,旨在探讨人类认知机制,从而有益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对“花园路径句”的敏感度,并对语言学习和语言理解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花园路径句”;语言现象;认知模式1 引言人们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交流,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句子的结构。
有些句子的歧义使得人们难以理解其正确的意义,并且其中的一些是因句子结构引起的,即“花园路径句”。
为了更好地理解“花园路径句”,许多因素如句法,语法和语用都需考虑在内。
句法层面上,句子分为句子成分或短语,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语义层面而言,句子分为主题与谓词,理解句子过程中语境起到一定作用。
不同的表达会有不同的因素掺杂其中。
2 “花园路径句”2.1 “花园路径句”的起源2.2 “花园路径句”的定义花园路径效应是这样一种现象。
当理解特定的句子时,人们在一开始倾向于误分析这个句子,之后不得不重新翻译(蒋祖康,2004)。
2.3 “花园路径句”的属性语言的歧义分为两类:全球歧义和本地歧义(姜涛,2004)。
“花园路径句”是本地歧义,而不是全球歧义。
当一个句子拥有多于一个的句法结构时就是全球歧义。
因此例句中的“the gun”既可以理解为小孩杀人的武器,也可以理解为男士被杀时身上带的武器。
通常解读全球歧义不会有太多的困难,因为其中的一种解读会优先考虑。
但若句子歧义只是暂时的,并且只有一种解读可以行得通,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本地歧义.3 解析“花园路径句”(1)tailor(1978)指出“花园路径句”最初指引人们走上花园路径路,但读到句末会发现句子已被误解时,会重新解读。
举例如下:(2)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3)the land mine buried in the sand exploded.通常当句子被误解时,句子会重新分析,例(2)是典型的“花园路径句”,主要原因是由于其词汇语义,具体的说,“raced”在过去时态中充当主要动词,很少在被动语态中做过去分词;另一方面,“horse”是比赛的施事者。
英语中“花园小径”现象解读
e nda nt e xa mi ne d by t he l a w ye r t ur ne d 读此句, 人 们 通 常 会 在 潜 意 识 中把 r a c e d 看 f
描述为“ 就 像 在花 园中走 错 了路 , 折 回 头
2 01 3 NO . 2 9
语 言 学研 究
Ch l na Ed uc at i on I n nov a tI on Her al d
英语 中 “ 花 园小 径 "现 象 解 读
杨 童 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山东 师范大 学 山东济 南 2 5 0 0 l 4 ) 摘 要 : “ 花 团小径 ” 现 象是 语 言处 理过 程 中 出现 的一 种特殊 的语 言歧 义现 象。 由于“ 花 园小径 ” 句在 整体 上 并不存在 歧 义 , 只有一 种 正确解 读 , 因此 , 本 文倾 向于将其定义 为认 知主体在 信息处理过 程中的一种误 读。 本文将从 句法 语义和语 用三个 角度 , 借助实 例, 对 英语 中“ 花 固小径 ” 现 象进行 谤 因分析 ,旨在排除“ 花 园小径” 句中的歧义 。 关键词 : “ 花 圈小径 ” 现象 暂时性歧 义 归因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 H 3 1 9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9 7 9 5 ( 2 0 1 3 ) 1 O ( b ) -0 0 7 7 — 0 2 歧 义是 语言 中的一 种普 遍现 象 , 是 指
句式复杂所致 , 常表 现 出以 下 类 型 :
( 1 ) 过去分词 和一般过去时 形式相 同,
如 Th e ho r s e r a c e d p a s t t h e b a r n f e l 1 . 初
2021花园路径现象的分类及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认知分析范文3
2021花园路径现象的分类及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认知分析范文 当美国语言学家Bever ( 1970) 第一次提出着名的花园路径( GP) 句子,“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可怜摔倒的马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会引起学者们极大的兴趣。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者通过这个可怜摔倒的马使得花园路径现象成为心理语言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一、花园路径现象的含义 “花园路径现象”是语言加工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语言歧义现象。
20世纪 70 年代初,Bever 和 Kimball 等人从心理语言学的句法分析视角对英语花园路径句开始看了介入。
Bever 界定了这类句子,“以一种按常规方式对句子进行理解,最后到句子末尾才发现意思曲解了,然后回到导致曲解的点对接收的语言重新处理,采用特别的方式对句子进行理解。
例如,“The boy heard the voice laughed. ”( 听到声音的男孩笑了。
) 我们读到前一段“The boy heard the voice”时,大部分人都认为这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heard 是句子的谓语。
但是,当我们继续读到 laughed 时,才突然意识到,laughed 才是这个句子中的主要动词。
当我们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就像在一个漂亮的花园找寻它的出口,大部分人都以为出口必定在花园的主要路径的尾端,正当我们无忧无虑地朝花园的出口走过时,突然发现迷路了,真正是通向出口的路原来是一条毫不起眼的小径。
至此,Bever 把这类句子命名为“花园路径句”。
二、认知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就是指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畴,是具有原型与非原型的范畴。
维特根斯坦、Austin、Lakoff等人对原型范畴理论具有重大贡献。
笔者在这里只介绍与本文有关的维特根斯坦和 Lakoff 的观点。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着名的家族相似性原理,他认为家族的成员在体形、眼睛颜色、姿势、气质、性格等都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但她们之间的相似程度不一。
garden path sentence语言学
Garden Path Sentence语言学1. 引言Garden Path Sentence(花园小径句)是语言学中一个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概念。
这种句子看似简单,但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读者产生误解或困惑。
本文将介绍Garden Path Sentence的定义、特点以及一些常见的例子。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其对语言理解和处理的影响。
2. 定义Garden Path Sentence是指那些在开始阅读时会引导读者走向错误理解的句子。
这种句子通常具有模糊、歧义或不寻常的结构,使得读者在理解过程中产生困惑。
3. 特点Garden Path Sentence具有以下几个特点:3.1 模糊性这类句子通常包含多个可能的解释,使得读者很难在一开始就准确地理解其意思。
这种模糊性是由于词汇、语法或结构上的歧义造成的。
3.2 误导性Garden Path Sentence通过使用误导性的词语或结构来引导读者进入错误的思维路径。
这种误导可能会导致读者需要回头重新解释句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意义。
3.3 阅读困难由于Garden Path Sentence的结构不寻常,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困惑或无法理解。
这种困难要求读者重新解析句子,以便正确地理解其含义。
4. 示例下面是一些常见的Garden Path Sentence示例:4.1 “The old man the boats.”这个句子可以被误解为“老人驾驶船只”。
然而,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老人看着船只”。
4.2 “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这个句子在开始时可能会被误解为“赛马从谷仓旁边跑过。
”然而,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在谷仓旁边跌倒的马”。
4.3 “The complex houses married and single soldiers and their families.”这个句子开始时可能会被误解为“复杂的房子里住着已婚和单身士兵及其家人”。
英汉花园小径句的比较分析
英汉花园小径句的比较分析2011-03-27 15:30:30 Tag:摘要:英汉花园小径句的比较分析:花园小径句和传统的歧义句是不一样的语言现象。
歧义句是指一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理解。
比如,“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葬礼”是一个歧义句。
花园小径句是一种局部歧义,纵观整个句子,只能有一种理解。
汉语中我们常常分析的歧义短语在进入具体的句子之后,就有形成花园小径句的可能。
“花园小径现象”( garden path phenomenon) 是语言处理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语言歧义现象( 蒋祖康,2000) 。
始于20 世纪70 年代Bever 和Kimball 等人从心理语言学的句法分析角度对英语花园小径句的关注。
Bever( 1970) 对这一类句子的界定是,“对一个句子按常规方式理解,直到句子后面才发现理解有误,然后回到分叉点对输入的语言重新进行处理,采用非常规的方式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
”英语中花园小径句的研究已经近三十年,而汉语中的花园小径句的研究却无人问津( 冯志伟,2003) 。
事实上,花园小径现象在汉语中也同样存在,和英语相比,二者既有类似又有所区别。
花园小径句和传统的歧义句是不一样的语言现象。
歧义句是指一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理解。
比如,“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葬礼”是一个歧义句。
花园小径句是一种局部歧义,纵观整个句子,只能有一种理解。
汉语中我们常常分析的歧义短语在进入具体的句子之后,就有形成花园小径句的可能。
比如“研究鲁迅的文章”是一个歧义短语,“老王研究鲁迅的文章发表了”就是一个花园小径句( 冯志伟,2003) 。
本文将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分析英语和汉语中的花园小径现象。
一、句法层面英语中的花园小径句在句法形式上常常表现出以下类型:1.过去分词和一般过去时在形式上的相同,如:( 1) ? 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 2) ? The raft floated down the river sank.在对句⑴做第一次处理时,人们在潜意识中认为raced是谓语,但是当fell 出现时,才发现不对,于是再看一遍之后意识到raced 应该是过去分词表被动,fell 才是谓语动词。
英语“花园小径”现象的诱因解读
英语“花园小径”现象的诱因解读
王力辉
【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1)011
【摘要】“花园小径”现象是语言处理过程中对句子含义的暂时曲解,整个句子绝无歧义.从词汇、语义角色、句法和结构搭配等方面探究了这种现象的成因并讨论了一些相应的理解策略.
【总页数】3页(P93-95)
【作者】王力辉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2
【相关文献】
1.英语中“花园小径”现象解读 [J], 杨童瑶
2.英语"花园小径"句的认知解读 [J], 李瑞萍;康慧
3.英语“花园小径”现象的诱因解读 [J], 王力辉;
4.探究英语中“花园小径”现象 [J], 马志娟
5.探究英语中“花园小径”现象 [J], 马志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究英语中“花园小径”现象
探究英语中“花园小径”现象作者:马志娟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1期摘要“花园小径”现象作为语言处理中的特殊语言歧义,在整体上并不存在歧义,只有一种正确解读,因此本文倾向于将其定义为认知主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一种误读。
本文从句法、语义与语用三个方面来实例分析英语中的“花园小径”现象以便排除“花园小径”句中的歧义。
关键词“花园小径”现象暂时性歧义归因分析中图分类号:H314.3 文献标识码:A歧义作为语言中的经常性问题,是一个词语或语句在使用中产生了两种及其以上的含义,造成意义上的模糊不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典型歧义(刘国辉,石锡书,2005):一类是永久性歧义,如 Mary saw the man with binoculars through the telescope.另一类是暂时性歧义,研究者形象地称之为“花园小径”现象(Garden Path phenomenon,简称GP),如 The girl told the story cried.蒋祖康(2000)将此种语言现象描述为“就像在花园中走错了路,折回头再寻路径”。
1“花园小径”现状研究“花园小径”现象是语言处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歧义现象,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局部歧义”(蒋祖康,2000),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是“非局部歧义”(杜家利,2006)。
由于“花园小径”句在整体上并不存在歧义,只有一种正确解读,因此本文倾向于将“花园小径”现象定义为认知主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一种误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语中“花园小径”现象引起了心理语言学家及语法学家的广泛关注。
早期的学者,如Bever(1970),Kimball(1973)主要从认知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20世纪80年代起,Pritchett,Weinberg Frazier 和Clifton, Sturt 和Crocker(蒋祖康,2000)等学者多将语法分析与功能结构解析相结合,从语法角度成功地解决了心理语言学难以破解的问题。
英汉花园小径句的比较分析
现象 。
进行处理 , 采用 非常规的 方式才 能达到理 解的 目的。 英语 ”
中花园小径句的研究 已经近三 十年 , 汉语 中的花 园小径 而
句的研究却无人问津 ( 志伟 ,0 3 。事实上 , 园小 径现 冯 20 ) 花
理过程 中一种特殊的语言歧 义现 象 ( 蒋祖 康 ,00 。始 于 20 )
2 O世 纪 7 0年 代 B vr Kmbl等 人 从 心 理 语 言 学 的 句 法 ee 和 i a l
( Ic n ic d h rc i rn aen y 4) o vn e e hl e r ds . d
t e v . ola e
( J h iue u h tS sn w ne otk ri o 9) o n f rd o t a ua a td t a et n t g t a
Ne Yo k o t w r u .
本文将从 句法 、 语义 和语 用 三方 面分析英 语 和汉语 中
则 是 在 f ueot 一 动 词 短 语 中另 外 插 人 了 一 个 很 长 的 i r u 这 g
成分。
、
句 法层 面
英语 中的花 园小径句在句法形式 上常常表 现出 以下类
型:
1过去分词和一般过去时在形式上的相 同, : . 如
( ) T e h r a e at h a l 1 h os rc dp s teb r f 1 e n e. ( )¥ T erf f a dd w e r e sn . 2 h atl t o n t v r a k o e h i
花 园 小径 句 ( 志 伟 ,0 3 。 冯 20 )
解构花园小径句_朱国前
garden path sentence语言学
garden path sentence语言学花园路径句是一种句子结构,它在开始时会引导读者进入错误的理解,随后要求他们进行修正。
这种句式在语言学中被广泛研究和讨论,因为它揭示了人们在语言理解中的认知过程和语法结构的复杂性。
在本文中,将对花园路径句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定义、产生原因、分类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此外,还将讨论花园路径句在实际语言使用中的一些例子,并探讨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首先,花园路径句是一种经典的语言现象,它旨在测试读者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反应时间。
这种句子通常由一系列修饰词和从属分句组成,使得读者在初次阅读时会误解整个句子的含义,直到遇到矛盾或不符合预期的部分,然后再进行修正。
换句话说,花园路径句是一种具有迷惑性的句子结构,需要读者通过解析和理解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来纠正初始的错误理解。
花园路径句的产生主要与语法结构和语言处理有关。
在语法结构方面,这些句子通常涉及到复杂的修饰、嵌套从句或意外的词序,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会有困惑或误解的倾向。
而在语言处理方面,花园路径句要求读者从句子的表面结构中推测出其真正的含义,并在遇到不一致的信息时进行修正。
这种修正过程涉及到大脑的语言处理和推理能力,因此也吸引了很多认知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
花园路径句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其产生错误理解的方式和修正方式。
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歧义句,它们通过词语、短语或句子的歧义性来引导读者的错误理解。
例如,“时间过得飞快”这句话在最初读到时,会让人误解为时间是以一种飞快的方式过去的,而实际上该句的意思是时间过得很快。
另一种类型是陈述句变问句,这些句子在结构上与陈述句相似,但读者需要注意到其中一个关键词的变化,才能理解其实际意义。
例如,“郭敬明也没有女朋友吧?”这句话在最初读到时,会误导读者认为郭敬明有女朋友,但实际上该句的意思是否定的。
花园路径句对语言理解和认知过程有重要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人们在语言理解中的认知困境和处理复杂结构的能力。
“花园幽径现象”的语篇结构解读——以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为例
一、引言作为美国现当代的短篇小说创始人之一,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蜚声世界文坛。
其经典的“欧·亨利式结尾”更是成为世界文学中一种独特的现象。
通观欧·亨利小说,其引人入胜的描写如溪涧之泉水,蜿蜒绵转,引领读者一步步走进作者匠心设计的迷宫;结尾处,情节突转,犹如闪电遁地,留给读者的不仅是措手不及的意料之外,还有醍醐灌顶的柳暗花明。
这种“意料之外”与“柳暗花明”的顿悟过程犹如读者被诱惑着走在一个风景如画的花园,而后发觉路径不通,需要折返另辟蹊径[2]339,这就是所谓的“花园幽径现象”(GPP)。
“花园幽径现象”(GPP)实际上是语言处理过程中的一种临时歧义现象,产生于落空期待视野的重新落实,属于认知意识流的“语义短路”(Semantic Short Circuit)[1]4,与欧·亨利精心设计的语篇结构密切相关。
基于此,本文拟以欧·亨利短篇小说After Twenty Years和The Cop and the Anthem为例,探讨小说中“花园幽径现象”(GPP)的产生机制,并从语篇结构的维度解释该现象,挖掘小说的内在主题,从而为该类小说的阅读者提供新思路。
二、语篇“花园幽径现象”(GPP)的提出“花园幽径现象”(GPP)是语言处理过程中的一种临时歧义现象,得名于认知理解过程的迷失与折返[1-2]。
语言学领域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Thomas.G.Bever(2013)[3]在“语言结构的认知基础”中对下例的特殊结构进行了分析。
比如: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在句子解读的初始阶段,读者会随着信息的呈现建构“NP+VP”结构;但后续成分“fell”的出现,打破了原认知主句结构,使读者意识到前期解读的失误,从而介入到“再分析”过程,建构“NP……VP”的正确结构“花园幽径现象”的语篇结构解读———以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为例李杰,任娇娇(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摘要: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就像一座座迷宫,读者在语义重构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花园幽径现象”(Garden Path Phenomen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句法\语义角度阐释“花园小径现象”形成原因作者:王新周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36期摘要: “花园小径现象”(garden path phenomenon)是语言处理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局部歧义现象,这类句子虽然完全合乎语法规律,但极其难以处理。
因为这类句子总是会导致句子分析者不由自主地沿着错误的方向分析这类句子结构。
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已经引起了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关键词: “花园小径现象”含义句法语义一、“花园小径现象”的含义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经典的花园小径句:①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这个句子虽然合乎语法,但我们却几乎不可能理解它,因为当我们读该句时,首先会建立起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这样一个句法结构,其中“raced”作为该句的主动词。
但当我们看到“fell”一词时,便会惊奇地发现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这个句子结构根本没有多余的空间来接纳fell 这个词,我们只好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分析这个句子。
在正确的句子解读中,fell才是该句的主动词,而“raced past the barn”是一个附加在名词“horse”后经过省略的定语从句,这种现象便是“花园小径现象”。
花园小径现象(garden path phenomenon)最早由心理语言学家T.G.Bever在The Cognitive Basis for Linguistic Structures一文中提出,并对其定义进行了界定:“对一个句子按常规方式理解,直到句子后面才发现理解有误,然后回到分叉点对输入的语言重新进行处理,采用非常规的方式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
”冯志伟和许福吉(2003)对这种语言现象给出了非常形象的描述:“正如我们走进一个风景如画的花园,要寻找这个花园的出口,大多数人都认为出口一定应该在花园的主要路径的末端,因此可以信步沿着主要路径自然而然地、悠然自得地走向花园的出口,正当我们沿着花园中的主要路径欣赏花园中的美景而心旷神怡的时候,突然发现这条主要路径是错的,它并不通向花园的出口,而能够通向花园出口的正确的路径,却是在主要路径旁边的另一条几乎被游人遗忘的毫不起眼的荒僻的幽径。
”二、导致“花园小径句”的句法因素1.Kimball借助一组句法分析机制的策略来解释“花园小径”现象。
他认为,句法分析有两个层次: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而他的句法分析主要基于表层结构。
Kimball提出了七项句法分析原则,其中有三项和花园小径现象密切相关:(1)两句子原则(the principle of two sentences):该原则认为人的大脑通常一次只能分析两个S 节点的句子(从句)。
即处理句子结构的短时认知记忆承载量最多为两个句子(从句),超负荷易丢失信息。
比如:②Even though American and British troops have found a few chemical weapons which are forbidden from developing in Iraq,George Bush insists that there must be nuclear reactor in Iraq is confirmed wrong.根据两句子原则,附带双从句的主结构开放至reactor闭合,以减轻超双句后短时记忆压力,从而导致无法理解后面的“is confirmed wrong”,花园小径现象便由此产生。
(2)右结合原则(the principle of right association)。
在语言逐词输入的过程中,人们倾向于把每一个新进入的词与已经建立起来的树形结构中的最低部分(或最右边的部分)相结合。
或者说将新进入成分附在已建相邻的非终点的节点上。
例如:③John figured that Susan wanted to take the train to New York out.(John估计Susan要坐火车到纽约)(桂诗春,2000)根据右结合原则,介词“out”易被理解为与“take the train to New York”的最低的VP节点相结合。
但当意识到这种理解有误时,才发现“out”本应该连接到“figured that Susan wanted to take the train to New York”这一VP节点,因为figure out(估计,断定)才是唯一正确的解释。
(3)早关闭原则(the principle of early closure)。
在语言输入过程中,当进入的句子成分已构成一个短语时,应尽早将其关闭。
例如:④The young woman accepted the valuable prize had to be returned to the organization.根据早关闭原则,“The young woman”可以组成一个NP结构,听话者会把它尽早关闭,然后,“accepted the valuable prize”可以组成一个VP结构,听话者又把它尽早关闭,新的成分“had to be returned to the organization”被关闭在外,于是我们发现句中还有一个功能无法解释的动词had,花园小径现象由此产生。
这句话的理解应为“The young woman accepted[(that) the valuable prize had to be returned to the organization].”。
2.Frazier和Rayner针对“花园小径句”提出的句法分析策略包括最少结点原则(minimal attachment)和迟关闭原则(late closure),也可以用来解释花园小径现象的触发因素。
(1)最少节点原则规定,当新进入的语言成分可以挂靠两个或两个以上节点时,应该选择已经确定的节点作为挂靠对象,并使树形结构保持最少数量的节点:例如:⑤I kissed Joan and Mary laughed.我们既可以将连词“and”理解为连接两个名词“Mary”和“Joan”作动词“kiss”的并列宾语,又可以理解为连接两个并列的简单句,但是根据最少节点原则,新进入成分Mary应该选择已经确定的节点,即“kissed Joan”这一VP节点作为挂靠对象,这样便无需新的节点,但这正好把我们引入了“花园小径”。
(2)迟关闭原则规定,只要符合语法,句法处理机制就应该允许新进入的语言成分依附在当前的成分,即当前的成分必须保持“开放”状态,允许后面的成分进来。
例如:⑥Since Jay always jogs a mile seems like a very short distance to him.(桂诗春,2000)(因为Jay 总是短跑,一英里对他来说似乎是一段很短的距离)根据迟关闭原则,在处理该句时,我们倾向于由“jogs a mile”建立起一个VP结构(实际上jogs 和a mile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clause),当我们读到“seems”一词时发现该词既无法融进我们已经建立的结构中去,又不能做下一个分句的主语,所以该理解有误,只能回过头去重新分析,从而导致花园小径现象。
三、导致“花园小径句”的语义因素英语中有很多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又可以有不同的义项和词性。
影响人们对词汇意义理解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词汇在使用中出现的频率。
因此,可以推断,对多义词而言,使用频率较高的义项会更容易被人们识别出来,而使用频率较低的义项则不能被人们迅速识别出来。
当有多个义项的词在某一语境下出现,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其使用最多的意义或者最熟悉的意义,但当按照这一意义进行理解时,才发现这种理解是行不通的,转而对其进行其他意义的理解。
例如:⑦The old man the boat.本句中“man”是一个多义词,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但人们最先想到的义项是“n.人、人类”,按照这一意义继续深入理解该句,大多数人都会以为“the old man”是一个NP,old是形容词,修饰名词man。
但是当继续往前读,句子中出现“the boat”时,便会理解不通,我们无法正确分析句子的意义和结构,因为句子缺少谓语动词,只能转向该词的另一种意义“v.为……配备人员”,old不应该理解为形容词而应该将其和the放在一起理解,因为在英语中“the+adj.”可以表示一类人,故这里the old指“老年人”,作句子的主语,而man作句子的谓语,意思是说“船员都是老人”。
按照这一意义来理解完全可行。
在这个例子中,由于人们处理句子时倾向于选择多义词最常见的义项来理解句子,从而导致了花园小径现象。
我们再来看吴先少(2007)在《英语“花园小径句”刍议》中给出的一个有趣的例子,浙江大学《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三单元In-class Reading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因为有些学生在操场上亲热,校长及一位老师想制止这种行为。
老师便对学生说:“The principal and I have decided to stop kissing on the school play ground.”这句话却引起学生一片笑声,因为“stop kissing”的原意是要求学生停止在操场上亲热,但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校长和老师决定不在操场上亲热了”,言下之意他们以前一直在那里亲热。
老师听到笑声后,怕没说清楚,又补充一句:“What I mean to say is that there will be no more kissing going on under our noses.”这样一说,更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
老师的本意是:“我的意思是别再让我们看到有人在操场上亲热。
”而学生却故意曲解老师的意思,将“under our noses”直译为“在鼻子下边”,鼻子下边当然就指嘴,言下之意还是老师和校长以前一直在操场上亲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stop一词的特殊含义,既可指“停止”又可指“阻止”,虽仅一字之差,但对句子的理解造成的影响却有着天壤之别。
当然了,上面学生的理解只是个笑话,因为根据常识,我们应该知道,将stop作“停止”去理解是显然是行不通的,故而只有将其放弃,转向另一种理解,花园小径现象由此产生。
在这里正确的理解应为后者,如果老师这样说:“The principal and I have decided to stop students kissing on the school play ground.”便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