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5 白杨礼赞教案带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精品教案
《白杨礼赞》精品教案第一部分教案设计教材分祈:本文是茅盾散文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借用工具书,自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本文象征手法,品析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难点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突破本课从课题人手,让学生清楚“礼赞”是贯穿全文的感情。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圈点勾画出直接赞美白杨的语句,进而重点分析第4、6自然段,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白杨精神与抗日军民精神的关联性,进而引出本文的写作手法——象征与欲扬先抑。
本课采用朗读、品析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由浅人深,层层深人,逐步解决课文重难点。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想: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之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可以渗透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育,随着课文的不断深人,学生对白杨不屈不挠、力争上游、坚韧的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明白了白杨所象征的抗日军民的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坚韧品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前用音频、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及时恰当的补充本文的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在突破词语内涵理解的难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白杨树在不同季节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傲然、倔强”等词语的深层含义。
-针对写作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典型的句子进行分析,如“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对比、排比等手法表达事物的内在精神。
-在情感体验深化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白杨树的精神品质在生活中的体现,如人物的坚强、不屈等,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白杨树的精神内涵,培养热爱大自然、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内容:
1.课文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词语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3.课文理解: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4.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5.情感体验:感悟白杨树的精神品质,联系生活实际,激发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结构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词语内涵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白杨树精神品质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描述生活中的某个人或物。
总之,今天的《白杨礼赞》教学让我收获颇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我将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都能获得成长和进步。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白杨礼赞》,提升学生的词汇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特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5.《白杨礼赞》课程教学设计
15.《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白杨树的外形及内在气质。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方法指导】1.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中以学生互动合作为主。
2.通过朗读,从理解重点语句入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问题导入,检查预习1.同学们,请你们根据查阅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好吗?明确: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等。
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B.怀着敬意地赞扬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设计目的:让学生明确标题的含义。
)明确:“礼赞”,指怀着敬意地赞扬,题目的意思就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象征的作用同学们是否掌握了?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明确:(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一写作手法,教师用屏幕展示。
2023最新-《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3篇)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3篇《白杨礼赞》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白杨礼赞的写作思路。
《白杨礼赞》教案篇一一、单元分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类抒情散文。
从1940年5月起,作者矛盾在延安生活了5个月,他耳闻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从这看到了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因此在1941年写了这篇文章。
作者笔下挺拔向上,极普通却不平凡的白杨树与作者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便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的精神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三、教学目标:1、紧扣经典句段进行品析,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2、了解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象征手法的好处。
3、学习白杨树正直、朴质、紧密团结、坚强不屈的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刚刚认识,彼此还不太熟悉,可能你有点紧张,那我们先放松一些,先一起背几句诗文怎么样?你能背几句咏物抒怀的诗句或古文吗?(师必要时提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同学们可能不难发现,这几句诗文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借具体事物来写,却赋予了它们特有的精神,赋予了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这样的一篇散文。
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精选5篇)
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学反思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精选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学反思1《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
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然而,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在备课时,我反复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变序”教学。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
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
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创新从质疑开始。
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
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
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
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难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如,戈壁滩的飞沙走石,白杨树的挺拔高大,并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帮助学生李洁白养生春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反思14.白杨礼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反思14.白杨礼赞《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反思14.白杨礼赞》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对您的生活工作得到帮助。
14.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4.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
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教学提示】白杨树笔直的干,向上收拢的枝叶都是它最典型的特征,它本身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戍边士兵、保国的将军等。
教师宜在引导学生对白杨树整体进行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并说说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朗读时应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读出深蕴其中的赞美之情。
2.本文的题目为《白杨礼赞》,而作者也确实是在不断地赞扬白杨树,请你找到文中赞扬白杨树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赞美白杨树的,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1段是总体的赞美,与题目对应,也承接后文)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的赞美是在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发出的,白杨树在黄土地上傲然挺立,形成一种意境美)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的赞美是在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不平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发出的,赞叹白杨树的形美与神美)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白杨礼赞》教学反思本篇反思旨在对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以期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该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白杨树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理解白杨树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并通过诵读、理解道德寓意,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课前准备1. 预习教材:在正式课前,要求学生提前阅读《白杨礼赞》一文,了解白杨树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文章中的道德寓意。
2. 教具准备:PPT、录音设备、白杨树、白杨叶、相册等教具。
3. 教学环境准备:教室中间放置一棵白杨树,树下放置白杨的叶子、相册等教具,让学生可以触摸、感受。
三、教学过程分析1. 教师简单介绍本节课要求的知识点,重点阐述白杨树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并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中的道德寓意。
2. 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白杨礼赞》一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3. 教师介绍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习性,让学生了解白杨树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从而理解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4. 教师设计多个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学生观察白杨树,描述白杨树的特征;学生触摸白杨叶,感受白杨树生命力;学生观看相册,了解白杨树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5.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文章中的道德寓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与自然保持和谐。
6. 教师指导学生逐句理解文章,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并通过诵读,让学生深入体会白杨树的美好寓意。
四、教学效果1. 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使得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更好地理解白杨树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2. 多个互动环节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白杨树,从而更加理解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3. 对于道德寓意的讨论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4. 通过诵读,让学生深入感受白杨树的美好寓意,增强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和感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白杨树在课文中象征了哪些品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赞美其他植物的文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赞誉、傲然、挺拔、繁茂等。
-阅读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课文中的白杨树象征了哪些民族精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课后作业:
-抄写生字词,并造句。
-模仿课文写一篇以某植物为பைடு நூலகம்的赞美文章。
-收集有关白杨树的资料,了解其生态价值和象征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与鉴赏:通过学习《白杨礼赞》,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情感,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掌握修辞手法: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等。教师需重点讲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以便于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白杨礼赞教案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反思教案标题:白杨礼赞教案反思教案目标:1. 了解白杨这一植物的特点和意义;2.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白杨的特点和意义;2. 阅读《白杨礼赞》;3. 分组讨论白杨的意义;4. 个人写作:写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你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吗?”- 提醒学生白杨的特点和意义。
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 分发《白杨礼赞》的课文,让学生阅读一遍。
-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询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白杨的意义,并列举出他们认为的白杨的重要作用。
-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个人写作(20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
- 提供写作指导,例如要求学生描述白杨的外貌特征、生长环境等,并表达自己对白杨的喜爱和敬意。
5. 展示和分享(10分钟):-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文章与同学分享,可以选择朗读或展示自己的作品。
-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改进。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白杨礼赞》,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和意义,并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通过分组讨论和个人写作,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白杨的理解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白杨的特点和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然而,有些学生在个人写作环节表达能力较弱,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可以在下一节课中加入写作技巧的讲解和练习,例如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如何运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等。
另外,我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范文和写作素材,让学生有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学生对白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通过写作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白杨树的具体描写,如“它挺拔、葱郁、顽强地生长在高原上”,从而理解白杨树象征的民族精神。
-在分析写作手法时,教师可挑选课文中典型的句子,如“白杨树像一个英勇的战士”,向学生解释拟人手法如何赋予白杨以人的品质。
另外,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要及时、具体,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心态。
最后,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我将在课后进行总结,调整教学策略,以期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希望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扬。
4.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敬意和热爱。
5.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经验。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白杨礼赞》教学案例与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案例与反思孙卫东矛盾同志的《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文章用白杨象征抗日时期中国北方不屈不饶、勤劳坚强的农民,热情颂扬了在艰苦环境中抗战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及广大人民群众,指出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希望;并对那些轻视民众力量的反动势力表示嘲笑和讽刺。
教案设计:一、导入“一颗小白杨,站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在边疆……”这是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唱响大江南北。
白杨树只是一种普通的树,然而它坚强挺拔,力争上游,不屈不饶,让多少树相形见拙,令多少人肃然起敬。
二、正课1、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作者简介。
2、介绍“象征”手法“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3、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4、梳理篇章结构5、品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探究文章主题三、作业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以象征为表现手法,写百字短文。
教学反思通过对《白杨礼赞》的教学,我获得如下启示:(一)散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写作背景,茅盾同志赴延安是1940年6月于西安遇见朱德总司令,搭他的车到延安的。
回重庆后于1943年写作《白杨礼赞》。
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当时重庆甚至全国范围内,国民党反动派势力消极抗日,茅盾同志去延安之行亲眼目睹了西北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抗战,多次粉粹日寇的“扫荡”。
作者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因此写了这篇文章,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情地歌颂他们。
(二)散文教学一定要紧扣“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线索是结构的核心,线索住不住,结构就理不清。
作者一喟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也就是散文的“神”,围绕“神”来写“形”,作者从三个不同侧面分别叙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这样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完美呈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发扬白杨树的精神。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同学们对文章主题思想和象征手法的理解程度。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阐述,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还需要更加细致的讲解和引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这些知识点。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氛围活跃。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基本概念。它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赞美白杨树来歌颂北方农民的坚强品质和民族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对白杨树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旨。
-举例:文章中将白杨树象征为北方农民,教师需解释这种象征的内涵,并指导学生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
b.情感态度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对白杨树所表达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举例:文章中“我对白杨树怀有深深的敬意”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教师可结合课文背景和作者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情感。
c.课堂讨论与互动: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和互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困难。
初中语文_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语文_初中__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重点难点】1、通过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等,明白这是一棵不平凡的树。
2、通过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
3、抓住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法指导】1、创设情境,快乐朗读。
2、情感体验,悟情悟理。
【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导入新课。
1.检查字词A.上课后,“小老师”指两位同学到黑板把学案的第一题板演字音。
B.学生做学案的同时,老师播放阎维文的《小白杨》,学生边听边做学案的《预习反馈》部分。
C.指两位学生到黑板批改,其余同学同桌之间互批。
D.“小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明确字词等。
E.学生齐读两遍加深记忆。
2.导语:刚才听的一曲《小白杨》唱遍了大江南北,他赞颂了小白杨。
茅盾这位作家写了一篇文章来赞美小白杨,那就是——大家齐说课题——白杨礼赞。
3.教师板书课题且释题:白杨是指白杨树;礼赞是崇敬和赞美。
题目即是对白杨树崇敬和赞美。
4.“小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作家作品。
5.师:那这节课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呢?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投幻灯片)。
师:有了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先略读课文来感知屏幕上的问题(温馨提示:学生出声略读课文,摘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二、初读感知作者对白杨树表达了什么感情?从文中找出五次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语句,画出来。
(预测:生1:第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生2: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1.学生回答哪些句子是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师生共同明确。
2.我们注意红字部分,齐读一遍也来赞美一下白杨树。
个别学生读、学生齐读,希望通过朗读来带动学生对白杨树的喜爱等。
3.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句子相似,这在文章结构上称为“首尾呼应”。
4.师问:全文共几个自然段?学生答:九个。
“白杨树的不平凡”在文中出现多次,那它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白杨礼赞》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学习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修辞手法运用: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难以将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加以突破。
-文章结构理解:学生可能对文章的起承转合把握不够准确,需要通过具体篇章的分析,让学生逐步掌握。
-生字词记忆: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和运用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应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举例解释:
-如在讲解修辞手法时,可举例“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这句中的排比修辞,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句感受排比的效果,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白杨礼赞》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写白杨树并以此赞美中华民族精神的散文。它通过对白杨树的形象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精神的崇高敬意。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白杨树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具体的自然物象来寄托和表达抽象的精神内涵。
4.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5.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理解作者为何以白杨树为载体,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6.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白杨礼赞》的艺术特色,提升审美品位。
五、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散文特点。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背诵一首诗,请你们猜一猜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植物。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生答:白杨树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
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
“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
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初中语文(八上)《白杨礼赞》教学反思(共三篇)
初中语文(八上)《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一)《白杨礼赞》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
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然而,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本节课学生对字词的落实较透彻,同时对于课文的感情线索的把握较好,但对于课文的中心和主旨的理解还需要老师多加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阅读的主权交给了学生。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本课设计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不足之处:1、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
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股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
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
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2、教师自己讲得还是比较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
如林老师所说,如能把找象征换种表达,当一回柯南找找其中的蛛丝马迹,也许课堂氛围会更活跃一些,学生更敢于说。
3、在思政渗透方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渗透的也较为有限,讲解比较仓促。
学生不理解问题,在回答问题上往往找不到重点,启发引导上存在偏差,在一些讲解上过于笼统,可能并不适合5班的学情。
白杨礼赞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教师姓名程骞乐单位名称乌鲁木齐市第66中学填写时间2020年8月29日学科语文年级/册八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四单元 15《白杨礼赞》难点名称理解《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作者的行文思路很清晰,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很直白的表现,但需要学生认真从文章中去找。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摆出问题:你觉得哪种树可以代表我们新疆的精神?(出示白杨树图片)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白杨树。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2、解题礼赞是什么意思?(怀着敬意的赞扬)3、品读课文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赞美”的。
第1自然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自然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自然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自然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9自然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从作者的赞美中,有一个词出现了很多次——“不平凡”。
4、合作探究怎样的白杨树被作者认为“不平凡”呢?阅读文中集中描写白杨树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分明的西北高原,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一一境美;填写句子: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 不平凡的一种树。
②白杨树的外部形象不平凡,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形美;(第5自然段: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泽。
分析“那是”到“这是”,引出白杨树的精神。
)填写句子: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 平凡的一种树。
③白杨树内在的气质不平凡,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神美。
(第5、7自然段为主,引出作者的情感。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分析四个“难道”)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板书:干笔直、绝无旁枝、丈把高枝向上、靠拢、无斜出叶向上、无斜生皮光滑、有晕圈、淡青色】师引:大家看,茅盾先生对白杨树的描绘准确吗?如果你来描绘,你会补充什么呢?请畅所欲言,茅盾先生不会怪你!(三)如果你来描绘,你会补充什么呢?生答1:白杨树叶子的脉络,清晰可数,让人感受生命的力量。
2:白杨树周围的草木,都是矮小无神的,突出白杨树的活力挺拔。
3:白杨树的根,努力往下生长,汲取养分。
西北高原很缺水,所以白杨树的根应该是往深的地方延伸。
总的来说,白杨树努力向两级发展,这主要是突出它的挺拔。
师引:刚刚我们品味了白杨树的形,但它的不平凡不只体现在外在,更体现在内在。
现在我们由形上升到神。
(四)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点说说它身上具有人的哪些优秀品质。
回答格式:我从白杨树的看出它具有的精神品格。
如:我从白杨树树皮的淡青色想到看出它具有朴实无华的精神品格。
(五)你能联想到什么人具有白杨树的精神品质吗?生答: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王二小引鬼子入八路军的包围圈而牺牲。
师引:第五段文字虽然不多,但通过细细咀嚼,我们可以感受到茅盾先生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意,这样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倔强挺立,浑身上下充满阳刚之气的伟丈夫突现在我们眼前。
这么精彩的段落,难道我们要让它在我们的脑海中瞬间消失吗?(五)全班朗读。
志)难道这篇文章的表现手法很平凡吗?(象征)难道同學们在这节课上没有一点不平凡的收获吗?最后,老师希望你们如小白杨茁壮成长,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人生的西北风!(设计意图:首尾呼应,课前带着疑问进入學习,现在验证學习成果,让學生有成就感。
我最后进行总结的顺序是:不平凡→不平凡之树→不平凡之人及精神→象征→你的收获,有效地帮助學生梳理课堂内容,同时用反问的形式总结,让學生对重点句子印象深刻,同时能反思自己,一举两得。
)板书设计14.白杨礼赞茅盾作业请每位同學任意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进行片段写作,100字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传统文化
常见植物的象征意义
梅——凌寒开放,象征不畏严寒、纯洁坚贞,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居静而芳,象征高雅脱俗,如“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空心有节,象征谦虚礼让、气节高尚,如“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傲霜而立,象征淡泊隐逸,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高洁,如“莲,花之君子者也”。
——与“留”谐音,隐喻依依惜别之情,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松柏——傲骨峥峥,四季常青,象征坚贞,如“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