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一)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直接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 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 用活动所进行的控制。
39Biblioteka (1)信贷配额管理:是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资金 供求状况及客观经济形势的需要,权衡轻重缓急, 对商业银行系统的信贷资金加以合理的分配和必要 的限制。 (2)流动性比率管理:商业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在 其全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 (3)利率上限: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 机构存贷利率的最高水平。最常用的直接信用管制 工具。 (4)直接干预: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的业务范围、信贷政策、信贷规模等业务活动进行 干预。 (5)特种存款:中央银行为了控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 构利用过剩的超额准备金扩张信用,而采用行政手 段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一定比例减超额准 备金的一部分缴存中央银行的措施。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 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 信贷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通常在不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条件下, 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投向和不同贷款的 利率。
34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
★涵义:是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不动产以外的耐 ★在消费过度膨胀时:可对消费信用采取一些必
要的管理措施。 (1)规定分期购买耐用消费品首期付款的最低 限额 (2)规定消费信贷的最长期限 (3)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种类
第八章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1
第一节 货币政策概述
2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广义: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 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影响货币 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 狭义: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 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 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 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和措施 的总和。
第四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商品相对价格体系的变动是自由 竞争的正常现象。 价格体系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 具,在一定时期会引起一般物价水 平的变动。 衡量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指标: GNP 平减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
(2)稳定物价的意义
一是通货膨胀导致社会分配不公,使 社会矛盾尖锐。 二是借贷风险增大。通货膨胀突然加 速时贷出资金的人将受到额外损失;通 货膨胀突然减速时借入资金的人受到额 外损失。 三是相对价格体系受到破坏,价格信 号作为有效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失灵。 四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货币的严重 贬值,可能使其货币体系崩溃。
2、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依据
(1)通货膨胀目标制与货币中性 理论。 根据货币中性理论,货币政策不 可能影响实际产出和就业,因此, 货币政策目标定为经济增长或者充 分就业并不合适,只能将通货膨胀 作为唯一的货币政策目标。
(2)通货膨胀目标制与动态不一 致理论。 理论的提出:Kydland and Prescott (1977)提出动态不一致理论,认 为政府有欺骗公众的倾向,政府当 局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会欺骗公众, 希望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率的手段减 少失业率,增加产出。
金本位制下稳定价格的名义锚: 商品的价格以黄金的单位价值计价。 不兑换纸币制度下稳定价格的名 义锚: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与汇 率。 名义锚的意义:保证货币政策操 作的有效性,降低货币政策操作中 的风险。
“名义锚”的内涵: 货币供应量目标和汇率目标; 可以锁定通货膨胀预期、减弱货 币政策动态不一致、降低通货膨胀 偏差的机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导致货币 的名义锚缺位。
公众作为理性人,在受到欺骗后 会调整预期,消费者要求提高工资 水平,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雇主 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物价上升, 产出减少。 结论:认为存在理性预期的情况 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是无效行为。
第14章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一期)招投标结果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于2006年12月6日以利率招标方式进行了2006 年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一期)招投标。招投标具体 情况如下:
名称 2006年 中央国库现金管理 商业银行定期存款 (一期) 招标总量 中标总量 起息日 2006年 12月6日 到期日 2007年 3月6日 中标利率
2013-9-17
11
回购协议
回购协议(repurchase agreement , REPO, 或RP)是证券经营商以到期买回为条件向中 央银行出售证券时,与中央银行所签订的协 议。 合格证券经营商向中央银行买回债券的价格 高于其向中央银行买出的价格,其差额等于 短期贴现贷款利率。 回购协议实际上是商业银行用自己持有的证 券作抵押向中央银行借款。 注意:在我国的央行报告中,回购协议是中 央以到期买回为条件向金融机构出售债券。
14
2013-9-17
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影响整个经济的两个渠道: 货币存量 债券收益率
2013-9-17
15
公开市场业务 银行超额准备金变动
同业拆借市场可贷资金变动
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变动 商业信贷市场利率变动 生产、投资和消费规模变动
公开市场购买
银行准备金增加
银行证券投资增加
2013-9-17
24
我国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续
业务类型
回购交易
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 正回购
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 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 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选择
总结词
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各国货币政策选择带来了挑战。
详细描述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一国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在选择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到全球经济环境,以及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货币政策选择
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选择
金融创新为货币政策选择提供了更多工具和空间。
日本
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以量化宽松为主,通过购买长期国债等资产,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注重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通过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增长。同时,央行也关注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
印度
印度央行的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标,通过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此外,央行也关注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
详细描述
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调
06
货币政策选择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美国
美联储在货币政策操作中,重视利率政策,通过调节短期利率影响长期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和消费。同时,美联储也关注货币供应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
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选择经验
欧洲
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主要关注物价稳定,通过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此外,欧洲央行也关注经济增长和就业。
国际贸易与货币政策选择
04
货币政策选择的实证分析
1
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
2
3
货币政策调整会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决策。
利率变动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物价水平、经济增长和就业情况。
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调整会影响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从而影响本国货币汇率的波动。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其选择
02 03
加强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
未来,我国中央银行将更加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 业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 经济发展。
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
未来,我国中央银行将继续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产品 创新,为货币政策实施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多样化 的工具。同时,将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范,确 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通过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和协调,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便利 化,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共同发展。
03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依据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80%
经济增长
关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 率、就业情况等,以评估经济总体 运行状况。
100%
通货膨胀
通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 产者价格指数(PPI)等指标,监 测物价水平及变动趋势。
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加强合作,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 稳定和安全,防范金融风险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通过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 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 业率,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提高就业质量
通过货币政策的引导,促进劳动力市 场的完善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就 业质量和劳动者素质。
国际收支平衡
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通过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调控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保持国 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金融稳定。
要点三
定向降准
中央银行针对某一金融领域或金融行 业进行的一次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目 的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加强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
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考虑的问题
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考虑的问题
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 通胀目标:中央银行通常设定一个通胀目标,即通胀率的目标范围或目标水平。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确保物价的稳定,而不是过高或过低的通胀。
2. 经济增长和就业:货币政策还应考虑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因素。
中央银行会根据经济数据和预测来判断经济增长的趋势,然后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措施,以支持经济增长和就业。
3. 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需要决定货币供应量的适当水平。
过度增加货币供应可能导致通胀加剧,而过度减少货币供应可能导致经济活动放缓。
4. 利率:中央银行通过决定短期利率来影响整体经济活动。
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利率可以抑制通胀,但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5. 货币汇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还考虑国际汇率。
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国内的出口和进口,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因此,中央银行可能会采取措施来影响货币汇率,以达到经济政策目标。
6. 金融稳定:中央银行还需要考虑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银行体系的健康。
他们可能会采取措施来监管银行行为,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进行专业的分析和决策,以确保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其
整理课件
8
当价格水平提高,名义货币需求相应增
加,若货币供给不相应调整: Ms < Md
当价格水平下降,名义货币需求相应减
少,若货币供给不相应调整:则 Ms > Md
整理课件
9
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当物价水平 提高或下降时,相对于并未改变的实际 货币需求(Md/P),意味着实际货币供 给量(Ms/P)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第八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
整理课件
1
第一节 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体系中作用
一、货币政策的内涵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一定的经 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 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 总和。
货币政策内容与功能
整理课件
2
货币政策工具
货
操作目标 中介目标
币
货币政策目标
最终目标
100/(1-50%)= 200(亿元)
即 Ms/P > Md/P
整理课件
14
结论:
• 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当物价水平提高时, 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量Ms/P减少,而实际货币
需求并未改变,则Ms/P < Md/P ;
• 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当物价水平下降时, 则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量Ms/P增加,而实际货
整理课件
54
二、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关 系
物价稳定 所谓物价稳定,并不是将物价水平冻结起来 长期保持不变,而是指物价总水平大在短期 内没有显著的剧烈波动。
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
物价水平
整理课件
55
•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地区实际经济产品 或劳务总量的增长。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
再贴现机制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发挥着中央银 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解决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作为一项政策工具,它还具有“告示效应”, 作为一种信号表明中央银行未来的货币政策意 向,影响商业银行或社会公众的预期。
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 价证券,影响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并进一步影响货币 供应量的行为。
(1)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 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 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 和投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的目的。
(2)窗口指导,日本银行根据经济形势 的需要,规定金融机构按季度提出贷款增加计 划,在金融紧缩期内设置贷款额增加的上限,
并要求各金融机构遵照执行。
(三)消费者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对消费者的不动产以外的耐用 消费品分期购买或贷款的管理措施,如规定首 期付款最低限额,消费信贷最长期限等。
(四)证券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 的保证金限额。
(五)不动产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 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系由三个层次有机组成: 1.最终目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
作最终要想实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币值稳定、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2.中介目标。从货币政策实施到最终目标变 量的变动中间会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滞,客观上需 要在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设立一套 中介目标。一般而言,中介目标主要有货币供给 量、利率、汇率等。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优点:
中央银行在利用公开市场操作时可以主动出击。 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 。 易于进行反向纠正。 操作起来方便快捷。 还可以影响利率结构。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是一定时期内由中央
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各种 货币形式的总量。 货币需求则是一定时期内社会 公众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 有其资产的需要。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量与货 币需求量基本适应的状态,它是 一种不断从失衡到均衡的动态调 整过程。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 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所有商品 和服务的总量。 它主要出一定 时期的生产能力和净进口等因 素决定。 社会总需求则是一个国家在一 定时期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 需要总量。 社会总供求均衡是指总供给与 总需求基本适应的状态,它也 是一种不断从失衡到均衡的动 态调整过程。
(二)1930年——1950年以前,世界各国货币政策 目标由单一转向双重既由单一的稳定金融转向“稳 定币值与充分就业”。
其主要原因背景在于: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处的世界 性经济金融危机以后,失业问题成为了当时整个资本主义国 家的头号社会、政治、经济问题;2、1936年keynes的《货 币、利息与就业通论》的出版极其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主张 被西方国家政府采纳,这时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充分 就业”为目标既有现实要求又有理论指导;3、“二战”后, 西方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为实现“充分就业”采 取了“廉价的货币政策”与“赤字的财政政策”,导致了较 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稳定币值也无疑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的重要目标。
(三)货币政策的功能
货币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之一, 主要具有以下5方面的功能:
1 、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
定。 2、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3、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 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5、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
二、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案例之一欧洲中央银行
案例:欧洲中央银行 案例:
欧洲中央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欧盟国家的一体化 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各国为实现欧洲合众国的 梦想. 梦想.不惜以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为代价来支 持欧洲建设。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持欧洲建设。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但是和人类所 有的伟大实验一样. 有的伟大实验一样.欧洲中央银行未来的道路也将 充满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充满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案例:欧洲中央银行 案例:
1999年1月1日起,未来的单一货币 欧元将以支票、 年 月 日起 未来的单一货币----欧元将以支票 日起, 欧元将以支票、 信用卡、电子钱包、股票和债务方式流通, 信用卡、电子钱包、股票和债务方式流通,欧洲中央银行 将开始正式运作,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 将开始正式运作,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 2002年开始,欧元钞票和硬币将进入流通,取代所 年开始,欧元钞票和硬币将进入流通, 年开始 有货币联盟参加国的货币。 有货币联盟参加国的货币。
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行址
洲央行认购股本。 洲央行认购股本。
案例:欧洲中央银行 案例:
欧洲中央银行的日常管理机构是执行委员会, 欧洲中央银行的日常管理机构是执行委员会,决策机 构则是理事会。前者由 至 名成员组成 名成员组成, 构则是理事会。前者由4至6名成员组成,其中包括行长和 副行长各一名,他们由欧盟首脑会议直接任命;后者除执 副行长各一名,他们由欧盟首脑会议直接任命; 行委员会成员外,还包括欧元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 行委员会成员外,还包括欧元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 理事会每年至少要举行10次会议,以作出有关欧元利率、 理事会每年至少要举行 次会议,以作出有关欧元利率、 次会议 汇率和货币投放量等方面的重大决策。 汇率和货币投放量等方面的重大决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保证其实现。
中央银行可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且能对社会的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即规定金融机构只要经营存款业务,就必须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
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客户存款的安全,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
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一个重要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是: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具体来说,当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减少,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扩张,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增加。
相反,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增加,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减少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紧缩,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减少。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局限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主要有: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
货币金融管理学第二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20
(三)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1. 转轨时期双项中介目标 2. 现阶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21
(四)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1、基础货币 2、超额储备 3、自由储备 4、货币市场利率
22
四、货币政策工具
1 725851.8
0
471564 85.2万亿
1.52 1.54 1.79 1.61 1.81
2012年
16.70% 17.82% 27.68% 19.72% 13.6%
27 18 8.5 17,8 17.4
14
二、什么是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内涵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或者货币当局 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通过货币存量调整总 需求,进而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解的一种 手段。
6
2000年 99214.6 134610.4 1.37
12
11
12
2001年 109655.2 158301.9 1.44
18
11
2002年 120332.7 185007
1.54
17
10
2003年 135822.8 221222.8 1.63
20
13
2004年 159878.3 254107
1.59
11
1990年 18667.8 15293.4 0.82
28
10
1991年 21781.5 19349.9 0.89
27
17
1992年 26923.5 25402.2 0.94
31
24
1993年 35333.9 34879.8 9
37
5-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3. 基础货币
由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组成,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 现金流通比例较高的情况下,控制基础货币显然比只控制准 备金更重要。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方式是多样的。但中央银行对基 础货币的控制也是不完全的,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形成的那 部分基础货币可控性较强,而通过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投放 的基础货币的可控性较弱。 此外,货币乘数是否稳定可测也是通过基础货币投放控制货 币量的因素。
通货膨胀的分类
(二)按市场机制的运行状况划分 1、公开型通货膨胀 指完全通过物价总水平的 明显、持续上涨体现出来的通货膨胀。 2、隐蔽型通货膨胀 指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 由于存在着严格的价格管制,价格上升趋势 的真实程度被隐蔽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分类
(三)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划分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3、供求混合推动型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
一、物价稳定
(一)物价稳定的意义 由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运行构成较大 的负面影响,所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个传统 目标便是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
通货膨胀的分类
(一)按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划分 1、温和的或缓行的通货膨胀 指通货膨胀率低,而且呈较为 稳定、缓慢的上涨,物价较为稳定,货币不会有明显的贬值。 2、疾驰的或奔腾的通货膨胀 指年通货膨胀率为2位数,甚 至3位数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在加速之中,人们的恐慌心 理使通胀变得更厉害。通货膨胀已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但 还不至于引起金融崩溃和经济生活混乱。 3、恶性通货膨胀 指通货膨胀率在3位数以上,物价连续狂 涨,货币价值不断下降,人们不愿握有纸币,或抢购物资, 或持有外币,已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甚至 引发政局动荡 .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与操作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与操作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运用各种手段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行调控,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保持金融稳定等目标。
中央银行通过使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和操作来实施货币政策。
本文将探讨中央银行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执行操作的方式。
一、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存款的一部分进行强制储备的比例。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金融机构的存款储备量,从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和货币供应量。
当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时,金融机构的储备量减少,可贷款能力减弱,货币供应量相应减少;相反,当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时,金融机构的储备量增加,可贷款能力增强,货币供应量相应增加。
二、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和出售政府债券等金融工具来调节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
当中央银行希望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以通过购买政府债券等进行市场投放,使市场上的流动性增加,进而刺激经济活动;相反,当中央银行希望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可以通过出售政府债券等进行市场回笼,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从而收紧经济活动。
三、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的货币供应和需求状况。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存贷款利率等方式来实施利率政策。
当中央银行希望刺激经济时,可以降低利率水平,从而降低借款成本,促进投资和消费;相反,当中央银行希望抑制通胀时,可以提高利率水平,从而增加借款成本,抑制投资和消费。
四、外汇政策外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调节汇率水平和外汇市场供求关系。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购买和出售外汇等手段来影响汇率的波动。
当中央银行希望调升汇率时,可以通过购买外汇来增加外汇储备,提高汇率水平;相反,当中央银行希望调降汇率时,可以通过出售外汇来减少外汇储备,降低汇率水平。
五、定向降准和定向操作定向降准和定向操作是中央银行针对特定领域或行业的货币政策工具和操作。
定向降准是指中央银行对特定金融机构或行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以刺激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定向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向特定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或向市场注入资金等方式来对特定领域进行干预。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基础练习题-第十九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一、中央银行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基础练习题-第十九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一、中央银行[单选题]1.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资金不足时,中央银行会对他们给予信用支持,这体现了中央银行的()职能。
A.集(江南博哥)中存款准备金B.发行货币C.充当最后贷款人D.组织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中央银行对银行的业务。
对银行提供服务的第二个方面:充当最后贷款人,当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资金不足时,可获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
[单选题]4.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这一职能的是()。
A.保管国家外汇储备B.充当最后贷款人C.经理国库D.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理国库;②代理发行国家债券;③对国家提供信贷支持;④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⑤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此外,还体现在代表政府参加各种国际性会议及金融活动上。
[单选题]5.下列不属于中央银行对银行的业务的是()。
A.集中存款准备金B.充当最后贷款人C.组织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D.黄金储备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中央银行对银行提供的服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集中存款准备金;②充当最后贷款人;③组织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
而黄金储备属于中央银行对政府的业务。
[单选题]6.我国金融业的清算中心是()。
A.中央银行B.工、农、中、建四大银行C.票据交换中心D.中国结算公司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组织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是中央银行主要的中间业务,并由此使中央银行成为全国金融业的清算中心。
[单选题]7.当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感到资金不足时,可获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这体现了中央银行的()职能。
A.集中存款准备金B.发行货币C.充当最后贷款人D.组织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中央银行对银行的业务。
最后贷款人:当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资金不足时,可获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
金融理论与政策(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作为中央银行的鼻祖,英格兰银行产生的最初原因是()A.稳定货币和金融系统的需要B.票据交换、清算的需要C.为政府融资的需要D.统一银行券发行的必要正确答案:C解析: C、市场经济体制下,之所以需要中央银行,主要处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统一银行券发行的必要。
(2)票据交换、清算的需要。
(3)稳定货币和金融系统的需要。
(4)金融监管的需要。
2、中央银行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最本质的职能是()A.代理国库和组织清算B.最后贷款人职能C.垄断货币发行并实施货币政策D.促进经济发展正确答案:C解析: C、垄断货币发行权是中央银行区别于一般的商业银行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央银行的基础职能。
统一货币发行与流通是货币正常有序流通和币值稳定的保证。
统一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的需要。
统一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
3、20世纪中期以来中央银行制度设计的重点内容是()A.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B.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强化C.中央银行承担清算银行职能D.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附属作用的强化正确答案:B解析: B、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性有:(1)货币政策的特殊性。
依赖于市场机制,央行职能与业务有一定的专业性与技术性。
(2)中央银行与政府地位、目标、利益驱动和制约机制不同。
避免政治性经济波动产生的可能;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需要;代表和捍卫社会利益;为了搞好金融监督与管理。
(3)在特殊情况下,央行必须完全服从政府的领导和指挥。
为了防止央行陷入独善其身的误区,需要让央行承担政策责任。
加强对央行组织效率的监督。
4、可以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指标是()A.基础货币B.货币供应量C.汇率D.市场利率正确答案:A解析: A、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包括准备金、基础货币、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等,中间目标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
5、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局限性是()A.中央银行缺乏主动权B.需要发达的金融市场配合C.对商业银行自主经营管理干扰较大D.降低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正确答案:C解析: C、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频繁变动会给银行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银行资金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金融理论与实务-货币政策(一)_真题-无答案
金融理论与实务-货币政策(一)(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单项选择题1. 由于劳动力流动,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对称所造成的失业是______A.摩擦性失业 B.周期性失业 C.自愿性失业 D.偶然性失业2. 由于整个社会的总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业是______A.摩擦性失业 B.周期性失业 C.自愿性失业 D.偶然性失业3. 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而自愿放弃工作所造成的失业是______A.摩擦性失业 B.周期性失业 C.自愿性失业 D.偶然性失业4. 中央银行为增大就业量可采取的措施不包括______A.减少货币供给量 B.增加货币供给量 C.增加社会总需求 D.提供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5.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国际金本位制时期,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______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 C.国际收支平衡D.稳定物价6.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的是______A.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 B.失业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 C.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 D.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7. 菲利普斯曲线显示:失业率高,物价上涨率______A.高 B.低 C.不变 D.与失业率同比例上升8. “奥肯定律”证明______A.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B.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变化关系 C.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同向的变动关系 D.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无关9. 在货币政策实践中,奉行“单一目标论”的典型国家是______A.德国 B.日本 C.美国 D.英国10. 在货币政策实践中,奉行“多目标论”的典型国家是______A.德国 B.日本 C.美国 D.英国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在______A.1993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6年12. 最早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应将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存入中央银行的国家是______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13.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利率着眼于______A.短期的供求平衡 B.短期供大于求 C.短期供不应求D.长期的供求平衡14. 中央银行规定与调整再贴现资格着眼于______A.短期供求平衡 B.长期结构调整 C.短期结构调整D.长期供求平衡15. 依据规定与调整再贴现资格的作用机理,对朝阳产业、“短线”部门签发的票据予以______A.再贴现支持 B.再贴现限制 C.再贴现制止 D.再贴现调整16. 目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______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再贴现政策 C.公开市场业务 D.直接信用控制17. 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范围施以干预,这一直接信用控制手段是______A.信用配额 B.直接干预 C.流动性比率 D.利率最高限18. 中央银行为了限制商业银行扩张信用,规定流动资产对存款的比重,这一直接信用控制手段是______A.信用配额 B.直接干预 C.流动性比率 D.利率最高限19. 一般说来,流动性比率与收益率______A.呈正比 B.呈反比 C.无任何关系 D.以上说法都不对20. 规定商业银行的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这一直接信用控制手段是______A.信用配额 B.直接干预 C.流动性比率 D.利率最高限额21. 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是在______A.1996年 B.1997年 C.1998年 D.1999年22.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不包括______A.信用卡交易 B.回购交易 C.现券交易 D.发行中央银行票据23. 人民银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这一债券交易方式为______A.回购交易 B.现券买断 C.现券卖断 D.信用卡交易24. 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对利率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是______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再贴现政策 C.再贷款政策 D.利率政策25. 我国目前汇率政策的主要内容不包括______A.加快人民币汇率上调速度 B.探索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C.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D.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26.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主要特征不包括______A.离政策工具较远 B.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灵敏 C.离最终目标较近 D.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具有紧密的相关关系27. 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是______A.基础货币 B.库存现金 C.备用金 D.备用货币28. 基础货币作为操作指标的主要优点不包括______A.可测性强 B.可控性强 C.相关性强 D.排斥性强29. 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能观察到市场水平及结构,可随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判断,这体现了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______A.可控性强 B.可测性强 C.相关性强 D.抗干扰性30.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是______A.利率 B.汇率 C.股票价格指数D.货币供给量31. 利率传导机制理论以______为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范围: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 特征:宏观性、调整社会总需求、间接性、较长期 性
二、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
货币政策根本目的通过调节货币供求关系调节社会总供求
均衡。
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社会总需求的变化之间产生差异: 两者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时间上会产生“时滞”。
1.0
1.0
S0_CSBCP
0.8 0.8
0.6
0.6
0.4
0.4
0.2
0.2
0.0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0.0 2000 2002 2004 2006
S1_CSBCP
2008 2010
图6.8 CSBCP平静期状态(State0) 转换平滑概率
图6.9 CSBCP危机期状态(State1) 转换平滑概率
企业或个人 资产 负债 存款
- 应纳税 - 准备金 - 存款
结论:基础货币减少
3.
中央银行买入外汇资产
中央银行 资产 负债 货币发行 + (超额准备) 资产 外汇资产 准备金 - +
商业银行
负债
外汇资产
+
商业银行 资产 准备金 + 负债 本币存款 + 资产 外汇资产 本币存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公众
负债 - +
结论:基础货币增加
3.
局限性
采用再贴现手段控制准备金水平,央行处于被动地位, 可控性较差。 容易产生“顺周期”波动,加剧经济波动。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H=通货C+准备金R
资产负债表中的储备货币一项。
特性分析:
可测性分析:定义明确,易于测度。 可控性分析:调控的方式与准备金相同,精确程度要高于准备金。
短期利率
结论:经济虚拟化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货币政策目标也不
仅仅是通货膨胀问题,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认为保持物价稳定 能促进金融稳定的观点越来越受到质疑,而金融稳定日益成为新 时期货币政策目标重点。 牛市行情往往是以当期或者前一阶段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为基础 而逐步积累的;利率的调整主要是根据CPI指标的变动而做出相 应调整,但是往往滞后于其变动。
1.0
1.0
0.8
0.8
0.6
0.6
0.4
0.4
0.2
0.2
0.0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0.0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图5-12 预警信号模拟曲线 (1999M01-2011M05)
图5-13 预警信号模拟曲线 (1999M01-2011M05)
四、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古典学派 凯恩斯学派 货币学派 合理预期学派 其他理论解释
希姆斯因果性检验
真实商业周期理论
第三节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
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 的特定的经济目的。 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中央银行
确定货币政 策最终目标
主要是指货币市场利率,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代 表。 特性分析:
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极优
相关性:与中间指标的相关性不确定。
(四)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
(一)利率
1.
优点
不仅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还能够表现供求 状况的相对变化。 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进行较为有效的控制。 数据易于及时收集和获得。 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强。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概述和作用机制
一、概述
含义: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控制 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影响一般物价水平、经济增长 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等,进而实现币值稳定和经 济增长持续稳定增长目标的公共政策。
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各种操作指标和
中间指标、政策传递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内容。
1 k t M2 B rd rt t e k
2.
3.
准备金与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
借入准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之外的途
径(再贴现和再贷款)提供的基础货币。控制能 力较弱。 非借入准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提供的 基础货币。控制能力强。
结论
货币供应量既不完全是外生的,也不完全是内生 的。而是由经济体系内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 中,中央银行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I)
《教程》第九、十章
学习目的与要求
内容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含义、作用、内容、特点、货 币政策对经济影响的实践和理论、货币政策的目标。
要求
要求了解货币政策的基本内涵极其特征,重点掌握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及货币政策对于 经济运行影响的机制、掌握货币政策目标的主要内 容、意义和选择标准。
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币值稳定 动用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准备率 经济增长 再贴现率 充分就业 公开市场业务 国际收支平衡 其他政策工具
实现 最终 目标
中介目标
操作目标 实现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利率 其他目标
准备金 基础货币 其他目标
实 现 操 作 目 标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最终目标 稳定物价
1. 含义 抑制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保持价格稳定和币 值稳定,也称稳定币值目标。 2. 西方国家政策实践经历
三、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1.
AD-AS模型解释
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之 价格 前,货币量增加,总需 水平 求增加,产出增加,价 P3 格缓慢上升。 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 P2 货币量增加,产出不变, P1 价格急剧上升。 AS曲线的倾斜程度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了货币政 策的有效性。
AD2 AD1 AD3 AS
泰勒规则(Taylor rule)是常用的简单货币政策规则之一,由斯 坦福大学的约翰.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而 确定的一种短期利率调整的规则。泰勒认为,保持实际短期利率稳 定和中性政策立场,当产出缺口为正(负)和通胀缺口超过(低于) 目标值时,应提高(降低)实际利率。
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建立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意义
通过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影响经济。
判断政策操作效果。 及时调整和修正货币政策。
(二)选择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主要标准 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
(三)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
存款准备金
1.
特性分析
可测性分析:央行监测资产负债表中的存款准备
金即可。
可控性分析:通过以下方式控制存款准备金规模:
2.
收支失衡的危害 a. 逆差:本币外流,外汇储备下降,本币贬值,并导致严重的
货币和金融危机。
b. 顺差:外汇储备闲置,购买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导致或加
剧通货膨胀。加剧贸易摩擦。
货币政策新目标?金融稳定
金融稳定含义:Mishkin(1999)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把其
定义为由于加剧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引发金融系统中资金 分配失效。 Bernanke和Gertler(1999)把金融不稳定定义为近似资产价格 波动,它使资产价格远离基本面,然后突然反转和“崩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3)把金融不稳定界定为金融系统中的多 种“病发”,具体表现为严重的金融市场混乱和金融市场功能受 损,从而导致实体经济受损。 欧洲中央银行的伊辛则指出有两种类型的定义,一是所谓的“系 统性法”(system approach);另一类取名为“具体金融变量 波动”(Issing,2003)。
法定准备率:改变单个银行的准备金水平。 再贴现:改变银行总体的准备金规模。 公开市场业务:能够精确地调控银行体系的准备金
规模。
相关性分析
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变化,意味着信贷规模的变化、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利率变化,总需求随之变动,经 济随之调整。
2.
准备金指标的具体内容
准备金总额、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非借入准备金 等。
4.
中央银行买入其他资产(例如证券)
中央银行
企业或个人 资产 负债 证券 - 现金/存款+
商业银行 资产 负债 资产 负债 证券 - 货币发行 + 准备金 + 证券资产 + (超额准备)
结论:基础货币增加
5.
中央银行增加向银行的贷款
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完全同买入证券。
6. 中央银行卖出外汇资产和证券以及收回向银行 的贷款则减少基础货币供应,请自己推导。
经济增长
含义:一国的政府和中央银行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在潜 在增长水平上的稳定增长。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目的
是调节总供求的平衡,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实现潜在增长 水平上的稳定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1.
含义: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货 币支出的保持基本平衡。
a. b. c. 静态的国际收支平衡 动态的国际收支平衡 大多数国家都力求保持动态的国际收支平衡。
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供给决定真实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货币供 给
总需求
总供给
货币需 求
第二节 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核心
货币政策能否有效调控货币供应量,调控途径? 货币供给量变化能否影响实体经济,影响途径?
一、货币政策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基础货币一般方程式: 资产
Y1
Y2 充分 产出 就业 产出
2.
时滞和预期因素的影响
时滞使得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到干扰,难 以监测经济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货币政策或其他原因 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的程度;由于时滞的作用, 货币政策实施的时机和力度等比较难以掌握,往往 会发生过早或过分强烈使用货币政策的错误,加剧 经济波动。 预期可能强化或削弱政策效果。 政策预期(如加息预期) 经济预期(如增长预期、通胀预期、汇率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