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下水肥耦合对北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北疆低肥力膜下滴灌棉田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B t ii tnadf t ztni ra dco d dte fr t oi ei e co x t tent m. e i ic t o r ao ei a o ces r y da r o eps v t atn eie bw e e A vr s n a h rg i n rl i n e i pi n h e e h i t nri s de h y g fn i
e a o s i a f u w e r t n rt n a d fr l rr t n h rfr rlt n hp W o d b t e n i ia o a o n et ie a o .T eeo ,i W S p p  ̄d ta e o t l sh me o ae — i s n e r gi i iz i e t a ro e h tt pi c e fw tr h ma
T eN r i | g h ot Xn a h jn
Z A hn a ( i i gR sa hIstt o Wa r eor s n yr w r U ni i i g80 4 , h a H O C u —yn Xn a eer tu t su e dH d p e,  ̄, n a 0 9 C i ) jn c ni e f e R c a o o q X jn 3 n
f t z ulgW ra o un t r e ie c pn a ii tnq at 咖 rl r o i s r gi i i a y
e w 0 bten330—390 /m .N fti tna ut as e en2 —30 0 h 2 rla o mo ni bt e 2 eizi n r n g w 5 0
第2卷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随着春季来临,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的冬小麦也进入了生长旺季。
在冬小麦
生长期间,适时的灌水对产量的影响十分重要。
本文将就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
的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春季初期是冬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适时的补充水分可以推动作
物的生长和发育。
冬小麦的叶面积和光合作用速率增加,吸收光能能力提高,从而增加了
籽粒数和单粒重,为获得理想的产量奠定了基础。
同时,春季中后期是冬小麦拔节到抽穗期的生长黄金期。
此时,若能给予充分灌溉,
可有效延长生长周期、增加垂穗数和穗重,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另外,灌溉还可以保证
冬小麦的根系充分发育,提高冬小麦耐旱能力。
然而,应注意灌水量的控制。
过度的灌水会导致土壤过湿,增加冬季农闲期耕作难度,而且冬小麦抽穗及成熟期灌水过量也会导致作物品质下降,降低冬小麦市场价值。
总之,适时的灌水是冬小麦获取高产量的必要条件之一。
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
产量的影响要具体情况分析,逐渐增加灌水量,保证冬小麦的生长需要,得到较高的产量
和质量,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灌水时期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采用裂区设计 , 主 区为灌水处理 , 共设 8 个 处理( 总灌水次数均为 2次 ) , 分别为 : 越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节、越冬 + 孕穗、越冬 +灌浆 、返青 + 孕穗 、 返 青+ 灌浆 、 拔节 + 孕穗 、 拔节 +灌浆和孕穗 +灌 浆; 副 区为 2个 小 麦 品 种 : 临优 1 4 5和 烟 农 l 9 。 前茬作物为玉米 , 秸秆还田后旋耕播种 。施纯 N 2 2 5 k g  ̄. m 2 , P 2 0 5 1 3 5 k g / h m 和K 2 0 1 2 5 k g C h m , 全 部肥料 基施 ; 播 前浇底 墒水 7 5 0 m 3 / h m 2 , 生育期 间按试验设计浇水 , 第1 次灌水量为 4 5 0 m 3 / h m 2 , 第2 次灌水量为 9 0 0 m m 。 大区设计, 主区面积 2 0 0 m 。1 0 月 6日 播种 , 基本苗为 2 2 5 万株 / h m : ,
山西农业科学 2 0 1 3 , 4 1 ( 5 ) : 4 6 3 - - 4 6 5
d o i : l O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2 - 2 4 8 1 . 2 0 1 3 . 0 5 . 1 6
J o u r n d o fS h a n x i A g r i c u h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s h o we d t h a t , l i mi t e d i r r i g a i t o n b e f o r e w i n t e r c o mp a c t d e t h e s o i l , i n c r e a s e d t o t a l t i l l e r s , a n d c r e a t d e s e c o n d a r y r o o t s . S o t o t a l e a 卜 n u mb e r a n d wh e a t y i e l d s w e e r b o h t i n c r e se a d . A f t e r i n c ea r s i n g i r r i g a i t o n o n b o o i t n g s t a g e , y i e l d nd a w a t e r u s e e ic f i e n c y W s a he t
冬小麦滴灌试验及优质高产节水效应探讨
冬小麦滴灌试验及优质高产节水效应探讨引言阜康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阜康市大力推广滴灌节水技术。
2009年,阜康市实施滴灌面积15万(6672),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决定将滋泥泉子镇何家湾村冬小麦地块作为试验点,进行冬小麦滴灌与常规灌溉对比试验。
通过对冬小麦生育动态、产量观测,用水量、土壤水分变化观测;土壤养分、降雨量等动态观测;研究分析滴灌条件下冬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和需水规律,揭示出冬小麦水肥耦合、节水增产、优质高效技术效应和灌溉技术;分析研究滴灌条件下冬小麦灌溉技术要素与灌溉制度:研究建立冬小麦滴灌运行管理技术体系。
并为冬小麦滴灌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规程。
1滴灌工程技术措施冬小麦滴灌(井水)面积375(6672),一个灌溉系统,流量1253/h。
首部组成:由过滤器、施肥罐、测压表、流量计量和逆止阀组成。
输水管网部分:主干管一分干管一出地竖管一支管一毛管。
主干管长1200 m,分干管2条,长1900m。
干管、分干管管材为PVC管,管径分别为9160、125、10,干管末端处设排水井,在管道弯头和三通的节点处设混凝土镇墩,干管及分干管埋深部不少于1.5m。
支管布置:支管垂直种植作物方向布置,为PE软管,管径为90、10,布置长度85-95m,间距90m,共布置30条。
滴灌带布置:沿种植方向布置,流量3.0L/h,滴孔间距0.3 m。
滴灌带间距60cm,管径p16,总长约41万m。
滴灌带以支管为中心双向铺设,利用按扣和三通连接。
控制系统布置:控制部分由田间配水阀、排水阀组成,每一个灌水小区布置一个配水阀,在地形低处布置排水阀。
2采取的主要农技措施2.1选用优良品种选用抗病性强、抗倒伏、增产潜力大、商品性好、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冬22号。
2.2狠抓整地质量破除田间小埂子。
有利于机械作业和防治病虫草害。
前茬选择:打瓜。
2.3种子处理每100 kg种子用20%三唑酮乳油400g,绿色生机180mL,对水2N2.3kg拌种,晾干后播种。
滴灌条件下水肥耦合对花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结论】 在不同发育时期进行水肥 响, 花针期施肥利于花生各农艺性状的增长, 利于花生单株生产力的提高。【 处理, 对花生具有不同的效应, 始花期施肥可以提高花生单产。 关键词: 花生; 水肥耦合; 滴灌施肥;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根冠比 中图分类号: S 5 6 5 . 2 ㊀㊀㊀文献标识码: A ㊀㊀㊀文章编号: 1 0 0 1- 4 3 3 0 ( 2 0 1 7 ) 1 1- 2 0 1 3- 0 9
灌施肥相比, 滴灌施肥增加番茄产量 干物质量
收稿日期( R e c e i v e d ) : 2 0 1 7- 0 8- 0 8 基金项目: 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 C A R S - 1 3 ) 作者简介: 刘欣婷( 1 9 9 2- ) , 女, 新疆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E- m a i l ) 6 3 2 4 7 3 4 4 2 @q q . c o m 通讯作者: 兰海燕( 1 9 6 9- ) , 女, 新疆人, 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为植物抗逆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 E- m a i l ) l a n h a i y a n @x j u . e d u . c n 李强( 1 9 8 0- ) , 男, 新疆人,副研究员, 硕士, 研究方向为花生栽培与育种, ( E- m a i l ) l q 1 9 8 2 0 3 0 2 @1 2 6 . c o m
滴灌条件下水肥耦合对花生干物质积累 和产量的影响
刘欣婷1, 王 娟2, 候献飞2, 陈跃华2, 兰海燕1, 李 强2
( 1 . 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新疆生物资源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 乌鲁木齐㊀8 3 0 0 4 6 ; 2 . 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乌鲁木齐㊀8 3 0 0 9 1 )
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的水肥管理
在科学技术先进的今天,发展综合的农业节水技术已经不仅仅限制于节水上,目前,农业科技研究的重点是在节水的基础上,达到高效、高产的效果。
其中农业节水技术的主要内容就是水肥管理。
有研究表明,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水和肥。
水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合适的灌溉水量能够促进肥料的转化吸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同样适量的施肥也能够调节水分的利用过程,提高水分的利用率。
事实上,在许多先进国家的农田管理中已经普遍采用了通过水肥同步检测来确定作物的灌水和施肥的时间与配比。
其中最为有效的就是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利用滴灌系统对作物进行水肥一体化管理,同步为作物提供水分和养分。
对作物进行喷灌的条件下,作物生长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关系很复杂。
在喷灌这一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多方面的反应。
该过程受到很多的影响和制约。
有试验证明,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省水高产的最佳水肥管理模式是将土壤含水率控制在60%-70%,计划湿润层深控制在40-60cm,追肥量在75-150kg/hm²。
冬小麦喷灌应该采取限额浅灌的方式,在有限水量的情况下,为作物做一个最优分配,在作物的关键需水期提供充足的水分,做到适时适量的灌溉,同时施加最佳比例的肥料。
水肥耦合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 水 肥 耦 合 的 效 应 看 ,N P 2W 。 处 理 组 合 对 总 茎数 的 调 控 效 应 较 大 , 量 以 N P 。 。 l处 理 。 , s 2 产 。 W 0 8
a plc ton r t s, a h i 3 r pl a . p ia i a e e c n e i s The r s ls i dia e ha r i to d sg fc nte f c s o c e u t n c t d t t irga i n ha i niia f e t n
组合 最 大 , 粒重 以 N 8 W2 处理组合 最 大 。 千 P 8 2
关键 词 : 小 麦 ;水 冬 肥耦合 ;总 茎数 动 态 ;产量及 构成 因素 中图分 类号 : 5 2 1 ¥ 1 . 文献 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1 0 0 4—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2 0 2 8 2 1 )8—0 2 0 0 6— 8
Co ii g I fu n eo ri a in a d Fe tl e n mb nn n l e c fIrg to n ri z ro i
Gra e d a d I sCo p n n so i t rW h a i n Yil n t m o e t fW n e et
z t n o r i il n t o p n n s o n e e t i h e a i e i n o s e a a i n g an y e d a d i c m o e t f wi t wh a n t e s mird r g o f we t H n n o s r p o i c . e e p rme t wa a t ra o b / t n o r i a i n, ir g n a d p o p o u r v n e Th x e i n s a f c o i l c m i a i f 5 i r to n to e n h s h r s / o g
水肥耦合对小麦产量及淀粉特性的影响
受水肥影响较大, 而糊化温度和低谷黏度受水肥影响较小, 在平水年以 N 科 P 处理的淀粉糊化特性各参数值
较高,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面条品质 , 而在丰水年氮肥较 高的各参数的值较低。 关 键词 水 肥耦合 产 量 淀粉糊化 特性 冬 小麦
中图分 类号 :11943 S5 . -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3— 14 2 1 )2— 0 1 0 10 07 (0 1 1 00 — 5 较 为重要 , 值 黏 度 与 不 同类 型 的面 条 特 别 是 日本 峰 乌 冬面 的弹性 、 韧性 和食用 品质呈 极 显著 的正 相关 ,
粉糊化特性指标呈负效应 , 施氮影响较大等。水肥 耦合对小麦 淀粉糊化特性 的研究更少 , 因此我们针 对豫西地区的气候特点 , 利用旱棚进行模拟研究 , 旨 在探明不同水平的水肥对作物产量及淀粉糊化特性
的影响 , 以指导水肥的调控 , 充分发挥水肥作用 , 达
到节水省肥高产 、 高效 目的, 为豫西优质高效栽培提
性既影响面条质地又影 响其外观_ , 6 近年来 国内外 J 开展了小麦淀粉特性的研究 , 主要集中在不同区域 、 不同穗型、 不同筋型小麦淀粉糊化特性 的研究, 有关 肥料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 响较少 , 中王晨 阳 其 等 研究指 出, 小麦淀粉黏度随着施 氮量 的增加呈 增加趋势 , 熊瑛等 指 出, 于淀粉糊化特性 , 对 增施 氮、 、 磷 钾对弱筋小麦呈正效应 , 且施氮效应最大 ; 增 施氮 、 、 磷 钾增加了强筋小麦的稀懈值 , 而对其余淀
而稀懈值则与面条的滑爽性呈极显著 正相关 , 与面 条的弹性 、 韧性和爽 口性呈显著的负相关 J 。国内
外 对小麦 蛋 白质 品 质性 状 已有 较 深 入 的研 究 , 比 相
滴灌水溶肥在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水溶肥料 3:滴灌一铵(N 12%+P2O5 60%),4 520 元/t。 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温泉县呼和托哈种畜场台布勒哈 队综合试验基地,试验地为三等肥力;地块平坦、整齐;肥力 均匀;灌水条件好。该试验地的土壤质地为砂壤土,播种前 土样养分基础为有机质 20.8 g/kg、碱解氮 103.6 mg/kg、速效磷 13 mg/kg、速效钾 326 mg/kg、pH7.9。 1.1 试验处理 试验设 5 个处理 3 次重复:①常规施肥;②水溶性肥 1;③ 水溶性肥 2;④水溶性肥 3;⑤对照(不施肥)。试验除了对照 不施肥外,其余处理基肥、种肥、追施氮肥按纯量计算一致的 情况下,增加不同水溶肥开展筛选试验。该试验采用随机排
Ge Guoqing, Li Xia (Wenquan Coun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Wenquan 833500,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experiment of applying 3 kinds of drip irrigation water-soluble fertilizers and conventional fer‐ tilization, the varieties of drip irrigation water-soluble fertilizers that are suitable for the county to increase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have been selected,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omotion of drip irrigation water-soluble fertilizers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water and fertilizer in winter wheat. Key words:drip irrigation water-soluble fertilizer, winter wheat, application effect
滴灌水氮耦合对不同类型土壤冬小麦产量构成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2021,53(10):47~55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 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1.10.008收稿日期:2021-05-25基金项目: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SD2019ZZ003);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GNC106012);青岛市民生科技计划项目(19-6-1-70-nsh);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301002,2018YFD0300604)作者简介:谷强远(1997—),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作物水肥高效利用研究。
E-mail:guqiangyuan@126.com通信作者:师长海(198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作物水肥高效利用研究。
E-mail:qndsch@126.com滴灌水氮耦合对不同类型土壤冬小麦产量构成及水肥利用的影响谷强远1,刘义国1,冯木彩2,李军1,李玲燕1,万雪洁1,刘树堂1,师长海1(1.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旱作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9;2.诸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诸城 262200) 摘要:为明确滴灌制度对胶东地区不同类型土壤冬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优化冬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推动冬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本试验于2018—2019年分别在潮土和砂姜黑土上,以济麦22为材料,采用测墒滴灌补灌追肥方式,设置低水低肥、低水中肥、低水高肥、中水低肥、中水中肥、中水高肥、传统模式共7个处理(分别记作T1、T2、T3、T4、T5、T6、CK),研究不同水肥模式下冬小麦产量构成差异以及对水肥利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潮土条件下,各滴灌水肥处理产量与传统模式(CK)间无明显差异,其中T3和T2处理产量较高,分别较CK提高4.8%、4.0%;砂姜黑土条件下,T5、T6、T1、T4、T2处理产量分别较CK提高25.7%、24.1%、22.5%、20.9%、17.6%,且差异显著。
滴灌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滴灌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的报告,600字
滴灌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已经受到了世界各地农业科学家的关注。
随着环境挑战的不断增加,滴灌模式正成为农作物的重要生长方式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滴灌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滴灌模式可以提高冬小麦光合特性。
通过滴灌模式,可以改善水土条件,增加植物叶面的水分,提高植物叶面空气的湿度,促进植物叶面散发少量热量,从而保持植物叶面空气湿度,为光合反应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滴灌模式还可为植物提供更多的水分,降低植物的水分胁迫,从而提高植物的光合能力。
研究还发现,滴灌模式可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由于滴灌模式改善了水土条件,增加了植物叶面水分,同时降低了植物温度,降低了呼吸速率,使植物更加适应环境,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同时,滴灌模式可以提供植物更充足的水分,减轻植物的水分胁迫,从而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促进植物的生长,增加冬小麦的产量。
总之,滴灌模式可以提高冬小麦的光合特性和产量,是一种有效的灌溉方式。
然而,应该考虑到这种灌溉方式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水分危害后果、水流动性以及农田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为了实现滴灌模式的良好效果,应当采取合理的灌溉技术,结合资源利用情况,科学灌溉,以实现滴灌模式下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最佳效果。
滴灌量对北疆春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024年4月 灌溉排水学报 第43卷 第4期 Apr. 2024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No.4 Vol.43 22文章编号:1672 - 3317(2024)04 - 0022 - 06滴灌量对北疆春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张 钊1,黄 超2,3,樊 宜2,3,4,郭 翔1,顾松华1, 车红兵1,陈海情2,3,4,刘栩辰2,3,刘战东2,3*(1.新疆博州水利灌溉试验站,新疆 博州 833400;2.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南 新乡 453002;3.中国农业科学院 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新疆 昌吉 831100;4.塔里木大学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摘 要:【目的】研究不同滴灌量对春小麦生长发育、耗水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 )的影响,为北疆滴灌春小麦节水、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新春6号春小麦为供试品种,基于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6个滴灌量处理,分别为240(W1)、300(W2)、360(W3)、420(W4)、380(W5)、540 mm (W6),各处理在春小麦出苗后共滴灌8次,灌水定额分别为30、37.5、45、52.5、60、67.5 mm ,探究不同滴灌量对春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WUE 的影响。
【结果】春小麦株高随着滴灌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滴灌量达到W3处理水平时,株高增加不显著,而叶面积指数(LAI )和地上部干物质量随滴灌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W4处理下的LAI 最高,此后LAI 和地上部干物质量随着滴灌量增加呈缓慢降低趋势。
春小麦耗水量随滴灌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W6处理下的耗水量最高,为598.1 mm 。
春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产量及WUE 随滴灌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W4处理下的产量和WUE 最高,分别为7 233.2 kg/hm 2和15.23 kg/(hm 2·mm )。
水分与控释尿素耦合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氮素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173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3 (12)doi:10.11838/sfsc.1673-6257.22725水分与控释尿素耦合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氮素转运及产量的影响陈钰蓉1,范 震1,2,赵有欣1,万云婷1,杨梦雅1,田晓飞1∗(1.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摘 要: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探究水分与控释尿素耦合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氮素转运的影响,为黄淮海平原冬小麦水氮协同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普通尿素(U)、包膜尿素(PCU)两种氮肥类型,副区为380 mm(I380)、460 mm(I460)和540 mm(I540)3个灌溉水平,以灌水量380 mm 不施氮肥处理为对照(CK)。
与等灌水量的U 处理相比,PCU 处理增加了冬小麦花后同化物积累量和积累氮素向籽粒的运转比例,PCU 处理冬小麦籽粒产量两年平均增产-2.90%~20.96%。
相同氮素管理措施下,I540处理较I380处理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累积量显著增加44.40%~62.50%,对籽粒贡献率增加了12.62%~22.19%。
水分与控释氮素耦合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产量,2019和2020年PCU×I540处理冬小麦产量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了3.45%~28.06%和4.17%~46.71%,但PCU×I460与PCU×I540处理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均无显著差异。
因此,在黄淮海平原地区适量减少灌水量条件下施用包膜尿素有利于冬小麦花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和花后干物质的累积,以更少的投入实现冬小麦的高产稳产。
关键词:冬小麦;树脂包膜尿素;灌水量;干物质;氮素;产量收稿日期:2022-11-22;录用日期:2023-01-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07092);聊城大学博士基金(318 051839);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CXCY2022449,CXCY2022323)。
微咸水喷灌对冬小麦光合特性·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微咸水喷灌对冬小麦光合特性·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作者:石丽丽冯亚王罕博陈文彬宋平焦艳平王铁强张栓堂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4年第09期摘要为了探究合理的微咸水利用方式,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微咸水喷灌策略,依托河北低平原咸水区试验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究连续2年淡水喷灌、2 g/L和 3 g/L矿化度微咸水喷灌对河北低平原地区冬小麦叶片光合特性、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淡水喷灌(CK)相比,2、3 g/L矿化度微咸水喷灌处理2020和2021年冬小麦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和气孔限制值(Ls)均有所降低。
与淡水灌溉相比,2 g/L矿化度微咸水处理总体上并未对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造成显著影响,3 g/L矿化度微咸水处理对冬小麦的生长以及产量造成显著抑制作用,并且盐分的累积进一步加重了次年对冬小麦生长的抑制作用。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河北低平原淡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应用微咸水喷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干旱胁迫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2 g/L矿化度微咸水喷灌在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的同时可以减缓盐分累积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抑制作用,保障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
关键词微咸水;冬小麦;光合特性;根长密度;产量中图分类号 S2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9-0170-06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9.03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ffects of Brackish Water Sprinkler Irrigation on 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Root Distribution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SHI Li-li1, FENG Ya2, WANG Han-bo3, 4 et al(1.Hebei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Work Station, Shijiazhuang, Hebei050011;2.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3.Hebei Academy of Water Resources, Shijiazhuang,Hebei 050011;4.Hebei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of Agricultural Water Saving, Shijiazhuang,Hebei 050011)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ational utilization method of brackish water and formulate a reasonable sprinkler irrigation mechanism of brackish water,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station in Hebei low-plain salt water area, the effects of freshwater sprinkler irrigation,2 g/L and 3 g/L salinity brackish water sprinkling irrigation on the leaf photosynthesis characteristics, root distribution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 were studied through two consecutive years of field plot experi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freshwater sprinkler irrigation(CK),the lea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transpiration rate (Tr),leaf water use efficiency (LWUE) and limited value of stomatal (Ls) of winter wheat in grain-filling stage in 2020 and 2021 in the brackish water sprinkling irrigation treatments with the mineralization degree of 2 g/L and 3 g/L alldecreased than those in freshwater sprinkler irrigation(CK). Compared with freshwater sprinkler irrigation,2 g/L brackish water treatment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 while 3 g/L saline water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and the accumulation of salt further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winter wheat in the second year.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brackish water sprinkler irrigation could alleviate the effects of drought stress on the production of winter wheat in the low-plain areas of Hebei which was lack of freshwater resources to a certain extent. 2 g/L The saline water sprinkler irrigation with the mineralization degree of 2 g/L could relieve the water shortage in agriculture,but it also could reduce the inhibition of salt accumulation on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and ensure norm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ctivities.Key words Brackish water;Winter wheat;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Root lenth density;Yield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401403);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2374205D);河北省水利科技计划项目(2016-77,2020-07,2022-20)。
水氮耦合对北疆滴灌春小麦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水氮耦合对北疆滴灌春小麦生产及产量的影响刘庆【摘要】通过北疆地区春小麦水氮耦合试验研究发现,春小麦水氮互作中,灌水量处于主导地位.在保证灌水时,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能够促进小麦株高增长,较高的灌水施肥水平可以维持春小麦后期LAI;施中、高氮时配合较高的灌水量可以促进春小麦干物质增加;中水中氮处理可以在不影响春小麦产量的基础上,提高WUE达20%以上,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期刊名称】《吉林水利》【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4页(P16-18,34)【关键词】滴灌;春小麦;水肥耦合;生长;产量【作者】刘庆【作者单位】新疆泓科节水灌溉工程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75.6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亚欧大陆中部,光热资源丰富,是我国粮食主产区。
该区适宜谷麦生长,素有“新疆粮仓”之称,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全疆大多数地区均可种植,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90%以上[1]。
研究表明,土壤中水分和氮素是影响小麦生产及产量的重要因素[2],而水分和氮素的增产作用是水氮各自因素的效应及二者耦合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3-4]。
因此,科学合理的应用水氮互作对影响小麦生产及增产具有重要作用。
本试验以北疆地区春小麦为研究对象,探究通过滴灌技术[5]实施水氮耦合作用对春小麦生产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春小麦节水增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及理论依据。
1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区位于新疆畜牧科学院农业部旱生牧草原种基地,地理位置为东经86°37′41.32,北纬44°14′08.47″,海拔 504m。
试验地土壤 pH 值 8.64,有机质10.3%,全氮0.063%,全磷500mg/kg,全钾1.96%,有效磷 2.9mg/kg,碱解氮 35mg/kg,水溶性盐分中量3.61g/kg,年平均气温为6.7℃,无霜期为170d,年平均降水量为160mm。
灌溉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测定指标1 干物质转运贡献率开花,成熟,每个小区取样3株,分离为旗叶,穗轴颖壳,茎秆+叶鞘,其他叶,(籽粒)80℃烘干,营养器官幵花前藏同化物运转量=开花期干重-成熟期干重营养器官幵花前藏同化物运转率%=(开花期干重-成熟期干重)/幵花期干重*100幵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成熟期籽粒干重-营养器官花前藏物质运转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幵花前营养器官藏物质转运量/成熟期籽粒干重2 氮转运贡献率凯氏定氮法,硫酸消解法。
开花期氮素积累量=开花期茎、叶、鞘、穗氮素积累量的总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成熟期茎、叶、鞘、穗、籽粒氮素积累的总和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量=开花期氮积累-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不包括籽粒)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效率=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开花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100%营养器官氮素的贡献率=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100%3灌浆速率开花期每小区取10穗,七天取一次,取出籽粒,烘干称重,干重,籽粒数籽粒灌浆速率=(籽粒干重-前一次籽粒干重)/籽粒数4 光合特性开花期开始测定光合速率,7天一次,至旗叶衰老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含量,蒸腾速率5产量及其构成成熟期,统计一米双行穗数,每小区取10穗,统计穗粒数,单穗粒重,千粒重。
6.蛋白组分及其特性连续振荡提取法,水,酸,醇,碱提取,考马斯亮蓝比色法测定含量7.淀粉粘度,热力特性。
RVA,DSC8.水分利用率灌溉水利用率=(灌水处理产量-不灌水产量)/灌水量9.叶片SPAD值变化趋势每小区标记6株,5天测定一次SPAD值。
10.倒伏相关性状测定分析株高,重心高度,基部第一第二节间长,倒伏程度百分比。
不同水肥条件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除低水处理(R1)外的其它补水量处理会使干物质快速积累起始日期提前,且增长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时长。2.二次曲线模型对水肥调控产量效应拟合良好,可以用来预报产量状况。施肥量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补水量对于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穗数及穗粒数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
不同水肥条件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以长旱58小麦品种为材料,在防雨池栽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施肥量和生育期不同补水量,研究了不同水肥耦合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构成的影响,旨在为旱作农区冬小麦水肥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用logistic模型来拟合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状况,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各处理下干物质积累速率呈“慢—快—慢”趋势,在拔节期至开花期间速率最大,各处理间差异最大,其它生育时段差异不明显。
3.不同补水量条件下,中肥处理(Y2)的产量显著大于其它施肥量处理,较之不施肥处理(Y0)处理提高了13.58%~23.08%(P<0.05);不同施肥量水平下,随着补水量的增加产量增加,以高水处理(R3)下的产量最高,较中水处理(R2)增产1.00%~5.470%,较低水(R1)增产1.93%~10.44%。在产量构成方面,补水作用显著地增加穗数而实现增产,施肥作用显著地提高各产量构成因素而实现增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8月灌溉排水学报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第33卷第4/5期 文章编号:1672-3317(2014)04/05-0077-04滴灌下水肥耦合对北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加孜拉1,张燕2,白云岗1(1.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49;2.新疆奇台县水利局,新疆奇台831800)摘 要:研究了滴灌下水肥耦合对北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于成熟期最大,其累积过程呈“S”型曲线,且整个生育期内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累积量始终高于漫灌;灌水量相同情况下,冬小麦干物质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水肥耦合对小麦产量、穗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影响较大,但穗粒数影响不显著。
关 键 词:北疆;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累积;产量中图分类号:S275.6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522/j.cnki.ggps.2014.04/05.017加孜拉,张燕,白云岗.滴灌下水肥耦合对北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4,33(4/5):77-80. 滴灌能够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使作物近根区保持较高湿度和合适的养分,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1-2]。
水和肥对作物的综合效应往往是通过作物本身复杂的生理过程起作用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目前,关于水肥耦合效应研究主要集中在漫灌或棉花等滴灌经济作物[3-5]上,滴灌条件下水肥耦合对冬小麦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研究鲜见。
因此,有必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滴灌下冬小麦水肥耦合对小麦生长特性的影响,为大面积推广冬小麦滴灌技术和提高小麦滴灌的灌溉施肥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12年10月—2013年7月在新疆昌吉州五家渠水利厅灌溉试验站(44.9°N,87.31°E,海拔450m)进行。
该站位于新疆天山北麓,年气温温差较大,无霜期160d,多年平均降水量180.1mm,且多集中在4、5、6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3%,全区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间2 800h。
土壤质地为均质壤土,土壤平均密度1.52g/cm3,土壤速效磷、速效氮和土壤有机质分别为7.9、55.8和6.8mg/kg,土壤肥力偏低。
供试作物为当地主栽小麦品种新冬8号,于2012年9月27日播种,播种行距15cm。
试验采用单翼迷宫式滴灌带,滴头间距为30cm,滴头设计流量3.2L/h,滴灌带间距为60cm,采用1条滴灌带灌4行。
磷肥和钾肥作为底肥1次性施入。
于2012年10月1日滴出苗水,11月5日滴冬灌水。
灌溉水源为井水,采用水泵供水和水表计量,采用施肥罐进行施肥。
表1 滴灌小麦水肥耦合试验设计77*收稿日期:2014-03-06基金项目:新疆自治区科技支撑项目(201231103);新疆科研院所公益性项目(KY2014043)作者简介:加孜拉(1978-),女(哈萨克族),新疆新源人。
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节水方面研究。
E-mail:guljazira@qq.com 滴灌试验采用2因素3水平设计,并设常规畦灌对照(CK)处理,共10个处理,3次重复,详见表1。
滴灌灌水次数和施肥次数相同,均于返青后灌水8次,加出苗水和冬灌水,共灌水10次。
试验设置的灌水量不含出苗水与冬灌水,试验中施氮量是尿素施用量。
小麦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乳熟期和成熟期,分别剪下定株小麦叶片、茎秆+叶鞘、穗粒、颖壳+穗轴4部分,装入纸袋置烘箱于105℃杀青30min后,80℃烘24h至恒质量,称质量测定干物质量。
测定每处理总茎数、成穗数、总穗质量、穗质量、每穗粒数、单穗质量、粒质量和产量。
2 结果与分析2.1 水肥耦合对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干物质积累量取决于群体光合速率、光合强度、光合产物的消耗及环境因子等因素,是产量形成的基础。
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见图1。
图1 水肥耦合下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累积的动态变化 从图1可看出,随冬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各处理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大,到成熟期积累量达到最大值,即干物质积累量呈“S”型曲线变化。
返青期干物质累积量较低且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拔节后增幅较大,拔节—孕穗期干物质累积量迅速增加,累积比例为36%~41%,变幅较大;孕穗—开花期干物质累积缓慢,累积比例为23%~31%;开花—成熟期干物质累积比例为24%~28%,其中灌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又开始迅速增加。
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是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的旺盛期。
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W2N2处理干物质累积量(5.39g/株)始终高于CK(4.51g/株)。
W1N3、W1N2、W1N1处理干物质累积量均低于其他处理,这说明灌水量过低不利于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2.2 不同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灌水水平一定时,不同施氮量下干物质累积的动态变化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W1处理下,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W2处理下,N2处理(中肥)干物质累积量大于N1(低肥)和N3(高肥)处理。
W3处理下,N1(低肥)、N2(中肥)、N3(高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主要是因为过量灌溉造成氮肥淋洗损失。
图2 不同施氮量下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累积的动态变化2.3 不同灌水量对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施肥水平一定时,不同灌水量下干物质累积的动态变化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W1处理干物质积累明显低于W2处理和W3处理,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
2.4 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特征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随着返青后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以返青后时间为时间变量,分析各处理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发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符合Logistic方程,拟合方程见表2。
87图3 不同灌水量下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累积的动态变化表2 水肥耦合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的Logistic方程及其特征值处 理单株干物质累积拟合方程Vmt1/d t2/d t3/d R2W1N1 Y11=3.81/(1+37.10e-0.08496t)1.91 27 43 58 0.956W1N2 Y12=4.22/(1+41.20e-0.08476t)2.11 28 44 59 0.967W1N3 Y13=4.34/(1+42.40e-0.08726t)2.17 28 43 58 0.971W2N1 Y21=4.75/(1+46.50e-0.08783t)2.38 29 44 59 0.963W2N2 Y22=5.37/(1+52.67e-0.09065t)2.68 29 44 58 0.970W2N3 Y23=5.01/(1+49.10e-0.09050t)2.51 28 43 58 0.968W3N1 Y31=5.26/(1+51.60e-0.09110t)2.63 29 43 58 0.974W3N2 Y32=5.39/(1+52.90e-0.08936t)2.70 30 44 59 0.969W3N3 Y33=5.18/(1+50.80e-0.09270t)2.59 28 42 57 0.958滴 灌Y滴=4.81/(1+47.14e-0.09015t)2.41 28 43 57 0.897CK(漫灌)Y漫=4.51/(1+44.16e-0.08458t)2.26 29 45 60 0.941 注 t为小麦出苗后时间(d);Y为小麦干物质积累量(g/株);t2为于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的时间;t1和t3分别为Logistic生长曲线的2个拐点;Vm为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表格中“滴灌”表示所有滴灌处理平均值。
2.5 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各器官分配小麦高产不仅需要较高的干物质积累,还需要干物质量在小麦各个生育期及各个器官的合理分配。
从表3可以看出,各处理叶片干质量占总干质量的比例均表现为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茎鞘干质量占总干质量的比例均表现为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拔节期,穗干质量占总干质量的比例均表现为成熟期>灌浆期>抽穗期。
拔节期是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叶片干质量占很大的比例,占干物质累积量的52.49%~53.35%,表现为叶片>茎鞘。
抽穗期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此时期茎鞘占有很大的比例,占干物质累积量的45.59%~59.45%,表现为茎鞘>叶片>穗。
成熟期穗占有很大的比例,占干物质累积量的47.93%~53.86%,表现为穗>茎鞘>叶片。
表3 滴灌冬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的分配%处理W1N1W1N2W1N3W2N1W2N2W2N3W3N1W3N2W3N3CK拔节期叶片53.15 53.35 52.49 53.25 53.12 53.27 52.98 53.12 52.88 53.04茎鞘46.86 46.66 47.52 46.75 46.88 46.73 47.02 46.88 47.12 46.96穗//////////抽穗期叶片23.85 32.91 26.83 23.81 26.85 24.27 24.01 26.32 27.51 23.20茎鞘48.77 45.59 59.45 53.62 47.45 52.64 53.06 52.06 50.44 49.73穗27.38 21.5 13.72 22.57 25.7 23.09 22.93 21.62 22.05 27.07灌浆期叶片16.64 19.03 16.76 16.28 17.17 16.91 16.3 17.07 16.39 18.77茎鞘46.85 49.66 47.37 46.29 46.48 47.9 44.49 45.47 45.66 48.61穗36.51 31.31 35.87 37.43 36.35 35.19 39.21 37.46 37.95 32.62成熟期叶片9.93 8.75 9.66 9.63 8.91 8.78 9.45 9.21 8.76 8.85茎鞘42.14 41.9 38.42 39.04 33.35 35.56 35.13 32.18 37.6 42.78穗47.93 49.35 51.92 51.33 57.74 55.66 55.42 58.61 53.64 48.372.6 水肥耦合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不同灌水方式和水肥条件对冬小麦产量形状的影响不同。
从表4可看出,水肥耦合对小麦产量、穗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影响较大,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
W1处理成穗数和千粒质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有所增97加,W2和W3处理成穗数、千粒质量、穗粒数和产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
滴灌W2N2处理较CK增产30%。
W1处理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