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批评话语分析解读伊阿娜_怀克斯勒的演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批评话语分析解读伊阿娜•怀克斯勒的演说
摘要: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依据,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美国12岁少女伊阿娜•怀克斯勒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为语料,从及物性、情态和人称代词这三个方面对该语篇进行分析,来探讨语言是如何为意识形态服务的,以及语篇中的及物性过程、情态和人称代词的选择是如何表现演说者的语言使用技巧和政治意图的。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及物性;情态;人称代词
1.引言
涉及政治的语篇大多都以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活动为背景,其内容严谨、丰富且富有感染力,其形式多种多样,公众演说属于极为典型的政治语篇。

公共演说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等作用,它可以利用独特的语言把演说者的观点、主张以及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演说的政治意图。

而演说效果与语言的选择、搭配技巧和使用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选用的语料是美国12岁少女伊阿娜•怀克斯勒的一篇公众演说。

她于2004年7月27日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说,为克里助选,抨击副总统切尼,轰动了全场,赢得了满堂彩。

全体代表对伊阿娜的演讲不断地报以欢呼,伊阿娜的父母为此流出了自豪的泪水。

下文将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探究及物性、情态和人称代词选择在这次政治演说语篇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深层意义。

2.批评话语分析
近20多年来,国内外对话语进行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而且都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国内学者李亚妮、窦琴和李丽霞(2010)分析和总结了国内话语分析研究的总体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国内话语分析众多研究路径的统计中,批评话语分析远远超过了会话、语料库、多模态、中介话语等其他研究路径,所占比例为21.4%。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其源头是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itcs),是1979年由R. Flower, B. Hodge, G. Kress和T. Trew在《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的话语分析方法。

它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依据,同时也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 & Whor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即语言相对论与语言绝对论(曾亚平,2009)。

批评话语分析倡导对语篇,尤其是“公众语篇”(public discourse)进行批评性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特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付当今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辛斌,2002)。

与此同时,也能挖掘和揭示常常不容易为人们觉察的语言与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

3.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
辛斌(2005:54)指出目前批评语言学还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方法论,在方法上还是采取拿来主义。

他(2002)还指出批评语言学研究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认为语篇是一种社会空间,对语篇的分析离不开对话语实践过程本身及其发生的社会语境的分析。

Fairclough(1992:73)还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图示化了,语篇(text)在最内层,其次是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在最外层。

由此可以看出批评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因此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自然就成为了它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来源。

Halliday(2000:41)明确指出构建功能语法的目的就是要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因此Halliday将语言的所能实现的功能抽象归纳为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

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

其中经验功能是指语言用来表述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功能,它主要通过“及物性”和“语态”得以体现,其中以及物性系统最为重要,下文将着重分析。

人际功能是指用来表达讲话者的身份、态度、地位、动机以及他对事物的推断的功能。

这一功能有利于读者或听众捕捉讲话者的态度和意识形态,比如情态的使用,人称代词的选择等。

情态是人际功能的体现形式之一,主观情态反映讲话者与听众的亲近性,而客观情态则使个体和团体的观点模糊化(曾亚平,2009)。

语篇功能是把作者或讲话者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语言形成连贯的语篇并把它与语境相联系的功能。

它为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实现和有效利用畅通了道路,演讲者是否有效的把握了语篇功能会直接影响到演说的效果,也会大大影响篇章中概念工能和人际功能的发挥和使用。

总之三大功能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三者间有机的配合是演说者成功的关键。

4.伊阿娜•怀克斯勒演说分析
2004年7月27日,美国12岁少女伊阿娜•怀克斯勒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说,为克里助选,抨击副总统切尼。

下文将以这篇公共演说为语料,旨在系统功能语法三大纯理功能框架下,根据语篇的特征有选择性的从及物性过程、情态和人称代词的选择这三个方面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

4.1及物性分析
及物性系统从属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是概念功能的基石。

它是一个语义系统,旨在把人们经验世界中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

也就是说要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种范畴有观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及物性过程是从语义上进行区分的,根据及物性系统,人类的经验可以分为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笔者根据伊阿娜•怀克斯勒的演说的特点,将分别对语篇中出现的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进行及物性分析,旨在阐述伊阿娜•怀克斯勒为什么会选择不同的及物性过程来构建语篇,以及不同的及物性过程对其演说效果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意义。

伊阿娜•怀克斯勒的演说篇幅不长,共35句,笔者分别对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这三种及物性过程在所选语料中出现的次数和所占比例作了统计,如表1所示:
4.1.1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
material process ):表示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一般都用动词来表现。

该过程通常有两个参与者(participant ),即动作者(actor )和目标(goal )。

动作者通常由人来充当,目标由无生命的次充当;但有时抽象的、无生命的词也会充当动作者,这时目标则成了人。

如例1和例2:
从表下面将选取一句进行举例分析,见例3:
例3
物质过程所占比例为25.7%,我们可以发现它并不是最高比例所在。

华毅(2010)对奥巴马就职演说做了批评话语分析,结果发现奥巴马在设计语篇时大量使用了物质过程,而且在某些段落,几乎全部采用物质过程。

那么为什么伊阿娜•怀克斯勒在演说中仅安排了25.7%的物质过程呢?首先,和奥巴马不同的是,一个12岁的女孩发表演说,她更多的只是说出自己的心声(支持克里),诉出内心的不平(关于副总统与一个民主党参议员意见不合的时候说了脏话一事)。

这并不是一个竞赛或竞争,仅仅是她表达自己心声的一个平台。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25.7%的物质过程都出现在演说的后半部分和结尾处。

因此她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在演说的后半部分和结尾处使用了一些物质过程以增强演说的煽动力,而并不会像奥巴马一样要一丝不苟的严密设计语篇以求在竞选中获胜,大量
安排物质过程以显示一种威严和坚定不移的政治决心。

其次,伊阿娜•怀克斯勒仅为12岁,还只是个小孩子,她没有什么政治地位和权利,因此她必须保持儿童应有的谦逊和天真,如果她也像奥巴马那样,估计听众只会觉得她在胡闹,不知天高地厚,那么演说的说服力将大打折扣。

最后,也正是这样质朴和天真的语篇加上伊阿娜•怀克斯勒稚嫩却坚定的嗓音才增强了演说的真实性和感召力,如果语篇安排的过于老练,只会让听众觉得不真实。

因此,可以说伊阿娜•怀克斯勒对物质过程的安排是成功的,从观众的反映也可以证实这一点。

4.1.2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 )是指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可分为归属类(attributive )关系过程和识别类(identifying )关系过程。

前者是对事
物进行描写,参与者分别是载体(carrier)和属性(attribute);后者是对事物进行限定,参与者分别是识别者(identified)和被识别者(identifier)。

如例4和例5:
37.1%。

下文将选取两句举例分析,见例6和例7:
自己的观点。

比如她说她要用自己的“ABC”开头,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接下来她分别说明了“ABC”分别代表什么,在说明的过程当中,不仅让听众理清了这些关系,而且也让听众了解了伊阿娜•怀克斯勒的态度和认识。

4.1.3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时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

它包括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即感觉者(senser);另一个是客体,即被感知的对象(phenomenon)。

如例8:。

下面将选取一句举例分析,见例9:
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因此心理过程的使用可以很好的帮助她实现这一点。

在伊阿娜•怀克斯勒的演说中,其实并不需要太多力度很强的字眼,仅仅真实的表达出自己的心理过程就可以征服所有的听众。

4.2情态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Halliday, 2000: 88)认为情态系统是人际功能的一个很重要的系统,人们在交际的过程当中,除了可以表达是(yes)与否(no)这两级
之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意义选择,即情态归一性(polarity)。

这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可能状态就叫做中间状态(intermediate degrees),即情态(modality)。

情态有等级之分,情态量值的分布可由情态操作词(modal operator)体现出来(Halliday, 2000: 76)。

如表2所示:
评话语分析的角度指出了分析语篇中情态系统的两个目的:一是要弄清说话这对话题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作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二是要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

为了实现这两个目的,笔者对所选语料中的情态频率做了统计,整个语篇共有单词424个,其中使用了四种情态动词,共有11个,占全部词汇的2.59%。

统计结果见表3:
另外四个是低值情态词,无高值情态词。

伊阿娜•怀克斯勒做出这样的安排自有其意义所在。

首先,不选用高量值的情态动词的原因在于她只是个12岁的孩子,而台下的听众基本上全都是成年人,她不能也不需要使用高量值的情态动词来加重语气,使用高量值的情态动词只会营造盛气凌人的感觉。

其次,大量使用中值情态动词的原因在于虽然语气不能盛气凌人,但她发表演说也绝不随便说说,她有自己明确而鲜明的观点和立场,她强力支持克里,认为克里是个关爱儿童教育尊重儿童的人,同时她抨击副总统切尼,因为他因与一个民主党参议员意见不合而用了脏字。

伊阿娜•怀克斯勒这样说道,“If I said that word, I would be put in a time-out. I think he should be put in a time-out.”最后,她只选用4个低值情态动词的原因在于太多的低值情态动词会让演说听起来软弱无力、没有底气。

4.3人称代词分析
在本文第三部分已经提到,人际功能用来表达讲话者的身份、态度、地位、动机以及他对事物的推断的功能,而人称代词的选用就可以从侧面解读和捕捉讲话者的态度和意识形态。

在现实交际中,人称代词的选择往往受到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权力关系和亲疏程度的限制(辛斌,2005:75)。

笔者将语篇中出现的的人称代词做了统计,见表4:
有的41个人称代词中,第一人称代词就占到了68.3%。

究其如此安排的原因,笔者认为首先,第一人称单数使用了19次,目的在于想要彻底的表达个人的观点,虽然描述他人,即第三人称,也可以从侧面捕捉到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但是这都不如第一人称单数来得直接和真实。

再者,大量使用第一人称也是拉近讲话者与听众之间距离的好办法。

最后,由于演说者自身的年龄仅为12岁,不适合对台下的成年人使用过多第二人称,否则会让人觉得唐突、不礼貌且不尊重听众。

5.结语
Halliday(2000:42)指出,没有语法分析的语篇分析根本算不上是分析。

因此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依据,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分别从及物性、情态和人称代词这三个方面对伊阿娜•怀克斯勒的演说进行了批评话语分析。

通过分析和统计可以看出伊阿娜•怀克斯勒虽然年仅12岁,却使用了很多与她年龄段相吻合的语言策略和技巧。

及物性过程、情态动词和人称代词的准确选用与安排,都是她演说成功的原因所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一种理论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就像每一个公众语篇都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讲话者的年龄、立场和价值观等影响。

因此,正如黄国文(2006:32)所言,对某一语篇进行穷尽的功能分析是不经济的,有时甚至是毫无意义或不可能的。

但这并不能否认批评话语分析的价值和贡献,它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可以有效地揭示公众语篇中不易被人们发现的意识形态以及讲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权利关系。

总之,今后的语篇分析研究,有待我们进一步深讨和改进。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3]华毅. 奥巴马就职演说的批评话语分析[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0(2).
[4]黄国文, 葛达西. 功能语篇分析[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李亚妮, 窦琴, 李丽霞. 国内话语分析研究二十年发展与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15).
[6]辛斌. 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 外国语, 2002(6).
[7]辛斌. 批评语言学: 理论与应用[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8]曾亚平.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解读奥巴马的总统选举获胜演讲[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