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导学案详解及答案中图版必修3 区域和区域差异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教案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
第一课时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用“4个一”记忆区域概念
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一定的地理位置,一个可度量的实体,一致的特性。
2.数字记忆我国三大自然区界线
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3 000 m等高线: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
三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3.歌诀法记忆三大自然区特征
东部季风雨热同,平原广阔有丘陵。森林植被森林土,雨水补给河湖多。
西北干旱半干旱,深居内陆多山盆。从东到西草变荒,河流稀少多内流。
青藏高寒海拔高,低温大风光照强。高寒荒漠熟土少,冰川广布河源多。
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概念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特点
3.区域划分
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区域研究
(1)研究重点: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主要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问题探究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
面积约100平方千米,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千米,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 000平方千米。
思考探究:雄安新区设立后,其与周边区域的界限是明确的还是模糊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1.1【教学设计】《区域与区域的差异》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与区域差异》
1、教材提出了区域的概念、区域特点、区域的划分,提出区域差异分析的标准
2、展示了中国三大自然区及其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三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差异。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区域的概念、类型和划分。
2.中国三大自然区、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3、中国三大自然区、三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学会分析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掌握综合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了解,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
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2、学习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
3、掌握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教学难点】
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预习课文,电脑查阅四川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信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章整合1名师课件 中图版必修3
4.跨区域调配工程的评价思路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 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生态环 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
意义方面 资源 经济
社会
生态环境
对调入地区的意义 对调出地区的意义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 的调整和经济发展 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B河流域及其以东地处我国东北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床坡降 很小,泄洪能力很弱);降水集中于夏季(尤以7、8两个月降水集中), 并常有暴雨。
三、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分析思路 1.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的分析思路 该原因必然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费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 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的紧缺原因,包括为 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的问题等。 2.解决该资源短缺问题的分析思路 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4.河流界线 (1)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秦岭。 (2)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3)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4)汉水与渭河的分水岭:秦岭。
5.气候界线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 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2)降水量和干湿地区的界线。 ①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青藏高原东 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大兴安岭 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 ③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阴山—贺 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3)热量和温度带界线。 ①1月0 ℃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青藏高原区的分界线):青藏 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②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鸭绿江口—长城(山西境内稍偏 南)—祁连山—天山一线。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江苏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区域发展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影响。
2.通过案例分析,说出区域发展的各个阶段,认识区域发展的自身规律。3。分析“匹兹堡的发展过程”案例,比较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4。独立查阅材料,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阶段,并说明各个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初期阶段
1.特点: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2.人地关系错误!
二、成长阶段
1.特点
2.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3.主要问题错误!
三、转型阶段
1.特点错误!
2.人地关系:人地矛盾加剧.
3.主要问题: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社会问题。
2018-2019版地理新导学同步中图版必修三讲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课时1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课时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位置、范围及特征。3.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分析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特点:
(3)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2.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重点
(1)研究内容⎩⎪⎨⎪⎧
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 影响
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 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判断
1.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3.区域内部各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而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则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2.自然区域划分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来划分,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东部季风区
①主要特征:
②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①主要特征:
②决定该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汇总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1_2022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阶段提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主题归纳·能力提升
一、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图所示:
1.读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山脉是我国 ( )
A.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B.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
C.暖温带和寒温带的分界线
D.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分界线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风吹草低见牛羊”
B.②地“山高谷深,地形破碎”
C.③地宜大力垦荒发展种植业
D.④地农业发达,以畜牧业为主
【解析】(1)选B,(2)选A。第(1)题,甲山脉是大兴安岭,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但不是湿润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不是暖温带和寒温带的分界线;山脉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分界线不吻合。第(2)题,图中①地是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观;②地是小兴安岭,“山高谷深,地形破碎”是横断山区的地形特征;③是三江平原,宜退耕还沼泽,保护湿地;④地是辽东丘陵,农业发达,以林果业为主。
2.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
高中地理《区域与区域差异》教案 中图版必修3(1)
《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材依据】
教学依据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新课程标准设计教学。
【设计思想】
区域和区域差异是学生学习全章教材的基础,旨在让学生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这部分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能以地理现象说明两个不同区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同时,要使学生在比较过程中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依据三维目标及学习重点、难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通过“英国和日本”的案例,课堂上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
【课程目标】
(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2)知道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3)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重点难点】
(1)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差异――重点
(2)区域和区域差异分析方法――难点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感受我国南方的最美的小城——湖南凤凰古城,感受浓郁的高原藏家风情——日喀则民居,领略各自独特的魅力。那么,为什么各自区域的特征明显不同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区域和区域差异。
板书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二、感知认识
1、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教材分析解决以下问题。
(1)日本和英国气候有何差异?为什么?
(2)日本和英国水文特征有何差异?为什么?
(3)日本和英国的自然环境有哪些区域差异?
高中地理 必修3 第1、2章 总结 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完善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3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2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
、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2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
三、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阶段性)
欧洲的三圃制 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归纳整合 中图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归纳整合
专题一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
1.三大自然区界线。
(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界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界线:昆仑山— 阿尔 金山—祁连山。 (3)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界线:3 000米等高线。
2.东部季风区内的四个自然地区界线。
(1)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3 200℃等值线。
(2)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或最冷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 500℃等值线)。
(3)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 500℃等值线。
3.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
(1)第一、第二级阶梯的界线:昆仑山—祁连山一横断山一线。
(2)第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4.气候界线。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2)降水量和干湿区的界线。
①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
③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3)热量和温度带界线。
①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青藏高原区的分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教案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执笔人:高武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执笔人:高武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执笔人:高武
必修3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学案
必修3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学案
【学科地位】
世界的区域类型多种多样,大小不一,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人们的区域开发活动遵循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就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本章教材作为区域开发与整治部分的开篇,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介绍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高考预测】
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的整治与开发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本章又是在初中区域特征的基础上概括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帮助同学们从总体上把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因此,本章是今后高考的重要内容。
【学习指导】
本章知识头绪多、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学习时我们应当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重视案例分析,突出教材重点,注意归纳基本原理和规律,强化分析问题方法的训练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
回顾教材所学的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1.举例说明区域的主要特征。
2.比较分析不同区域空间结构的特点。
3.描述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4.比较不同区域发展阶段的经济特征。
5.比较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带发展的差异。
6.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是什么?这条线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7.说明我国南北方的主要差异。
8.简述西部大开发、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巩固训练】
读“西部地区部分省区图”,完成1~2题。
1.湖泊b的水位近年来持续下降,著名的“鸟岛”已与岸相连为半岛。其主要原因是( ) A.利用湖水进行灌溉较多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地理必修3中图版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本节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区域的含义及区域的划分指标(自然、经济、社会或综合指标)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比较自然环境(地形、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人口、产业结构及发展变化、交通运输、地域文化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差异,体会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通过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方法,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2)教学重点: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3)教学难点: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比较、归纳能力的培养
(4)教学建议: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入手,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和区域差异
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二课时: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第三课时: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教法建议
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模拟旅游激趣导课
(课前准备:各学习小组搜集、整理资料、图片及音像制品等,模拟从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出发,一直旅行到祖国的南海诸岛,展示沿途的所见所闻。)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次有趣的旅行,从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出发,一直旅行到祖国的南海诸岛,在沿途中,你将看到哪些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差异?
版地理同步导学案中图必修三课件: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核心素养
【交流讨论】 1.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和主要能源消费区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能源生产区集中 分布在哪里?缓解能源生产与消费矛盾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答案 (中)西部。加强能源的跨区域调配;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调 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等。 2.东部沿海核电开发带布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短缺;技术力量雄厚。
3.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入区和调出区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社会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 济收入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 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
1、所有高尚教育的课程表里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跳舞:用脚跳舞,用思想跳舞,用言语跳舞,不用说,还需用笔跳舞。
•
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
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2021年11月17日星期三8时33分3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秒20:33:3617 November 2021
•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
高一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导学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学案导学
1、区域的主要特征
①区域的概念(a)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②区域的基本特征(b)
基本特征:⑴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⑵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⑶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是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的空间结构
①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a)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②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c)
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这些产业和事物的变化也是引起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
3、区域产业结构
①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a)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②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a)
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章导学
●课程标准要求
节名小标题
课程标准内容
标准活动建议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
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了解区域的含义
模拟赴热带雨林、热
带草原、热带荒漠、
高山地区的旅行,描
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
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
和地理现象,说出到
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
的主要生活用品中国三大自然区
自然环境的差异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
例,比较不同自然地
理环境、人类活动的
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类活动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的
内部差异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
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
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
方式的影响
开展一次模拟活动
(如南水北调“调出
区”居民与“调入
区”居民的对话),
扮演角色,交流看法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
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
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
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
环境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
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是在第一册讲述自然地理和第二册讲述人文地理两个必修模块之后的第三个必修模块,本模块内容有两部分构成:一是地理学中的区域研究,二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区域地理同学们并不陌生,因为初中地理就是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学习,但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对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分布的具体描述,即“在哪里”,“那里怎么样”等;而模块三则是从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探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新-课-标-第- 一-网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区域研究的基础知识。第一节首先引入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区域和区域差异,其中“区域差异”既是最重要的地理概念,也是难以理解的地理概念。然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以中国的三个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为例,介绍如何分别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最基本的角度,认识区域特征。实际这里更深层的用意在于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内容可分为三部分,首先引入“区域地理环境”的概念,然后从时间角度分别认识陆地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最后再认识海洋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学习时,不仅要使学生以陆地、海洋两个角度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
关系,而且要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关系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从而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更为深刻。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讲述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基本原理,然后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第二、三节的学习可看出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双重的,即相互作用的,明确了这种双重关系之后,就会为下一章理解如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本章内容体系如下: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2.结合图示,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重点+难点)
3.运用图表有关数据,结合景观图,学会分析东部季风区内南北差异及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难点)
自主研习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是一个的实体。作为一个实体,区域包含、、方面的许多要素,一个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外部形态特征相似。
2.区域划分的指标有、和等某一方面的,也有性的。相应的区域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
3.区域差异指。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主要是比较区域发展的、,从而为选择
、调整和提供依据。
问题磁场
(1)阅读以下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湖南省简称湘,省会长沙,位于东经108°47′~114°13′,北纬24°38′
~30°08′,面积21万平方千米。地处长江中游,湘江纵贯全省,北部为洞
庭湖平原,中部为湘中丘陵,其余三面皆为山地。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16~18.5℃,1月平均气温为4~7℃,7月平均气温为
26~30℃,年均降水量1300~1700毫米。有汉、土家、苗、回、侗、瑶、维吾
尔、壮等民族。农、林业较发达,昔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盛产水稻、
茶油(产量占全国一半)、茶、柑橘、桐油等,水产亦多,有色金属矿藏丰富。
①根据材料,你是怎样理解区域含义的?
②应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呢?
(2)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济南某中学的李明同学今年考上了海南省的一所高校,他计划从济南乘火车去海南。临行前,李明的妈妈帮儿子准备所带衣物,考虑到海南离家较远,这一去就是一个学期,所以李明的妈妈把秋季和冬季的
衣服装了满满一大箱。
①李明妈妈的做法是否合适?为什么?
②李明要带一些具有自己家乡特色的时令水果和干果给老师和同学品尝。假如你是李明的朋友,你会帮他选购哪些?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5.决定区域差异的基本自然因素是和,自然区域的标志是和
。
6.中国自然区域差异的突出表现,就是、和这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7.三大自然区地理特征表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形和地势平原丘陵/海拔较低
气候大陆性气候
水文特征多冰川
植被和土壤温带森林/黑土、褐土、
红壤
区域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8.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农业活动农业区
聚落较稀疏
交通水平居中
教育文化发达
历史/开放经济重心移出/开放晚
问题磁场
(3)为什么青藏地区的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9.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大致以为界,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10.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地形高原、平原为主
1月均温>0℃
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干湿地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