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汉墓出土的金质带扣证实
大连马王堆展文物目录(附文物照片小样)
9.
4845
“周诱”玉印
1
2级
30
长2.2、宽2.2、高1.8厘米
长沙黄泥坑A墓M27出土(1956年长沙黄土岭M27出土)
10.
4846
“桓启”玛瑙印
1
2级
30
长2.4、宽2.4、高1.3厘米
1955年长沙蓉园墓13出土
平放
8.
3577、3589、
3590、
3605
官印一组:
“临湘令印”滑石印、“长沙仆”石印、“长沙顷庙”滑石印、“洮阳长印”滑石印
4
每件均为2级
每件20
长2.8、宽2.7、高2.6厘米;通高1.7、印面3.1×2.8厘米;印面长2.9、宽2.7厘米;印面长2.7、宽2.6厘米
原物1973年马王堆汉墓M3出土
34.
4703
“轪侯家丞”封泥
1
2级
5
长5、宽2、厚1.5厘米
1972年马王堆汉墓M1出土
平放
35.
5830
铜镶玉卮杯
1
2级
20
通高18,口径9.7,高13
1974年马王堆M2出土
36.
5816
玉璧
1
3级
10
内宽7.4,外宽4,厚0.4
1974年马王堆M2出土
37.
6186
39.1×27.5×3厘米,可斜放,角度低于30度
73.
f92
帛画《导引图》
1
复制品
2
长142、宽70厘米
原物1973年马王堆汉墓M3出土
穿越千年深藏民间汉代双面穿带金印现身
穿越千年深藏民间汉代双面穿带金印现身穿越千年深藏民间汉代双面穿带金印现身穿越两千多年时光,深藏于民间的一枚西汉时期的双面穿带金印,最近惊现于徐州电视台《徐州连线o周末鉴宝会》栏目,现已被徐州博物馆作为重大珍贵文物征集。
这也是汉文化异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首次发现汉代双面金印。
这枚一面刻有"刘何僤",另一面印文为"妾何僤"的汉代双面穿带金印,经文博专家鉴定,年代为西汉早中期。
它由纯度很高的黄金铸造,重32克,长1.8厘米,宽2厘米,厚0.6厘米,整枚金印完好无损。
目前所知的唯一一方双面金印徐州博物馆馆长李银德介绍说,徐州博物馆藏的汉代的印章和封泥数量比较多,大概有四千五百方。
双面印过去在汉代有铜的,也有玉的,金印就发现得比较少,这个就是我们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方双面金印,而且墓主人身份非常明确。
它的尺寸、形制应该说和西汉是完全一致,而且这个印文的风格也是和西汉文字的风格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就断定应该是西汉早中期的一方双面金印。
李银德先生还说,这个正面印文"刘何僤"的"僤"字,用的是比较少的,这个字表示"盛大"的意思。
背面还有三个字,叫"妾何僤",这个"妾"字,在汉代是有身份女子的谦称,很显然印章的主人是女性。
我们曾经在徐州韩山的山顶发现一座汉代墓葬叫"刘女宰",她的玉印叫"刘女宰",另一面叫"妾女宰",和这个一样也是女性。
双面的穿带印作为黄金的来说,就我们所知目前还没有,所以感觉这个东西非常珍贵。
我们就下了决心,把这方珍贵的金印征集入藏。
而据资料显示,在没有金银器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那位尸体历经两千多年能不朽的著名女主人辛追,她的名章"妾辛追"也只是用木头所制。
由此也可看出徐州博物馆征集的这方"妾何僤"金印,意义非同凡响。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研究摘要:中国古代墓葬被称为“黄泉下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墓葬因年代、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墓葬中﹐往往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
墓葬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所以墓葬文化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墓葬文化伦理观念历史变迁中国古代墓葬中,墓与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和固定设施。
在考古学上,二者合称为“墓葬”,墓葬又被称为“黄泉下的艺术”。
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事死如事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墓葬十分重视。
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进行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有关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明十三陵等遗址的发掘,这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建国以后,考古发掘遍及全国各地,并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中国考古学体系。
墓葬反映了中国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发展变迁,随着历史文明的进程,墓葬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
一、古代墓葬的形态规制早期人类是没有墓葬这个概念的,它是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组织结构的规范化而渐渐出现。
据考证,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墓葬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期,黄河中下游裴李岗文化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出现了表达着不同文化内涵、传承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屈身葬”、“俯身葬”等诸多葬式。
中国历史上重视墓葬的现象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墓葬的形态及规格体现了官职大小及各个地方的宗教文化和等级森严的礼制。
如商朝的土坑墓,从形态上分为甲字墓、中字墓、亚字墓等,是以官职大小或军功来定的。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妇好墓的规制和文物也体现出这一点,这座墓葬出土的器物主要的以兵器和酒器为主,与史料叙述该墓的主人是位将军完全吻合。
1.远古居民的居葬合一的思想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安放逝者的场所,新石器时代墓葬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制度。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私立世龙中学高二6月测试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私立世龙中学高二6月测试历史试题1. 战国时期的墨子站在平民阶层的立场上,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但其思想并没有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认可,其影响力日渐衰微,走向边缘。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墨家思想()A.局限于诸侯争霸的需要B.缺乏社会下层民众的支持C.未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D.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2. 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
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
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
该现象表明()A.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B.东学西渐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活力C.西学传入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D.中国社会转型的有利因素大大增加3. 亚述御道是专供官方使用的道路。
公元前1000年,萨尔贡的继任者辛纳赫里布让工匠制作石碑并将其彼此相对地立于道路两旁,上面写道:“无论任何时候,当住在此地的人拆掉旧房建造新居时,如果他的房基骎犯了御道,他就要被挂在自己房子的木桩上。
”此举有利于()A.提高居民房屋建造水平B.强化民众对成文法律的认同C.维护国内公共统治秩序D.赋予帝国御道全新社会功能4. 西欧中世纪产生了以《列那狐的故事》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提出一些市民关心的社会问题,歌颂市民或农民的个人机智与聪敏,抨击贵族与教会阶层的丑恶和愚蠢。
这反映出()A.市民文学走向繁荣B.英雄传奇备受颂扬C.商品经济获得发展D.教权王权矛盾激化5. 世界文化丰富多样,同时不同文化之间又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下列能体现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建筑是()A.①B.②C.③D.④6. 考古人员在我国鄂尔多斯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发现了从商代至西汉时期的青铜和金银制品,被称为“鄂尔多斯青铜器”。
该青铜器以动物纹样为主,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原、北方草原、中亚及欧洲草原文化的影响。
大连地区汉代物质文化研究
21 0 2年 1月
辽 宁师 范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J u n l fL a nn r l nv ri ( o ilS in eEdt n o r a io ig No ma iest S ca ce c ii ) o U y o
Vo1 3 N0 .5 .1
民至辽东 , 中原地 区 先进 的文 化 和生 产 方式 被 带 入
辽 东 , 速 了大 连 地 区 与 中原 文 化 的交 流 , 进 了 加 促 经 济 的发 展 。汉 武 帝 废 燕 王 后 , 袭 燕 秦 时期 建 沿 置, 大连 地 区 仍 为 辽 东郡 辖 地 。两 汉 时 期 , 连 地 大
城址、 遗址和 墓 葬 中, 出土 了数 量 众 多的器 物 , 为研 究大 连 地 区 汉代 物 质 文 化提 供 了实 物 资 料 。两 汉时期 , 大连 地 区长 期 是 辽东 郡 沓 氏县 、 文县 的 辖境 。辽 东 郡 沓 氏县 、 县 的设 立 , 文 为
大连 地 区的经济 和社会 发 展提 供 了保 障 , 进 了大连 地 区 的繁荣 。通 过 大连 地 区城 址、 址 促 遗 和墓 葬 中出土 的铁器 、 筑 与砖 瓦、 建 陶器 、 青铜 器 、 器 青铜 附件 、 漆 龙纹 金 带扣 、 铜镜 、 币 、 钱 印 章、 玉器 等实 物资料研 究大连 地 区汉代 的物质 文化 。
瓮 ( 棺墓 瓦)
葬具 有 四种 , 一是 以陶 釜或 陶 釜
花 儿 山张店 、 屯 、 城 堡 乔 家 屯、 姜 驿 西北 山 、 子 河 赞
马山, 瓦房 店市 长兴 岛蚊 子 嘴 、 官 村 、 虎 屯 马圈 李 老 子、 陈屯 等 。 根据 已发 现 的资 料 , 大连 地 区汉墓 可 分 为 以下 几 种类 型 : 贝墓 又 称 土圹 贝墓 。可 分 为单 人单 室 贝墓 、
与中原汉墓中的“金缕玉衣”相似 契丹人相信“形不散则神不离”
与中原汉墓中的“金缕玉衣”相似契丹人相信“形不散则神不离”身穿银丝头戴面具的墓主人来源:辽沈晚报2017年12月11日在辽宁省博物馆新开设的古代辽宁展览上,首次展出的古代契丹贵族的络丝葬。
络丝葬就是在处理后的尸体上铺上一层薄丝棉,再用深棕色丝织品由上而下分别把全身各部位紧紧包裹,包括每个手指都用很窄的丝带包裹。
之后用银丝网络编织全身。
在去年初,沈阳考古研究所在康平发现一座等级很高的辽墓。
墓主人身穿银丝网络,头戴银鎏金面具。
墓主身份至少是一个等级很高的契丹贵族。
银丝网络、银鎏金面具出现在辽墓中,在沈阳还是首次发现。
该墓葬距今有1000年左右。
那么,契丹人为什么会有这么罕见的葬俗呢?辽凌源小喇嘛沟辽墓出土辽热河出土身穿银丝网络头戴鎏金面具在沈阳康平发现的这座辽墓为一座近方形石筑券顶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
墓道为长方形阶梯状,带过洞、天井,墓圹平面略呈八角形,墓室东壁及甬道两侧有两个壁龛。
葬具为木棺,位于墓底西侧,从目前暴露情况来看,墓主骨殖上着银丝网络,头北脚南,头部戴银鎏金面具。
随葬品多出土于墓室及甬道内,有银质马鞍桥、绿釉鸡冠壶、白瓷碗、篦齿纹陶壶、磨石、铁剑、铁灯、铜鎏金马具及铁马镫等。
墓室西北角还发现羊头骨一具。
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情况推测,该墓年代为辽代早期,墓主身份为契丹贵族。
目前该墓葬处于实验室考古阶段。
专家从随葬品一柄一米多长的铁剑推测,墓主人是一男性。
随葬品还有一个银蹀躞带,上面绘有龙的纹饰,可见墓主等级很高,不排除是一名皇族。
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古代辽宁展览上,记者得以近距离地观看银丝网络。
银丝网络穿于内衣之外,外面再穿外衣、束腰带、戴面具、套银靴、佩首饰,具有防止形体散乱的功用。
这种风俗与契丹人意识中的灵魂崇拜观念有联系,契丹人相信“形不散则神不离”。
同时,也是受汉人传统礼制影响而形成,与中原汉墓中的“金缕玉衣”相似,反映了契丹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扬弃。
除了银丝网络外,契丹贵族死后还要戴面具,意在保护死者的面容。
中国古代金器大赏:战国期(下)
中国古代金器大赏:战国期(下)四库全叔2017-05-18 08:04 从商代到清朝,上下数千年,中国的黄金文化一脉相承、兼容并蓄、独树一帜。
每一时代无不以其独特的面貌卓然标举,各领风骚。
黄金器皿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南北风格差异显著,而西北和北方草原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迥异风格,尤其引人注目。
西北和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十分喜爱金银物品,仅从匈奴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就出土有不少动物形的金银器饰件。
从制作手法以及外在形态上来看,有圆雕动物饰品、浮雕或透雕动物纹饰品和锤打成型动物形饰片三种。
(战国,鹰顶金冠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圆雕动物饰品,造型最为独特、工艺最为复杂、制作最为精湛,在匈奴金细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首推1972年冬天由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贵族墓出土的一件鹰顶金冠饰。
因埋藏地下2000多年,冠顶和冠箍之间原有的丝织品及皮革制品早已朽没殆尽,仅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金冠饰。
(战国,鹰顶金冠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冠顶高7.3厘米,重192克,冠面上傲立一采用圆雕工艺塑造成型的展翅雄鹰,鹰身用金片制成,空心,身上饰羽毛纹;鹰的头部和颈部镶嵌两块绿松石,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呈内钩状的鹰喙,凸现出雄鹰的凶猛,鼻内插入金丝通过头部与腹下相连,使头、颈可左右摆动;鹰尾插入身后,用金丝连接,也可摆动。
鹰下部为厚金片锤打成的半球形体冠面,表面从中心四等分为九十度的扇面形,其上浮雕四组狼咬羊图案,狼作卧伏状,盘角羊前肢弯曲,后肢被狼咬住,作反转态。
整个冠顶呈现雄鹰俯视狼咬羊的生动情景。
(战国,鹰顶金冠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条长30厘米的金冠带,冠带由铸造的三条半圆形金条组成,前面有上下两条,中间及末端均有榫铆相合;后面一条两端有榫与前面一条连接组成头箍;左右靠近人耳处,分别浮雕各种动物形象,如张口露齿的虎,巨角盘卷的羊、低首卧伏的马等,皆着意夸张其情态特征,折射出典型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特有风格。
《文物》杂志2010年第9期--湖北竹山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西汉金带扣_杨海莉
1975年11月,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明清村9组村民在进行坡地改梯田挖土时,发现一件黄金饰物。
正在现场值班的县武装部周部长意识到是文物,于是立即通知县文化局报告省文化厅,省文化厅派省博物馆专业干部赶到现场调查。
根据现场情况和人们介绍,确定此处为一古墓,但由于放炮作业,墓葬已被炸毁。
经鉴定,出土的黄金饰物为一件金带扣,于是收藏于竹山县文化馆(现为博物馆)。
金带扣(藏品号总69号)由黄金锻造,整体呈长方形(封二∶1、2)。
背面四周有凸出的边框,中间内凹,有明显锻造痕迹。
一端置2个横向的桥形纽,正中置一竖向的桥形纽。
在下方有一个三角形穿孔,中间横列7个不规则形穿孔,另一端中间有一个椭圆形穿孔。
靠近一角的大圆孔为铁镐所破坏。
正面有浮雕图案。
上部为一排共11个羊首,形状相同,排列有序,侧面,长吻圆眼,小耳有角。
下部存有2羊,形象大略相同,侧身仰首,角下卷,眼圆睁,耳直立,身体围绕头部蜷曲,一腿盘屈于身下,蹄向上,一腿绕过头顶,蹄朝前。
其下边缘有粗绳索纹。
残损之处的纹饰不明。
带扣长12.6、宽0.6、厚0.2厘米。
重225克。
此金带扣的形制规整,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其特征及装饰图案与徐州西汉宛朐侯刘墓[1]出土的金带扣及江上波夫、水野清一所著《内蒙古·长城地带》收录的基本一致[2],其时代应为西汉。
西汉时期,诸侯势盛,因谋反、叛乱被诛及流放者屡有所见。
十堰地区历史悠久,特别是十堰的房陵(今房县)、上庸(今竹山县)是秦汉时期重要的流放地。
《汉书》记载:济东王彭离行剽杀人,废徙上庸;常山王舜薨,子嗣立,有罪,废徙房陵;汉宣帝时,广川王吉废迁上庸,自杀。
竹山县古属上庸,此地出土如此造型精美,制作精良的金带扣,不可能是一般的民间物品,应该与当时流放的贵族有关。
此金带扣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一级文物。
摄影:胡春雨[1]徐州博物馆《徐州西汉宛朐侯刘墓》,《文物》1997年第2期。
[2]参见邹厚本、韦正《徐州狮子山西汉墓的金扣腰带》,《文物》1998年第8期。
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特点
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特点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上》2023年第12期摘要:传统手工技艺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旅顺匈奴皮雕”是2020年正式申遗且成为大连市非遗项目之一,此项目的设立为大连皮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四代传承人丛龙强为高校教师,长期从事工艺美术专业教学,他作为主要传承人在“旅顺匈奴皮雕”项目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丛龙强在皮雕技艺发展与特点方面的研究颇深,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走出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以“旅顺匈奴皮雕”非遗项目的发展为例,传统技艺的传承具有传承有序、脉络清晰,取长补短、包容并收,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形式多样、多元创新的特点。
关键词:手工技艺;传承;皮雕11至15世纪,中国和波斯就诞生了皮革手工艺技术,如压印与雕刻技术等。
此手工艺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后,在16—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与皮革工艺发生了融合。
大连地处辽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匈奴、突厥、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乐土,马背上的民族有着自己的喜好与文化特点,与其生活紧密相连的皮革自然就成为了传统手工技艺中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
皮雕源自皮革的加工工艺,是马背上的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与发展。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皮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这得益于皮革所具有的天然吸水性和可塑性特点,因此成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旅顺匈奴皮雕”作为2020年新增的大连市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在传统技艺传承中的文化特点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具有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普遍性。
一、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具有传承有序,脉络清晰的特点传统手工技艺之所以能够传承发展至今,当然有着其传承的方法与特点,无论是家族式传承还是师徒式传承,都是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重要方式,非遗项目“旅顺匈奴皮雕”的传承也是如此,能够显示出其传承有序、脉络清晰的特点。
皮雕一直伴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更迭与发展,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取得了广泛的发展。
大连汉墓博物馆现状与发展浅析
Total.349May 2016(A)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349期2016年5月(上)大连汉墓博物馆现状与发展浅析卢凤椿曹明玉(大连大学历史学院辽宁·大连116622)中图分类号:K878文献标识码:ADOI :10.16871/ki.kjwha.2016.05.069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511258075)。
作者简介:卢凤椿(1994—),女,辽宁普兰店人,本科,从事文物保护学习与研究;曹明玉(1977—),男,吉林镇赉人,讲师,从事文物保护与研究。
摘要博物馆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载体,承载了一个区域悠久的历史文化,大连汉墓博物馆以陈列墓葬的发掘成果为基础,通过遗址复原和展示出土文物等陈列方式,展现出两汉时期大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风貌及其与周边区域的交流联系,其在布展方式、文物陈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
因内外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博物馆的运营现状不容乐观,可从加大宣传力度、吸纳专业人才、探索陈列形式、拓展教育功能等方面进行改善,使其成为有效展示现代化城市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大连地区汉墓博物馆运营现状改善对策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alian Han Tomb Museum //Lu Fengchun,Cao Mingyu Abstract As a kind of unique cultural support,the museum hosts the ancient history and culture of a region.Dalian Han Tomb Museum expresses the 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Dalian in Han Dynasty as well as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different areas,it has certain features in exhibition mode,relics display and so on.The operating situation of the museum isn't good.We can increase the propaganda,recruit professionals,explore the exhibition form,and expand educational function,in order to make it become an important showcase of modern urban history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Key words Dalian area;Dalian Han Tomb Museum;operations situation;improvement measures大连汉墓博物馆坐落于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沙岗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营城子汉墓群之上,是展示营城子汉墓原址和大连地区两汉时期墓葬出土文物的遗址类博物馆,占地面积46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是大连地区唯一的古代遗址类博物馆,也是全国第一座汉代墓葬群遗址博物馆。
古代一流金器
古代一流金器史前约4000—3800年前金耳环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商周时期商臂钏首都博物馆藏北京平谷南独乐河乡刘家河商墓出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金臂钏。
商金箔虎形饰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出土商周金冠带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商周金面具金沙遗址博物馆藏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春秋战国春秋金驴饰件(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春秋金驴饰件(背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春秋金马饰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春秋战国螭纹金牌上海博物馆藏春秋战国螭纹金带饰上海博物馆藏春秋战国螭纹金环上海博物馆藏春秋战国螭龙纹金带钩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晚期金耳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白杨河5号墓地出土战国战国金郢爰南京博物院藏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出土战国郢爰金币安徽博物院战国虎纹圆金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阿拉沟墓地出土战国云纹金盏、金勺湖北省博物馆藏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郢爰秦汉柿子金▌[东汉] “偏将军印章”金印西汉金兽南京博物院藏江苏省盱眙县窖藏出土汉金虎饰上海博物馆藏狼噬牛金牌饰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长15厘米宽9.5厘米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出土青海省博物馆藏汉三鹿金饰(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汉三鹿金饰(背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汉透雕神人骑虎饰上海博物馆藏内蒙古博物院藏· 汉代镶宝石金冠东汉金顶针阜阳博物馆藏东汉“宜子孙”钟形金饰安徽博物院汉 “关内侯”金印 湖北省博物馆藏湖北省云梦县吴铺乡赵许社出土汉八龙纹嵌宝石金带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博格达沁古城黑圪达遗址出土▌[东汉]“朔宁王太后玺”金印公元5世纪-6世纪金面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昭苏波马墓葬出土“文帝行玺”龙钮金印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83年象岗南越王墓出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文帝行玺”龙钮金印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83年象岗南越王墓出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泰子”龟钮金印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1983年象岗南越王墓出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右夫人玺”龟钮金印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83年象岗南越王墓出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魏晋隋唐西晋鹿首步摇冠内蒙古博物院藏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西河子窖藏出土西晋金耳挖形簪安徽博物院隋金指环安徽博物院唐狩猎纹金蹀躞带内蒙古博物院藏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出土唐单轮十二环纯金锡杖法门寺博物馆藏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唐代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唐代。
旅顺博物馆一级文物
旅顺博物馆一级文物
旅顺博物馆收藏有两件纯度很高的汉代马蹄金,经学者研究分析,这两块马蹄金和中国中原地区出土的马蹄金一样,并不是用于交易的货币,而是用于祭祀。
这两件马蹄金出土于大连市普兰店区,含金量高达98%,重约半斤,金块呈马蹄形,周壁从底向上内收,中间空,底部呈不规则圆形,刻有“上”字,侧面刻画有特殊符号。
马蹄金在大连地区的发现,从侧面证明了两汉时期大连地区经贸繁荣。
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两汉时期出土的金丝与金粒细工装饰品-中国考古
两汉时期出土的金丝与金粒细工装饰品金丝与金粒细工是利用金的可延展性,加工成金丝金粒焊缀在器物上用以装饰。
在我国,对金丝与金粒细工装饰器物的描述时有以掐丝称呼,或单对金丝装饰以掐丝称呼,对金粒细工装饰以金粟粒、金珠、金粒、连珠纹等称呼。
金丝和金粒细工在装饰品上的使用非常广泛,在头饰、颈饰、腕饰、耳饰、戒指上都有使用。
两汉以前,金丝与金粒细工的装饰品已经出现。
山东临淄商王村一号战国墓出土过两件金耳坠1,陕西省神木县纳林高兔出土有金粒装饰的金兽形冠饰2,内蒙古阿鲁柴登战国晚期匈奴墓中出土的金冠饰、金耳坠等3。
在新疆地区青铜时代和早期铁期器时代,金丝金粒细工的装饰品也屡有发现。
1977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阿拉沟墓出土一件战国时代的项链4,该墓地中也有金丝出土5。
乌鲁木齐市柴窝堡的墓葬中也出土有金耳环6。
从考古发现来看,西汉时期金丝与金粒细工装饰品时有出土。
广州和北方草原的发现尤为引人瞩目。
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了39枚金丝与金粒细工的花泡饰,形状如纽扣,直径1厘米左右7。
西安市未央区卢家口出土的金灶长1.6、横2.9、厚1.2厘米、重5.5克。
用薄金片制成,有灶口,灶上的釜中盛满金粒,釜后有烟囱,在灶的上面和侧面用金丝缀成云纹,并镶嵌绿松石和红色宝石,灶的周边、灶门以及金丝缀成的云纹都焊缀有金粒组成的连珠纹带,底面以金丝缀成“日利”二字(图一)8。
图一西安市未央区卢家口出土的金灶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布尔陶亥西沟畔西汉早期匈奴墓中出土的金丝与金粒细工装饰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丰富。
M4出土6件锒金边蚌饰,蚌片四周锒有金边,金边上又饰有金粒。
1对耳坠,分别由耳环、牌饰,方形金串珠和玉佩组成。
其中的2件牌饰呈长方形,牌饰四周焊有金粒花边;以及方形金串饰4串。
锒金玉佩2件,玉片镂空并刻划有花纹,周边包金,锒有精细的粒状金边,上有钮9。
图二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布尔陶亥西沟畔匈奴墓出土的金玉玛瑙头饰和项饰东汉时期金丝与金粒细工装饰品的出土地点更为广泛,制作更为精美,有不少巧夺天工,叹为观止的器物出现。
唐李倕墓头冠及配饰的金珠焊缀工艺研究
唐李倕墓头冠及配饰的金珠焊缀工艺研究张萌【期刊名称】《《艺术设计研究》》【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5页(P56-60)【关键词】金珠焊缀; 工艺研究; 唐代; 李倕墓【作者】张萌【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18李倕(711~736)为唐代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第五代孙女,根据墓葬砖质朱书墓志记述其并无封爵,但其殷实的家境和“承富贵之裔”的身世还是可以从大量随葬品中看得出来。
李倕身上佩戴有异常华美精致的冠饰和身体配饰,显示出唐代社会对贵金属饰物的偏爱,特别是金饰的制作工艺极尽精致工巧,饰片边缘及底部应用的金珠焊缀工艺是将直径为160~330μm①的极小微粒金珠焊接到金饰片上,精致的金珠如星光灿灿,华丽效果令人称奇。
国外学者认为唐代金银饰品受到了在中国文化区边界生活的少数民族手工传统的影响,这里肯定要强调印度、伊朗地区的供应关系。
从古意大利伊特鲁里亚人(Etruscans)所流传过来的金珠工艺也被熟练运用,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随着需求的增加,唐代工匠技艺日益精湛,本土的作坊已经能够提供“质量匹敌或更好的货品,迎合了订购者品味及装饰需求”。
对李倕墓出土文物金珠焊缀工艺的技术研究,不仅可以客观验证当时的细金工艺制作技艺,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管窥工艺技术背后隐藏的历史和文化现象。
李倕墓出土的一套完整精致的身体配饰包括一组冠饰组件、一组腰部装饰组件、两组腿部装饰组件(图1),每组饰件都有极其繁复精美的金饰片装饰,并镶嵌紫晶、珍珠、贝壳、绿松石等贵重宝石。
这些金饰件结构基本相同:由金片做底,用细金丝掐成花纹图案焊接在金片上,然后把单个金饰片焊接成一个整体,构成饰件的主体。
在掐制好的花纹中镶嵌切割过的宝石,底座周边用极微小的金珠颗粒连缀为纹样边缘,有部分金饰片较大或较中心位置主体纹样底面铺满金珠②(图2)。
这种“金珠”过去多被称为“炸珠③”,极小颗粒的金珠有序地排列,或作局部底面装饰,或作边缘纹样装饰。
每月一讲——话说牡宜遗址出土的金带扣
每月一讲——话说牡宜遗址出土的金带扣2011年广南牡宜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件金带扣。
该带扣发现于4号墓腰坑中部偏南。
牡宜遗址4号墓整个器物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整器以裁剪成型的金片制成,金片厚度不足1毫米。
平面前圆后方,呈马蹄状,重51克、长11.6厘米、宽5.5~7.1厘米。
前端有条弧形穿孔用以系带,本有活动扣舌,但出土时已经残失。
器物边缘有若干小孔用以固定在带上。
表面以锤揲工艺成型的高浮雕状单龙纹为主体纹饰,龙纹左侧饰一以同样工艺成型的虎纹,并运用錾刻工艺装饰细部的短线纹、圆点纹等。
扣面本镶嵌有10颗宝石,发现时仅残留1颗绿松石珠。
此扣形制与云南青铜文化常见的背后装配钩状系的扣饰大相径庭,显然不是本地文化孕育的器物。
牡宜遗址出土金带扣此类金带扣在云南共发现两件,另外一件于昆明羊甫头墓地采集。
羊甫头墓地出土金带扣即便放眼全国其他地区,出土的同类器物也并不多,有资料可查者共四件,分别出土于新疆焉耆黑圪垯遗址、辽宁大连城子营汉墓76号墓、安徽寿县寿春镇计生服务站汉墓和湖南安乡西晋刘弘墓。
另外邻邦朝鲜的平壤石岩里9号墓也曾出土过一件。
昆明羊甫头墓地以及其他五个遗存的年代通过考古材料证实为汉晋时期。
其中安徽寿县寿春镇计生服务站汉墓出土有“元和二年”铭文铜舟。
“元和”为东汉前期章帝刘炟的年号。
朝鲜平壤石岩里9号墓出有“居摄三年”铭文漆盘。
“居摄”为西汉末年王莽摄政时期皇太子刘婴的年号。
湖南墓则根据“宣成公章”和“镇南将军章”的印章明确判定为西晋刘弘的墓葬。
牡宜遗址出土金带扣的4号墓的年代也大体属于西汉晚期至东汉初。
由此可见此类金带扣在西汉晚期就应该出现并延续至晋。
其他地区出土金带扣关于此类金带扣多有学者论述。
他们普遍认为这类带扣为文献中记载的“犀毗”,或称“鲜卑”、“师比”,是一种起源于北方草原文化的腰带括结和装饰器物,后被汉文化吸收发展,形成了汉文化风格的装饰主题,并以玉、金、银等材质制作,广泛流行于汉人上层社会中。
汉代巨量黄金去哪了?是真金还是黄铜?快来围观海昏侯的黄金
汉代巨量黄⾦去哪了?是真⾦还是黄铜?快来围观海昏侯的黄⾦历史上⼀直有⼀个未解之谜,那就是汉代的黄⾦去哪了?西汉史书中经常见到动辄万⽄千⽄黄⾦的记载,⽽在后世却看不到这么巨⼤数量的黄⾦在市⾯的流通的盛况了。
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从古代⼀直延续⾄今,在近千年⾥成为⽂⼈和历史学者们热衷于讨论的话题。
甚⾄北宋的⼤⽂豪苏轼也曾对这个问题做出过⾃⼰的猜测,认为那些黄⾦已经神秘的“复归⼭泽”了。
⽽最近在海昏侯墓中出⼟的⼤量⾦器,让我们可以有幸⼀窥汉代黄⾦的“真容”。
海昏侯墓中的黄⾦汉代黄⾦为何引⼈瞩⽬?黄⾦并不是在汉代才出现,但为何⼤家津津乐道于汉代的黄⾦问题?其实主要是因为“数量”。
汉代史书中记载的黄⾦数量惊⼈的巨⼤,皇帝、诸侯王赏赐或使⽤黄⾦动辄千万之数。
彭信威曾在《中国货币史》中作出⼀项统计:西汉从汉⾼祖到汉平帝的⼗⼆个皇帝共赐⾦约九⼗万⽄。
如果再加上皇帝的国库的储藏,当时中国的黄⾦的数量保守估计应当在百万⽄以上。
当时的百万⽄黄⾦⼤约是如今的500吨,这个数量实在是让⼈惊讶!清代赵翼在《⼆⼗⼆史札记》整理了汉代皇帝的黄⾦使⽤情况:汉⾼祖以四万⽄与陈平,使为楚反间,不问其出⼊。
娄敬说帝都关中,⽥肯说帝当以亲⼦弟封齐,即各赐五百⽄。
叔孙通定朝仪,亦赐五百⽄。
吕后崩,遗诏赐诸侯王各千⽄。
陈平交欢周勃,⽤五百⽄。
⽂帝即位,以⼤⾂诛诸吕功,赐周勃五千⽄,陈平、灌婴各⼆千⽄,刘章、刘揭各千⽄。
吴王濞反,募能斩汉⼤将者赐五千⽄,列将三千⽄,禆将⼆千⽄,⼆千⽯⼀千⽄。
梁孝王薨,有四⼗万⽄。
武帝赐平阳公主千⽄,赐⼘式四百⽄。
卫青击匈奴,斩⾸虏万九千级,军受赐⼆⼗余万⽄。
昌⾢王赐故⾂君卿千⽄。
宣帝既⽴,赐霍光七千⽄,⼴陵王五千⽄,诸王⼗五⼈各百⽄,赐孔霸⼆百⽄,赐黄霸百⽄。
元帝赐段会宗、⽢延寿、陈汤各百⽄。
成帝赐王根五百⽄。
王莽聘史⽒⼥为后,⽤三万⽄,赐孝单于千⽄,顺单于五百⽄。
莽末年,省中黄⾦,万⾦者为⼀匮,尚有六⼗匮,黄门、钩盾、尚⽅,处处各有数匮。
邾国故城一件青铜带钩的保护及其错金技术特征
邾国故城一件青铜带钩的保护及其错金技术特征
史本恒;王云鹏;路国权;王青
【期刊名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年(卷),期】2022(34)4
【摘要】2018年山东省邹城市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出土了一件锈蚀严重的带钩,为了全面了解其材质特征和保存状况,对其进行了X光探伤、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分析(SEM-EDS)。
结果显示这是一件较为罕见的错金嵌绿松石青铜带钩。
为了揭示其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在科技检测基础上开展了保护工作。
在保护过程中,通过对带钩和金丝形貌特征的显微观察可知,金丝的横截面形态既有倒三角形也有倒梯形,而且较宽的金丝是由单根细金丝折弯盘绕而成。
这些独特的错金技术特征在以往公开发表的资料中尚未见报道,说明古代错金技术存在多种具体实现方式,这为错金银工艺研究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
【总页数】10页(P80-89)
【作者】史本恒;王云鹏;路国权;王青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博物馆;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41
【相关文献】
1.西安北郊出土一件战国铜带钩的无损分析
2.秦代错银铜带钩的保护
3.成都蒲江飞虎村出土错金银带钩保护修复
4.河南博物院藏铜带钩形制特征分析
5.从战国错金银嵌金玉铜带钩看龙纹纹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粟工艺,小金珠的玲珑魔法
048金粟工艺,小金珠的玲珑魔法在中西方历史中,黄金文化源远流长,它被看作是太阳的化身。
黄金不仅是硬通货币,还是名贵奢侈品的重要原料之一,黄金的使用与社会等级和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在先秦时期,人们将金、银、铜都称为金,分别是黄金、白金和赤金,即“金三品”。
但《汉书·食货志》中有明确记载,“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黄金最为珍贵。
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黄金制品为新石器时期文物,如1976年在甘肃玉门市清泉乡境内的火烧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金耳环。
而历经数千年的发展,黄金制作装饰工艺日趋成熟,精益求精,本文讨论的金粟工艺就是黄金制品的重要装饰工艺之一,它以精巧的设计和先进的技术,在传统与现代金饰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文/图:刘星辰汉晋金框粟珠嵌松石带饰,湖南省博物馆藏赏鉴APPRECIATION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黄金化学性稳定,只可溶于王水和水银,并且具有极强的延展性和可锻性。
基于黄金特有的化学性和物理性,衍化出了专门的黄金加工工艺,称之为细金工艺。
细金工艺种类繁多,如掐丝、镶嵌、锤揲等,金粟工艺也是其中之一。
金粟工艺,又细分为金珠、金炸珠、金筐宝钿工艺等。
通俗来说,就是将黄金制成直径极微小的球形颗粒,然后将它们以一定的形式排列、焊接在金器的表面或边缘,也可作为主体或局部的纹饰。
这种工艺比起锤揲、錾刻等其他细金工艺更为复杂,视觉立体感更强。
在光束的照射下犹如繁星点点,反射出璀璨光芒,格外精美。
金粟成珠之法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显示,我国金粟工艺出现的时间在战国中期。
金粟工艺制品主要有“服饰首饰”“货币”“饮食用具”“兵器饰件”“宗教法器”和“模型器具”六大类,分布地区也十分广泛,北方、中原、南方地区均有出土发现,常见于新疆、内蒙古、陕西、河南、江苏、广东、广西等省份。
制造金粟的传统方法有吸珠法、拨珠法、研磨法和吹珠法四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汉墓出土的金质带扣证实——千年前大连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来源:辽宁日报2016年12月28日版次:A16
大连营城子发掘的一处汉墓。
汉墓壁画《升仙图》。
汉墓出土的陶楼。
汉墓出土的青铜承旋和青铜尊。
金质“十龙带扣”,由纯金打造。
现藏于大连汉墓博物馆。
核心提示
在汉代时,大连就已是一个人口稠密、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地区。
截至目前,大连地区已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汉墓,并出土了大量器物。
其中,2004年营城子汉墓群发现的西汉晚期的金质“十龙带扣”堪称经典之作。
“十龙带扣”现藏于大连汉墓博物馆,其工艺之精湛、主人身份之高在国内罕见。
它的出土以及数千座汉代墓葬的发现,证实了辽东半岛在汉代就出现了繁荣的城市文明。
“十龙带扣”差点被埋没
在大连汉墓博物馆,每当有参观者走过金质“十龙带扣”的展柜,总免不了被其精美所吸引,停下脚步仔细欣赏这件宝贝。
但人们并不知道,这件精美绝伦的“十龙带扣”差一点就永远埋在了地下。
瓦房店市博物馆馆长姜宝宪曾参与了营城子汉墓群的发掘,他对金质“十龙带扣”的出土过程印象深刻。
姜宝宪回忆,2003年秋,营城子工业园区项目刚落地不久,施工队发现了地下的汉墓。
为了避免文物遭到破坏,大连市文化局从大连市考古所、旅顺博物馆以及甘井子区、金州区、瓦房店市、长海县等文博部门抽调了近20人,组建了大连营城子汉墓考古队,对汉墓进行抢救性挖掘。
当时,地面已经开始上冻,并不适合田野考古发掘。
为了赶进度,考古队在墓地上扣了个塑料棚坚持工作。
到12月底,第一阶段的发掘工作才基本结束。
青铜承旋及青铜尊、玉剑璏以及各种陶器都是那时出土的。
不过,和青铜承旋及青铜尊等文物在一个墓穴的金质“十龙带扣”当时并没有被发现。
到了第二年3月份,土地逐渐化冻,完成任务的考古队准备回填墓地。
时任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刘俊勇以及另外两位考古负责人觉得有必要再对墓地进行一遍清理,于是就派姜宝宪带着两个人去现场。
“我们检查得十分仔细,最终在一个单室墓穴的棺木下面找到了这件金质‘十龙带扣’。
尽管一直被深埋于地下,但我们挖出这件金质‘十龙带扣’时,它依旧熠熠生辉。
”姜宝宪说,当时他就感觉找到了宝贝。
而这件稀世珍品一经公布,便在考古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工艺精湛,目前国内只此一件
带扣,在古代指的是腰带上的锁扣,类似于现代人使用的皮带头。
大连营城子汉墓群曾出土一件金质“十龙带扣”,无论是从精美程度还是主人身份来说,都称得上是大连汉墓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大连汉墓博物馆主要陈列着大连地区的各种汉墓类型及墓中出土的文物。
12月16日,记者在大连汉墓博物馆的中部展厅看到,这枚金质的“十龙带扣”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称得上是整个展厅里的明星。
这件纯金打造的带扣,形似马蹄,由带弧形穿孔的扣身、活动的扣舌以及扣身背面用于固定扣舌的圆环构成。
经博物馆测量,这件金带扣长9.5厘米,宽6.6厘米,厚为1.3厘米,重为38.27克。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翠敏说,金带扣因为精美绝伦的纹饰和制作工艺而被评为镇馆之宝。
金带扣的大小不及手掌的2/3,但其上盘踞着一条大龙,另有9条小龙环绕在其周围,似腾飞于云层之中,龙的脊背及周边分别镶嵌着细小如粟的金珠和水滴形绿松石。
边缘部分处理得十分精细,最外侧的边框是由两条金丝扭搓成麻花状,紧挨着麻花状的边框则是一圈用金丝绕成的菱形或圆形,其中扣身末端的方形两角各放一个金丝绕成的圆圈,其余均为菱形圈。
据介绍,这些菱形圈及圆圈应该镶嵌着绿松石。
目前,能看到有9个菱形圈中嵌有绿
松石。
张翠敏告诉记者,这种金带扣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捶揲、钻孔、切割、掐丝、焊缀金珠和镶嵌等工艺,可以说是汉代金器中的精品,而且国内只此一件。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刘金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飞峰研究后,发现还有4件金带扣的形制及制作工艺与它相似。
它们分别出土于朝鲜的乐浪汉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的黑圪垯墓地、安徽省寿县东汉墓以及1991年湖南省安乡县黄山头南西晋刘弘墓。
主人身份显赫,或为诸侯王
金质“十龙带扣”如此精美,它的主人会是什么身份呢?
根据金质“十龙带扣”出土的营城子汉墓群第二地点M76的墓葬形制,考古工作者首先推断金质“十龙带扣”所属年代为西汉晚期,至迟不超过东汉早期。
M76墓葬的椁木四周填塞贝壳及一些碎砖瓦,属于典型的贝墓。
贝墓绝大多数出现在西汉时期,东汉初期仅有少部分。
墓中除了一些陶器,与金质“十龙带扣”一起出土,最具代表性且能说明问题的就是那套青铜承旋和青铜尊、兽钮铜印以及两件玉剑璏。
“这些文物也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尤其是那套青铜承旋和青铜尊。
青铜承旋是三足青铜浅盘,三足的形状为熊面人形,上面则为青铜尊,这种形制的青铜盘加青铜尊是汉代正式宴会的器皿。
兽钮铜印虽印文难辨,但从钮制分析,极有可能是汉王朝颁赐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印章。
而那两件剑璏的表纹饰其中一件为谷纹,另一件为螭龙纹,都不是寻常百姓所能享用的。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刘俊勇曾在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且参与了营城子汉墓群的发掘,根据墓葬出土的文物,他认为M76墓主人、即金带扣的主人应该是一位身份高贵的少数民族首领。
刘金友和王飞峰等人进一步扩大了研究视野,通过对其他地点出土的金带扣使用者身份的分析,来进一步确定营城子出土的金质“十龙带扣”的主人。
根据考古报告并与前文所说的另4件带扣比较分析,他们推测,龙的数量的多少应该与墓主人的身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大连营城子汉墓出土的金质“十龙带扣”主人身份极高,或为诸侯王,或为显赫一时的公卿。
千年之前,汉文化就已深刻影响辽东半岛,并由此向海外传播
在对金质“十龙带扣”的主人展开研究的同时,有些研究人员还对金带扣的出处进行了分析。
刘金友等人认为从金质“十龙带扣”的珍贵用材和制作工艺来看,绝非民间一般的手工作坊所能完成,应属于当时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
但刘俊勇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理由有二:其一,带扣本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蹀躞带上的重要配饰;其二,大连营城子汉墓出土的金质“十龙带扣”上的水滴状绿松石和红宝石镶嵌物早前在古波斯阿契米尼王朝的金器上就已出现。
由此可推测,金质“十龙带扣”也许并非辽
东半岛之物,其制作技艺可能源自古波斯,经草原游牧民族传入内地,进而影响到辽东半岛。
另外,从这一角度分析,还可以说明最迟在汉代,中原汉文化便开始系统地输入辽东半岛,使这一地区出现了繁荣的城市文明。
对于这一论断,营城子汉墓就是最为有力的证据。
出土金质“十龙带扣”的汉墓位于大连营城子一个工业园区内,那里发现了一个汉墓群,墓葬数量在百座以上。
事实上,营城子地区乃至整个辽东半岛汉朝时期的墓葬非常多。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在辽东半岛区域内所发现的汉墓已达数十组群,共数千座,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宏伟,殉葬、随葬物品之丰富,均表明辽东半岛在汉代已经是人口稠密、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是辽东的交通枢纽地区。
汉文化之所以能够深刻、全面地影响辽东半岛,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密不可分。
辽东半岛位于辽宁省南部,北面边界是鸭绿江口与辽河口的连线,其他三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是南北交往的交通要道,水陆交通的枢纽,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不仅在此落地生根,而且还经此向海外进一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