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要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要点总结第一篇: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要点总结第三单元1、人们从食物里获得热能,经常用“千卡”作为食物中的热能单位。
每人每天大约需要8000多千焦的热能。
1千卡=4.2千焦。
2、每天摄取足够的热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但吸收过多的热能或消耗太少,会使热能在体内转化成脂肪积存下来,导致肥胖。
3、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是为纪念瑞典天文学家摄耳修斯的贡献而确定的。
4、物体一般都具有遇热膨胀、遇冷收缩(热胀冷缩)的性质。
可也有少数例外情况,比如水在4℃时体积最小,因为水在0℃-4℃之间时,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5、热总是从高温的物体传向低温的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6、热传递的方式的有三种:传导、辐射、对流。
7、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要散热降温,有时要升热保温。
8、什么是温室效应?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地球散发热能的本领减弱,使地球大气温度缓慢升高,这就是“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影响:(1)土壤会出现荒漠化,导致粮食减产;(2)冰川融化和海水体积遇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一些地势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将会被海水淹没。
9、为什么夏天用棉被来盖住雪糕,雪糕却不融化? 答:一是保温,防止冰糕的冷气跑掉。
二是隔热,防止外界的炎热空气进入里面,造成冰糕融化。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析第三单元分析本单元由《秋季星空》《冬季星空》两课组成,主要让学生通过长期的观察活动知道秋、冬季的代表星座,初步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在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中,亲历系列的、持续一年的观察活动,真正体现让学生亲历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单元目标:1.能提出对四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作出书面观察计划;在制定观察计划的过程中感知到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1— 5)1、种子萌发需要三个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足够的空气)。
有的种子萌发还需要(光照),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土壤。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温度)、(水)、(空气)等,它们能够自己制造养分,获得(养料)。
3、家里粮仓里储存的粮食都是植物的种子,一般不发芽,主要是因为缺少(水)。
(第一课)4、动物按食性可以划分为(草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
5、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6、沙质土渗水能力最强。
黏质土保水能力最强。
7、大部分植物适合生长在(壤土)里。
8、(豆苗)在(沙质土)中生长情况最好,因为沙质土疏松,透气性好。
9、西瓜、花生适宜在(沙质土 )中生长。
10、马铃薯,莲藕,姜都有节和芽,它们都是地下茎,不是根。
甘薯,胡萝卜,白萝卜是植物的根。
11、在做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时,在瓶子内的水面上滴一层油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
12、茎有哪些作用?答:大部分植物的茎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少数植物的茎具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
13、植物的根有哪些作用?答: 1、防止水土流失; 2、从土壤吸收水分供植物生长; 3、根有储藏营养的作用。
14、无意插柳柳成荫说明部分植物的茎具有(繁殖)作用。
15、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
(第七课)16、仙人掌的刺,其实就是它的(叶子),退化成刺能减少(水分的蒸发)。
(第八课)17、植食性动物举例:马、羊、兔、蝴蝶肉食性动物举例:虎、狼、狮子、鹰、鲨鱼杂食性动物举例:老鼠、蚂蚁、狗、猫、猪、猩猩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6—9)1、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称为(向光性)。
2、植物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3、植物的根都是向下生长,因为植物具有向地性,向地性是因为植物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完整)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课小苗的诞生1、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
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2、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我国“神舟三号”2002 年 4 月 1 日成功地返回地面。
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
4、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阳光)、(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1、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粘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
4、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粘质土)。
5、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粘质土),(壤土),(沙质土)。
6、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7、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中,比如:花生、西瓜、大豆等植物适合在(沙质土)环境下生长,一些植物则适合在(粘质土)里生长,如水稻、芦苇等,而大多数植物适合生长在(壤土)里,如小麦、玉米等。
8、如果我们将豆苗分别种在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里,在保持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豆苗的生长状况一样吗?为什么?答:大豆在沙质土里长得最好,沙质土土质松、透气性好、渗水能力强。
第三课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1、“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这说明,(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2、(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生长得要好一些。
4、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除光照以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如(温度、水)应该(保持相同)。
5、我们应当给周围的植物创造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采取哪些行动使植物生长得更好?①充足的(光照)、(空气)②适宜的(温度)、(水)、(肥料)③除虫、除草、松土④给(攀援)植物搭架6、喜阴植物在植物学中被称为(耐阴)植物。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重点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重点
一、植物的种类与特点
1. 植物的分类: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2. 单子叶植物的特点:叶脉平行、花单性、子实为一颗种子。
3. 双子叶植物的特点:叶脉网状、花两性、子实为两个种子。
二、动物的分类与特点
1. 动物的分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昆虫。
2. 哺乳动物的特点:胎生、有乳腺、体温恒定。
3. 鸟类的特点:有羽毛、有翅膀、卵生。
4. 爬行动物的特点:有鳞片、冷血动物、卵生。
5. 两栖动物的特点:有蹼、生活在水陆两栖的动物、卵生。
6. 鱼类的特点:有鳞片、冷血动物、卵生。
7. 昆虫的特点:有六只腿、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卵生。
三、物体的性质和分类
1. 物体的性质:颜色、形状、大小、硬度等。
2. 物体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四、能源与环保
1. 能源的种类:太阳能、水能、风能、化石能源等。
2. 环保的措施: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减少尾气排放、垃圾分类等。
五、科学实验
1. 科学实验的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2. 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穿实验服、戴护目镜、不乱丢垃圾、小心使用实验器材。
以上是最新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的复重点,希望能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植物的生长过程1. 植物的种子发芽植物的生长过程始于种子的发芽。
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通过水分进入种子,引发种子内部的化学变化,从而使种子开始发芽。
2. 幼苗生长种子发芽后,会长出幼苗。
幼苗在光照的刺激下,会不断伸展茎和叶,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水分和养分,从而生长。
3. 植物的开花结果随着幼苗的生长,植物会渐渐长出花蕾,形成花朵,进行授粉和受精,最终形成果实,并释放种子,循环生长。
4. 植物的生长需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光照、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养分。
不同的植物对以上因素的需求有所差异,但都必须满足这些基本需求才能正常生长。
二、根茎叶的功能和结构1. 根的功能和结构根是植物的吸收器官,主要负责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根的结构包括根尖、根毛和根茎。
根尖负责向下延伸,根毛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根茎则负责将水分和养分输送到植物的地上部分。
2. 茎的功能和结构茎是植物的支撑和传导器官,主要负责支撑叶子和花朵,并将水分和养分从根部传送到其他部位。
茎的结构包括茎尖、茎秆和叶基。
茎尖负责向上延伸,茎秆负责支撑植物的地上部分,叶基则连接叶子和茎,进行物质传输。
3. 叶的功能和结构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主要负责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氧气。
叶的结构包括叶柄、叶片和叶脉。
叶柄连接叶子和茎,叶片负责吸收光能,叶脉则负责输送水分和养分。
三、植物的繁殖1. 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指通过花朵进行授粉和受精,形成种子,从而产生新的植物。
花朵的雄蕊和雌蕊进行授粉和受精,形成种子,种子再通过各种方式传播,产生新的植物。
2.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通过植物的其他部位,如茎、根和叶,进行生长繁殖,产生新的植物。
无性繁殖的方式包括分株、扦插、压条和离体培育等。
四、生态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 光照的影响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对植物的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光照不足会导致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科学概念: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
2.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有的却是迅猛激烈的。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从地形图上知道,我国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
4.温州的主要地形是丘陵和平原。
高原的特点:面积广大,地形开阔,海拔高,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如内蒙古。
山地的特点:地势较高,蜿蜒起伏(陡峭起伏),层恋叠嶂。
如吉林长白山。
丘陵的特点:山顶浑圆,高低起伏,起伏较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如福建。
盆地的特点: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如四川。
平原的特点: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较低。
如长江三角洲。
5.地球内部可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6.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7.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
8.火山喷发虽然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但是它也有好处,如可以改变地形、地貌。
9.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山上的岩石布满了裂缝,是它受到风化作用的结果。
10.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1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12.土壤中的微粒按颗粒从大到小排列为:沙砾—沙—粉沙—粘土。
13.细菌:分解动植物的残留物。
蚂蚁:在土壤中群居。
蜗牛和甲虫:靠腐烂的生物为生。
植物的叶、根、茎: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蚯蚓:使空气和水容易进入土壤,即疏松土壤,寻找腐殖质。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一、生物生长与环境1. 种子发芽的条件- 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例如,把绿豆种子分别放在常温湿润、低温干燥、常温干燥的环境中,常温湿润环境中的种子会率先发芽,这说明温度、水分对种子发芽有影响。
而如果把种子完全浸泡在水中,隔绝空气,种子也不能发芽,证明空气也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
2. 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除了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外,植物生长还需要阳光、土壤中的养分等。
不同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像向日葵是喜光植物,而人参是喜阴植物。
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氮、磷、钾等养分来维持生长。
3. 动物的生活环境- 动物依赖特定的生活环境生存。
例如,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用鳃呼吸水中的氧气;蚯蚓生活在潮湿、阴暗、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们靠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如骆驼的驼峰储存脂肪,适应沙漠干旱少水的环境;北极狐的皮毛厚且毛色白,有利于在北极寒冷的环境中保暖和伪装。
二、光1.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证明这一点,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
在小孔成像实验中,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蜡烛之间,墙体上就会形成倒立的烛焰像,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烛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在墙体的下部,烛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在墙体的上部。
2. 光的反射- 光遇到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
反射规律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例如,镜子能反射光,我们可以利用镜子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如潜望镜就是利用两块平行的镜子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从而在水下观察到水面上的情况。
3.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例如,将筷子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筷子好像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第三单元1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基础知识。
1、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常见的地形有(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
3、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还会引起板块的各种运动,如拉张、挤压等,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5、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风化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7、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8、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9、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同时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0、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11、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二、解释概念。
风化:岩石在大气、水、气温和动植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岩石会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河流:是地球表面较大的天然水流的统称,它是由冰雪融化或降雨产生的径流汇集而成的。
河流的形成过程,也是流水对地表土地侵蚀的过程。
径流:沿着地表流走的水。
如果植被好,那径流中含土量少,较清澈;如果这个地方是一片荒漠,植被缺乏,那可能径流混浊。
三、举例。
高原:地形特征是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
如青藏高原。
盆地:周围山地、高原围绕,中间地势起伏。
如四川盆地。
平原:低平而宽广。
如华北平原。
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
如新疆的天山。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如山东丘陵。
四、简答。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篇: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课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
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
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
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
3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
4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药。
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
6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
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课空气的成分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
2.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3.试验:点燃两支一样的蜡烛,用集气瓶将其中一支蜡烛罩起来。
试验方法:A.把一支蜡烛粘在玻璃片上放在水槽中;向水糟中参加大约5 厘米深的水,水不宜太多,能漂浮蜡烛下部即可,倒水时不要弄湿烛芯。
B.不点燃蜡烛,用集气瓶把蜡烛扣上,观看水能进入杯子吗?C.点燃蜡烛,用集气瓶罩在蜡烛上,观看试验现象。
试验现象:蜡烛熄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并高出水槽中的水面。
现象解析:A.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的现象说明白什么?答:说明瓶子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局部空间。
B.为什么集气瓶中的空气会削减?是空气跑了吗?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为什么? 答:由于蜡烛燃烧会消耗一局部空气。
C.集气瓶中还有没有空气?是不是都用光了?为什么?答:集气瓶中还有空气,假设没有空气,水会占据瓶内的全部空间。
结论:蜡烛燃烧要消耗一局部空气。
4.试验: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气体还能不能支持燃烧。
试验方法:A.用一块玻璃片在水下把集气瓶盖好,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集气瓶,倒扣过来放在桌面上。
B.把瓶口的玻璃片推开一条小缝儿,将燃着的木条伸进集气瓶里,观看有什么现象?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是支持燃烧的,只有这种气体存在燃烧才能进展;另一种气体是不能支持燃烧的。
其次课燃烧的隐秘1.物体在燃烧时有什么现象?燃烧时会发光、放热,闻到特别气味,物体燃烧后有灰烬产生。
2.物体燃烧前后有什么不同?燃烧后是否有物质生成?物体燃烧后,有的物质生成,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了转变。
3.试验: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试验方法:A.把一只枯燥的烧杯罩在燃着的蜡焰上方,大约15 秒钟,观看烧杯内壁产生什么现象。
B.往烧杯中参加10 毫升澄清石灰水,将蜡烛点燃,放入烧杯中,5 秒后盖上盖子,等蜡烛自然熄灭后从瓶中取出,摇摆烧杯,观看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留意事项:A.点燃蜡烛时要留意安全。
B.假设现象不明显就找找缘由,再做一次。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5、具有安全用电常识。
• • • • • • (a)、当手潮湿或站在水里时,不要碰电器设 备 (b)、除了电源插头外,不要把手的任何部位 伸进电源插座里。 (c)、打开电器和修理电器时,要先拔出插头。 (d)、不要在同一个插座上接入太多的用电器 使电路超负荷工作。 (e)、不要碰电线杆上的电线和掉在地上的电 线。 (f)、不要把有破损的电线接入电路中。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知识要点
一、简单电路
• • • 1、一个基本电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 和开关四个基本元素组成。 2、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是控制电路。 3、会连接基本的电路。
二、导体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缘体
•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 物体叫绝缘体。会辨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 是绝缘体。 • 2、会设计检测导体的装置。 • 3、知道人体和自然界中的水也是导体。 • 4、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能转变为导 体。
五、电磁铁
• 1、知道电可以产生磁,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 2、会自己做一个电磁铁,并发现电磁铁和 永久性磁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 3、从实验中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 素有:导线的圈数、电池的节数 • 4、电磁铁的极性可以改变。 • 5、电磁铁的应用。
四、研究磁铁
• 1、生活中常见的磁铁有条形磁铁、环形磁铁, 马蹄形磁铁等。 • 2、磁铁的性质: • (1)、能吸引铁的物质。 • (2)、两端磁性最强,称为磁极 • (3)、磁极命名:北极和南极,即N极和S极。 • (4)、磁极间作用特点: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 3、知道指南针指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以 及指南的原因,会自己制作指南针。
三、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 1、会组装检测暗盒的装置,会对暗盒里的电路进行检测。 • 2、会利用表格记录检测结果,并根据结果做出推理。 • 3、各种检测结果: • (1)、如果小灯泡不亮,说明两个触点是断开的。 • (2)、如果小灯泡亮了,说明两个触点是连通的。 • (3)、如果小灯泡变暗了,说明两个触点之间有用电 器。 • (4)、如果小灯泡变的更亮了,说明两个触点之间有 电池。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科学五年级上册三、四单元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提纲、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特点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冀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在冀教版教材中涵盖了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以下是本学期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1. 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学生需要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以及开花结果等阶段。
此外,还要掌握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例如不同植物对光照、水分和土壤的需求。
2. 动物的生命周期:本单元将探讨动物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繁殖、孵化、幼体成长和成体的各个阶段。
学生将学习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特点,以及它们如何适应环境。
3. 物质的性质:学生将学习物质的基本性质,如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等,并了解这些性质如何影响物质的用途。
此外,还将探讨物质的三态变化,即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换。
4. 力和运动:本单元将介绍力的概念,包括重力、摩擦力和弹力等,并探讨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5. 能量的转换和传递:学生将学习能量的不同形式,如热能、电能、光能等,并了解能量如何在自然界中转换和传递。
此外,还将探讨人类如何利用能量,例如发电和供暖。
6. 地球和宇宙:本单元将介绍地球的构造和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这些运动对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学生还将学习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和彗星等。
7. 环境保护:学生将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污染、资源消耗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此外,还将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个人和社区如何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五年级的学生将建立起对自然科学的基本认识,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冀教版(2022年)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地球剧烈变化第九课地表探秘1、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时,意外的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2、为什么这座高山上会有海洋生物化石呢?实验假设:海洋之所以变成高山,可能是地球内部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实验方法:A将四块条状橡皮泥叠加放到托盘中。
B.用手捏住橡皮泥两端,向中间挤压。
C.再取一条橡皮泥,用橡皮泥切割刀切两刀,让橡皮泥块之间能够滑动,就好像是被向上或向下挤压的岩层。
D.将实验现象和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这是一个模拟实验,多色橡皮泥模拟的是地壳的不同岩层。
手的挤压力模拟的是地球内部运动所产生的力。
切开的橡皮泥模拟的是断裂的地壳。
结论:海洋变为高山的原因是由于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各种挤压力导致地壳运动,地壳中的岩石不断被挤压、抬升,从而形成了高山。
3.解释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的秘密。
喜马拉雅山在很久以前,可能是海洋,由于受到地球内部力的作用,两块大陆开始接近,海洋逐渐变窄,然后两块大陆推挤成山,当年的海洋生物尸体也被挤压到了现在的山上,直到今天形成了化石。
4.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一个假设:大陆是移动的。
他提出:所有的大陆曾经连成一片,而后经过分裂、漂移,直至成为现在的样子。
5.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地球运动是形成不同地表的原因。
第十课地球的内部1.地球内部构造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各个圈层的厚度、温度、组成物质的状态是不同的。
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温度达1500℃左右。
地核厚度约为3486千米,温度达到2000℃-3000℃,地心处温度高达6000℃。
2.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不同的圈层,各圈层都是运动的。
其中薄薄的地壳是固体外壳,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岩浆的发源地,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球中心部分是地核,温度和压力极大,外核物质是液态,内核物质是固态。
3.如果把地球内部结构做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个鸡蛋,地核就相当于蛋黄,地幔就相当于蛋白,地壳就相当于蛋壳。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填空: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2、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改变。
4、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有关。
5、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6、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风化)。
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形地貌)。
7、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8、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9、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10、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构成的。
11、土壤中还有(腐殖质)和(盐分)。
(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2、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13、除了流水,还有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有侵蚀和沉积作用。
二、名词解释:1、风化: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2、腐殖质: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植物肢体腐烂以后变成的,叫做腐殖质。
3、侵蚀: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4、冰川:地质学家把在地表缓慢移动的大冰体称为冰川。
三、问答题: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形成的,它能引起地裂、水灾、火灾等。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1.当小灯泡亮起来时,灯泡电池导线就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路。
2.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有两种连接方法:并联和串联,在并联中灯泡会更亮一些。
3.在串联中电路只要有一处断开,电路就不构成闭合回路,灯泡就不能发光。
4.在并联中,电流有多个回路,每个发电机损坏并不影响其他发电机正常工作。
5.开关的作用:用来接通或切断电源,是电路中不可缺少的控制部件,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便利,并能有效地节约能源。
6.开关的种类很多,除了我们常见的手动控制的开关外,还有声控开关,触摸开关,光控开关,红外光电开关等。
7.能让灯泡发光的材料是容易导电的材料,如回形针、铁片等,不容易导电的材料不能令灯泡发光,如橡皮擦、塑料等。
8.为什么要安全用电?因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源有一定的危害性,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会有触电的危险,对人身造成伤害,甚至致人死亡,所以要安全用电。
9.注意用电安全:a.身体不要触及电器的带电部分。
b.电线没霉烂或电器破损时应停止使用。
c.不要湿手触摸电器。
d.清洁电器时要断开电源。
e.遇见不正常的放电或触电事故时,应先断开电源。
10.一排亮着的灯里,为什么即使一个灭了,其余的灯能亮呢?在并联中,电流有多个回路,某个发电机损坏并不影响其他发电机正常工作。
11.磁铁有磁性,能吸引铁制的物体,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能指示方向。
12.磁铁中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磁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
13.磁铁具有同级相斥,异级相吸的性质。
14.擦窗器就是利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制成的。
15.磁铁能隔着薄的物体吸铁质的物体。
17.两块或多块磁铁吸在一起时,磁力会变大。
18.一块磁铁摔成两段后,每段仍然有两个磁极。
19.为什么有时磁铁隔着物体仍能吸铁呢?在磁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具有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就是磁力,在磁场中,一些非铁磁性物,如玻璃、纸、塑料等不被磁化不产生磁力,不影响磁场的作用力,所以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仍能产生吸引力。
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第三单元复习要点
1、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2、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3、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4、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5、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6、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7、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8、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土壤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9、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0、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1、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3、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4、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5、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第十课人对环境的需求
1、19世纪40年代末,法国工程师【乔治·麦斯特罗】从生活中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新型纽扣-【尼龙搭扣】。
这种纽扣一条上不布满【小环】,一条上布满【小钩】。
2、作为生物大家庭中的一员,人类的生存同样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食物】。
3、生活在北极附近的人们,冬天就住在用【冰块】砌成的房屋里。
通常一个人只要【一小时】就能建成一座并冰屋。
4、人类除了需要适应【自然环境】外,还需要适应【社会环境】。
5、怎样理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含义?
答:这句话是说,人们有什么条件,就依靠什么条件生存。
如住在山区的人们利用矿产、林业等生活,住在江海边的人们利用渔业、运输业等生活,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6、生活中还有哪些仿生产品?
答:我知道的生活中还有的仿生产品有锯、船、雷达、飞机等。
7、结合实际,谈谈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答:①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②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③能从多角度分层面去分析问题;④形成并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⑤终身学习,不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8、从法国工程师乔治·麦斯特罗发明尼龙搭扣的故事中,我们学到
了什么?答:我们学到了他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认真钻研的品质。
第十一课人对环境的影响
1、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存。
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环境。
2、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越来越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3、、你知道人类的哪些活动会使动植物受到影响,使环境受到破坏?答:【过度放牧、滥发树林、围湖造田、工业污染等】。
4、遮盖后的草地可能会出现:【小草变黄、小昆虫减少或死亡等现象。
】如果让小草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应该让它接收阳光的照射。
第十二课和谐相处
1、人类维持生命所需的一切物质都来源于【自然】。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开发是在毁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自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2、统计资料表明,生产1吨纸需要砍伐【17】棵树。
3、举例说明:为了与大自然入和谐相处,人们都做了哪些努力?答:【使用无铅汽油;进行城市绿化;进行家庭绿化;骑车或步行上班;建立自然保护区】
4、设计一条保护环境的广告词。
答: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5、中国每年丢弃的一次性木筷多达【450多亿】双。
为了生产这些木筷,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