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2024秋)
cén shēn lú 岑参 芦管
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 “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 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 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按节奏也可划分 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材料二:《江南逢李龟年》大概作于杜 甫在潭州(今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 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此地的著名乐 师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 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便写下 了这首诗。
材料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玄宗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 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 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 “时未收长安。”同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 诗可能是诗人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 尽望乡
直接抒情。在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 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 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乡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 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 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 “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背诵诗歌延传承
1. 独立背诵。 2. 同桌相互检查背诵。(检查标准:不能错、
漏字) 3. 展开背诵比赛。(评比标准:音准、节奏、
韵味) 4. 默写这四首诗歌。(默写后当堂评判,同桌
交换) 5. 课外积累相关诗句。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这四首诗中,有哪些生动传 神、意蕴深刻的字词?请找出来进行品析。
《峨眉山月歌》:“入”“流”两个动词形象地写 出了月映清江、影随江动的美景,写出了动感,暗含秋 夜行舟之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在上完这节《课外古诗词诵读》的课程后,我对于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做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在课堂上,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很高的,他们愿意去探索那些美丽的诗句和深远的意境。但是,我也注意到,在理解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深层含义时,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
首先,我意识到,对于古诗词的字词理解,我可能需要更多地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比如,通过故事、图片或是在课堂上做一些小游戏,让这些字词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诗句解析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我考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引入更多的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诗词的异同,来加深对修辞手法和意象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分组讨论和诵读体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学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也使得古诗词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不过,我也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还不够积极主动。我打算在之后的课程中,更多地给予这些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意象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夜上受降城闻笛
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第四节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Biblioteka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峨眉山月歌》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
课堂小结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
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前二句 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 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第五节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 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故园纷飞的战火, 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 读者掩卷深思。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哀愁。
语文
理解默写: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借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
惨凄凉的句子是:
回乐烽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 。
2.由听觉形象地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的句子
是: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
谢谢观看
语文
文本背诵
名句理解
默写自测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 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语文
理解默写: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
优美意境的一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 ;明写月映清江美景
,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影入平羌江水流 。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
岑参
文本背诵
名句理解
默写自测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赏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 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
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
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
出来;
语文
文本背诵
名句理解
默写自测
二是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
思的两句是: 夜发清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
。
语文
二、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文本背诵
名句理解
默写自测
岐王宅里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寻常见,
赏析: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 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诗人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 的感慨是很深的,但写到“落花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课堂检测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 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_正__是_江__南_好__风__景,___落__花_时__节__又_逢__君_____。
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借“山中月”和“江水流” 两个意象来传达眷念之情,这样寓情 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 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 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爱恋。
写作特色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明朗, 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 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 奇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 “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 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爱恋, 对友人的思念。
思君不见下渝州。
顺流而下
细读 赏析写法、表达效果
山月为仰视所 见的静景
月影随水为俯 视所见的动景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点出了远游的 时令是在秋天。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品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入” 和“流”两个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了
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很多,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 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菊花、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 动。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 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26张PPT)
聚焦问题
第 19 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勉强地想要按照习
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 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 场旁边盛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的沙漠被月光照得
像茫茫雪原,受降城外的月色让人感觉冷如秋霜。不 知什么地方的人儿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难眠的征人 们个个眺望遥远的故乡。
深度构建
1.尝试当堂背诵。 2.总结两首诗的主题:
《峨眉山月歌》通过写诗人在夜间行舟途中所见山、 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以及空间的迅速转换,展现了 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 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通过写“安史之乱”前后时代的变 迁,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对繁华时代落幕 、人生凄凉飘零的伤感之情。
研究分享
1.从练字或修辞角度赏析,“强欲登高去,无人 送酒来”。
炼字:①“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 了诗人在战乱中凄凉的心境。②“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 日”,也点明了作诗的时间。 用典:反用陶渊明“王弘送酒”的典故,写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 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 酒助兴,共度佳节。实际上写旅途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 菊可赏,暗寓着题目“行军”的特定环境。
研究分享
1.《峨眉山月歌》中连用 5 个地名极为独特,请 你品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峨眉山月歌》中连用 5 个地名给人造成空间迅速转 换的感觉,让人感受到行船之快,这样既传达出诗人 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浓浓思念。
研究分享
2.《峨眉山月歌》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 便是“思”,诗人所思为何?请结合全诗内容试着补 充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全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山、月、江水 等景致的融合变幻,展现了一幅千 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诗人对故乡 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既表现诗人的行踪,又抒发诗人对友人
的思念之情的两句诗是:_夜__发_清__溪__向__三__峡__,思__君__不__见__下__渝__州__。 2.(甘孜州中考)“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 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李白的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本诗 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3.试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两句中“尽”和 “望”两字的表达效果。
“尽”字写出了思乡的普遍性,“望”字写出了思乡的情态, 都表现出了征人欲归而难归的愁苦之情,点明诗歌主旨,抒发了 强烈的思乡之情。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李益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建中二 年(781)左右,李益随朔方节度使崔宁“巡行朔野”,本诗即作 于此时。
解读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 “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 武西南)。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首句中“_登__高___”二字呼应题目中的 “九日”,点明诗歌写于重阳佳节,而“无人送酒来”一句则传达 出军旅途中诗人的_孤__单__寂__寞___。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长安城中战火纷飞,残垣断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 以及抒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重逢,表现了 时代的变迁,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 化的感慨和对彼此现状的悲叹之情。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悟读,感知情感美
1、这首诗写了中国的哪一传统节日?从本 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重阳节。
“九日” “高”
“酒”
“菊”
悟读,感知情感美
2、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首句为何要 说“强欲?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 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 这里流露出诗人浓郁的思乡情绪。
合作探究
“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 达的思想感情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 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 宁夏灵武西南。
吟读,感知音韵美
xiáng
夜上受降城闻笛 lè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lú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字词释义
回乐烽①前沙似雪,受降城②外月如霜。
①回 乐 烽 : 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 ②受降城 :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
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译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
文 深秋白霜。
字词释义
不知何处吹芦管①,一夜征人②尽③望乡。
① 芦 管 : 笛子。 ② 征 人 : 戍边的将士。 ③ 尽 : 全。
译
不知何处吹起了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
文 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悟读,感知情感美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qiǎng
岑 参(cén shēn)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g
应傍/战场/开。
译读,感知意境美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勉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 诗句朗读: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语气和情感,以传达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 诗句解析: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和意象,如“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时节”象征人生的无常,以及“君”字的深情厚意。
- 诗词赏析:掌握从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诗词鉴赏的方法,例如分析杜甫如何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在诗词创作实践方面,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主题如“友情”,让学生尝试使用杜甫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表达友情的五言绝句。
- 在诗词背诵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将全诗分成几个意义段落,逐段背诵,最后整体串联,以提高背诵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江南逢李龟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久别重逢的朋友?”(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主题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中所表达的友谊和时光的珍贵。
3. 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感受美、鉴赏美,提升审美能力,激发创造美的兴趣。
4.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解析和创作练习,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强语文学科素养。
5. 培养合作意识:在小组讨论和创作练习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诗词鉴赏能力:学生在诗词鉴赏方面可能缺乏系统的分析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作者背景、时代背景、艺术手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今天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更生动的例子或者更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象,便于学生吸收。
2.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品味和欣赏诗词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技巧与节奏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首诗如何通过短短的几行字,展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和节奏。
(2)诗词基本意思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举例:《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31张PPT).ppt
赏析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 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 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
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 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 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 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 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 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 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秋高气爽,月在峨眉,影入江流,诗人因月色而发清溪,“月亮走,我也 走”,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乘舟顺流而下,向三峡驶去。看到“影 入江水流”的妙景。诗人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 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 “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全诗表达了诗人 思念故乡、怀念亲友的思想情感。
赏析(其四)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 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 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 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 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 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 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 朴实无华,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 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 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 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对七言绝句有了基本的认识,且这首歌字句简单, 学生理解诗歌表层含义应该不太困难。但因年龄还比较小,生活经验有 限,对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层意蕴比较难理解,只能通过反复 诵读加以体会。他们对于记叙文的阅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具备粗浅的 理性分析能力,能够较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但是,对于古诗词的鉴赏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2.写作背景
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 的时代生活内容。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 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 容,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 的对照,使读者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 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地课。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 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 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总之,今后我还得多关注学生的 学情,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多向前辈学习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 中摸索能让学生感兴趣、学到知识的方法,使学生能轻松地掌握知 识。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 年》。(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字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 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 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 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江南逢李 龟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 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 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 评指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
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五、课文主题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峨眉山月歌》【诗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字词解释半轮: 半边, 半个。
影: 月光。
平羌: 即青衣江, 大渡河的支流, 位于峨眉山东北。
发: 出发。
清溪:即青溪驿, 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 今重庆一带。
二、文学常识李白(701—762),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贺知章称为“诗仙”, 诗风雄奇豪放,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三、问题探究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 点明远游时令, 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 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 点明远游路线, 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3.试结合“四句入地名者五, 古今视为绝唱”这一评价, 赏析本诗。
短短四句诗, 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 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 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 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 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深秋时节, 峨眉山巍峨耸立, 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 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 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 江水流动, 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5.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月影映入江水, 又随江水流去, 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四、诗歌主旨《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 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字词解释岐王: 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名叫李范, 以好学爱才著称, 雅善音律。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
一、教学内容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杜甫与音乐家李龟年在江南相遇的情景,展现了深厚的友谊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5.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同理心,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
6.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的字词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掌握诗中如“歧王”、“崔九堂前”等关键字的词义,以便学生能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朗读技巧:教授学生如何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2.在小组讨论中,我应该鼓励更多的学生发言,特别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
3.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可以更加多样化,比如引入一些创作元素,让学生尝试自己写一首诗,以此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诗歌的字词解释:如“歧王”、“崔九堂前”、“江南好”等。
3.诗歌的朗读技巧:把握节奏、韵律、情感。
4.诗歌意境及主题思想的解读: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气氛和表达的情感。
5.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从用词、句式、意象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魅力。
6.课堂讨论与互动: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技巧,并启发他们思考如何将这种表达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最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文意品读
贰
1、赏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这两句诗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在达官贵人之家相互接触的情景, ➢间接写出当时的太平繁华,寄寓了作者对开元初年国家鼎盛时的眷怀。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后两句诗明写花朵凋零落下、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落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字里行间暗喻无限叹惋。
崔九堂前几度闻。
寻常:经常。 在崔崔九九堂:前崔,涤也(曾dí多)次,听在到兄你弟的中演排唱行,第欣九赏,你唐的玄歌宗曲的。宠臣。
正是江南好风景,
眼下中正书是令江崔南湜暮(春sh的í)落的花弟时弟节。,李景受致其美赏好识,。 几度:几次,表示多次。
没有落想花到时能节在:这暮时春巧,遇通你常这指位阴昔历日三的月好。友落。花的寓意很多,
情感主旨
壹
诗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主旨又是什么呢?
➢1、关注、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怀。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 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秋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 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逢入京使》
文意品读
叁
q强iǎn欲g 登高去,
强:勉强。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无人送酒来。
送酒: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
传然》而记在载这,战陶渊乱明的重行阳军节途在宅中边,的没菊有花谁丛中能闷送坐酒,来后。来
贰
江南逢李龟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
(共50分,30分钟)
一、《峨眉山月歌》(11分)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分)
答:__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__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分) 答:__示例: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
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__
3.请赏析“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的妙处。
(4分)
答:__①“入”和“流”是两个动词,意思是说月影映入江水,仿佛随江水流去。
②这两个词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__
二、《江南逢李龟年》(5分)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清朝蘅塘退士评价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3分)
答:__对比。
①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宅第和江南;②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与四十年后;③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④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
(举一例即可)__
2.本诗中描写当年欢乐场景的诗句是:__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__。
(2分)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8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注】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重阳节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九日__、__登高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3分)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3分)
答:__①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②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__
3.本诗中写诗人由陶渊明的典故而引发联想的句子是:__强欲登高去__,__无人送酒来__。
(2分)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7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歌前两句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本诗前两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 B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
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__诗人借边地的凄冷和悠悠芦管之声,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__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__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__”描绘了一幅大漠月夜图。
(2分)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7分)
江南逢李龟年【注】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感旧歌者
[元]戴表元
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
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
【注】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__李龟年__的形象,表达了诗人__不胜今昔__之感。
(2分)
2.试说说“江南好风景”与“落花时节”的言外之意。
(2分)
答:__“落花时节”暗写满眼凋零的景象,含有“世乱时艰”之意。
“江南好风景”表面上说相逢在风景秀丽的江南,但时在“落花时节”,故含有“风景不殊,河山有异”的慨叹之意。
__
3.简析戴诗中的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
(3分)
答:__本诗选取“牡丹”“红豆”“檀板”“朱丝”“锦色笺”几个艳丽的意象,重彩点染出一幅鲜活艳丽之景,与嵌在其中的“头白”的歌者形成极大的反差。
衬出歌者身世之可悲,境遇之可哀;诗人哀人自哀,对故国沦亡之无限悲慨也便和盘托出了。
__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
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②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
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作此诗。
1.江诗的后两句运用想象,描绘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3分)
答:__描绘了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的同情__
2.两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它们的异、同之处分别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3分)
答:__同:两诗均抒发了思乡之情。
__
异:(1)江诗流露了归隐田园的情怀。
这从诗的第三句运用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以及注释①中可以体味得出。
(2)岑诗表现了不忍故园遭到战乱的痛苦以及恢复失地的渴望。
这从诗题和“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中可以看出。
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 AD )
A.《春夜闻笛》一诗前两句写闻笛。
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这正是典型的边塞诗的特点。
B.“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相传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
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
诗人正是引用了这个传说。
C.《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明亮和干净,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当时自然环境的美好。
E.《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
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品味“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两句(用“前者”代称)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两句(用“后者”代称)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之处。
(4分)
答:__(1)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用了衬托的手法,借大雁春来北飞而衬托迁客欲归不得的郁闷;后者直接描写,表现了征人对故乡的思念。
(2)表达的情感不同:前者表达了谪迁在外的人渴望立即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后者抒发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