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的人物缺陷
《生死疲劳》解读
《生死疲劳》解读
《生死疲劳》是中国作家毕淑敏于1989年发表的小说,在国
内外广受好评。
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李秋水的命运,展现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巨大变化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处境。
小说以家庭为基础,描写了中国传统家庭的破裂和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关系,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家庭和个人的压力和影响。
李秋水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一直处于各种不同的压力和挑战中,努力工作,也不断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
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痛苦和艰辛,同时也看到了人性中的坚韧和不屈不挠。
小说中所呈现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和真实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探索,反映出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心灵状态。
综上所述,《生死疲劳》艺术地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性,并对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生死疲劳书评
生死疲劳书评《生死疲劳》书评《生死疲劳》是由日本作家村山由佳所著的一本小说,于2004年刊登。
小说以日本医疗事故为背景,围绕着医疗界的黑暗面展开故事。
这本小说深入探讨了生死道德和职业压力等重要议题,并以其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心构建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赞誉。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渡边的年轻实习医生。
面对新环境和严酷的医疗现实,渡边必须克服自己的恐惧和不安,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小说通过真实而残酷的场景描述,展示了医生们在抢救生命过程中经历的心理压力以及他们所面临的道德抉择。
这不仅让读者有机会深入了解医疗行业的现状,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医疗伦理及职业道德的深入思考。
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渡边的导师——横山教授。
横山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心脏外科医生,还是渡边的偶像和导师。
然而,横山的身体状况却在影响他的专业能力,而这一事实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通过展现横山与渡边的关系,以及横山对自己病情的隐瞒,揭示了医生们经常面临的道德困境和职业压力。
这使得读者不仅对医生的挑战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横山般的医生抱以同情和敬意。
此外,小说中还涉及到一系列的医疗事故。
通过对这些事故的描写,村山由佳揭示了医疗行业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她以这些医疗事故为例,深入探讨了医疗行业中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患者权益和医生的职业责任等重要议题。
通过不同角度的切入,村山由佳成功地把这些抽象的问题转化为了每个人都能想象到和理解的现实情境,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医疗行业的复杂性。
《生死疲劳》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医疗行业的小说,它还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小说中的多个角色都经历了生死的挣扎,并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展现出了极致的勇气和坚定。
同时,故事也以其深入的人物情感描写和细腻的叙事方式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本身的思考。
小说呈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伴随着读者对生命的崇敬和对医生的敬意,探索了人类生存的意义。
总结来说,《生死疲劳》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阅读莫言的小说,总会让人感到一种压力。
毕竟,他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作品的水平自然是极高的。
如果读完后觉得不好,那真的可能是自己的修养还不够。
而我很幸运,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它非常值得推荐。
这本厚厚的《生死疲劳》,我读到中段才渐入佳境。
这本书非常适合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读完,更能感受到作品的宏伟。
如果过于细致地品味,可能会陷入细节中,无法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来欣赏这份大气。
民间有句玩笑话:“你连人都没生过,谈什么人生?”这句话意味着人在年轻时往往难以真正理解人生的真谛。
而我今年刚刚经历了生育,现在觉得自己或许可以来谈谈人生了。
《生死疲劳》讲述了主人公西门闹冤死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最后转世为大头儿的故事。
西门闹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但故事更多是以他的视角为切入点,讲述了与他相关的几个人的人生经历。
其中,蓝脸的形象在小说中非常生动。
他是西门闹家的长工,西门闹死后,他娶了西门闹的二房迎春。
关于蓝脸,小说中这样描述:“一个在月下种田的倔强老人,大家都参加了公社,唯有他坚持单干,即使所有的亲人都离开了他,他依旧不改初衷。
”他对转世的西门驴和西门牛非常好,并不把它们视为牲口,因为他知道它们是西门闹的转世。
我看到的更多是一个朴实的农民对自己劳动财产的珍惜和依恋。
蓝脸这个老人对人生的要求简单,只求温饱,渴望安稳,甚至不介意操劳,只是当时的社会不允许他这样。
这让我想起了现在的社会现象。
在有了网络和外卖的今天,人们可以独居一偶,温饱、安稳、不被打扰,这些都能够轻易实现,甚至不需要过度操劳。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如今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的人却逐年增多。
时代对人们变得宽容了,但人们却开始与自己过不去。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一段是西门牛的死。
转世的西门牛被前世的儿子西门金龙活活抽打并火烧致死。
牛的倔强和坚持,人性的恶,以及被抽打致死的悲壮,就像一壶五味杂陈的酒,令人回味无穷,但也会让人感到难过。
从这段开始,我才真正爱上了这本书。
莫言作品《生死疲劳》的故事缺陷
《生死疲劳》的故事缺陷李悦诺奖资深评委马悦然教授认为,《生死疲劳》传达的是好看的有趣的故事。
小说的叙事是由故事与话语两部分组成,故事是叙事中描述的“什么”,话语就是“怎样描述”。
莫言确实在这部小说中编了许多故事,衡量这些故事成败的首要标准,是看这些故事是否起到烘托、突出主题的作用。
莫言的主题是通过讲述半世纪中国农村的历史,来证明农民单干的生产方式更为先进。
他又画蛇添足地添加了另一主题:“一切来自土地的最终还得回归土地。
”其效果是削弱了前一主题的政治性,添加了生硬浅显的哲学理念。
由于小说主要内容是主人公西门闹进入了六道轮回,为驴为牛为猪为狗为猴为人。
其为人只是在小说结尾处点了一笔,其余更多的时间是西门闹身为动物的经历。
所以莫言的大多数故事都是动物故事。
如果通过这些动物故事中的动物视角,能够让读者看到半个世纪的中国农村历史的沿革与变迁,或者这些动物的故事能折射出在历史变迁中人性的状况,那么这些动物故事能为主题服务,是有意义的。
小说开头部分,西门闹转世,到他的长工蓝脸家为驴,似乎意在表现翻身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然而莫言的笔并没有控制住驴故事的发展,那匹公驴很快就“折腾”起来,先是跳墙,脱离了以人为主导的生活环境。
接着它在情欲的支配下寻找母驴,战胜两条狼,救出被狼围困的母驴。
驴是先行官,给随后的动物活动确定了基调。
在它折腾出来的巨大惯性的推动下,演绎出了“牛犟劲”、“猪撒欢”和“狗精神”。
从此驴、牛、猪、狗、猴等动物的故事自成体系,不但脱离了小说的人物,而且动物的狂欢淹没了人的活动,反衬出人物的僵化与苍白。
有时当莫言想起动物的故事与人物的故事应该有些相关的时候,他编出的故事也很牵强、生硬,例如西门猪咬掉洪泰岳生殖器的故事。
莫言为动物们编造的故事数量虽然颇多,但严重匮乏想象力,缺少新鲜感,仍在以往人们熟知的俗套里转来转去,情节臃肿,细节庞杂琐碎,叙述混乱。
有许多故事甚至是低俗无聊的,例如两头公猪相互争夺与一母猪的交配权,在经过激烈的恶斗之后,取胜的公猪与母猪在《草帽歌》的歌声中尽情做爱。
《生死疲劳》 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和身体健康。
《生死疲劳》这本小说揭示了现代人在追逐成功和财富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痛苦和困惑。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经历,本书深刻地探讨了生活的真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故事以一位企业高管,杨毅的角度展开。
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然而,他的成功背后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
他放弃了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只是为了在职业生涯中保持竞争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毅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
他感到疲倦、失眠和精神压力过大。
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工作,认为成功就是他一切努力的价值所在。
然而,他的身体逐渐崩溃,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人际关系。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作者向读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身体健康和内心的平衡比任何事业上的成功更重要。
尽管有时我们可能觉得自己是不可替代的,但如果我们不关注身心健康,最终我们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我意识到,尽管工作对于个人成长和财务独立至关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家庭、朋友和身体健康。
通过平衡工作和生活,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享受工作的同时也能够拥有更多的自由与欢乐。
这本书还探讨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杨毅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却付出了孤独和缺乏人际交往的代价。
作者通过描绘杨毅与家人和朋友的疏远,向我们展示了荣誉与财富并不能真正带来幸福。
真正的快乐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分享。
通过读《生死疲劳》,我认识到自己在追逐事业成功时所面临的危险。
我决定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和人际关系,寻求平衡并享受生活的乐趣。
尽管成功和财富有其重要性,但身体健康和人际关系才是我们真正的财富。
总结起来,《生死疲劳》这本书引发了我对于个人健康、人际关系和生活平衡的思考。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我意识到身体健康和内心的平衡比任何成功和财富都更重要。
浅谈莫言“生死疲劳”
浅谈《生死疲劳》生死疲劳是莫言的力作,在他的这部书中体现了建国、土改、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带给农村的变迁。
在书中,西门闹历经六世轮回(西门闹、西门驴、西门猪、西门狗、西门猴、大头儿子“蓝千岁”),整本书描述了发生在山东高密的与西门闹有关的亲属人员与代表政府的工作人员洪金泰、老区长、县长之间的错综的世俗纠葛。
莫言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可是说从莫言懂事开始就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混乱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反右倾以及文化大革命都给莫言这一代人造成了难以忘怀的伤痛,而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也让西方的一些自由主义思想给中国造成了一定混乱,身为作家的莫言就是要反映社会现实,并进行精神提纯。
这些现象在莫言的《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中有所反映,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在莫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变迁。
之所以选择《生死疲劳》,而没有选择《丰乳肥臀》,个人认为这是一部比《丰乳肥臀》还要成功的著作。
虽然这两部作品都是描写农村的生活,但《丰乳肥臀》描写的是一个伟大母亲与她的儿女们的艰难生活;《生死疲劳》更侧重于转世地主与他的生前亲人的关系,与土地的关系,在作品中更是突出了老蓝脸这一单干农民的不屈精神。
《生死疲劳》在述了从土改到农村合作化,再到大练钢、大养猪,最后到改革开放的中国历程。
《生死疲劳》是近年来莫言的著作,他写这篇作品仅用了四十三天,一天最多写一万多字。
有人说:“他这样写作,可以保证质量吗。
”但我认为,他花了数十年收集材料,并且参杂了自己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这一切都支撑着他写作。
《生死疲劳》的主角西门X,即是主角,又是一个旁观者。
说他是主角是一位一切事情都是围绕着他家的那一亩二分地展开,又都是与他有关的人员之间的事情。
他又是旁观者,是因为他都是以“畜生”的身份活动在书中,见证了全村的变迁,后代的命运,由一开始的灵魂在人畜之间挣扎到完全沦为“畜生”,这一切的一切他都在默默地注视着,并切以“畜生”的身份进行反抗,追求着自己的幸福与自由。
读《生死疲劳》心得体会
读《生死疲劳》心得体会作者:莫言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学号:姓名:班级:最近,我看了莫言写的《生死疲劳》,这是我第一次读莫言的小说。
这本书用了奇特的视角来描述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解放后被枪毙,转生为驴、牛、猪、狗、猴以及大头婴儿蓝千岁的所作所为以及所见所闻。
作者以“动物之眼”看农民与土地关系变迁,讲述长达50年的乡村史(1950—2000)。
这五十年来,作者见证了包括解放初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十年动乱、包产到户、全面改革开放等主要历史时期,就连书中的人物也充满了历史人物的气息。
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通过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
故事从1950年开始,一直写到2000年。
贯穿50年漫长路程的是西门屯一个小村落的变迁史,也可以说是中国土地改革的变迁史。
贯穿这一变迁史的是西门一个大家庭的荣辱兴衰。
作品以一种魔幻的艺术形式表现在大家面前。
作者通过一世为人,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一世为猴的生死轮回的形式,以人的眼睛和动物的感官来叙述故事,故事人物众多,情节繁缛复杂,但是先生却以不急不慢的不温不火的,近乎直白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字娓娓道来。
故事显然是一个悲剧,在那片灾难重生的大地上,人物命运是自己不能把握的。
命运的多舛注定了故事的悲壮,一幅幅血的画面,一场场悲凉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先生的文字是有魔力的文字,能抓住读者的心,把读者带到他的故事里。
仿佛你就是故事里的人物,他笑你笑,他哭你哭。
我承认这部小说是第一部让我做梦,把我看哭的小说。
人物的命运一步步走到了故事的结尾,悲壮的故事也将结束,但是这片大地的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莫言的这部《生死疲劳》其实就是一部“生死轮回”。
在这部《生死疲劳》里,用西门闹这个冤死的地主为角色,用他的灵魂转世投胎为驴、牛、猪、狗、猴的生死轮回,围绕他的家人,他的家乡,和他相关的人,用不同的视角看人生得势落魄、世间荣辱、生活百态…人或者动物,死后是否可以轮回,不得而知。
读《生死疲劳》
生者为何?死又何所?——读《生死疲劳》我很好奇的是,这本书为什么以“生死疲劳”作为书名,难道仅仅是“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书中的故事确实引人入胜,其文学手法也极其丰富,但是这些都不是真正能打动读者的所在,我不想在文学方面对这部作品做出更多的描述,吸引我的是故事带给人的感动。
故事很荒诞,而故事的结尾更是诡异。
无论是驴、牛、猪、狗,而或是猴,这些角色在故事中成功地塑造了西门闹,西门闹在故事的开始却被斗地主斗死了。
他却又以各种形式重回人间,阎王最后说的话:“我将让你在畜生道里再轮回一次,但这次是灵长类,离人类很近了,坦白的说,是一只猴子,时间很短,只有两年。
希望你在这两年里,把所有的仇恨发泄干净,然后,便是你做人的时辰。
”这回归了主题,然而重新做人何不是轮回的开始?无论如何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即使生活有时很荒诞。
我想故事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在蓝脸,蓝脸被西门闹所救,在新中国迎娶了西门闹的二姨太迎春,但是却坚持单干,因为毛主席说“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他与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进行无奈的抵抗,刚开始因为他相信“亲兄弟还要明算帐,不是一个姓的人在一个锅里吃饭,这是瞎胡闹。
”哪个中国人不知道这个?但是中国人从来都不理性。
所以说,蓝脸从一开始是理性的代表,到了后来,由于权威者的逼迫,坚持单干竟然成了一种信念,信念支持了蓝脸50年,最后终于证明了他坚持的正确。
蓝脸应该是一个少欲的人,即使迎春与西门闹葬在一块(当然不是一个坟堆),他都没在小说中发出任何声音。
这个人物的设定似乎是对中国民族精神的批评,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西门金龙,这个在小说前半部分很不起眼的人物,在后半部却着墨颇重。
地主之后,少年得志,轻狂暴躁,改革得利(钱),薄情寡义。
西门金龙的结局似乎应合了现在一句时髦的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他是被自己作死的,就连他的养子西门欢和他的侄子蓝开放也可以说葬命于他。
所以说,得意别猖狂,猖狂必遭殃。
《生死疲劳》读书笔记
《生死疲劳》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生死疲劳》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2006年。
小说以1950年代到2000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西门闹轮回转世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各种运动、变迁和文化冲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不可知性。
二、深入分析1. 轮回转世小说中的主角西门闹,因为地主出身和冤屈死亡,开始了他的轮回转世。
他在不同的生命形态中,经历了新中国历史中的各种运动和变迁,如土改、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等,同时也见证了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
通过轮回转世,西门闹不仅揭示了历史的残酷,也呈现了生命的坚韧和希望。
2. 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各具特色。
例如,蓝解放和黄合作等人物,他们的命运与西门闹紧密相连,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
另外,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如蓝脸、洪泰岳等,他们代表了不同思想和价值观的冲突。
3. 叙事手法莫言在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叙事手法,如第一人称叙述、多角度叙述等,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和人物。
此外,小说中还充满了各种隐喻和象征,如驴、牛等动物形象,它们寓意着人类的某种特质和情感。
三、个人观点《生死疲劳》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风格的小说。
莫言通过西门闹的故事,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他也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命运的不可知性。
小说中的各种叙事手法和象征形象,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感悟。
四、对比与参照与其他描写新中国历史的小说相比,《生死疲劳》更注重从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历史的残酷。
例如,在描写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莫言没有将其简单地描绘成一场罪恶的运动,而是通过对各类人物的刻画,展示了运动背后的复杂人性。
五、结论和评分总体来说,《生死疲劳》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风格的小说。
莫言通过丰富的叙事手法和象征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同时也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命运的不可知性。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对新中国历史的一次深刻反思。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生死疲劳》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现代版聂小倩”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使我从中感受到了对生与死、对坚持和绝望的思考和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刘小杰是一个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年轻人,他因为长得帅而受到同事的嫉妒和排挤,最终导致他被无辜解雇。
刘小杰随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困境和挫折,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毁的道路。
在刘小杰坠入绝望的同时,他的妹妹刘霞也在努力与社会斗争,在激烈的竞争中为生存而奋斗。
整个故事中,生与死、坚持与绝望不断交织在一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反思。
首先,小说对于生与死的思考让我不禁深思。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困境,他们面临的不仅是生存的考验,更是对生命的质疑。
刘小杰选择了放弃生命,而刘霞则选择了坚持希望。
通过小说,我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面临生死的考验,而如何面对生死,如何面对绝望,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素质和勇气的时刻。
其次,小说中的社会残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描绘的互联网公司是一个典型的聚集了人性弱点和黑暗面的地方。
同事之间的嫉妒和欺凌、上司的权谋和利益斗争,让我有些不寒而栗。
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不择手段,而这种无情的残酷也让我不禁想到了我们身边的现实社会。
当物质和利益成为一切的追求时,人性中的黑暗面很容易就会凸显出来。
最后,小说中对于坚持和绝望的反思让我深感触动。
小说中的刘霞虽然经历了各种困境,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她虽然很辛苦,但她却从不放弃,一直努力奋斗。
这种坚持和勇气给予了她力量,让她从困境中走出来。
在面对困境时,选择坚持和希望,不轻易放弃,才能超越困境。
综上所述,余华的《生死疲劳》这部小说让我对生与死、对坚持和绝望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当我们面临生死和困境时,坚持希望和勇气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收获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思索,也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和机会。
《生死疲劳》的人物缺陷
李悦故事中的角色是人,故事情节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所以人们经常说情节是性格的历史。
莫言的《生死疲劳》塑造了一群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西门闹、蓝脸和洪泰岳,而西门闹则是1号主人公。
西门闹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好地主,土改时他的土地被“共产”,人被枪毙。
西门闹死后在阎王殿上喊冤,阎王让他进入轮回,托生为驴、牛、猪、狗、猴五种动物,之后又托生为人—大头蓝千岁。
莫言借用佛教的“轮回”,叙述西门闹的故事,只是在形式上让人变成五种动物,人与动物的转换并不是为了延续人物的成长过程,也不是为了挖掘人性的深度。
而是将西门闹悬置在一旁,转而去讲述那些动物的故事。
动物鲜活了,生动了,人物的性格却断裂了,僵化了。
将人变成动物,莫言显然受了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的影响。
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把人变成甲壳虫,只是使人在外形上异化,甲壳虫仍然背负着人的灵魂,从而便于探讨人处在困境中的可能性。
人的变形,是为塑造人物和强化主题服务的。
莫言没有能学会《变形记》的精华,只是学了皮毛。
他笔下的动物不过转化了叙述视角,变化了时空关系,类似川剧的变脸,脸变心不变。
动物性截断了西门闹人性的发展关系,或者说动物性取代了人性。
西门闹的情感矛盾和心灵历程被动物的狂欢淹没了。
卡夫卡在动物性与人性相比的落差中,完成的是对人性的拯救。
而莫言恰恰相反,他消弱的是人性的尊贵与高傲,起初是有着敢于反抗的充溢着血性的西门闹,经过轮回变形,逐步成为痴呆、麻木的畸形怪胎蓝千岁。
小说的篇幅很长,故事很多,情节也很丰富,但是与西门闹有内在联系的故事与情节并不多。
就如同莫言的语言膨胀已经远远游离于他的主题之外。
读者看到的西门闹不过是个脸谱化的扁平人物。
莫言并不在意去塑造一些有血有肉的圆形人物,他在这部小说里是把所有“一切来自土地的最终还将回归土地,”的人物都变成道具——演化主题的道具。
他的主题是:这一理念与他描述的半个世纪的中国农村的历史不搭界,描述历史成了莫言的第二主题,读者感觉着第二主题已经遮盖了第一主题。
《生死疲劳》解读
《生死疲劳》是当代作家莫言的重要代表作。
莫言生于1955年,祖籍山东高密。
作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作品叙事磅礴,文字洒脱而富有张力。
他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从1988年的《红高粱》开始,莫言的作品便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韩语等十几种语言。
同时还获得过国内外诸多文字奖项的肯定。
《纽约时报》曾说:莫言是一位世界级作家。
我们今天解读的《生死疲劳》,就是这样一部在海内外广受欢迎,散发着奇幻光芒的小说。
小说中的故事在莫言脑海中酝酿了43年,但由于没有一个满意的架构,莫言迟迟没有动笔。
直到一次,他看到一面精美的六道轮回壁画,这才有了灵感。
之后,莫言借住在北京朋友家,用了短短43天,一气呵成了这部50万字的小说。
在这43天里,莫言平均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即便在梦中也在构思情节。
可以说,《生死疲劳》是莫言一次里程碑式的超越。
小说以轮回转世为独特线索,却没有落入因果宿命的套路,以古典章回体为表现形式,却又描写的浑厚大气、无拘无束。
作者超然物外,以生命大义的深情渗透于作品的毫发细微间,将主人公50多年坎坷多难的尘世百劫演绎的淋漓尽致。
小说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驴折腾,,、“牛举劲”,“猪撒欢”,“狗精神”、“结局与开端”。
打开小说,扉页便引用了《佛说八大人觉经》中的一句:“生死疲劳,从贪念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这句话奠定了小说佛教轮回视角下的悲悯。
小说的主人公名叫西门闹,是一个拥有一妻两妾,良田百亩的大地主。
有一天,西门闹被抓起来,一抢打掉了半个脑袋,死状凄惨。
死后的西门闹来到阴曹地府,不停鸣冤叫屈。
他自认在人世间30年修桥补路,救济穷人,从没干过亏心事,不该死的那样惨。
他喊冤的声音,惹得阎王心烦,干脆让鬼卒把他扔到油锅里,像炸鸡一样,直到炸的酥脆才把他捞起来。
然而即便是这般酷刑,也不能让西门闹服软。
他请求阎王放他回去,他要当面问问那些人,为什么要让他死得这样惨。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围绕地主西门闹死后分别经历驴、牛、猪、狗四世轮回讲述了西门屯一个小村落的变迁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新中国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文革、到改革开放的变迁史。
这本书给人最深的感受是作者以怪诞离奇的手法,将社会变迁、人的生死还有伦理道德描述得淋漓尽致。
看完这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蓝脸这个人物形象。
作为全国唯一的单干户,莫言把这个人物形象描写得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
地主被打倒了,所有人都叫好,惟有他依然怀念人人唾弃的老掌柜;所有人都加入了合作社,甚至连妻子儿女都被迫离弃了他,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坚持单干到底。
他单干,并不是说他反对社会,而是他始终坚信,既然地主被打倒了,国家把土地分给了他,他就不想再失去自我。
这是多么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农民啊,他因解放而一夜翻身,对社会变革心存忐忑,害怕到手的幸福再次失去。
他只能用一个农民的思维,不管风吹浪打,绝不随波逐流。
在那个时代下,几乎所有的农民思想都被扭曲,惟独他有着一丝看似叛逆或者顽固的执着,单干也许是他对这个社会的一种理解,又也许是莫言先生对当时社会的一种理解吧。
一般来说,对于那些顽固的离群之人,我们大多数情况下也许会对他们嗤之以鼻,但是书中的蓝脸给人的感觉不再是鄙视或不屑,反而是一份同情,一份佩服。
同情他被当时的社会折磨得死去活来,走投无路;佩服他,坚定信念,永不屈服。
其实这也许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吧——对人的尊严的呼唤,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有追求自由权利的大无畏精神;新时代的中国,也只有坚持自由民主,保护人权,才能真正地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建设和谐社会。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生死疲劳》是一部长篇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作者是莫言。
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西门闹因含冤而死,经历六道轮回,最终放下仇恨,看清世间生死皆疲劳,得以投胎为人的故事。
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以驴、牛、猪的视角叙述故事,这部分描写生动有趣,同时又不乏感人至深的情节。
西门闹每次的离世都伴随着温暖和感动,他被饥民吃掉,被自己亲儿子活活打死,为救孩子溺水身亡……这三世的西门闹,悲喜交加。
喜的是,他以动物的身份风光无限,得到了世人的称赞;悲的是,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时代的洪流中变得面目狰狞,昔日的亲朋好友也变得勾心斗角,毫无人性。
小说的后半部分主要以狗、蓝解放的视角叙事,西门闹又相继投胎为狗、猴和大头孩子蓝千岁。
在这三世中,西门闹逐渐放下了仇恨,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死去,亲朋好友的离去,他渐渐感受到了生死皆疲劳的痛苦。
很多人认为这本书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前半部分关于驴、牛、猪的篇幅冗长,而后半部分却急于结尾,对猴的描写也寥寥无几。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这种写法更符合故事的设定,也更容易打动读者,给人留下回味无穷的感受。
西门闹经历六道轮回,本就是为了消除仇恨、淡化记忆。
在前几世作为动物时,他已经接受了这种生活。
当他投胎为狗时,没有像以前那样产生自杀的念头,而是欣然接受。
他明白了生活的艰辛,也明白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善恶守恒。
正如西门金龙所说:“一个人做件坏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只做坏事不做好事。
”西门闹通过动物的视角,看到了亲朋好友的悲欢离合、善恶报应和生活的苦涩,他意识到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蓝脸死守着自己的土地,受尽了欺辱,最终妻离子散,但却得到了善终;蓝解放当官发财,却也未能幸免;西门金龙年轻时作恶多端,后来变得有文化、有教养、家财万贯,但最终却不幸身亡。
西门欢和庞凤凰也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生活就是这样,质能守恒。
随着仇恨的逐渐减轻,西门闹对以人的视角的记忆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后文的记述也变得越发简短。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生死疲劳》是法国作家克瓦雷所著的一部小说,该小说着重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探讨了人类内心的疲惫和对生死的思考。
阅读这部小说后,我深感作者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考角度,将我们置身于人类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之中。
下面将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对读者的启示等方面展开论述。
小说的情节虽然平实又富有变化,但它更多地是通过人物的视角,通过他们的内心独白,来呈现出生活的真实面貌。
主人公们被现代生活所累,他们为了生存而努力工作,过着压抑而困顿的生活。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烦恼,比如主人公们害怕面对孤独与死亡,心理上备受压抑,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疲惫不堪。
而这正是作者希望通过小说传达给读者的情感和思想。
人物形象是小说中最具有特色和鲜活的部分。
作者以多视角的方式刻画主人公和配角,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展现。
比如,主人公托尼是一个体力劳动者,他在疲惫和压抑中努力工作,但他内心渴望着有所改变,渴望能够逃脱这种生活的束缚。
而丽贝卡则是一个富有生活激情的女人,她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着自由和较高的生活品质。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痛苦和追求。
主题思想是整个小说的核心。
《生死疲劳》试图探讨人类的本质问题,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中的人物从外在的疲劳到内心的疲惫,再到对生死的思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主题思想线索。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传达出对生活的关切与反思,以及对于人类固有的冲动和对未来的探索。
在当代社会,人们在追求物质与享乐的时候,也常常忽略了内心世界的真实需求。
因此,阅读《生死疲劳》不仅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更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思考与反思。
《生死疲劳》这部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生活和死亡这样永恒的题材,并通过优秀的叙事技巧和角度的选取,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
我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深深地体会到了现代社会带给人们的压力和对生活意义的追问。
生活中的种种疲惫不堪让人迷失了自我,而对死亡的思考则引导人们从更高的维度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
《生死疲劳》阅读感想
《生死疲劳》阅读感想十余年前,我曾见大学室友海龟手捧一本莫言所著的《丰乳肥臀》,引人瞩目的书名让我们忍俊不禁,调侃了许久。
2012 年,莫言荣获诺贝尔奖,这一消息震撼了整个文坛。
直至今日,我才初次品读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出乎意料的是,书中情节引人入胜,此前我一直认为他的小说晦涩难懂。
新版封面着重强调莫言的幽默,对此我略感不适。
结合真实历史,本书的故事实则饱含苦难,莫言固然在书中运用幽默的笔触来冲淡压抑的氛围,但这并非其最重要的特质,出版社对此着重宣传,无疑是本末倒置。
更有可能的是,出版社如此宣传是为迎合当下读者的口味,以提升销量。
然而,当读者真正读完掩卷深思时,或许会意识到自己被封面和腰封所欺骗。
若你曾阅读过《百年孤独》,便会明显察觉《生死疲劳》有其相似之处。
这部小说以 1950 年土地改革为背景,讲述了被错杀的地主西门闹历经六次转世(驴、牛、猪、狗、猴、人)的所见所闻。
故事通过描绘西门闹转世后的种种经历,展现了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变迁。
这种叙事方式新颖独特,莫言还仿效古代章回小说,为每一章都拟定了回目名。
六个章节的情节相对独立,若不深究,单独阅读也不影响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然而,人物却贯穿了整部小说,莫言旨在让读者从这些人物的一生经历中洞察当时的历史现实。
据本书序言所述,这个故事源于现实生活。
书中,农民蓝脸坚持单干,拒不加入“合作社”这一主要情节,便源于莫言儿时村里一位坚持单干的农民。
儿时的莫言随众嘲讽、责骂单干户,然而几十年后回首往事,他方意识到那位农民的正确,在那个时代,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小说的叙事者并非固定不变:第一章的叙事者是西门闹转世的驴,第二章则以蓝脸之子蓝解放的视角展开,第三章又转为西门闹转世的猪……每个章节的叙事风格各具特色:第一章中驴的故事奔放、自由而猛烈;第二章中的牛故事则充满忍耐与憋屈;第三章里猪的故事则带有戏谑与嘲弄,与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是,《生死疲劳》巧妙地将故事情节、阅读趣味与内容深度融为一体,避免了其他名著或名作虽广受赞誉却令人难以卒读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悦
故事中的角色是人,故事情节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所以人们经常说情节是性格的历史。
莫言的《生死疲劳》塑造了一群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西门闹、蓝脸和洪泰岳,而西门闹则是1号主人公。
西门闹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好地主,土改时他的土地被“共产”,人被枪毙。
西门闹死后在阎王殿上喊冤,阎王让他进入轮回,托生为驴、牛、猪、狗、猴五种动物,之后又托生为人—大头蓝千岁。
莫言借用佛教的“轮回”,叙述西门闹的故事,只是在形式上让人变成五种动物,人与动物的转换并不是为了延续人物的成长过程,也不是为了挖掘人性的深度。
而是将西门闹悬置在一旁,转而去讲述那些动物的故事。
动物鲜活了,生动了,人物的性格却断裂了,僵化了。
将人变成动物,莫言显然受了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的影响。
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把人变成甲壳虫,只是使人在外形上异化,甲壳虫仍然背负着人的灵魂,从而便于探讨人处在困境中的可能性。
人的变形,是为塑造人物和强化主题服务的。
莫言没有能学会《变形记》的精华,只是学了皮毛。
他笔下的动物不过转化了叙述视角,变化了时空关系,类似川剧的变脸,脸变心不变。
动物性截断了西门闹人性的发展关系,或者说动物性取代了人性。
西门闹的情感矛盾和心灵历程被动物的狂欢淹没了。
卡夫卡在动物性与人性相比的落差中,完成的是对人性的拯救。
而莫言恰恰相反,他消弱的是人性的尊贵与高傲,起初是有着敢于反抗的充溢着血性的西门闹,经过轮回变形,逐步成为痴呆、麻木的畸形怪胎蓝千岁。
小说的篇幅很长,故事很多,情节也很丰富,但是与西门闹有内在联系的故事与情节并不多。
就如同莫言的语言膨胀已经远远游离于他的主题之外。
读者看到的西门闹不过是个脸谱化的扁平人物。
莫言并不在意去塑造一些有血有肉的圆形人物,他在这部小说里是把所有
“一切来自土地的最终还将回归土地,”的人物都变成道具——演化主题的道具。
他的主题是:
这一理念与他描述的半个世纪的中国农村的历史不搭界,描述历史成了莫言的第二主题,读者感觉着第二主题已经遮盖了第一主题。
莫言也徘徊于两个主题之间,失去了起码的真实感与现实感。
至此我们认识到这本小说原来是主题先行,图解理念的作品,难怪所有人物不过是莫言的道具罢了。
蓝脸与洪泰岳也是莫言的道具,都是脸谱化的扁平人物。
蓝脸是西门闹在雪地里捡回的孩子,西门闹收留了蓝脸,蓝脸拜西门闹为干爹,给西门闹当了长工。
西门闹被枪毙之后,蓝脸娶了西门闹的妾迎春为妻。
蓝脸在土改时分到了土地,不加入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终日劳苦于一亩三分的土地上,坚持了半个世纪,一直熬到人民公社解体。
支撑他精神的是一个传统的小农观念:“亲兄弟都要分家,一群杂姓人,硬捏合到一块儿,怎么好得了?”他的性格是“一根筋”,认定一条理一直走到黑。
莫言在《莫言对话新录》一书的305页中说:“一旦逃离了土地,农民没有了根本,蓝解放以进城当官的方式离开了土地,西门金龙以开发旅游的方式毁掉了土地,只有蓝脸,他坚守了土地,他是古典农民的活化石。
”正是这块“活化石”寄寓了莫言关于“农民与土地”关系的理想,所以蓝脸成为诺奖评委马悦然等人眼中的英雄。
马悦然等人只是从政治价值出发,并不了解中国的国情。
这块“活化石”在中国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在只讲“阶级斗争”的国度里,一个公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单干户只能毁灭——不在土改和合作化运动中毁灭,也要在人民公社运动和“文革”运动中毁灭。
“文革”中有一句口号:“敌人不投降就让他灭亡!”莫言的那块“活化石”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敌人,怎么能不灭亡?脱离了社会环境的“活化石”是不可能存在的。
洪泰岳是与“活化石”蓝脸相对立的人物,与蓝脸构成了矛盾的双方。
这位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农村干部,根红苗正,积极参与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文革”等共产党领导的各种运动。
他把蓝脸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黑典型,坚持着与蓝脸的斗争。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实行分田到户的生产方式。
洪泰岳却反对改革,成为了改革的对立面。
这种突兀的改变,违背了这个人物的逻辑性,是明显的败笔。
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是作者塑造的,但他们一旦活动起来,就有了自身的逻辑规律,他们可以背叛作者的创作意图,但作者若强行改变他们,就显露出虚假和牵强附会。
洪泰岳多半辈子都在农村基层工作,对于人民公社存在的所有弊端一清二楚,更了解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事实上,我国农村的最早改革也是公社干部领导的。
按照洪泰岳这个人物自身行为逻辑,他应该是积极拥护改革的。
他在以往历次政治运动中,都坚决执行党的政策,这次怎么会反对党的农村改革呢?这个人物言行的前后矛盾,是莫言的“道具意识”造成的,莫言只想把每个人物都当成演绎主题或理念的道具与符号。
莫言为了演绎“共产党老干部与改革开放时代财富暴发户共同毁灭”的理念,强行迫使洪泰岳抱住西门金龙在炸药的硝烟中同归于尽,洪泰岳还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念出半句《国际歌》的歌词。
历史的真实情况是洪泰岳这样做农村工作的干部,正是农村改革开放的带头人,这是顺应了历史前进的潮流。
莫言通过蓝脸的单干,对“合作化”进行简单否定,是缺乏常识的表现。
莫言并不知道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东三省和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农村,已经在探讨重新建立“合作组织”的问题。
合作化适合发展生产力,一家一户的单干毕竟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只能被历史淘汰。
况且蓝脸的单干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的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土地私有,后者的土地归集体所有。
莫言费力演绎与赞扬的理念不过是逆历史发展大趋势的落后理念,也许这正是诺贝尔奖评委会想看到的。
莫言笔下的所有人物都是脸谱化的扁平人物,例如蓝解放,他所有的爱情都是莫名其妙的,不可理喻的。
他与庞春苗之间并没有共同的情感基础,却爱得死去活来。
蓝解放接着又与前妻的姐姐黄互助同居,同居的目的是用狗的姿势做爱。
莫言之所以让蓝解放与庞凤凰发生乱伦关系,就是想表明大头蓝千岁是乱伦的产物。
莫言显然是为了模仿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结尾处,奥雷良诺与姑母乱伦生下了一个带尾巴的孩子。
马尔克斯是用此来象征不进行改革的社会和家族必定灭亡的命运。
莫言的蓝千岁象征什么?用意何在?显然他不是想证明蓝脸家族必然灭亡的命运,因为蓝脸是他殚思极虑塑造的历史英雄。
莫言只是在告诉读者他学的是《百年孤独》!为模仿而模仿!
模仿很难产出真情,莫言对他作品中的人物没有深情,没有爱,没有悲悯,没有祝福。
所以他塑造的所有人物都没有行动逻辑,没有心理动机,没有成长轨迹,没有人性的特征。
他们都是莫言嘲弄、羞辱的对象,莫言将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狱,让他们为驴为猪为狗为牛为猴为白痴。
让他们散发着粗鄙和丑恶。
莫言多次说“文学就要揭露、批判人性的恶”《生死疲劳》中所有的人物都是表现人性恶的道具,也只能是脸谱化的扁平人物。
莫言最后也不放过他的人物,他在小说结尾处,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屠杀,让他们成批地悲惨地告别尘世,不得善终。
莫言还在小说中心安理得地说:“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他们自己必然的命运。
”他在强迫读者也认同他强行加在人物身上的命运。
写到这我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段话,他在《被侮辱与损害的》当中说:在那些漫漫的长夜,在我兴奋地怀着希望与梦想,对自己的作品怀着热烈的爱的时候,这时候,我和我的幻想,和我自己所创造的人物一同生活着,和他们的命运共欢乐,有时还为我那朴实的主人公流出了最真诚的眼泪。
这段话与莫言作品相比较,我又想:莫言到底是怎样一位作家?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冷酷残忍的叙述。
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在他精神上留下猪尾,还是那段残酷的阶级斗争岁月严重扭曲了他的心?
不只是莫言的作品缺乏爱,许多著名的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也缺乏爱。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