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合集下载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21年(1980~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

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以上、龙~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流域分区。

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3年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平均降水量为555.6mm,折合降水总量4417.0亿m3。

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

汛期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全流域汛期降水在持续6年(1997~2002年)偏少后,转为多雨年。

汛期流域总降水量全部为正距平。

除兰州以上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多都在3成以上。

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汛期降水总量超过了1958年,为历史同期第一位。

从汛期各月降水变化来看,月降水量偏多的程度(指距平值)呈递增的趋势,以8、9月份偏多最为突出,流域各分区月降水量偏多均在4成到1.5倍。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2年和常年值比较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3年和常年值比较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4年常年值比较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5年常年值比较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6年常年值比较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7年和常年值比较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3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8年常年值比较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9年常年值比较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

2003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

2003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

2003年水资源公报概述江苏省总计算面积10.2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6.4万km2,长江流域面积约1.9万km2,太湖流域面积1.9万km2。

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5.8mm,折合降水总量1280.1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大26%,属于丰水年。

全省水资源总量619.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8.3亿m3,重复计算量19.0亿m3。

全省总供水量421.5亿m3,总用水量421.5亿m3,总耗水量207.4亿m3,占总用水量的49%(即耗水率)。

河湖库水质比上年略有恶化。

2003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569m3,万元gdp用水量为330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399m3,一般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94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51升/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80升/日。

一、降水量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5.8mm,折合降水总量1280.1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大26%,比上年偏大37%,在1956至2003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2位,属于丰水年。

【时空分布】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沂沭泗区刘老涧闸的1767.3mm,最小为太湖流域陈墓站的761.1mm,前者为后者的2.3倍。

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大40.6%,长江流域偏大18.4%,太湖流域偏小6.6%。

年内降雨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8%。

【梅雨】淮河以南地区6月21日入梅,7月12日出梅,梅期长22天,较常年梅期长1天,梅雨量较常年明显增多。

梅雨期全省累计面平均降雨量403mm,为常年的1.7倍,沿江苏南地区和江淮之间梅雨量分别为383 mm和473 mm,分别为常年梅雨量的1.6、2.1倍;淮北地区降雨量355mm,为常年的2倍。

二、水资源量(一)地表水资源量2003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490.3mm,比上年偏多134%,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偏大89%,在1956-2003年系列中排第3位。

2003的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3的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3一、综述2003 年,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多年平均)偏少,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

全国平均降水量638mm,折合降水总量为60415.5 亿m3,比常年少0.7%;地表水资源量26250.7 亿m3,比常年少1.7%;地下水资源量8299.3 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1209,5 亿m3,水资源总量27460.2 亿m3,比常年少1.0%。

2003 年,全国458 座大型水库和2695 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增加184.2 亿m3。

北方平原地下水开采区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增加167 亿m3。

2003 年,全国总供水量和总用水量均为5320.4 亿m3。

在供水量中,地表水源占80.6%,地下水源占19.1%,其他水源占0.3%;在用水量中,生活用水占11.9%,工业用水占22.1%,农业用水占64.5%,生态用水(指城市环境和部分河湖、湿地人工补水)占1.5%。

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412m3,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448m3。

2003 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约680 亿t(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污水占2/3,生活污水占1/3。

对全国13.467 万km 的河流进行了水质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62.6%,比2002 年减少2 个百分点。

对52 个湖泊和308 座水库进行水质评价,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的湖泊和水库分别为21 个和230 座。

对226 座水库进行营养状态评价,约有l/3 的水库为富营养。

2003 年全国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造成北方大部和西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春旱,江南、华南发生严重夏伏旱,淮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黄河中游遭遇罕见秋汛。

面对干旱和洪涝交叉出现的严重情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和正确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精心组织,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通过科学防控、有效管理和加大抗灾救灾力度,取得了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

2003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3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3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3年,湖北省平均降水深1232.5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291.2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大4.4%。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205.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12.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234.1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占有2072立方米,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4立方米。

全省降水分布总趋势为南多北少,除十堰市中部、襄樊市北部、宜昌荆门荆州结合部降水量小于900毫米,恩施、黄冈局部降水量大于1800毫米以外,其余地区降水量变化一般在900-1700毫米间。

2003年,全省总供水量245.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96.6%,地下水源占2.8%,其它水源占0.6%;全省总用水量245.1亿立方米,按老口径统计,其中农业用水占57%,工业用水占31.5%,生活用水占有11.5%;按新口径统计,其中生产用水占90%,生活用水占9.99%,生态用水占0.01%。

全省用水消耗量116.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7.6%。

全省人均用水量411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442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4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349立方米。

2003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42亿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占17.9%,第二产业污水占77.1%,第三产业污水占5%;对全省6514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I类水质河长占9.1%,И类水质河长占24.3%,Ш类水质河长占45.2%,超标(超Ш类)水质河长占21.4%;评价的20个湖泊中,超标(超Ш类)水库座数占4.2%;评价的7个省界水体水质监测断面,超标(超Ш类)断面个数占28.6%。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3年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或持平,全省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4.4%,属偏丰年份。

降水地区分布总趋势为由南向北,由东北、东南、西南向腹地平原湖区递减。

除十堰市中部、襄樊市北部、宜昌荆门荆州结合部降水量小于900毫米,恩施、黄冈局部降水量大于1800毫米以外,其余地区降水量变化一般在900-1700毫米之间。

2003年贵阳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贵阳市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东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龙里县、福泉市、瓮安县;南靠惠水县、长顺县;西连安顺市的平坝县、毕节地区的织金县、黔西县;北与毕节地区的金沙县及遵义市的遵义县接壤。

地处东经106O07′~107O17′,北纬26O11′~27O22′。

辖区包括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南明区、云岩区、小河区、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清镇市,国土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分区面积见示意图)。

贵阳市河流水系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的思南以上和珠江流域的红柳江水系的红水河三级区,分水岭为花溪区的旧盘、掌克至桐木岭、孟关上板一线。

分水岭以北及花溪的高坡东部属长江流域,面积756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4.2%;以南属珠江流域,面积468.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8%。

2003年贵阳市总人口为34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88.8万人。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0.9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55.33亿元,现有农业耕地面积146.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7.19万亩,农田实灌面积54.26万亩,粮食产量达到56.35万吨。

表1 贵阳市2003社会经济指标概况2003年贵阳市年平均降水量为933.7毫米,比多年平均值1095.7毫米偏少14.8%,比上一年减少21%。

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

2003年水资源总量为42.4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45.15亿立方米偏少6.1%,无较大汛情。

全市2003年大中型水库年末总蓄水量为184669万立方米。

水质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河段和部分工矿企业比较发达的区域,尤以南明河干流最为严重,甲秀楼、团坡桥、下坝断面年综合水质类别劣Ⅴ类水质标准,部分指标较上年明显降低。

洛旺河水质为Ⅳ类、鸭池河水质为Ⅱ类。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及分布状况贵阳市2003年年平均降水量933.7毫米,比多年平均值1095.7毫米偏少14.8%,比上一年减少21%。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2003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3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3年水利统计公报2003年水利建设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各项水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中央水利基建落实计划投资356.15亿元,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在投资安排上,进一步优化结构,突出重点。

防汛抗旱、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等各项工作取得很大成绩。

对淮河洪水进行科学防控和有效的社会管理,使我国防洪救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不失时机地进行调水调沙,是黄河综合治理与管理的有益创新;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成效显著,积累了宝贵经验;长江三峡工程二期三大建设目标全部实现,三峡工程建设进入边建设边收益的新阶段;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一期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工程正式开始全面建设;成功进行一系列调水、补水工作,为缓解城市用水严重困难、修复生态做出了新的贡献;一批重要水利政策性文件相继出台,为水利发展与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水利基本建设2003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总规模为813.7亿元,较上年增加26.7亿元。

其中,防洪工程投资为401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为255亿元,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为51亿元,水电及其它专项投资为106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49%、32%、6%和13%。

中央水利基建投资共安排656.2亿元,较上年增加83.1亿元。

其中当年中央投资327.3亿元,地方配套328.9亿元。

在2003年中央投资计划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0.2亿元,占24.5%;国债专项资金231.1亿元,占70.6%;水利建设基金11亿元,占3.4%;利用外资4.9亿元,占1.5%。

2003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计划继续调整结构。

防洪工程建设仍是水利计划投资的重点领域,但在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总量增加的情况下,与上年相比,防洪工程建设投资的规模减少 6.8%,水资源工程建设投资增加11%,水保及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增加54%,水电等专项投资增加39%。

2003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项目5196个,其中,中央投资项目4051个。

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

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

综述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范围涉及10个市。

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分区和面积,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沂沭泗河四个水资源二级区;山东半岛单为一个水资源二级区。

2003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1210mm,折合降水总量3995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4成多。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1287mm,折合降水总量3463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近5成,属丰水年份;山东半岛2003年平均降水深872mm,折合降水总量532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近3成,属偏丰年份。

2003年全片地表水资源量1521亿m3,水资源总量1852亿m3。

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1401亿m3,水资源总量1695亿m3。

全片入海总水量618亿m3,入江水量659亿m3。

经对270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3年末蓄水总量197亿m3,比上年末增加68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含湖泊)54座,蓄水总量168亿m3,比上年末增加55亿m3。

2003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477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占56.1%,地下水占32.3%,跨流域调水(引江、引黄)占11.4%,污水回用等其他水源供水占0.2%。

全片总用水量477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57.9%,林牧渔畜占8.6%,工业用水20.1%,生活用水占10.7%,城镇公共用水占1.7%,生态环境用水占1.0%。

全片用水消耗量303亿m3,占总用水量的64%。

人均年用水量234m3,农田灌溉(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12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124m3。

据对216个城镇1058个入河排污口实测,2003年主要城镇入河废污水量50亿t,入河COD量141万t。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武汉市水务局二零零四年三月一、综述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属于平水偏丰年份。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46.44亿m3,地下水资源量12.45亿m3,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间重复计算量9.39亿m3,水资源总量49.50亿m3。

全市过境水量7486亿m3,其中长江、汉江过境水量7387亿m3。

全市总供水量41.6309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21.4908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11.7300亿m3,城镇生活用水量4.9933亿m3,农村生活用水量1.1177亿m3,林牧渔用水量2.2991亿m3。

长江、汉江及举水、倒水、滠水、金水、通顺河等河流水质在武汉市境内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大中型水库、集中式供水水源地、远城区自来水厂取水口水质较好,湖泊水质趋于稳定,但呈富营养化状态。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

全市年降水量在1200~1600mm之间,降水量四周高,中间低。

江夏区年降水量1300~1500mm,新洲区年降水量1200~1600mm,黄陂区、蔡甸区、汉南区年降水量1200~1400mm,东西湖区年降水量1300~1400mm,中心城区年降水量1200~1300mm,全市降水量最多的是新洲区少潭河站,年降水量1623.1mm,最少的是黄陂区黄陂站,年降水量1203.8mm。

全市汛期4~9月平均降水量894.5mm,占全年降水量的66.0%。

枯水期1~3月、10~12月降水量460.5mm,占全年降水量的34.0%。

连续4个月最大降水为4~7月,降水量808.8mm,占全年降水量的59.7%。

降水量最大月份为7月,月降水量283.2mm,12月份降水量最少,月降水量23.2mm,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12.2倍。

2003年天津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天津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天津市水资源公报综述为了满足流域规划和水资源管理的需要,按国家颁定的水资源分区进行水资源计算。

本市分属北三河山区,面积727平方公里;北四河下游平原,面积6059.2平方公里;大清河淀东平原5133.5平方公里,全市总面积11919.7平方公里。

2003年我市降水为平水年,年平均降水量586.0毫米,比上年度增加61.80%,比多年平均值增加1.93%。

2003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0.6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1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32.43%;地下水资源量4.8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30.62%;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4.45亿立方米。

2003年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8.5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18亿立方米。

全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普遍上升。

2003年全市总供用水量20.5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57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3.37亿立方米,包含引滦水量4.50亿立方米,引黄水量1.59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7.14亿立方米;海水淡化量0.02亿立方米。

按用水项目划分,生产用水量17.37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2.86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0.30亿立方米。

全市用水消耗量10.94亿立方米,耗水率53%。

2003年全市废污水排放量5.49亿吨。

2003年对我市供水河道引滦沿线、引黄济津、海河,以及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北京排污河、子牙河、独流减河、南运河等进行水质监测,其各河道监测结果:为城市供水达III类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其他河道污染严重均劣V类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003年为解决天津市用水危机进行了第八次引黄济津。

为加强节约用水管理,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水的利用率,建设节水型城市,实施了《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

按照张立昌同志提出的装扮美化海河、让海河旧貌换新颜的指示,启动了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工程。

2003至2011各水资源一级区水资源量

2003至2011各水资源一级区水资源量

表1 2011年各水资源一级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水资源一级区降水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水资源总量全国55132.9 22213.6 7214.5 1043.1 23256.7 北方6区19517.8 4022.4 2509.2 895.5 4917.9 南方4区35615.1 18191.2 4705.3 147.6 18338.8 松花江区4070.5 987.3 420.5 190.1 1177.4 辽河区1481.0 332.1 179.8 77.9 410.0 海河区1658.5 135.9 237.3 162.0 297.9 黄河区3888.5 620.9 411.2 118.5 739.4 淮河区2672.8 643.3 399.0 249.3 892.6 长江区16603.3 7713.6 2138.0 124.0 7837.6 其中:太湖流域412.6 173.6 43.8 20.3 193.8 东南诸河区2909.1 1414.7 392.6 8.4 1423.0 珠江区7420.0 3676.8 862.7 15.3 3692.2 西南诸河区8682.7 5386.0 1311.9 0.0 5386.0 西北诸河区5746.6 1303.0 861.4 97.7 1400.6表2 2011年各水资源一级区供水量和用水量单位:亿m3水资源一级区供水量用水量地表水地下水其他总供水量生活农业生态环境总用水量工业其中:直流火核电全国4953.3 1109.1 44.8 6107.2 789.9 1461.8 437.5 3743.6 111.9 6107.2 北方6区1755.8 981.0 29.6 2766.4 288.3 359.7 26.7 2044.0 74.4 2766.4 南方4区3197.5 128.1 15.2 3340.8 501.6 1102.1 410.8 1699.6 37.5 3340.8 松花江区293.1 201.0 1.3 495.5 36.3 79.4 17.2 364.4 15.4 495.5 辽河区94.7 109.0 3.7 207.4 34.2 34.8 132.9 5.5 207.4 海河区122.9 234.3 11.9 369.1 62.7 55.0 1.1 238.6 12.6 369.1 黄河区268.5 129.0 6.9 404.4 48.0 65.5 1.0 281.4 9.6 404.4 淮河区475.3 178.3 4.7 658.3 88.1 103.8 7.1 451.6 14.8 658.3 长江区1922.4 79.7 7.8 2010.0 273.4 746.8 334.3 973.1 16.7 2010.0 其中:太湖流域354.4 0.4 0.1 354.8 50.9 213.8 167.5 87.5 2.7 354.8 东南诸河区336.4 8.8 0.9 346.1 55.4 128.2 19.7 157.4 5.1 346.1 珠江区834.5 36.0 6.3 876.8 159.6 216.6 56.8 485.3 15.3 876.8 西南诸河区104.1 3.6 0.1 107.9 13.1 10.5 83.8 0.4 107.8 西北诸河区501.2 129.3 1.0 631.6 19.0 21.1 0.4 575.0 16.4 631.6 注:生态环境用水不包括太湖的引江济太调水16.0亿m3、浙江的环境配水23.7亿m3和新疆的塔里木河大西海子下泄水量、塔里木河干流沿岸胡杨林生态用水、阿勒泰地区河湖补水等25.0亿m3。

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国水资源公报

人均用水量
水田
菜田
综合用水指标
万元GDP用水量
水浇地(旱地)
农田灌溉
农业用水指标
城镇居民 公共设施
林果地灌溉 草场灌溉 鱼塘补水
农村居民 牲畜
生活用水指标 城镇生活 工业用水指标 农村生活
重复利用率 火核电工业 一般工业
单位产品用水量
万元产值用水量
用水指标(m 3 )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97 1998
3.3 用水量调查统计
用水总量
指分配给各类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 量之和,不包括海水直接利用量。 包括:
工业用水 生活用水 农业用水 生态用水
农业用水
指农田灌溉用水、林果地灌溉用水、草地灌溉用 水和鱼塘补水。
工业用水
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加工、冷却、 空调、净化、洗涤等方面的用水,按新水取用量计, 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水量。
生活耗水量
生活耗水量包括输水损失以及居民家庭和公共用水 消耗的水量。 城镇生活耗水量的计算方法与工业基本相同,即由 用水量减去污水排放量求得。 农村住宅一般没有给排水设施,用水定额低,耗水 率较高(可近似认为农村生活用水量基本是耗水量); 对于有给排水设施的农村,应采用典型调查确定耗水 的办法估算耗水量。
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6年8月16日
汇报内容

1. 基本情况 2. 水资源数量及质量评价 3. 开发利用调查评价 4. 存在问题
1. 基本情况
开展状况
1994年以前: 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
1994年—1996年: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1997年— :全国

2003年度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度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2003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2004年9月前言《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是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发布的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以下简称流域片)水资源状况的综合性年报。

《公报》向社会通报流域片年度来水、用水和水质状况,反映流域片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重要水事活动,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水资源提供指导,同时促进全社会都来关心水、节约水和保护水。

《公报》按照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修改试行稿)》要求编制,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及重要水事等,反映流域片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太湖流域与东南诸河水系相对独立,因此《公报》在内容编排上分别予以描述。

《公报》分区体系统一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定的分区体系,用水量按用户特性分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

《公报》成果是在流域片范围内各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汇总、综合分析及调整编制而成。

《公报》编制工作得到了流域片内各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合作,谨此表示感谢。

目录前言 (1)综述 (1)一、水资源 (2)(一)水资源总量 (2)(二)水资源质量 (6)二、蓄水动态 (9)(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9)(二)太湖蓄水动态 (9)(三)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9)(四)平原区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10)三、供用水量 (10)(一)供水量 (10)(二)用水量 (10)(三)用水消耗量 (11)(四)废污水排放量 (11)四、用水指标 (11)五、重要水事 (12)第二部分东南诸河 (14)一、水资源 (14)(一)水资源总量 (14)(二)水资源质量 (16)二、蓄水动态 (17)三、供用水量 (18)(一)供水量 (18)(二)用水量 (18)(三)用水消耗量 (18)(四)废污水排放量 (19)四、用水指标 (19)五、重要水事 (19)综述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包括江苏省苏南的大部分地区、上海市大陆部分、浙江省绝大部分、福建省(除韩江流域外)、安徽省黄山、宣城的部分地区,总面积24.5万平方公里。

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课件

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课件

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4-0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3年,各级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积极实践新的治水思路,水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面对淮河流域大洪水,实施科学调度和有效的社会管理,使防洪救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面对全国大范围春旱和江南、华南严重夏伏旱,采取多种抗旱措施,基本保障了城乡生活和生产用水。

各项水利建设进展顺利,三峡工程实现了水库初期蓄水、永久船闸试航成功、首批机组并网发电的三大目标,南水北调各项前期工作深入开展,新一轮治淮拉开序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初见成效,张掖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水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节约和保护继续得到加强,黄河实现连续4年不断流,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黑河分水圆满完成国务院提出的三年分水目标,北京跨省市调水补水、引黄济津、引江济太、南四湖补水、扎龙湿地补水等一系列调水、补水工作,缓解了城市用水紧缺状况,为生态修复做出贡献。

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淤地坝建设、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启动。

水利事业取得的成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水资源量2003年,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

全国面平均降水量638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60416亿立方米,比常年减少0.7%。

北方六个水资源一级区(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多14.8%(其中淮河区多44.4%),南方四个水资源一级区(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少8.2%(其中东南诸河区少28.2%)。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多的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比常年偏少的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福建、上海、浙江、北京、江西。

长江流域水资源面临严重危机

长江流域水资源面临严重危机

长江流域水资源面临严重危机一方面,长江流域水环境状况恶化,并且影响人均水资源量下降。

长江流域受水体污染与水面积缩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削弱了水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主要表现为:区域性、阶段性缺水严重,湖泊萎缩,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航运船舶和工厂企业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质更使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由于流域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威胁,使得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出现水资源紧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制约性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加,水量丰沛的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呈减少之势。

2003年《公报》显示,去年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2100多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调查表明,长江流域有59座城市存在水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

另一方面,长江流域中、下游平原区洪、涝灾害频繁。

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每当大汛来临,防御洪、涝灾害的形势十分严峻,遇大洪水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水灾,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

在本世纪内就发生过1931、1935、1949、1954和1998年5次严重的洪水灾害,每次洪水灾害人民生产财产都受到巨大损失,灾区的生态与环境遭受严重的创伤,往往数年还难以恢复元气,长江中下游洪灾已成为我国心腹之患。

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的《防洪法》,虽然不够完善却也为1998年抗洪提供了重要保障,也让我们看到了立法进行事前防御的重要性。

中国入世以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也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中国入世和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势必会加速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上游的开放和开发,如国家重点建设的西气东送、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从长远和整体上看,对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肯定是有利的,但每一项重大工程都会给长江流域带来新的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年水资源工作要点》的通知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年水资源工作要点》的通知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年水资源工作要点》的通知【法规类别】水利综合规定【发布部门】水利部【发布日期】2003.03.19【实施日期】2003.03.1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年水资源工作要点》的通知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现将《2003年水资源工作要点》印发给你单位,请结合工作实际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办公厅二00三年三月十九日2003年水资源工作要点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启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关键一年。

水资源管理工作要全面贯彻2003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围绕水利的中心工作,确保2003年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的讲话,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部党组治水新思路,按照水利厅局长会议部署,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深化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各项制度;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工作(一)加强水资源综合规划,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水资源规划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新《水法》赋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硬任务。

1、根据部里统一部署,全国已经启动了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工作。

各级水资源管理部门要认识到位、工作到位,紧密结合今后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对技术问题把好关,切实做好水资源调查评价的组织协调工作。

2、河北、山西、上海、辽宁、海委和太湖局作为试点单位,要积极探索第一阶段工作的方法,率先提出评价成果。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武汉市水务局二零零四年三月一、综述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属于平水偏丰年份。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46.44亿m3,地下水资源量12.45亿m3,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间重复计算量9.39亿m3,水资源总量49.50亿m3。

全市过境水量7486亿m3,其中长江、汉江过境水量7387亿m3。

全市总供水量41.6309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21.4908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11.7300亿m3,城镇生活用水量4.9933亿m3,农村生活用水量1.1177亿m3,林牧渔用水量2.2991亿m3。

长江、汉江及举水、倒水、滠水、金水、通顺河等河流水质在武汉市境内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大中型水库、集中式供水水源地、远城区自来水厂取水口水质较好,湖泊水质趋于稳定,但呈富营养化状态。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

全市年降水量在1200~1600mm之间,降水量四周高,中间低。

江夏区年降水量1300~1500mm,新洲区年降水量1200~1600mm,黄陂区、蔡甸区、汉南区年降水量1200~1400mm,东西湖区年降水量1300~1400mm,中心城区年降水量1200~1300mm,全市降水量最多的是新洲区少潭河站,年降水量1623.1mm,最少的是黄陂区黄陂站,年降水量1203.8mm。

全市汛期4~9月平均降水量894.5mm,占全年降水量的66.0%。

枯水期1~3月、10~12月降水量460.5mm,占全年降水量的34.0%。

连续4个月最大降水为4~7月,降水量808.8mm,占全年降水量的59.7%。

降水量最大月份为7月,月降水量283.2mm,12月份降水量最少,月降水量23.2mm,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12.2倍。

河南省2003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3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3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080.4毫米,比上年708.7毫米增加52.5%,比多年均值771.3毫米增加40.1%,属丰水年份。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分别较多年均值增加33.7%、55.0%、42.0%、21.7%。

2003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540.9亿米3,比多年均值偏多77.9%,比上年度偏多169.4%。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263.03亿米3,扣除重复计算量106.22亿米3,全省水资源总量为697.75亿米3,比上年偏多118.1%,比多年均值偏多72.2%;其中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分别为32.04亿米3、104.99亿米3、449.29亿米3、111.43亿米3。

2003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57.51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17.81亿米3。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6.47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14.16亿米3;中型水库11.04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3.66亿米3。

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上升1.82米,地下水储蓄量增加57.3亿米3。

2003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187.62亿米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73.91亿米3,地下水源113.65亿米3,集雨工程供水0.06亿米3。

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减少 31.19亿米3,减幅14.3%。

在地表水开发利用中,引用入过境水量28.59亿米3,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21.78亿米3,流域间相互调水10.53亿米3。

在地下水利用量中,开采浅层地下水约100亿米3,中深层地下水约14亿米3。

2003年全省总用水量187.62亿米3。

其中农林渔业用水113.35亿米3(农田灌溉105.13亿米3),工业用水39.95亿米3;城乡生活综合用水34.32亿米3(城市生活、环境综合用水14.19亿米3)。

由于本年度6到10月份降水较多,农业用水量较少,与上年比较农田灌溉用水量减少达40亿米3,亩均用水量减少约40米3;工业用水基本与上年持平略有减少;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量较上年增加1.49亿米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3年,各级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积极实践新的治水思路,水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面对淮河流域大洪水,实施科学调度和有效的社会管理,使防洪救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面对全国大范围春旱和江南、华南严重夏伏旱,采取多种抗旱措施,基本保障了城乡生活和生产用水。

各项水利建设进展顺利,三峡工程实现了水库初期蓄水、永久船闸试航成功、首批机组并网发电的三大目标,南水北调各项前期工作深入开展,新一轮治淮拉开序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初见成效,张掖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水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节约和保护继续得到加强,黄河实现连续4年不断流,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黑河分水圆满完成国务院提出的三年分水目标,北京跨省市调水补水、引黄济津、引江济太、南四湖补水、扎龙湿地补水等一系列调水、补水工作,缓解了城市用水紧缺状况,为生态修复做出贡献。

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淤地坝建设、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启动。

水利事业取得的成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水资源量2003年,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

全国面平均降水量638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60416亿立方米,比常年减少0.7%。

北方六个水资源一级区(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多14.8%(其中淮河区多44.4%),南方四个水资源一级区(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少8.2%(其中东南诸河区少28.2%)。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多的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比常年偏少的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福建、上海、浙江、北京、江西。

2003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251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277毫米,比常年减少1.7%。

北方六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多15.3%(其中淮河片偏多124.6%),南方四区则比常年偏少5.1%。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30%以上的有江苏、河南、山东、安徽和陕西;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40%以上的有北京、河北、天津、辽宁和浙江。

2003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84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计70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6251亿立方米。

2003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为8299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量仅1209亿立方米。

全国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中的不重复量之和)为27460亿立方米,比常年少1.0%;其中北方六区水资源总量613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2.4%),比常年多16.0%;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2132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77.6%),比常年少5.0%。

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万立方米。

松花江区平均降水量512毫米,比常年多1.4%;径流深130毫米,比常年少6.5%;水资源总量1424亿立方米(占全国5.2%),比常年少4.5%。

辽河区平均降水量505毫米,比常年少7.4%;径流深81毫米,比常年少37.5%;水资源总量345亿立方米(占全国1.3%),比常年少30.7%。

海河区平均降水量582毫米,比常年多8.8%;径流深41毫米,比常年少39.4%;水资源总量321亿立方米(占全国1.2%),比常年少13.3%。

黄河区平均降水量556毫米,比常年多24.6%;径流深86毫米,比常年多11.1%;水资源总量827亿立方米(占全国3.0%),比常年多17.1%。

淮河区平均降水量1211毫米,比常年多44.4%;径流深461毫米,比常年多124.6%;水资源总量1852亿立方米(占全国6.7%),比常年多102.1%。

长江区平均降水量1043毫米,比常年少4.0%;径流深559毫米,比常年多1.1%;水资源总量10065亿立方米(占全国36.6%),比常年多1.1%。

其中太湖流域降水量967毫米,比常年少18.0%;径流深257毫米,比常年少40.6%;水资源总量109亿立方米,比常年少38.3%。

东南诸河区平均降水量1194毫米,比常年少28.2%;径流深626毫米,比常年少34.3%;水资源总量1312亿立方米(占全国4.8%),比常年少34.2%。

珠江区平均降水量1313毫米,比常年少15.2%;径流深720毫米,比常年少11.7%;水资源总量4172亿立方米(占全国15.2%),比常年少11.7%。

西南诸河区平均降水量1057毫米,比常年少2.8%;径流深684毫米,与常年持平;水资源总量5772亿立方米(占全国21.0%),与常年持平。

西北诸河区平均降水量184毫米,比常年多14.0%;径流深37毫米,比常年多6.8%;水资源总量1370亿立方米(占全国5.0%),比常年多4.8%。

二、蓄水动态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458座大型和2695座中型水库的不完全统计,2003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2155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84亿立方米。

各水资源一级区中,北方六区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除西北诸河区略比年初减少外,其他区均比年初增加,其中黄河和淮河区分别增加145和68亿立方米;南方四区中,长江区增加73亿立方米,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均减少74亿立方米,西南诸河区没变化。

各省级行政区中,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减少蓄水量310亿立方米,其中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分别减少92、52、51、32亿立方米;蓄水增加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增加蓄水量494亿立方米,其中湖北、河南、山东、四川分别增加203、75、52、23亿立方米。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对北方69万平方公里平原地下水开采区的统计结果(不含青海和新疆),2003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增加167亿立方米。

其中,上升区(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积占36.8%,下降区(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积占5.2%,相对稳定区(水位变幅在正负0.5米以内)面积占58.0%。

按省级行政区统计,地下水储存量增加的有13个省级行政区,共增加176亿立方米,其中山东、河南分别增加57和52亿立方米;储存量减少的只有北京和甘肃,分别减少5和4亿立方米。

按水资源一级区统计,只有西北诸河区减少4亿立方米,其余五个水资源一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淮河区增加最多,达106亿立方米。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根据20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的不完全调查,2003年共统计漏斗75个,漏斗总面积6.9万平方公里。

2003年末与年初相比,35个浅层漏斗中,面积扩大的有7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8个;40个深层漏斗中,面积扩大的有22个,中心水头下降的有20个。

三、供用水量2003年全国总供水量5320亿立方米,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9.4%。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0.6%,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9.1%,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3%。

在省级行政区中,地下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50%以上的有河北、北京、山西、河南、辽宁、山东等6个省(直辖市)。

另外,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为220亿立方米。

主要的跨流域调水情况是,海河区引黄河水36亿立方米,淮河区从长江和黄河共引水54亿立方米,长江区从钱塘江、淮河和澜沧江共引水8亿立方米。

2003年全国总用水量5320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11.9%,工业用水占22.1%,农业用水占64.5%,河湖湿地人工补水及城镇环境用水占1.5%。

按生活(居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划分,生活用水占8.3%,生产用水占90.2%,生态用水占1.5%。

与上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减少17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减少约300亿立方米,生活和工业用水明显增加。

按东、中、西部地区统计,用水量分别为2038、1508、1774亿立方米,相应占全国总用水量的38.3%、28.3%、33.4%。

由东往西,生活和工业用水比例逐渐减小,农业用水比例逐渐增大;生态用水东、西部比例基本一致,中部略少。

各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有3个省(自治区),用水量介于200~400亿立方米的有7个省(自治区),用水量介于100~200亿立方米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量少于100亿立方米的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有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海南、云南7个省(自治区),大多位于西部地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江苏、安徽、湖北、福建6个省(直辖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庆、天津3个直辖市。

2003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12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448立方米。

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212升(含公共用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68升,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222立方米,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为430立方米。

按东、中、西部统计分析,人均用水量分别为419、352、480立方米,中部少,东、西部多;万元GDP用水量差别较大,分别为254、451、762立方米,西部是东部的3倍。

2003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290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耗水占77.3%,工业耗水占8.9%,生活耗水占12.2%,生态耗水占1.6%。

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5%。

按取水量(毛)与用水消耗量之差,再用系数法扣除输水回归量进行估算,2003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约680亿吨,其中工业污水占三分之二,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占三分之一。

松花江区总用水量355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占61%),其中生活用水占9.3%,工业用水占20.9%,农业用水占69.0%,生态用水占0.8%。

用水消耗量185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52%。

辽河区总用水量193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占41%),其中生活用水占14.7%,工业用水占13.4%,农业用水占71.9%。

用水消耗量124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64%。

海河区总用水量377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占30%),其中生活用水占14.2%,工业用水占15.8%,农业用水占69.5%,生态用水占0.5%。

用水消耗量253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67%。

黄河区总用水量354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占62%),其中生活用水占10.1%,工业用水占15.5%,农业用水占73.7%,生态用水占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