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合集下载

文化概论第四讲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文化概论第四讲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发展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

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
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属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明代中叶至清代,东海沿海私人海上贸易有了一定发展,
但因受到政府的限制和歧视,因此规模较小,没有形成气候。

如今,沿海地区的经济都比较发达,内陆中西部地区的经
济相对落后。
(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夏商时期,青铜制造 西周时开始用铁制农具。 西汉时,兴修水利,采矿和冶铁业有大发展,铁制品、丝织品、漆器 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能造五层大船,李春建赵州桥 唐朝经济空前发达,开始设立商馆,进行对外贸易活动。 北宋,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明朝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出现“机房”“机户”和 “机工” 清代,手工工场增加,商业资本和商人增多。丝,茶,瓷器远销欧美。
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记载,西周时盛行。 (二)东周之后,向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 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土地允许自由买卖。 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 封建政府直接掌握部分土地,清代出现大量皇庄。 因此,自东周起,典型的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以商助耕的自给
五、中国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的特点 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的特点:
1.自给自足,自产自销 2.工具自备,原料自产 3.男耕女织,耕织结合 4.一家一户,以家庭为经济单位 5.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6.农业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具
第四讲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农业自然经济是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什么是农业自然经济? 二、中国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三、如何理解中国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四、为什么中国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能一直占据主导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2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2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二讲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 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
❖ 重心南移: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江南
2.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 长期对垒:中原农耕人被动防御,游牧人常取攻势
❖ 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形式为中介, 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游牧人,从农耕人那里 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使其 自身社会形态的变化
3.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 纵: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远古的村社经济残余,到宋元明清时期演变 为乡族经济;三代以来的奴隶制经济残余, 也长期存在;贵族分封制度,历代不绝(明 代藩王勋戚经济)
需要
❖ 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 策,加强其依附性
4.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1.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3.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 经济剥削 ❖ 意识形态的保守性
❖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也十分不利于商品经济及新 因素的成长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 发展的影响
1.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 横:不仅仅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 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4.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 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 进取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远古时代,土地氏族村社共有,夏商西周,土地国有,不得买卖,以集体劳动为主的协田制,西周后期的井田制。

与生产力相适应。

“众人”“协田”是殷商时期盛行集体耕作制的反映。

到西周后期,集体耕作的土地有了公田,私田之分。

孟子曾把这种集体耕作的田称为“井田制”。

殷周时期土地国有和集体耕作制,是与那一时代生产工具同时并用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也是在氏族公社解体,进入初级阶级社会,血缘贵族保留土地公有制外壳,并继续实行集体生产的一种经济制度。

到了西周后期,土地国有制出现某些瓦解的迹象,奴隶制度逐渐出现了瓦解的征兆。

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土地私有,争夺,买卖,家庭个体生产。

土地买卖出现。

春秋晋国时已有易田换田的现象,是土地买卖的先声。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型的家庭小农业,逐渐在中国的农耕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则是国家直接向个体生产者征收赋税徭役。

个体家庭经济分化为地主和农民两个不同的形态,形成了对立的两个阶级。

在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下地主经济与农民经济的互为盈缩,构成农耕私有经济运作的基本特色。

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商品经济发达较早,缺乏独立的性格,有依附性,地主,商人和官僚三位一体。

当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化刚刚起步的时候,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商品交换也悄然出现。

虽然这种商品交换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存在的,但是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

(西欧古代自然经济单位是领主庄园,自给自足,没有商业往来)中国从秦汉以来就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府对于土地所有者的赋役经济关系以及对于城市经济活动的统治政策,也都在客观上打破了区域间货物流通的障碍,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较早发展。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为了补充农耕经济的不足和满足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这种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中国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性。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不是主要成分)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 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一、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
展阶段的最显著标志。
1、远古时代:氏族共有; 2、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 《诗经· 小雅· 北山》:“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井田制 、集体耕作、铜石并用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 经济基础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 经济的主体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 代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取得的。
夫民之大事在农, 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 民之蕃庶
于是乎生, 事之供给于是乎在, 和协辑睦于是乎兴, 财用蕃殖于是乎始, 敦庞纯固于是乎成。”(国 语· 周语)
不教胡马渡阴山。
—— 王昌龄

中原农耕人的被动防御性(相对而言)

经济上的互补 互市与和谈
“被征服者同化”的命运

3、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村社经济
乡族经济
乡族组织和宗法观念
另有分封制度(如明代藩王勋戚经济)
包容着手工业、商业等多种经济成份;使自 身保持着一定的简单再生产能力,从而维系 着农耕文化的长流不息。(P29) 棉花、桑蚕等经济作物
明后 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期
行业
朝代 成就 原始社会 发明陶器;慢轮加工技术;轮制法 东汉 青瓷
三国两晋 区域从南方扩大到北方;数量多, 南北朝 品种丰富;装饰丰富多彩;白瓷 隋唐 白瓷进入成熟期,瓷窖遍布南北,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宋 元 景德镇瓷都 青花和釉里红
陶 瓷 业

清斗Βιβλιοθήκη 和五彩瓷粉彩和珐琅彩波浪式前进; 地主、商人、官僚三位一体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P-42)二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1 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2 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是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3 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6 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

(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对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P-56)二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P-56)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 ,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

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

绪论 这⼀章内容不是很复杂,但肯定会出⼀两个⼩题⽬,甚⾄⼀个简答题,划定的重点要注意掌握,特别是⽂化的分层学说。

⼀、“⽂化”界说 1 、⽂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化或⼈类化,即⼈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改造⾃然界客体⽽逐步实现⾃⾝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然⾯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和完善。

2 、凡是超越本能的、⼈类有意识地作⽤于⾃然界和社会的⼀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化。

3 、⾃然的⼈化即⽂化。

4 、西汉以后,⽂与化开始结合成⼀个整词,其涵义或与天造地设的⾃然对举;或与⽆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5 、四⼤⽂明古国是指中国、埃及、巴⽐伦、印度。

⼆、⼴义⽂化与狭义⽂化 1 、对⽂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化和精神⽂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还是记住为好,六⼤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2 、⼴义的⽂化,着眼于⼈类与⼀般动物,⼈类社会与⾃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类卓⽴于⾃然的独特的⽣存⽅式,其涵盖⾯⾮常⼴泛,所以⼜被称为⼤⽂化。

3 、⼴义的⽂化包括四个层次:⼀是物态⽂化层,由物化的知识⼒量构成,是⼈的物质⽣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化事物。

⼆是制度⽂化层,由⼈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是⾏为⽂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

四是⼼态⽂化层,由⼈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式等构成,是⽂化的核⼼部分。

4 、⼼态⽂化层可细分为社会⼼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和 发展形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探 寻中国商业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
编辑ppt
1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指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的一种经济模式,是与以交换为目的、以 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的一种经济结 构,农业与家族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然经济 的特点和基础。
中国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同时农耕经济包容着工商 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包括手工业、水利、采矿、冶铁、纺 织、造船、建筑、贸易等,扩充了内部的活动空间,使自 己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再生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编辑ppt

22
编辑ppt
23
编辑ppt
24
编辑ppt
25
编辑ppt
26
编辑ppt
27
元 人 绘 耕 织 图
编辑ppt
19
民谚: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 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 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 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 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
• 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中华书 局2005年
•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 学出版社1998年
编辑ppt
41
编辑ppt
6
河姆渡遗址 骨耜
编辑ppt
7
河姆渡文化 陶纺轮
编辑ppt
8
河姆渡文化象牙盅(6900年前)
编辑ppt
9
河姆渡遗址陶器
编辑ppt
10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传统文化整理题库 含答案 最终版

传统文化整理题库 含答案 最终版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单选10分判断10分填空10分简答2题16分论述2题34分(10选4考)材料20分要写800字结合上面的材料,不能撇开,还可以联系所了解到的其它现象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文化”一词中,“文”的本义是()A.文明B.天文C.花纹D.人文2.“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A.化学B.文学C.化解D.改易3.讲到“文化”,《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放映出中国古代对“文”的认识时区分为天文和人文的,其中“天文”指的是()A.自然现象和规律B.社会现象和规律C.人的文化水平D.人体花纹4.讲到“文化”,《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放映出中国古代对“文”的认识时区分为天文和人文的,其中“人文”指的是()A.自然现象和规律B.社会现象和规律C.人的文化水平D.人体花纹5.“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A.《说苑·指武》B.《礼记·中庸》C.《论语·雍也》D.《荀子·不苟》6.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里的“文化”指的是()A.广义的文化 B.狭义的文化 C.民族文化 D.国别文化7.下列现象不属于文化范围的是()A.原始人的石斧B.原始人养的家禽C.楼兰古城D.自然涌出的原油8.下列现象属于文化范围的是()A.原始人制造的陶器B.天然粘土C.天然湖泊D.自然涌出的原油9.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A.生产工具B.雕塑C.筷子D.衣物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A.《圣经》B.马车C.油画D.流行歌曲二、填空题1.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

第二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第二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 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 其力,以得所欲。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 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 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 食之原也。 ——太史公的《史记•货殖列传》
2.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明以前中国与海外的经济往来多建立在“宾服 四夷”的基础上。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赠品多于贡品” 海外贸易的目的: 1、政治需要,夸示海外,远抚蕃夷; 2、满足上层统治者对海外奇珍异宝的需求。
③春秋:各国都城均设臵了市场。
《左传》、《国语》:当时有“羊肆”、“米市”。
④战国:商业都市崛起
战国齐国
2.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为了补充农耕经济的不足和满足大 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中国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
依附,从而使它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
明中叶以后,东南沿海私人对外贸易有长足 的进步。 如郑成功家族。 后期: 政府对私人海商集团的扼杀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 段和形态
一、自耕农、地主、皇帝三阶层之间的经济关系
1.殷商时期:土地国有,不得买卖
“溥(pǔ)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周朝早期:分封制(但诸侯也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 权)
4.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国家政策上的平均主义 又使先进地区商品经济及新因素发展不起来 江南富庶却赋税最重
第四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 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传统农业的持续反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绵不
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但
也形成了一种“后瞻”式的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四、内敛的海洋贸易
•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 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进取精神,因此, 虽然中华民族早就有了出色的航海能力,但由此而产 生的海洋贸易,不是相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 种内敛型的经济,它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 而存在。
• 第二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 第二节、 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 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特点,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经 济得到充分的发育,造就了灿烂的总国古代文化,造 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百家学说 区域文化 周边少数民族文化 外域文化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 中国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经 济得到充分的发育,造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 但是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 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 及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中国社会的 多元结构相互配合,加强了传统社会的坚韧性。随着 中国封建社会从前期过渡到后期,中国文化日益显露 出凝重的保守性格。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
•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只是中华文明发展史 的一个侧面,而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这两者通过迁 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 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游牧部落景观
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经济成分
• 中国的农耕经济病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 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士、农、 工、商的社会分工由来已久,并且不时相互变换。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力
•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 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 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 中国文化的早期定型,一方面为中国文化的长期延续 和增进向心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不知 不觉中积累着文化的守旧性格。

中国文化一至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一至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书本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述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述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本质是什么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2、什么是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又称“大文化”..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举例说明1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2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3行为文化层: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4心态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这是文化的核心.. 4、什么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5、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那些基本内容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文体..基本内容有:一、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二、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三、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四、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五、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六、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6、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时期的文化指6千年前的文化至鸦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商周至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是怎样划分政区的1商周: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受民受疆土”的典型分封制..2秦朝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全国..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制”..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总的来看;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多样化有何影响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3、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地理条件过于优越..因为在本文近代文明兴起之前;中国是东亚乃至当时全世界最强大、最富足的国家;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无求于人..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概况如何1早在四五千年前;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中游地域..仰韶文化河南和龙山文化山东遗址;表明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而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2从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湖北京山及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遗址上;人们发现我们的先人的农业生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说明了中国的农耕区曾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的转移..3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区域迅速成为京都及边防粮食、布帛的主要供应地;“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2、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1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人在从事农业的同时;也从事家畜养殖和制陶;雕刻玉石、玛瑙、象牙等手工艺制作活动;夏朝;商朝;青铜制造有了相当的规模..西周已开始使用铁制农具..2西汉时;已重视兴修水利..采矿和冶铁业有了大的发展;铁制品成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当时还能制作出带花纹的丝织品;漆器制作相当精美..3隋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后;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和南北经济交流..另外;隋朝已经能够建造高五层的大船..著名的赵州桥是当时的工匠李春所建造的..4唐朝的经济空前发达;在不少地方设立商馆;进行对外贸易活动..5北宋;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是北宋时期发明和完善的科学技术..6明朝是微露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7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多元化经济成分更加繁茂..在丝织业;棉布业;造纸业;冶铁业等行业中;手工工场有增加的趋势..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中国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的;同时农耕经济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包括手工业、水利、采矿、冶铁、纺织、造船、建筑、贸易等”这一结论..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国神话故事中“钻木取火”的是燧人氏..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2、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存在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3、原始宗教崇拜有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4、原始艺术主要形式是原始彩陶、陶绘、雕刻和岩画5.三皇和五帝通俗说法三皇: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6、上古三大文化集团概况1华夏文化集团..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共同祖先..2东夷文化集团: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代表人物是后羿和蚩尤..3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代表人物是伏羲和女娲7、周代文化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周人的文化维新首先表现在守法制度的建立;其次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的乐;即“制礼作乐”..周人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族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它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侧面;前者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周制规定;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丧都要遵循严格的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后者主要由“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和“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组成;二者统一在其主旨上;就是“别贵贱;序尊卑”;以保证“天无二日;士无二主;国无二君;家无二尊”.. 8、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儒家:孔孟;道家:老庄墨家:墨翟法家:管仲、子产、李悝《法经》、韩非子阴阳家:邹衍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提法.. 10、什么是今文经和古文经前者是指西汉时朝廷为了便于经学流播;下令搜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系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故称为“今文经”;后者是指西汉的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所发现的儒家经书;它们系用古文字写成的;因称“古文经”..两者不仅在文字上大不相同;而且在篇数上也不一致..11、什么是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粗放、外倾、色调浓烈的开放型文化;表现出一种外向、粗犷、豪华的特色..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表现出一种内省、精致、雅致的特色12、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13.元杂剧的文化意义元杂剧的文化意义在把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在内容上;元杂剧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声;谴责黑暗;倾吐不平;追求美好未来..追求真善美..《西厢记》是其代表作;它不仅充满激情地以完满的艺术结构展现出莺莺与张生爱情的忠贞不渝和理想终成现实;而且高呼出向正统文化观念挑战的宣言:“愿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14、基督教唐代称为“景教”;元时称“也里可温”;分两派:唐时流行的为基督教聂斯托里派;元时初次入华的为罗马天主教.. 15、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定的《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公转只差26秒;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 16、王阳明的“致良知”之说;打破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李贽的“童心说”已有较鲜明的市民反对派气息..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更从不同侧面与封建社会晚期的正宗文化展开论战.. 17、明清时期对古典文化进行了那些大总结1在图书典籍方面;统治者调动巨大的人力、物力;对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物进行收集、钩沉、考证、考辩;编纂了《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和《四库全书》..《永》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2在古典科技方面;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主编《农政全书》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学著作;宋应星《天工开物》;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徐霞客游记》;方以智的《物理小说》..3学术文化方面;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献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整理与考据工作..第七章古代科学技术1、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太阳黑子、哈雷慧星和日食记录分别是西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公元前613年、公元前2137年..2、魏晋南北朝时的数学家有刘徽和祖冲之..宋元四大数学家是: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3、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4、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唐朝的苏敬等编修的《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5、简述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1特点:实用性和整体观2落后的原因A、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其一是重实用;轻理论;其二;重印象;轻分析..B、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C、封建制度的扼制:一是知识分子热衷功名仕途;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在政府机构中不仅所占比例极小而且待遇十分低下;二始终为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三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明清两代的锁国政策、文化专制及其腐败的官僚政治;使得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渐渐与世界脱节..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1、《诗经》包含的内容有哪些1周部族的历史;2描写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3描写战争和徭役的情形;4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5叙述爱情和婚姻..2、什么是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是《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其中;赋是指直接的叙述和抒写;比是比喻或比拟;兴是从意义、声音等方面的类比关系来引发诗歌..它们对后代诗歌产生深远的影响..3、诸子散文的发展分期如何各自的代表作是什么1第一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主要为语录体;代表作是《论语》;2第二时期是战国中叶;已由语录体向对话体、论辩体过渡;代表作是《孟子》和《庄子》;3第三时期是战国后期;发展成为专题论著;代表作是《荀子》和《韩非子》..4、赋的性质、特点与产生发展过程如何主要代表作有哪些赋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描写、不歌而诵..它产生于战国后期;到汉代达到鼎盛阶段..在汉代;按题材分为两大类;一是抒情述志的短赋;一是以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体物”大赋..汉以后出现了六朝的骈赋、唐代的律赋和宋以后的文赋;但总体成就最高的是汉赋..代表作;小赋有贾宜《吊屈原赋》、张衡《归田赋》;大赋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大人赋》;扬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5、何谓“艳科”从晚唐温庭筠以来;词在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上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其主要功能是在宴乐场合供伶工歌女歌唱;是一种音乐歌词;题材是描写妇女的容貌、心理、生活情景;尤以男女爱情为主;因而被称为“艳科”..这一传统后来被苏轼打破..6、宋词的特征有哪些1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2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3风格倾向上偏嗜阴柔和婉而不是阳刚雄豪..7、元曲四大家各是谁“天下夺魁”是谁前者为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后者是王实甫..8、元杂剧的主要题材及其代表作有哪些1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2公案剧:关汉卿的《窦娥冤》和《鲁斋郎》、无名氏《陈州粜米》;3水浒剧:康进之《李逵负荆》;4世情剧:关汉卿《救风尘》、郑廷玉《看钱奴》、秦简夫《东堂老》;5历史剧:纪君祥《赵氏孤儿》、关汉卿《单刀会》、马致远《汉宫秋》..9、元杂剧的文化意义是什么1高扬了反抗精神;抨击黑暗势力、落后观念与丑陋风习;歌颂了不畏强暴、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叛逆形象;2褒贬分明;剧中人物的忠奸美恶判若泾渭;体现着多数人意志的价值判断是具有民主倾向和进步意义;3体现了中国戏剧文学的以浪漫的理想化方式处理现实主义题材的特征.. 10、明代四大奇书是哪四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11、清代长篇小说的双璧是哪两部《儒林外史》、《红楼梦》12、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特征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其中的女娲、后羿、大禹等神话故事人物其实就是人间的英雄;氏族的首领..“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都是关注现实的历史人物在神话传说中的投影..2“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文以载道”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儒家首先提出的..意思是文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载道;即道德的提高和完善;宣扬政治;提升道德..3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写意手法原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手法..在中国文学中也有大量的注重写意的作品..所谓写意;就是作者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不重写实而重写意中和之美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中庸之道”在文学界的反映..中庸之道反对片面化和极端;在文学中表现为主张有节制地宣泄情感;反对过分强烈的情感表达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1、原始彩陶暗含了哪两个艺术法则散点透视和仰观俯察2、青铜纹饰有哪两个明显的现象饕餮纹、人兽共生3、古代建筑艺术分为哪四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1宫殿:高、大、深、庄..2陵墓:高、大、深、庄..3寺庙:追求整体对称;力求肃穆效应;熔建筑、雕塑、绘画、园林、艺术为一炉;化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美学、书法、文书为一体4园林:融建筑、山水、花木、匾联、文物为一体4、古代雕塑具有哪些绘画的特点1平面性;2彩绘.. 5、历史上行、楷、草三种书法最高水平的人物及其代表作..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楷书:颜真卿《颜勤礼碑》草书:张旭《古诗四贴》6、中国绘画中共同的美学原则有哪些第一;散点透视..就是不受一个固定观察点的局限;表现作者想表现的任何东西;第二;以大观小;以小见大..即“神仪在心..”要求画家站在一个宏伟的高度;以大观小;一目了然..然后把心中的构图在图画的精神仪态上表现出来;第三;遗貌取神;就是说绘画不仅着重形似;更着重神似;而且神似比形似更重要;第四;平面色彩与骨法用笔..中国绘画不重视描绘物体上的光及物体上的色彩因受阳光的影响而所起的变化..设色比较单调;主要是用平面色彩表示事物的各个方面..骨法是指人的骨骼之有力架势..表现在画面上;是讲究轮廓的勾勒要刚健有力..7、古代音乐按其功能分为几类有何特色类型:一、仪式音乐;即用于祭祀、宗庙、大典;也包括宗教寺庙的仪式音乐..二、宫廷舞乐:又称燕乐;宫中乐..帝王在宫中饮宴;游乐时;舞女跳舞;歌姬歌唱;乐师演奏..三、声乐..声乐这个概念在古代音乐理论中一般用来泛指音乐、音乐活动;又长指规模比较盛大;兼有歌唱和乐舞的音乐..四、独奏器乐..独奏器乐是不需要伴奏就能独立地演奏曲子的器乐..五、民乐..即民俗庆典中的音乐..特色:第一;旋律为主;第二;节奏喧泄;第三;理性精神8、为什么说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P1899、9.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与法则分别是什么气韵生动、虚实相生10、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及最高境界各是什么类型:阳刚与阴柔;最高境界: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什么是自然神祟拜指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祟拜;祈求它的保护与赐福..其中;以日神祟拜为最盛..2、什么是鬼魂崇拜远古时代的人由于不能解释做梦、生死等现象;普遍地认为有一种独立于身体之外或不随形体的灭亡而消失的精神实体;即灵魂..由于这种灵魂不会死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超人的能力;原始人既惧怕受到它的危害;又希望能得到它的恩赐;久而久之;不死的鬼魂成为人们普遍崇拜的对象..这就是鬼魂崇拜..3、道教的创立概况如何东汉时期;创始人张道陵;在巴蜀四川创立了道派;称为五斗米道;东汉时道教还有另一个教派叫“太平道”;是农民起义黄巾军的首领张角创立的..4、道教的基本信仰、最终目标和教义各是什么5、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一;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化学、医学、药物学;第二、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道教对文学的影响比较明显..比较突出的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国古代的诗歌有不少表现神仙、道士的作品;魏晋南北朝时的志怪小说;其代表作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封神演义》元杂剧“神仙道化”道教对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雕刻、建筑、绘画等艺术都有影响;第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神灵祟拜、节庆等..综上所述;道教是本土教;它源于中国;又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过极大的影响;道教蕴含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许多问题都能在道教中找到答案..鲁迅先生曾指出了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砥之所在”..6、佛教的根本思想是“苦集灭道”7、如何理解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1佛教对哲学的影响..魏晋时;佛教始则依附于玄学;继则给玄学以影响;丰富和发展玄学;最终则取代玄学的地位;而在南朝佛学一度成为最重要的统治思想..宋明时期的理学程朱理学的思维模式和修行方法上也受到佛教的影响..2佛教对艺术的影响许多文学家信奉佛教;在他们的作品里也充满了佛教色彩..晋代的谢灵运;唐代诗人王维;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从佛教的角度来分析和评论文学的;许多历史上有名的画家也是深谙佛教的;作品中渗透着一定的佛学思想..南宋的法常;元代的吴镇;清代的石涛等等;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与佛教的联系最为紧密..石窟是佛教寺庙的一种;窟内或雕塑、或壁画、或泥塑;内容均为佛像和佛教的故事..形象生动;技术高超;风格独特..是佛教艺术宝库中的珍宝..8、为什么说宋明理学具有准宗教性格首先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实是隋唐佛教佛性理论的翻版;使得宋明理学最高范畴的“天理”、“天道”、“本心”、“良知”等;在思想蕴涵上;吸取了隋唐佛教的“佛性”论;从而使宋儒之“心性义理之学”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儒学化了的佛性理论色彩;其次;由于宋明理学把心性本体化;其修行方式逐渐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此外;从思想内容来说;宋明理学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其“灭欲”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宗教禁欲主义倾向..许多文学家信奉佛教;在他们的作品里也充满了佛教色彩..晋代的谢灵运;唐代诗人王维;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从佛教的角度来分析和评论文学的;许多历史上有名的画家也是深谙佛教的;作品中渗透着一定的佛学思想..南宋的法常;元代的吴镇;清代的石涛等等;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与佛教的联系最为紧密..石窟是佛教寺庙的一种;窟内或雕塑、或壁画、或泥塑;内容均为佛像和佛教的故事..形象生动;技术高超;风格独特..是佛教艺术宝库中的珍宝..8、为什么说宋明理学具有准宗教性格首先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实是隋唐佛教佛性理论的翻版;使得宋明理学最高范畴的“天理”、“天道”、“本心”、“良知”等;在思想蕴涵上;吸取了隋唐佛教的“佛性”论;从而使宋儒之“心性义理之学”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儒学化了的佛性理论色彩;其次;由于宋明理学把心性本体化;其修行方式逐渐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此外;从思想内容来说;宋明理学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其“灭欲”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宗教禁欲主义倾向..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有哪些2、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是什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民族虚无主义;二是复古主义:对待外来文化也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闭关自守;二是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现实的发展可以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复古主义:片面台高传统文化;用传统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衡量、评价现实的实际;否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的区别..全盘西化:一方面把现代化等与西方化;另一方面把现代化和中国固有文化对立起来;因而把现代化的过程看作是西画文化的移植于我们民族的过程..闭关自守:绝对的排斥外来文化;特别是对体现现代文明的西方文化畏之如虎;这实际上是不思变革;抱残守缺..以上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就是否定之否定;是科学的否定观;运用辩证的否定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其错误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以改造;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有鉴别的;有选择的学习;努力走出一条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能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现代化道路..辨证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在矛盾所推动的自我否定过程;这是一个包含肯定的否定过程;因而是事物的自我完善过程..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上;正确的态度是辨证否定;即在批判传统文化时;应当肯定其合理的东西;错误的态度是否定一切;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问题上;正确是态度应当是辨证否定;即在向西方文化学习时;应当有选择有批判的学习;错误的态度是肯定一切;导致全盘西化论..。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中国古代社会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围绕 着农耕经济,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品贸 易三个方面
古代经济成 就领域
农业
商品 贸易
手工业
1、农业方面 经过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 共同努力,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相当 大的贡献。 比如发明农具、发明织布机、兴修水 利、培育良种,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蚕桑和茶叶经过历代劳动,不断得到 改进,至今中国的丝绸和茶叶仍是外国人 最喜欢的中国特产。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 包容性
春秋战国: 诸子竞秀、 百家争鸣
中国文化包容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又促使 不同区域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
秦文化 楚文化 齐鲁文化 燕赵文化 闽粤文化
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明,交相辉映,使中 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盛唐“胡 音胡骑与 胡妆,五 十年来竞 泊”“胡 化盛极一 时”
对垒: 东北、西北游牧民族经常南下掠夺,“利则 进,不利则退”(《史记·匈奴列传》), 而中原华夏民族总体上处于守势。 融合: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通过迁徙、聚合、 战争、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济 文化的互补和民族路”
汉灵帝时,从北方传入了“胡床” 满族统治中原以后形成的男人梳辫子、 女人穿的旗袍等
一、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 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 文化的凝重性
二、
三、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1、中国文化的坚韧性与向心力 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 鲜卑族北魏王朝,推行汉化政策“稽古复 礼,庶令乐正雅颂,各得其宜” 辽夏金元,忽必烈“国家当行汉法无疑” 清朝“习汉书入汉俗” 2、文化定型 “瞻后”式思维方式,“圣人设教,为万 世不易之法”,造成保守性格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的经济基础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的经济基础

契约制的租佃关系在唐宋以后普遍出现,农民对于土 地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社会生产日益多样化,个体 生产者亦从封建社会前期以粮食为主的经营方式逐渐 向多种经营的方向艰难迈进。 这种渐次加强的多元经济结构,为中国封建经济的延 续注入了活力,从而创造出唐、宋、明、清不同时期 各具特色的繁荣盛世。 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传统的自给性农业和商品 性手工业的结合尤为普遍,个体生产者具有较高的独 立性。多种经营的加强,使农家取得较大收益,增强 了对封建剥削的负荷力和对人口增长的适应力,从而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并在原有的生产结构里, 有所更新。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 生的原因

在明清时期(十六、十七世纪以来),西方文明以突 飞猛进之势发展,出现了“近代化”运动,而中国却 在农耕经济上原地踏步,明中叶始出现的资本主义萌 芽却倍受挫折,步履蹒跚,出现了迟滞状态。其原因 是有:
一、经济体制
根本上讲,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 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够成熟的特征。由此制约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顺利发展。 首先,社会经济过早成熟,即与西欧社会相比,许 多到西欧中世纪末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中国却 早已出现,古已有之; 其次,社会经济又不成熟,它未能充分成熟,相反 地却加重加大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与坚固性。
四、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农业技术 中国的农业,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极为 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富有东方特色的农业科学,其中尤以精巧农具、 培育良种、多种经营、集约耕作和充分利用自然力而著称于世。 铁犁的使用,轮作复种技术的推广 蚕桑和茶叶的发展 手工业生产(灵巧的工艺品,精美的纺织品,造船业的发达) 冶炼业的久盛不衰,炼丹术等化学知识的积累和不断丰富,使古代中国在瓷 器、漆器、酿酒、染色、兵刃、食品等方面的制造技术也相应取得突出成就。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被称为是对人类历史进程发生革命性作 用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明的伟大科技成果。 (二)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也是西欧中世纪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城市 货币的大量使用(而纸钞的使用,更是中国对于世界货币发展史的一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浪式前进; 地主、商人、官僚三位一体
三、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
水平

至公元16世纪前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农业:形成富有东方特色的农业科学:铁具 的使用、复种技术;蚕桑、茶叶等; 手工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商品货币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纸币的使用 是对世界货币发展史的一大贡献;
在战乱与稳定的周期性运动中依然发
展,入主民族对农耕经济的认同(所 谓“汉化” ),使中国文化不断得到 充实与深化;
“瞻后”式的思维方式,为中国文化的
长期延续和增进向心力,起到积极作 用;同时,也积累文化的守旧性格。
“圣人设教,为万世不易之法。” 托古改制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 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 手工业、商业、佃租关系 农耕经济与“百家争鸣” 融各地域文化于一体 儒、释、道三教合一 少数民族文化 胡化、印度、耶教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 性 农耕经济早熟而不成熟 中国文化的凝重与保守
乾隆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
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孔孟的民本思想受到压抑(潜规则) 科技发明无法得到社会的推广应用


4、唐宋以后,契约制的租佃关系的出现使农 民对于土地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社会生产 日益多样化,出现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相结 合的多元经济结构。
二、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发达较早。 商品交换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出现,其 方式为“以物易物、出卖剩余农产品”等;

具有对农耕经济的依附性,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重农抑商的观念,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其呈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3、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
态的演进
争地战争
土地买卖(土地兼并) 男耕女织(以助耕,以工助耕,以商助耕,
多种经营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
男耕女织
老 婆 孩 子 热 炕 头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 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 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 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 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 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 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明朝
焦炭冶铁流行
行业 朝代 上古 丝 西周 织 西汉 业 唐宋
成就
世界地位
棉 织 业
养蚕缫丝 丝织工艺发展,丝织品外销 提花机完善定型 缂丝技术出现与风行 比欧洲早 1000多年 东汉 有棉织业(新疆种棉花) 宋末 棉花种植向内地传播 明初 元 黄道婆推广改进棉纺织技术 元明 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尚书•吕刑》:“稷降播种,农殖嘉谷”。 后稷,“后”字甲骨文写作“育”

古代的农耕画面与古人的思维方式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
食 瓜田李下、桑间濮上、采莲南塘
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黄河流域(四五千年前)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 (屈家岭文化) 钱塘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中下游流域 (江南) 东南沿海
不教胡马渡阴山。
—— 王昌龄

中原农耕人的被动防御性(相对而言)

经济上的互补 互市与和谈
“被征服者同化”的命运

3、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村社经济
乡族经济
乡族组织和宗法观念
另有分封制度(如明代藩王勋戚经济)
包容着手工业、商业等多种经济成份;使自 身保持着一定的简单再生产能力,从而维系 着农耕文化的长流不息。(P29) 棉花、桑蚕等经济作物
农业政策
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李悝的“尽地力之教”
商鞅的“耕战”之术
秦汉之后的“重农固本”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 与融合

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与文化个性
逐水草
迁徙
长期对垒
汉朝与匈奴 唐朝与吐蕃
宋朝与辽、金、蒙古
明朝与后金(清)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明后 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期
行业
朝代 成就 原始社会 发明陶器;慢轮加工技术;轮制法 东汉 青瓷
三国两晋 区域从南方扩大到北方;数量多, 南北朝 品种丰富;装饰丰富多彩;白瓷 隋唐 白瓷进入成熟期,瓷窖遍布南北,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宋 元 景德镇瓷都 青花和釉里红
陶 瓷 业


斗彩和五彩瓷
粉彩和珐琅彩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不是主要成分)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 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一、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
展阶段的最显著标志。
1、远古时代:氏族共有; 2、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 《诗经· 小雅· 北山》:“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井田制 、集体耕作、铜石并用
秦始皇陵铜车马
西 汉 宫 灯
核舟
台 北 故 宫 所 藏 玉 雕
翡 翠 玉 白 菜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 生的原因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土地与农民的相对自由 相对早熟导致的思想保守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 失调
王朝的初期繁荣与后期腐败
人口增长率与物质资料增长率的矛盾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严酷的经济剥削(劳心者治人,劳心者食于
人)
保守的意识形态 不合理的政治布局 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水平
徽州商人与山陕商人(依附性) 地区经济的落差
第四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 特 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 续性: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 经济基础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 经济的主体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 代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取得的。
夫民之大事在农, 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 民之蕃庶
于是乎生, 事之供给于是乎在, 和协辑睦于是乎兴, 财用蕃殖于是乎始, 敦庞纯固于是乎成。”(国 语· 周语)
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一览表
行业 朝代 夏 青 商 铜 冶 西 炼 周 成就 世界地位 青铜冶炼开始 青铜铸造技艺臻于 技艺规模居于上 成熟 古世界前列 湖北大冶铜绿上古 铜矿 古代冶炼技术已 数量多,种类齐备, 达到较高水平 技艺精湛
行业 朝代
成就
世界地位
冶 铁 业
春秋 冶炼生铁和块炼钢 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 战国 (木炭) 汉代 炒钢和铸铁脱碳钢 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 (用煤做燃料) 用煤的国家 灌钢法 产量质量世界第一 南北 朝 北宋 普遍使用煤冶铁 南宋 用焦炭冶铁 比欧洲早80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